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苦修主义与人文精神

时间:2019-05-15 13:0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识苦修主义与人文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识苦修主义与人文精神》。

第一篇:初识苦修主义与人文精神

初识苦修主义与人文精神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受

摘要: 《 达芬奇密码》 是本世纪初最畅销的著作之一,它反映了当代批判精神的发扬与不畏桃战权威的时代气象。藉由对作者的基本认识,让我们理解到这本着作能涵括宗教、艺术、建筑、密码学等领域的原因,从这部小说延伸出去,也让我们认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方位天才达芬奇、苦修主义的起源及其类型与演变,更让我们通过省思,意识到崇尚理性思维、尊重历史真相与追求人文精神的价值。

关键词:达芬奇 苦修主义 理性 人文精神

一 一场丰富精采的飨宴

美国作家丹•布朗(Dan Brown)本来是一位英文教师,1996年开始对密码破解翻译的秘密政府机关产生兴趣,进而研究密码学,陆续写了好几本与密码学有关小说,例如处女作《数位密码》这本美国境内首屈一指的网络小说。近年全心投入写作,《 达芬奇密码》外另有《天使与恶魔》、《 圈套》等著作。

丹•布朗的妻子不仅研究艺术史,也是一名画家,夫妻两人合作的研究成果,常体现在丹•布朗的创作之中。例如《 达芬奇密码》里对于诸多艺术品的着墨,正是由于这本畅销全球的作品,是夫妻俩一起到巴黎,在罗浮宫所完成的。

生活经验影响创作,丹•布朗的父亲是一位项尖数学家,母亲则是宗教音乐家,作者过去科学与宗教相互冲突矛盾的生活经验,从《达芬奇密码》里也可以一窥端倪。

《达芬奇密码》描写宗教符号学教授罗柏•兰登到巴黎出差,途中他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得知罗浮宫的馆长已遭人谋杀,并且陈尸在博物馆中,馆长的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串令人困惑的密码,兰登随后到罗浮宫协助办案。兰登在与法国密码专家苏菲•纳佛共同分析谜团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达芬奇的作品貍,有一连串被巧妙地伪装、隐藏起来的线索。原来遇害身亡的馆长是锡安会的一员,锡安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古老祕密社团,它的成员还包括了牛顿、波提且利、雨果和达芬奇等人。随着线索逐一破解,兰登与苏非发现了一个被埋藏了好几个世纪、1

既富启发性又危险的历史祕密一原来锡安会长久以来保守的秘密,竟是守护耶稣的后代,而苏菲•纳佛居然是秘密的本身。

书中出现很多历代密码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对于建筑、艺术的描述以及针对宗教的反思。

二 达芬奇及其名著「蒙娜丽莎」

《达芬奇密码》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为解密的关键之一,不过以往提到达芬奇,想到的通常是「蒙娜丽莎」,他们之间紧密的关联性,由《达芬奇密码》以「蒙娜丽莎」作为封面可以窥见,因此,我想在这个部分,谈一下这幅不朽名画与它的创作者。

《蒙娜丽莎五百年》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可说是启蒙理性时期的滥觞,在这近一百年的世纪中,知识分子对于科学最有信心、最具期待,所以在那科学强势引领的时代之下,科学深深地影响了文学与神学两大学术领域。

达芬奇被艺文界推选为文艺复兴的代表巨匠,主要是由于达芬奇在艺术与科学领域上的全才发展。他除了画家的身分外,也是一位发明家、对于解剖学也有所涉略,他所绘制的喉部与腿部的解剖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诞生于托斯卡尼一个小镇里的达芬奇,为了雕塑、绘画而进行各种科学知识领域的探索,让他成为首位留下胎儿成长纪录的人、兼任战争时期君主心目中最佳军事工程师人选等各种艺术家之外的身分,完全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能在理性主义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还深受知识分子界崇拜的关键。浪漫时期,达芬奇的全才,成为天才与英雄的认证,另外,浪漫时期,也是全力将艺术美化的时代,于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逐渐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蒙娜丽莎」愈加地神秘,有人甚认为它是达芬奇的自画像、有人认为画中的女人似乎在嘲讽着什么、更有人认为达芬奇在他的一系到画作中,藏着许多密码,而「蒙娜丽莎」则是这些密码的关键。艺文界的人士对这些符号的注释,更增添它的内涵。

三 苦修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达芬奇之外,主业会在书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耐人寻味。书中对杀手西拉系苦

