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击流通领域贩私行为的对策与思考
打击流通领域贩私行为的对策与思考
走私商品从进关到消费者手中,期间经过过关、运输、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一直以来,海关、公安、工商等部门都致力各个环节的监管,走私贩私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因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走私商品依然有其供应和需求市场,走私贩私行为更加隐蔽并有新的动态,给各级政府的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在这
里,笔者根据实际,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分析当前走私贩私行为的新动态、私货市场存在的原因和打击的难点,谈谈打击流通领域贩私行为的对策。
一、当前走私贩私行为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部门反走私力度的增强,走私贩私行为越来越隐蔽、商品种类涉及面越来越多广、手段层出不穷并越发新颖。主要特点有
(一)商品种类多样化
以前,流通领域的走私商品主要集中在高档消费品上,如汽车、香烟、手表、洋酒、冷冻品、化妆品、成品油等。现在,流通环节出现的走私商品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汽车、手表等高档消费品外,还包括一般日常消费品,如:食品、饮料、服装、电子产品等,以及包括一些特殊商品,如:医疗器械、洋垃圾、出版物等。据报道,2006年南京海关破获的全国最大进口医疗器械走私案件中,走私的货物包括了心脏支架、冠状动脉球囊等。
(二)商品来源和销售渠道多样化
目前,交通网络和科技网络的高速发展,除了海、陆、空传统的走私渠道外,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开辟邮寄、快递、网上购买配送、以私人自用携带入境等新的走私贩私渠道,使私货的来源渠道和销售渠道更加广泛。据报道,2006年南京海关破获的医疗器械走私案件中,走私的渠道是通过邮寄将医疗器械偷运入境。另外,自从与港澳地区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以后,泛珠三角地区的走私分子还利用自由行的便利,组织家庭妇女、老人等一般社会人员,给与一定报酬,利用这些人经常在港澳和内地往返的机会,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先化整为零将商品带进境内,然后再采取化零为整的方式集中推入市场流通。目前,一些专门销售进口化妆品、进口食品的个体商店不断出现,其商品来源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
(三)走私贩私手法更加隐蔽、更加新颖
走私分子手法层出不穷,有的利用粤港澳经济协作和交通运输的便利走私、有的自挖地道走私、有的“空中索道”走私、甚至用“空中飞线”方式走私。走私分子通过各种途径将私货偷运入境后,再采取国内快递或网络购物等方式,将货物发往全国各地,然后通过地下钱庄交付货款,整个交易过程货、款分离,交易手法极其隐蔽,走私分子甚至采取反侦察手法进货,使执法部门难于调查取证。同时,在销售环节,销货者采取“场内洽谈、场外交易”的地下经销方式,或者将私货混集在国产货物中一起销售;或者自己从正规合法渠道进口部分商品,走私部分商品,将“水货”、“正货”混合销售,以达到鱼目混珠,掩人耳目的目的。笔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商场、超市在众多商品中摆放了部分进口饮料、食品、化妆品等,当要求这些商场、超市提供票证时,商场、超市无法提供合法来源。
(四)走私贩私网络化发展
境外客户、走私者、境内客户之间,为各自利益逐步形成供销网络,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他们的供货方式有:一是内地买家自主联系“水客”走私,由“水客”负责供货;二是境外公司货物走私入境,长期雇佣业务人员主动送货上门;三是“水客”直接在境外设立办事处,专门向境内商店提供“水货”;四是国内大户在境内设立分拨中心,形成以“地区大户”为核心的地方性销货网络,即由“大户”联系将货物走私入境,然后以批发零售方式销往各地。这些供销货线路互相独立,即使断了其中一条,也不影响私货的供应链和销售链。
(五)跨区域走私贩私活动有所增加
以前,走私贩私活动主要活跃在京、沪、广等发达省会城市、和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私货市场相对比较集中,各地走私贩私分子交流交流较少。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全国交通枢纽的建设和电子网络的发展,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成为走私贩私分子开拓市场的目标,走私贩私网络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跨区域走私贩私活动相应增加。
二、私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流通环节是商品运转的中间环节,一头链接供应方市场、一头链接需求方市场,供求双方市场的博弈决定流通环节商品的数量和流通运转率。正因为走私商品有其供应和需求市场,两方市场的长期存在并有所膨胀,而导致就算在政府的各种高压打击措施下,走私和贩私行为屡打不绝,而且越来越隐蔽。
(一)巨大的利润空间和行业竞争压力推动卖方市场生存发展
1.巨大的利润空间是卖方市场活跃的主要驱动力。由于通过正规途径进口的高档消费品、奢侈品等商品要缴纳较高的进口税率,而通过走私就可避开高额税款,牟取更丰厚的利润,所以巨大的利润差额吸引经营者参与。据了解,一只价值2.63万元的欧米茄手表需要缴纳税款1.66万元,在市场上销售,可以卖六七万元,可想而知,走私比通过正规途径进口获取的利润空间更加大。
2.行业的激烈竞争是推动卖方市场的发展的原因。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私货市场不断抢占、瓜分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无论
是国内经销商还是国外的公司,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通过“主动参与”或“被迫协助”的形式参与走私贩私,以便压低价格和成本,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二)意识和消费观念的主导使买方市场不断生存发展
1.群众的主观观念和意识是形成买方市场的关键。一直以来,内地群众都普遍对进口商品存在盲目追崇的心态,认为只要是国外生产的产品或本国出口外国的商品,无论是否经过海关的检验检疫,其质量肯定比国产货质量好。而且,群众极少追问商品的来源是否合法。据了解,在部分发达地区的群众,宁愿利用自由行到港澳购买进口日用品、食品、奶粉等商品或购买私货,也不愿意购买国产货。
2.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买方市场生存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群众更加注重对进口品牌商品的追求,因而,国内对进口奢侈品、食品、化妆品、服装、电子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通过正规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普遍较高,群众转向私货市场消费,从而形成巨大的私货需求市场。
