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11:1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

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大国崛起》观后感

2009级经济学 肖代友

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肖代友

2009级经济学1班 学号:0924411061 指导老师 姜泽华

概要:2006年,一部《大国崛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大国热”,本文以《大国崛起》的9个国家为主线,分析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从而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怎样从孤立走向走向相互紧密联系,进而产生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多极化的格局。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打破隔绝、发现新大陆,到如今的“一超多强”、“大国演义”,世界经济中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经历了数次关键的变迁,使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渐走向了今天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使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在不断的变迁中又使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广华和深化(如从西方到东方的广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深化)。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以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世界经济中心变迁的规律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以及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中国崛起道路寻找历史规律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世界经济中心 世界经济格局 变迁

世界市场

超级大国 多极化 国际新秩序

Abstract In 2006, The rise of great made by CCTV caused the superpower of a nation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a.This paper is based on 9 countries in the rise of great,analysis how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economic center influence the world economic,and analysis how all the economies get together and further developed to a multi-polarization world.At the beginning, Spain and Portugal broke the isolated and find the New Land.The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anged several times.Finally, Multipolarization world was born.The changing changed the world power, widened and deepened the capitalism(Form west to east, form mercantilism to liberalism etc.)This paper is based on time, and research on Spain Dutch UK Germany US Japan Russia, and China, explore the rule of the change and the trend of the world ,then analysis the inner link of the two, which is services for the rise of China.Key words world economic center ,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ition , world market , superpower , multipolarization , new world order

目录

概要..................................................................................................................................................2 绪论..................................................................................................................................................5 第一章 何为大国.............................................................................................................................6 第二章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7 第三章 日不落的世界.....................................................................................................................8 第四章 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9 第五章 后来居上...........................................................................................................................10 拷打和考问整个世界—德意志.............................................................................................10 只与强者为伍—日本.............................................................................................................10 移民新国—美利坚.................................................................................................................11 第六章 异军突起...........................................................................................................................11 第七章 美国梦...............................................................................................................................12 第八章 群雄并起...........................................................................................................................13 结束语 五星出东方.......................................................................................................................13 参考资料.........................................................................................................................................14

绪论

在这个“中国崛起”的时代,任何关于大国崛起的话题都会是社会热点。2006年,历经数年,跨越各大洲,采访数百位全球知名专家学者,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孕育而生,在中国的民间和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大国”旋风。本文第一章何为大国对现代意义上的大国进行了诠释,第二章从地中海到大西洋主要阐述西方资本主义登上历史中央舞台,西葡对新航线的探索,荷兰和英国分别从商业和产业上进行创新,在各自的“大国时代”对资本主义制度完善作出的贡献,并最终在英国的手中奠定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殖民地版图。第三章日不落的世界主要介绍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以及世界殖民版图的形成第四章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阐述了欧洲大陆上的老牌大国法国、俄国的资本主义革命,第五章后来居上阐述了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后来居上的新兴国家是怎样走上富强道路,世界经济中心和格局又是如何继续演变的第六章异军突起以前苏联的崛起和衰落介绍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前景,并说明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的新变化。第七章美国梦主要剖析美国在20世纪如何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八章群雄并起剖析了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并论证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结束语五星出东方作为本文的总结部分,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历史借鉴和前进方向。

第一章 何为大国

《大国崛起》中的大国,和古代中国定义的大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对世界的主导和影响(古代中国的比较侧重于“天朝物丰”这样的大国目标)。当西方还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当美洲、澳洲上的土著人还与亚欧非人类文明相互隔绝的时候,中国的文明足以傲视群雄。即使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仍然领先世界。可是,我们从未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1405年,一支在当时的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之师抵达了非洲东海岸,这是中国离“大国”标准最近的一次举动,可惜,这支两万多人海上雄师没有做一个“大国”该做的事。

