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时间:2019-05-12 08: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第一篇: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体现在人是否能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现今的医学体系以心理健康为主,对患者的精神关怀对其心理健康很重要,而对学生进行护理教育时要重视这种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

1.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1现代护理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护理学位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护理人员要和人进行交往,以给予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这样的护理服务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其也决定了其在教育中的位置[2]。只有给予学生以人文教育,并培养学生们的判断、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管理等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以提高其沟通能力,让护理人员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此种教育应重点开展起来。

1.2人文教育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所以抓住高职护生在校教育,努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护理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佳契机。

2.融入人文精神的实施途径

2.1设置人文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及精神的高职护理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入一定的人文课程。如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人文课程。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应把实践作为主要学习形式,只有通过此类教育和熏陶,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的护理人员。

2.2优化课程设计,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人文精神培养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人文课程,还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护生人文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进行启发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素质[3]。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护理院校要提升护生的人文修养必须从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做起,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使护生受到熏陶;要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技能操作比武、护士礼仪大赛、护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弘扬大爱精神。亲其师,信其道,护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以真情、真心、真爱、真诚育人,视学生若子弟,有效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2.4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并提高教师的素质。高素质的老师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使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入感情因素,并注重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理解、尊重、被人关怀的感觉。操作课时,教师应着装整洁、规范、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优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示教有条不紊、语言简练、幽默风趣,让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职业美,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性培训,组织集体备课,讨论国内外最新动态,更新观念,结合授课内容及时传递新知识和新观念,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护理动态。护理工作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倡导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护理。在高职护理学生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使护生同时拥有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护理教育者必须认识到此种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应不断的改变思路、方法、观念,以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第二篇: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精选)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摘要: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和人文的统一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又促进了人文发展向纵深开拓。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错误利用,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科技和人文的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培育新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要从人的道德修养、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科技 人文精神 统一

我们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分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那么,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两种精神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相互影响。因此,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问题便自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及对个人发展的终极关怀。概言之,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唯真理是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它们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不同。一个是情感的、形象的,一个是理性的、逻辑的;一个求美,一个求真。其次,它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人文精神”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反对“价值中立”,要求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 而科学精神则不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整体精神领域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价值核心的关注。科学精神所要追求的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力量和手段。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所走的路径不一样,但是其最终目的却是统一的,即使人类能够获得自由、幸福。[1]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又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2]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一翼。关于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可以从两点认识。

一、科技的人文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气质等二个方面。从科学思想看,是科学的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即科学知识体系的精华或精髓之所在。科学思想都具有革命性。一种崭新的科学思想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往往会决定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从科

学方法看,尽管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概括地说它们基本上分属两个大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这两种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从科学精神气质看,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默顿提出的五条科学精神气质是一套富有情调的、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保障,而且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通或一致的。这是科学技术深刻的人文意蕴。

二、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科学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与根据。在人文科学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为手段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说服人;用科学的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其发生演变的机制,促进人文认识的深化;从科学的角度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再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借鉴科学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受到来自另一个认识领域的智力激励,推动人文认识的新发展。

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神向科学的融人则是上述有机互动的另一翼。关于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人也可以表现为两点认识。

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别,但为扩大知识领域寻找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与自然科学一样,都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求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求对理想、事业的无畏献身,要求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等等。这种共性应该说就是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而言,则是其科学意蕴之展现。

二、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主要表现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出现了人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功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为认识而认识”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幸福而效力”的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的人类的性质,科学就是人文科学。寻求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成为现代认识活动的“主旋律”。偏激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单一的客体尺度或单一的主体尺度,都已被实践证明为不可取、不合时宜。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辩证大综合,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知识论和非知识论的综合、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综合、成熟的认识与发生中认识的综合、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综合,等等,这一切之中体现的一种共同性,便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综合。当然,这是现代文明水平上的综合,而不再是古代那种混沌未分的粗浅状态。在综合与互补之中,两个范畴也共生出融合之果:渗透着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化了的科学,它们将使人获得整体幸福,将使人走向更高的境界。

三、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文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文精神以其对于神权政治和宗教迷信的冲击,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科学要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它必然地受到神权政治、宗教势力和迷信思想的压制。人文精神则以其对于神权和宗教迷信的猛烈冲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在中世纪的欧洲,不仅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且自然科学也被禁锢在神学世界观的思想牢笼之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猛烈地冲击神学樊篱,为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都有了巨大发展。[3]其次,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激励着人们追求科学真理。人文精神启迪着人们的科学理性,鼓励人们与一切压制、违背科学理性的宗教势力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哥自尼、伽俐略正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孕育出来的勇于探求和坚持科学真理的伟大科学家。人文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科学热情,召唤着人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人文精神其根本点是宣扬以人为本,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在宇宙万物中具有最根本的意义,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地运用和发展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建设人类文明。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发展

