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增多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据河南省罗山县法院统计,2005年以来,该院已经审理此类案件88件。分析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状况差。赡养案件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相对贫困的部分农村,由于赡养人自身家庭负担较重,因此在赡养老人上不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引发纠纷。
二
是部分赡养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较差,无视家庭美德,把老人当作家庭负担,漠视对老人法律上的赡养义务。如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播出的“孽债”,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
三是农村多子女现象引发赡养纠纷。据统计,罗山县法院受理的赡养纠纷案件大多发生在多子女家庭。其原因在于多子女家庭中家庭关系比较复杂,易出现儿女之间、妯娌之间互相攀比、推诿,导致发生老人无人赡养的状况。
四是农村子女长年外出务工,造成老年人生活无着。
五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老年人无生活来源保障,经济上完全依赖于子女,导致赡养案件多发。
针对农村赡养纠纷较为突出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首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
其次,积极发挥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尽量将赡养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第三,妥善处理农村赡养纠纷案件,扩大办案社会效果。通过各部门密切协作运用法律手段遏制农村赡养案件多发的势头,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二篇: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还存在盲区,交通事故较为频发,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机动车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用车、三轮车、畜力车数量庞大,大部分车辆性能低、车况差,有的已接近报废仍勉强使用;二是农村机动车和驾驶员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机动车无牌、无证情况严重;三是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单薄,法制观念差,多拉快跑,违法载人,乘坐不安全车辆,驾驶人违章驾驶现象严重,行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差;四是农村道路路形复杂,路窄、弯急、视线差,道路标准低、质量差,缺乏防护措施;五是由于受警力不足的制约,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道路管理存在盲区。鉴于此,建议:一是交警、交通、农机等职能部门,要树立协作意识,对农村交通安全问题齐抓共管、加大管理力度,避免盲区。同时,对农村交通管理群众网络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教育管理进行不断的规范完善,使其真正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作用;二是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契机,带领广大农民遵守交通法规,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争做文明公民,坚决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三是拆除或迁移乡村道路上影响交通安全视线的障碍物,在交叉路口和人流密度高的地方设立安全标志和警告标志,在老式桥梁前要设置限重标志,时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第三篇: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种田效益比较低。随着目前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耕田、播种、收割都主要靠请工。据不完全测算,种1亩水稻从种子、肥料、插秧、管理、收割,成本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与收入基本持平,由此带来许多农民宁可买粮食也不愿自己种田现象。二是非农用地日益增多,耕地面积逐年递减。三是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四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政协委员建议:
1.建议改革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制定科学完善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提高用于直补的数额。
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完善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要按所征用土地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
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切实加强农技部门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
4.进一步增强土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投入重点等措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大退耕还田和生态保护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鼓励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政策基础,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生动局面愈加喜人。但体制的变革,结构的变动和利益的调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冲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在农村,由于成因复杂,往往化解艰难,几种趋势不容忽视。
(一)利益纷争趋向多元化,表现形式更多,化解难度增大。