几十年后,一个叫哥伦布的冒险家用几只破船抵达了美洲的东海岸,他误以为自己到了充满香料的印度,因而把那里的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从此以后,更多的西方人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在这里进行欺诈、掠夺、占领,最终形成成熟的殖民制度。

因此,判断大国的标准不是国家绝对力量的大小,还要考虑世界影响、国际意识。我认为,封建制度时期的中国最终没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主要是因为缺乏“走向海洋”和“向往海外生产资料和产品”两大因素。

综上,世界性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国注定源于西方。

第二章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

欧洲文明发源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与罗马,因此欧洲最早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地中海沿岸。

地中海沿岸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样的对资产阶级影响深远的伟大运动,当时的欧洲人把地中海沿岸当做是整个世界(或者说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世界“七大奇迹”就是围绕地中海选出来的。可以说,地中海对资本主义作出的贡献是制度和思想。然而,我和辽阔的大洋比起来,地中海太小了;和整个世界比起来,欧罗巴太小了,于是,处于当时欧洲非主流地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险家们开始了对未知大洋的探索(当时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路上通道的阻碍、西方对香料和黄金的需求也是对大西洋探索的重要原因)。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这四个名字代表了新航路的四个里程碑。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对航海的支持换来了巨额财富,暂时改变了他们落后的体制下日益贫困的状态。

依靠强大的武力,西葡在非洲海岸、美洲大陆、亚洲部分地区(如菲律宾、中国澳门)建立了最初的殖民制度,掠夺了大量财富。

但是,它们并没有把掠夺的财富用于改变落后的制度①,而是用于骄奢淫逸,这种繁荣注定不能长久。

不久,位于尼德兰半岛上的小国荷兰,依靠对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对贸易制度的创新,完成了自己的小国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荷兰几乎垄断了所有海上贸易,“海上马车夫”是他们留在航海史上 7 的荣誉。

由于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崛起,欧洲的经济中心也逐渐由地中海转向更为广阔的大西洋沿岸,这是经济中心的局部变迁,也为后来欧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从“郁金香事件”可以看出,荷兰缺的不是制度和运力,而是商品(产品),这注定经济中心将继续转移,转移到一个可以创造大规模商品的国度。

或许,荷兰的威廉王子去了英格兰是具有某种历史象征意义的②。

第三章 日不落的世界

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从未停止对欧洲大陆的交流。拥有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条件,这里的小麦和绵羊让这个国度相对富庶,这也为现代文明的诞生创造了物质基础。

牛顿、瓦特、斯密„„一个个巨人,对英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进作出了飞跃性的贡献。有了《资本论》这类鸿篇巨制对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阐述,再有了经典力学这类自然科学的新突破,加上“光荣革命”、《大宪章》这类政治体制上的突破,英国很快的走向现代。

18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历史分界点,而造成这个分界点的英格兰,自己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新纪元,那就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工厂代替了工场,源源不断的社会产出运输到它们用坚船利炮打开的每一个世界角落,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和原始资本又从这些角落回流到英伦三岛,完美的良性循环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给资 本,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有位上层建筑的改造创造了经济基础!

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综合国力,英国很快击败了传统海洋大国西葡,“海上马车夫”荷兰,一段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鹤立鸡群拉开了序幕!

不列颠成了世界经济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张又使英国的文明传遍全球,它对殖民地的统治在西葡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变。在那些原本就拥有封建文明的地区,如中国和印度,英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基础,对这些地区进行经济控制、文化侵略,摧毁了这些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对于那些富饶的处女地,如北美、澳洲,它们让大量的移民来这里开拓,这些移民又将英国的文明带来这这些新天地。

即使是现在,几十个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仍然把英国女王作为国家最高元首,这足以证明日不落名副其实!

第四章 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

法兰西,从来不缺少天才的智慧,从来不缺少英明的君主,从来没有怀疑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位。启蒙运动发生的主阵地,拿破仑的铁骑从这里出发,英吉利海峡的对岸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使得法国改革的步伐显得姗姗来迟。尽管如此,法国还是很快步入了资本主义大国行列!

