2014江苏中学心理学记忆版知识点

时间:2019-05-15 12: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江苏中学心理学记忆版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江苏中学心理学记忆版知识点》。

第一篇:2014江苏中学心理学记忆版知识点

2014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回忆版):

元认知,创造性及其特征,言语直观

学习准备

认知理论-皮亚杰各个阶段辨析

自我意识

加涅的学习结果辨析

短时记忆7+-2

科勒完型顿悟说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奖励与惩罚

程序性内容与陈述性内容

桑代克

美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评价

问题解决的顺序

技能

学习策略

奖励与惩罚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群体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对行为目标陈述要求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避免失败,力求成功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阿特金森

并列学习

言语直观

遗忘理论的辨析-干扰与同化

第二篇: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关于人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统称。个性心理差异与知、情、意三大心理过程合起来就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里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绝对感受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知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记忆: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表象:个体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保存在脑中的,这种形象就是记忆表象。

识记: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先快后慢

再认: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出来。

重现:又称再现、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想象:人脑在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能力: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情绪与情感: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其中与生理需要(安全、饮食)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为情绪;与社会需要(教育、道德、交往)相联系为情感。

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挫折感:个人动机性活动收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信念:激励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

气质: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学分支学科:

1、研究动物和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有动物心理学、种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2、研究不同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中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研究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心理学分支。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

心理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可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表现来进行分析研究。)

2、系统性原则(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1、确定心理对象

2、积累证据

3、发现其中模式或规律

4、提出假设

5、预测

6、检验预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优点:生动自然,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缺点:被动性)

2、实验法(优点:严密、能重复,研究者比较主动,能做出因果性的判断;缺点:人为性太强)

3、调查法(包括:面谈法、电话调查、问卷调查)

4、测验法(又称心理测验。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

5、个案法(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分类: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条件: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知觉特性:

1、向学生明确地提出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4、教师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注意运用变式;

5、教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记忆的三要素:

1、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事物都是记忆的内容

2、只是记住经验中的一部分

3、记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有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保持是识记的结果,再现是保持效果的体现,也是对保持的检验。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

记忆的种类:根据储存信息的久暂分类:

1、瞬时记忆(仅3秒,特点:形象鲜明,时间短暂,量大,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特点:容量有限:7+2个项目或称“组块”,保存时间短,通过复述保持信息)

3、长时记忆

识记分类: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目的任务

2、活动的任务、性质

3、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4、识记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

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重视复述训练

4、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1、复习要适量

2、适度的超额学习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

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广度增大

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

1、根据抽象水平可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方案有无确定的方向可分:聚合思维(根据已知信息产生逻辑的结论)与发散思维(不用方向思考)

概念的获得途径: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概念获得的条件:

1、正确对待已有经验

2、正确使用变式

3、恰当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

4、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拉斯将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四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注意的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一注意(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一直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

1、保持教室安静

2、减少学生迟到

3、维持课堂秩序

4、教态得体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基本的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情绪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三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有关。

情感的品质: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果性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意志品质特点:

1、有一定的自觉性,但并不完善,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

2、果断性水平不高,需引导发展

3、坚持性比较稳定,但具明显的个体差异

4、自制力组建发展,经过一个困难期而趋于成熟

如何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

1、加强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2、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增强自制力

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产生的角度: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种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欲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反馈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5、竞赛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能力、年龄与性别、个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群体的心理效应:归属感、认同感、群体的支持力量

心理学家舒兹的三类人际关系:

1、包容的需要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的需求 学校人际关系的总特点、主流:道德规范性强

学校人际关系的三种心理倾向:

1、向心倾向

2、同化倾向

3、稳定倾向

班集体的特点:

1、组织结构的同质性

2、活动目标的统一性

3、行为规范的法定性

4、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5、教师指导的权威性

6、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德赛克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入门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成绩评价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学习程度=f(学习所用的时间/学习所需的时间)

学习时间=f(能力*教学质量)

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随即通达教学、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促进知识理解的途径: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复习、提高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水平、过度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

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

4、社会、家庭因素

5、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 过错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稳固阶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心理辅导

3、中学生情绪的心理辅导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

5、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6、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教育

7、中学生休闲、消费与生涯发展的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原则、渗透性原则、任职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石英钟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5、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第三篇:广告心理学:记忆

