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演讲稿(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3: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艺双馨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艺双馨演讲稿》。

第一篇:德艺双馨演讲稿

“真求诸己,诚以待人,为学唯真,本正艺高。”是我校在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校训。大家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其中所包含的含义深刻,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领悟。

“真求诸己”是指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困难,万事多求自己,关键时刻相信,并依靠自己。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擅长和不擅长。遇到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多思考,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最多是在学习方面,有时上课听不懂、下课作业不会做,久而久之不懂的越来越多,有些同学就放弃了,认为自己怎么也学不好。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听不懂的知识,但是如果你在课下仔细的读读课本、看看学案上的重点,动脑思考一下,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另外,提前做好预习,能让我们更容易听懂课上的知识。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拿到好成绩。

“诚以待人”是说对同学和周围的人真诚,要搞好人际关系。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说过:“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义务将这一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光大。诚心诚意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别人也会真诚的对待我们。

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做到为学唯真,就是要学会做人。自从走进学校,老师们就教育我们讲礼貌、守纪律、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可是在我们周围仍有同学说假话、逃课、不尊重师长、违反校规校纪。大家可以想象,长此下去这样的同学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在学校里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有朝一日踏出校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作为艺校的学生,“本正艺高”这条校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不同的,区别在于,艺校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好艺术技能。今年我校毕业的师哥师姐中,也有进校时没任何专业的。但他们并不自卑,而是比其他同学更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在三年之后考进了理想的大学。学好专业,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将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所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好专业,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这十六字校训已深深地影响着艺校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校学子。

第二篇:德艺双馨演讲稿

“真求诸己,诚以待人,为学唯真,本正艺高,德艺双馨演讲稿。”是我校在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校训。大家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其中所包含的含义深刻,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领悟。

“真求诸己”是指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困难,万事多求自己,关键时刻相信,并依靠自己。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擅长和不擅长。遇到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多思考,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最多是在学习方面,有时上课听不懂、下课作业不会做,久而久之不懂的越来越多,有些同学就放弃了,认为自己怎么也学不好。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听不懂的知识,但是如果你在课下仔细的读读课本、看看学案上的重点,动脑思考一下,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另外,提前做好预习,能让我们更容易听懂课上的知识。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拿到好成绩。

“诚以待人”是说对同学和周围的人真诚,要搞好人际关系。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说过:“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义务将这一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光大,演讲稿《德艺双馨演讲稿》。诚心诚意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别人也会真诚的对待我们。

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做到为学唯真,就是要学会做人。自从走进学校,老师们就教育我们讲礼貌、守纪律、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可是在我们周围仍有同学说假话、逃课、不尊重师长、违反校规校纪。大家可以想象,长此下去这样的同学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在学校里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有朝一日踏出校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作为艺校的学生,“本正艺高”这条校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不同的,区别在于,艺校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好艺术技能。今年我校毕业的师哥师姐中,也有进校时没任何专业的。但他们并不自卑,而是比其他同学更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在三年之后考进了理想的大学。学好专业,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将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所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好专业,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这十六字校训已深深地影响着艺校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校学子。

第三篇:德艺双馨事迹

德艺双馨的好医生裘法祖

裘法祖 著名外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主持编写医学教材40余本。

1914年,裘法祖出生在西子湖畔一个“书香世家”,18岁那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班学习德语。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医前期结业后,赴德国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1939年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慕尼黑市立医院、都尔市立医院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获德国外科专门医师证书。1945年受聘为都尔市医院外科主任。1946年10月回国,即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现同济医院)任外科学教授,矫形外科主任长达40年。

1978年后,担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兼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1981年任武汉市医学院院长,1984年迄今任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裘法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对外科其他分支:脑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等同样造诣精深,对我院外科系各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诸多的心力;是推动我国腹部及基本外科的专家。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他又是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1960年在首创胃底环扎术

和胃底横断的基础上,于1972年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成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一种崭新的断流型手术,在国内广为应用。新术式改进不下20余种。

他主张对青年医师要“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强调外科医生要“会做、会写、会讲”是谓“三会”的学风。他亲手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外科人才,不少已成为国内知名学者。裘法祖一惯重视科学研究,由他提出并亲自主持或指导的大型外科科研专题: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肝门解剖与肝切除术、肝移植等在国内部开展较早。其中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肝移植研究获1979年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他撰写论文200余篇,主编了《一般外科手术学》、《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基础分册)、并主编《黄家驷版税学》第四~六版(国边重点出版物)以及全国高等医药院学教材《外科学》。他是《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实验版税杂志》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并积极组织了全国服务部外科学术仁义、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全国第一次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自1957年起他就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历任全国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器官移植杂志》总编,他还是全国知名的科普杂志《大众医学》的创刊者之一。多年来,裘法祖教授为发展中德友好的学术交流尽心尽力。1979年率我国器官移植考察组赴西德六大城市访问,重开了