修带、自我鞭笞的场景描写,除了令人感到阴森恐怖之外,也引起我对所谓「主业会」、「苦修主义」的好奇。

「基督教」、「天主教」与「东正教」名义上的纠葛、三者之闲的异同与发展区隔,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加上国内的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一般统称为「基督宗教」,所以在此使用「基督宗教」来指称相关的对象。

根据《二十世纪宗教思潮》的介绍,苦修主义是指一套属于精神上修练的思想系统。

耶稣曾在旷野中接受四十多天的试炼,此一试炼后来成为苦修主义者的榜样,换句话说,早在耶稣时代说已流行苦修之行。

提倡苦修主义的人认为,通过苦修,人们能除去撒旦藉由世间种种享乐,带给信仰者沉沦的羁绊。苦修主义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共通原则就是贫穷、贞洁与顺服三大原则。此外,苦修者必须服从灵修导师的引导,使灵魂日渐提升,进入与神同在的境地。书中提到的主业会的宗教态度,正是一种苦修主义,它在基督宗教系统中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西拉可视为典型的苦修主义修士,艾林葛若萨则是他灵修的导师。

早期的基督宗教徒,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他们的苦修主义者多半选择遗世独立,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它被君士坦丁列为国教之后,苦修的定义也逐健增广为社会服务、宣扬教化等内容了。

修士的苦修可分为个人性以及群体性两大类。个人性的苦修,对修士必须遵守纪律以及自制操练有严格的要求,加上苦修主义者认为,人类逐渐滋长的邪情私欲,是与神沟通的最大障碍,所以个人性的苦修,特别重视在肉体方面的锻鍊;而群体性的苦修则较为重视礼仪,可以视为一种包含音乐、祷告、圣礼等仪式的团体性敬拜生活。

四 尊重历史真相,追求人文精神

这本书的主旨,应该是作者对于基督宗教(尤其是现代教会)的反思,可以以书中第266 到269 页中的对话作为佐证。这一个段落强调了耶稣本非圣人,耶稣亦有妻子,只是四百年后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中心,而扶植基督宗教,教廷闭会后,以些微票数差距决定封耶稣为神,并篡改史实,去除他的家庭生活以提升其神性,藉由贬低耶稣老婆抹大拉的马利亚为妓女,来证明

耶稣的守贞… … 这段陈述,在在说明了历史在某些时刻,因为权力利益争夺的影响而失去其真实性的情形。

书中对于基督宗教迫害他人的生命安全、掩盖历史真相着墨甚深,也嘲讽了基督宗教的弊端,像之前对主业会的描写便是一例。作者描写西拉时,带有不尽认同的意味,西拉鞭打自己以及使用苦修带时,或许因为掺杂太多对过去的愤懑以及心灵上的扭曲,所以不仅无法搏得读者认同与同情,还让我有他很愚昧的感受。

我对于作者所传达的另一观点很赞同--科技之外,人文精神的追求与人性的关怀也应该被相提并论。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科技格外标榜与依赖,事事讲求真理与效率,于是人们只是一味的去追求纯然科技面的思维与价值,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这是很糟糕的情况。因为人的内涵与见识,无法单由科技就能堆砌出来,还需要一些人文的情感来保持心境的柔软。

参考文献:

[1] 约翰• 麦奎利着/何光沪、高师宁译,《 二十世纪宗教思潮:1900 一1 980 年 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M].桂冠图书出版社,1992.[2] 沙荪着/黄中宪译,《 蒙娜丽莎五百年》[M].猫头鹰出版社,2003.[3] 谭璧辉(Tan , Cecilia), 《基督宗教西方教会中隐修制度创始人-圣本笃 之灵修与方法》[M].辅仁宗教研究第6期,2002,99.

第二篇:主义与问题

主义与问题

作者:古尔思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浏览:66 次

摘 要:对主义和问题作了一番概念考察,揭示了一些关于主义及其与问题关系的观念误区,提出了一些主义;在对主义的反思中针对中国当代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回应;对与马克思学说有关的一些主要问题与主义作了反思。

关键词:主义,问题,实践,理论,时代,马克思

意志主义哲学体系,是以意志观念为根本的观念支撑点演绎出来的哲学体系。自由主义政治学说,是以自由为根本的价值支撑点演绎出来的政治学说。证信主义论辩学说是以追求人类客观认识为自觉目标并以证信为根本方式与态度的理论观与方法论,一方面,证信概念涵盖了人类客观概念,并可以由证信演绎出穷省、洽理、螺旋递进、据同表异、据同辩异、互动共进等理论认识与共识方法方式,另一方面,必须在自觉批判、防止和抵制追求绝对客观认识、独断、轻信、迷信、圣战、怀疑论、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劣质认识方式与态度的过程中才能促进证信方式与态度的坚持贯彻。