广告心理学:记忆

广告是以说服的形式,让消费者自觉自愿地购买商品。说服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时一次性的说服不能使消费者产生欲望,要经过反复说服。说服者事先还要对消费者购买商品前后的一些心理活动有所了解,例如,自尊、求实、求新、求美、求廉、求乐、求荣、求速、求情、求名等心理。有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是几个心理活动并存。另外,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之前心理活动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1.注意——知觉阶段 2.兴趣——探索阶段 3.欲望——评估阶段 4.确信——决策阶段 5.购买——行动阶段

增强记忆

记忆是人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对于广告信息的记忆,是消费者思考问题、作出购买决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广告应该具有帮助人们记忆广告内容的功能,因为消费者在接受的广告信息之后,即使对某一产品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一般也并不立即去购买。广告的视听元素如果难于记忆,其刺激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广告的效果也就不理想。因此,在广告设计中有意识地增强易于为消费者记忆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广告记忆过程的基本特征

人的一般记忆过程和广告的记忆过程,都可以相对地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环节。广告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广告,把不同的广告区别开来、使记忆在头脑中不断积累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得到的广告宣传的过程;回忆是把过去发布过的广告进行回想的过程;而再认则是当过去作过的广告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对广告的记忆过程进行研究,其目的是系统地了解广告对记忆进行促进的全过程,从而在今后的实践中充分地利用广告促进记忆的功效,进行广告设计,以求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广告识记是获得广告的印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从理论上,可以把广告识记划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广告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自觉的和明确的目的、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一般而言,那些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活动中占有重要位臵,适合人的兴趣、欲求需要、目的和任务的,能激起人们的情绪活动的广告,对人的影响很深,往往会容易无意识记。人的许多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许多媒介宣传广告,使人在许多方面都感知广告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会被人们无意识地识记下来。广告的有意识记则是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广告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意志活动,要求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它在广告宣传中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系统的知识、系统的广告内容,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区分标准是识记者是否了解了广告的意义。机械识记是在对广告的内容、意义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广告的某些外部联系机械重复进行识记。意义识记,则是在对广告意义、内容理解了的情况下,依思维活动,揭示广告内在的本质联系,找到广告中的新材料与自己的知识的联系,并将其纳入个人已有知识系统。运用这种识记,广告内容易于记住,保持时间长,并且易于提取。大量的事实证明,意义识记在全面性、速度、准确程度和巩固程度上,都比广告的机械识记好。

对过去经历过的广告宣传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这就是广告再认;而对过去出现和经历过的广告能够回想起来,则是广告回忆。对广告的再认和回忆都取决于对旧广告的识记和巩固程度。保持巩固,则再认或回忆就容易,否则,就很困难。借助于广告的再认或回忆,可以大大地巩固广告的效果。

广告的保持是过去接触过的广告印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它是大脑把广告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相反,广告遗忘则是对识记过的广告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的现象。广告保持和广告遗忘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它们对广告学的意义在于,广告保持不仅能巩固广告识记,而且是实现广告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而广告遗忘,则为我们在进行广告活动时如何防止发生这种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告遗忘的原因,主要有衰退和干扰两种,衰退是由于广告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逐渐减弱以至消失的结果;而干扰,则是在广告学习和广告回忆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内受到其他刺激的影响。遗忘即是衰退的结果,也是干扰的结果。遗忘是有规律的,它是时间的衰竭函数。因此,我们在广告宣传中,可以根据遗忘规律有针对性地安排广告的重播时间,以强化广告的记忆和保持。

商品本身是影响消费者情绪的另一个因素,当商品能使消费者产生符合自己过去经验所形成的愿望需要的想法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导致购买;反之,就会形成消极情绪,打消购买欲望。在现实购买活动中,消费者的情绪演化,是随着对商品的认识过程而发生变化的。随着对商品的深入了解,会产生对商品的“满意——不满意”、“愉快——失望”这样的对立性质的情绪变化。如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发现某种商品的外观好,则会引起愉快情绪,但在深入认识商品时,发现商品的品质较差,则会转变情绪,产生对商品的不满意态度。

影响消费者情绪的第三个因素,是消费者本人在进行购买活动时自身所带有的情绪态度,如欢愉、开朗、振奋或忧愁、悲观等。消费者的这种持久情绪的形成,是以他的心理状况为背景的。这种心理状况背景包含多项内容,如消费者的生理特点、性格倾向、生活经历、事业成败、需求顺逆、道德观念、社会地位、理想信念、乃至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和社会关系等。消费者的这些心理背景的差异,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情绪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使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染上同质情绪色彩的根源。

