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我增值黄金六律
自我增值黄金六律
1.坚持每天读书
2.学习新的语言
3.战胜你的恐惧
4.承认自己的缺点
5.培养新习惯
6.勤于帮助他人
第二篇:给你的自我增值!
给你的自我增值!
这又是过去写的,属于心灵感悟的,大概比教育话题更枯燥。前面接“给爱找个理由”、“悟道”、“每个人都是你自己”、“无条件的爱”这几篇,新来关注的朋友可以找出前面的这几篇,连起来看。希望对家长修心有帮助。
看我博客里文章的点击量就可以看出多数人关注什么,有的话题实用价值高,有的话题好像不那么实用。即使是教育类的,也有讲“术”的和讲“道”的。现在看到关注的人多了,赶紧贴个不实用的,搭配起来更好卖些。私下里想,教育类的、“术”的是糖衣,心灵类的、“道”的是药。哈哈,弄半天跟我哥是同行!前面的《慈善和付出》点击量就少一些,有心把标题改成《慈善和付出将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想必会有改观,可惜文中谈的不多,以后有机会再写。当心,又是很长!没时间有正事的朋友可以忽略。写的只是个人想法,欢迎大家真诚交流!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有疑问:这样一味地去付出爱,我们的内心是否会枯竭?我们从哪里才能得到无穷的源泉来给自己的心灵充电?谁来给我们无条件的、无尽的爱?
这需要我们对自我有新的认识。
自我的麻烦
认识世界很难,认识自我同样难。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有三样东西是极其hard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我。”(我们知道hard有‘坚硬’和‘困难’两个意思)
要认识自我,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自尊。
通常,我们心中的自尊是个很不错的概念。我们批评人:“一点自尊心都没有”,我们夸孩子:“这孩子自尊心真强”。其实,自尊心是个很有问题的东西,无数烦恼和冲突都是由于自尊受到了威胁而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低自尊是不好的。低自尊的人自卑、抑郁、怯懦,常常遭遇失败和不幸福。那么高自尊就一定是好的吗?也不尽然。高自尊虽然能让我们感觉更好些,但是它有着更大的阴暗面。
研究表明,当自尊受到威胁时,高自尊的人会表现得更有敌意。他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甚至是暴力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学家指出,诸如黑帮头目、极端种族主义者、恐怖主义者这样的危险分子都有较高的自尊。据专家说,“希特勒具有非常高的自尊”。
那么什么样的自尊才算比较好的呢?心理学家总结,把自尊建立在如个人品质这样的内部因素上,这是比较明智的做法,这些人的自尊不那么脆弱,更有建设性。相反,“把自尊建立在分数、外貌、金钱或他人的赞美这些外部因素的基础上的人,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等”,因为他们的自尊更脆弱,他们更敏感,自我防御系统更容易被触发。
如此看来,自尊简直太微妙了,稍一处理不当,就会变成导火索,引发无尽的烦恼。而世间的冲突也由此产生了。如果你准备一个本,把每天的不愉快都记录下来,仔细分析,看看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烦恼大半是由自尊受到威胁触发的。我们通常以为烦恼来自计较个人利益。其实对个人利益的计较,最终也能归结到那个敏感又脆弱的自尊。
在这方面,心理学家的研究比较有限,步子不够大。一些有悟性的人索性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我(也叫‘小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寄生虫一样的不好的东西,是一切不良情绪的源头。要想摆脱烦恼,我们就要摆脱小我的纠缠,跟小我划清界线,找回原本的自己,以达成真正的觉知。目前许多灵修畅销书,如《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等书就着力阐述这一点。
其实这本不是什么新的创意。早在两千多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和我们的老子、庄子等智者早就对此有过高论。
佛教自不必说。佛教里“我执”的概念就是指对自我的执着,那是一定要放弃的。修炼佛法,首先就要努力达到“无我”的境地。万物皆是空性,何况自我。
道家也有类似观点。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坐船过河时,如果被一艘空船撞上了,通常我们都不会怎么生气。但是如果撞我们的船上面有人,那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我们一再大喊让他躲开,他也没反应,那我们恐怕就会气得开骂了。庄子总结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以空虚自我的状态来生活,那么谁能伤害我们呢。
虚己以游世,就是要淡化自我之心。用现在灵修的话来说,就是要粉粹小我,不去理睬那个斤斤计较的、贪得无厌的、脆弱敏感的小我的喋喋不休。
庄子还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心如死灰”,同样也是指淡化自我的意思。庄子举例子,说一个高超的工匠刻东西很逼真,其诀窍是要先做“心斋”。心斋三天,忘了功名富贵;心斋五天,忘了技艺如何;心斋七天,基本上都感觉不到四肢五官的存在了。这时,做什么像什么。就是说,当你彻底空虚了自我时,达到忘我的境界,你就没有了任何局限、顾虑和束缚,反而能有超凡的发挥,如同得到了宇宙的神力相助一般。套用一句熟悉的话:你失去的只是枷锁,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不过话说回来,真的抛弃自我,只怕做起来很难。如果做不到,结果就常常是在自欺欺人。抛弃了自我,生活在世俗社会的我们会感觉丧失了身份,无所适从。大家会问,没有了自我,那还剩下什么?我又是谁?