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科学不断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使人们能够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人们运用技术的手段,有效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发生人类所需要的变化。[4]从历史上看,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过中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使自己在精神上不断获得解放,从对“神灵”的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之中解放出来。当人们还没有揭示某种自然现象的奥秘时,往往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超自然的“神”力所造成。人性受到了“神性”的奴役。科学技术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确信了自己作为宇宙“万物之灵”的地位,由信奉神灵转而相信自己,人性开始从“神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人类开始肯定和赞美自身的价值和智慧,并且开始了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思考。这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客。正如达尔文通过他的《物种起

源》中“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和动物,因而也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这就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破除了对上帝的迷信,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就证明了,正是随着自然科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才逐渐破除了对于“神”的畏惧和崇拜,转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用人性否定了神性。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例如印刷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都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传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精神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促进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人们对一些有关人的伦理道德、价值、权利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等人文命题作新的思考。其结果,是不断地拓展人文精神的视野,丰富着它的内涵。

五、如何看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共同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及角度,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看,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行批判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转变首先发生在人文文化领域,它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重视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才得以形成。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在近代的发展以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开始滋长。当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一经在西方得到响应,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就成为近代以来一股强大的洪流,滚滚向前。当休谟以“是”与“应当”的区分来取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念时,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逐步展现开来。这种分离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为两种文化的对峙,以科学知识及科学操作为内核的文化领域,与围绕人文研究所展开的文化领域,各自分别构成封闭的文化领地,二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鸿沟。这种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愈演愈烈。两种文化对峙最终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导致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一化和片面化,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泛滥,就是这两种精神对立的必然结果和体现,其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近代以来,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导致了科学主义和惟科学的倾向。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科学的霸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过度强化,似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这样,科学技术在人

类文化生活中就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同时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科学精神被极力张扬以致被扭曲,科学理性和原则被看作人类惟一的理性原则,科学规范、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无条件地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排斥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倡导的普遍价值观,工具理性逐渐取得了对价值理性的胜利。这样一来,作为主体的人反倒成了对其对象的认知结果的奴隶,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逐渐丧失。由此在许多方面导致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人的实际需要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裂直接导致了20 世纪的人类文化危机,使人生活在普遍的意义失落和价值危机中,人们感到焦虑不安,迷茫不解。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战乱,意识形态的对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问题,都构成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科学文化对人类的严重异化。因此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全球经济获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5]。

由于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和对人文精神的排斥而导致的人类文化的危机,导致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悲观失望,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一面,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生命、潜意识以至本能的作用,将人文精神无限地发扬光大,同样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大批人文学者公开对科学采取敌视态度,他们都将战争的残酷,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致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极端思潮。这种以人文精神否定科学精神的倾向,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精神,对人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 事实证明,科学精神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与传播,来提高人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化,而且能够注入社会,推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化。特别是科学的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6]。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首先是人文观念为科学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原则。“人是目的”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文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的工作方向具有规范作用,使科学的发展同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对立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大严重问题。理性主义科

学观把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将科学等同于真理,因而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由此傲视和否定其余一切文化。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有的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违背了科学的一般原则, 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一些伪科学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 也打着科学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冠以高科技产品而欺骗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 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迷信和伪科学的盛行,不仅反映了科学精神的不足, 也反映了人文精神的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应该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博.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及其融合.新西部,2009.12:2

4[2]张乾.试析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2008.1:9

5[3][4]刘良琼.钱汉东.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与科教兴国战略.[J]池州师专学报, 2002.02.9-10.[5]韩文莆,赵红光等.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河南社会科学.2002.10(2):73-75

[6]戴艳军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0(3):50-53,67

第三篇: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

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之相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该加大力度,而社区护理人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接下来在本文中就详细介绍下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确保我国社区护理人才队伍的快速建设。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16-01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就给社区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护理队伍是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速度,要在一些医疗重大决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现状下,要给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多支持,要让其有足够的资本去建设社区护理队伍,完善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社区护理的整体实力。

1、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匮乏社区护理服务体系虽然和临床服务体系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也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社区护理服务工作只不过从内容和职能上进行了扩展,增添了新知识,扩大了护理职能,由原来的医院式护理转变为社区家庭式护理,由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服务。而且社区服务所接触的人群也较多,这样就增添了护理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区护理体系的发展。但是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引进时间较晚,相较之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没有专业的社区护理培训经验,社区护理人才极度匮乏,这就使得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个瓶颈,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随着我国社区的逐渐增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跟不上社区建设速度;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在学历、技能和素质方面都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社区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根本不重视,这样就不符合我国政府对社区护理高要求的规定;