把某种根本性的主张、态度、原则、方法、宗旨加以坚持贯彻,就是某某主义了。因此,主义是用于自律律人的根本性的人为规则,是对现实生活世界根本规律即根本自然规则的补写,是人类改造自己生活与实践世界的根本抓手,是思想文化中的核心硬件。

逻辑是命题的因果律,是推论法;规律是实事的因果律,是推理预见依据。逻辑和规律是演绎的支撑条件,是主义具有根本性的支撑条件,因而逻辑主义、规律主义是最根本的主义。

“军事冒险主义”、“逃跑主义”,这样的说法显然并非指称某种被自觉坚持的主义,而只是喻指某种不自觉的行为定势,是一种嘲讽的修辞手法,不是正式的理论语言。

“马克思主义”是自觉坚持什么的主义?是坚持贯彻马克思的观点和主张么?然则马克思的具体观点和主张是发展变化的。是坚持贯彻马克思学说成熟时期的根本观点和根本主张么?然则什么是马克思学说成熟时期的根本观点和根本主张?鉴于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这一措辞也就必然带来误解和误导。直接说出应该坚持的观点和主张,才能避免误解和误导。比如动哲主义历史观方法论,这是马克思在批判形而上学历史观时启发我们的,历史观不能僵化,也不能空洞,而应回答时代问题,言之有物,与时俱进。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在回答那个时代的问题中批判当时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而提出的,由此演绎出一套关于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制度理想与道路的学说体系,在当时是先进的。资本主义阵营主要汲取了马克思批判当时现实的资本主义的成果;社会主义阵营都是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国家,更多是汲取了马克思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成果尤其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在反帝反封建革命、工业基础建设等任务中获益良多。动哲主义历史观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与道路学说哪个更根本?显然是动哲主义历史观方法论更根本。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不仅因为马克思认识到了社会物质是社会活动的先决限制条件,而且因为他把这作为一个根本观点贯彻到历史观的一切领域中去,严谨的措辞表述应该是物限主义历史观,其中的“主义”本来就意味着要作为根本加以坚持贯彻的,凡有与之冲突的错误观点都将被扫除,这种意义上的“唯”才是周正可取的。物限主义历史观本身就构成对形而上学唯心史观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是动哲主义历史观方法论的根本论据。

好的主义基于好的硬道理,是现实规则的完善力量,是思想文化的硬实力。也有邪恶的主义,比如法西斯主义;执迷的主义,比如原教旨主义。好的主义搞好世界,坏的主义搞坏世界。没有自觉坚持的主义的人,无所谓理性,无所谓改造、完善世界,但可以享受世界,仍可能搞乱世界。

好的主义中,以颠扑不破的道理和价值为根本的主义才适合加以永远坚持贯彻,比如证信主义。也有一些主义只在一些特定的时机是好的,比如革命集体主义的伦理观,个体自由主义的伦理观。三民主义大体是好的,但当时只是理想、宗旨,关于道路,孙中山提出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其中根据也是时机论。蒋介石按军政、训政阶段行事,发展民权当然不是重点,民族主义大体得到了坚持,也有发展经济民生,只是发展工农的民生不诚心不买力,否则国共内战是可以避免的。不务民生,却只管把中国共产党赶尽杀绝的主义,是掩盖工农民生问题的主义,对中国而言不是一个好的主义,根本原因是,蒋介石政府坚持的主义只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义。

好的主义必须同时是自觉到自己局限的主义,否则就是偏颇的主义。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若各只执一端,就都是偏颇的主义。物限主义只是历史观的理性视角之一,并不能单独地构画全面的历史观。物限主义加上(心物)辨证主义,就是心主物限的实践主义。物A就只是A,这是本能、自然,心(意识、意志)则能A能B能-A,这是灵能、自由。只肯定心的主观能动性是片面的,心是灵能自由的主导者,是构成主体的本质的东西。人是身心一体的人,也是特定时空的实践生活共同体内心灵互感语言互通的社会人,人类心主物限的实践及其历史表现为心物辨证运动、人与人交往的互动共动、文化与自然的辨证运动。实践主义历史观更加全面一些,但仍然只是历史观的理性维度之一。