3.“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买方市场不断发展。目前,一方面“水货”在价格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直接挤压了正规进口商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消费者并不刻意也不懂得辨别“行货”和“水货”之间的质量差别;三是正规进口商品的代理者不能提供便利的辨认、咨询、维修等售后服务,使群众认为即便购买“行货”,待遇跟购买“水货”相差无几。这样,私货市场就会对正常市场产生冲击,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而且形成恶性循环,无形中促使了买方市场不断发展。
(三)需求和供应的激烈矛盾导致走私贩私行为屡禁不止
由于当前进口商品市场出现了日益旺盛的需求与现行相对偏少的供应之间的矛盾,需大于求的现状使不法分子瞄准广大的消费需求市场不肯放松。据了解,一些名牌手表,如“劳力士”、“卡地亚”等品牌名表相当部分款式没有引进国内销售,而“伯爵”、“江诗丹顿”等牌子手表还没有在国内设立代理机构,需要购买这些品牌和款式的人,就要到港澳地区购买或直接购买走私货。
三、打击流通领域贩私行为的难点
作为对流通环节贩私行为监管和打击的主要部门,如何在《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失效后更好地履行职责,开展打击走私贩私工作是工商部门面对的新课题。由于私货市场的生存和发展有客观的原因、走私贩私行为也出新了新特点和新动态,工商部门的侦查和执法出现了诸多难点。
(一)取得群众的支持难。由于群众对进口商品的盲目追崇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影响,在查处贩私案件中,个别群众会出现不理解和不支持执法的现象,甚至认为“水货”物美价廉,工商部门不应当对其查处没收,因而不利于工商部门在群众中收集线索和证据。
(二)案件线索发现难。在目前条件下,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的贩私行为查处,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的移交,线人举报较少。纵观笔者单位以往查处的走私贩私案件,大都是边防、海关、公安等部门移交或联合查处的,群众举报和日常检查中发现的案件较少。
(三)定性难。自从《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条例》失效后,工商部门对发现的走私贩私行为的定性随机性增大了,对案件的处理,有时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套用现行所有法律法规,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仔细分析才能定性查处,而最后的定性往往又不是走私贩私。
(四)调查取证难。在流通领域,走私贩私分子警惕性和反侦查能力较强,交易行为极其隐蔽,单靠一般检查是难以发现走私贩私物品。同时,网络交易市场和邮购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给工商部门传统的调查取证方式带来一定挑战,在网络上和物流行业中收集和固定证据难度较大。
(五)法律空缺惩处难。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关于对使用走私商品的消费者进行严厉惩处的法律条文,有关部门无法律依据对消费者使用“水货”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因此,在这种“消费无罪”的观念下,消费者对私货的需求量不减反增,私货的需求市场因此而得以存在和发展。
四、打击流通领域贩私行为的对策
反走私工作是一项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打击流通领域的贩私行为是反走私工作的一部分,面对私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工商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包括预警、防范、打击、教育、举报、自律制度在内的长效监管机制,以达到彻底治理的目的。
(一)建立评估预警制度
一是建立反私信息评估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走私贩私信息准确收集,迅速研判,及时传递,掌握走私贩私活动发展的规律,准确地评估走私贩私形势。
二是建立反私预警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对当前走私贩私问题适时预警,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为打击工作作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三是建立反私信息监测通报制度。包括工商系统内部信息信息通报制度和外围打私成员单位的信息通报制度,通过制度的执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确保准确、快速掌握私货市场的动态。
(二)建立教育防范制度
一是建立宣传制度。群众的认识是反私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实践证明,反私工作需要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要制定对商家、消费者的长期宣传计划,突出宣传走私反私活动的危害性,采取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现场宣传、资料宣传等多种形式,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多渠道的宣传空间,营造良好的反走私综合治理社会舆论氛围,扩大其社会影响。
二是建立教育防范制度。观念的形成与国情、习惯、风俗等有密切关系,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需要不断潜移默化,必须从小抓起。因此,要消除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盲目最求的观念,就要建立长期的教育制度,将反私宣传教育推进到学校中去,展开全民教育。
(三)建立联合治理制度
一是建立联合会议制度。建立包括地方政府、海关、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门单位在内的联合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通报各单位工作情况,互相交流、研究案件移交、办案协作规程、情报信息共享以及重大问题协调等。
二是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对违法活动实行沿线举报,梯次堵查,相互配合,积极构建“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促使部门间联合执法规范化、长期化、常态化。
三是建立执法信息通报制度。确定信息联络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多方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交流执法经验,全面掌握执法动态。
(四)建立日常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日常巡查制度。按监管范围分片划区,落实监管责任。在执行日常巡查过程中,重点检查经营者进货票证和台帐的工作,严格审查每种进口货物的来源。
二是建立督查制度。制定督查计划,定期开展反私专项督查工作,督促和检查基层执法单位反私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指导基层执法单位开展反私工作。
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反私工作量化并纳入年度考核中去,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和领导问责制度,达到以考核促进工作的目的。
(五)完善举报网络和奖励制度
一是建立举报网络。在现有的举报网络基础上,增加社区、村委会层面的举报网和联防人员,设立基层举报网站,扩大监管网络的覆盖范围。
