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体评点[本站推荐]
媒体评点:改革既有宏观叙事,也有微观视角。这张小小的照片,仿佛有一个“信物”,它穿过泛黄的历史章节,向我们走来,不仅复苏了我们的记忆媒体评点:改革既有宏观叙事,也有微观视角。这张小小的照片,仿佛有一个“信物”,它穿过泛黄的历史章节,向我们走来,不仅复苏了我们的记忆,更还原了时代现场;热辣的气息,鲜活的表情,行走的步伐……无一不生动地激活了沉淀在岁月中的时代风貌。
感谢摄影记者!他无意中拍摄的这张照片,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的符号。在这张照片拍摄的翌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接着,从1993年到2003年,从2003年到2013年,时代苍茫,主题清晰,改革的声音从未洛沙哑。这张照片,就是洞悉时代秘密的钥匙,没有改革开放,也许就没有人生的绚丽绽放,没有国家的精神明亮。
话题拓展: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时代风貌;回蛑一笑看改革;拥抱时尚;变化;潮流;改革,为了我们向往的生活;当理想照进现实;改革开放的美丽符号;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媒体评点:一个4岁孩子的“耳”丢了,是中银川全城动员,终于在一个乞讨老人的帮助下寻到;一个5岁白血病患儿,幼小心灵藏着“蝙蝠侠”梦,美国旧金山全城配童话。让孩子听见世间的多彩,坚持心中的梦,这需要更多童话般的守护。
话题拓展:温暖的城市;向善的正能量;小举动大作为;呵护梦想;童话般的守护;爱的感召;爱的共识;公益的本质,更还原了时 1
代现场;热辣的气息,鲜活的表情,行走的步伐……无一不生动地激活了沉淀在岁月中的时代风貌。
感谢摄影记者!他无意中拍摄的这张照片,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的符号。在这张照片拍摄的翌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接着,从1993年到2003年,从2003年到2013年,时代苍茫,主题清晰,改革的声音从未洛沙哑。这张照片,就是洞悉时代秘密的钥匙,没有改革开放,也许就没有人生的绚丽绽放,没有国家的精神明亮。
话题拓展: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时代风貌;回蛑一笑看改革;拥抱时尚;变化;潮流;改革,为了我们向往的生活;当理想照进现实;改革开放的美丽符号;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媒体评点:一个4岁孩子的“耳”丢了,是中银川全城动员,终于在一个乞讨老人的帮助下寻到;一个5岁白血病患儿,幼小心灵藏着“蝙蝠侠”梦,美国旧金山全城配童话。让孩子听见世间的多彩,坚持心中的梦,这需要更多童话般的守护。
话题拓展:温暖的城市;向善的正能量;小举动大作为;呵护梦想;童话般的守护;爱的感召;爱的共识;公益的本质……
媒体评点:设立“婴儿安全岛”,政府在第一时间留住的是生命,更是积极的价值理念;只有将社会个体的尊严提升到如此精心呵护的高度,人性化公共服务才能得到积极落实;只有将对最弱势的社会个体的生命保障都做到位了,人本化社会、生命敬畏感,才能不断生根发芽。著名城市社会学字桑内特说:“具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如此,社会才能驱走情感阴霾、心理寒流以及冷若冰霜,打造更多公共温情和公共人情味。
话题拓展:拯救生命的善举;人性的温暖;文明的进步;文明的细节;包容的社会;尊严至上;敬畏生命;以人为本;公共温情;撑起一片温情的天空……
媒体评点:刘美松说:“我们的社会缺少什么?缺少信任。在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我们该怎么做?那就是挑战信任,建立信任。我愿意用我们的社会,只要诚信,信任仍在。只有诚信,才是我们个体的人在群体中的立足之本,我们需要它。
如今,诗人刘美松的新书《欠条》火了。但是,比这更火热的是他一路上的222张欠条。在刘美松心里,这便是222份沉甸甸的信任啊。”国为爱你们,我才走得更远。”这是刘美松在100天的行程里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名字叫《每一天》。