主义之所以需要坚持贯彻,还因为它不是人的自然常态,当主义成为常识常态、理所当然,也就没有了坚持贯彻一说,也就不成其为主义了。或者说,主义是激越精进的,但颠扑不破的好的主义终究要常态化,融入文化的自然而然之中,归于平淡。一时为好的主义比如革命理想主义,若被误解为理所当然,一味地激越精进,“继续革命”,则将导致人为的困扰乃至灾难。革命主义可以获得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个人的解放却还是要靠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解放主义的必要阶段。当然,这自由主义不是西方形而上学历史观中的抽象的原子个人的自由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历史观中的以社会化方式立身处事的个人的自由主义。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自由主义。因而,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理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走向高级阶段的手段。

由于主义的根本性,它们天生就是哲学发明的作品和研究的对象。哲学是爱智慧的思想与对话活动,追求认识的透彻和圆满,在传统西哲表现为追求绝对真理和自圆其说,在传统中哲表现为追求世事洞明和融会贯通。追求透彻需要穷省,追求圆满需要洽理。不洽启动穷省,穷省推动洽理,洽理答疑证信,意义的圆满则还需要证融。洽理需要据同表异,据同辩异;利益上求同存异,据同融异。中西之别只在于是否讲究形式逻辑。主义以穷省所得的透彻成果为根本,终究首先是逻辑主义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没有与主义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西方理论都是力图合乎逻辑地系统化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道、仁、禅,靠的是身体践行和比会参悟来穷省领悟,形式逻辑没有帮上什么大忙;领悟之后也不须坚持贯彻,而讲求默会,更没形式逻辑什么事了。主义推动的是客观智慧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智慧则偏重主见。因而,当年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的“少谈些主义,多想些问题”,应该看作反对形而上学和原教旨主义圣战来理解,应理解为强调主义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并非一般地抵制各种主义,否则是不利于文化更生进步的。

主义是用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真问题不一定具有提问的形式,却必然给人们带人困扰,人们由困扰发现问题,问题即是不洽之处。发现、提出并直面新问题,穷省、洽理,质疑、证伪,证信、证融,如此发展着主义以解决新问题,是实践史和思想史互动共进的实质过程。主义终究是对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想成果的贯彻推广,解决问题中获得的启发和锤炼促进着主义的进步。主义不仅补写完善现实世界的根本规律以改造完善世界,也是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改进完善。主义与问题的联动螺旋递进,内在于思想史和实践史的联动螺旋递进。

对于时代的主义而言,问题首先是时代的,其次才是理论的;因为时代的问题应当由当时代的人来回答,而过去时代的主义理论是过去时代的产物。过去的理论成果有颠扑不破的,当然应该继承,但仍然要融合在解决时代问题当中来继承。过去理论的问题当然要批判改进,但也要结合解决时代问题来批判改进。

对于中国的主义而言,问题首先是中国的,其次才是世界的、人类的。当年中国要反帝反封建,欧美却是帝国主义者,具体问题差异很大。现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欧美则是发达国家,具体问题差异仍很大。他国文明成果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中国的时代问题的解答当然还是中国特色的好。同理,对于个人的主义而言,问题首先是个人的,其次才是集体的、人类的。

然而还有另一面,时代的主义也首先是理论的,然后才是实践的,理论工夫不能荒疏。也因此,中国的主义也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作为排斥普遍真理和普世价值的借口。同理,个人的主义也首先是类群的,然后才是个人的,也因此,个人与类群才是能沟通的,哲学家的反省才能是有普世意义的。

虽然时代的问题首先是实践中的问题,时代的主义首先是思想中的主义,然而思想中也有自生的问题,实践中也有自生的主义。思想中自生的问题是经院哲学问题,实践中自生的主义是永恒的潜(默会的、心照不必宣的)规则,都与时代无关。反思起来,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主义,比如可以说中国有道德主义,比如君(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上的实业老板)君臣(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上的员工)臣,成人成己,也可以说中国有权谋主义(比如恩威并施、执两用中),但它们讲求的是默会的实践法则,用于自律但不宣示以直接律人(比如君道不自示于臣),也就不曾冠以主义之名。中国人是如此聪明慧智,善读无字之书;然而多数中国人又讲求默会空灵过度,以致考究逻辑的名家和考究自然规律的墨家终被视作巧言、奇技所凭依的旁门左道。思想中自生的问题,比如追求绝对真理、独断、诡辩、悖论、伪问题、曲解、病辞误导,等等,这些问题并不必然直接与时代实践问题相关,却常常是制约时代实践问题解决的症结,提出和批判这些问题,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避免搞乱实践问题,乃是经院哲学的价值。中西传统文化的上述不同特质也正说明,传统西方文化多理想主义,传统中国文化更讲究实在实用。美国信赖的实用主义哲学则是批判扬弃理想主义基础上的实用主义,不能混淆。胡适师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理解他提倡的“少谈些主义,多想些问题”,就有一般地把问题凌驾于主义之上的嫌疑,至少,虽然时代的问题可以凌驾于时代的主义之上,但不能凌驾于非时代性的问题之上。虽然实用主义在已有深厚的主义文化的美国可起到矫枉过正的功效,但是对还当时还没有深厚的主义文化的中国则是过于超前的。