相比之下,俄国进入这个圈子就显得更加步履蹒跚。相比之下,俄国的封建社会势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程度最低。

彼得大帝,由于他个人的远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他的个人力 量将俄国挤进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中心无可辩驳的成了英国,但随着欧洲各老牌大国相继爆发的资本主义革命,扫清了它们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经济格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英格兰一枝独秀!

第五章 后来居上

拷打和考问整个世界—德意志

德国,一直不断的拷打和考问着整个世界③9德国的古典哲学为社会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当英国工业先声响起时,德意志正四分五裂,于是,强大的普鲁士承担了统一国家的重任,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基本统一了德意志,为国家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环境。

很快,德国完成了英国上百年完成的变革,后发的优势使德国可以借鉴很多文明成果。由于德国从不缺乏天才智慧,所以他们从不缺乏创造力。

从莱布尼茨和牛顿关于微积分的“产权纠纷”可以看出,德意志正一步一步代替法国,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强劲的对手。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变得不再那么纹丝不动。

只与强者为伍—日本

从封建时代到近代文明,日本都是一个擅于学习,与强者为伍的 国度、1853年,当美国的船只在横须贺

港打破了日本的封闭时,这个日出之国放弃了以中央之国为师理念,一步一步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近代史上唯一一个主权完整的亚洲国度。

和德国一样,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不彻底改革,都埋下了战争的隐患。随着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必然不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发展,这也是世界性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移民新国—美利坚

在北美,这片比英格兰更加广阔的土地,英国的文明种子生长出了比在本土更加绚丽的花朵。大量的欧洲移民,带了了文明与希望,广阔的新天地,让未来无限可能,注定他们将脱离宗主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必然趋势!

独立后的美国,在工业化道路上飞速前进(主要是北方),标准化的建立让这片相当于整个欧洲新天地大有

取代英国的态势!世界经济格局再一次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六章 异军突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世界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革命,它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 节被攻破,新生的制度让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计划经济的模式使工业化的步伐显得异常的快,与苏联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于是,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被一些政治家等同于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

在整个20世纪,苏联作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它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第七章 美国梦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American Dream)已开始悄然萌芽。

从个人到国家意志,这个“移民的骄傲”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梦的追求。

在辽阔的密西西比,广阔的五大湖,圣劳伦斯,伊犁河„„美利坚复制着欧洲,又发展着欧洲。

它远离诸侯争霸的欧洲,这里,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自己的老师英国,一段新的大国传奇就此开始。一战和二战,让美国成为了欧洲的债主。

1944年,在一片森林,即使是有凯恩斯这样的旷世经济奇才的参与,还是无法阻挡美元变成“美金”。1此后的几十年,除了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围绕着美国转。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等政策下,美国推动了西欧的复苏,在亚洲很快又扶植了日本和中国台湾。慢慢的世 界经济格局又开始脱离美国的完全控制。最后,世界的三极开始形成。

美国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美国梦推向世界,进而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主义阵营开始解体,国际局势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群雄并起的多极化时代即将到来。

第八章 群雄并起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不再是一枝独秀,欧盟、日本、俄罗斯以及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中国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战。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又有了更多的新特点。

首先,世界各经济体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已成定局。这种体制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点波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格局,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国际分工利益明确,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由众多国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完成。

再有,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伴随着这种情况,新兴经济体和传统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利益加深。

结束语 五星出东方

进入新的世纪,任何关于中国的话题都将是社会的热点,在世界 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自身经济制度的变革,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刚刚闭幕的中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强调了许多“经济增长”的观念转变为“经济发展”目标),注重国内市场和社会公平(五中全会对“投资、消费、消费“的三驾马车顺序调整为“消费、投资、出口”体现了这方面的考虑),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毕将更加重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参考资料

