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已具有跨国公司的雏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真正具备现代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工业垄断企业。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跨国公司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2001年跨国公司达6.5万家,有85万家子公司,年销售额19万亿美元。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且拥有全球90%的技术转让份额。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是伴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分工是跨国公司形成的条件;国际贸易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资本的国际化运动与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形成的重要手段。在促使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系列新趋势:
第一,发展战略全球化。实施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国际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也在加大,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这将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容量,促使其展开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充分实现规模效益。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也意味着跨国公司正面临着竞争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产品全球化和管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第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新特点。(1)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互间的投资仍将是主体。1998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达5947亿美元,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为92%。同期,发达国家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604亿美元,占全球引进外资比重的72%。(2)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稳步上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中来自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50%以上。从全球战略看,在21世纪,跨国公司仍会看好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它们仍会继续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及拉美国家等新兴市场投资。(3)投资产业高级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高级形式,即高资本、高技术、高知识型投资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导。(4)投资方式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济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以股权方式进行国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正不断地增加,所以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已从原来单一的股权式合资方式,逐步向投资方式多样化转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无需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是用技术、管理诀窍、生产工艺、设计手段、配方、商誉、商机等无形资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创办合资、合营企业。
第三,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方式的新趋势。(1)生产体系跨国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投资政策壁垒的削弱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跨国协调成本的降低,不仅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跨国公司生产体系跨国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地区的国际生产体系正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实施。(2)经营活动属地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时,更加注意“属地化”经营战略的实施。(3)经营战略联盟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国
际化倾向的加强,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进一步拓展市场,分散新产品的开发费用,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市场的资源,提高企业总体竞争力,纷纷由广泛合作而发展到组织跨国联盟。(4)管理职能分散化。以往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注重纵向分工和强调命令控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纷纷作出了大幅度的战略性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调整,其管理职能已由本国中心向多元中心和全球中心并存的格局发展。
第四,跨国购并强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主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得到迅猛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跨国公司为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和取得规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跨国兼并浪潮,不仅范围广泛,而且是强强兼并。
第五,研究开发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一改以往以母国为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的传统布局,纷纷在其他国家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联手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三、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己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它通过加快生产国际化,使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通过促进资金跨国界流动而使全世界的金融资源同样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它通过增加贸易流量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从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它通过先进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的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一,跨国公司的活动是一种全球行为。它凭借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力量,打破了民族和国家对国内经济主体的严密控制和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垄断,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用超国家的全球观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更多的地区组织、企业集团、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各方面活动创造了条件。
第二,跨国公司控制着有关的全球信息网络。跨国公司通过控制的全球电报电话网、卫星通信网、计算机联网、交通运输网、广告媒介网等,从而建立起了全球传播与联系的信息网络。由于全球信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缩小了整个地球的空间,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渗透和扩展能力,使有关的民族和国家不再是封闭式状况,而是变得更为透明和开放。
第三,全球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国公司参与。目前比较突出的全球问题有:能源与资源危机、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债务和金融危机、贸易壁垒、武器生产和扩散等等。很多问题原本是国内问题或地区性问题,后来发展成为全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是分不开的。跨国公司的参与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第四,跨国公司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融资本、技术和管理于一体,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体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通常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急剧增加。这些投资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而且推动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利用外资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策。从技术转移角度来看,跨国公司控制着发达国家70%的技术转让。80%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是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得新技术的主要来源。
第六,跨国公司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新秩序,强化了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其
一、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逐步加强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西方跨国公司凭
借其强大的实力和政府的强力支持,在新秩序和新规则中居主导地位。其
二、西方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大国的实力,使世界经济力量对比进一步向美欧发达国家倾斜。其三,跨国公司也强化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控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并购加强了跨国公司在一些主导产业中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巩固了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权。
