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访民情的
访民情的“八不”原则
我们在万水桥村已走访了在家的近400家农户,深深感到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各家的情况可谓是千差万别。为了更深入地做好第二轮入户调查和走访“回头看”工作,我们归纳总结了走访农户的“八不”原则,与大家共勉。
一、受到称赞不自满。现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好,农民得到实惠,收入大幅提高,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这次省委组织“三万”活动确实赢得了农民的高度评价,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工作队员所到之处,听到了不少称赞,有的说“党的政策确实好”,有的说“省里干部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架子,平易近人,好接触”等等,我们听了虽然心里很高兴,但时时提醒自己,这是农民朋友对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心农民生产生活的高度赞誉,我们只是按照要求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决不能因为听到这些称赞而自满,下一步还要再接再厉,工作上精益求精,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切实做到手拉手,心连心。
二、耐心倾听不厌烦。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农民所反映的有共性也有个性的问题,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包括他人已
经反复反映过的共性问题,我们都耐心地倾听和记录,一般不打断他们的诉说,这时候,我们就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就象农民何万海在给我们反映完问题之后说“我也并不要求反映的问题能马上解决,但你们省里的干部能到我家里来耐心听我讲,我说出来了心里也就舒服了”。你看,农民朋友们的要求并不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我们的工作呢?
三、遇到误会不介意。4月12日,由于村干部有事,就没让他们陪同,我们二人自行到二组比较偏僻的几户人家走访。在一个小山坡的脚下,路边两家人均不在家,两条看门狗追着我们咬。我们一人拿砖头,一人拿竹杆,总算躲过狗的追击。到了冉云海家时,我们惊魂未定的样子有点狼狈,与冉云海的妻子和岳母打招呼时,她们不理我们,还连连摆手说:“不要,不要”,我们感到不解,就反复说,我们是省里工作组来访民情的,并拿出《惠民政策一览表》给她们看。这时,她们才露出笑脸,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把你们当成卖药的了”。原来,这里经常有走村窜户推销所谓包治百病药的,怪不得被她们误会。还有一次,我们二人到官昌兴家走访,被他们家误认为我们是相面算卦的,后来经过解释消除了误会。其实在走访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误会,但我们对此一点也不介意,只是把这些误会当做我们走访农户过程中有趣的花絮。
四、被人指责不生气。4月14日吃过晚饭,我们散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村民认出我们,我们就和他们一起聊天。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反映情况。这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大爷怒气冲冲地走过来问:“谁是工作组的?”我们忙说:“我们俩是,老人家有什么事?”,他就指着我们的鼻子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也好,那也好,怎么夏昌金住房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呢?我带你们过去看看,你们再解决不了就是无能!”。其实他说的这个夏昌金我们早就了解过了,他是一个40岁的精神病患者,患病时,把自己住的房子拆了,现在临时搭建了一个窝棚,他的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都向我们反映过,村里已为他申请办理了低保和困难补助。我们心平气和地听他说完后说,夏昌金住的窝棚我们进去过,并且照了相,情况我们已向村、镇甚至枝江市里的领导都反映过,领导们都很重视,但是解决问题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请不要着急。当他听说我们早就了解了夏昌金的情况并且很重视这件事后,连忙拉住我们的手说:“对不起,我不了解情况”。我们笑着说:“没关系,欢迎大家提意见。”
五、是非不明不表态。在走访中,不少村民反映的是邻里关系问题。因为用水或宅基地闹矛盾。他们反映的情况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判断谁是谁非。处理这类问题一般不能偏听一方,不能盲目下结论,不能冒然表态。因此,遇到此类情况时,我们一般不表态,只是认真的听、认真的记,并答应全面了解情况,和村组干部进行沟通后协调解决。
六、没有把握不承诺。我们工作组的任务是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成为农村政策的宣传队、社情民意的调查队和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队。特别是在办实事方面要量力而行。以我们住的万水桥村为例,全村反映大大小小的问题共9类50多个,短时间内不可能一一解决。解决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工作队员还需要和村干部沟通商量,向镇、市领导反映,向单位的领导请示汇报。对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一般不做承诺,否则,兑现不了将失信于民。
七、政策不清不忽悠。我们在走访中,有村民向我们询问,村集体欠农户的集资款能否还,什么时间还?享受低保的标准是什么?户口不在本地能否参加高考?伤残军人病故后,遗孀能否享受补助?等等,有些问题还没有具体的解
决政策,有些问题涉及到民政、户籍等政策,我们也了解得不是太准确,但我们答应向上级反映或帮助查问有关部门,然后给予答复。不会含糊地说“可能吧”或“我认为不行”等来应付,否则,容易误导村民。
