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外就医罪犯超期不归现象应引起重视
保外就医罪犯超期不归现象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保外就医罪犯超期不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出一系列值得注意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闻来自:中原区检察院录入:中原区检察院发布日期:2010-6-28阅读:
保外就医是刑罚执行机关对于患有严重疾病不宜在监管改造场所羁押,回到社会上就医看病,且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准予其暂时监外就医的行为,是监外执行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我国刑法执行工作的人道主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4条规定:罪犯办理保外就医的,有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为了使执行机关能准确把握罪犯保外就医的条件,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0年联合颁布了《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对罪犯保外就医疾病种类、审批程序、收监条件等进行了具体的界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部分保外就医的罪犯保外就医期满后不能按时收监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刑罚执行的公正性、客观性、严肃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监管场所和社会的稳定。
一、保外就医罪犯逃避收监的主要方式
1、部分保外就医的罪犯经治疗病情已痊愈或基本好转,但这些罪犯为达到继续留在狱外的目的,钻个别监狱干警不亲自带罪犯到指定医院鉴定的空子,托关系开具虚假的病情证明,骗取监狱机关延长保外期限。
2、个别罪犯以自伤、自残等方式故意扩大病情,人为的延长疾病的治疗时间,达到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目的。
3、部分办理保外就医的罪犯,出狱后并不就医或不配合治疗,致使病情得不到好转。
4、部分保外期满的罪犯,在家人、亲友的帮助下,以原地藏匿或外出打工的方法,逃避监狱机关的收监。
5、部分保外就医的罪犯采取拉拢、腐蚀公安机关、监狱机关个别干警,利用这些人员的“掩护”、“帮忙”达到“以保代放”,长期在外的目的。
二、保外就医罪犯不能按期收监的主要原因
1、个体因素。部分保外就医的罪犯法制观念淡薄,过惯了放荡不羁、自由散漫的生活,一旦出狱就不愿再到监管场所接受强制改造,采取种种方式逃避收监。
2、环境因素。罪犯的具保人、家庭成员、亲友等通过为罪犯开具虚假证明骗取续保,或以提供场地、资金等方式将罪犯藏匿,阻挠监狱机关的收监。
3、立法工作滞后,按司法部的规定,对擅自超期不归的保外就医罪犯,按脱逃进行追捕。但在实践中,目前仅是将超期不归的时间不计入实际执行刑期,逃避收监的罪犯被抓捕后也只是服完其未执行的刑期,造成了事实上的“逃”与“不逃”一个样,对罪犯缺乏约束力,不能促使罪犯在保外情形消失后主动回监狱接受改造。
4、部分公安机关对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不力。《刑诉法》第214条规定:“对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对其严格管理”。《监狱法》
第27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同时,《监狱法》
第28条规定:“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监狱收监”。但这些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保外就医罪犯脱管失控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监狱机关对保外就医罪犯收监时,个别公安机关不予配合甚至抵
制,增大了收监工作的难度。
5、个别监狱对保外就医工作审查把关不严,甚至有卸包袱的错误思想。个别监狱处于经济或管理上的原因为一些年老体弱的罪犯办理保外就医,在这些罪犯保外期满后不及时收监或根本就不收监。
6、保外就医罪犯的抓捕问题,法律规定不明确。对于下落不名的保外就医罪犯的追捕,是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狱机关密切配合,还是由监狱机关负责、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三、保外就医罪犯不能按期收监的不良影响
1、影响刑罚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保外就医的罪犯保外情形消失后,如不能按期收监,则不仅造成了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不公正,也势必影响刑罚执行工作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2、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监管改造秩序。保外就医罪犯能否按期收监,直接影响狱内的改造秩序,如果收监工作开展的不顺利,应收监而未收监的罪犯人数过多,比例过大,少数别有用心的罪犯就会在保外就医上大做文章,不惜以身体为代价伪病、装病,骗取保外就医。对于这种情况的区分是有一定难度的,稍有不慎就会使其阴谋得逞。
3、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虽然在办理罪犯的保外就医时,要求保外就医得罪犯出狱后没有社会危险性。但实际上,造成罪犯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罪犯是否再危害社会这一点很难把握。保外就医罪犯逃避收监,非法获取自由的行为暴露了其胆大妄为、法制观念单薄、改造不彻底的一面,这部分罪犯若不按期收监,对社会的安定构成很大威胁。
针对保外就医罪犯收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应不断加大立法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保外就医活动,加强保外就医罪犯的收监工作。
1、通过立法,将保外就医罪犯逃避收监的行为定位脱逃罪,对于有保外后擅自不归行为的罪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数罪并罚。(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犯罪嫌疑人采取非法的手段脱离羁押场所的行为)。从主体看,逃避收监行为实施者是罪犯;从客体看,罪犯逃避收监的行为侵犯了监狱机关对被监管人正常的监管人正常的监管活动;从主观方面看,罪犯逃避收监的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从客观方面看,罪犯逃避收监的行为,造成了罪犯事实上的脱管,有着从羁押场所直接脱逃同样的法律后果。从以上四个方面看保外就医罪犯保外期满后逃避收监的行为,均符合脱逃罪特征,所以应将这种行为定性为脱逃罪,实行数罪并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罪犯的侥幸心理,使罪犯认识到“逃”与“不逃”不一样,确保收监工作的正常进行。
2、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具保人的行为,明确规定具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促使其切实履行具保责任,起到担保作用。对于具保人不履行责任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3、通过立法等形式,明确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在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工作上的分工,使保外就医的罪犯始终处于监督管理下,消除管理上的死角,切实做到不脱管。