那么,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给你的自我增值
我想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变通,换一个更易被接受的方法来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认为:“我”不再只是过去那个“旧我”,它是这个旧我和一个同宇宙万物相连并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新我”的统一体。
这个旧我也被称为“小我”、“自我”,就是这个具有多重身份、每天在现实社会里体验感知的这个人。“新我”(也被称为“大我”、“本我”、“真我”)原本也一直存在,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刚刚被我们注意到(当然先哲圣人早就知道)。所谓众生皆佛、万物皆具佛性、上帝在你心中、人人本具神性等等说法,就是在提醒人们这个新我的存在。
我们可以保留旧我,认为自己是旧我和新我的统一体:旧我时时明了新我的存在,新我在以旧我来体验现实世界。
意识到了新我的存在,旧我将大大受益,并将因此产生巨大的改观。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本是一个与宇宙万物相通并蕴藏着无限力量的存在时,我们每个人的总体自我价值就大大提升。如果说过去你给自我只打60分的话,那么现在你知道你给自己打多高的分都不为过。自我大大增值了!
自我价值的提高有哪些好处呢?
总的来说,你具备了拥有一切优秀品德和能力、拥有幸福和快乐的基础。
自我增值了之后,我们对物质奢华的追求将会明显淡化,因为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奢侈品来提升自我价值,我们不需要通过不断的物质满足来感受爱。我们也不会太在乎精神领域的奢侈品,比如身份、地位、名气、关系、他人的认可等等。我们不需要任何标签来让自己感觉好。因此,我们将远离攀比、虚荣、唯利是图、趋炎附势、自卑自怜、抱怨、愤怒、仇恨等等不快的体验。
卢梭总结说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温饱两项,甚至连饱都是一种奢侈。庄子说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我们当然不见得要修炼到那个程度,但是至少自我的增值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名牌、名车、豪宅、地位、名气的奴役。
自我的增值也将带给我们新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内心是处于充盈的、丰盛富足的状态时,他不怕外界贬低他的价值,也不怕丢失什么,因为他知道外界不能改变他的任何价值,他知道自己永远都是充盈的、丰盛的。这时,他自然有能力去爱、去帮助他人;他自然就是自信的、宽容的、谦逊的、诚实的„„。
而当他遭遇任何逆境时,他能够轻松地承受批评、指责和质疑,能做到不生气、不抱怨、宽容、忍让、乃至以德报怨。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并不会觉得很委屈、或是很受压抑,不需要背地里去砸枕头宣泄一通以恢复心理健康。
他能够心平气和地做到这些,就是因为他心里明了那个新我的存在。他知道旧我的一切并不代表自己的真正价值,他知道没有任何东西能改变那个新我,那个具足神性、具足佛性的存在。
庄子有一段相关论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与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庄子.知北游》)其中“外化”是指跟世俗社会相协调,“内化”指在内心里明了道的存在。庄子想告诉世人,当你的内心里有了道时,你就能更好地跟外界保持和谐。道会赋予你无穷的力量,使你能够不再处处计较,能够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新的自由
意识到旧我与新我的共存,我们不但不会消极遁世,相反,我们可以生活得更洒脱、更快意、更自由。
有人把现实世界比作梦、电影。对于现代人来说,另一个更生动的比喻就是虚拟现实。想象一下:我们就像在《阿凡达》等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正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世界。如果说多维宇宙、阿克夏场等等假说是正确的话,如果你相信佛教所描绘的世界的话,那么,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一个虚拟现实世界。