主张土地权利仍是纷争主流。税费改革后,农民种地不用交钱,反而拿国家补贴,由于利益驱动,争田要地愿望强烈,矛盾频发。正常流转的想毁约、非正常流转的要种地、过去撂荒弃耕和多年外出打工的要重翻旧账,各种情况错综复杂,有理无理都想争地。土地矛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排解处理存在“两难”:一是干部难调。二轮土地承包后,土地已极为有限,基层平衡困难,量大,一起纠纷要多次调解,一旦不能满足当事人要求,或对干部不满到处上访、或强行耕种使矛盾激化。二是法律难断。依据《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有仲裁和诉讼两种处理方式。但作为仲裁机构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当农户对仲裁不认同时,不具备强制手段,这条渠道尚不畅通。而诉讼时因案小难断,法院不愿受理。农民常因无处申诉而滋生不满,产生怨气。
涉及债权债务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村级债务沉重,而经济来源有限,面临清理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的状况。要帐的成天跟着村干部转,有的要搬到村支书家里住,有的扬言要占据村办公室,每逢年节,到村支书家里要帐的人象走马灯似的,甚至使用种种威胁手段。致使干群矛盾日深,威信下降。
要求落实待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从村组岗位下来的干部要求解决工资、养老保险等待遇。这些人大多是精减、落选、被撤免职的村屯干部,多年工资待遇未能兑现,心里不平衡,因此常与村干部发生矛盾,部分离职干部不愿交接财务手续。还有少数退职民办教师要求增加待遇。
(二)村民行为趋于自由化,约束机制无力。
当前农村,由于村民教育相对滞后,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缺失,存在政策教育不够深入,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道德教育没有开展,思想教育缺乏手段的问题,村民行为出现自由化倾向。有些地方出现“好人受气,赖子洋气,群众憋气”的反常现象。比如税改前遵纪守法积极上交税费的农户,如今没有得到应有的称赞和尊敬,反而遭讥笑、受冷遇。一些有钱不交税费的农户反而得意洋洋,到处炫耀。个别村民文化素质低,道德水准差,自控能力弱,起码的操守和法律素养下降,觉得“不打不杀,不算犯法”,平时以说是聊非为乐、以相互辱骂为常,发生口角后互不相让,造成家庭不睦,邻里不和,亲友反目,一旦激化,结怨成仇。《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强调自我管理,以自觉遵守为前提,不具备强制力。如果加入处罚条款,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村级作为自治组织具体执行也存在一定困难。基层干部对村民日常行为管理处于这种“法律法规管不到,村规民约管不了”的无序、半失控状态感到无奈。
(三)社会管理出现弱化倾向,治安隐患增多。
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乡镇机构改革后,社会管理相对弱化,治安隐患呈现增多趋势。一是盗窃侵财性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二是赌博禁而不止,给家庭和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三是对农村文化娱乐行业经常性整顿与管理存在盲区。在校学生上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以上趋势能否有效遏制,关系着农村的长治久安,影响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建议:
一是建立综合性维护稳定网络体系。政府牵头,市县乡分别组建由信访、公安、法院、司法、农委、文化、卫生、农村经济管理等部门参加的群众联合小组,村级成立群众联络处。联络处由村干部兼职,负责日常问题处理和重大信息登记。联合组综合信访、调解、仲裁、诉讼、治安管理等功能,定期深入村屯流动办公,现场集中处理联络处无法解决的具体事务,保证群众诉求渠道通畅。
二是健全维稳各项制度。建立维稳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职责、范围和责任;推行稳定承诺制。向群众公开承诺处理期限,引导群众逐级反映;坚持领导公开、定期接访日制度;实行包村联点预警制。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及时处置突发事件,适时对特殊行业,复杂场所和重点村屯、部门进行专项综合治理。
三是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综合规划。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视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青壮年农民素质;强化农民道德法纪教育。村级抓好农村道德评议会、道德评议专栏建设。市县乡增加电视、广播等媒体经常性法制宣传和农村道德建设报道。成立“巡回法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件现场开庭,送法上门,以案释法,扩大村民受教育面。
四是加快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清理
整合现有涉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唯一性、严密性和稳定性,为基层处理土地、债权债务、干部待遇、村民管理等等问题提供明确依据。
五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重视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特别是班子带头人的选配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能力。
六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应增加农村债务和发展项目启动资金投放,并提供政策帮助。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诸如债务纠纷等很多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县委)
整合现有涉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唯一性、严密性和稳定性,为基层处理土地、债权债务、干部待遇、村民管理等等问题提供明确依据。
五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重视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特别是班子带头人的选配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能力。
六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应增加农村债务和发展项目启动资金投放,并提供政策帮助。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诸如债务纠纷等很多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县委)