4、加大对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考核、收监工作的监督力度,依法约束刑罚执行机关的行为。对于保外就医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确保执法活动的严肃性和执法队伍的纯洁性。
5、通过立法,明确保外就医罪犯的追捕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狱机关密切配合,加大对超期不归罪犯的追捕力度。追捕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罪犯的保外就医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对罪犯保外就医后的日常生活进行监督,对于罪犯保外就医后的活动范围、接触人员较监狱机关熟悉,工作易于开展;(2)公安机关在追捕时可以采用设卡、部控、堵截、搜查等监狱机关不能采取的强制措施,利于早日将罪犯抓捕收监。
6、《监狱法》及新的《刑法》、《刑诉法》实施后,原由的《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司法字[1990]247号)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尽快予以修订、完善。
第二篇:执行法官充当留置送达见证人现象应引起重视
执行法官充当留置送达见证人现象应引起重视
作者:朱志伟
滑县人民法院
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或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拒收法律文书时,送达人将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的一种送达方式。在司法实践中,无故或借故拒绝签收法律文书的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得留置送达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送达方式,也由此产生了诸如法官充当见证人等等不合乎规矩的现象。尤其是在执行程序中,诉讼结果已经由法院的生效判决书予以确定,在心底产生抵触情绪的被执行人及家属往往拒绝签收执行通知书、查封清单等司法文书,鉴于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难求性和难找性,执行法官往往直接在送达回证上注明“被执行人×××(或家人名字×××)拒绝签收,留置送达,执行法官名字××× ”。
执行过程中,法院向被执行人送达的每一份法律文书都事关着被执行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在送达程序上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做到严谨、及时、准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2条规定:“受送达人拒绝接受诉讼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在司法实践中,尽管存在着“基层组织”界限难以确定,见证人难邀请、难寻找,“同住成年家属”难以把握等等情况,尽管司法界人士一直在呼吁对留置送达进行补充完善,但在现行法律尚未对此修改的情况下,就必须严格遵守。故在执行程序中,适用留置送达方式得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法律文书。拒绝签收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虽然接收法律文书但拒不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捺印或盖章,可有效防止其将来不承认自己接受了法律文书。司法实践中,在接受了法律文书后,因种种是由而事后反悔不承认的现象客观存在;二是既不接受法律文书也不再送达回证上签字、捺印或盖章的,适用留置送达毋庸置疑。
二、必须有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在场并由其作为见证人。如果义务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负责送达的执行员必须得邀请被执行人所在的基层组织或单位派出的代表作为见证人到场。同时,见证人也只能由上列人员担任,送达法律文书的执行员绝不能担当这个角色。否则,今后一旦遇上义务人拒绝签收的情形,执行员便会图省事干脆就不去邀请相关人员到场,而直接作为见证人记明情况就算送达了,这势必会滋生更会助长司法职权的滥用。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第三篇: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种田效益比较低。随着目前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耕田、播种、收割都主要靠请工。据不完全测算,种1亩水稻从种子、肥料、插秧、管理、收割,成本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与收入基本持平,由此带来许多农民宁可买粮食也不愿自己种田现象。二是非农用地日益增多,耕地面积逐年递减。三是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四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政协委员建议:
1.建议改革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制定科学完善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提高用于直补的数额。
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完善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要按所征用土地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
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切实加强农技部门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
4.进一步增强土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投入重点等措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大退耕还田和生态保护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鼓励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审计整改走过场应引起重视
审计整改中走过场现象应引起重视
审计整改是巩固审计成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关键环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县审计机关在被审计单位报送的审计整改报告中发现,部分乡镇、县直部门报送的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内容过于简单,有的缺乏事实依据,有应付交差,有走过场之嫌。主要表现为:
一、把上缴罚没款项等同于审计整改。片面认为只要交了罚款就是执行了审计决定,进行了审计整改。因此,有的单位上报的审计整改报告实质内容就一句话:已上缴罚款,对存在的问题已进行了全面整改。