当你这样认识的时候,你会更尽兴更充分地体验生活的每一刻。
你的旧我知道自己是在虚拟现实里,是在戏中,他一方面不会入戏太深,另一方面会抛开重重顾虑,更尽情地享受这个虚拟的世界。
我们输得起、失败得起。我们不再害怕,因此我们能更投入地参与其中。生活从此开始变得真正有趣起来。
明代大家王阳明的心学主张要“超狂入圣”,就是说要先成为狂者,才能悟道,才能入圣。这在传统儒家看来一定很另类。其实这个“狂”,大概就是在体验新我的身份——享受新我的自由和力量,这在世人看来当然就是狂。
而庄子也曾无数次描述过这种潇洒自由的状态:“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被称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的肯.威尔伯,在日记里谈论他的生日时,有这样的感慨:“那永生不灭的并没有生日,因为它从未诞生过。它就是一切万有,永恒散发着光辉。„„每一个苍生都可以说:真正的我是永恒的,真正的我就是一切。我脸上的线条是法界巨蛋的裂痕,超新星在我心中运转,银河在我的血管中脉动,繁星照亮了我夜晚的神经元„„”
当你试着去体验新我,你就体验到了新的自由。
旁观自己
对自我的新认识并不是一些虚无缥缈或是故弄玄虚的说法,我们谈论这些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么高深、多么超脱,我们的目的是找到一种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指导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
当我们不开心时,当我们感到空虚无聊、觉得怎么最近没什么好事时,当我们被激怒时,当我们因失败而失落、低迷时,当我们觉得自己陷入逆境、绝望无助时,我们就可以去想想这个自我的问题。
我们仔细看看是不是旧我的自尊在那里作怪。我们要提醒自己,你是有着很高的自我价值的人,什么也改变不了这一点。我们别忘了那个同宇宙时空共存的新我,想想或许自己正在遭遇的一切恰恰都是他的安排。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你自己给自己这样的安排究竟有哪些目的,是想提醒我们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还是要通过经历这一切,让我们自己在某方面继续成长。
对自我的新认识能给我们足够的力量,让我们在某些关键时刻可以抽离出来,超越那个渺小的旧我,超越眼下的所谓烦恼。我们升到新我的高度,俯看这一切,我们才会看得更真切,会看到眼下这点小事在广袤的空间里、在无尽的时间里,究竟处于什么位置、究竟要发挥什么作用。
这种出离心、这种旁观自己的能力,将大大地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并从人生的困难和逆境中受益。
人世间、宇宙里的爱是无穷的,而我们跟世界又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心中爱的源泉必定永不枯竭。只要我们意识到爱的源头,从中汲取力量,积极地去面对自己给自己安排的这一切,那么我们就将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佛教的一个流派金刚乘教有这样的修炼方法:把自己当作佛来修炼,在意念中想象自己真正是一个佛。
其实,按照佛教的说法:你本来就是佛。
父母是孩子的“神”
谈论自我,对于家长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的自我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就像一个小苗一样,无比脆弱,需要我们去呵护、浇灌才能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不能跟孩子大谈“无我”的道理,我们要做的是要全力支持孩子自我的成长。如果没有健全的自我意识,没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那么孩子会面临无数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不仅会自卑、自私、虚荣、怯懦,更容易去尝试不良行为,以找到归属感和身份感,或者以错误的方式去证明自我价值。孩子也更容易被坏人所影响,因为他们能从坏人那里得到对自我的认可。
前面谈的那些自我的内容,目的是希望有助于我们家长自己修身养性,从而更好地给孩子做出榜样来。如果我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神性、佛性,能给自我增值,那么我们就会表现出更好的修养,在那些微妙的关键时刻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的自我增值呢?