二是建立奖励制度。划拨充分的保障经费,制定切合实际的奖励激励制度,专门用于奖励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激发群众反走私的积极性,以确保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六)建立行业自律制度
一是逐步建立内部管理制度。通过不断检查台帐和票证,督促和指导经营者落实进货索票索证工作,使经营者逐步养成建立进销货台帐和索票索证的习惯,以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二是建立行业约束制度。通过研究,制定行业约束制定和行为规范,使经营者自觉遵守行规,共同抵制私货流通。
第二篇:全力打击矿产资源流通领域职务犯罪
打防结合注重预防
全力打击矿产资源流通领域职务犯罪
同志们: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检察机关如何预防和打击矿产流通领域职务犯罪作简要发言,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近年来,我院在打击涉矿职务犯罪方面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共参与全县矿产资源专项整治行动17余次,不断加大对国土、林业、公安、交通、工商和一线从业人员的执法监督力度,对矿产资源流通中的税、费收取等加强了监督,反渎和反贪部门办理或协办了2件涉矿职务犯罪案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了经济损失。通过执法办案,一定程度上规范和整治了全县矿产流通领域秩序,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我县矿产资源大开发的稳步推进,受非法利益驱动,在这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势必会突发易发,给我们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利益。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将紧密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不断加大查办和预防矿产资源流通领域背后的职务犯罪力度,严厉打击滥用职权、渎职失职、行贿受贿等犯罪,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为全县矿资源合法、有序流通提供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犯罪预防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特别是要把工作重心下移,着力强化对国土、交通、工商、安监及乡镇一线执法人员的的教育力度。二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预防职务犯罪关键在于教育,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我县这样一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各种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的执法人员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开展好预防性警示教育的同时,要不断强化案例教育、强化一把手教育等制度,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和案件线索移送协查制度,从根本上保证预防职务犯罪扎实有效。三是突出预防重点。矿产资源流通领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执法部门多、执法主体多元化、执法难度大等特点,因此预防要突出重点。国土、公安、交通等部门是打击非法运输矿产资源的主体单位,要重点加强预防工作,特别是对一线执法人员的教育力度,通过讲授有关预防职务犯罪知识、观看教育片等形式,以案释法,以案警人,切实提高一线从业人员对职务犯罪危害性和预防职务犯罪重要性的认识。
三、扎实推进涉矿执法办案力度。在强化预防的同时,要重点围绕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社会管理创新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对于这一领域中存在和发
第三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积极构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严厉查处各种经济违法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场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商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当前我市流
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市的食品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毒有害,如,毒木耳、毒大米、毒奶粉、病死猪肉、毒火腿、毒香肠,蔬菜农药残留等。二是“三无食品”,即无厂名、无生产日期、无质量标准的食品,也有冒用商标、伪造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三是变质劣质,主要是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_、食品流通领域缺乏必要的质量安全准入机制。主要表现在,一些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售假者有机可乘;食品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识假辨假能力差,使不合法食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一些经营者贪图私利,蓄意购进和出售低劣食品,不讲信誉,缺乏良好的商业道德。
_、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目前,食品加工企业具有多、小、散、乱的特点,小作坊比较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有的甚至无证无照。少数生产者受利益驱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谋求最高利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在农产品方面,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严重,导致有毒有害的产品进入市场。_、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亟待加强。当前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做到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有的一味贪图便宜,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信誉极少关注,也不在意商品是否有合格证、保质期,质量是否过关,客观上使假冒伪劣商品有了销售的市场。