第七,西方大国跨国公司日益膨胀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西方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触发经济殖民主义苗头,部分发展中国家有失去经济独立的危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使美欧大国重新控制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在西方巨型跨国公司强大竞争压力下面临生存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还利用跨国公司作为其推动全球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发展中国家面临“分化”、“西化”以及“边缘化”的危险。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当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超过有关国家和地区以后,就相应拥有较大的政治权力,对东道国的国家主权、国家事务提出了严重挑战,使跨国公司的影响超越了经济范畴。
第二篇: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
2008年,美国陷入严重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加工业面临严峻形势,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大量裁员。
于是,2008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内忧外患的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亦在金融危机导致华尔街又一轮的裁员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继续裁员,其宣布将再次裁掉24000名员工,这使花旗将在短短几个月里的裁员总数达到52000名。IT界亦然逃不脱金融风暴的席卷,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到2008年年底,全球IT产业将有18万人失业,这些被裁员工来自雅虎、惠普、北电 摩托罗拉等多家知名IT企业。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IT产业裁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微软今年1月发布的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2009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净营收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净利润为41.7亿美元,同比下滑达11%,所以,微软全球CEO鲍尔默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将启动最多3600人的第二轮裁员计划。
接下来,一系列裁员效应开始,直到今天,2009年八月的香港大公报亦然登出即使全美裁员现象相对好转,但系仍然持续,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美国七月新增裁员人数32.8万人超预期”,“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存多花少”并且,众多金融界,经济领域,甚至金融分支的股票行业专家分析:美救市短期内无法止跌股市。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西格尔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具体来说,各种金融非金融风险包括外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家或主权风险、成本因素和经营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等等。在既已发生的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市场、政府和企业发生连锁反应,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变化,同时提升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政府通过贸易政策设置壁垒,企业的成本因素受到冲击,经营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出口加工业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议价力低的四种压力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破产。美国经济学家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首开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先河。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贫穷。于是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的相互作用,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Kindleberger(1978)他认为对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行为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并推出了“泡沫金融”理论,提出“过度交易”诱发金融危机。货币主义的代表Friedman等(1963)提出,货币供应量视角的普适性对于经济大萧条可以做出剖析,弗里德曼认为导致“金融大危机”的答案是美联储的失职(错误的货币政策)以及及其
所导致的银行体系危机。
美国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对加剧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欧美房地产泡沫爆裂,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投资者信心大挫,反过来,次贷危机进一步影响房价,导致最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很大原因在于对华尔街投行监管漏洞。银行私有化的美政体下风险控制节本依赖投行的行业自律,造成风险的大量积累,最终风险集中暴露成系统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继而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危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机构接连倒闭,金融系统紊乱,汇率下跌,资本外逃,投资萎缩,GDP下降。这些风暴波及的范围以及时间不仅决定了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进程,也是其是否诱发更深层的经济危机的因素。如今美国与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转向经济危机已是可能发生的担忧金融危机是“表”抑或者是其前提,一个诱导,而更深层的经济危机则是“本”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化为更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则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爆发一部分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体系下(即是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引起经济危机潜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性,垄断性等资本主义特性都不会因为一个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除非它危及成为全美甚至世界无可挽回的经济危机。在港大研习期间,同金融教授讨论的:是次贷危机扰乱了整个华尔街,并非严重到资本主义瓦解的层面。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的论断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美国能够拿出7000亿的预算来救市(勿论短期效应),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世界头号综合强国的修复能力罢。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又如何呢?资产与银行的国有化一定程度让我们在此次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受到的伤害相对较小,通过中国香港与大陆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资本主义的某些顽性亦是爆发危机乃至加深危机的因素。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像某些金融分析者所说的“渔翁收利”呢,看到诸如浙江省倒闭的众多中小外贸企业,GDP产量下降之类的事实,我们就更加不能放松心态。
中国社会主义政体下,生产资料,以及银行的国有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容易管理,要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效应虽然不太可能,但是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应做到:采取适度松动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稳定。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建立适应竞争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加强对市场以及各层企业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开始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人攻坚阶段,确保社会稳定。保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确保证券股票保险市场的监管到位, 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下,危机也会迫使行业企业调整思路、开拓创新。企业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客户对企业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消费也更加理性,而且更加关注产品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更需要关注客户,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其具有价值的商业产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险等亮点取胜。未来市场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对战略与方针进行思考和谋划,以利于指导企业持续发展。鼓励合理金融创新,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坚定信心,主动出击。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必然还有几十年高速发展。另外,即使有一定数量的亏损,倒闭,破产企业,但是危机会使行业资源面临一次重新分配,使得部分经营不好的企业的有效资源向经营面良好的企业流动,利于形成行业的强势企业。做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总之,企业应在金融危机下学会自己的过冬本领。
第三篇:论文-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2008年,美国陷入严重的次贷危机,其导致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对整个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正持续延伸到诸多经济领域,对中国经济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经济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次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美国金融危机将使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从短期看,政府的救市方案只能缓解,不能根治。按计划,美国政府将设立专业部门,负责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剥离“垃圾资产”。新部门将发债集资,两年内购入“不流动证券”,包括商住按揭和按揭证券等,并在两年之后继续持有和处理。类似的做法,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已经采用了。当时,为了处置“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最初剥离的1.4万亿不良资产,我国相继设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和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化解金融风险。这次,美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7000亿美元来救市,再加上各国央行尤其是发达国家央行积极配合,共同向市场注入的资金也将高达几万亿美元。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机构再次大规模倒下的概率已经很小,次贷危机的高潮即将过去。但是,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的调整将进一步开展。
