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儿童近视 暑期正当时 兰州(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3:0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防治儿童近视 暑期正当时 兰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防治儿童近视 暑期正当时 兰州》。

第一篇:防治儿童近视 暑期正当时 兰州

防治儿童近视 暑期正当时 兰州

近日,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防控孩子近视成为家长头等大事。家住兰州市区的张女士担心地说:“孩子半年前刚配的眼镜,一学期下来看东西又模糊了,要是这个暑假再涨度数,可怎么办啊?”兰州爱尔眼科医院小儿视光科范真主任介绍说,儿童近视重在防控,暑期正是防控儿童近视的好时机。

“孩子视力下降的真正原因,还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诊断。”范真主任说,“医学验光配镜”是眼科医院一直倡导的理念,除了医学诊断外,儿童近视还应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判断近视的性质,是否有调节、集合异常等“双眼视功能”等问题。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做双眼视功能检查,因为这能找出孩子近视真正的原因,并通过个性化视觉功能训练,延缓孩子近视度数加深。

据范真主任介绍,人有两只眼睛,每只眼睛看到的物像需要在大脑中枢融合,形成完整立体的图像,这是一个医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于青少年学生近视患者来说,双眼视功能检查能查明孩子近视产生、加深的原因,更好地针对成因来制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延缓近视的快速加深,同时还能对近视的发展进行预估,有效控制近视发生发展。兰州爱尔眼科开展双眼视功能检查,通过对眼部调节、集合功

能所做的检查,找出青少年学生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干预及训练。

近视了不能戴眼镜,这是一个治疗误区。近视已影响生活学习,就应该用配镜等方法矫正视力。但是普通框架镜只是光学矫正近视、提高视力的手段,并不能阻止近视的发展和度数的加深。

最佳矫治方法——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角膜塑形镜技术。它通过晚上睡眠时矫正,白天视力恢复正常,而且能够阻止近视迅速发展。是世界医疗界公认的安全、方便、有效、无后遗症的非手术矫正近视方法。

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眼人群(600度以内)能显著提高裸眼视力,控制青少年近视眼的发展。采用高透氧材料角膜塑形镜,严格执行科学规范的验配使用程序,是安全有效的。

当然,随着产品的热销,还有一些家长和学子对该产品依然不了解,近日,针对众多家长和学子的各种疑问,来自兰州爱尔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做出了详细解答!

患者:请问我国近视眼现状,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近视?

专家:中国的近视眼患者已经超过3亿,人数居世界之首。近视患

者其白内障、青光眼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高度近视容易引发玻璃体浑浊、视网膜出血和脱离而致盲。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十分重要。目前矫正方法主要有: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和手术。控制近视的方法目前被临床普遍确认的最新的技术就是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非常好。

患者:什么是角膜塑形镜?

专家:角膜塑形是一项近视矫治和近视控制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非手术近视矫正方法。它根据近视用户的角膜几何和屈光度数设计一种特殊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镜片采用高透气材料加工制作,用户每天配戴8-10小时后,其余时段眼睛处于不近视或降低了的近视状态,不用戴任何眼镜。如果用户夜间戴镜,则白天不用配戴眼镜。角膜塑形术适合所有年龄有需要的近视眼患者,600度以内中低近视人群能明显提高视力,也更加安全,青少年可以有效地遏制其近视的快速加深。

患者:您能不能为家长及孩子介绍一下视力恢复的速度?

专家:一般来讲,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2小时后平均能降低100度左右,戴镜第一夜可降低300度左右,戴镜一周可达到最大降幅,而戴镜两周后能维持一天稳定清晰的裸眼视力,也就是说效果是和配

戴周期有关的。另外,在恢复期患者需根据自身视力反弹的快慢情况定时摘戴,以维持矫治效果。例如,有些患者需要每夜配戴,而部分患者可以做到隔一夜或两夜配戴一次。

患者:角膜塑形术安全吗?