作为宗旨的主义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否则就是空想的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只把社会主义作为宗旨,却没有考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也没有具体可行的实现道路,或者说没有更基础的可行的主义成就和支撑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也是如此,现实条件不具备,也就无从实现,也就是空想无政府主义,相比而言,共产主义则是未来无政府主义。不民主虽是个现实问题,但民主只能作为宗旨加以坚持贯彻,如果没有成就和支撑民主的更基础的可操作实行的主义,同样是空想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前提是自由和法治主义,自由和法治主义的前提是平等主义,包括平等主义的一切主义的前提是逻辑主义。因而民主问题就不只是政治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

主义是根本法则,宪法则是根本法律,它们是什么关系?可以说,主义是思想的、用于自律的,宪法是公约的、用于共同自律的,宪政必然以依据明文根本规则自律律人的主义文化为基础,其中最核心的基础乃是法治主义意识与文化。西方的宪政法治源于市民社会的推动,是有法治主义的意识与社会文化根基的宪政。没有与宪政相匹配的强烈的主义意识,没有相应的浓郁的主义文化,实行宪政就象先结婚后恋爱,仍然是要经历曲折才能修成和美正果的,甚至往往只是徒具宪政形式而已。向来讲究道德治国的中国,必须研究和发展建立道治与法治的融和互补的关系,才能修成和美的宪政正果。主义是穷省的成果,道德是洽理的要求。主义本身就是法治精神的,“坚持贯彻”本身就是一种执法。道德却要不执著,要灵活待人处事以求合情合理乃至尽善尽美。那么,可以根据必要的主义设定一定的道德底线以划界,底线以下法不容情,底线以上道德导航。如此实现法治与道治的分工互补,大体是可行的。

作为主义的担当者的思想者与实践者,比如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如何分工合作?按道理讲,应该是,政治活动家提出时代实践问题,理论家解答问题并提供主义,政治家再贯彻执行主义,如此循环,螺旋递进。理论家要理解政治活动家提出的问题,政治活动家要理解理论家提供的主义,这就需要有两方面相互关注、相互学习的机制。

民主制度下的主义之争,如果是只有一条大路出阳关的态势,可以不必是圣战,而应该据同辩异地实现证信。如果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态势,尽可以抓阄确定暂时的输赢,这就要愿意赌服输。西方最早的民主制度在选人方面就是抓阄决定的,而现代西方的竞选制度则实质包含了证信(以竞争选票)和抓阄(一方面,选民投票受到非理性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计票机制可能左右多人竞选的最终输赢,都一定程度上导致好象是选民在抓阄一样)双重成分。如果实质是利益之争,仍可以展开利益协商,协商无解时仍可票决,西方议会制度的作用正在于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文明地摆平主义之争,方法亦不外乎证信、协商、抓阄、票决四个方面。如果超出这些方法以不正当手段大搞个人权力之争,则是民主制度应当力图避免的。

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等等,这些两极道理如何兼容?这就是个实践问题,需要执两用中,要从实践所具备的条件和面对的问题出发,找好平衡点,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案。对一个国家而言,文明地找平衡点,也应以证信、协商、抓阄、票决的方式实现。

马克思告诉和启发我们,资本是用于增殖的商品,资本主义是一种由资本增殖规律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机制,在其中人们自觉坚持贯彻的是什么?是自觉服从资本增殖规律,比如,资本私有权神圣不可侵犯,交易要讲信用,要有自由劳动力市场,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商品用途决定使用价值,市场供求大环境决定商品市场价值,供求小环境影响商品成交价格。商品生产中力求增值,商品交易中力求增价。生产增值是因为创造了剩余价值,交易增价是因为优化了资源配置,这都资本主义好的方面。

