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作文--不可或缺的责任
不可或缺的责任
忆往,罪恶的猜想,心内的惶恐,翻来覆去的身体,印证着未止的思绪;而无情的背叛,迷茫的黑暗,暴风雨前的宁静,总让人窒息。
人生无奈,从幼稚到成熟,一切改变来自思考。想,再想,想很多,想一些不可琢磨的事„„
“嘣、嘣、嘣”,多么熟悉的心跳声,它又来了。每当夜深,它便莅临。沸腾的热血,澎湃的鼓噪,斗争的渴望,一遍一遍的奢求,我害怕,它便笑„„一切复又陷入沉重的思考中。
或许是太多巧合了吧,曾偶然听别人说我的父亲变了。暑期里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说是来玩玩,其实是来看些什么的——母亲希望我来,除了看看儿子,是否还有目的呢?他们之间确实不太和谐,这貌似反映着什么。他们不像夫妻,父亲更偏敷衍,对母亲平淡得离奇,这似乎也在印证什么。
我不喜欢都市情感剧,因为无论喜剧或悲剧,总会有几多坎坷。这虽不至于引起我的任何情绪波动,但我怕这些遭遇会落在自己头上。我总有受不了的时候,而时间却让这一幕幕悲催上演。汗水与泪水的交织,畏惧与无力的融合,我得让他知道责任是什么。我想阻止,想抗争,辗转于床,“嘣”,又来了。
或许不是异想天开,不是凭空胡猜,不是剧情与现实的错杂。雷雨前总有闪电,它划破灰蒙苍穹,震彻寰宇。
白天,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同厂工作的一个女工,儿子十几岁了,丈夫却有了外遇。她一直活得很累,甚至想到死去。母亲问我,如果我是那个儿子,该怎么办呢?
简单的故事,我却蒙了。这,这是在说明什么吗?是猜想向现实靠拢么?又猛然意识到,母亲想做什么呢?冷静,这是暗示什么吗?我得装,不行,这话已经说得够明白了。是母亲向我寻求帮助吗?不对啊,她不会知道我发现了什么了的,不会的。这是巧合,对,一定是巧合!
看着母亲,我犹豫着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会恨那个男人,会站在那个女人一边。母亲似乎有笑意,又有几分苦涩。我沉默着,心内已波涛滚滚。
我不行了,睁开眼,默念“这是真的吗”,而窗外是黑压压的黑。
“是的,孩子,它又来了,起来反抗吧。”“嘣”的心跳与幻听重合着。我闭上眼,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父亲不会抛弃我的,这是他的责任。脑海中闪过小时候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却转瞬即逝。
“父亲真的背叛了么?”不,怎么可能?他有他的责任,他是我的父亲,不管社会如何变,他不会变的,“你母亲的暗示还不明显吗?”不,这或许只是她随口说说的,而且,父亲不是什么都没有说吗?他还在这个家,还在履行着他的责任的。就算他变了,也还有挽回的余地,我需
要父亲,我会努力的。
“隆隆”“哗哗”,暴风雨伴着雷声终于出现了。而我还躺在床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会履行他的责任吗?会的,他的责任不可或缺,因为他有一个儿子,有一个家。
第二篇:作文的趣味不可或缺
学生害怕写作文,即使被迫写出来,老师批阅也很痛苦,原因是共同的:不好玩,很枯燥,没意思。反之,作文如果变成乐趣,自然写的判的都喜欢。那么,师生都不喜欢的根子不言自明了:无趣——我们忽略了不可或缺的趣味。
人们为什么要看小说、散文这些记叙文字,先得从阅读谈起。英国小说家毛姆提出了纯为享受的见解:“我非常坚决地主张阅读就是为了享受。我个人认为,如果把阅读陈义过高,当作一种辛劳的工作,实在是非常不妥当的劝告。阅读是一种愉悦,是生活所能供给的最大快乐之一。如果这里推荐给你的书不能引起你的感动,不能叫你们产生兴趣,感觉愉悦,那么你们便没有理由去读它们。”