专家:角膜塑形术是一项医疗技术、需要合格的医师、合格的镜片和合格的用户才能成功,既安全又有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和美国FDA均批准了角膜塑形镜的临床使用,这些批准是在严格的临床试验论证后作出的。只要用户按照医师指导正确使用一定是非常安全的。角膜塑形镜验配人员专业技能非常重要,应该在医院或专业机构由受过专业培训的眼科医生或视光专业人员进行验配。此外,角膜塑形镜安全使用,很大程度与使用人的卫生习惯有关,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条件,不建议配戴角膜塑形镜。青少年在使用时,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按规范完成清洁、消毒程序。配戴前需要经过多项检查,有眼底疾病、干眼症、活动性炎症的人是不能够配戴的。

兰州爱尔眼科专家表示,通过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准确发现原因,对症治疗,专业视光师根据眼睛的具体情况做出分析,帮助受视觉困扰的青少年改善视觉质量,延缓近视快速增长。爱尔眼科视光专家提醒家长,青少年应在暑假期间多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用眼。值得强调的是,眼镜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医疗器械,其

验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多程序临床诊断过程,必须在正规眼科医院医生指导下进行医学验光配镜。

兰州爱尔眼科医院眼科专家温馨提示:眼睛问题是我们生活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发现患病应及时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如果您有这方面的问题,请及时到兰州爱尔眼科医院进行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第二篇:“如何防治近视”研究报告

“如何防治近视”研究报告(1)

一、问题提出。

我们班有许多同学的鼻梁上都加上了一副眼镜。于是,我便从各个方面搜集一些资料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小学生近视眼原因的报刊、书籍,上网浏览,了解近视眼的原因和预防。

2、访问戴眼镜的同学,了解戴眼镜的感受。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 调查方面 具体内容)上网

小学生近视眼的原因和预防

因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导致近视。要经常让眼睛休息远眺。

访问同学

戴眼镜的感受

感受眼镜架在鼻梁上非常难受,看什么都需要眼镜,非常麻烦。

四、结论。

1、近视的原因都是因为写作不端正、不休息眼睛、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等坏习惯就能导致近视。

2、要养成良好的写作姿势、写作业40~50分钟应该休息远眺、做眼保健操,不在走路、乘车、躺卧和阳光直射下或暗光下阅读、写字等。要增加户外运动,这样既可增强体质,又能防治近视。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治疗。

“如何防治近视”研究报告(2)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近视,与年龄有关系吗?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并调查询问同学,了解近视的主要原因。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近视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 调查方面 具体内容)上网

小学生近视眼的原因和预防。

因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导致近视。要经常让眼睛休息远眺。访问同学

戴眼镜的感受。

感受眼镜架在鼻梁上非常难受,看什么都需要眼镜,非常麻烦。

四、结论

(1)近视的主要原因: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电视前; 8 不合理饮食; 9 在车厢里看书; 10 遗传因素 ; 11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2)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看书时作姿要端正,读书或写字时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也不要躺下看书。

(三)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3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4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

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 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

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第三篇:怎样预防儿童近视

怎样才能预防儿童近视?

儿童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阶段,眼球发育还没有完全定型,视力还不稳定,如果不注意科学用眼,很容易造成近视眼。

造成近视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倾向,父母高度近视的孩子易患近视;还有看书姿势不正确,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太近,用眼时间太长;看书的环境不适合,看书时光线太强或太弱都可导致近视。

预防的主要措施:

1、平时看书、写字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姿势。使用书本、作业本时与眼睛的距离应保持1尺左右,不能过远或太近,不能歪扭着头写字看书,不要趴伏在桌上看书写字,不能躺在床上看书,不能边坐车或边走路边看书。

2、调节好光线。光线太弱会增加眼睛的调节负担,太强对眼睛刺激大。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较好的看书条件,千万不要为了节约电费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有条件的家庭最好使用日光灯照明。一般情况下,学习最好使用台灯,不应低于25瓦,不宜高于60瓦,最好是装有乳白色圆球形灯罩。

3、控制看书时间。看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肌疲劳,孩子会感到眼睛发酸发胀,长期下去就会影响视力。一般孩子连续看书、写字不能超过40分钟,连续看书、写字到一定时间就应该提醒孩子休息至少10分钟,做一做游戏,看一看远处的树木,让眼睛得到休息。如果孩子说眼睛发胀、发酸,应让孩子立即停止看书写字,等待感觉消失后再进行。

4、合理营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良好的身体状况和营养是所有器官正常工作的保证,所以保证孩子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就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视力。

第四篇: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模式

消除“心肺之患”的兰州模式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报告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享有“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美誉。受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先天痼疾”影响,过去十多年间兰州一直都在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

为消除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践行“两山理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党政同责,科学施策,铁腕治理,全民行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打赢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突破性地摘掉了长期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子”,开创了大气污染治理“兰州模式”。

一、主要困难和工作进程

(一)“先天”受特殊地理地貌、不利气象条件、脆弱生态环境制约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河谷地带,地形呈明显的半封闭巨大哑铃型,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市区位于黄河河谷盆地之中,北有白塔山,南面是皋兰山,两山对峙;市区东西狭长,约30千米,南北最窄处仅2千米左右,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明显的盆地地形导致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