话题拓展:信任:挑战诚信;温暖的瞬间;因为爱你们,我才走得更远;寻求信任,也是播种信任……
媒体评点:按照校规,零散摆摊违反了学校集中管理的规定;诉诸法理,学校的确没有为“鞋垫奶奶”提供生计的义务。然而,20余年栉风沐雨,“鞋垫奶奶”已经成为莘莘学子大学记忆中的难忘一幕。法律与人文的焦灼,勾勒出“鞋垫奶奶”的生存困境。对于学校而言,如果能够为七旬老人提供一方安身之所,不是更可以彰显大学的温情、以切实行动大学生上一堂人文课吗?就像以前,82岁的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了“荣誉院士”,颁奖词
中如此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话题拓展: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爱和坚持;包容;胸怀;责任与大爱;法律与人文;大学精神;请给“鞋垫奶奶”一点制度温情;大学应有容纳“鞋垫奶奶”之大;要同情,更要规则公平……
第二篇:2011作文评点
今天看了2011年的高考试题,其他的先别说,单单从作文来说,其实我感觉还是挺悲凉的。1.作文题目要不就是的;要不就是陈旧古老的。看到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目,我这样一个三流大学里的中文系的三流学生确实很难写出我忽然想到之前看的一篇文章,说中国考历只史会考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而日本考历东海引发冲突了应该怎么办?我们一直在回忆过去,却不能正视现在,更不用说展望未来了。我倒没有说夸日贬值得我们好好深思。联想到今年的作文题目,比如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乍看题目挺有诗意,文采气息浓实感何在?让考生应该怎么写?是写成抒情散文,还是小说,还是诗歌?但面对现实,大家都很清楚议论文是高是北岛,张爱玲,周作人不是?更何况即使大家真的是,阅卷者也不一定能看的懂!好吧!现在就是面对着这样话,总有一种期待,怎么议论?我不懂。2.高考作文是不需要考生说真话的,更不需要考生展现自己的个性,我在我的理解中除了**暴力和***反道德之外,其他的就是健康的。好吧!我现在是个考生,我不说共产党不好,我其中”的现实,甚至我不敢说现在的中国就是个阶级固话的社会,我还是不敢说中国现在99.99999%的官员都是我最多只能说现在有些人情冷暖,我还得说的很隐晦,我害怕“被零分”,甚至我的词汇太现代化了也不好,会宽容的高考环境来表达我的思想,可惜,真话永远是不能说的,我只能说所谓的健康向上的,积极的,唯心的套未来的,是会被淘汰的。中国未来的栋梁们只能粉饰太平,毫无思想,缺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这是可以窥一斑文我是看过的,说真的,我嗤之以鼻,我觉得写得很垃圾,不值一看,倒是新概念作文还是不错的,只要不是瞎且这种说的难听点考生的“谄媚”的态度无疑会使他们的功利性更重,缺乏纯粹。试问一句“中国现在还有多少到底又在哪里?难道我们只有再来一次抗日战争才明白淡看功利,这时才知道大家其实是同胞吗?但我怀疑,再汉奸满天飞,不要说中国军事比日本好,醒醒吧!孩子们,差远了!我们是打不过的。每每看到人们脸上虚伪而悲的人们啊!这样的社会啊!前途何在?希望何在?共产主义?去做梦梦去吧!现实中是没有的。4.钱学森先生那是在中国永远解决不了的,我也想问问:中国教育什么时候能不要那么功利?中国教育什么时候能不要那么盲真正的回归纯粹?我觉得这倒是根本问题,我也知道没人能告诉我答案,呵呵,拉倒,睡吧!
第三篇:面试问题应答评点
面试是找到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如果你连第一道关口都闯不过去,就别指望着有所作为了。于是,有人对面试总是硬着头皮、思想紧张、言语结巴。其实,大可不必。也许,你在看了以下几段在某论坛现场举行的模拟面试后,心里就变得有底起来了。
模拟面试一
应试者:一位从事技术工作的女士
面试官:爱立信(中国)人力资源部副总裁牛艳娜
面试过程:
问:你以前在哪里工作?
答:我在一家公司做技术支持。
问:进入公司的目的?
答:喜欢技术支持,因为我具有这个能力。
问:你有什么成绩呢?