①语出《大国崛起》第二集 ②语出《大国崛起—小国大业》 ③《大国崛起—德国》

④《世界近现代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⑤江时学.《发展中大国崛起的影响》.《专家论坛》2010年3月:17—19页

⑥尹承德 《新兴大国的崛起于国际秩序的重构》《南京政治学院报》2009年第一期第25卷:77—81页

第二篇: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

2008年,美国陷入严重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加工业面临严峻形势,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大量裁员。

于是,2008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内忧外患的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亦在金融危机导致华尔街又一轮的裁员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继续裁员,其宣布将再次裁掉24000名员工,这使花旗将在短短几个月里的裁员总数达到52000名。IT界亦然逃不脱金融风暴的席卷,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到2008年年底,全球IT产业将有18万人失业,这些被裁员工来自雅虎、惠普、北电 摩托罗拉等多家知名IT企业。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IT产业裁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微软今年1月发布的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2009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净营收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净利润为41.7亿美元,同比下滑达11%,所以,微软全球CEO鲍尔默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将启动最多3600人的第二轮裁员计划。

接下来,一系列裁员效应开始,直到今天,2009年八月的香港大公报亦然登出即使全美裁员现象相对好转,但系仍然持续,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美国七月新增裁员人数32.8万人超预期”,“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存多花少”并且,众多金融界,经济领域,甚至金融分支的股票行业专家分析:美救市短期内无法止跌股市。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西格尔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具体来说,各种金融非金融风险包括外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家或主权风险、成本因素和经营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等等。在既已发生的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市场、政府和企业发生连锁反应,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变化,同时提升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政府通过贸易政策设置壁垒,企业的成本因素受到冲击,经营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出口加工业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议价力低的四种压力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破产。美国经济学家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首开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先河。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贫穷。于是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的相互作用,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Kindleberger(1978)他认为对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行为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并推出了“泡沫金融”理论,提出“过度交易”诱发金融危机。货币主义的代表Friedman等(1963)提出,货币供应量视角的普适性对于经济大萧条可以做出剖析,弗里德曼认为导致“金融大危机”的答案是美联储的失职(错误的货币政策)以及及其

所导致的银行体系危机。

美国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对加剧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欧美房地产泡沫爆裂,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投资者信心大挫,反过来,次贷危机进一步影响房价,导致最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很大原因在于对华尔街投行监管漏洞。银行私有化的美政体下风险控制节本依赖投行的行业自律,造成风险的大量积累,最终风险集中暴露成系统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继而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危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机构接连倒闭,金融系统紊乱,汇率下跌,资本外逃,投资萎缩,GDP下降。这些风暴波及的范围以及时间不仅决定了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进程,也是其是否诱发更深层的经济危机的因素。如今美国与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转向经济危机已是可能发生的担忧金融危机是“表”抑或者是其前提,一个诱导,而更深层的经济危机则是“本”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化为更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则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爆发一部分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体系下(即是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引起经济危机潜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性,垄断性等资本主义特性都不会因为一个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除非它危及成为全美甚至世界无可挽回的经济危机。在港大研习期间,同金融教授讨论的:是次贷危机扰乱了整个华尔街,并非严重到资本主义瓦解的层面。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的论断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美国能够拿出7000亿的预算来救市(勿论短期效应),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世界头号综合强国的修复能力罢。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又如何呢?资产与银行的国有化一定程度让我们在此次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受到的伤害相对较小,通过中国香港与大陆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资本主义的某些顽性亦是爆发危机乃至加深危机的因素。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像某些金融分析者所说的“渔翁收利”呢,看到诸如浙江省倒闭的众多中小外贸企业,GDP产量下降之类的事实,我们就更加不能放松心态。

