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

时间:2019-05-15 12:2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

第一篇: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

今年恰好是城市商业银行成立10周年的日子,从1995年开始,一些大中城市在合并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效的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的课题和重要的任务,我分三个部分做一个报告。

第一是扼要谈一下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问题。

第二是结合上海的实践谈谈上海银行在治理方面的思考。

第三是通过公司治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意见,供大家思考。

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治理,我们一定要谈一谈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背景,城市商业银行的成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组建的,成立之初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的分支机构都具有非常的独立性的特征,即使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以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以内部的、独立的分值机构作为法人进行运作。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公司治理的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价值准则,内部控制也是比较薄弱,从股权结构看,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私有股东包括私有的非经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对城市商行的平均持股比重为23.7%,国有资本达到76.3%,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公司内部结构的缺陷,一是控股股东占比过高,可能会引发控股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国度参与,二是大股东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三是广大的中小客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从公司架构看,城市商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改革与成立之初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三会议程的治理架构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政府的干预,内部人控制的现在时有发生,股东大会、监事会、理事会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业银行约束机制的设立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的原则,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信息披露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城市商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仍然不够完善很,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及时的将银行的信息传达给相关者。有效性降低,不利于城市商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等等。

这系基本问题怎么来解决?突破口在哪里?刚才洪佩丽局长讲的非常重要,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下一步公司治理方面要严格的研究刘明康主席在有关大银行公司治理研讨会上的讲话,从监管角度把公司治理定义为“董事会和高官层等为领导和管理银行运作而设立的科学的架构和制度”,结合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我认为健全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是维护股东权益组织架构的保障,必须是真正的到位的设立。

二是公司治理相关的制度安排,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和相关运作规则,董事会的权利义务,以及确保权利义务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建设。

三是公司治理的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约束机制,这是城商行公司治理的动力和源泉。

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强化法人体系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前面说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众多的法人机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举行明显的分散性的特征,所以必须体现一级法人的特征。为公司治理扫清障碍。上海银行业一样1995年12月成立,有99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成,建行之初也存在上面讲的特征,不仅严重的影响着银行的营运安全,而且事实上也阻碍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因此特殊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上海银行必须把强化一级法人作为公司治理的条件。

其次我们再造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强化了垂直管理和节约化流程,体现了资金管理、营运、信贷的授权受信,使总行确定为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领导指挥中心和业务创新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负权责,分支机构在总行的统一下开展各自的营运。

第三,是要积极的推行并不断的健全授权管理制度,规范经营,增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确保总行对分制机构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通过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建设,为完善上海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使上海银行在前景、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方面达成了共识,建立了一级法人、两级经营的管理体制,逐步向一级法人一体化管理的经营转变,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因此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保证公司良好的经营绩效。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股权的制衡,避免某个股东对公司运作的全面控制。二是价值驱动,激励强大的股东发挥作用。三是价值取向,保证股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四是股东资格,实现股东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这几张图是上海银行经过两次增资扩股以后股权的变化,首先通过引进外资股和扩大企业法人股,逐步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这项工作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银行自主的市场行为选择权。其次上海银行非常注重吸收价格驱动型的价值投资者,先后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的投资入股,使他们进入银行的董事会或者监事会,这些价值驱动力量强的股东为上海银行带来了境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逐步的推动了银行的观念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水平。

第三对新的股东,上海银行非常注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尽量吸收价值取向一致的投资人入股,保证了不同股东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保证了股东目标与银

行目标一致性。

在现代企业的制度上,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出现了两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的关系,因此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合理的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全力与责任关系,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关键。正确的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既要做到两权分离,又要保证不会出现落空和错位。既要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又要维护经营者的利益。

在实践中上海银行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上海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确定了股东大会的权力地位。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为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在行长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的框架下上海银行在所有者与经营者考核和分配问题上都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年度考核制度和薪酬方案的审批制度,实现了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完善了经营激励机制,维护了双方的利益。