两国医学界联系渠道,并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等5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合 作关系。1984年他发起组织了中德医学协会,任中方理事长。1985年攻得联邦德国政府授予的大十字勋章的殊荣。同年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授予名誉顾问。1978年裘法祖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全国首届科技大会。他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民全国人大代表。

他被认为外科全才,他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新的手术方法,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不亚20多种。突出的有:局部麻醉下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等。近10年来,致力于胆道流体力学与胆结石成因的研究。在他的具体领导下,自体外牛胆汁中研制培育出“体外培育牛黄”,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并开始生产。

第四篇:德育论文答辩讲话稿与德艺双馨演讲稿

德育论文答辩讲话稿

时间都去哪了,不知不觉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总是要等到要分别,才会想到感叹时间过得真快;总是要等到要离别,才会猛然发现应该珍惜的人和事没有珍惜!六月的夏季注定是一个伤感的季节。每当深夜降临,当许多人都已进入梦乡,外面静的只能听见蝉鸣虫叫的的时候,孤灯下我一人独自坐在电脑屏幕前,思绪万千,内心难免有点感伤与落寞。除了感叹时光的飞逝外,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活的反思与不舍。

我依稀清楚地记着我怀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和向往步入大学,计划着尝试做一件件事提升自我。大学四年中除了体重增加、年龄增加、略加猥琐都在自己身上都发生外,那一件件完美计划都没实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人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只能把他们埋藏在记忆的最深处。翻篇!哎,不说这个了,说这个很没劲。

我特别荣幸能在我最美好的年纪遇见大家,在这个集体里,我们彼此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我们从相遇、相知再到相伴四年,一起度过专属我们自己的大学时光。我清晰地记着大一时我们一起举办饺子会,大家一起包饺子,一起吃饺子,那种快乐终将成为回忆永远无法再复制。依稀记着班里组织去植物园、竞秀公园踏青,我们一路欢歌笑语,也许风景不是最美的,但作伴的人,那些记忆却是让我值得终生铭记的。这些记忆都专属于我们我们化学一班,属于我们这个集体!

回忆再美好也属于曾经,每每想到大家马上就要各奔东西,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内心难免会难过与落寞。舍不得的是对大家四年的感情,舍不得的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当那些熟悉的面孔看多了不是审美疲劳而是留恋与不舍!

四年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的困难,感谢大家在我最困难时给予我最坚定的帮助和鼓励。感谢相处四年的兄弟姐妹们,正因为你们我才懂得了什么是情意,懂得了生活正因为朋友才变得美好,也正是大家的优点与才华激励我继不断努力!感谢大家自始至终的陪伴,正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大学生活才不过于单调和孤独!此外,感谢周老师在考研路上给予我的指导和解惑答疑以及在四年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终归还是要在这个我们天天都在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却容不得他人说一句不好的的母校分别,各自踏上自己新的路,有的人是继续上学,有的人是

成为穿上白大褂的“白领”人士等等。不管怎样,我在这里衷心祝愿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工作突出,成绩优秀,能快快乐乐地度过未来的每一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祝愿大家未来的路海阔天空!

德艺双馨演讲稿

“真求诸己,诚以待人,为学唯真,本正艺高。”是我校在 子。

第五篇:德艺双馨 放歌时代

德艺双馨 放歌时代(时代先锋)

——记空政文工团艺术家阎肃

李舫《 人民日报 》(2010年07月19日01 版)

一出戏,盛演五十年,哺育数代人;一首歌,传诵江南北,感动亿万心;一个兵,剑舞半世纪,深情洒蓝天;

一个人,八十年呕心沥血,风雨兼程,六十载痴情吟唱,矢志不渝。

一生放歌时代,堪称德艺双馨——这就是著名艺术家阎肃。

红梅歌赞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一本《共产党宣言》,让阎肃从虔诚的天主教徒,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阎肃随全家逃难到重庆,迫于穷苦在教会学校读书。修道院准备推荐他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作为未来教父重点培养。日渐长大的阎肃脑子里回响的却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几经思考,他深感“宗教救不了中国”,不顾教会的挽留,坚决投考重庆南开中学。

脱下黑道袍,穿上新校服,新鲜的空气、自由的精神迅速打开了阎肃的视野,“心头的石头被掀翻了!”他参与排演《黄河大合唱》,阅读《新华日报》和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书籍。

不久,校场口事件爆发,震惊、迷惘、痛苦中,阎肃读到《共产党宣言》,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此,他像一团烈火迅猛地投入新的事业,并写下自己的誓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60年,他披肝沥胆,壮心不已,愈是艰险愈向前。从此60年,他饱蘸笔墨,叱咤风云,深情讴歌主旋律。从此60年,他扎根军营,情系蓝天,不断创造新奇迹。一出戏上演半世纪,一出戏哺育几代人,新中国文艺史的一个奇迹。这就是歌剧《江姐》,盛演不衰,感人不已,其中一句“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令无数观众双泪长流。

1962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国民士气亟待振奋。阎肃从当时广为流传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何不将故事编成歌剧,广为传唱?