中国社会主义政体下,生产资料,以及银行的国有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容易管理,要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效应虽然不太可能,但是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应做到:采取适度松动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稳定。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建立适应竞争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加强对市场以及各层企业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开始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人攻坚阶段,确保社会稳定。保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确保证券股票保险市场的监管到位, 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下,危机也会迫使行业企业调整思路、开拓创新。企业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客户对企业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消费也更加理性,而且更加关注产品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更需要关注客户,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其具有价值的商业产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险等亮点取胜。未来市场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对战略与方针进行思考和谋划,以利于指导企业持续发展。鼓励合理金融创新,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坚定信心,主动出击。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必然还有几十年高速发展。另外,即使有一定数量的亏损,倒闭,破产企业,但是危机会使行业资源面临一次重新分配,使得部分经营不好的企业的有效资源向经营面良好的企业流动,利于形成行业的强势企业。做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总之,企业应在金融危机下学会自己的过冬本领。

第三篇:论文-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2008年,美国陷入严重的次贷危机,其导致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对整个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正持续延伸到诸多经济领域,对中国经济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经济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次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美国金融危机将使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从短期看,政府的救市方案只能缓解,不能根治。按计划,美国政府将设立专业部门,负责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剥离“垃圾资产”。新部门将发债集资,两年内购入“不流动证券”,包括商住按揭和按揭证券等,并在两年之后继续持有和处理。类似的做法,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已经采用了。当时,为了处置“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最初剥离的1.4万亿不良资产,我国相继设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和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化解金融风险。这次,美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7000亿美元来救市,再加上各国央行尤其是发达国家央行积极配合,共同向市场注入的资金也将高达几万亿美元。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机构再次大规模倒下的概率已经很小,次贷危机的高潮即将过去。但是,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的调整将进一步开展。

从中期看,次贷危机将延长美国经济进而延长世界经济的调整周期。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次贷危机的爆发则将通过以下多种途径拉长美国经济的调整时间:一是直接减少居民购买力。美国就是政策的实质就是将金融机构的灾难分散转移至全体纳税人身上,从而达到“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目的。即使不将前几次政府救市财政支出计算在内,这次预算的金额分摊到每个美国家庭将达到上万美元之巨。二是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许多没有倒闭的大机构也开始大量裁员,引发了人们对自己未来就业与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可能抑制自己的消费需求。三是在金融市场余波未定、社会消费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更趋于保守,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必然相应减少。

除此之外,次贷危机之所以将拉长美国经济的调整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将拉长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时间。美国经济自从2001年“9·11”事件触底之后缓慢回升,其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房地产投资支出在2004年和2005年对实际GDP的直接贡献就达到了0.5%,而且还体现在对其他行业投资的间接拉动,以及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所引发的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而美国房地产价格之所以能够持续上涨,并最终形成巨大的泡沫,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美国银行的次贷业务。2000年前后,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银行大规模地开发和发展了次贷业务,将大量的房地产消费信贷资金贷给了社会上抗风险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为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推波助澜。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次贷业务的开展是延长美国房地产景气上升期的重要动力,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则必将成为延长美国房地产景气调整期的重要成因。美国房屋市场低迷情况渐趋严重,美国房屋指数于8月份下跌至22点,创1991年1月以来的新低,而且至今尚未见底,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从过去经验看,美国楼市每次调整期通常在2~3年左右。这一次,受次贷危机影响,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时间将拉长至4~5年。很显然,只有房地产市场调整到位之后,美国经济景气才有可能重新走上升通道。

从长期看,美国经济崩溃带来的结局就是旧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世界经济格局将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美国通过自由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来向各国“剪羊毛”的做法将越来越行不通,依靠别人的劳动不劳而获将越来越行不通,美国经济的重心将不得不重新从消费型服务业更多地向生产型制造业转型,他们要别人的商品或资源就要用自己的商品与资源俩交换,而不只是一张绿色的欠条——美元,美国经济的衰落将不可避免。