由社会性需要所引起的情感,是人类的高级社会性情感,这种情感具有稳定的社会内容,往往以鲜明的、突发性的情绪表现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情感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是具有很明显的影响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的社会欲求。

消费者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三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所谓道德感,就是消费者依据社会道德的行为规范去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如服务人员的热情、礼貌,因为符合道德原则,就会使消费者产生诸如赞赏、友谊、满足和人情归属的感觉,并以愉悦、兴奋和欣喜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所谓理智感,是消费者的求智欲望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消费者对一些结构新奇、功能特殊、性能复杂的商品进行认识活动时,所产生的疑惑、求知、好奇和自信、犹豫、都属于理智感,他们都可能促使消费者作出某种情绪反应。所谓美感,是消费者出于审美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和它们在艺术上的反映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心理体验。

在购买活动中,消费者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背景和美感能力,必然使他们在购买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情绪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购买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千差万别的,而构成这种千差万别的心理基础,就是消费者的个体心理特征。消费者在购买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对于具体的个体,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即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既体现了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性,同时,还反映了心理活动的个性特点,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购买行为。

个性是表现在人的身上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和具有本质特点的心理特征。所谓经常性和稳定性,是指那些以某种机能特点或结构形式在个体的身上比较固定的特点。偶尔出现的某些特征,是不能成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所谓本质特征,是指人所固有的精神面貌。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消费者在各自的心理活动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个性心理特征影响着消费者的一切言行举止,个性心理特征与消费者的购买活动的结合,给消费者各自购买行为涂上了独特的色彩,显现出明显的差异。

6.运用口号和警句

所谓要善于利用口号和警句,就是要用一段特别精美的文字,使之看来醒目,读之上口,听后耳目一新,并便于记忆,使人一想起这一句话,就联想到所广告的产品,以提高宣传效果。

第四篇:广告心理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广告心理学:研究广告活动中有关信息传播、说服购买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失谐: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常规图式,以一种与固有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刺激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受众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冲击力。联觉:又称通感,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

刻板印象: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结论。移情效应:人们习惯于将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去。

广告的心理效果: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记忆度、兴趣度和购买行为等。

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行为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

风险知觉: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伪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求美动机:消费者以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

麦克高尔把人的需要分为12类,这12类需要的解释是:

(1)和谐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们希望自己各个方面或各个细节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在态度、行为、观点、自我形象、对他人的看法等之间,需要相互和谐一致。

(2)归因的需要。人们总是需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什么人导致了面前这些事物的发生。有一种学派叫“归因理论”,专门研究人们如何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在市场营销中,厂商或销售人员向消费者传播各种信息,按照归因理论,消费者并不会将消费商品得到的利益全部归到商品身上,还可能归因于其他原因。

(3)归类的需要。人们趋向于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事物归类,这种归类的需要可以大大降低认知信息的付出。比如人们会以10000元作为归类标准,分出“万元以上”商品或“万元以下”商品,9000多元、79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下,10005元、17009元等都归为万元以上。这种心理需要常常被用于心理定价策略。

(4)线索需要。人们会根据一些线索或符号来推论自己的感觉与知识。着装是人们建立自我形象的线索,消费者个人有这种需要,一些企业也以服装形象代表企业的风格。

(5)独立的需要。因为自我价值体系的存在,派生出对独立的需要或自我控制的需要。营销者经常利用这种需要设计营销标语,如“做你自己想做的(Just do it)”(耐克的广告语)。

(6)好奇的需要。人们因为好奇的需要而寻找生活中的变化,这是消费者更换消费品牌或冲动性购买的原因。在一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时间太长,人们会觉得一定程度的乏味,好奇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寻求生活中的变化并获得新的满意,在旅游市场,营销者根据这种需要将市场细分为“探险型”与“轻松型”两类。

(7)自我表达的需要。向他人表达自我的需要,人们需要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会做出什么行为等。在服装、小汽车等产品的购买中,产品本身具有符号特征,能代表购买者的身份或个性。

(8)自我防卫的需要。人们有保护、防卫自我或自我形象的需要,当外部因素影响、威胁自我及自我形象的时候,人们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或态度。在消费方面,人们通过购买著名品牌以防止自己的角色被他人误解。