那时他正新婚,未来得及与妻子度蜜月,一转头跑到重庆体验生活——戴上铁铐脚镣,将自己关进渣滓洞,蹲了七天七夜。

黑暗的牢房、三餐不变的木桶菜糊、地上发霉的草垫子、国民党特务用来折磨革命者的各种刑具……这些,阎肃一一体验。为了亲历上大刑,他还上了“老虎凳”。加到第二块砖时,他感到双腿几欲折断,江姐的痛,痛在他的身上,也痛在他的心里。一个铮铮铁骨的女子,令他热血沸腾;一个呼喊真理的旋律,在他心头萌芽。此后,阎肃多次下江南、跑四川。

新婚燕尔,上级批了18天探亲假。他来到妻子所在的锦州部队,在9平方米的小屋内,开始了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9月,《江姐》公演,旋即轰动,一年内连演200多场,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

当年11月,《江姐》正在热演。一天晚上,阎肃刚从剧院出来,一辆吉普车突然停在身边,车上人喊道:“阎肃,上车!紧急任务!”阎肃一愣:“紧急任务?我没穿军装!”他只裹了件破旧的黑棉袄,棉裤沾满石灰,一条大围脖耷拉在胡子拉碴的下巴前。

来不及换衣服,车子驶入中南海,阎肃才知道,毛泽东主席深为《江姐》感动,要接见他。

见到久仰的领袖,阎肃激动不已,想说句问候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想敬个军礼,却未穿军装。毛主席笑着向他走来,他手足无措地鞠了个躬,想想不对,又赶紧握住主席伸过来的手,憨厚的样子逗得毛主席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一番鼓励后,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阎肃坚定地回答:我一定好好努力!

“我一定好好努力”,脱口而出的七个字,重若千钧。这短短的七个字,是阎肃一生一世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1991年,江泽民等中央领导观看《江姐》,感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009年元宵节联欢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知识界代表欢聚一堂,共度佳节。晚会上,胡主席与阎肃亲切交谈,询问工作生活情况,表达关爱之情。

半个世纪以来,这套《毛泽东选集》,阎肃一直如宝珍藏。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他终身难忘。

因着这种力量,60年来,阎肃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始终坚守诺言,以披肝沥胆的深情耕耘,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创作,以兢兢业业的精神奉献。

因着这种力量,60年来,阎肃创作了上千部作品,旋律传遍大街小巷,其中百部作品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战士最喜爱歌曲等全国全军大奖,尤其是《江姐》、《党的女儿》等均获文华大奖和文华编剧奖,《忆娘》、《红灯照》获得文化部大奖。他的成名作《江姐》,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复排5次,演出5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60年的辛勤耕耘,阎肃荣誉等身。在这张长长的荣誉名单上,有一份荣誉阎肃最为珍惜——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阎肃创作献礼歌剧《党的女儿》,恰逢国际风云突变,作为编剧,阎肃以饱满的政治热情18天完成了创作任务。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该剧作曲王祖皆无限感慨:“古稀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

该剧荣获文华奖、文化编剧奖、作曲奖、三个表演奖,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被国家文化部选作庆祝建国50周年戏剧作品,登上了国庆游行彩车。

魂系蓝天

“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1959年,阎肃被安排到广东佛山空军某部当兵。时间长了,他跟机械师、机械员、特设师、无线电员,全都交上了朋友,连飞行员也都熟悉了。有一天傍晚,看着别人的飞机都回来了,而阎肃所在机组的一架飞机却还没回来,大家就趁着晚霞眼睁睁看着。这时候,阎肃忽然灵光一现,地上的机务人员和天上的飞行员,心都在天上。对,地上的他和天上的他,都爱这片天。

当天晚上,阎肃当兵一年的积累全都付诸于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歌词很快就出来了。这首歌,自此传唱半个世纪。

1952年,阎肃两次随部队入朝慰问演出。从朝鲜战场回来,阎肃找到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1953年,他穿上了军装,暗下决心:誓为亲爱的人民和战友讴歌一生!