答:做了上海的一个方案,且在各个部门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问:周围的同事朋友怎么评价你呢?
答:待人诚恳。
反问:您问我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哪里呢?
答:看你在工作中的沟通能力……做技术支持的,当然应该有技术方面的能力,但合作,是最重要的一点。
面试官点评:这位小姐很敏锐,但作为应试者,不应该反问面试官提出问题的目的。如果为了显示主动性,可以在最后问问面试官自己在以后的面试中应注意什么。再有,讲故事特别重要,把自己最得意的成绩、做得最好的项目详细说出来,像这样一句话概之,不令人信服,印象也不会深刻。
模拟面试二
应试者:应聘中华英才网销售人员的一位男士
面试官:中华英才网CEO姚卫民
面试过程:
问:请用三句话来介绍自己,评价自己。
答:1.干劲冲天;2.一定给你挣钱;3.善于和同事合作。
共2页: 1 [2] 下一页
第四篇:《药〈评点〉》教案1
《<药>评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评点”这一传统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2、学习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技巧。
3、借助“评点”领会小说深刻的主题。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总评”领会《药》的主题。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小说《药》的原文(先不看评点),圈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并整理成问题形式。
二、导入新课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接触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然而不同于以往我们学习小说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药》,是通过吴中杰先生的评点来深刻体会的。
三、指导阅读1、2、3、4、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复述小说内容。(教师指导复述)教师PPT展示学生质疑最多的地方。
学生对照原文研读“旁批”和“总评”,看看能否解决PPT上所展示的问题。教师简介“评点”这一阅读和评论方法。
5、重读“旁批”和“总评”,小组讨论并归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对原文进行评点的?(1)环境
学生找出原文中环境描写的地方及评点,说说这样评点的效果。
——(环境描写本身不多,点评更是寥寥数语,然而却把原作者的文字意图、作用和精妙之处传达出,有画龙点睛之效。)
(2)人物
原文共写了哪些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分别是怎么评点的?通过这些评点我们能否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夏 瑜:一个既英勇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茶馆里的茶客们:一群无聊落后不觉悟的小人物,当时社会意识的群体反映。
(3)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药》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文章的哪个环节联系起来的呢?评点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茶馆谈“药”。作者的点评“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发问,引出了夏瑜的故事”等帮助我们理清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4)作品主题 读过原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总评”和《干粗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看看给你什么启发。概括小说主题。总评又主要从什么角度撰写的?
——作者在总评时,先理清前任对小说主题的误解,再提出《药》的主题应是什么,然后道出原作者设计两条线索的良苦用心。另外,总评还对一些争论和疑点进行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5)表现手法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评点者还对小说的哪些地方进行点评? 找出文中对表现手法进行点评的地方,品味其妙处。
小结:由此可见,评点的角度涉及小说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无所不包。具体地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和作品主题这五个方面评点。
四、课堂训练:使用旁批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评点《一件小事》。
附阅读资料:
干粗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俄)屠格涅夫(19世纪)
[对话] 做脏活的工人:你干吗来纠缠我们?你想要什么?你不是我们的人......走开!
白手的人: 我是你们的人,兄弟们!
做脏活的工人:但愿如此!我们的人!你想得真美!你就瞧瞧我这双手吧,看他们有多脏!又是大粪味儿,又是柏油味儿,可瞧你那双手,白白净净的,它们有什么味儿吗? 白手的人:(伸出自己的手)你闻。
做脏活的工人:(闻手)真奇怪!好象是一般子铁腥味儿。白手的人:正是铁腥味,整整六年了,我手上戴着手铐。
做脏活的工人:这又是为什么?
白手的人:这是因为,我关心你们的福利,想要解放你们这些庸碌的,愚昧的人,我起来反对压迫你们的人,我造了反.....人家就把我关在牢里。做脏活的工人:关在牢里?你何苦去造反呢? [两年后] 同一个做脏活的工人(对另一个):彼得!......你记得吗,前年有那么一个白手的人跟我们谈过话?