兰州市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逆温、干燥、无风、光照强。市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雨量少而集中,年变化率大,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但蒸发量却高达1800至2200毫米,超过降水量6倍,干旱威胁严重,加之兰州市及周边生态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形成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兰州市为盆地地形,常年多偏东风但风速小,平均风速仅0.94m/s,年静风天数达50%以上,导致逆温层天数多,年最高逆温层天数达280天,且逆温层厚度大,混合层厚度小,冬季尤为严重,12月逆温层厚度可达700m以上,逆温层强度可达l.2℃/100m,且一日持续时间长达18h以上。

(二)“后天”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及机动车快速增长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

兰州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作为老牌工业基地,第二产业是兰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7∶60。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兰州市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与同为西北首府的乌鲁木齐(第二产业占比29%)和呼和浩特(第二产业占比28%)相比,第二产业占比仍较大。

兰州工业结构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料上游工业为主。2015年,兰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重工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略有下降,但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达67.2%。工业企业中,兰州市“三高一低”型企业约占一半以上,企业工艺装备总体水平不高,“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相关污染防控压力较大。

煤炭在兰州市的一次能源供应中占主导地位,占比达75%。兰州市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市总量的86%,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个行业为主要行业,所占比重约为42%、16%、9%、8%。从大气污染防治的角度来看,电力热力生产的煤炭消费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较其他行业清洁,但兰州市电力热力生产所消费的煤炭比例远低于东部沿海城市(约70%)。兰州市煤炭在其他相对污染控制措施较弱的行业使用量较大,给城市空气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加之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排放,是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近年来,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幅超过10%,2015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70万辆,此外每天过境车辆超过11万辆。兰州市受地形条件限制原有道路建设不足,单位道路里程机动车拥有量高达560余辆/公里,远高于乌鲁木齐、北京、上海等城市。

兰州市近年来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迅速。2015年房屋施工面积4187.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94%,比2013年增长40.9%。“十二五”末兰州市区建成道路全长达到1119.74公里,道路面积1958.16万平方米,道路长度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13.44公里。同时,道路建设仍在不断加速。这些工程的施工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加大了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的负荷,给大气污染防治增加了负担。

(三)兰州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历史进程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1年以前。这一阶段以“多方努力、成效不彰、攻坚畏难”为特征。尽管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了“蓝天工程”等治理措施,但空气污染治理始终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从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按优良天数排名,兰州市多年都排在全国后三位,特别是2009年,排在全国省会城市最后一位。这使许多人对大气治理产生了 “人力没有天帮忙、污染治不了”的想法,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2013年。这一阶段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以“上下一心、攻坚克难、成效显著”为特征。从2012年起,兰州市实施燃煤锅炉“双清零”行动,打响兰州市大气污染攻坚战,先后实施“十大”污染治理工程、网格化管理、督查问效、驻场监察等管理机制创新,取得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突破,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环境空气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以“污染治理法制化、治理措施标准化”为特征。2014年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修订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制定了《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扬尘污染管理办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暂行办法》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体系。2015年,组织编制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及责任追究办法》,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建立。

二、主要做法和有益经验

(一)党政同责,高位推动

领导重视、上下结合。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新部署和中央领导新指示,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转变观念,践行“两山理论”,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难题来破解,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省委书记王三运2011年底来甘肃工作后,高度关注和重视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明确要求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提出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整体战。他先后对大气污染防治批示指示26次,进行12次专题调研。省上还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四大班子多次组成专题调研组亲临指导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支持下,大气污染治理成为高层次的“一把手”工程,坚定了兰州市干部群众齐力治污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11月,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到兰州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专门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更三个改变”的判断:治污的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要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落实比纲领更重要,要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问责比激励更有效,要改变只有布臵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自此兰州市全面打响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

部门协同、转变观念。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兰州市成立了全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实行“领导小组+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亲自督导、靠前指挥,倒排时间、挂图作业。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和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尾气、生态增容等5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生态建设局牵头负责,市直36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区政府作为指挥部成员单位,抽派骨干力量驻市环保局办公全面参与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改变了环保局居于市政府弱势地位的尴尬局面,环保部门借助这一工作模式,能够充分调度、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共同投入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战攻坚战。

在党委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各级部门转变观念,逐渐加深了发展和保护相互促进的认识,消除了四大顾虑,强化了兰州市人民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必胜信心。一是通过科学认识大气污染的成因,消除了“制约因素多、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二是通过深入学习党中央有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尤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抛开了“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三是通过进一步学习和落实新《环保法》,明确企业责任,打消了“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四是积极开展政策风险评估和舆论引导,运用财政补贴,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充分保障群众的利益,解决了“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的顾虑。