八、大事小情不忘记。我们常说民生无大小,在他人看来的一件小事,对一个农户家来讲就是一件大事。因此,我们在走访时,对村民反映的事情无论大小,我们都会做好记录,认真对待,并且做到心中有数。有一次,我们吃完晚饭散步时,碰到一个我们走访过的农户曹绪卫,他直接就问“我上次给你们反映的事情怎么样了?”于是我们将处理的过程对他进行了讲解,他感到很满意。如果我们不记得他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反问他是什么事情时,他心里肯定会不舒服,会认为我们对他的事情没放在心上,走访只是走形式,做样子,会对这次“三万”活动产生误解。因此,我们每天走访结束后,都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及时和村干部沟通协商,能解决的着手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
第二篇:访民情专题
访民情、听民意、近民心
----“三新”宗旨教育活动心得
根据中共无锡市惠山区委区级机关工作委员会安排,我和众多的机关干部一起参与了2011“三新”宗旨教育活动,主要是参与拆迁和志愿服务二项,作为一名基层民警,参加此项活动可以说对我收获颇丰,进一步净化了心灵,更深层次踏访了民意,更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
一、拆迁实践。
一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向我们诉说了许多,公安工作始终在第一线,在直面群众的时候,我们总有些管理者的优势,如何践行宗旨,如何服务群众,这是我们每个民警特别是党员民警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通过直面拆迁工作,领导们对我教益良多,他们用自己无声的人格魅力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用无私的奉献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实践活动中我深入一线,直接面对被拆迁者,深刻感受到拆迁带给当前社会的诸多压力,针对公安工作,我总结以下几点:
1、居民拆迁中众多的遗留问题极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原来农村是以村巷为单位聚居的,经过多年,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拆迁后,原来居住单元的解散使矛盾锐化,加之对拆迁政策的认知度不够以及对拆迁工作的不
信任,少数群众敌对情绪强烈,极易转化为“钉子户”、“上访户”,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给承担社会管理任务的公安带来极大压力。
2、拆迁中企业的停产、转产、关停造成社会闲散人员增多。
拆迁工作对规模以下企业实行货币安置,必然造成一些企业的停产、转产、关停,当前有些务工人员中有工不就,贪图安逸,加之岗位的减少必然带来社会闲散人员的增多,闲散人员的增多将给直接冲击社会治安管理,恶化社会治安管理环境。
针对这二点,当前,作为社会治安管理者,我们就要更深入的调查民情,把掌握民情作为公安工作的第一要务,从源头摸清情况,在过程中细致引导。同时做好下情上达工作,为政府拆迁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趋利避害,消除治安隐患。再次要提前介入,细化疏导,查漏补缺。
二、志愿服务。
作为一名党员民警,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深切地体味到了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乐趣。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面对的都是社会弱势群体,和他们接触时,他们的困难与无奈让我骤然心痛,虽然我知道以我一已之力不能做到如何,但我想我一定可以做些什么。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也给他们带去了一片阳光,或许不能照亮他的整个生活,最起码也为他扫去一些阴霾。在分局组织的春风行为中,我也帮助了二位困难同学,通过物质的资助和精神的鼓励,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大家
庭的温暖。2011年底,我所资助的张玲芳三姐妹还给我写来了信,虽然字迹稚嫩,但情真意切,信中也表达了她们长大后回报社会的决心,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映光辉,我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众人聚起来的力量是无限的,相信每一个小我的点滴工作必然让党的温暖普照每一个角落。
志愿活动涤荡着我的心灵,纯洁着我的行为,激励着我更加奋进,更好的服务社会。相信每一个参与“三新”教育活动的人收获都会很多,作为一名新时期党员民警,我在活动中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今后,我一定牢记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做到职业境界超人一筹,实战技能胜人一筹,服务管理优人一筹,工作业绩高人一筹。
第三篇:访民情日记
访民情日记
时间:3月27日下午 天气:阴
今天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访民情的活动,目的地是小龙村吴忠将军的故里。我有6年多没去小龙村了,一路上,在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麦苗田间,一座座小楼房拔地而起,通村的水泥路大多都延伸的农户的楼前。山好,水好、人更好,吴忠将军的故居留下来的仅仅只有一间堂屋了,堂屋的门前上方还能看见上世纪上世纪雕刻的花纹,堂屋的两旁是他侄儿后来修的房子,房子修建年代应该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吧,作为从大山走出去的将军,我很佩服他,他戎马一生,战果累累,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做的就是将他追求革命真理,英勇战斗的故事讲给他家乡的孩子听,让他家乡的后代能记住他。
看完了故居,我与吴忠将军的侄儿侄媳妇交谈起来,这是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儿女都在外打工,孙子孙女在外求学的求学,打工的打工。老人一再说孩子没办法,必须要到外面挣钱,可是,看着拄着拐杖的男主人,患了帕金森病不停颤抖的女主人,我鼻子酸了起来。是啊,儿女们没办法,可是老人们就有办法了吗?也许有一天,老人离开了人世,从外赶回来的孩子表达愧疚的方式就是大大操办一下丧事,薄养厚葬现在成了部分儿女尽孝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个人觉得生产队长可以将留守的老人组织起来,有劳动能力的人共同轮转给各家干活,干活时互相可以照应,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集中起来,让他们子女把将来要厚葬的钱拿出来安排老人生活,这样在外打工的安心打工,在家颐养天年的颐养天年。我知道农村的一切都很艰难,农村的老人他们的要求很低很低,农村的儿女有很多很多的无奈,可亲情的传承是社会发展必须的,我该给我的学生怎么解释这些无奈,元芳,你说怎么办吧?