实则不只是记叙类的文艺作品,即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只有写得有趣味才能激发人们的阅读热情。同理,人类的阅读如果从趣味出发并在趣味之中得到感悟和丰富,那才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毛姆从来就没有以道学家的面孔板起脸来写小说,因为他本人最大的爱好就是读小说,并常从有意思的小说中获得愉悦与满足。“请别以为快乐就是不道德,所有的快乐本身都是很好的。”也是的,有谁甘愿去“辛劳”、去“受罪”,谁不愿意找乐儿呢?所以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魅力——趣味,便至关重要了。
我们举篇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画壁》为例。小说写的是有一天,一个朱姓举人同他的好友孟龙潭在都城闲逛,来到一座庙宇,进去一看,庙很小,只有一个老和尚在这里住持。老和尚见到来了香客特别高兴,就亲自为他们引路,在各个佛堂礼拜观赏。当他们来到一处佛堂里,只见东西两面墙壁上的绘画栩栩如生,很是精美。东面的墙上画着“天女散花”,其中一个年龄很小的女孩子拿着一束花含羞微笑,好像要开口对两位香客说话,而且双眼顾盼流芳。这朱举人一下子就被她吸引了,以致目不转睛再也不想离开她。他这样呆呆地不知看了多大工夫,竟然“幻因人生”,也就是产生了幻觉,不由得“神摇意夺,恍然凝思,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如入画中之类,而是脚底下腾起了云驾起了雾,轻飘飘地真进入到壁画里去了。
置身其间之后,朱举人发现宏伟的殿阁一重连着一重,简直根本就不是人间。他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大雄宝殿之内,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僧正在法座之上说法。四周环绕着许多听众。朱举人也间杂在人群中,想听听大法师讲的是什么,可还没听几句,忽然觉得有人拉了拉他的后襟,他回头一看,竟然是刚才在看壁画时令他发呆的拈花女子。那小女孩什么也没说,拉了他一下就转身离去,这朱举人呢,也就不由自主地跟了出来。他跟着那个女孩子转过几道曲栏,只见那小女孩进入一间小屋,朱举人这时犹豫了,那屋里有人没有?有人又是些什么人?他尾随进去会怎么样?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即使那屋里没有人,他也不敢贸然进去,因为那只是一个小女孩呀。他正胡乱寻思着,没想到那女孩子一回头,摇动着手中的花束招呼他,一个劲示意他进去。看着那女孩子迷人的目光,他终于迈开步子跟了进去。待他进去一看,屋里没别人,只有他们俩。那女孩子低着头,羞羞地站在他面前,这时候的他再也控制不住,上去就抱住了她。而她也不很反抗,于是二人就尽情欢爱起来。事后女孩子嘱咐他说,千万小心,不要发出声响,更别咳嗽出声音,说完关上门就走了。朱举人一人留下,心里全是刚才与那女孩子欢爱的满足、幸福与回味。他陶醉得忘记了一切,就盼着那个女孩子快点儿来,赶紧与她再相会。
当天晚上,女孩子果然又悄悄地来了,二人相与尽欢一夜,直到第二天破晓才走。第二天夜里,那个女孩子又来了,更是如胶似漆与他欢好无尽。就这样幸福陶醉了两天,第三天那个小女孩又来了。朱举人刚要上前搂抱,外面传来脚步声嬉笑声。那女孩子听见后,立刻让朱举人藏在床下躲起来。他刚藏好,一帮女孩子推门进来了,她们是女孩子的女伴。原来,女伴们这两天觉得拈花女孩形迹可疑,今晚跟踪找了过来。她们进门之后嘻嘻哈哈地又笑又吵,从床下把朱举人拽了出来。朱举人吓得面如土色。那小姑娘也满面通红羞得不知如何是好。下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呢?大家看,《画壁》下面写道: ——“共搜得生,戏谓女曰: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女含羞不语。”当这女孩子与朱举人暗行苟且被同伴发现捉住之后,那些可爱的女子不但没有发难嘲弄谴责,反而亲昵地与她开玩笑,说:“你肚子里的孩子都多大了?你还蓬松着头发学处女呢,还装嗲呢,还装嫩呢。快别装啦!”嘻笑着,她们帮她把头发绾上髻,给盘到上边去了。那个女孩子呢,她羞红着脸不言语,让她们盘让她们绾,什么也不说。幸福地默许,默认。帮她整好头发之后,小说接着写有一女子曰:“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欢。”