统一思想,党群联动。兰州市各级部门和人民群众一起,逐步统一思想,树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六心”。一是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为兰州大气治污注入坚定信念。二是市委市政府的“恒心”,为兰州大气污染工作开展提供了持续保障。三是上级部门的“关心”,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搭建了广阔平台,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多年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极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为兰州市开辟了工作的绿色通道,并先后给予7亿元的资金扶持。四是干部群众的“同心”,为兰州治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使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五是老百姓的“舒心”,给兰州市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治污提供了强大动力。六是各类新闻媒体的凝心,为兰州治污进行了“正能量”的宣传。

(二)创新机制、明职追责

创新管理机制。省级层面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级层面实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专项工作组”模式,实现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成立了西北首家、全国第二家公安环保分局,形成了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无缝对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兰州市全面公开企业排污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等环境信息,开展了全国环境审计试点、排污权交易、插卡排污、航拍取证、工地扬尘智能监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试点等创新性工作,推进了政府向社会购买第三方环境监测服务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标准化建设工程。

进行驻厂管理。在冬季采暖期,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多、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企业,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管理,根据空气质量控制要求实时对每个污染源的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落实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管,保证其不违法偷排,在降低采暖期污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狠抓督查问责。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检验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做法的主战场,和发现干部、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广阔舞台,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做到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市委市政府成立督查室,分成4个治污督查小组,每天分两班24小时进行督查,对在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请市委实行免职、调离等问责处理,并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兰州市先后对280多名干部进行了效能问责。通过督查问效、动真碰硬,形成决策、安排、落实、督查、反馈、问责的闭环工作机制。

(三)问题导向、科学治理

找准污染要害处。为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兰州市积极寻求高层次智力和技术支持,与中国环科院合作进行兰州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院士行”活动,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为污染治理把脉会诊。

研究表明,颗粒物是兰州大气面临的首要污染物,兰州的颗粒物污染属于“自生型”污染,外来输送贡献非常有限。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工业废气约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扬尘约占20%,机动车尾气约占17%,低空生活污染约占13%。

打出治污组合拳。在找准污染“病根”基础上,兰州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研究制定了“1+5”的治理规划:“1”就是一个总体实施意见;“5”就是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5个专项治理方案,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的综合措施。

一是减排。主要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的措施,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以腾出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改”,就是通过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先后引导投入3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水泥、砖瓦等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全部进行深度治理,重点实施了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改造等项目。目前全市火电机组颗粒物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火电行业排放限值要求,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停”,就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2014年和2015年“冬防”期间,分别对194家砖瓦、216家铸造等企业实行了停产减排措施。“关”,就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关闭淘汰,其中2014年关闭淘汰7家企业的20条(台、套)落后生产线,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搬”,就是推动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腾出环境容量。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后,已启动实施107户企业向兰州新区搬迁改造,不仅有效扩大了城市环境容量,而且使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促进了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是压煤。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治”,就是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2012年至2013年,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多元投入27.8亿元(国家和省上补助4.6亿元,市区财政配套4.3亿元,社会自筹18.9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对主城区716家1286台8270蒸吨燃煤锅炉实施了热电联产并网和煤改气,使原煤散烧供热锅炉退出主城区供热历史;2014年,对城乡接合部和高坪地区的574家615台870蒸吨经营性立式燃煤茶浴炉,通过远红外电采暖技术、空气热源泵、醇基燃料、电锅炉等清洁能源技术进行了集中治理改造。“管”,就是在冬季采暖期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执法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控”,就是改进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整合规范两家煤炭专营市场和171家二级营销网点,统一配送居民用煤,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同时还对运煤车辆和劣质煤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严禁流入市区,确保居民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炭产品。

三是除尘。坚持分类施策,对市区工程建设要求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驶出工地车辆冲洗、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等6个100%;对全市重点扬尘工地实行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四员现场管理”;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的控尘除尘措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87%。尤其是探索实施沙尘天气预警响应措施,提早做好洒水、覆盖等应对准备,2015年兰州市共遭受26次沙尘天气,但通过积极预警应对,降低了沙尘强度,缩短了沙尘时间,与2014年同期相比,因沙尘造成污染的超标天数减少了8天。