第四篇:用心访民情
用心访民情、真心解民难
“牵手助困行动和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大走访
按照局机关要求,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牵手助困行动”和“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2011年6月14日银川市福彩中心组织工作人员,有马伏林带队对梧桐社区残疾人及三无人员进行了摸底大走访,共走访14户,其中一级残疾5户,二级残疾7户,三无老人1户,低保1户,并了解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在就业和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征求了对民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福彩中心工作人员李晓红得知90岁高龄三无老人杜淑珍生活困难,自愿捐助100元慰问老人,受助老人深受感动
总体而言,通过开展“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联系,解决了部分群众一些突出问题,尽力化解了影响社会的部分矛盾和纠纷,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开展帮扶,不仅向困难家庭送去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爱,也使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教育,是党员实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第五篇:1访民情心得体会
民情大走访活动心得感想
这次走访后的赶触太多太多,有苦有甜,对那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我替他们高兴,可是那些困难的群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今后肩上的责任,这时刻鞭策我要不断的努力和学习。
记得刚走访的第一天,我到了村支部书记家与他聊了半天,谈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书记赞同的说:“好啊,上级部门对我们农民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呀,让你们深入基层真正了解群众的困难,反馈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村今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于是书记利用村喇叭广播了广播,说明了我这次走访的目的,这对我后来在村农户家里了解情况起了很大的作用。
转眼间,活动开展已经有一个多月,回顾一个多月的走访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顶着风,冒着雨,披星戴月,流过汗,时不时受到群众的不理解,看他们那毫无表情的脸,有时甚至感到很委曲。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走访过程中,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苦,听到他们的实话,加上我对有关惠农政策的讲解,通过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群众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不理解转变到理解,由不欢迎转变到热情主动,甚至有的盛情挽留让在他家吃饭,听取他们的心声,取得了大多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在走访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在走访的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相当艰苦。特别是一些家庭,因病因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感到十分的不安和内疚,在走访中都一一进行了了解和记录,并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二是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如为了扩大**村的野鸡养殖基地规模,我主动与科技站老师进行了联系,给养殖场拿回了有关资料,供他参考并给他留了有关电话,和他说在今后的创业路上有什么困难还可找我帮忙。
三是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中,要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做群众的好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四是要改变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我们联村干部要在宣传有关政策中、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我们讲二遍,讲十遍;一次不在家,走两次,我们就是用这种精神,耐心去打动群众的心,顺利完成工作。
五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在村工作直接面对农民,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加强学习很重要。要认真学习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有关城建、土管、计生、村级组织建设、村级财务管理、信访、安全管理、种植、养殖等方面知识,才能在政策法规宣传、组织建设督导、民主制度监督、矛盾纠纷化解、富民强村服务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开展农村工作才能游刃有余。
六是要积极拓展新思路。农村工作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在工作中,我们要勤于思考,对各方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建议和方案一定要符合本村实际。在村中走访时大多数村民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业方面的想法,下步我们要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合理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七是要做到勤快。要多走访,多调研,多到第一线去了解村情民意,从而对症下药,制定对策,帮助解决问题。
这次走访后的赶触太多太多,有苦有甜,对那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我替他们高兴,可是那些困难的群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今后肩上的责任,这时刻鞭策我要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农村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