说完之后“群笑而去”。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个更顽皮更快言快语的女孩子说:“姐妹们,咱们别老在这儿起腻了,大伙都有点儿眼力价儿好不好,老碍人家事多讨厌呐,这不耽误人家的好事吗!”众人一听说对对对,哄笑着一拥而散出了门,又把他俩留下了。小说继续写:“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四顾无人,渐入猥亵,兰麝熏心,乐方未艾。”这个时候朱举人再看这位拈花女孩,扎起鬓发之后比蓬松着头发的时候更好看,瞅瞅四下静悄悄地再也没有一个人,便更加意醉神迷一下子扑了上去,跟这个女孩子疯狂地欢爱起来。
从封建道德出发,蒲松龄写朱举人此举皆因“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也就是说,朱举人满腹经纶,道貌岸然,但是他内心还是不够纯净,有邪念,他幻想跟年轻的女孩子欢爱,在特定的场合与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出现了幻觉,进入了幻境。可是作者对旧伦理旧道德禁锢下的女孩子,却寄予了无限同情。塑造了一群烂漫顽皮开朗活泼的女子形象,给人无尽的美感与享受。
幽默地写捉奸,幽默地与案犯开心,玩笑,表达了蒲松龄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悯同情与爱怜。旧伦理旧道德禁锢下的女子不可能有爱的自由与追求。而蒲松龄却坚定地站在她们一方,把女孩子违反妇道的出轨写得天真烂漫大胆活泼。他塑造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烂漫顽皮开朗可爱的女子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无尽的美感与享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用调侃玩笑写捉奸的也有多例,但目的在戏弄在奚落在泄愤。而《画壁》中的女孩子们,却被写得那般顽皮与天真。我们读着多么好玩!正是因为小说有趣味有意思,它才达到了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好玩的背后很深刻。蒲松龄的调侃根源于“爱”的人生态度与情愫,这种态度与情愫推动了悲悯与爱怜的表达惯性,温馨陶醉读者于趣味。老舍先生认为,“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以有趣并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人情味,给人们提供某种关怀、情感和温暖”。《聊斋志异》的作者正是以这种“有趣并有效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笔下人物的“人情味”。如果一个人牢骚满腹玩世不恭,亦或道貌岸然拿腔做调,怎么可能写出这般有趣温馨的文字?而恰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有意无意间我们强调的都是思想、是非、对错与美丑,说它不是伦理道德,实则还是伦理道德。其实讲伦理讲道德一点儿没有错,但是却错在表达上手段上,忘记了语言文字的趣化与乐化,忽略了趣味——都谈不上事倍功半,恰恰适得其反。说白了,学生厌恶作文本身,不外是厌恶思想厌恶道德厌恶说教厌恶空话。厌恶有错吗?没错。孔圣人都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更别提芸芸众生的好恶与境界了。我讲到这里,有人可能还在关心,那么这篇小说的结局呢?原来女孩子们出门之后,又来了一个黑脸使者,在门外诘问那些女孩子到底搜到屋内的男女没有,那些女孩子都说没有。那个铁甲使者不相信,亲自进屋搜索,拈花女孩吓得让朱举人赶紧藏到床下,自己越窗逃走了。那黑脸人没抓到人,却把朱举人吓瘫吓晕在床下。
