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留给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

时间:2019-05-15 02:5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阅读中留给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阅读中留给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

第一篇:在阅读中留给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

在阅读中留给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就能判断出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第二篇:在交流中成长

在交流中成长

学校:大方九中 教师:张卫林

2017年8月7日-11日农工党江苏省委会赴大方县开展教育幇扶暨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诚恳的感谢这次农工党江苏省委雪中送炭,帮助在教育教学中迷茫的教师,让教师们又一次获得新生。

教师的成长有起有伏,有时自信满满,有时灰心丧气,有时迷茫无助,总总情况,都困扰着教师,停滞不前。今通过培训学习,心中泛起对未来教育教学的热情,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现将学习所得总结如下:

一·做个有教学情怀的教师

认识真我,练就阳光心态。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总有磕磕碰碰,良好的心态成就良好的人生。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也不是什么都如意,有时也处于人生的低谷。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才能提高思想的认识,才能改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不断学习,理念对接行为。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永远是铁的道理。专业理论的提高是职业的导向,非专业的科学文化才是人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实践反思,积累专业功底。专业是立足于社会生活的主要,是生存之本,是竞争之本,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高度尤为重要,它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

二·做教育的演说家

在教育教学中,说是教师传递科学文化的必要技能。怎么说,如何说是对一个教师最简单的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所以要求教师要学会说话,但不是简单的会说。而是流利的说,规范的说,动听的说。语言越丰富的教师,课上德有声有色,学生爱听极了。

怎么样做到动听得表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呢?那就要练就教师的说话功能。方法有以下几方面:以听促说;以说促说;以读促说;以写促说。学会写字,会让人说话有层次,有逻辑。把所看到的讲述出来,可以自言自语,可以讲述给他人听,因为这是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语言的高度发展,能帮助教师动听的讲述。

一堂优秀的课,就像演说家在绘声绘色的演讲一样,所以我们要做教育教学的演说家。

三·超越自我

刚走进教师这个职业时,懵懵懂懂。心中只有对这份工作的热情,而对这个职业本身并不了解。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知道了:哦,教案是这么写的,课可以这么上;哦,教师学生可以这样交流,原来这样啊!这是第一次的专业认识。

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和他校交流,茫然中也参加了,才知这是同课异构,原来教育教学是这么的丰富,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教育方法就这样层出不穷。这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再后来,知道了反思、总结、合作、交流、创新……教师的人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升华,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成熟、长大。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时,发现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一直在追求。

我们向往的是我们心中职业的理想,是我们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信念。

为了我们的理想,业务能力不强,我们抓业务;理论储备不够,我们加强理论,更新理论;试题熟悉不够,我们大量练习、学习;方法研究不够,我们寻找方法;学习借鉴不够,我们努力借鉴;领悟打磨不够,继续领悟;实力不够,抓实力。总之,哪里不足,弥补哪里,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进步,不做教师中的落后者,只做教师中的佼佼者。

只为对得起这份职业。四·智慧的火花

做智慧的教师,研究智慧的课堂,做生活的智者。不做墨守成规的教师,阻碍学生的发展,只做智慧的教师,引领学生前进;时代需要我们教师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做扼杀学生天性的罪人。创建智慧型的课堂,让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在交流中发展,在交流中成熟。

五·小结

相信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一次一次的成就自己,教育之路一定会走得更远、更高。

第三篇:把课堂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语文

加入时间:2012-11-12 ywlg 点击:315 评论数: 我要评论(0)

2012年10月8日-9日,我校与青岛二中合作开展了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聆听李晓轮(青岛二中教务处主任)主任的讲座,并且有幸参加了和青岛二中于卓琳老师(语文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活动,特别是课后的研讨活动,来自新疆师大附中、新疆农大附中、新大附中、实验中学的老师,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岳学贤老师等人的发言,更是给了我众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不得不去考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几点自己关于备课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从层次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大板块,从内容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等。