最后,是为了保证这种关系的巩固,上海银行特别重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建设,以公司法为依据,以证监会上市公司指引等一系列法规为基本,重新制订了公司章程,进一步确定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标准,有效的保证了双方权益、义务的落实,实际上这就是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各自的职责、边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作用,在现代公司制的企业中,董事会、监事会要对股东大会负责,分别行驶决策权和监督权,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本行的日常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并对董事会负责,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监视会有效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高管层的管理水平,建立相互协调的环节,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我们首先是逐步的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架构,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2000年起上海银行在董事会下设了6个专门委员会监事会下面也设了两个专门委员会,在行长下面也设了五个专门委员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治理架构,第二是进一步完善议事程序,制订了议事规则,董事会、监事会的秘书规律条例,保证了董事会、监事会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序运行,为董事会行驶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上海银行对董事、监事会资格的人选比较重视,在上海银监局和上海市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选聘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银行专业知识的人士来担任我行的董事和监事,目前我们董事会的成员分别来自有财政股、银行内部人士、外资股东、企业法人股东和独立人士以及个人股东构成的董事会成员。成员更加均衡涵盖了执行的董事、非执行的董事和独立董事各个层面战争。他们都拥有经济金融管理和战略财务等方面以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第四我们明确了战略目标,加强战略管理,董事会作为上海银行的决策机构,重要的人物就时负责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制订了上海银行战略管理纲要,提出了在资本先导、差异化竞争、区位优势、服务强化,维护股东投资者的利益,所以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具有推动和保证作用。

当前除了上市银行以外,一般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也已经启动,如何提供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是我们公司治理的重要的人物首先要健全内部的控制体系,上海银行设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聘请了按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分别进行的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主动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同时根据内控的需要逐步健全了信贷、会计、结算、储蓄,建立了集中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和督导员的制度。

第二规范的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上海银行在编制年报过程中执行了更高的标准,逐步明确了达到上市银行标准的目标,从2002年年报开始,上海银行信息披露不仅包括了中国银监会信息披露规范的基本内容,同时补充了证监会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

第三信息霹雷工作进一步精细化,除了披露工作治理的基本情况外,上海银行还披露了决策体系、以及对高官人员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情况,病人把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的报告都全面披露,在媒体上也进行了披露。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成为了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下一步上海银行将重点从以下几各方面重点推进。一是保持境内外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二是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官层次之的职责边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建立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分责制,四是加强公司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对金融管理的约束制度,五是以资本先导为引领,加强区位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的管理。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一位发言者是(李文泓),是北京银监会的官员,有请!

李文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我是代表黄毅主任来做这个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资产证券化银行的视角,大家都知道资产证券化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讨。我希望通过这个文化的探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于如何在我国银行业规范的推进金融创新的一些想法。

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在我国的理论和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讨论,所以微观层面的意义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我今天不做深入的分析。我今天主要是想强调资产证券化在宏观层面积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这种结构性的金融产品,实际上是把原来的风险持有者转移给了资产证券的投资者,实际上是把风险进行了转移,把没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一方转移到了有能承担风险的一方,对风险进行了有效配置,所以风险的有效配置就能够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益。不论是传统的资产证券化还是建立在信用延伸产品基础上的资产证券化,都包含了很重要的理念和思想,就是通过风险的分散和转移能够大家风险的有效配置,这对提高资产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对资产证券化实施监管的国际经验,不论是否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立法,这些国家的银行监管都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法规,对资产证券化实施监管,为什么要监管来源于对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实施资产证券化必然能够把银行的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中,其实在其他国家,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得初期,也存在这种误解,大家比较熟悉的1988年的巴赛尔资本协议根本没有涉及资产债券化业务。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各国的监管机构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是不是转移了,保留了多少风险?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于考虑到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交易结构比较复杂,参与的主体比较多,同一个机构还可能担当多个角色及所以资产证券化隐蔽性比较强,各国也比较关注是不是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各类风险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及是否因为它担当了多种角色产生的风险进行了相应的控制。正因为银行监管者主要关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都把资本监管作为监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如果风险确实转移了,银行就不需要计停资本,同时各国的监管当局也针对银行在资产债券化业务中扮演的不同的角色提出了一定的操作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

刚才我已经简单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监管发展的过程,就是88年的资本协议基本上没有涉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直到90年代后期,一些监管当局才陆续制订了这些法规,这些资本要求是比较简单零散的,缺乏风险的敏感性,差别也比较大,所以巴赛尔委员会在指定新资本协议的初期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形成了资产证券化的框架,提出了统一的资本计提标准框架,这也是资产证券化发展重要的里程碑。这个框架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紧紧围绕证券化交易的经济实质,要求监管者超过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形式和会计处理方式来防细和判断银行是否有效转移了风险。另外一方面,这部分风险虽然可以移到资产负债表以外了,并不以为从监管者角度看一定是实现了风险的有效转移,所以监管者需要超越法律的形式和会计的方式做出独立的判断。这个框架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巴赛尔委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就是不再根据银行在资产债券化中担当的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对所有的决策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就是证券化统一暴露,通过引入这个概念对银行承担的风险实事承担风险,就是说你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是服务机构、还是投资机构也好,只要形成了风险暴露,你就要计提资本。