(9)自我标榜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尊重也是一种需要。这种人在商品购买中,一旦购买了不满意的产品,更倾向于抱怨他人以维持自我形象。

(10)自我强化的需要。曾经做出的行为获得了奖赏或回报,这些奖赏或回报会强化人们的行为,这是自我强化的需要。家具厂商以这种方式激发消费者的需要,如“走进房间,你就立即陶醉在朋友的兴奋与赞许之中”,通过朋友们的赞美来强化购买家具这种消费行为的价值。

(11)归属的需要。人们需要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能被他人接受也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实际上消费群体的分类方法也参考了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些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与该群体保持品牌消费的一致性以维持这种归属感。

(12)模仿的需要。模仿他人的行为是消费者的一种需要,儿童正是依靠这种需要,从榜样那里学习消费方式而成长为真正的消费者,劳力士的广告说,“阿诺得••帕尔曼拥有劳力士”,这给消费者一种暗示,你也应该学学他戴一块这样的手表。麦克高尔的需要分类与市场细分中的概念结合紧密,应用起来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比如市场细分中,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领导型消费者”、“追随型消费者”和“保守型消费者”,其依据是消费者对于榜样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按照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把消费群体分为“极力表达型”、“中度表达型”和“隐蔽型”等,这种分类对于服装市场的设计风格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答题:

一、增强广告记忆的方法

1、精简记忆材料的数量

2、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

3、不断重复和提醒

4、提高信息的有序度

5、利用原来的记忆储存进行组接

6、引导人们的主动思考

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1、求实动机

2、求新动机

3、求美动机

4、求名动机

5、求廉动机

6、求便动机

7、模仿或从众动机

8、癖好动机

三、广告诱发消费者需要的方法

1、说出消费者真正的需要或深层次需要

2、诉求特殊的需要

3、突显商品的心理附加值

4、强调特定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5、诉诸消费者潜在的需要

6、避免诱发负面需要

四、暗示效应的因素及广告对策

1、传播真实的情景打动受众,暗示产品的优势

2、激发动人的情感震撼受众,暗示产品的精神价值

3、利用权威的形象影响受众,暗示产品的声誉

4、传递时尚信息吸引受众,暗示产品的特色

5、设置需要的困境刺激受众,暗示产品的功效

五、品牌建设的广告方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方略(1)广告集中投放方略

(2)差异化的广告创意方略(3)制造悬念的广告创意方略(4)广告创意借力方略

(5)广告创意媒体创新方略

2、提高品牌美誉度的方略

(1)广告与文化结合方略1展示产品自身的文化因素2展示消费者熟知的文化情景3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观念(2)广告与人性结合方略(3)广告与公益结合方略(4)广告与体验结合方略

3、提高品牌忠诚度的方略(1)提醒式广告方略(2)个性化广告方略(3)互动式的广告方略

(4)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方略

六、广告要素心理

1、画面

2、语言

3、音响

七、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内容

1、认知反应(知晓度 记忆度 理解度)

2、情感反应(喜欢 偏好)

3、意向反映(信服 购买一度)

八、广告心理效果测量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动态性全过程跟踪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九、广告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1、广告心理效果事前测量的方法技术(1)意见评定法(2)仪器测定法(3)雪林测定法

2、广告心理效果事中测量的方法与技术(1)函询法

(2)市场实验法(3)邮寄调查法(4)追踪研究法

3、广告心理效果事后调查方法技术(1)回忆测量法(2)再次测量法(3)态度测量法(4)投射法

十、刺激消费者注意方法 1.增大刺激物的外延;

2.增大刺激物间的对比度并突出图底关系; 3.加大广告刺激的时空密度; 4.利用刺激物的动态; 5.利用人们熟悉的信号; 6.突出观众的利益点;

7.追求刺激的新异性、奇特性

论述题

广告说服的策略

(一)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

品牌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认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对品牌态度形成的影响,犹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影响着他对这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外貌漂亮或者帅气而喜欢他,有时你会因为性格温柔或刚强而喜欢他。相反,有时你会因为这个人的某些不吸引人之处而讨厌他。所以在广告中,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不良认知。

1、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的评估。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估,是基于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其中广告是其重要信息来源之一。那么,在广告中应提供一些什么信息才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的评估呢?