走进教室,打开课本,我们的老师总是本能性的满堂灌,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总是觉得学生的积累太少,一切的一切都要老师口传手授,恨不能把老师所知道的全部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里。所以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只顾埋头苦“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结果是笔记本记了好几本,遇到问题却是一问三不知,让老师倍感失落和失望。其实不是学生没记住,而是学生没时间记,老师上课讲的那些知识就像浮云一样从眼前和耳畔飘然划过,没有留下一丝一号的痕迹。学生实际上只是做了一台会说话的复印机,或者是一座有思维的储藏室。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堂课下来到底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没有几位老师能够予以清晰的回答。大家总是习惯性的全面开花,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些知识点。如果每篇课文都是这样的话,大量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就要做很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厌倦感,老师也有疲惫感。所以,备课之前务必要阅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之后,再把单元教学目标分散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间去,之后再把文本教学目标分散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再具体落实到段落,这样一环套一环,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化繁为简,大大减轻了课堂教学承受的重荷,课堂内容清楚,目标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小说单元教学,小说教学目标不外乎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主题,如果把这四部分内容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要讲得面面俱到的话,一篇课文恐怕两个星期都讲不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四部分内容分解开来,将教学内容与课文的特点结合起来(比方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侧重环境描写,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每篇课文承担一个重点部分,同事穿插其他的内容,这样不但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每篇课文都显得有主次之分,让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一节课到底讲了些什么。老师轻松,学生轻松,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总是拿着语文书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给学生翻译,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嘴角发麻,学生累得头昏脑胀手腕发麻,课文的行间,天头,地脚,侧页记得满满当当,可是学生能够记住多少呢?我们的老师有办法,让学生像背诗词一样背诵注解,然后出卷考试。不错,这样确实可以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实词和虚词,为了应付我们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迎接最后的高考,高考考查的是知识点的积累、迁移和应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把课文的注解背得滚瓜烂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我们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个段落每个字都这样讲下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学到的全部是死知识,只记住了这一篇课文这一段里这句话这个字的意思,而无法掌握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有怎样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掌握规律。这样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假思索地背,大家都会觉得疲惫不堪而收获寥寥无几。与其这样,我们何不将知识点散落开来呢,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贯穿语文必修教材的始终。比如说文言特殊句式,不外乎就是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这四大类8小类,如果我们把这8个小类分摊到每一篇课文中去讲的话,既做到了避免重复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每一篇课文里的蜻蜓点水,似乎是讲了,但是根本没有讲透彻,学生仍然只是知道这一句的类型,而不知道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语法。再比如文言文里的实词和虚词和讲解,完全没必要每一篇课文都要逐字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个义项,在哪种情况作何解释,后面遇到这个字是的时候慢慢的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将熟记的东西转化为运用。比方说“为”,总共有2个读音“wéi”和“wèi”,我们没有必要遇到“为”这个字就要讲一遍,我们可以把这个字的规律告诉给学生,当读“wèi”的时候有2层意思:①为了、替、给;②因为。当读“wéi”的时候有4层意思:①表被动;②如果,假如;③表示反问或感叹的句末语气词;④成为、作为、认为、以为、是、做、当作等。

(二)学生情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所以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备课,而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即学情。特尖班、实验班、重点班之间是有差别的,理科班、文科班之间是有差别的,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达到有的放矢。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再能的教师也无法单方面完成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学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班主任我是深受感触,在自己班上课的时候,无形之中就知道问题应该如何设置,问题应该如何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控制气氛,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调节气氛……很明显,这一点得益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而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虽然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班,对学生了解的程度远不如自己的班,所以在一些环节上的效果明显有缺憾,至少是和自己班的教学效果比起来有缺憾。如此一来,可见了解学情对于备课是何等的至关重要。班主任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只代课的任课老师来说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恐怕就要更上一层了。

特尖班的学生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好钻研,甚至有些时候好钻牛角尖,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就要保证容量大,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并且注意知识之间的勾连综合。

实验班的学生勤奋刻苦,认真用功,但是不太爱发言,而且思辨性相对来说显得弱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保证容量充足的同事,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并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调动课堂氛围,避免课堂死气沉沉。

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整体基础比较弱,学生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注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控课堂气氛,保证教学秩序不会出现混乱。

理科班的学生思维都十分活跃,爱提问,喜爱探其究竟,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文科班的学生视野宽泛,广泛接触文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历史功底和新闻视野。

(三)教学方法

文章的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差异,诗歌、小说、喜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即使是读书这样一个环节也有很多变化,诸如略读、详读、速读、朗读、朗诵、默读等,这都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氛围的需要而决定。