再说那位和朱举人一块儿来的朋友孟龙潭呢,突然发现朱举人怎么没影啦?他问老和尚见到没有?老和尚说,他听大法师说法去了。孟龙潭问,他上哪听法去了?老住持突然用手指一弹壁画说:“朱举人,去了这么半天,你怎么还不回来呀?”这时候,只见壁画里竟然出现了朱举人,他正战战兢兢侧耳倾听呢。老和尚又大喊一声,你那哥们早等急啦!这时,孟龙潭惊讶地发现,那朱举人飘飘悠悠竟然从壁画上飘了下来,灰头土脸地简直成了一滩泥。朱、孟二人再往墙上一看,原来墙上画的那个拈花女孩竟然已经盘起了发髻,再也不鬓发垂髫了。朱举人哆嗦着问老僧这是怎么回事,老和尚微微一笑说:“幻由心生,我哪知道呢?” 即使对朱举人,蒲松龄也不过对他的“性幻想”开个玩笑而已,说你可不能老想入非非了啊,你这等正人君子要老想小姑娘,那可就会出事了——而不是道貌岸然横眉立目地批判与训斥。人是复杂丰富的,连贾宝玉都是曹雪芹笔下的天下第一大“意淫”者,朱举人想入非非也是可以理解的。蒲松龄以幽默的玩笑警醒当事者,同样是出于人性的关爱。吓一吓朱举人足矣,以后可别老这样了啊,要不是发生在幻境,那麻烦可就大啦。大家看,本来是严肃的男女之事,蒲松龄却轻松幽默地“趣说”。这不就是我们一天到晚宣说的寓教于乐吗?做为教师的我们谁不认同寓教于乐,那何必让学生在作文中装模做样一本正经?
古人对趣味情有独钟。《水经注·江水二》曰:“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叶适在《水心题跋·跋刘克逊诗》中说:“怪伟伏平易之中,趣味在言语之外。”如果把趣味再细分解,那么它就是文章的的情趣、意趣与味道。
多少年来,我们对写作的布置与批改,从来离不开字词语句,主题立意,篇章结构,而忽略了趣味的指导与强调,这是作文教学的疏漏与缺失。
也许有人会说,聊斋是聊斋,而学生的生活就是学习考试与作业,三点一线不只是学生的生活,也是教师的一成不变,能不枯燥乏味吗?我不苟同,请看一篇《尴尬的芭蕾步》: 昨天,从南京学习回来,未及洗去几百里奔波的征尘,洪老师就走上阔别半个月的讲台。上课前例行的仪式完毕,下面却有一股久久的躁动,洪老师提醒的目光屡屡受挫。怀疑是不是纽扣“错位”,待眼睛的余光打消这个猜想,心里便掠过一丝不快。真是“士别三日”!洪老师心里嘀咕道,但依然用“做”出来的笑意支撑平和的姿态:“同学们,能告诉我什么事情使大家静不下来吗?”
没有人作答,孩子们传递着推让的目光,像小时候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那就请班长说说。”洪老师开始点将了。“我„„我„„”文静的班长什么也没说。“课代表,你说说看。”洪老师的声音有种压抑自己而引起的颤动。“其实——也没别的,”课代表悠悠地站起来,一边拢着额前的刘海儿,“上周,校广播播出一片稿子,大家猜测,可能是写您的。” “写我?”洪老师“脑筋急转弯”,但终于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被写的理由。
“那篇稿子的作者说,她周二做值日,任务是打扫办公楼与教学楼之间的天桥,每次刚刚做好,马上就被过往师生踩脏了。看着劳动成果被破坏,心里很不好受。后来,看见一位中年老师,每次经过那儿都踮着脚尖儿,尽量不弄脏地面,她就很感动,很幸福,既为这位老师尊重别人的劳动,也为自己无形中得到的理解。她给这篇稿子起名为‘芭蕾舞步’„„” 洪老师顺着她的讲述在记忆中搜索,其实,这些片断无须记忆——洪老师的班就在天桥的一端,为了“侦察”晨读之前教室里的情况,他每每踮起脚尖儿,在不发出任何声响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教室,给那些闹将们来个措手不及,也因此班里一直很“安静”。没想到„„ “不是我。”洪老师矢口否认。“因为他头发卷曲,挺胖,腆着大肚皮。”一阵笑波微起,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气氛宽松了,同学们七嘴八舌,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洪老师的脸有些微烧:“谢谢大家的赞美,不过我不是„„” “老师别谦虚了,对美好德行最高的敬意莫过于‘起而效之’!现在咱班同学从那里经过都跳起了‘芭蕾步’,这可能是您始料未及的吧?” 洪老师来了个快速脑筋急转弯,“同学们,不管我的初衷是什么,现在有这样的结局,我很高兴,也很幸福,这说明人人都有‘向善’的心理也说明了好事谁都做得来!‘挟泰山以超北海’,我不能;我,还有大家,能做的是——” “为长者折枝!”