四是控车。针对城市道路饱和度高、尾气污染重的现状,重点在“车、油、路”3个方面下功夫。“车”方面,主要是强力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4年淘汰6.4万辆、2015年淘汰6.1万辆;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制定和落实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提前淘汰报废财政补助政策,鼓励非营运、个体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报废;实施了机动车常年尾号限行,省、市单位错时上下班,缓解交通压力,禁止黄标车、重型柴油车进入城区。“油”方面,提升燃油品质,全市全部使用国四油品,2016年将提前一年推行国五油品,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市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实施“油改气”,双燃料汽车占到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2.9%。“路”方面,实施了轨道交通、绕城高速及打通断头路、上跨下穿等“畅交通”工程,开通了黄河水上公交,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减少了机动车怠速行驶。

五是增容。坚持一手治“黑”、一手播“绿”,把生态增容减污作为一项治本之策,着力构建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在主城区,重点推进黄河风情线、主题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建设,以及黄河万亩生态湿地修复和城市生态水系开发,2012年、2013年新增和改造公共绿地4450亩;在城区南北两山,着力构建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对多年形成的58万亩林地加强管护,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扩大固碳吸尘效果;在城市外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整个市域进行封山育林,逐步增强区域性生态防护功能。

(四)抓主抓重、系统治理

兰州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春季以沙尘浮尘等输入性污染为主,夏秋季以泥尘污染为主,冬季则以煤烟等低空面源污染为主,中、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供暖期。针对不同时段污染来源的不同特征,兰州市对症下药、因时施策。特别是针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冬季,兰州市从影响市民生产生活最直接、最严重的空气环境问题入手,制定详细的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9月20日至来年3月31日定为冬季大气污染重点防治时段,将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具体化到冬防期间的每个月、每一周和每一天,并制定严格细致的考核细则,强化各级各部门联动治污效果。

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从“关”、“管”、“控”、“罚”等方面强化治理手段,对主要污染源和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关”是指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2014年和2015年“冬防”期间,分别对194家砖瓦、216家铸造等企业实行了停产减排措施;“管”是指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执法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不间断、全流程检查企业煤质量和煤量情况、污染物排放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等,第一时间制止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采取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控”是指整合规范两家煤炭专营市场和171家二级营销网点,统一配送符合环保要求的居民用煤,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同时还对运煤车辆和劣质煤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严禁流入市区;“罚”是指严管重罚违法违规行为,冬防工作期间共对58起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高限处罚。

市环保局作为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单位,根据冬防考核方案的要求强化督查问效,实施 “一周一调度、一周一考核、一周一通报”的工作制度。通过对各级各部门落实冬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情况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分析、限时办结,明确责任人和成效,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每周考核结果进行累加,作为冬防结束后最终考核几个部门的重要依据。对不能按期完成或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区领导班子分别给予诫勉谈话和环保一票否决;对转办事项未在限期内办结或考核中连续三次因同一问题被通报的责任人,按照“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的原则进行问效处理,2014年冬防期间因治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督查问效领导干部80余人。同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尤其是网格监管、环卫保洁等基层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助。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拿出4000万元,对冬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两万名左右县区以下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这是当前兰州市单项工作中最大规模的表彰行为。

(五)多元联动,精细治理

兰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天天过问、亲自研判并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全面协调、靠前指挥并一线落实,指挥部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相关部门分工牵头负责,县区政府属地落实,环保部门考核评价,市委市政府督查室问效追责的闭环工作机制。

通过颁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及奖惩暂行办法》等文件,分解治污责任义务、明确任务分工,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保障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的有效落实,极大提高了环境管理和执法效率。

兰州市把大气污染治理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逐级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落细任务,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工作体系。日常监管队伍对网格内的工业生产、施工工地、煤炭配型网店、餐饮单位、道路等地点的污染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污染防控效果明显。

兰州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充分利用了“12345”民情热线和“12369”环保热线,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问题;新闻媒体开设污染“曝光台”,号召广大市民拿起手机、相机和电话,将所见污染情况拍照发布到媒体上曝光。近年来,基于网络、媒体和公众互动所产生的效果,兰州市委宣传部借用“随手拍”等当下时兴的信息发布方式,主动邀请广大市民参与到全市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来。

(六)常态转化、依法治理

兰州市在治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打持久战,通过“四化建设”(法治化、系统化、目标化以及项目化)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长效治理,真正做到了将各项政策与法规“落实、落细、落小”,将各项工作与任务“抓常、抓细、抓长”,使得空气质量管理从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一是立法定规。2013年以来,兰州市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管管理条例》《兰州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管理暂行办法》《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网格化监管办法》《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兰州市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规定》等10多部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定规,确定了治污工作的正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