新课程改革已经很多年,起初的时候人人纷纷批判旧有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所谓的“新风气”——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动不动就四人小组活动,彻底颠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老师说的话多了就是陈旧,似乎老师讲得太多了就是退步,致使教了几十年的老教师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上课了。这种教学方式确实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文本根本挖掘不进去,学生就在闹哄哄的氛围中结束一堂课。多年过去了,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教学相距甚远,而那些当年被课改专家批判的一文不值的“旧方法、旧模式”再次回到课堂,回归到应有的地位。

什么是科学的教学模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方法?答案是肯定的,适合教学需求的的模式就是科学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就是优秀的教学方法,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给学生讲授作家和创作背景,就必须由教师代言,直接告诉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熟记,这没有什么可商量的。难道非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然后再转述出来就一定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吗?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学生连最基本的术语都不知道,怎么样让学生讨论啊?这个时候就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最基本的诗词常识和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在慢慢放开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外化转为内化的目的。阅读课文一味的求高声朗读,这是非常错误的,美文可以吼出来吗?那是需要用心读。诗歌可以喊出来吗?那是需要读者身临其境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小说可以喊出来吗?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需要读者去慢慢品味,才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凡此种种,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在讲授《说“木叶”》(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9课)这一课的时候,我彻底打破常规教学方法,没有导语,没有提问,没有研讨,没有朗读,完全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讲解。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吗,是因为这一课是一篇文艺理论文章,文章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所说的很多内容需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可用文字直接表述出来,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我在一个班是按照常规的教学进行的,结果是学生上完之后依旧是一窍不通。在另外一个班采取的这种方式,学生竟然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虽说不上完全领会,但是最起码知道了其中的缘由,领略到了一点作者所描述的意境。

备课,是一个系列化工程,不是讲问题简单的罗列子啊备课本上就算大功告成,他需要一名教师真正的用心去准备,需要一名教师把自己置换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一名教师深入到文本又要跳出文本,需要一名教师智慧的将知识分解之后再总结。

第四篇:留给学生毕业赠言

留给学生毕业赠言

XXX:

俊俏之间透着一股傲气。美慧之中映射出天真无邪。说你呢!

呵呵!老师喜欢你的美丽,你的聪颖,更看中的是你那不屑一顾的傲气,令人不寒而粟,敬而远之,如莲出淤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冰美聪颖、放荡不羁、傲骨凌云、甚至有些放延无礼——是你那张扬修改的集中体现,也是你留给老师全部印象的完美总结。

即将分别了,岁月无痕亦有痕。你的微笑,你的眼神还有你留给老师的肥皂泡,都会永远深埋在老师的记忆深处,说不准哪一天又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从前……

日子还长,学业尚未完成,XX当须倍加努力哦,愿你的人生更加光彩有力。

祝XX学业有成,永远漂亮、健康、快乐、幸福……

XXX老师 年

第五篇:喜欢在书籍中漫游

咀嚼人生,收获人生

——我与书的故事

益农镇中

郑建华

喜欢喝一杯清茶,品位淡淡的幽香。喜欢在灯下漫笔,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喜欢在书籍中徜徉,游走于伟人之间。从少年到青年,从学习到工作,书籍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随着年龄的成长,我慢慢懂事了,可是我发现我爱上了书,书让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文学殿堂,书让我明白原来我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如此精彩,书让我明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身边发生的一切,书让我明白原来爱是相互的,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尊重与理解。书与我有着不解之缘。

书与人生

读书犹如品人生,我不奢望的我的人生之路是一马平川的,就像故事既有悲剧,也有喜剧一样。读书读到动人处,我会沉迷其中,潸然泪下。人生亦是如此,不要抱怨,也不要苛责,更不要安与现实,用心去体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让生命变得与众不同。

当刘翔创造世界记录的那一刻,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没有人想到他作为一个中国人能跑得那么快。我特别欣赏他在跑道上冲过终点的那一瞬间,在那一刻只想到两个词——自信还有超越。这种气质正是整个中华民族需要的。

喜欢读美国著名的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时候真难以想象知识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书让一个女孩走出了原本属于自己暗淡无光的世界,书让一个女孩重新找回了童年的天真和欢娱,书让一个时代诞生了足以让历史铭记的伟人。人们无数次都会被海伦·凯勒的自信与真诚感动,知识的魅力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书与选择