_、各地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领导重视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和有力保障。目前,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程度不一,有的认识高一点,抓得紧一些;有的时紧时松;还有的政府很少出面,只是部门各自为政,各自行动,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声势。
_、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没有形成。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更是面广量大,容易出现监管的盲区和盲点。如,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以及宾馆、饭店、学校等集伙单位。目前,食品安全涉及到工商、卫生、质监、农林、食品药监、粮食等__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和管理领域的交叉,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分工明确、信息互通、合作密切、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没有能够编织起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的互动网,监管的整体效能不强。现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极为关注,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健全监管网络,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在流通领域内构筑起放心消费的环境,是执法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二、加强我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建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抓好食品安全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日前,××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力争通过_年努力,使××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实施意见》强调,食品安全工作列入《××省平安县(市、区)评审条件》,作为对各地的考核依据。各地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和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实行了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监管责任制,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地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质量问题严重的区域,有关部门将按严重程度发布食品质量安全警告或警示,直至整治合格后解除。《实施意见》要求,在生产领域,按照国家规定的品种,实施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流通领域推行以经营企业自律为主的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计划,每个行政村在现有的各类小商店中,确定一家将其改造成“放心店”,带动其他商店规范经营。同时,还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参照××模式,现提出如下建议:
_、加大对食品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力度。《××省食品卫生条例》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食品卫生工作的领导”。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各级人民政府为当地食品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根据以上要求,建议市政府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职能工作之中,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实施意见,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体系,努力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督促有关
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援处理;抓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部门协调,形成齐抓共管、行动快捷、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食品质量监管的考核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将食品质量监管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之一,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_、积极实施食品放心
工程。在近年来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抓好拓展,将豆制品、卤制品、水产品、畜产品、食用油、调味品纳入放心工程范畴,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规定,加强监管,保证质量。扩大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基地,充分显现无公害肉禽、蛋禽、生猪、奶牛基地的规模效应,形成比较全面的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体系。在农贸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通过产地挂钩,引入市场,引导消费。同时,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放心食品销售网络体系,在乡村、社区开设“放心连锁超市”、“放心店”,扩大放心食品的覆盖面。
_、健全食品质量监管网络。紧紧抓住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食品监管体系。一是在生产领域把好产品质量关。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质量认证标记,对未获得质量认证的食品不得进入流通领域。加大对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使用药物超标的治理,积极引导农(水)产品基地建立以自检为主的速测网络。二是在流通领域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引导市场、商场、超市和食品经营户建立《进货索证索照索票》、《进货商品质量检查验收》、《供货企业食品质量保证承诺》、《不合格食品撤柜召回》等制度,监督检查企业建立完整的购销台帐,保证各环节进货渠道合法,加强检测检验,把好食品进货关和销售关。三是在消费环节把好卫生检查关。