世界经济旧体系的崩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问题是新的经济体系将如何建立?过去5年来,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2年以来,全球石油产品和金属消费增量的90%以上、全球粮食消费增量的80%以上来自这些经济体。这表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兴经济地位上升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从整体上看,新的经济体系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次贷危机给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将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投资热情下降。次贷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对风险厌恶普遍上涨,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目前,无论是国外经济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调,这无疑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为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确定性增大、对未来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的情况下,短期内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成为企业家的理性选择。

二是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化,西方金融大鳄为求自保,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套现以应对危机,以免成为下一个“雷曼“。目前,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产列上甩卖列表。

三是降低企业投资收益。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占比最大的。这种资金结构的转变表明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这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有研究认为,如果美国企业利

润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利润增长将下降10个百分点,未来企业利润增长的不乐观,将极大地减弱企业的投资动力。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下同)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6个百分点。

再次,消费热点进一步降温。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建筑装潢、娱乐、旅游、教育、通讯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受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多数消费热点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而次贷危机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一是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2008年上半年我国大批企业倒闭,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居多,在次贷危机推动下的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推动下的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在其中就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企业破产而失业的数百万职工必然要勒紧裤带,全面缩减消费支出。与此同时,次贷危机给我国A股市场的调整同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而降温。

二是降低居民收入预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居民的收入预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大于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化。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语气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哪些似乎可有可无的奢侈性消费。

三是抑制信用消费。有观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了其月平均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的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的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期,次贷危机的出现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由于次贷危机爆发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时间,其对我国住房信用消费的不利影响将尤为明显。

最后,我国经济可能出现“三大需求同时失速”的险情。根据上述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投资、消费与出口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减弱。有关数据显示,企业自筹资金已经占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3/4.这种资金结构在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皆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这一点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从过去的经验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可能以缓慢的方式回落,但前提是背后要么有较快增长的外需,要么有消费需求在支撑。从消费需求看,虽然历史上居民的消费高潮都是出现在经济增长的高潮之后,主要成因是前期累积财富的集中释放。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过去的故事可能不再重演。前期国内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居民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居民的财富已经被提前透支了,再加上股市大幅下跌,购买力集中释放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高辉清等

[2]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士京

[3]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张曙光

第四篇: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影响

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影响

银行会计

[摘要]80年代、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信息和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跨国投资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知识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集团创新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首先冲击着企业的组织

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的组织形式。这种以分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形式给管理会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促进着管理会计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

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重大变化,西方大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历了早期的全面质量管理、柔性制造和标竿管理等提高生产效率的措施后,近年来将改革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组织结构方面。其表现为,企业各部门功能开始融合、交叉现象产生,如制造部门可能兼有直销、会计与财务的功能,销售部门兼有市场调查、会计、财务、工程技术的功能等;此外,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日益提高,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以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适应环境的应变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此时,管理会计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反映得最为敏感,其传统的内容、职能与作用等均发生了新的变革和创新。本文拟就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可能会对管理会计研究产生的新变化作一粗略的探讨讼。

一、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的影晌

过去10多年中,西方大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市场增长缓慢;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再次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企业从实践中体会到,速度、创新和知识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今天高度竞争和技术驱动的环境中,限制企业增长和战略成功的稀缺资源不是资本而是专业化的知识和专长以及蕴藏在企业中的组织能力。换言之,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资源分配、管理层次的设置、决策程序和部门间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原有组织模式进行构造。尽管企业的组织变革各有侧重、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西方大企业的组织变革呈现出一种共有的趋势,存在了60多年被几乎所有大企业采用的事业部制的组织模式正在被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所取代,这种组织模式称之为扁平化网络组织或N型组织。

进入90年代以来,这种以减少企业管理层、强化分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形式变革更为激烈。英国电讯公司的管理层次由12层减为6层,在1992和1993年两年申,该公司已经解雇900名高级管理人员和5000名中级管理人员;1994年3月,该公司又宣布裁减35名年薪在5万到iO万英镑的高级主管。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管理层次也由9层减为4层,公司的高级经理从700名减少到400名,总公司的管理人员由原来的2100人减少到1000人。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公司从1992年到1995年,不仅取消了过去分6级的管理层次,而且管理人员也由1000人减少到800人。管理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就业机会消失最多的是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位,这实质上是组织扁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这种新的组织模式与事业部制相比,其组织结构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关系类似一个网络,所以这种新企业组织称为扁平化网络组织或N型组织。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的创新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有紧密纵横联系的网络,其主要特点是:

1.分散性。它不是几个或十几个大的战略经营单位的结合,而是由为数众多的小规模经营单元构成的企业联邦,这些经营单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这种模式减少了基层单位对企业或对总公司在技术、财务和人力等方面的依赖性,基层企业的权力和责任大大增强,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基层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特征使管理会计研究一改过去面向少数公司开发局部服务的特点,而转向研究整个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问题。

2.创新性。随着这种组织形式而导致的基层企业权力和责任的增大,需要促进其对本单位的经营绩效负责。因此,基层经理从其传统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创新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为公司创造和追求新的发展机会;中层经理不再是完全扮演控制角色,相反变成了对基层经理关键的资源,辅导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此时的最高管理层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驱动创新过程。创新活动己由过去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推动转变为企业基层人员的重要职责,创新活动遍及企业的各个角落。适应不断创新的企业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应强化方法问题的研究,必须借助于规范的手段将实证的管理会计结果总结、提炼和升华出来。

3.高效性。在这种组织形式下,行政管理和辅助职能部门十分简练,基层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通常采用柔

性管理的方式,即通过频繁的纵向沟通,让基层真正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培养和营造

第五篇: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投资格局的影响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投资格局的影响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两条“丝绸之路”古已有之。

自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以后,就有了一条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世界三种主要文化交流的桥梁。

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汉代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与南海诸国就已有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海路交流或更早于汉代。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入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可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到明朝实行海禁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这两条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陆上、海上交通贸易要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3年10月,在出访东盟国家时,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总书记指出,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重大战略的逐步规划、启动、推进,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兴趣,成为2014年热议的话题。这样一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覆盖了40多个国家,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从“一带一路”途经路线和辐射范围看,向北与俄罗斯的交通线及管道连接,东边连接东亚另外两个主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中亚连接西欧,向西南通过印度洋连接到北非,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另外,由于“一带一路”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边、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

“一带一路”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一带一路”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彼此相互开放这样的局面,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优化经济结构,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开放、再到全面开放这样几个阶段。为什么到今天才提出全面对外开放呢?主要是全面开放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一带一路”在我国国内段覆盖了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也就是中西部地区由过去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出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北京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总值是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的进出口总值只占5.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的地方,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新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一旦“一带一路”所途经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铁路运输等基础设施发生重大改善,就会显示出在时间和成本方面的新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富士康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

以前,我国的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是比较缓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比内地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我国边疆地区以及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我国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中西部和东南亚运输大通道的枢纽,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绸之路。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深圳等经济特区、还是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相对单一的区域规划,容易受行政区划的约束。“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把中国的大多数省都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来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来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通过全方位地推进国内各省区的互联互通以及与沿途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合作,进行产业的承接和转移,促使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

第二,开放区域相对单一。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与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但是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极高,以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我们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给经济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

那么,我国经济要怎么转型呢?就是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一带一路”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过去1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l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l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强调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需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进入渠道和贸易伙伴都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如果我们把“一带一路”建设好,新增的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安全的重要保证。

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业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中国正好在这方面有很充足的产品制造能力。

目前,国内消费难以推进,我们的传统贸易伙伴因为经济危机还尚未复苏或者没有完全复苏,特别是经过这些年,我们跟这些国家的贸易可以拓展的空间也基本上非常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利用它可以把中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和沿途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互利互惠,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部署。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一带一路”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在改革国际经济秩序中担当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198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现在是14%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将升至18%,超过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到底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对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很多国家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要围堵中国的声音也在增加。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努力改革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借此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从TPP的合作框架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在农业、金融、科技、环境、劳工政策等方面还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调整、转型,因此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