教室里响起一阵轰鸣。洪老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唉,谢谢你——尴尬的“芭蕾步”。这篇文章真是有趣。洪老师的“芭蕾步”在学生的管理教育上是绝对不可取的,虽然出发点并不坏,但是违背了真诚、亲和、温暖、关切、与人为善的教育思想与方式。谁想到,这种“舞步”却被孩子们“误会”出了高尚的另外与其他,成了孩子们起而效之的榜样。我们写过多少关于老师的文章?这一篇很是独特。洪老师基本上属于一个敬业的老师,在今天的校园里,这样的老师为数不少,细想想,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谁没用过这样的手段突然袭击过学生?但是,深层次的分析,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心理学、教育学,学生不喜欢。其后果是使学生从心理上不断增强对教师的防范与敌意,以致于对老师的不信任与疏离。说得更严重些,甚至会造就学生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的品质与人格。如何指出这种做法的不当与不妥?文章没有尖酸刻薄的讽刺批评与嘲弄,却趣味地道出了学生难于出口的不好言说。最有意思的是,孩子们以装傻充愣的糊涂出之——让童心童趣的学生幽默老师——孩子们知道不知道明白不明白读者只能去隐约,真明白也好玩不明白也有趣半明白不明白也挺有意思的,以装傻使当事人尴尬,于尴尬窘迫中让洪老师“改邪归正”,达到共同崇高共同向善的最佳结果。这便是趣味的妙用与力量。
其实,谁不知道宗教最神圣,但是圣经、佛经、古兰经无一不以充满趣味的故事宣讲教义、宏扬信仰——唯此才能吸引信众教化信众聚合信徒。相比于宗教,我们的记叙文不过写些琐事与生活,何必沉重莫须有,担当莫须有?趣味人生就是热爱生活,趣味文字就是热爱文化,趣味生活就是热爱国家,无须让学生不断地申明大义,担当沉重。即便是论说,也该论得活泼俏皮,趣味生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不是人人的担当。有句歇后语:拉屎攥拳头,拿劲儿。现实生活中拉屎攥拳头的其实不多,但是写作攥拳头的倒比比皆是。如果这种习惯不摒除,改变写作现状就真的没有什么希望,甚至影响学生的品格与做人。我不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你想想,一个拉着架势写文章的人,他要做起人来可能真率坦诚热情从容吗?不过当官还是满可以,袁枚有言,“人无风趣官多贵,花太娇红子必稀”,但是官员美女毕竟是少数。既然绝大多数都是草根一类,那我们还是先从写作上做起,把攥紧的拳头松开——先趣味起来再说吧。
魏润身,写作理论家,高校教师,现居北京。
第三篇:作文:不可或缺的同情心
不可或缺的同情心以前,在我原来的中学学校门口有个老人,终日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地坐在那里,只有当面前的搪瓷杯里有硬币的声响时,他才缓慢地移动一下身体,鞠一个躬。
他是个乞丐,靠学生们零星的施舍度日。
由于耳闻太多太多负面新闻,我不敢轻易相信乞讨者,也不会因为同情他们而慷慨解囊。在现实面前,我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但每次经过那个老人,我都会刻意地把头转向一边,因为在这个不知是真还是假的乞讨者面前我有点不知所措。
终有一日,我内心深处那柔弱的琴弦被拨动了。
那是一个中午,一群调皮的初一新生在老人鞠躬的时候,突然从他的搪瓷杯里拿走了一些硬币。由于行动不便,老人只有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干得脱皮的嘴唇颤抖着,枯瘦的手也颤抖着,他却无力与这些活力四射的初一新生对抗。
初一新生拿硬币时,杯子被碰倒了,和硬币一起与地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正午的阳光照在硬币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我的眼睛被刺痛了。不知老人是被新生的举动吓坏了,还是对世态炎凉倍感失望,他一直僵坐在那里。良久,他才缓过神来,缓慢的地伸出手臂,捡拾散落的硬币,由于年纪大了,手指不灵活,捡几枚小小的硬币也让他费了不少功夫。看到这些,我心里格外地,突然很想帮助这位老人。但令我倍感沮丧的是,我翻遍身上大大小小的口袋,却没找到一分钱,正当我放弃的时候,一个崭新的一元钱掉了出来。我捡了起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把它送给老人。
我将一元钱放在老人的手心,他像往常一样,缓慢地移动身体,向我鞠躬。当他抬头的一瞬间,我从他的眼睛里读出一些感激,还有一些感动。此时此刻,我不再怀疑他的身份,感觉自己做对了一件小事,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又过了几日,我发现老人从校门口消失了,我提起此事,同学都摇摇头。生活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因为老人的存在或消失而改变,而我心中却始终晃动着老人的身影:每当午后灼热的阳光把学校大门上的烫金字照耀得更加炫目时,恍惚中总好像看见了那个老人,看见了他那佝偻的躯体、苍老的容颜,还有那缓缓的鞠躬,眼神中流露出的温情。
这个世界上的真真假假我们也许不能完全看透,但面对弱势群体,只要你唤醒自己的同情心,你会发现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
同情心,不可或缺!
第四篇:思想教育不可或缺
思想教育不能放松
——青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班级:12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2
姓名:马宏铭
学号:121328201
引言:为了解并掌握青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人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通过走访中小学校、劳动密集型企业、行政单位、社区,深入了解现阶段部分中小学生、年轻企业在职员工、闲散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时也反应了党的丰硕的教育成果以及为学校、企业提供今后的思想教育实践指导。
一.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杭州市拱墅区的部分社区、中小学校、企业中15~28岁的社区闲散青年、中小学生、在职员工。