过去资本主义的问题集中在是分配制度方面。正如马克思揭示的,早期资产阶级通吃独占剩余价值(其实还有剩余价格),结果富者愈富,穷者愈相对穷;结果随着富者生产力提高,自身消费力增长却有限,穷者消费能力则相对下落,终至产能远大于消费能力、供远大于求,必然周期性地陷入经济危机。正如列宁揭示的,为解经济危机燃眉之急,资产阶级需要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和攫取殖民地廉价资源,于是资产阶级政府加强帝国主义政策。在帝国主义抢夺市场与资源的较量中又演变出了通吃与极权的法西斯主义,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并不是什么新问题,美洲土著被帝国主义者大规模屠杀只是没有受到理论的重视而已,法西斯主义问题的关键在于资产阶级之间也产生了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在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落后国家民族革命的多重教训与推动下,资本主义才渐渐演变进入了兼顾公平分配的阶段,但目前的国际公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公平相比仍很不公平。在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中,人权观念受到重视,民权运动则推动着人权制度落实。然而过去人们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犹太人几十年来针对纳粹分子个人的报复行为仍只是狭隘的种族主义行为;人们也没有认识到,法西斯主义其实是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是强者通吃逻辑的强盗文化的产物之一。西方贵族本来就多是强盗出身,资产阶级又多出身贵族,圈地运动的先占先得是强盗之间的契约,屠杀美洲土著也是强盗行径,帝国主义就是以国家面目实行的强盗主义。法西斯主义不过是另一形式的强者通吃。私有制主张的是独占主义,共享利益被忽视;独占主义导致通吃主义,导致强盗、独裁、独占剩余价值、种族歧视与灭绝、极权等社会政治现象;因此,私有制作为万恶之源,错在独占主义即全盘私有化,恶在通吃主义。平等一开始只是作为强盗集团的资产阶级内部的平等,人权问题则是等到法西斯主义威胁到了资本家的人权才被受到重视。共产主义当然赞同平等和人权,但不止于此,共产主义还要建立公有制,实际只须总体上的公有制,强调共享利益和分配公平,克服独占主义和通吃主义。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不致力于全球的分配公平,却一味只推行全球人权,效率必然事倍功半;问题是,美国真是诚心办好事么?实际上,在全球推行人权从根本上只是实现其本国利益的工具,否则不会在许多事情上搞双重标准。美国的人权旗帜似乎是道德的,法西斯主义似乎受到抑制,但独占主义的私有制文化和通吃主义的帝国主义行径却没有得到忏悔和纠正。祸根不除,祸端总会以新的面目产生。没有通吃主义,会有恐怖主义么?这个道理很简单,美国人却不愿意正视和接受。

另一方面,分配公平只能解决产能与消费能力总体平衡的问题,市场调控对短期或局部的经济平衡与走向也有很大影响,因而市场调控方法也一直得到资产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和改进,比如调整税率扬抑供求保证眼前的经济平衡,反垄断以鼓励竞争从而保护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等等。虚拟经济无外乎以交易增价为动力,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意义,如果无益于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和消费,则应该得到调控治理。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如果少数既得利益者操纵市场调控政策,就会导致调控偏向甚至失效,损害整体经济,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因此,政府应该超越财团的操纵左右,这仍然需要建立总体上的公有制,强调共享利益和分配公平,克服独占主义和通吃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政治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的结合。

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金钱拜物教问题也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资本是用于增殖的商品,商品则是被市场物化量化的价值,资本主义导致几乎一切事物的评价都直接或最终被物化和量化,人的价值也总是被物化量化,人几乎只在物量空间保有主体地位。或者说,资本是人性的异化,资本主义却使得人的生活世界被资本给挤扁了。同样,科学主义也存在把人的生活世界物化和量化从而挤扁人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只是批判资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现代性,却没有超越现代性的理性建树,无法宏观地改造世界,只能以自悖自嘲或自欺欺人的手法装点粉饰一下的压抑的生活世界和落寞的内心世界。只有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才能给破解资本挤扁人的问题提供政治经济条件,而超越逻辑主义和规律主义从而超越科学主义的东西合壁的文化则是破解资本与科学挤扁人问题的文化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干什么?首先是要借鉴应用马克思与列宁的理论成果解决中国问题,这一点争议不大;其次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马列理论成果的中国化表述和中国特色的应用方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方面的代表,问题是应用性过重,研究性不足,主见性强,客观性不足,离开马克思这样的理论家则难以有超越中国眼前实践语境的深远洞见;然后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开启的理论研究,这方面工作光靠政治领袖是不行的,必须解放思想者,论辩证信化,道理证融化,在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的大发展中才能有马克思开启的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