二是按章推进。兰州市按照“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目标,从2012年开始,确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每年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确保治污工作按章有序推进。特别是连续4年开展为期6个半月的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别行动,把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具体化到每个月、每一周和每一天,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开展严格细致的“冬防”行动,形成全年常态抓、冬季重点抓、年年持续抓的工作机制。

三是全天管控。为进一步落实治污措施,兰州市开展了多个“24小时”工作机制:环保部门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公安交管部门对尾气超标车辆实行24小时卡口管制;工信部门对劣质煤炭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指挥调度;网格员对辖区街道进行“24小时网格化管理”巡查;各县区派专人对削山造地工程实行24小时驻场监察;执法局在冬防期间对扬尘污染实行24小时全天候应对等。

四是定期发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的汇报,亲自研判并安排部署;市政府分管领导在冬防期间坚持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分析、提出措施和完成时限;指挥部办公室每天分析空气质量动态变化情况,以短信指挥平台形式进行即时指挥调度;每天、每周、每月对四区空气质量排名并在媒体公示,每月通报各县区指标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排名情况;环保部门每两周在媒体公开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和查处结果。

兰州治污是用决心、行动和效果说话,而决心源于民意,行动胜于纲领,力量来自群众。兰州市率先实践了“五化”管理,推动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战略转型,形成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模式”:

——目标是蓝天,重点在落实。

——关键特征是:真、细、实、严、联。

——基本内涵为:党政同责,科学施策,铁腕治理,全民行动。

——主要做法是:制定“一个”总体规划,明确省市“两级”党委领导,确立“三个”改变(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改变只有布臵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消除“四个”顾虑(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的顾虑),落实“五项”措施(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树立“六颗”红心(省委省政府“决心”,市委市政府“恒心”,上级部门的“关心”,干部群众的“同心”,老百姓的“舒心”,新闻媒体的凝心)。

“兰州模式”是兰州三年来探索实践的浓缩与升华,是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对其他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启示一:坚持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以环境质量改善带动区域增长,是“兰州模式”的重要启示之一。近年来,兰州没有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负担,而是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为兰州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同期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兰州市年均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排在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一五”末接近翻一番。“兰州模式”表明,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两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加强环境保护,政府、企业和居民都能从中获益,实现综合效益提升。

启示二:转变难治观念,坚定加快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

当前,全国许多地方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产业结构等各种原因,产生了“没有天帮忙、污染治不了”的惯性认识和思维,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畏难情绪和顾虑。兰州市在面对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治理路子。“兰州模式”表明,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臵,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同时部署、真抓实干,加强政府主导,强势推进,积极作为,任何环境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启示三:实施科学治污,明确污染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以人为本、科学治污”是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总基调,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邀请国内知名环保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为兰州把脉,制定了符合兰州实际的“1+5”综合治理规划,明确了兰州市污染治理的导向和重点任务。按照“先急后缓、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工作中的时间、时序、时限安排,以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为治理重点,把燃煤锅炉改造作为污染治理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十分重视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专门制定冬季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兰州模式”表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大气污染治理必须坚持的标准和依据,因时而异、科学施策是大气污染治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启示四:敢于动真碰硬,确保环境治理责任得到落实。

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坚持依法治污、严格执法,措施上力求硬中加硬,要求上力求严中有严,对环境问题突出的企业进行整改、处罚或关停,形成明确的工作导向。除了采取严控生产源头污染、实行网格化管理等一系列铁腕措施外,还将治污和整治干部“慵懒散漫”的“效能风暴”行动相结合,动真碰硬,切实抓干部作风转变,从严监管、从严执法和严肃效能问责,为兰州市治污工作顺利完成起到了纪律保证和组织保障作用。“兰州模式”证明,要真正见成效,关键在于动真碰硬、铁腕治污,大力倡导“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的干部作风,把过去停留在纸上的措施变成行动,落到实处。

启示五:建立标准规范,推进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常态化。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虽然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但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任重道远。为此,兰州市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从零开始”的理念,尤其是把标准化的精神、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工作中,正在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促进工作的标准化,使得空气质量管理从运动式到常态化转变。

第五篇:兰州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兰州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6〕112号)要求,结合新区实际,制定兰州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新区、改革开放的平台、集聚产业的基地、宜业宜居的家园”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的原则,努力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区。

二、工作目标

按照《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兰州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到2020年,新区土壤污染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新区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掌握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结合新区实际,编制新区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农业用地和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7年底前查明新区土壤污染基本状况;2020年底前掌握新区范围内农用地及重点企业对地块的污染环境风险情况。做好兰州新区范围内详查工作的配合,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做好后期数据汇总分析工作。根据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新区每10年开展1次调查。(新区环保局负责,各园区办、三镇政府等配合)

