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务实精神来革除形式主义之弊
以务实精神来革除形式主义之弊
所谓“务实”,就是要在对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有务实精神,就容不下半点弄虚作假,就会以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态度,来杜绝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听真话,办实事,力戒“高高在上”的官老爷风格,发扬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精神。
要开展务实学习。切实做到学习不懈,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中央的精神和各项要求,以及群众路线相关的理论和案例,要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的做人做事方法,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实实在在征求服务对象和群众的意见,打开大门来接受监督批评。要提倡务实查改。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要做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切实抓好立身立行立言立德,深挖细查,扎实整改。实实在在做到通过走基层到一线,将上级的意见、群众的声音、同事的帮助、自我的反省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找准找实突出问题,惩前毖后。
要做到务实选任。要考察干部德才素养和实绩成效,全面化地考量平时成绩和一贯表现,防止选人用人上的“应试”积弊;系统化地考量政治和道德品质、实绩成效、一贯作风和廉政情况,打破选任干部的唯“GDP”倾向;长效化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用好用活干部选任上的民意调查,扎实做好选任干部的公示,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民主监督。
第二篇:1248 2019年破除校园形式主义之弊领导讲话发言材料
1248
2019年破除校园形式主义之弊领导讲话发言材料
基层教育负担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在全国多地调研发现,部分地区中小学非教学考核名目多,迎接督导检查、调研考察任务繁重,一些形式主义和留痕主义“进校园、入课堂”,评先争优变“秀场”,“实干”要材料照片证明等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沉重负担。(据2019年第11期《半月谈》报道)
形式主义害死人。西南某市一实验学校,自2017年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以来,俨然成了“迎检专业户”。验收达标后,上级部门追加了数十万元投资,学校的硬件设施面貌一新。但学校因此被当作“样板”,各项接待任务随之而来。各种同行参观学习、区内经验交流等让学校难以应付。每到教师节,很多地方要花大量时间、人力、资源进行筹备,一线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参与节会的节目排演,“过节比过关还难”。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要承担大量非教学的事务性工作——来自各级各类单位的行政指令、工作安排、评比检查等,常常以教育之名登课堂、入教室,挤占教育空间,浪费教学时间,消耗教学资源。比如一所重点中学的“禁毒工作进校园”流程:老师先专题学习、组织专题班会,再让学生参与笔试答题,考核时既要量化学生考试通过率,还要看很多总结资料。还有一些专题宣传,更是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进行普及并签字。
适当的检查、评比、考核能有效促进学校管理、教学工作;适度的节会活动,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成就感,即使是那些非教学事务性工作,也不乏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但凡事都得讲究“度”,一旦过度就会走向反面。上面提到的宣传禁毒知识的学校的副校长表示,活动耗费老师们很多精力,增加了学生课余负担,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有关方面为了检验宣传效果,制定的各种考核和检查程序特别烦琐,让学校和师生苦不堪言。更有甚者,“留痕”风也刮进了校园:“借人”补台账,迎检拍视频;下雪后,铲雪是小事、拍照是大事;通知下发、活动举办,关键是签到不能少;有些活动还要组织补拍、摆拍……
“备战”式迎检,“打卡”式验收之类过分依靠检查推动工作的做法,本身就是形式主义,其弊端和危害不容小视。形式主义进校园,消耗教师精力,降低教学质量,严重干扰正常教学活动,影响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正处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当他们耳闻目睹甚至亲身参与种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时,会怎样看待老师和学校?会对老师苦口婆心教授的道理产生怎样的疑问?当一次次排练、一次次“作秀”、一次次摆拍充斥校园生活时,我们又如何向孩子们开口讲述什么是“正确”和“应该”?
某地一位小学校长说,学校“最怕拿第一”。“成为样本,检查、参观和接待会特别多。”争优创先不再是工作动力,反而流于形式、疲于迎检——“最怕拿第一”,道出了多少苦涩与无奈,又满含了多少对形式主义的控诉?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严格落实相关提质减负文件,将考核检查项目降到最低程度,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这样,才能让学校教育更聚焦主业,让教师安心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工作,才能让“拿第一”由“怕”变“爱”,成为主动、自觉的追求。
第三篇:论中国教育之弊
一年一度的考试结束了,高考结束了,中考也结束了,千百万的学子顿时轻松了不少。然则考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改变生活,为了飞黄腾达。就在这决定命运的一刻,有人仰天大笑,有人无所畏惧,有人痛哭流涕。然而是否会有人想下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怎么回事,国人为什么会在素质和技术的领域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这不是聪明和愚昧,而是两个字变通。
子曰:学而优则仕。但我问一句,以何为仕。为官者当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注: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试问这在十二年的读书生涯中有学吗,有考吗,那么为何以学业之好坏而定人生之前途呢?当今政府官员又有几人能做到。古考八股,今考物理化,八股固然华而无实,然物理化亦非取其形乎。数学学的天花乱坠,物理学的出神入化[注: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不入其道将百无一用[注: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不若得愚人。中国的进取制度对素质的要求很低,所谓的思想教育也是一笔带过。那么这将给社会带来一个莫大的危害。小到偷窃,大到害国,像此等社会之渣虽不可杜绝,却可递减。我认为素质的教育将源于幼龄,因为年纪越小越容易接受外界思想,这也是最深刻的。反观如今幼儿园纯粹是打酱油,小学则一味重视低等教育。家长应该重视起来,国家应该重视起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素质决定一切,没有了即使有再高的学位也是枉然。