(1)介绍产品的具体功能。

一般来说,消费者是出于生活的某种需要才购买商品,并用商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一种商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功能上。所以,把商品的具体功能在广告中加以介绍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新产品来说,功能的介绍尤为重要。例如,家用微型摄像机、超薄太空防寒服以及药品等广告,最好都要把商品的功能介绍给消费者,以便于消费者能充分地认识商品的用处,达到广告说服的目的。(2)介绍产品的抽象功能。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某种商品的具体功能可能与其他竞争品牌没有两样,此时仅介绍商品的具体功能就缺乏说服力。而从商品的抽象功能着手,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说服效果。例如,对于化妆品,广告中可以着重介绍它能增加人的魅力或吸引力;对于服装可以宣传它能够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对于其他商品,可以把他们说成是表达“爱情”、“尊敬”、“友谊”、“孝心”的信物。在进口酒的广告中,只要大家认真地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在酒的抽象功能上花功夫。例如,马爹利酒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口号“饮得高兴,心想事成”,就是产品抽象功能的诉求。让人讨厌的脑白金广告,之所以产品仍有较大销路,其原因就在于该品牌的系列广告强调了脑白金作为一种“礼品”的功能。

(3)介绍他人由商品所得到的好处。

飘柔洗发水的电视广告基本上就是采用这一策略。该产品的一则电视广告通过演示航空小姐使用飘柔后,头发变得柔顺、光滑、易梳,以此来吸引年轻的姑娘们。许多化妆品广告都是采用这种手段。工具性的商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广告倍增说服力。

(4)介绍或承诺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好处。

霍尼克(J.Hornik)1980年对印刷广告的研究发现,读者偏好在语言和插图上强调消费者利益的广告。他因此认为,将利益清楚地描绘在标题、插图和文案中的广告是最有效的。奥格威在谈论怎样创作高水平的广告时也曾经指出,“你最重要的工作是决定你怎么样来说明产品,你承诺些什么好处”。在他所创作的成功的广告中,有许多广告就是采用承诺这一方法的。例如,在多芬(Dove)香皂广告中,他采用了这样的承诺:“使用多芬洗浴,可以滋润您的皮肤。”

(5)强调产品是给具有某种想法及价值观的人所用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广告中对商品进行市场定位。它是一种借助于消费者对商品个性的认同,从而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手段。例如,在当今环境保护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如果把你的商品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那么很可能就会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青睐。

(6)强调商品具有某一特点的重要性。

有些商品的属性是每一种竞争品牌都具备的,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各种品牌商品的广告都不愿意对这一属性加以介绍。因此,如果你的产品广告率先加以介绍,就会使你的产品处于先入为主的地位。

例如,在别人都在介绍洗衣机的全自动功能、洗涤量大时,你的广告说明你的洗衣机省电往往会更有说服力。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曾经以其他航空公司都具备但都没有介绍的安全措施为广告诉求重点,结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大众轿车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以系列广告突出强调售后维修服务的方便性,其中一则广告的标题是:“全国超过200家维修站——即使你远在天边,上海大众的优质服务都近在眼前”。

(7)强调商品在某一方面性能的极端性。

例如,美国国际纸业公司的一则电视广告,为了表现纸板硬度的极端性,特地在一个峡谷上用纸板架一座桥,然后将一部卡车开过去;另一则由奥美广告公司巴黎分公司制作的“超级强力胶三号”电视广告,在强调产品的性能时,将一位播音员的鞋底涂上强力胶,然后将他粘在天花板上,并由这位播音员倒悬着念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奥格威自己最引以为豪并成为广告界经典之作的一则汽车广告,也是在巧妙表现某一特性的极端性上取得成功。其广告标题是“在时速60英里时,新罗斯—罗伊斯汽车的最大噪声来自车上的电子钟”。

2、减少消费者对品牌的坏的评估。

产品推入市场之后,可能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或受到冒牌商品的不良影响,造成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良的认知和态度。对此,广告就要针对消费者的坏的认知进行反驳,以改变他们的消极态度。当然,如果产品的确存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麻烦,那也不能回避问题。

(二)通过广告态度影响品牌态度

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具有情感迁移作用,好的广告态度有利于良好的品牌态度的形成,坏的广告态度也可能导致不良的品牌态度。所以,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制作令人信服、令人喜欢的广告也十分重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要使广告令人信服、令人喜欢,主要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信息本身是否有说服力,依赖于:

(1)论据的特点。包括论据的易懂度、论据的多少和论据是否有力: 第一,论据的易懂度。

早期的说服心理学认为,说服的关键在于论据的学习,任何材料如果能让消费者学得又快又多,自然都能增加这些材料的说服力。在广告这一说服性传播中,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学习都不是很在意的,学习的动机也不强,而且有些广告信息的呈现转瞬即逝。因此,如果广告信息太复杂太困难,就可能使消费者不耐烦而放弃学习。所以,要增加广告的说服力,广告所提供的论据就要简单明了。

第二,论据的多少。

在刑事案件侦破和法庭辩护中,一般来说,你能提供的事实材料越多,对你的论点就越有利。换句话说,你的证据越充足,你的论点就越可能成立。纽约大学零售学校的爱德华(Edwards)博士说过:讲的事实越多,销售的也越多,一则广告成功的机会总是随着广告中所含的中所含的肯定的商品事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不过,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论据的多少固然重要,但是论据本身是否有力也相当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论据多而有力,那么广告的说服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广告提供了很多无力的论据,这不仅不会增加说服力,反而可能削弱广告的说服力。所以国外的许多广告都喜欢运用独立研究机构提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产品的优点。

第三,论据是否有力。

强有力的论据比弱的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对此人们似乎已经毫无异义。然而弱的论据是否也具有说服力呢?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关心注意程度,即卷入程度。佩蒂等人1983年关于Edge剃刀广告的研究表明,当广告论据有力时,不管消费者是高卷入(高度关心)还是低卷入(不太关心),广告的说服效果都比论据无力时的说服效果好。当论据无力时,消费者的高、低卷入状态对广告的说服效果则产生很大的影响。低卷入时说服效果好,高卷入时说服效果差。

(2)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

说服对象的原有态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一致,另一种是与广告所持有的态度相反。当消费者所持有的态度是前一种时,广告所起的就不是说服的作用,而是强化消费者原有态度的作用。此时广告只要提供更多的新的、正面的证据即可。而当消费者所持的态度是后一种时,广告的说服就变得相当困难。此时,如果你的广告纸提供有利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必须非常强有力。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手段,第一是双面论证的办法(参见本章第五节);第二是利用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推荐、介绍产品,造成消费者的认知紧张,以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态度。(3)论点呈现方式。

在一则广告中,有时要包含许多论点,这些论点有的很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则是反面的。那么这些论点究竟如何呈现,是明示或隐含其中,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

图4—3—16 高、低卷入与强弱论据的相互作用

第一,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发现,刺激的先后呈现顺序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最先呈现的和最后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佳。而当两个刺激先后呈现时,先呈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比较好。关于说服的研究则表明,把最有力的论据至于最后,当时的说服效果更好。然而从消费者实际接触广告的情形来分析,一则广告如果消费者只读了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通常是最前面的部分。

鉴于上述分析,有因为广告的说服效果通常要在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体现出来,所以消费者记住重要的论据是达到广告说服效果的一个关键。具体而言,如果广告中要呈现一系列论点,最好依论点重要性顺序呈现。

第二,正反论点的呈现。

在广告说服中,有时要用到双面论证这一手段。关于双面论证手段的使用效果及方法,在本章第四届节将作专门的介绍,这里就正反论点的呈现顺序加以探讨。

关于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在交谈开始时,有意地先暴露一下自己的缺点,会给人诚实的感觉。广告愚弄双面论证时,反面论点一般是次要的或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而且往往是点到为止。因此,在正反论点呈现的先后顺序上,先呈现反面论点,然后呈现正面论点,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结论的呈现。在传播说服中,结论呈现好,还是不呈现好?对于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曼德尔于1952年的研究发现,告知结论的受试组,改变看法的人数要比自己得出结论的受试组的人数多一倍。然而,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认为,让受试者自己得出结论效果较佳。

呈现结论可以给消费者明确的暗示,但是当信息来源不可靠时,受众可能会拒绝接受结论。另一方面,如果问题十分简单,受众的智力水平比较高,受众就会讨厌别人向他或她解释这些简单的事情。此外,呈现结论有时也会限制了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被接纳性。如果一种产品在宣传上大力鼓吹它是为年轻人设计制造的,这种过分的强调就可能将其他年龄、喜欢该产品的人排出顾客范围。有些暧昧性的产品宣传反而有助于产品广泛的市场主义,并使新产品更自然地被运用。因为它允许许多人按自己的意愿使用产品。呈现结论一般比较适合于下列情况:第一,复杂、专业化的产品;第二,产品拥有单一而明确的用途;第三,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商品知识的消费者;第四,不会导致高卷入的广告或产品。

2、信息来源的说服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来源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已是众所皆知的事实。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来源有助于提高广告传播的说服力呢?