2.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争取在2017年底前完成新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设置,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发挥行业监测和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作用,初步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根据省上要求,新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提升监测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经发局、国土资源局等参与)

3.构建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

依据兰州新区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建立新区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全省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并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经发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二)加强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1.强化空间布局管控。

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的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环境承载力等指标,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新区规划建设局在制定城乡规划、发放选址意见书,国土资源局在用地预审,环保局在环评审批等环节,要将地块环境质量作为重要参考因素。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土壤污染。严格执行《兰州新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居民区、学校、医疗机构等项目和环境敏感区周边新建项目的选址论证。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新区经发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2.科学管理未利用地。

新区应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新区管委会要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农产品。新区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查处向环境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整治措施。(新区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牵头,新区经发局、公安局、执法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3.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

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重点从选址和规划符合性、区域环境容量、清洁生产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和防控环境风险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新区经发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建设用地污染。自2018年起,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经发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等参与)

(三)深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1.划定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以保障食用林产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为核心,积极推进饮用水源和林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到2018年,力争完成新区饮用水源地、水库周边及湿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定工作以及其他农用土壤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到2020年,力争完成新区重要林果、林药产品集中生产区林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划定工作。(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参与)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3个类别。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原则,依据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试点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划定结果报上级主管机关。争取2020年底前建立分类清单。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新区环保局、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三镇政府等参与)

2.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新区应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项目不得占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应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新区国土资源局牵头,新区经发局、环保局、三镇政府等参与)

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责任,实施绿肥休耕,保护地力,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三镇政府等参与)

重点围绕“提质、节地、节肥、节水”,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消除或减轻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对土壤的污染。(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三镇政府配合)

3.推进安全利用。

到2020年,新区努力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满足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质监分局、三镇政府等参与)

4.实施严格管控。

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执法局、三镇政府等参与)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严格落实有关措施。(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农林水务局参与)

5.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减少农药使用量。优先将重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2017年起,全面开展新区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新区农林水务局负责)

(四)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1.分用途加强环境管理。

自2017年起,新区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尽快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新区管委会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土地、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区国土资源局牵头,新区环保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2.落实监管责任。

新区规划建设局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严格执行城乡规划论证,强化审批管理,依法做好公示、公开工作。新区国土资源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购、收回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新区环保局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逐步建立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新区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负责)

3.严格用地准入。

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新区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新区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牵头,新区环保局参与)

(五)控制农业生产土壤污染,做好新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

1.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通过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和有机肥替代等,减少盲目施肥行为。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鼓励农民及各农业经营主体增施有机肥,推进秸秆、畜禽粪便资源肥料化利用,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到2020年,实现农作物化肥用量零增长。科学使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提升雾化和沉降度,防止跑冒滴漏,提高农药利用率。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经发局、环保局、规划建设局、三镇政府等参与)

加强肥料农药市场监管,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严禁销售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新区质监分局、工商分局牵头,新区经发局、环保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2.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深入贯彻《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严格执行地膜产品强制性标准,强化农膜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杜绝超薄地膜在新区生产、销售和使用。健全新区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发挥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回收和综合利用废弃农膜的主动性、积极性。到2020年,新区废弃农膜力争实现全面回收利用。(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经发局、公安局、执法局、工商局、新区质监分局等参与)

3.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严控畜禽养殖污染。

按照新区实际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严禁在环境敏感区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养猪场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新区农林水务局牵头,新区经发局、环保局、三镇政府等参与)

(六)减少固体废弃物造成土壤污染 1.实施垃圾分类收集。

坚持“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配套设施共享、城乡统筹治理”原则,建立新区与三镇、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鼓励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新区规划建设局牵头,新区经发局、执法局、环保局、三镇政府等参与)

2.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推广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立村庄保洁制度,统筹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三镇政府牵头,新区执法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经发局、财政局等参与)

3.做好固体废物安全处置。

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做好废氧化汞电池、镍镉电池、铅酸蓄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等含重金属废物的安全处置。(新区环保局负责)

(七)重视未利用地的土壤污染防治 1.做好低丘缓坡的土壤污染防治。

新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整理工程务必进行生态效益论证,分析开发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护与修复措施。新区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已完成土地平整,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要抓好新增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的总体规划、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新区国土资源局要做好与新区经发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农林水务局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新区国土资源局牵头,新区经发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农林水务局等配合)