2.调查方式:走访、资料分析,使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时间在2014年7月12日至7月15日。
3.调查内容:本次调研的内容包含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突出对青年道德行为的研究。评价指标涉及对理想信念、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看法、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目标追求等。
二.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的结果统计:本次调查男性占45%;女性占55%;年龄在10-20岁占52%,20-30岁30%,10岁以下和30岁以分别占1%和17%;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占12%,共青团员占60%,一般群众占21%;学历为大学专科以上的占36%,高中或初中的占61%,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3%;在校生占57%,行政事业单位青年占17%,企业青年占7%,其他性质或无业人
员占19%。
2、青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特征:
(1)基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念要求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倡导爱国主义等。改革开放三十六年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青年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我区青年对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对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相当高的认同,并且绝大多数青年认为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如,您觉得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80%认为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15%认为作用不明显,5%不清楚。又如,您认为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是否必要?回答很有必要占76%,重要但不必要占14%,不必要占3%,说不清或与我无关占7%。同时,90%以上的青年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实施表示满意,93%对台海局势表示应“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决不放弃军事斗争,60%的青年充分肯定了《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对与规范政府起的作用,95%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且有9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分重要,这充分说明我区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已经树立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2)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带来较大影响,使传统思想道德日趋弱化。青少年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他们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自身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空讲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因此,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对确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具有相当的意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德的教育趋于弱化。现在一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上模糊、过于功利,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调查中显示,人们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环境(即影响因素)”也提出了置疑,在各项环境因素中,24%和40%的人认为目
前社会风气和学校风气是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最大的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学校风气也是最为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其他因素如家庭熏陶11%,社区环境8%,朋友6%,其他因素1%。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美丑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比如对于周围发生的社会不良现象,只有4%的人选择多方面制止,27%的人采取举报和反映,7%选择用媒体曝光,32%的人会表示不满,而28%的人表示无能为力,另有2%的人表示与已无关。