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银行保留的风险的情况下,如果还对她免除了资本的要求,就可以造成对银行资本充足力的高估,而时我们根据已经形成的证券化结构来分析和判断银行承担哪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资本要求,但是资本和税收一样可以构成银行的成本,这种监管要求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所以监管者在指定监管政策的时候就需要提供非常好的激励机制,因为今年资产证券化已经走向实践我们就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我们是充分的吸收了新资本协议以及各国对资产证券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进行现代证券资产化的试点,我们对这个办法的目标定位是在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比如说民法、信托法以及今年四月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颁发确定的基本法律框架下由银行监管机构指定的监管业务的法规,这个和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是不一样的,专门立法解决的问题是要规范资产交易的规划结构、交易流程,而前面我也已经提到了,银行监管者所关心的是在这个交易中,银行到底承担着哪些风险,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核计提了相应的资本,所以视角是不一样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监管办法一共有七章,最核心的是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我刚才提到了,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还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了市场准入管理。

同时我们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交易主体,首先是规定了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分别对各类机构制定了相应的业务规则,重点强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内部风险隔离的问题和风险揭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各个参与主体都要向投资者充分的揭示他在资产证券化中到底承担哪些责任和业务,以便于投资者充分的知晓和政策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决策。

第三个方面就是和其他国家资产证券法规一样,借鉴《新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颁布前国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规从国际通行做法中选择了相对宽松的资本计算方法,即符合审慎监管原则,也兼顾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整体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个资本监管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既要防止银行简单的认为资产证券化必然会降低资本要求,盲目的开展业务,不乐于促进在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监管办法的颁布实施已经确定了初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框架。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在经济实质原则在资产证券化监管中的具体运用,将是对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的重大挑战。另外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特殊的法律风险,最理想的方式是首先要有一个资产证券化的立法。

这个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碍了银行的金融创新,这个问题的指出是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在国外的监管当局很少对业务实行市场准入,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对业务实行市场准入,就是国际的大银行、先进的金融机构内部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新业务的审批

第二篇: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

今年恰好是城市商业银行成立10周年的日子,从1995年开始,一些大中城市在合并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效的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的课题和重要的任务,我分三个部分做一个报告。第一是扼要谈一下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问题。

第二是结合上海的实践谈谈上

海银行在治理方面的思考。

第三是通过公司治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意见,供大家思考。

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治理,我们一定要谈一谈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背景,城市商业银行的成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组建的,成立之初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的分支机构都具有非常的独立性的特征,即使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以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以内部的、独立的分值机构作为法人进行运作。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公司治理的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价值准则,内部控制也是比较薄弱,从股权结构看,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私有股东包括私有的非经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对城市商行的平均持股比重为23.7,国有资本达到76.3,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公司内部结构的缺陷,一是控股股东占比过高,可能会引发控股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国度参与,二是大股东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三是广大的中小客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从公司架构看,城市商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改革与成立之初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三会议程的治理架构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政府的干预,内部人控制的现在时有发生,股东大会、监事会、理事会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业银行约束机制的设立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的原则,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信息披露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城市商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仍然不够完善很,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及时的将银行的信息传达给相关者。有效性降低,不利于城市商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等等。

这系基本问题怎么来解决?突破口在哪里?刚才洪佩丽局长讲的非常重要,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下一步公司治理方面要严格的研究刘明康主席在有关大银行公司治理研讨会上的讲话,从监管角度把公司治理定义为“董事会和高官层等为领导和管理银行运作而设立的科学的架构和制度”,结合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我认为健全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是维护股东权益组织架构的保障,必须是真正的到位的设立。

二是公司治理相关的制度安排,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和相关运作规则,董事会的权利义务,以及确保权利义务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建设。

三是公司治理的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约束机制,这是城商行公司治理的动力和源泉。

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强化法人体系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前面说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众多的法人机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举行明显的分散性的特征,所以必须体现一级法人的特征。为公司治理扫清障碍。上海银行业一样1995年12月成立,有99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成,建行之初也存在上面讲的特征,不仅严重的影响着银行的营运安全,而且事实上也阻碍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因此特殊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上海银行必须把强化一级法人作为公司治理的条件。

其次我们再造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强化了垂直管理和节约化流程,体现了资金管理、营运、信贷的授权受信,使总行确定为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领导指挥中心和业务创新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负权责,分支机构在总行的统一下开展各自的营运。

第三,是要积极的推行并不断的健全授权管理制度,规范经营,增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确保总行对分制机构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通过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建设,为完善上海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使上海银行在前景、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方面达成了共识,建立了一级法人、两级经营的管理体制,逐步向一级法人一体化管理的经营转变,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因此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保证公司良好的经营绩效。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股权的制衡,避免某个股东对公司运作的全面控制。二是价值驱动,激励强大的股东发挥作用。三是价值取向,保证股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四是股东资格,实现股东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这几张图是上海银行经过两次增资扩股以后股权的变化,首先通过引进外资股和扩大企业法人股,逐步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这项工作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银行自主的市场行为选择权