另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记得呀......怎么?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听着,今天要把他绞死呢,命令下来了。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他还造反?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还造反。
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啊 我说,是这么回事儿,米特莱兄弟,我们能不能把那根绳子搞到手,就是绞死他的那根;人家说,这玩意儿能给家里,带来大大的好运呢!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说得对,应该搞到手,彼得兄弟.《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前言
在鲁迅著作中,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小说。有单篇评论,有综合分析,有通俗讲话,有专题探讨,论著之多,难以计数。然而,独有评点之作,则未之见也。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多用之于小说和戏剧研究。卓然成家者,有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辈,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评点派,他们对于《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作品的评点,至今仍有存在的价值。但自从西洋批评方法传入中国之后,评点之法也就衰落了。
其实,评点法有一般的评论文章所无法替代的长处。评论文章大抵只能论述作品的主旨大要,却无法顾及它的细微之处,而作者的情思,则往往体现在抒写的笔墨中,伸展到作品的各个角落,不将此中意蕴点出,就无法全面阐发作品的内涵。特别是鲁迅的小说,笔墨寓意深刻,时时触及现实,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是主题论述所能概括得了的,采用评点法,或可弥补评论文章的不足。
评点派要求对作品进行细读,与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新批评派强调文学的内部规律,偏重于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而评点派则对内容和形式都很注意,从作品思想、人物性格,到谋篇布局、笔墨技巧等等,无所不评,无所不点,似更全面。在过去的评点中,也有些评点者将写作技巧归纳成几条框框,弄成死板的形式,到处乱套,这只是评点派的末流,并非评点方法本身之错。而且,评点笔墨往往也较评论笔墨更有情趣,点到即止,要言不烦,发人深思,此类批评方法,宜乎进一步发展也。当然,被评点的作品也要内涵丰富,才能经得起评点,若面对单薄的作品,则评点者大概也就无话可说了。 古代小说的评点,方式很多:有眉批,有夹批,有回前总评,有回末总评,还有双行夹批之类,一书之中,综合使用。但夹批夹在正文中间,时时割断正文,双行夹批则夹在两行之间,排印不便,我都舍弃不用,回前总评和回末总评都是全篇综合评点,可以归并于一,所以我只用眉批与回末总评两种。但眉批是直排本的说法,现在的横排本,当然是改为边批了,鲁迅写的是短篇小说而非章回小说,故回末总评也就成为篇末总评。但比起我所评点的鲁迅杂文和鲁迅书信来,则多了许多边批,格式已是两样了。盖因小说的形象化程度高,寓意丰富,单是篇末总评,难以尽其意也。
鲁迅的小说创作,自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但其起始,却要早得多,可以上溯到1903年所写的《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取材于古代希腊的历史故事,以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来激励国人,写得很是激昂慷慨。但是编译的成分较多,还不能称之为创作。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说:“例如最先的两篇,就是我故意删掉的。一篇是‘雷锭’的最初的绍介,一篇是斯巴达的尚武精神的描写,但我记得自己那时的化学和历史的程度并没有这样高,所以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不过后来无论怎么记,也再也记不起它们的老家;而且我那时初学日文,文法并未了然,就急于看书,看书并不很懂,就急于翻译,所以那内容也就可疑得很。而且文章又多么古怪,尤其是那一篇《斯巴达之魂》,现在看起来,自己也不免耳朵发热。但这是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可见这篇小说虽非原创,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鲁迅早年的浪漫情怀,还是值得注意的。但我们仍尊重鲁迅自己的意见,不将此篇收入他的小说集内,而只是收进了他自称“最初排了活字”的“文言的短篇小说”《怀旧》,作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短篇集之外的附录。而且,《怀旧》在鲁迅的创作历程中也显得更为重要,从这篇作品开始,他转向了现实主义方法,重于对社会进行冷静、深入的解剖。鲁迅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这篇作品中都已初露端倪。
鲁迅只有三个短篇小说集,数量不多,而且没有长篇。这一点,常为某些论者所垢病,无论在他生前或者死后。但这垢病,却正反映出垢病者本身的毛病来: 只讲数量,追求虚夸的成绩,而不知艺术贵在独创,以质取胜;而且囿于流行观念,以为只有写长篇小说才能成为大作家,而不知其他艺术形式的价值。当这种浅薄观念与浮夸风相遇时,文坛上就出现了许多无人阅读的长篇小说。这实在是一种浪费。除了浪费时间,浪费纸张以外,还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受此“丰收”之灾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认真读一读为数不多、篇幅不长的鲁迅短篇小说,就会觉得它是多么丰厚的了。
我希望评点本《鲁迅小说》的出版,不但能够对学生们的阅读提供一种帮助,而且也能对艺术创作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 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第五篇:《人生寓言》教学评点
《人生寓言》教学评点
从这一期起,本刊(《中学语文》)将新辟《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专栏,以反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新”在哪里?这是本栏目所要探讨的全新话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目前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空喊“新”的华幸;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佳创新生成点。比如,教学内容的最“新”整合、教学目标的最“新”生成、教学过程的最“新”优化、教学评价的最“新”呈现,等等。总之,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在常态背景下的最“新”反映。
本期首推《人生寓言》教学案例。以教学案例来诠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实践,恐怕最能与一线的教师贴近。这是一种走进新课程的新的策略。教师通过自我的教学设计、自身的教学实践、自己的教学反思,达成与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合。“应该怎样教、不应该怎样教、还应该怎样教”,每一个人都应有这样的思考。本栏目就是提供这样思考的平台。
《人生寓言》的执教者,是宜昌市的年轻的教师。这里的教学案例,是否真正张扬了教学的个性,还请读者评议;同时,也欢迎实验新课程的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栏目中采,交往互动,以达成对新课程理念的共识。执教:常红艳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师 英国作家肖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 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原,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 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师 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肖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他的《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肖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石三鸟: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师 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生2 狐假虎威、丑女效颦。