(3)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但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当今青少年个人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具有较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注重不断学习“充电”,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当被问及“什么是最大的幸福”时,45%选择“家庭幸福”,22%选择“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符合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实用主义特征,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不再呈单一模式,而是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如你最崇尚下列哪一种工作方式: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工作67%,埋头苦干,争取早日出人头地14%,与世无争、悠闲度日13%,投机取巧0%,其他方式6%;你认为“成功者”最主要的标志是?拥有较高的职位和地位25%,拥有可观的收入17%,拥有高尚的人格20%,恋爱婚姻生活美满幸福24%,拥有丰富的学识9%,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5%。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尽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类分层教育,使工作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表面性。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过多注重表面形式,停留在知识性的课堂传授层面,广大青少年为学习而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入耳”层面,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也没有很好地将思想道德认知同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加之传统的教育手段过多地注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缺乏创造思维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
第五篇:不可或缺的敬畏
不可或缺的敬畏 天津七中 高一二班 庄正旸
在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似乎只是为了利益和金钱而活着。每天庸庸碌碌,为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点而拼命追逐着,穷尽一生,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挑战着社会的最底线。然而,作为一个人,至少应该敬畏点什么,如果仅仅因为利益与金钱的诱惑而放弃内心的坚守,抛弃一切信仰的话,人生未免太悲哀了。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泯灭了这颗敬畏之心,世界未免太可怖了。
今人都道,这世间不存在鬼神之说,延续了上千年的敬畏被现代的人们看作是可笑的愚昧。古人也许并不傻,或许他们早就知道人世间没有鬼神,聪慧的圣人有意发布这些言论,让人们有所敬畏。使良心尚未泯灭的恶人在对神灵的敬畏中弃恶从善,使一心向善的人在对神灵的崇拜中积德行善,使那些恶贯满盈的人们因害怕鬼神的报应而畏手畏脚。这怕是古人的真正用心吧。
当海豚被困在渔网里,当海豹成为社会的拾荒者,当海象游向另一块即将消融的冰岛,当鲨鱼被割下鱼鳍摆动着看不见的尾部绝望的沉入海底,我不禁要问:大海究竟会让人类这样肆意妄为多久?在发怒的海洋里,人类所乘的船舶显得那么渺小。
河滩上遍布着的采沙船,因过量开采而满目疮痍的旧矿山,不再青翠的茂密树林,大自然面对这一切,无声的哭泣着。她以她那广博的胸襟接纳我们,呵护我们,哺育我们。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是意外闯入这片净土的外来者身份,肆意的破坏从不属于我们的一切。我不
禁要问:大自然究竟会让失去了敬畏之心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多久。
毛泽东曾经说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既表明了对面对困难所拥有的必胜的决心,也表现出了对于自然缺乏一种最基本的敬畏,这是极其主观的。只是一味的强调人作为天地万物一个普通的组成因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他自然条件,并且妄想以人类的力量来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人定胜天姑且看作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这人究竟胜不胜得了天,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除却对于自然的敬畏,回归到社会上。人一定要对于社会法纪存有一定的敬畏之心。法律虽然约束人的行为但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不去触碰那根高压线。
在这个物欲纵横、人们只顾追求自身利益的世界,我们太需要这样一颗敬畏之心,用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当我们生活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幻象之中,才不至于被灯红酒绿和看似安逸的现实蒙蔽了视听从而迷失了方向。如果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缺乏虔诚和敬畏之情,就不会真正体味到生命的美善与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