美国试图用TPP使中国边缘化,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以此倒逼国内各方面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向美国传递一个信息,在面对美国的挑战和竞争时,我们不会主动挑起冲突但也绝不会盲目妥协。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我们正在推动与周边国家、贸易伙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在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廉价的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达5万多亿美元,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600多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0%,美国持有的东亚资产中71%以上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我们拿出70%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那就是3.5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将从对外储蓄、投资金融产品向对外输出资本、投资实体经济转变,成为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走上了以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日本也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逐渐步入国际投资大国的行列。我国的贸易发展不可能持续顺差,在“十三五”时期可能进入贸易平衡甚至贸易逆差阶段,所以我们也应该尽早准备去应对这样一种局面,把我们的巨额金融资产转变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有利条件。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在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需要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本国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当然其中一部分产品也会用来满足国内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等,带动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尽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义务,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自己的利益。

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为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即通路、通航和通商建设,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三、“一带一路”与世界均衡发展

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古代海运不发达,长途运输和交通主要依赖马队、驼队等运输力量,连接中国长安、洛阳,经中亚沙漠通达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亚洲内陆经济远较沿海地区发达。进入近代以来,航海技术不断发展、跃进,世界海运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原料、货物经海路从一个大陆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成为可能,一方面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大都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以畜力为主的内陆商道的衰落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内陆地区。例如,中国沿海省份较之内陆省份人均收入相差数倍,而欧美等国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之中亚等内陆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数十倍。显然,仅靠沿海地区的繁荣已不足以刺激以及支持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只能也应该是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把世界市场扩大到各大陆贫困的腹地,而打造联通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此提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和传输能力,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将不次于海运对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曾经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弥补海运的不足。万吨巨轮只能停靠海港,却无法把货物直接运往内陆,大陆腹地的货物须经过普通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经海路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的沿海港口,然后经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内陆消费地。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就是这种运输模式。如果中印之间开通了高铁,印度腹地生产的铁矿石就可经高铁直接运送到中国的炼钢厂,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去多次转运的麻烦,从而更节省运输成本。

“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贸易模式和发展平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将得到全面、合理的开发,增加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经济依赖沿海地区这样一个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国际社会尤其沿途国家对此十分赞赏和欢迎。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也被西方媒体热炒,甚至被国内一些人简单地引用,这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本质区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西欧各国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原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当时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只有愿意接受美国的领导,才能接受美国的援助。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拢在自己的旗下,成为其抗衡前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贫困。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后来美国对日本有一个所谓的“道奇计划”,大体也是如此。

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在原有的协议、框架基础上进行,不提出新的协议、框架,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惠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承担起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一带一路”对中国及世界投资格局的影响

1、“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2、“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 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

“一带一路”过程中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建设,通路、通航和通商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3、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 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世界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4、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摆脱以美国为首国家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被称作世纪大战略。这是中国在近200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彻底摆脱原来依附大国,被动挨打的地缘政治局面。

总结:“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下载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媒介变迁对广告运作的影响

    媒介变迁对广告运作的影响 【摘要】 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媒介从单一的报纸经过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的漫长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媒介形式。广告的发展离不开媒介,广告史的演进更......

    乡村学校的变迁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乡村学校的变迁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刘伟 八月四日晚上七点至九点半,我在五教106为三十余位乡村教师作了一次学术讲座。讲座是“2011首期路石乡村教师培训班”的安排之一。......

    应对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的对策(共5则)

    应对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的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和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使经济危机阴影笼罩着各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国经济......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跨国公......

    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在90年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决策之所以尤其重要,一是因为资本市场在9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乡村景观是一种景观综合体,它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文化,并将两者高度融合在一起,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但......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11卷 第1期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ol. 11 No. 1 2009年3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 Social Science) Mar.......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古典哲学。《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