(1)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一般而言,来自可靠信息来源的信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相反可信性差得信息来源所传播的信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举个例子来说,医生和护士分别向你推荐药品,通常你更容易接受医生的意见,这是因为医生比护士有更高的可信度。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来源的经验和权威有密切的关系,信息来源的经验越丰富、威望越高,其可信度也越高,说服力越强。不过,信息传播背后可能有的目的也会影响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社会心理学家对法庭辩护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律师或罪犯,当他的辩护仅仅是为了维护个人私利时,说服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他的辩护可能有损于他的私利,他的信誉就会上升。

(2)信息来源受人喜欢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时会比较听信对方的话。所以利用受人喜欢的人物来介绍产品,可以增加广告的说服力。信息来源能否被受众所喜爱,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来源外貌的吸引力。外表长得相貌堂堂的人,往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人对长得好的人的评价要比长得不吸引人的人高。不过,长得很帅或很美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臭皮囊或花瓶,人们对其人格的评价不会太高,但仍然会喜欢他或她。卡波雷罗(M.J.Caballero)等人1989年的研究也发现,身体的吸引力对于购买产品的意愿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来源与说服对象的相似程度。许多研究者证实,当两个人之间有越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相互喜欢程度越高。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年龄、地位,均可以使双方增加相互吸引力。也就是说,产品的代言人最好能够的认同,这样代言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第三,来源于说服对象的熟悉程度。熟悉会引起喜欢,这在第二节中已作过讨论,这里不复赘述。

(3)信息来源的意图。

当信息来源的意图是通过信息传递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即为自己好时,信息的说服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信息传递的目的是服务于受众,那么,信息的说服力就会加强。广告一般被看作是为广告主服务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心理防御,说服力下降。公关新闻报道以及一些非常规广告形式的广告,尽管目的仍然是为所介绍的企业或品牌服务,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说服效果往往会比较理想。

3、广告表现形式。

研究发现,那些娱乐、活泼、欢快的广告都能让人喜欢,但广告与被试的关联、对被试的意义则是影响人们是否喜欢广告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利用一定的手段(如名人)将广告与受众或受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幽默、诙谐的广告表现手法,展示优美的画面与音乐等,让受众喜欢广告,也是广告主说服受众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国外的电视广告主要是通过广告表现形式而不是信息来说服消费者的。施德曼(D.M.Stayman)等人1989年研究855条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指出,几乎一半广告被分类为温暖的或有趣的、愉悦的。

(三)直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这种做法来源于经典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即借助于广告的重复,建立商品与某种特定情感的联系。许多啤酒、饮料广告都采用这一手段。例如,国外的“百威”啤酒曾在广告中,把一个人的工作及高品质精巧技能与百威啤酒联系起来,企图通过这一主题的大量重复,去说服消费者,只要激发了“对工作岗位的骄傲”,就同时激发了对百威品牌的欲望,这类广告通常称为感性广告。

(四)通过企业形象来影响品牌态度 在人们的思想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种概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人们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人或某物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根据其来源做出评价或态度反应。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糟糕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好子女”,“糟糕的工厂怎么能生产出好产品”。所以说努力塑造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促使消费者形成良好品牌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公关新闻报道

对企业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广告的目的就是说服消费者,消费者在接触广告时存在着心理防御,因此说服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公关新闻报道则不然,企业或品牌信息的传者是报社记者,而不是企业本身,受众比较相信报道,说服效果较为理想。所以,尽可能地利用公关新闻报道是建立良好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海尔品牌是靠冰箱起家的,海尔空调在我国的空调行业中属于后起之秀,但是据东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2001)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城市421名消费者的调查,在消费者心目中,海尔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而且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牌(见图4—3—18)。

图4—3—18 国内最受欢迎的空调品牌

无独有偶,一项关于空调品牌的软性文章(公关新闻报道)的统计资料表明,海尔空调报道的数量仅在2000年8月份就多达253篇,远远多于其他品牌的报道数量(见图4—3—19)。虽然仅凭这两组数据不能肯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有理由相信,大量的软性报道对于消费者喜欢海尔品牌是极其重要的。