。其次上海银行非常注重吸收价格驱动型的价值投资者,先后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的投资入股,使他们进入银行的董事会或者监事会,这些价值驱动力量强的股东为上海银行带来了境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逐步的推动了银行的观念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水平。

第三对新的股东,上海银行非常注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尽量吸收价值取向一致的投资人入股,保证了不同股东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保证了股东目标与银行目标一致性。

在现代企业的制度上,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出现了两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的关系,因此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合理的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全力与责任关系,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关键。正确的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既要做到两权分离,又要保证不会出现落空和错位。既要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又要维护经营者的利益。

在实践中上海银行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上海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确定了股东大会的权力地位。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为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在行长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的框架下上海银行在所有者与经营者考核和分配问题上都进行了探索,建立了考核制度和薪酬方案的审批制度,实现了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完善了经营激励机制,维护了双方的利益。

最后,是为了保证这种关系的巩固,上海银行特别重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建设,以公司法为依据,以证监会上市公司指引等一系列法规为基本,重新制订了公司章程,进一步确定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标准,有效的保证了双方权益、义务的落实,实际上这就是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各自的职责、边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作用,在现代公司制的企业中,董事会、监事会要对股东大会负责,分别行驶决策权和监督权,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本行的日常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并对董事会负责,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监视会有效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高管层的管理水平,建立相互协调的环节,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我们首先是逐步的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架构,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2000年起上海银行在董事会下设了6个专门委员会监事会下面也设了两个专门委员会,在行长下面也设了五个专门委员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治理架构,第二是进一步完善议事程序,制订了议事规则,董事会、监事会的秘书规律条例,保证了董事会、监事会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序运行,为董事会行驶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上海银行对董事、监事会资格的人选比较重视,在上海银监局和上海市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选聘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银行专业知识的人士来担任我行的董事和监事,目前我们董事会的成员分别来自有财政股、银行内部人士、外资股东、企业法人股东和独立人士以及个人股东构成的董事会成员。成员更加均衡涵盖了执行的董事、非执行的董事和独立董事各个层面战争。他们都拥有经济金融管理和战略财务等方面以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第四我们明确了战略目标,加强战略管理,董事会作为上海银行的决策机构,重要的人物就时负责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制订了上海银行战略管理纲要,提出了在资本先导、差异化竞争、区位优势、服务强化,维护股东投资者的利益,所以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具有推动和保证作用。

当前除了上市银行以外,一般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也已经启动,如何提供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是我们公司治理的重要的人物首先要健全内部的控制体系,上海银行设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聘请了按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分别进行的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主动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同时根据内控的需要逐步健全了信贷、会计、结算、储蓄,建立了集中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和督导员的制度。

第二规范的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上海银行在编制年报过程中执行了更高的标准,逐步明确了达到上市银行标准的目标,从2002年年报开始,上海银行信息披露不仅包括了中国银监会信息披露规范的基本内容,同时补充了证监会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

第三信息霹雷工作进一步精细化,除了披露工作治理的基本情况外,上海银行还披露了决策体系、以及对高官人员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情况,病人把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的报告都全面披露,在媒体上也进行了披露。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成为了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下一步上海银行将重点从以下几各方面重点推进。一是保持境内外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二是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官层次之的职责边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建立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分责制,四是加强公司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对金融管理的约束制度,五是以资本先导为引领,加强区位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的管理。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一位发言者是(李文泓),是北京银监会的官员,有请!

李文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我是代表黄毅主任来做这个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资产证券化银行的视角,大家都知道资产证券化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讨。我希望通过这个文化的探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于如何在我国银行业规范的推进金融创新的一些想法。