(4)高等院校对社区护理专业的开设较少,而且缺乏护理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本不能满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需求。

2、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对策

2.1 社区护理人员培训规范化

2.1.1 明确培训目的,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培训机构,强化培训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区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当今人类对于健康更为关注,这样就意味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一定要跟上,但是社区护理人员在我国十分匮乏,我国医学院校较少,大多数护理人才都是中职院校毕业,根本没有多高的素质水平,而且我国护理就业岗位要求较少,只需要有护理资格证就行,对护理经验没有过多要求,而且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充足的资金,所以政府以及卫生部门就应该加强护理制度建设,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训目的,要完善培训制度,要结合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区护理培训机构的建立,要有针对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尊重护理人员的意愿和需求,要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岗位的分配,要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要确保护理培训的全方位开展。2.1.2 借鉴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制定“4+2”的社区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

2012年7月7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对医学人才实行“5+3”的培养模式,即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上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然后通过资格考试,才能作为全科医生执业。这种模式的产生就意味着对社区护理人员的更高考验,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努力汲取护理经验,要通过考试才有资格上岗,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感,还促进了护理人员更好地学习,调动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综合实力。

2.2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普及化由于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金并不充足,所以在招聘护理人员时工资待遇较差,这样就使得护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也较低,大多数护理人员都是中职医校毕业,在文化素质方面较差,也没有过多的护理实践经验,这就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质量下降,对此卫生部门提出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普及化政策,就是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可以在职期间进行护理知识的学习,然后在掌握护理知识后参加专业的护理资格考试,在护理资格考试通过后相应的工资待遇也会有所提升,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推动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缩短护理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这也是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社区优秀护理人才的最佳方案。

2.3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专业化

2.3.1 加强师资建设,建立社区护士实训基地

我国高等院校近些年也开始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开设了社区护理专业,但是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的教师,这就使得社区护理专业的开展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很多学生没有学到真知识,尤其是在护理实践方面是一片空白,学生根本没有实践护理能力,对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师资建设,要从多渠道引进社区护理人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要努力寻求企业支持,共同建设社区护理实训基地,要大胆创新,敢于付诸实践,要在确保社区护理教学质量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要建立一批示范性实践基地,给予实践基地更多支持,尽早解决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匮乏的现状。

2.3.2 设立社区护理专业,有针对性地直接培养

针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可以采取两种护理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可以跟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岗实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实习鉴定,鉴定合格后才可以毕业;另外也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专业的护理人才开展护理知识讲座,护理人员最后要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也会有所下降,设置护理人才的等级分类,这样既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实力,实现有针对性培养护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红芬.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a):34-35.[2]艾艳,陈婷.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开发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6):58-60.[3]周峰.社区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j].中外医疗,2010,29(3):140-141.

第四篇: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浅析

——在月里 迷狂与理性的交融

周武君K010840906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摘要:自诗歌在中国诞生以来,由于农耕民族与自然时节的密切关系,月一直是点亮诗灵明珠。月因此成为诗人篇章中最深情的眉眼。但不得不说的是,月从来只是诗歌意境里的背景抑或诗人抒发怀抱的工具,几乎没有一位骚客真正与月亮深情对视并走入其灵魂发觉她真正的美。这一情况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横空出世才改变,在东坡那妙笔轻点下,月,如诗般长袖轻舞,挥洒的清辉因诗人为她注入的迷狂与理性而醉人心肠。关键字:月理性与迷狂

月,自被放入中国诗的天空,就只在短小的歌行里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以爱写月而闻名的李太白笔下不过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在这些诗句里,月仅仅是诗人吟叹的背景抑或释放情感的渠道,而非诗歌的中心意象。诗人的想象只在月角上稍作停留便扬帆而去,不带走一缕清辉。如我们假设有一种创作将月作为创作的主角,这必然引发下面的问题,如果把月作为全篇的中心意象,如果不能选择新颖的切入点和多变的抒情方式而仅是围着一个月亮展开,诗就成为了僵死的历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月,作为诗歌意象中的一员,不像梅、烟、树那样有着明确的情感特性,当在诗歌中运用时便使诗句有了明确的情感象征。月这一意象则不同,其没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和情感暗示。如果不能让其有明确的情感与意义寄托,便无法让月成为诗的主角,如果一定要让月的艺术光芒闪耀,只有一条道路,便是让不同的情感如风般吹拂它,让月在不同情感氛围中摇曳多姿,月的情感与意义指向便走向多元,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感染力便无限增强,艺术的光辉将照亮中国诗歌的殿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哪里有多种情感的同时灌注?有的,那我们必须先指出两种心理状态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自中国诗歌诞生以来,中国诗人在创作中始终受到两种心理状态的支配,即迷狂与理智。但绝大多数是诗人在创作中只是受到一种心理状态的影响。有的出于迷狂,如李白在月下地狂舞便是在对自由狂热的崇拜,连他的心都在天际飞翔,情感洪流在肆意冲刷世界。没有所谓的道德、权力的束缚。李白只对自己顶礼膜拜。那些被迷狂所左右的诗人无疑是在政治生涯受到极大打击或人格受到巨大侮辱甚至生活日益穷困之下彻底放弃自身理智追求而放纵自身的情感的结果。因此,中国诗人很早就确立了“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传统。这种以抒情为宗的风格促成了中国传统诗歌浪漫主义的确立。