从中期看,次贷危机将延长美国经济进而延长世界经济的调整周期。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次贷危机的爆发则将通过以下多种途径拉长美国经济的调整时间:一是直接减少居民购买力。美国就是政策的实质就是将金融机构的灾难分散转移至全体纳税人身上,从而达到“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目的。即使不将前几次政府救市财政支出计算在内,这次预算的金额分摊到每个美国家庭将达到上万美元之巨。二是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许多没有倒闭的大机构也开始大量裁员,引发了人们对自己未来就业与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可能抑制自己的消费需求。三是在金融市场余波未定、社会消费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更趋于保守,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必然相应减少。
除此之外,次贷危机之所以将拉长美国经济的调整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将拉长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时间。美国经济自从2001年“9·11”事件触底之后缓慢回升,其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房地产投资支出在2004年和2005年对实际GDP的直接贡献就达到了0.5%,而且还体现在对其他行业投资的间接拉动,以及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所引发的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而美国房地产价格之所以能够持续上涨,并最终形成巨大的泡沫,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美国银行的次贷业务。2000年前后,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银行大规模地开发和发展了次贷业务,将大量的房地产消费信贷资金贷给了社会上抗风险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为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推波助澜。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次贷业务的开展是延长美国房地产景气上升期的重要动力,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则必将成为延长美国房地产景气调整期的重要成因。美国房屋市场低迷情况渐趋严重,美国房屋指数于8月份下跌至22点,创1991年1月以来的新低,而且至今尚未见底,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从过去经验看,美国楼市每次调整期通常在2~3年左右。这一次,受次贷危机影响,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时间将拉长至4~5年。很显然,只有房地产市场调整到位之后,美国经济景气才有可能重新走上升通道。
从长期看,美国经济崩溃带来的结局就是旧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世界经济格局将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美国通过自由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来向各国“剪羊毛”的做法将越来越行不通,依靠别人的劳动不劳而获将越来越行不通,美国经济的重心将不得不重新从消费型服务业更多地向生产型制造业转型,他们要别人的商品或资源就要用自己的商品与资源俩交换,而不只是一张绿色的欠条——美元,美国经济的衰落将不可避免。
世界经济旧体系的崩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问题是新的经济体系将如何建立?过去5年来,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2年以来,全球石油产品和金属消费增量的90%以上、全球粮食消费增量的80%以上来自这些经济体。这表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兴经济地位上升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从整体上看,新的经济体系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次贷危机给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将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投资热情下降。次贷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对风险厌恶普遍上涨,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目前,无论是国外经济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调,这无疑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为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确定性增大、对未来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的情况下,短期内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成为企业家的理性选择。
二是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化,西方金融大鳄为求自保,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套现以应对危机,以免成为下一个“雷曼“。目前,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产列上甩卖列表。
三是降低企业投资收益。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占比最大的。这种资金结构的转变表明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这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有研究认为,如果美国企业利
润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利润增长将下降10个百分点,未来企业利润增长的不乐观,将极大地减弱企业的投资动力。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下同)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6个百分点。
再次,消费热点进一步降温。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建筑装潢、娱乐、旅游、教育、通讯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受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多数消费热点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而次贷危机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一是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2008年上半年我国大批企业倒闭,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居多,在次贷危机推动下的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推动下的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在其中就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企业破产而失业的数百万职工必然要勒紧裤带,全面缩减消费支出。与此同时,次贷危机给我国A股市场的调整同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而降温。
二是降低居民收入预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居民的收入预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大于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化。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语气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哪些似乎可有可无的奢侈性消费。
三是抑制信用消费。有观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了其月平均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的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的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期,次贷危机的出现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由于次贷危机爆发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时间,其对我国住房信用消费的不利影响将尤为明显。
最后,我国经济可能出现“三大需求同时失速”的险情。根据上述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投资、消费与出口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减弱。有关数据显示,企业自筹资金已经占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3/4.这种资金结构在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皆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这一点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从过去的经验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可能以缓慢的方式回落,但前提是背后要么有较快增长的外需,要么有消费需求在支撑。从消费需求看,虽然历史上居民的消费高潮都是出现在经济增长的高潮之后,主要成因是前期累积财富的集中释放。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过去的故事可能不再重演。前期国内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居民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居民的财富已经被提前透支了,再加上股市大幅下跌,购买力集中释放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高辉清等
[2]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士京
[3]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张曙光
第四篇:西方文化对在华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在华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影响
彭良香
【摘要】:近10来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从而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到中国。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对于西方的在华企业来说,如何很好的平衡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自身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来自母国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企业跨文化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及跨文化管理的研究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经营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本文研究了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来避免文化冲突的建议。然后通过介绍企业文化尤其是西方企业文化和管理的特征,探讨了文化和管理的辨证关系并分析了西方文化对跨国公司企业管理文化的影响。文章指出,在华的西方企业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将汲取中西文化中的优点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本文最后借用孔子的“和谐”思想以化解文化冲突,从而在在华的西方跨国公司中建设融合中西方文化优点的“和谐”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 企业文化 跨文化管理 文化融合【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0;F276.7