说了那么那么解决之策是什么呢?要我说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尽快取消高考,中考这等以一次测试而定全局的考试,实行入学,毕业过关式的考试。具体来说取消九年义务教育,转化成六年基础教育。只要你数学算账不错,物理知道基本原理,那么你就可以毕业。毕业之后就可以进行兴趣则校,你喜欢数学可以去专门的数学院校,喜欢物理的去专门的物理院校,当然进去要进行入学考试,通过将可以进入,没通过则可以明年再考或转考其他院校,没有年龄限制,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又有人要问道,国家经济有限,培养不起那么多高级人才。那么我想说两点,一,国家对人才的教育并不重视,投入很少,却在一些高科技的领域去寻求突破,那么将事倍功半。二,我个人认为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科学家高贵,农民低贱之分。三百六十行[注: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行行出状元[注:比喻不论干哪一行,只要热爱本职工作,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就像梁启超先生说的那样所有的职业只是分工不同罢了。所以说国家对人才的解释狭义了。
也许会有人说我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评头论足呢,我是不是因为自身的失败而产生的片面之词呢。我想说的是我在为所有被应试教育所毒害的学生叫不平,他们同样青春少年,同样激情四方,同样期盼未来,但是为什么他们只能被命运的绳索划分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们为什么不能生活在社会的顶端呢?通过努力而实现
的人只是凤毛麟角罢了,职业,背景将影响他们一生。所有感到不平的群众站起来吧,用自己的行动去扞卫自己的权利。
第四篇:思想汇报之形式主义害死人
我认为;造成以上的“根儿”在领导者的身上——形式主义;
我们的服务承诺“只要一个电话,其它的事我们来做”,这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极不相同。是我的事我保证做,并且做好,不应我做的事我不做。如;用户家里的灯泡烧了,保险丝烧了,这都是用户的事,不是我们的管理范围。可能有人说了;这样能增加我们的供电量。可你算了没
有,一个家庭用户一个月能用多少电?如我们派人派车费用是多少?我们是企业单位,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式下,企业目地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各种广播、报刊经常有我们电力部门“扶贫帮困,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使别人误认为电力部门是“唐僧肉、有钱”。从企业性质上来讲,电力部门现在是企业单位,而不再是政府职能部门,更不是公益事业单位。好人好事可以做,但要分开,要看什么事。如;XXX因种种原因被电死、电伤,状告供电部门,经法院审理供电部门不承担任何责任,但供电部门出于“扶贫帮困,无私奉献”的精神,捐助多少元钱……。这样的好事就不该做,他都把你告到法院了你还“可怜”他,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你的钱不是钱?这证明你有钱!下次有事还告你,有利的事谁不原干?
有些单位提倡的“零投诉”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把“投诉”纳入考核可以,但要分开。“投诉”之事是我们的错,该考核考核,该查处查处。“投诉”之事不是我们的错,是“无事生非、胡搅蛮缠”者,应不纳入考核。否则,下级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干!“投诉”事件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
“形式主义”是有些领导的筹码。嘴上说说好听的,拿“公家”的钱做做好人好事,上上广播、报刊,给自己脸上贴贴金,增加自己的“资本”,给上级领导看看。
最后,拿网友一句话说“以往陈旧思想残余,习惯了听从政府,扶贫帮困,无私奉献,最终害人害已”。
“形式主义者”醒醒吧!
第五篇:关于积之弊 阅读答案
“积”之弊 阅读答案
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时兴的是让问题堆积下去,堆积成“大事”,便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办之。比如集中拆除城市违章建筑,集中销毁假冒伪劣,还有集中“打拐”、集中侦破大案要案,这些无不贯穿着“集中”的思想。
问题开始时当然是不大的,故而是不被重视的。待到问题积累成堆,小事变大,就像寿星头上那团赘肉使寿星觉得过于沉重,有关部门就着急起来,必欲除之而后快。除掉后,大家又开始心不在焉,岂知赘肉很可能重新生长。如此反复不已,成为一个周期性过程,形成对一刀割除的“路径依赖”。单身汉是喜欢积累问题的,未洗的衣服塞满墙角席底。反正孤家寡人一个,既没有父母约束,也没有妻儿辈实施“群众监督”,不必对任何人负责,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是一种拖延战术,借此逃避每天的责任,图个清闲自在。到了万不得已之时,他就来一次“大扫除”,这个周期,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有些职能部门跟单身汉半斤八两,民众想解决问题,就得等待问题堆积如山,就得等待时机成熟。我们这里有些人,今天的事最好拖到明天,平时做事的,无人喝彩,甚至出了麻烦;平时不做事的,“集中”精力忙“大事”,领导重视,场面壮观。平时做事的可能被淘汰出局了,平时不做事的锦绣前程指日可待。
1.试分析文中“路径依赖”的含义。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积”之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本文在说理方法上颇具特色,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
1.【答案】①对小问题不重视,等小事变大,才急于集中处理,一刀切除。②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形成一种程式、模式、定式。(要从“路径”和“依赖”两个层面进行作答)
2.【答案】①对出现的问题不重视,采取拖延战术,责任意识不强,②率性而为,缺少约束、监督机制,③在用人机制上存在偏差,平时不做事、精力忙“大事”的人受到领导青睐。
3.【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将寿星头上的那团赘肉比作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说理,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现在部分部门的办事模式;②运用类比论证,将责任心不强,工作拖延的工作作风和单身汉的生活进行类比,嘲讽了有些部门办事拖延作风和无责任心;③运用对比论证,将平时做事的和平时不做事的进行对比,凸显用人机制的偏差。(每点2分,要涉及特色和分析鉴赏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