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在我国的理论和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讨论,所以微观层面的意义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我今天不做深入的分析。我今天主要是想强调资产证券化在宏观层面积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这种结构性的金融产品,实际上是把原来的风险持有者转移给了资产证券的投资者,实际上是把风险进行了转移,把没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一方转移到了有能承担风险的一方,对风险进行了有效配置,所以风险的有效配置就能够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益。不论是传统的资产证券化还是建立在信用延伸产品基础上的资产证券化,都包含了很重要的理念和思想,就是通过风险的分散和转移能够大家风险的有效配置,这对提高资产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对资产证券化实施监管的国际经验,不论是否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立法,这些国家的银行监管都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法规,对资产证券化实施监管,为什么要监管来源于对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实施资产证券化必然能够把银行的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中,其实在其他国家,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得初期,也存在这种误解,大家比较熟悉的1988年的巴赛尔资本协议根本没有涉及资产债券化业务。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各国的监管机构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是不是转移了,保留了多少风险?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于考虑到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交易结构比较复杂,参与的主体比较多,同一个机构还可能担当多个角色及所以资产证券化隐蔽性比较强,各国也比较关注是不是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各类风险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及是否因为它担当了多种角色产生的风险进行了相应的控制。正因为银行监管者主要关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都把资本监管作为监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如果风险确实转移了,银行就不需要计停资本,同时各国的监管当局也针对银行在资产债券化业务中扮演的不同的角色提出了一定的操作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

刚才我已经简单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监管发展的过程,就是88年的资本协议基本上没有涉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直到90年代后期,一些监管当局才陆续制订了这些法规,这些资本要求是比较简单零散的,缺乏风险的敏感性,差别也比较大,所以巴赛尔委员会在指定新资本协议的初期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形成了资产证券化的框架,提出了统一的资本计提标准框架,这也是资产证券化发展重要的里程碑。这个框架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紧紧围绕证券化交易的经济实质,要求监管者超过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形式和会计处理方式来防细和判断银行是否有效转移了风险。另外一方面,这部分风险虽然可以移到资产负债表以外了,并不以为从监管者角度看一定是实现了风险的有效转移,所以监管者需要超越法律的形式和会计的方式做出独立的判断。这个框架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巴赛尔委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就是不再根据银行在资产债券化中担当的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对所有的决策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就是证券化统一暴露,通过引入这个概念对银行承担的风险实事承担风险,就是说你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是服务机构、还是投资机构也好,只要形成了风险暴露,你就要计提资本。

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银行保留的风险的情况下,如果还对她免除了资本的要求,就可以造成对银行资本充足力的高估,而时我们根据已经形成的证券化结构来分析和判断银行承担哪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资本要求,但是资本和税收一样可以构成银行的成本,这种监管要求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所以监管者在指定监管政策的时候就需要提供非常好的激励机制,因为今年资产证券化已经走向实践我们就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我们是充分的吸收了新资本协议以及各国对资产证券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进行现代证券资产化的试点,我们对这个办法的目标定位是在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比如说民法、信托法以及今年四月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颁发确定的基本法律框架下由银行监管机构指定的监管业务的法规,这个和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是不一样的,专门立法解决的问题是要规范资产交易的规划结构、交易流程,而前面我也已经提到了,银行监管者所关心的是在这个交易中,银行到底承担着哪些风险,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核计提了相应的资本,所以视角是不一样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监管办法一共有七章,最核心的是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我刚才提到了,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还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了市场准入管理。

同时我们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交易主体,首先是规定了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分别对各类机构制定了相应的业务规则,重点强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内部风险隔离的问题和风险揭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各个参与主体都要向投资者充分的揭示他在资产证券化中到底承担哪些责任和业务,以便于投资者充分的知晓和政策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决策。

第三个方面就是和其他国家资产证券法规一样,借鉴《新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颁布前国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规从国际通行做法中选择了相对宽松的资本计算方法,即符合审慎监管原则,也兼顾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整体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个资本监管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既要防止银行简单的认为资产证券化必然会降低资本要求,盲目的开展业务,不乐于促进在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监管办法的颁布实施已经确定了初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框架。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在经济实质原则在资产证券化监管中的具体运用,将是对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的重大挑战。另外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特殊的法律风险,最理想的方式是首先要有一个资产证券化的立法。

这个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碍了银行的金融创新,这个问题的指出是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在国外的监管当局很少对业务实行市场准入,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对业务实行市场准入,就是国际的大银行、先进的金融机构内部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新业务的审批程序,他们要开展新业务之前,内部首先要对这个新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非常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各个相关的部门要对这个新业务审核以后,才能推出这项新业务,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风险感觉和内部控制是比较薄弱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批的政策和程序实际上是把新业务的审批从内部迁移到了监管机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内部审批机构的完善和内部控制逐步的加强,我们的监管当局应该是可以逐步的淡出对新业务的控制。