除了一切正常的教育之外,我们家长还要做个爱的传输者。我们要把宇宙的无尽的爱通过自己,传输给孩子。
对于很小的孩子,我们不能指望他去悟道。那么孩子怎样能感受到自己具有至高的价值?孩子怎样能体验到自己的神性、佛性?答案就是通过感受父母的爱。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上帝,是孩子的神,是孩子的佛。这种说法得到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认同。心理医生在实际治疗中发现,一些病人自称不信任何宗教。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心理医生发现病人对世界有着扭曲的看法,这就相当于他所信仰的是一种怪异的宗教,在他的宗教里,上帝是个残暴的人。医生继而发现这个上帝的形象来自于病人童年时对父亲的印象。
我们在很多心理治疗案例中都能发现这样的模式:病人的心理问题,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家庭经历。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将形成孩子对世界的最初、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认识。许多成年人在潜意识里,仍在按照童年经历的模式去认识世界。由此可见,父母是在给孩子创立着一种伴随他终生的宗教,父母真的是在给孩子扮演神的角色。
这一观点也可从神经学研究中得到证实。神经学家指出,人的神经系统在早期的可塑性极强。神经系统有“用进废退”的特点,这被称为“神经达尔文主义”。在童年时期,人际关系可以决定哪些神经细胞会被保留,并能使我们产生新的神经细胞。童年的某种经历重复的次数越多,脑子里的神经回路就会越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便捷通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习惯思维或是思维模式。
很多年前在英文书里还看到这样一个说法:人与人的根本差异来自于我们每个人脑子里有着不同的“inner-dialogue”(内在对话)。这种常常会终生不变的内部对话包括我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方式、对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等等。它来自哪里?它就是我们在幼年时期从父母那里、从自身经历那里学到的。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一个人的情商基本是在4岁以内习得的。当然,我们长大后都可以提高情商,但那要费力很多,因为,那需要实实在在地改变我们脑子里的“硬件”——神经的连接和回路。
可见,孩子最初的人际关系——同父母的关系、孩子幼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一生。
既然父母是孩子的神,那么我们就要力争做个“好神”。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无尽的爱的源泉,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把孩子当作具有至高无上价值的人来对待。当你这样对待他时,他也会有相应的感受,自然也会同样看待自己。
这里希望不要在理解上有概念的混淆。肯定每个人和孩子的“神性”,这不等同于我们通常说的把孩子当作小皇帝去溺爱。两者差别很大,比如说,“神”是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受害者,因而是要对自己负责的;“神”是有强大的自信心的,是要给他人付出爱的;等等。我们又说回到了前面给自我增值部分的内容。
总而言之,重新认识自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家长修心,更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在孩子面前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是爱的传输者,我们是孩子的神。了解了自己的角色,我们才会做得更好。
第三篇:学会自我增值
学会自我增值
1、每天读书;
2、学习新的语言;
3、战胜你的恐惧;
4、升级你的技能;
5、承认自己的缺点;
6、向你佩服的人学习;
7、减少在QQ微博上的时间;
8、培养一个新的习惯;
9、好好休息;
10、帮助他人;
11、让过去的过去;
12.从现在开始。
第四篇:终端感动增值服务心得分享--上海黄金广场
终端感动增值服务心得分享篇之二
--上海黄金广场
黄金广场位于上海宝山区,距上海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流动人口非常少,每到周末/节假日,当地人都是集中赶往上海市区消费,几乎没有顾客专程去宝山消费。
此店位于商场3楼,面积不足60平方米。由于面积小、货架少,上货进度与货品陈列量较其他百货店/专卖店/Shopping Mall相比,处于弱势。但在店长谢玲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始终保持着对VIP维护工作的高度热情与坚持,她们坚信,在目前硬件设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有重视VIP的维护、做好感动与增值服务,才是每月保持业绩的关键!在她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更加团结、积极,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人人关注、人人感动VIP的良好氛围,平均月VIP消费占比达80%以上,位于全国百货店的前列!