第三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张志超

(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天津 300161)

摘 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在今天,这两者的区别甚至对立日益明显,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科学与人文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在今天的中国,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讨论非常热烈,可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仍不甚明了,甚至存在着许多误解。1 科学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二者的联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对立而言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影响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人为得将这两种精

神对立起来。但事实上,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统一性:

1、从人文视角来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精神主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也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第二,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既能促使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是科学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文化精神;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所体现的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也是一种根本的文化精神。

2、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是科学批判精神对神学蒙昧主义的超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把人从繁重的单调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些无一不充满着人文精神。

3、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内在关系角度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统一性:

首先,从科学创新和突破的特点看,科学发展到现在这种高度,特别是基础理论,要想再有突破,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刻性是前提。而这又以来于长久地、专注如一的把思想集中于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即沉思和反思。人类科学史的实践表明,只有一个从不关心自己,以追求超个人的东西为目标的人,才能摆脱形形色色的个人羁绊,去研究那些具有崇高意义的理论。

其次,从创新过程看,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崇高、最有趣,同时也是最伟大的精神冒险,要取得某种突破,不知要经历多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经受多少挫折与失败的打击。没有纯洁的心灵,没有一切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社会和人类的利益为依归的崇高品质,是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的。

最后,从做出创新成就的结果看,从事科学探索,作出创新成就,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在经济上也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这只是指其自然而然的结果而言,而且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的结果。而事实上,在一个时期内,创新者常常不仅不能因自己的创新成就得到任何好处,还可能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杀身之祸。这种只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还可能有坏处的事,没有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总之,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研究者心灵的纯洁是创新、突破的内在要求。因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统一的,也必须统一。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途径和共建方式结束语

第四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次作业

理实0902班

司浩楠

4096003

5成功的指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司浩楠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备受关注.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通过学习我也有了一些自已的认识和想法,也许有些感性,希望能和老师分享吧!

我觉得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科学呢,我认为凡是能够被重复证明的事物,均是科学的。因而,科学不是某一种事物,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经得起考验能够重复和证明。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理论的形成、技术发明的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应该遵守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狭义的科学精神可以称为“科学研究精神”。

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所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过程中,应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要使我们在 21 世纪中立足、生存、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需要有两大精神支撑,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我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让我有时候不知所措, 在大学,各类讲座及“讲座书”风起云涌,虽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听讲座的人还不太多,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过多的讲座,但我读了许多“讲座书”,这类不下20种之多的包括《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以及在牛津、剑桥、哈佛听讲座,以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在内的“讲座书”,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时影响着我以新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事和人.记得一本书中,杨叔子院士说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因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这个知识,这个认识,越符合客观规律,就越真,就越科学”。“人文

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这个知识、认识、价值、伦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终极关怀”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为“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求真”的科学精神,无疑对校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很同意这种说法, 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我是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每天面对着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常微分„„着一系列的理科课程让我们的思维严谨的同时也僵化啦,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学习任务之余还经常涉猎文学类,科普类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感悟能力„„

此外,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科学文献,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结合自身谈了谈,关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和其统一关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严格做到了标准意义上的统一,但我在学习生活中上的确看到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理性的同等重要性,并使自己尽可能的向其靠拢,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更好的提升人格修养,培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会继续努力并坚持去做一个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五篇:阅读教学与人文精神渗透

阅读教学与人文精神渗透

-----谈谈《报任安书》的人文精神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 陈国琼

关键词:人文精神

司马迁

历史使命感

勇气和精神

人生价值的实现

内容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语文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染。《报任安书》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又是非常丰富的,如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著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挖掘其人文精神内涵就显得特别重要。

08年的高考结束后,点击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关注是相当多的,有几个省市的作文题明显地指向了这次的抗震救灾。如四川卷的话题作文“坚强”,安徽省“带着感动出发”,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从这些作文题来看,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自我、关注他人。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深深地感觉到,人文精神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的学生。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效地挖掘教材所选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渗透点,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人文教育。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等。根据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其实,人文精神离学生并不遥远,他们所学的课文中就有很多例子。如《赤壁赋》和《兰亭集序》中两位伟大人物对生命的思考,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此我们重点来分析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将之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