第三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思路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思路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收入来源单纯地依赖存贷款利差,发展中间业务是转变这种盈利模式的一个最佳选择。中间业务收入与依靠贷款资产来增加收入相比较具有风险小、收益大、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因此,各家商业银行都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业务的重中之重来抓,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银行卡的迅速发展,不但大大方便了国人外出旅游、探亲以及从事商务活动的资金结算,而且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中的一些问题表现的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银行为了占市场、上规模,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严重威胁着中间业务市场的发育。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间业务量与收入不成比例,银行收入单一。一些商业银行不是依靠自身优势来开发具有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给客户提供差别性服务占领中间业务市场,而是奉行拿来主义,采取跟随策略,坐等其它银行开发新产品,再抄袭模仿,推出类似产品,并辅之以低价策略。这种相互残杀的恶性竞争,严重破坏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指出,非理性、低层次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金融过渡期结束后,国外商业银行一定会在中间业务市场与国内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外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中的实力、经验以及强大的技术支撑,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是致命一击。

解决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需要遏制目前存在的非理性竞争的情况。除了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外,还必须出台一些规范竞争的法规性文件,规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标准,规范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和行为,杜绝倾销性推介中间业务产品的行为。对于破坏中间业务市场的做法和行为,必须采取有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其次,必须加大研发具有竞争潜力的中间业务产品。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上。要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提供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产品。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须进一步提高对于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资产业务劲大,发展中间业务劲小。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较有很大差距。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认识应该再提高,步子再大一点,精力再多投入一点。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

中间业务是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后最具潜质的业务,应将其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在转型时期银行提高了对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表现在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积极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产品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中间业务拓展提供智力支持,不仅注重银行卡、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网上业务的开拓,更要致力于各种服务性收费业务、国际结算业务、资产管理、代客理财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以适应调整业务经营收入的需要,适应在金融市场更加开放的新形势下,与大举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竞争客户的需要。

(二)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

随着中间业务在银行收入中占比的不断的提高,发展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在中国范围内,2007年上半年,各家上市银行业绩均取得了大幅度增长,除传统的利息收入外,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提升成为各家银行利润突飞猛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以中间业务中最具代表性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例:2007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6.29亿元,同比增长124.01%;招行30.12亿元,同比增长127.84%;中信银行7.15亿元,同比增长77.86%。

另外统计表明,200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一半与基金代理业务有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超常规增长,带动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收入中占比的大幅提升。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招行为16%,比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其次是交通银行,为11.34%;中信银行为9.09%,深发展为9%,兴业银行为6.5%,都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三)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部分业务品种市场知名度较高,如工商银行的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投资管理托管、农业银行的代理保险、保管箱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和长城国际贷记卡,建设银行的农卡系列生肖卡和工程建设项目代理,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全国通”和“外汇宝”,中信实业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和网上支付,光大银行的“一柜通”。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

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技术含量不高。从已开办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受到来自内外的约束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整个业务规模中占比小,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已达到商业银行总收入的40%~50%,真正成为银行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在1 0 % 以内,平均在7% ~8% 之间,个别落后地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中间业务收益还不到5 %。从中间业务发展的品种和范围来看, 是比较单一和狭窄的。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多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代理、信用证、银行承兑贴现等劳务型业务上。不仅品种单

一、业务范围狭窄,而且发展空间限制多、批报程序复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智力投入为主,技术含量高、盈利潜力大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租赁、各类担保贷款、投标承诺、个人理财业务等还不足,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刚刚起步,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二)中间业务收费状况混乱

1. 缺乏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除支付结算业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外,大多数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没有统一,商业银行开展这些业务是自行和客户协商收费。大多数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拉客户,争资金,常常免费提供服务,又是甚至贴费。例如商业银行为行政事业单位代发工资、代收社会保障基金等业务,由银行利用其计算机网络、营业网点和人缘优势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本应收取费用,但由于各银行为了讨好客户,争取一块资金,不仅不收费,而且相互抬价向政府部门支付费用,以致出现了政府部门用代发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代收社会保障基金等项目向商业银行公开招标的荒唐现象,既推动了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又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损害银行界的整体利益。

2. 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偏低。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对电子汇兑业务根据金额大小每笔收费只有0.6元,商业银行结算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很低。与收入低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商业银行在支行结算系统建设上商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不断改进系统性能,提高结算服务水平,结算资金在途时间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商业银行还要为支付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支付网络运行、软件开发、人员培训等高额成本,结算业务收入远不足弥补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支出,商业银行几乎在为客户免费提供结算服务。

(三)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

从国际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传统业务,人们把中间业务发展的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人才的投入上往往摆在头等优先的位置,首先满足其需要。从国内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情况来看,咨询顾问,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开展,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否则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而我国商业银行尚处在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换过程之中,缺乏机动灵活、适应金融市场化需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工资薪酬机制,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虽然大部分已经着手引进和培养银行中间业务专门人才,且现有的部分人员具备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发展。