以下是她们在VIP的维护、发展与感动增值服务上的一些心得分享:
1、店长在分配店铺VIP资源时,力求公平公正;将店铺VIP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每个导购进行维护,保证每个人都分到几乎同等数量的黄金/潜力/普通VIP,在公平、不重复维护和漏维护VIP的同时,加强了导购的责任心与维护意识。随着后期新VIP的不断发展,及时将维护导购责任到人,进行跟进。
2、店长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带动每一位导购;店长以身作则,为让顾客打电话来时能第一时间叫出客人的名字,她将500余名VIP的姓名与联系方式存入自己的手机。每当节假日,她给所有VIP发问候短信,对重要客人进行电话回访,这一小小的举动在细微之处让VIP深切体会到了店长对她们的重视与尊重,这样也加强了店长对本店VIP的掌控,能有效防止VIP随着导购的离开而流失。
在店长的以身作则下,每个导购也将自己维护的所有VIP联系方式存入手机,以便随时/随地保持与顾客短信、电话联系,真正将与VIP的互动做到位,当作朋友来真心对待!
3、熟悉并掌握顾客资料,营造温馨、和谐的卖场氛围;每个导购都准备了本笔记本,将自己接待VIP的每一个细节/顾客购单金额,电话沟通情况/顾客家庭/爱好等都详细、认真记录,熟记顾客的穿衣风格和前期购买款式。
客人远远走来,导购会立刻叫出她的名字并上前迎接,先倒水、聊天,并不是一进店就立刻让客人选衣服,场景非常温馨,让顾客有回到家、见到老朋友的感觉。
4、加强情感交流,从点点滴滴中打动顾客,嬴得顾客的信任;
针对不同顾客的特点与性格特征,选择不同的沟通频率、沟通方式(短信/书信/电话)及沟通技巧,感恩短信必须要发、售后回访一定要做,让顾客知道并不仅仅把衣服卖给她后就不管了。对于服务过的顾客,无论是消费几件,客人离店后3分钟一定要发感恩短信;3天后打电话咨询衣服的穿着效果及再次提醒衣服的洗涤保养方法,并对顾客的所透露出的每一点重要细节做好记录;
5、真心对待每位顾客,成为顾客信赖的服装顾问专家;
不适合顾客的衣服,即使顾客本人喜欢都建议不要购买。只有衣服真正适合顾客、穿在顾客身上好看的,才会卖给她们,仅这一点,就赢得了很多顾客的信任;
经常保持与顾客的联系,当客人参加各类场合不知道如何搭配衣服时,导购会马上建议她穿哪套衣服。有时顾客都不记得自己曾买过这款服装,而导购却记得很清楚,这并不是她们的记忆力比别人好,而是因为她们对顾客的资料、甚至每一笔消费都了如指掌,真正成为VIP顾客信赖的服装顾问专家;
店长/导购对待VIP像对待最亲的朋友一样,空暇时间逛街看到漂亮小饰品或小配饰等就会立刻想到适合哪位顾客、哪位顾客会喜欢.然后买下来送给顾客搭配衣服,让顾客非常感动;
对于付诸努力仍未挽回的VIP,导购会很虚心的咨询原因,是服务不好还是对衣服不满意,对于VIP的每一点建议都会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对于身材走形的顾客,确实穿我们的衣服不合身,导购会告诉她哪个品牌的衣服比较适合她,部分顾客在身材恢复后,又会重新再回来;
6、充分利用好每一次维护顾客的机会,用最少的费用赢得最大的效应;
并非每次维护活动都只把目标锁定在潜力VIP身上。她们会对平时积累/记录的信息对所有顾客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哪些顾客适合什么节日维护,适合送什么东西,这样每一次维护项目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既让更多的VIP享受到了雅莹的关怀,又避免了公司资源浪费。如:母亲节申请的15张亲情券,每一张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每月20号,店长与导购都会对本店下月生日的VIP进行汇总,并慎重分析哪些顾客适合发信息,哪些适合打电话,哪些是要送鲜花或礼品的,以保证每一位顾客在生日时都能收到雅莹人的问候与关怀。
7、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其他姐妹店的优点,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中;
每期感动案例下发后,店长第一时间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分发给每位导购,当成学习教材让她们带回家学习,分析,并写学习心得,空闲时间,大家对各自的心得体会进行讨论与分享;
随时保持与公司总部及其他优秀姐妹店的沟通,对于好的方法、经验她们会根据每位VIP的不同情况进行创新运用,而不是一味的照搬。
从以上点点滴滴可以看出,她们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成功的背后她们付出了许许多多辛劳和汗水!我问谢店长:“你的团队平时都做了哪些让顾客非常感动的事?”她很谦虚的告诉我:“我的团队只是踏踏实实做好了基础的维护工作,地区差异与客人性格不同等原因决定不是所有的VIP我们都适合登门拜访或帮她们带小孩、整理衣橱,这种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在顾客有这种需求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去做。感动无需刻意追求,只要用心去做,客人就一定能感受的到。其次,导购把对VIP的维护当成了一种工作乐趣,真正把顾客在当成朋友维护着,我们店导购每月的电话费都很高,但并没有因为费用不能报销而停止给顾客发信息、打电话,她们知道如果平时不付出,怎么会有收获呢?这一毛钱或一元钱,也许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VIP维护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它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虽然很漫长,但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脚踏实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感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她们做什么。我们相信:距离可以消除、心可以被感动,只要真心付出了,就会懂得感动的真谛。
自营营销部:于甜/邹梦笑
第五篇:儿童教育《培养孩子注意力六大金律》
培养孩子注意力六大金律
注意力不集中肯定是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应该先培养起孩子对课堂的兴趣感,方法有很多种:举个例子,要让他喜欢上数学课,可以试着和他做一些数学游戏,坚持下来应该可以让孩子发觉数学的美妙。
另外,注意力不集中,不表示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只是对这一类课堂不感兴趣而已,家长不要给孩子压力,要因孩子的情况善于利导,一定会使孩子成长一个有用的人才。天下没有天生的笨蛋,只有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祝您的孩子早日成才!