图4—3—19 2000年8月份空调品牌软性文章数量

(六)赞助

NBC对1992年奥运会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赞助者的公司形象获得可以测量出来的正面效果。康沃尔(Cornwell)等人2001年利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明,赞助能够为赞助公司提供价值,但赞助产生的价值依赖比赛的数量和赞助活动有关变量,最重要的是赞助者与事件的匹配。类似的研究还通过公司市场价值的改变来评估赞助活动的作用。研究以27家正式宣告赞助1996年夏季奥运会的公司为对象,研究资料表明,获得赞助奥运会被投资市场看作是一件利好的事件。无论如何,批评奥运会赞助是没有根据的。

赞助不仅影响企业形象,也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态度和购买意图等。哈维(B.Harvey)2001年认为对于食品广告主来说,赞助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consideration set)、购买意图和品牌知觉。对于汽车制造者来说,赞助也影响购买考虑的品牌。

在赞助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与广告情景中引起说服的要素不同。奎斯特和汤普森(P.G.Quester & Thompson)2001年采用实验方法对赞助艺术事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出席事件赞助前后对赞助者和赞助活动的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出席赞助活动的被试欢迎赞助,感激赞助在促进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出席赞助者中有更多的人认为赞助活动是在浪费金钱,更多的人宁愿看到将钱投到体育运动上,也不愿意看到投到艺术赞助上。

第五篇: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述部分: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4条)(记忆方法:1,2对于学生;3对于教师;4对于大方面)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3)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4)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知道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常考归类性选择题)

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动态

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稳定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大脑构造及其各部分功能:分为“四叶”,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选择题,注意黑体字)

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 枕叶是视觉中枢;

 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 另外,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时由反射组成的。

·什么叫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作用。(注意区分无条件反射[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与条件反射[婴儿见到奶瓶有唾液分泌])反射生理结构式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人和动物共有)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如“谈梅生津”,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狼孩”说明了什么?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存在时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心理学产生与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流派(7个)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法)

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

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

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第一势力”)

 格式塔心理学(苛勒、韦特海默、考夫卡,完形心理学,强调心理“整体”)

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心理学“第二势

力”)

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格研究,心理学“第三势力”)

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塞尔,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2条)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识过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3)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4)学会作观察记录

5)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

·简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4)

5)

6)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简述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地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怎样进行概念型知识的教学?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情绪情感与意志:

·如何培养良好的情绪?

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

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简述意志行动的过程(常考选择)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克服困难

 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

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 执行决定阶段(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

2)

3)

4)

个性心理:

·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认识

1)马斯洛通过研究将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5个层次的需要相互联系,顺次出现,整体分布呈金字塔状。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式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中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其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什么?(抽象思维能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人格的特征(选择题)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2)稳定性(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整合性(当人格结构各方面协调一致时,人会呈现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会产生心理

冲突,出现石油困难)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人格测验总结(选择题):

1)自陈式人格测验

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2)投射式人格测验(一种结构不明确的测验)

 罗夏克墨迹测验

 主题统觉测验

 句子完成测验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 生物遗传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 学校教育因素

 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心理与行为:(这部分主要考察概念的掌握)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其中情感成分为核心成分。

·区分印象形成效应(5种)

 社会刻板印象(将团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个人)

 晕轮效应(以某一特质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如外表吸引力对其他特征的影响) 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如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中小学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群体心理方面的几组概念: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赛

车比独自骑车时速快很多)而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们一起从事工作时个人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叫做社会干扰(考试,老师站旁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处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

目的的行为。具有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的特点。

 侵犯行为又成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一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

为。具有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的特点。

·从众与服从(社会影响)

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

象。(自愿的)

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非自

愿的)

下载2014江苏中学心理学记忆版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江苏中学心理学记忆版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李响新年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心......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

    记忆心理学读书心得

    《记忆心理学》观后感 关于记忆问题世界各国专家已经讨论已久,出现了各种学说和观点。最早把心理学与人类记忆的相关规律作为实验的是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他对心理学和......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在彼此交往的过......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共117道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分别为婴儿、婴幼儿、幼儿,这几个阶段在身体生理上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区别;但是在幼儿的感知觉上,它们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其实,幼儿的感知觉在孩子很小的......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