除了迷狂,自然还有理智。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中道德的理性诉求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对于诗歌的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极为重视。诗歌被赋予了以审美意境进行人格净化的使命,诗人在创作中始终高举着“仁义礼智信”与“修齐治平”等等诸多道德追求。有的是为被毁灭的价值体系而直言刺上,有的是对捍卫道德体系行为摇旗呐喊,还有甚者标榜自身的道德水准而对社会整体价值予以否定。无论是哪之中诉求,都带着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自我吹捧与说教。这一系列的诗人诗作无疑是中国诗歌中现实主义的诉求的坚守。最典型者莫过于杜甫,他的诗歌里始终充斥着对于封建法统重构的期盼,与成为统治阶层一员的渴望,杜甫的诗歌里极少看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那种济世救民的人道主义情怀始终充斥着字里行间。可以这样说,杜甫诗歌是中国诗人理智情感的最高峰,而李白则是中国诗人迷狂的极致。

当中国诗歌从云蒸霞蔚的大唐走入风姿绰约的大宋,佛道儒得合流这两种推动中国诗情的心理状态开始走向合流。但宋代诗人由于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在诗歌创作中大多倾向理性的诉求和自我审视、现实改造。也许历史设置了某种巧合。宋代文人在政治与道德责任下对俗世享乐的追求导致词的大兴。词成了两种创作心理状态交汇的终点,尽管诗与词有着极大的鸿沟,其实那只是形式和定位的差异,实质上,两者都是情感与理智喷涌的渠道。遗憾的是,大多文人由于个人心态、理想、人身际遇以及文坛主流思想的束缚,仍是在以作诗的心理作词。有的如柳七,将词作为放纵自己的理由;有如稼轩,将词作为自己战斗的工具。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苏轼是个例外,他的成长经历使儒道佛三者在其思维中平分秋色,仕途的波折使他既不像晏殊般闲适自得,又不像柳七般狂放自大。特别是在他因政治仕途不顺而被迫在地方当官时,两种创作心态已经彻底融合。两者的第一个子女便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苏轼在创作这篇词时,正是他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因见与王安石不合时自请外出做官,后知密州。在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时所作。当时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政治的失意使当初的梦想早已失色,亲人的离散又使自己倍感孤独。面对一轮千年未变明月,奇迹发生了。两种莫名的心理状态在电光火石的一刻交融了。东坡作为一个立有大志的士人,希望自己能凭借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道德成就一番功业。安邦定国、文章传世。封妻荫子、德传丰碑等等一切都是其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应有的理想。是先贤赋予他的。同时,他又是一个诗人,有着腐儒们没有的敏感心灵与浪漫气质,他渴望自己能在诗情里自由飞翔,超脱一切俗尘的羁绊。这一刻,月如温热的黄酒灌醉自己了。他要质问了,让那些敬畏与卑微都见鬼吧。