师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生3 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 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 那么从“丑女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生5 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师 作家严文井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丑女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 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言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师 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的故事呢? 生1 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
个慷慨的决定。
师 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 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师 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y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 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 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还用了成语,富有文采。
生5 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师 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师 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 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 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同分享。
生9 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师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 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生11 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师 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了“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肖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生12 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生自读《苦难的王子》)师 下面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做好记录。
生13 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 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觉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师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
便便成功。”
师 这样的才是真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 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 司马迁遭受宫刑摧残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师 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 我又有了新的问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 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 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炼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师 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肖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 “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师 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熟语以自勉。
生22 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相互勉励。)师 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肖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 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 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袋子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还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迪智慧,让思想活跃。如果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神奇的东西,想感受这座桥梁是何等的奇特,想知道那把钥匙是怎样的巧妙,那么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和《抉择》吧,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与教者的对话
史 在诸多的来稿中,我读到了、或者说发现了你的教学案例,有清风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以为,读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是一种享受;而你的教学案例,也一样地给我带来愉悦。我很想知道你是怎样理解寓言教学的。
常 传统教学中人们对寓意的理解比较单纯,一般都局限于原作的寓意或局限于教材与参考资料所提示的寓意,认为寓言仅仅是一种比喻形态,一个故
事仅仅提供一种道德教育。过去教寓言往往偏重于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而忽视思维素质的开发。这种局限于单纯寓意的寓言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史 我很欣赏你领悟寓言寓意的看法,十分独到,很有价值,这是解读寓言(当然也是解读文本)的一个全新的视点。对传统教学规范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也是新的挑战。那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到多角度的解读寓意的环节中去的呢? 常 谈两点: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就是阅读本体,从寓意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解读。寓言内蕴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以喻体为中心,思维就会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史 探究式的教学,是你教学的主导理念,但同时,你的课又有真正的语文味儿。你导入课题的第一句话就打动了我,不同凡响。我赞成点评者“一石三鸟”的评价。以肖伯纳的名言贯穿教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于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你肯定有周密的教学设计和思考,就此谈谈你教学的构想好吗? 常 在教《人生寓言》时,首先,我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填鸭式局面,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其次,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寓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原作的惟一寓意和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点在课标中也有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第三,寓言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往往是由一个故事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所以寓言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有别于传统的空洞说教式,其目标的实现是自然地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寓言的寓体是生动简明的故事,正好适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而寓言丰富的寓意也正好引导孩子开始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