培养孩子注意力六大金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
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
孩子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为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孩子出生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
(一)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
幼儿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这是学前期幼儿的普遍特点。因此,父母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
例如,孩子玩安静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避免他人的来回走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父母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地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例如,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
(二)有规律的生活
孩子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
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
例如,孩子在户外跑来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进到户内后,孩子很难立刻进入到绘画或读书等安静活动中。一些家长却要求孩子立刻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孩子的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的。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太长。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因此,家长在安排孩子的活动时,应当注意调整时间,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孩子坐着一动不动。
(三)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孩子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
例如,与孩子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有意识地增加干扰因素来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比如,家长可以偶尔在孩子做事时,假装无意地把他感兴趣的玩具、图书或糖果等放在他旁边。当孩子表现出要放弃当前的活动去选择新的诱惑时,家长应及时地明确提出要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四)培养孩子注意事物的广度
幼儿注意力差的另一表现是不能同时注意多个事物。为此,家长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广度。
“猜物游戏”
先在孩子面前摆放上汽车、小球、铅笔等多种物品,让孩子观察几秒种,然后让他闭上眼睛,趁机悄悄拿走几样物品,然后让他说出哪些东西不见了。这个游戏要求孩子在观察时,能快速地注意到几个物品,从而锻炼了孩子的注意广度。
注意事项
家长应当注意幼儿的年龄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呈现的物品的数量多少、拿走的物品的多少以及观察时间的长短等都应当适当。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呈现的物品可以多一些,观察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五)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与需要是孩子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孩子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父母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
如果活动内容与孩子的先前经验无关,孩子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孩子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六)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孩子的注意持久,成人不能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
因此,在活动之前,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
例如,家长和孩子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孩子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
如果家长能在种豆之前对孩子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妈妈”。这样就交给孩子一个任务,为了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
小提示
家长向孩子提出活动目的和要求时,应当注意要求一定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笼统模糊的要求对于孩子维持注意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因为孩子并不明白应当如何去关注,什么时候去关注以及去关注什么。
如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家长仅仅说“你要注意它的变化”,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对观察的兴趣,不能持久注意。这时就要求家长能明确地提出具体要求,将孩子的注意指向具体的某物。所以,如果家长能说出“有没有长出绿色的叶子”,或“看一看它的叶子有什么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