第五篇: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影响农村稳定的几种趋势应引起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政策基础,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生动局面愈加喜人。但体制的变革,结构的变动和利益的调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冲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在农村,由于成因复杂,往往化解艰难,几种趋势不容忽视。
(一)利益纷争趋向多元化,表现形式更多,化解难度增大。
主张土地权利仍是纷争主流。税费改革后,农民种地不用交钱,反而拿国家补贴,由于利益驱动,争田要地愿望强烈,矛盾频发。正常流转的想毁约、非正常流转的要种地、过去撂荒弃耕和多年外出打工的要重翻旧账,各种情况错综复杂,有理无理都想争地。土地矛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排解处理存在“两难”:一是干部难调。二轮土地承包后,土地已极为有限,基层平衡困难,工作量大,一起纠纷要多次调解,一旦不能满足当事人要求,或对干部不满到处上访、或强行耕种使矛盾激化。二是法律难断。依据《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有仲裁和诉讼两种处理方式。但作为仲裁机构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当农户对仲裁不认同时,不具备强制手段,这条渠道尚不畅通。而诉讼时因案小难断,法院不愿受理。农民常因无处申诉而滋生不满,产生怨气。
涉及债权债务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村级债务沉重,而经济来源有限,面临清理债权无政策,偿还债务无能力的状况。要帐的成天跟着村干部转,有的要搬到村支书家里住,有的扬言要占据村办公室,每逢年节,到村支书家里要帐的人象走马灯似的,甚至使用种种威胁手段。致使干群矛盾日深,威信下降。
要求落实待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从村组岗位下来的干部要求解决工资、养老保险等待遇。这些人大多是精减、落选、被撤免职的村屯干部,多年工资待遇未能兑现,心里不平衡,因此常与村干部发生矛盾,部分离职干部不愿交接财务手续。还有少数退职民办教师要求增加待遇。
(二)村民行为趋于自由化,约束机制无力。
当前农村,由于村民教育相对滞后,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缺失,存在政策教育不够深入,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道德教育没有开展,思想教育缺乏手段的问题,村民行为出现自由化倾向。有些地方出现“好人受气,赖子洋气,群众憋气”的反常现象。比如税改前遵纪守法积极上交税费的农户,如今没有得到应有的称赞和尊敬,反而遭讥笑、受冷遇。一些有钱不交税费的农户反而得意洋洋,到处炫耀。个别村民文化素质低,道德水准差,自控能力弱,起码的操守和法律素养下降,觉得“不打不杀,不算犯法”,平时以说是聊非为乐、以相互辱骂为常,发生口角后互不相让,造成家庭不睦,邻里不和,亲友反目,一旦激化,结怨成仇。《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强调自我管理,以自觉遵守为前提,不具备强制力。如果加入处罚条款,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村级作为自治组织具体执行也存在一定困难。基层干部对村民日常行为管理处于这种“法律法规管不到,村规民约管不了”的无序、半失控状态感到无奈。
(三)社会管理出现弱化倾向,治安隐患增多。
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乡镇机构改革后,社会管理相对弱化,治安隐患呈现增多趋势。一是盗窃侵财性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二是赌博禁而不止,给家庭和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三是对农村文化娱乐行业经常性整顿与管理存在盲区。在校学生上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以上趋势能否有效遏制,关系着农村的长治久安,影响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建议:
一是建立综合性维护稳定网络体系。政府牵头,市县乡分别组建由信访、公安、法院、司法、农委、文化、卫生、农村经济管理等部门参加的群众工作联合小组,村级成立群众工作联络处。联络处由村干部兼职,负责日常问题处理和重大信息登记。联合组综合信访、调解、仲裁、诉讼、治安管理等功能,定期深入村屯流动办公,现场集中处理联络处无法解决的具体事务,保证群众诉求渠道通畅。
二是健全维稳各项制度。建立维稳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职责、范围和责任;推行稳定承诺制。向群众公开承诺处理期限,引导群众逐级反映;坚持领导公开、定期接访日制度;实行包村联点预警制。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及时处置突发事件,适时对特殊行业,复杂场所和重点村屯、部门进行专项综合治理。
三是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综合规划。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视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青壮年农民素质;强化农民道德法纪教育。村级抓好农村道德评议会、道德评议专栏建设。市县乡增加电视、广播等媒体经常性法制宣传和农村道德建设报道。成立“巡回法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件现场开庭,送法上门,以案释法,扩大村民受教育面。
四是加快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清理整
合现有涉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唯一性、严密性和稳定性,为基层处理土地、债权债务、干部待遇、村民管理等等问题提供明确依据。
五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重视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整顿,特别是班子带头人的选配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应增加农村债务和发展项目启动资金投放,并提供政策帮助。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诸如债务纠纷等很多矛盾自然就会减少。
(**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