【目录】:
Acknowledgement4-5 论文摘要5-6 ABSTRACT6-9 Introduction9-13 Chapter One.Perspective of Culture13-20 1.1 The Concept of Culture13-14 1.2 Defining and Understanding Cultural Values14-17 1.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ultures and Chinese Culture17-20 Chapter Two.Cross-Cultural Management20-37 2.1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Culture20-23 2.2 The Characteristic of Western Corporate and Management23-26 2.3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Management26-37 Chapter Three.Cultural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37-51 3.1 Cultural Conflict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 China37-40 3.2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40-43 3.3 Cultural Integration43-48 3.4 Establishment of the Harmonious Corporate Culture48-51
第五篇: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一、彰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战略视野和博大胸怀,展示了中国对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态度,彰显了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凝聚了广泛共识,激发了各国的参与热情。
诠释丝路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路精神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结晶,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和平合作需要加强对话沟通、平等交流,开放包容需要在开放中发展、在融合中共存,互学互鉴需要博采众长、共同提高,互利共赢需要互惠互利、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面向全球的,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也将“一带一路”倡议纳入有关决议。
总结4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4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各国合作意愿日益增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拉动各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合作和技术传播,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4—2016年,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
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沿线国家的产品、技术、服务、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建设”“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深入人心,朋友圈越来越大。
描绘“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愿景,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中国主张。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和平之路着力推动合作共赢,建立彼此尊重的伙伴关系;繁荣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加强产业和金融合作,推动设施联通;开放之路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创新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文明之路着力深化多层次人文交流,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五个之路”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擘画美好蓝图、指明前进方向。
宣示合作共赢的重大举措,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中国担当。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在发展经贸伙伴关系、推动互联互通、加强创新合作、加大建设资金支持、援助民生项目等方面宣布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这释放出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积极信号,表达了中国愿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的诚意,展示了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决心。这些举
措的逐步落实,必将帮助参与国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目前,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发展失衡、经济治理滞后三大矛盾远没有得到解决。“一带一路”倡议契合各国发展需要,为促进各国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新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未形成。在这种形势下,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扩大利益汇合点,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增强全球经济增长活力。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7500亿美元。其中,将从沿线国家进口2万亿美元的商品,对沿线国家投资1500亿美元。这将为各国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共赢共享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
分突出,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贫困及其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意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承诺未来3年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少于6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未来5年将为参与国提供1万个来华研修和培训名额,帮助参与国加强能力建设。
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碎片化问题突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指出,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由大家共同商量,成果由大家共同分享,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了新模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成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高峰论坛期间,我们发起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8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中国立场、中国主张成为广泛共识。
三、扎实推进经贸领域务实合作
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扎实推进经贸领域务实合作,把广泛共识转化为共同行动,把系列举措转化为实际成果,让高峰论坛各项成果落地生根、早见成效。
落实《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合作倡议是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对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沟通,全面做好合作倡议后续落实工作。利用经贸联委会、混委会等合作机制,推进经济全球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抓好促进贸易增长、振兴相互投资和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系列举措落实。
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中国扩大开放,也有助于各国贸易发展、全球贸易增长,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积极响应。要抓紧筹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做好规划设计,创新办展方式和合作模式,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打造高水平、影响力大的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
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落地,加强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合作,打通国际大通道。加快实施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通关一体化。推进中欧班列健康有序发展,畅通亚欧贸易走廊。积极与更多参与国商签投资协定。
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统筹推进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转型。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打造一批规模效益好、辐射作用大、就业带动力强的合作区。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推动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经贸成果,建设和发展好贸易投资机制。落实亚太经合组织北京路线图各项措施,推动未来议程。推进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机制化、具体化。
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讨自贸区建设,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早日全面生效实施,与相关国家开展自贸区升级谈判,增加环境保护、电子商务等新议题,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
落实好对外援助举措。扎实推进高峰论坛重大援助举措落实,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3个100”民生援助项目建设,加大文化、体育、卫生等合作领域援助力度,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加强人才培训援助,支持沿线国家能力建设。共同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