他要质问这天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地间的明月无疑象征着千万士子的梦吗,不是圣贤书里对天下人的许诺吗?它们何时存在过啊。平时在东坡清醒时,他绝不会问这些问题,但现在他在迷狂里解脱。也在狂放中自恋。东坡已经在月里醉了,他恍惚间看见了月上的宫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那天上的宫阙一定和地上的宫阙一样吧。可是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地上的宫阙不是永恒的,东坡离开那里后,得宠的人一波接一波,多少广厦起多少豪门落。都成了匆匆的过客。苏东坡在这一刻彻底把过去的自己撕裂了,他在这里把过去的自己钉上了名利的十字架,把那世间的一切追求与信仰都以嘲笑。这是他走入迷狂的第一步。既然世间没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何不脱离人世,羽化而登仙。于是东坡走入迷狂的顶点,“又恐琼楼玉宇,处不胜寒”。此刻,苏轼已经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同否定了,环宇之内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当自己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时,当自己在奏章里惩恶扬善时,自己以为自己早已脱离了俗人世界,其实那还是人间所以东坡不得不感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迷狂,只是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不可能长久支配苏轼。作为一个饱学之士,他终会回到理智之中。不知不觉间月光已经移动了他的脚步,他“转朱阁、低绮户”,他要干什么?难道是安慰那些今夜与苏轼一样的人?是的,苏轼发现了。他在“照无眠”。苏轼似乎被月的短暂离开惊醒了,他明白了,月没有哀乐,不明白自己更不会帮自己解脱。醒来的苏轼还有一点点狂热,他忍不住质问了,为何月要在他与一切美好的事物分离时才圆的了?“何事长向别时圆”啊?此时东坡虽有些狂热但已经开始重回理智了。当苏轼从迷狂的漩涡里爬出时,他明白了。那些圣人的达观又回到他身上。东坡明白自己只是个俗人,自己的诗也不可能解救自己。他必须接受一切不公。他只能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就这样在迷狂与理智间自由的遨游,将两者的美乳水交融。月那种变幻莫测与多义性的美在诗人多情的注视下不断闪耀的迷人光辉。那一刻开启中国传统诗歌的新天地。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终于成为唯一的主角。月光的脚步淌满诗篇的每一丝缝隙,月那深情眉眼里的火焰在东坡的深情注视下熊熊燃烧。是将中国诗歌中两种决然对立的心理状态完美地融入月光,在月光缓缓的步履里变幻迁移,浸透诗篇里的圆月;月在诗里不仅是一个核心意象而是诗人心里两种绝然对立状态不断纠结斗争状态的传达物,也是与东坡交流人生和命,真实与虚幻的对手,拥有如此深厚情感与复杂哲理意象恐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中也是屈指可数。其幻化出美学魅力更是令历代读者神魂颠倒。

第五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次作业

理实0902班

司浩楠

4096003

5成功的指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司浩楠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备受关注.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通过学习我也有了一些自已的认识和想法,也许有些感性,希望能和老师分享吧!

我觉得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科学呢,我认为凡是能够被重复证明的事物,均是科学的。因而,科学不是某一种事物,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经得起考验能够重复和证明。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理论的形成、技术发明的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应该遵守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狭义的科学精神可以称为“科学研究精神”。

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所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过程中,应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要使我们在 21 世纪中立足、生存、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需要有两大精神支撑,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我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让我有时候不知所措, 在大学,各类讲座及“讲座书”风起云涌,虽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听讲座的人还不太多,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过多的讲座,但我读了许多“讲座书”,这类不下20种之多的包括《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以及在牛津、剑桥、哈佛听讲座,以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在内的“讲座书”,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时影响着我以新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事和人.记得一本书中,杨叔子院士说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因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这个知识,这个认识,越符合客观规律,就越真,就越科学”。“人文

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这个知识、认识、价值、伦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终极关怀”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为“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求真”的科学精神,无疑对校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很同意这种说法, 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我是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每天面对着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常微分„„着一系列的理科课程让我们的思维严谨的同时也僵化啦,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学习任务之余还经常涉猎文学类,科普类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感悟能力„„

此外,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科学文献,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结合自身谈了谈,关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和其统一关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严格做到了标准意义上的统一,但我在学习生活中上的确看到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理性的同等重要性,并使自己尽可能的向其靠拢,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更好的提升人格修养,培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会继续努力并坚持去做一个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下载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含5篇)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单元,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当前我校的校园文化内容中的每一条也都体现了这一主体地位,......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张志超(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天津 300161)摘 要: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两种最宝贵的精神。这两种精神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要想真正认识世界,需将科学与人文精......

    阅读教学与人文精神渗透

    阅读教学与人文精神渗透 -----谈谈《报任安书》的人文精神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 陈国琼 关键词:人文精神司马迁历史使命感 勇气和精神 人生价值的实现 内容摘要;人文精神......

    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的探索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心得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心得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以生产制造为主要方向的的事业,所以我会坚持自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我的职业价值观取向是自我实现取向,我会在我的生涯......

    学业与专业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学业与专业发展教育讲座 设计类别:综合性□设计性 □其他□ 设计项目: 专业班级:金融工程1401班 姓名:李晨曦学号:141004120 实验室号:文科楼534实验组号: 实......

    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时代局限性与科学精神的永恒从“精神关怀”的层面看,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人类大致经历了神本、物本和人本三种思想形态,或三种思想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