切实抓好餐饮业和学校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对餐饮业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规定,确定重点环节进行监管;在学校依法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卫生责任制,并建立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_、强化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基金”,拨出专款用于食品安全的举报,构筑起广大群众监督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严厉查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一是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由市、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非法加工经营点进行拉网式检查,清理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二是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选择问题多、群众反映大的食品,集中查处生产、加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毒有害以及在食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对重大恶性事件,依法追究制假售假者的刑事责任。三是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工作。根据时令季节特点和消费者反映的热点,进行食品质量抽检。通过抽检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曝光重大食品案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慎重消费。
_、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教育,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食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设立企业信用网站,由政府牵头,汇集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等各部门的信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供社会各界查询。建立严重失信企业披露公布制度,使其生产经营受到制约。大力开展“放心一条街”、“放心购物市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经营户”的评比活动,促进广大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守法经营,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四篇:打击伪劣行为活动总结
打击伪劣行为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巩固广鹿乡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成果,广鹿分局进一步采取措施,继续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
分局严把市场准入关,对辖区内种子经营主体资质、经营档案、品种授权合同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在加强种子经营业户的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大力整顿流动商贩。依托经济户口,积极引导农资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农资下架及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和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度,实现农资商品可追溯监管。组织开展进村入户倒查,对来路不明、可能存在问题的种子追查种子来源,及时送交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品种真实性检测。
在农资市场日常监管中,一查进货渠道,检查种子是否从正规渠道购进,要求经营者向供货商索取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并提供原始进货发票单据;二查种子的外包装、合格证、质量标签,要求外包装和标签必须标明生产厂家或分装商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种子类别、品种名称、产地、质量指标、检疫证编号、种子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进口审批文号等事项;三查种子实物是否与标签标注的内容相符,是否过期、失效、变质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四查种子的包装广告、挂图广告、标语广告等内容,是否存在“主要性状描述与审定公告不一致”等情形,坚决查处夸大宣传、虚假宣传行为。坚决打击采用对产地、质量、商标等进行虚假标识等手段,欺骗广大农民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加大对侵害种子驰(着)名商标的查处力度,打掉套牌侵权种子的“外壳”。
在4月份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4人次,执法车辆2台次,检查种子经营业户5户,个体经营业户34户,检查中未发现违法行为,目前,专项行动仍在进行。
第五篇:物体打击对策措施
物体打击及原因分析
该项目在机械操作过程、作业过程、上下工件及运输传递过程,运输过程等都有可能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物体打击方式:物体打击是指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物体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造成物体打击的原因有:
1、工作过程中工件未夹牢固;
2、工件、材料在搬运过程中出现失误、违章;
3、抛丸打磨过程中的物屑飞溅;防护装置失效;
4、机械操作、手工作业过程中因保护装置失效或操作失误;
5、运输物件装卸过程中的失误或违章造成物件翻倒、散落;
6、设备故障;
7、安全通道无护栏或行人不注意安全。
物体打击对策措施
1、对可能发生物体打击区域架设防护装置。
2、给作业人员发放了劳动防护用品。工人基本能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3、生产车间,班组建立了安全监督员,并能履行职责
4、建立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和班组开展安全活动
5、工件物料运输,堆放建立了安全措施
6、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学习
7、车间人员安全通道设有标示
8、定期进行安全质量检测,避免超期运载和带故障工作。
9、应定期对行机进行维护、保养。定期对轨道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杂物。
10、钢丝绳、吊具应定期进行检查,对于有损害迹象的,及时进行检修。
11、在可能发生坠落的区域设置安全标志。
12、所有空中悬链,凡悬挂工件的或不悬挂工件但有吊钩的,应在悬链上装设桥式安全网。
13、运输链的运输速度大于0.3m/s时,应装设有安全防护网;速度小于0.3m/s时,在运输链掉头处、转向处设安全防护网。
14、空中悬链系统设置桥式网,设置维修平台,采取二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