(四)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与统一的部门协调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大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中间业务的全面开发管理。中间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导致业务发展缺乏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银行整体功能。中间业务经营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有些银行虽然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但是制度建设未能跟上,在业务运行中不能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无标准考核的无序现象,特别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风险控制方面,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作指导,各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易发生业务操作风险;再者开办中间业务操作环节较多,需要商业银行会计、信贷、国际业务等不同部门协同“作战”,因各部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中间业务的管理上难以做到统一、连贯,易造成风险控制盲点。

三、解决现存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这也是与我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相统一的。根据2003年5月我国商业银行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1.98%,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5.31%,利差达3.33%。加上银行吸收的存款有相当一部分为活期存款,其综合利率水平更低,利差也就更大。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人民银行,就有利润,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对国外银行发展战略的借鉴,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充分到认识到中间业务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并且高利润的发展业务,逐步加大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保证为客户提供实惠、优质、快捷的服务,并建立了各种激励机制,予以物质补偿,吸引国内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其中,有了人才我国中间业务才能创新与发展,同时制定了各种中间监管制度、办法和条例,统一目标,促进商业银行合理有序地发展。

(二)规范中间业务收费

1. 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尽快改善收费混乱局面。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资源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商业银行为此付出了成本,所以应当合理收费,收费价格应稍高于成本。可以仿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利率的产生机制,有商业银行相互或者由银行同业协会制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并且对所有商业银行都应具有约束力,以避免随意收费损害银行业中整体利益。

2. 适当提高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应该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实际成本进行精确测算,以成本加合理的利润作为收费价格,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支付结算业务,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三)注重营销,加快发展速度

每一种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出来以后,都存在着市场营销问题。在中间业务市场拓展中,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手段,促成各种中间业务产品迅速为市场所认识和接受。一是要用足现有的存、贷、汇业务关系,向广大客户积极推介中间业务新产品,巩固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扩大客户群体。要挖掘现有人员优势,广泛动员全员的同学、亲戚、战友等社会关系,进行全员促销和上门促销,发展新客户。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全新的现代商业银行形象,进行门市促销。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力宣传、推介各类中间业务产品,让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种中间业务产品让全社会的人士了解、认知、接受。可以聘请一些资历深的人士,担当业务顾问、公关员,深入机关、事业、企业实施公关和促销。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措施,广泛向社会各界宣传营销自己代理的各种中间业务品种。在营销中一要注意营销对象,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营销不同的产品,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营销方式,既可以采取上门营销,在服务手段上,不能仅局限于微笑服务、限时服务、上门服务等浅层次劳务性服务上,要尽力创造服务新品种,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类服务,让客户实实在在感受到现代商业服务的优质、全面、便捷、高效。在品种创新上,要不断推出适合各种社会层次需要的中间业务产品,并根据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改进,以优势高效和良好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忠诚度,扩大市场占用率。

(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高端人才,其所从事的业务更主要集中在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一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三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开发队伍中来。四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并辅之以较高的物质待遇,促进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入,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规范管理,确保中间业务稳健发展

发展中间业务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较强的现实,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应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管理战略,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使中间业务在全行形成开发、运作和管理相结合的系统网络,促进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各分支行应根据当地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中间业务的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中间业务的开发、推广和具体操作。在大力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要加强和防范中间业务的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鉴定、核算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创新思路

(一)加强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咨询业务。银行的咨询业务范围极为广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项目的投标、合作、建设和生产销售的机会愈来愈多。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咨询业务,以保证有竞争力的国内优秀企业不会因信息滞后或缺少国内银行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信用签证等原因而错失良机,为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帮助。

2.信息咨询业务。开办信息咨询业务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商业银行应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咨询业务。有偿提供可对外公开的金融情报,为客户提供国内外市场动态、外汇、人民币价格走势、信息数据及金融市场方面的服务。开展咨询和市场调查,对企业资信进行评估,对国内外市场动态、贸易政策、关税等进行调研活动。银行受托,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诊断,提供参考。提供中介服务。即银行为客户进行经济合作和商品交易充当中介人,为客户牵线搭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收取中间服务费或交易中间费。

3.代理清理债权、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代理清理债权、债务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通过付款单位的开户行督促付款单位按契约履行付款职责的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一是信用担保,即用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保证和促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二是融资担保,即为融通资金提供担保,如为借款、延期付款、海关免税、保释金、透支和补偿贸易等提供担保。

4.信用卡业务。银行信用卡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业务外,还可大力发展代客买票、预定酒店并预交定金、预定一些消费场所的场地等业务,使得信用卡同时具备一定的IC卡功能。