二、个别整改报告反映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如对违规发放奖金补助问题,审计决定责令改正并处罚款。但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说:对违规发放奖金补助已全额清退上缴财政。审计机关要求提供清退手续和财政入账依据,被审计单位却无言以对,貌似整改很彻底,但却无证据支撑,甚至不符合情理。
三、少数单位领导对上报审计整改情况不重视,甚至敷衍塞责。审计机关在发出整改通知时已告知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必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后加盖公章上报。而有的单位领导不审查不签字、有的单位不签章即上报。
鉴于此,我们认为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到:
一、全面理解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不仅要执行《审计决定》上缴罚没款、调整账务、归垫资金,还应积极落实审计结论采纳审计建议,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财经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增强严格执行财经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深化整改认识,增强整改责任。被审计单位应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整改情况,杜绝在整改报告中无中生有,胡乱编造、弄虚作假。单位主要领导及财会人员要对审计整改及整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三、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审计整改不力,整改走过场,整改报告弄虚作假的单位及单位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应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有权部门可进行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并
向社会公布,媒体曝光,以促进他们认真整改,全面整改,严格执行好财经纪律,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
第五篇:寻衅滋事犯罪多发应引起重视
寻衅滋事犯罪多发应引起重视
滦县人民法院刑一庭 赵健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93条规定,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搔扰他人或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该罪是从1979年刑法典160条规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来的一种罪。1979年刑法典第160条规定: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破坏公共秩序,情节恶劣的,是流氓罪,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一规定过于笼统、抽象,不能明确表达各类犯罪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口袋”罪。1997年刑法对之作出了分解,具体规定为四种犯罪:一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二是聚众淫乱罪;三是聚众斗殴罪;四是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即由此而来。
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②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严重的,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④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已的行为会发生破坏社会秩序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行为人的犯罪动机是为了满足耍威风、逞强争霸、开心取乐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目前,寻衅滋事罪多发的现状应引起重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市场建设呈多元化趋势,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如歌厅、酒吧等迅猛发展,这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但由于监管、教育不到位等原因,也埋下了影响社会治安的隐患。从我院2006年至2008年三年内受理的寻衅滋事案件来看,三年共受理该类案件25案59人,其中2006年受理6案13人,2007年受理8案18人,2008年受理11案28人。具体情况见下表:受理案件数涉案人数受理案件总数占刑事案件比例案件同比上升20066131504.00%20.00%20078181634.91%33.33%200811281596.92%37.50%合计25594725.30%据上述,寻衅滋事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参与犯罪的人数逐年增加,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也不断提高。分析这些案件情况,大多数案件中涉及多名被告,且全部是青少年犯罪。在这些案件中,发生在歌厅、酒吧等餐饮娱乐场所的有13件,占该类案件总数的52%。从对寻衅滋事罪的处理来看,有很多涉嫌犯罪者至今仍在逃。从我院审理的案件看,在过去三年中,案发时在逃的有30余人,而此后被抓捕归案的却寥寥无几。另外,还有一些构成寻衅滋事罪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并没有受到追究,只是进行了劳动教养等处罚,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犯罪行为。这不仅使法律的严肃性被置疑,而且也使社会治安问题愈来愈突出,严重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为进一步打击犯罪,整治社会治安,笔者建议应当高度重视寻衅滋事罪多发的现状,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应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通俗易懂地向群众宣传法律,从而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抵御违法犯罪和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加大监管力度,整顿文化市场,净化娱乐场所,加强娱乐场所内部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治安管理,规范各种公共行为,减少犯罪。如可采取对娱乐场所定期检查、要求娱乐场所定期自查以及严禁在娱乐场所酗酒等方法;三是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加大对在逃的犯罪分子的抓捕力度,加大对寻衅滋事罪的打击力度,同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是检察机关应加大对寻衅滋事类案件的监督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地防止犯罪分子逍遥法外,进一步震慑、打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