(八)开展土壤污染预防、治理与修复 1.明确污染治理与修复主体。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等参与)

2.制定污染预防、治理与修复规划。根据土壤污染普查结果,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新区土壤污染预防、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实施计划,并及时根据省厅要求进行备案。(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3.有序开展预防、治理与修复工作。结合新区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积极预防可能造成的土壤污染。以拟开发建设工业、居住、商业、学校、医疗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预防、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新区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农林水务局、规划建设局等参与)

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相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须对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责任追究办法执行。(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4.监督目标任务落实。

新区环保局要定期向甘肃省环保厅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由省环保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四、保障措施

(九)加大土壤环境监管力度 1.贯彻落实法律法规。

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部门规章,同时贯彻落实好甘肃省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文件。(新区经发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2.全面强化监管执法。

明确新区监管重点,对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径、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开展监管,加强对新区重点企业及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经发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对新区重点监管企业按照“一企一档”的要求,建立企业土地利用环境信息动态管理台账,对企业违法情况进行动态监督监控。建立并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落实监管责任,抓好相关企业日常环境监管、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运输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适时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加强环境执法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新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经发局、公安局、执法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安监分局、新区公安消防支队等参与)

3.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新区应及时公开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并向社会公开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鼓励公众通过电话、信函、邮件、管委会网站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并进行监督。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鼓励依法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新区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办理工作。新区相关部门可以邀请检察机关联合开展土壤污染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形成监督合力。新区人民法院应积极构建有利于社会组织提起环保公益诉讼的程序和配套机制,创新审理方法和裁判方式,发挥公益诉讼的评价指引和政策形成功能。(新区检察院、新区法院牵头,新区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十)严格责任落实和目标任务 1.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新区应及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责任落实到位,确保按计划完成目标任务。加强各部门组织领导,完善相关措施,创新融资模式,强化监督管理。建立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大、突发土壤污染问题。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新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经发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新区公安消防支队等参与)

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新区相关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管,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定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经发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农林水务局及新区重点企业等参与)

(十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新区财政要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投入,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管能力建设、科技研发、治理修复等工作。新区财政局应统筹相关财政资金,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新区重点行业企业对涉重金属落后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支持推动土壤污染第三方治理、监理。(新区财政局牵头,新区经发局、农林水务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参与)。

(十二)严格评估考核 1.实施目标责任制。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2020年对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将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新区组织部牵头,新区环保局参与)

2.严格责任追究。

对评估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单位,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不到位的,约谈有关单位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防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约谈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依法依纪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规规章、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生产者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对造成土壤环境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后果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组织部、公安局等参与)。

(十三)开展宣传教育

按照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日常环境宣传和培训工作中。(新区环保局牵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教文体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农林水务局等参与)

下载防治儿童近视 暑期正当时 兰州(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防治儿童近视 暑期正当时 兰州(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近视?MCT解决孩子戴眼镜难题兰州

    小学生近视?MCT解决孩子戴眼镜难题兰州 小程程今年10岁,最近在MCT角膜塑形镜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顺利摘下500度近视眼镜。近期,在兰州爱尔眼科医院复查中,小程程高兴地手舞足蹈。......

    兰州电机厂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011兰州电机厂实习报告 兰州兰电电机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电机和发电设备的企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这里我们进行了长达十天的生产实习,在生产第一线向工......

    儿童防近视、防肥胖、防龋齿教案

    儿童防近视、防肥胖、防龋齿教案 信合 六年级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举办了“儿童防近视、防肥胖、防龋齿”班会。从怎样预防近视眼的发生、预防儿......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讲话稿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讲话稿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讲话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眼睛,是我们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就看不到花红柳绿,看不到莺歌燕舞,看不......

    预防儿童近视的预防与治疗

    一、提出问题前些时候,发现班上带眼镜的人逐渐增多,奇怪的是近视的儿童已向低龄化过渡,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更引起了我们广大少年儿童的普遍关注。究竟有哪些因素......

    儿童青少年近视和弱视之分

    儿童青少年近视和弱视之分 儿童青少年看不清不一定是近视,很多家长一听孩子看不清楚,第一反应就是孩子近视了,其实不是的看不清楚不仅仅是近视的症状,有可能是弱视引发的。弱视......

    学生近视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学生近视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开展爱眼科普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学生近视、肥胖率日趋增高......

    2013近视、肥胖分析防治及措施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近视、肥胖分析防治及措施 针对本校视力、肥胖检测的数据做一下分析及采取相应措施。此次分析的数据是2011年与2012 年两年的汇总,参加人员是本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