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知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遭受了令人难以启齿的宫刑,按理他应该自裁,但正如他在本文中所写的那样“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之所以隐忍苟活,是因为他还没有完成父亲的愿望。完成父亲的愿望是他苟活的一个原因,其实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表现 出来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之际向司马迁倾述了自己著史的宏愿:“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从这个遗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谈作为史家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也有很深的触动。司马迁在病榻前流泪表示:一定要继承父亲遗愿,“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所以继承父亲的志向,完成编修历史的任务,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之一。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汉朝统一大帝国已建立几十年,汉武帝时期在巩固大一统政权方面又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需要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将古今进行比较,完成宣扬汉朝的历史使命。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后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段话表白了他以孔子为榜样,编修历史以端正世道人心的热切济世情怀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因为这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从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史记》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国通史。在纵的方面,它记载了从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历史。这部通史贯彻了详近略远的原则,特别注意当代史的撰述。全书130篇中,写楚汉战争之后百余年史实的占半数以上。《史记》一方面发扬了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其实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宣传汉朝的功业,完成宣传汉朝的历史使命。横的方面,它记载了中原地区以至西到中亚,北至大漠,南至南越,东至大海这一广阔地域上各民族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历史活动。在记述范围上,它几乎囊括了社会历史所有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内容。所记人物则包括社会各阶层,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者、游侠、医生、以至农工商贾,都在书中得到反映。可以说它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广阔的时空与丰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史记》也就成为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

二、在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不断地努力奋斗,从而无数次超越自我,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有的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他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者淡化了挫折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经关闭的门前恸哭流涕,这无疑只是坐以待毙。司马迁是前面一种人。

在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但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 2 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主要的是使受刑者的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曾经也想到了死,但他最终选择了活下来,他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相信只要自己是一块金子,总有放出光芒的那一天,因此,他认为只有文学才是他赖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武器,一方面文学可以用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愤懑,表白自己的人格,向黑暗的社会抗争。另一方面,文学还可以传世,不至于使自己的名声,文学才华被埋没,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文不值。前人在困境中愤而著述的故事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文中他这样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于是他把痛苦耻辱全都埋在心底,调整心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狱中发愤著书,终于倾尽他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三、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中国有一种传统理念:“士可杀不可辱。”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司马迁绝不是怕死之人,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他而言,活着,实在是比死沉重万分!但司马迁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有着这样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功成名就,壮怀激烈从容赴死,固然是“重于泰山”,而事业没有完成,陷入绝境而默默无闻地死去,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之所以“减死一等”,自己向皇帝提出接受宫刑,甘心受辱隐忍不死,是为着“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生。这一选择,无疑是比死更加艰难的“伟大的痛苦”。这种超越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生活的绝境中心中始终怀着希望,在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的自信和尊严。这种精神也来源于伟大人物身上:“且西伯,伯也,拘于□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忍辱负重,想要自杀而最终选择了活下来,为的是“退而论书策”“曼辞以自饰”。这种超越死生超越时空的理念,是人的灵魂的净化、人的思想的升华、人的价值的实现。

其实生命的真谛就在于追寻。追求不同,价值体现也就各不相同。世间万物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感觉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在家庭中,我们有了家庭价值;在社会中,我们有了社会的价值。任何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感觉不到自己存活的价值的人,是不幸的,也是痛苦的。

《报任安书》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丰富的,远非上面几点所能概括。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师将作品中的有关精神品质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芒能够一代一代地闪耀下去,那么当他们面临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坚强地活下去,使他们的生命也能彰显出绚烂的色彩。

联系电话:***

下载初识苦修主义与人文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识苦修主义与人文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迫症与完美主义

    强迫症的发生与完美主义心态有关 在强迫症人的人格特征中最显著的人格特质是过于追求完美,这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上,如在摆放物品时总是要......

    凯恩斯主义与厚黑学

    凯恩斯主义与厚黑学.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

    万科与新城市主义

    万科城:新城市主义“四重奏” “车轮生活”四大方式近40年来,美国有60%人生活在郊区,而城市人口增长不到50%。美国多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有效地解决了人口剧增而引发的城市交通......

    初识Powerpoint2000说课稿与教案

    《初识Powerpoint2000》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Powerpoint是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汇集在一个作品中......

    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含5篇)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单元,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当前我校的校园文化内容中的每一条也都体现了这一主体地位,......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讨......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两种最宝贵的精神。这两种精神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要想真正认识世界,需将科学与人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