中国人提倡的是传统和内敛,有时我会觉得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反而束缚了我们,开放的民族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小孩从出生到成人像规定好了一样,读书,工作,赚钱,娶妻生子。人们都说死亡是最可怕的,但我觉得不是,而是丧失自我。上帝赋予人快乐生活的权利,而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活着如行尸走肉一般。

还记得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吗?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潜能。她身上有一种人文主义光辉,在现实面前从不轻易的低头,以及危难时刻有着泰然自若的那分从容。窦娥与我们想象中的古代传统女性有着天差地别,她面对现实再也不逆来顺受,而敢于向黑暗现实抗争。不能说社会倒退了,而是在于人们的选择,或许是安逸的生活让人们沉浸在理想的世界中,多了些理智,少了些冲动。

犹记得伤心崖头的群群斑羚,仰天长吼,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奈无奈。是一半的亡换来另一半的生,是毅然的飞渡,幻化作生命的永恒,是飞渡的精彩瞬间使痛苦与甜美交织在一起。

一曲《千手观音》唤醒了数以亿计的沉睡的心灵。一个走在无声世界的弱女子,在悲苦面前决然奋起,用优美的舞姿,娴熟的动作感动了大江南北。在舞台的辉煌瞬间注定了她的世界不再暗淡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留在生活的每处瞬间,你会发现芳草连着天;留心瞬间,伴随着陶渊明的朵朵菊花去点缀朦胧的南山。读书读累了,品一杯香茗,这样的生活是我追求的。人生无悔,选择无悔。

书与境界

喜欢读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更喜欢读蒲松龄《聊斋志异》,每次走进蒲松龄的鬼神世界,总会如痴如醉,感慨万千。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生死的意义,或者死后灵魂的归属。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不动声色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生死没有分别,因为每个人都会走到这个十字路口,但纯洁的灵魂只会由你自己抉择。读《聊斋》我想读到得不仅仅是鬼神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死从容的大度。

周作人说:“我不知道人有没有灵魂,而且以后也永不会知道,但我对于希冀死后生活之心情觉得很能了解。这于死者的家人亲友是怎样好的一种慰藉,倘若他们相信——只要能够相信,百岁之后,或者乃至梦中夜里,仍得与已死的亲爱者相聚,相见!”正如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阴阳相隔之后,惟有寄托梦中相会。而《聊斋志异》正给人们提供了这种情感空间。爱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区分,《聊斋志异》让我体会到了爱原来可以如此得轰轰烈烈。

浅浅的碧草生长着,青青的荷叶屹立着,晴朗的天空中野鹤引着诗情冲向碧霄。书,我最好的朋友,愿携一缕春风,吹亮你的双眸,愿邀一弯新月,照亮你的面颊:愿掬一捧清泉洗尽你的双臂。

下载在阅读中留给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中留给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吉安三中:段飞泉,时间:2011.4.15)一、课标分析本框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它在第二单元中起着......

    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元江听课评课稿(初稿)尊敬的各位选手、市教科所的白老师、元江三中的杨校长及各位领导、教师;来至各县区各兄弟学校的各位老师: 大家早......

    在体育课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体育课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我们一线体育老师都知道,越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越难教,主要原因是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小学的要求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体育......

    1信息交流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 第1课 信息交流方式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先介绍从古代到现代交流方式的变化,再重点介绍网络带来的新的交流方式,并感受由此带来的生活变化,最后引出......

    领导干部在不断改进思维方式中

    领导干部在不断改进思维方式中 提升领导力 ----学习《领导干部要不断改进思维方式》有感 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魏洪军 所谓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在......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后练习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古代商旅活动 ②网络互动 ③教育 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 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C.①②③......

    在检查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

    在检查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第三季度安全质量大检查个人总结根据集团公司第三季度安全质量大检查工作安排,有幸参与安全质量检查评估工作,先后对易安公司、新安煤矿、铁生沟煤......

    在文化的交流中飞扬[★]

    老乡会与地区文化交流 【主播出镜】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这一天,我校的福建老乡会,通过举行独具地域特色的博饼活动,来欢庆传统佳节。这让一些无法回家团圆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