5.其他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可以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并可逐步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拓展。如将贷款变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后采取多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动性,而且有助于实现充分分散化的贷款组合,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再如可通过提供远期合同业务、货币期货合同业务、货币互换等业务来帮助外贸企业回避外汇风险。

(二)努力开拓优势业务品种和品牌项目

商业银行开拓其他银行尚未占领的中间业务领域,应最先推出具有独创特点的业务种类。首先不断拓展资金营销的渠道,赢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上向证券业、保险业方面渗透,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业一体化的局面。在拓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应注重国情及自身的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业务。不同的商业银行,不同的经济区域,对不同种类的中间业务都应有所选择,各有侧重,以便形成自身特色的拳头品牌和品牌项目。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多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出精品,那么创品牌是当务之急。

(三)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设施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前提,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中间业务发展规模和规范程度。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结算速度慢、效益低的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外银行的合作,依靠他们的经验来提高结算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增加设备、改善设施,加快现代电子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步伐,提高应用层次。同时,要吸取以往盲目上项目、上规模而不管水平高低的教训,做到高起点、高水平,要善于运用于现代化的手段,建立多功能的服务和业务管理信息网络,提高电子化应用水平。

(四)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做好中间业务法制教育与法律培训,使法制教育与法律培训工作紧紧围绕银行中间业务拓展情况,与时俱进,长抓不懈,使银行经办员工及管理人员尤其是业务一线员工熟悉与中间业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员工树立依法开展中间业务工作的观念,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帮助员工意识到中间业务中的法律风险,把握好中间业务开展中的法律界限,注意防患于未然,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确保实现既拓展中间业务,又切实防范中间业务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的目的。其次,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银行内部法律部门的职能,要充分发挥其事前防范、控制和化解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功能。要让法律部门提前介入中间业务,充分论证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客观、公正、合理地设计和安排中间业务的法律框架;要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法律专题研究,研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并予以积极预防;要建立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后评价制度,研究、总结中间业务法律咨询中的疑难、有价值的法律问题,进行后评价,形成法律指引,规范相关中间业务的发展。最后,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要认真对合同及合同性文件进行法律审查。在商业银行多数传统业务中,商业银行的总行或上级行制定了规范、缜密的格式合同文本。规范、缜密的合同文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规范了银行和客户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防范了业务风险,减少或预防了纠纷。但在中间业务实践中,由于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且差异较大,同时客户需求也差别较大,而且出于业务竞争的需要,常常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较多中间业务没有也无法制定格式合同。在此情况下,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不得不根据客户的具体实际情况拟订合同。

(五)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

应采取有关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公平竞争,引导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地发展。一是为促进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制定中间业务管理条例。建议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时,将中间业务有关内容列入。应探索建立相关机制,如中间业务创新、新品种审批、同业协调、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机制等。二是商业银行要建立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三是建议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鉴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度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国外一般称表外业务),鉴于其有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又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戴国强,郝广才,田晓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 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 华庆山,商业银行发展与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其他:

[1] 冯彬.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若干思考.金融与保险,2002,第二期.[2] 俞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对策.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第一期.[3] 张国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化比较与发展战略.金融研究,2003 [4] 欧阳世伟.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若干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1 [5] 王世豪.大力推进中间业务,拓展收入增长空间.城市银行,2002,(3).[6] 林之诠,介长利.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金融时报,2001-09-01.[7] 绕元明,徐音.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问题.金融潮,2001,(10).[8] 孙 震,王利波,顾世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初探.世界经济,2002(8)[9] 夏令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契机与挑战[J ].中国金融,2003(14)外文著作类:

[1] FinancialEnglishTestCommittee,ModelBankingPractices.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 Thomas Lee Hazen,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张学安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页.[3] Jonathan R.Macey,Geoffrey P.Miller,Richard Scott Carnell,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Third Edition),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河南理工大学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

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

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

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延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中华 万建伟《国际金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

第五篇: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河南理工大学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延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中华 万建伟《国际金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

下载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转型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转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当下时政中最热门的话题。转型发展,不是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微调,而是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转换,实现非线性的发展跨越,因此必须......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

    创新节能,发展前行演讲

    创新节能,发展前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XXXXXX的XXXXXX。)我很荣幸参加集团举办的这次青年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节能,发展前行》。创新是一个......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精选多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初步发展的中间业务以其低风险、高收益、对利率变动不敏感、低成本的业务特点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新收入增长引擎,为实现商业银行的可......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认 清 形 势 把 握 机 遇 开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局面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 杨 岳 2010年8月26日 各位来宾,......

    社会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

    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需要通过党......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3〕34号 各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论文

    1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指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相关制度的设置具体来说就是董事会、管理层、监督层等的组织及制度安排。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治理也逐渐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