1955年,阎肃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一干就是55年。

如今,阎肃已是服役近60年的老兵,他始终坚信自己根在军营、魂系蓝天,爱兵、写兵、唱兵、励兵是他的神圣使命。

他创作的作品,三分之二写军营、写空军。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我的银燕是祖国造》,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刘四姐》,都是军旅主题,反映军人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1964年,阎肃为写《雪域风云》去西藏体验生活。时值12月中旬,天寒地冻,雪域高原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人。

阎肃坐在解放牌大卡车的驾驶棚里,一路颠簸,海拔愈走愈高,气温愈降愈低,道路愈走愈险,18天的经历像从生走到死。到了海拔四五千米、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的目的地,他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

辗转反侧中,天终于亮了,一名战士给他打来洗漱用水。阎肃问:“你来这里多久了?”“两年。”

阎肃惊呆了。

因为高原反应,战士的脸上起了斑,眼睛已患雪盲症。这样的士兵在兵站举目皆是,寂寞、高寒、缺氧,三大狂魔时时侵蚀他们年轻的身心,然而没有一个人动摇。良久无语,阎肃蓦地给战士敬了个军礼:“你是大英雄!真英雄!”1987年,阎肃到辽东半岛军营,在与官兵们座谈当中,深切感受到战士们舍小家顾大家、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一曲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精神风貌的《军营男子汉》随之响彻全国。此后,他又推出《长城长》,获得最喜爱的歌特别奖和解放军文艺奖。

2000年,为配合军事斗争准备和战斗精神培育,70岁的阎肃不到一个月就创作了《打赢歌》等战斗精神歌曲,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几十年来,阎肃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几乎走遍了空军部队,为官兵讲课辅导,培养文艺骨干,创作百余首军歌、师歌、团歌,深受官兵爱戴欢迎。阎肃也先后被评为空军优秀文艺工作者,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进入新世纪,古稀之年的阎肃依然宝刀不老、勇挑重担。

2003年,舞剧《红梅赞》创演时,73岁的阎肃主动请缨,连夜赶写、录制画外音。他常常从早上8点进录音棚,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为该剧荣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作出突出贡献。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跳伞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又一次感染了阎肃,他连夜创作出歌曲《云霄天兵》,热情讴歌人民空军党缔造、人民空军爱人民的蓝天忠魂。

阎肃还先后参与筹划了《复兴之路》、庆祝建军8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总政“双拥”晚会等全国全军的大型文艺活动,为繁荣军队文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总政组织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让阎肃当评委,他以79岁的高龄,60多个日夜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南疆北国的军营里。同

年,在创排庆祝空军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阳光下高飞远航》中,他毅然坚守排演现场,亲自参与筹划指导,晚会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艺满人生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阎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剧团拉幕打杂。“我这一生没有别的窍门,只懂得四个字:苦干,实干。”从艺的最初5年,阎肃常常一个人充当七八个角色。拉大幕,他拉得比别人讲究;跑龙套,他跑得比别人认真;点汽灯,他点的汽灯分外明亮;收道具,他整理的道具永远整整齐齐;打杂活,他年年干成先进。

他的名字,蜚声中外;他的作品,家喻户晓。可是,对“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这些评价,他一概不承认,“可别把自己当回事,当个什么人物。真的!”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对我的评价,我唯一承认的,就是勤奋。”阎肃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懂得给自己定好目标,再穷尽智慧去实现它,即使成不了精品,也留不下遗憾。

他的生活里没有星期天,常常是一杯茶、一包烟、一本书或一出戏度过一天。由于长年伏案,他的背驼了、腰弯了,可他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他这辈子,除了读书看报、看戏、听音乐会,就没什么爱好,他的驼背就是他勤奋的见证。”老伴李文辉说。李文辉睡眠不好,常常是半夜12点醒来,阎肃在读书;1点醒来,阎肃在写作;2点醒来,阎肃没有睡;3点醒来,阎肃还在忙。几十年过去,天天如此。

阎肃将自己的艺术成就总结为一个字——“杂”。

对各门类艺术,他涉猎广泛,认真取经,电影、京剧、交响乐、舞蹈、川剧、清音、双簧、评书、粤剧、梆子……什么都看,什么都学,哪个剧种有什么绝活,精彩的段落他都清清楚楚,钱少就买最差、最便宜的票,或者十几站地走路过去,再走路回来,省下车票买戏票。他读书,更是包罗万象,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无所不读,无所不精,许多经典名著的段落,他因太过熟悉,脱口而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变成了他艺术创作的素养和窍门。

对于这种痴狂,阎肃说,“没有办法,爱到深处。”此世,他为艺术而生。

今天,荣誉等身,他却一直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勤奋的状态,因为“荣誉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凭借这种责任,1983年,改革开放艰难起步,阎肃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伴随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走进千家万户。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冲破枷锁、投身改革开放的豪情壮志。凭借这种责任,他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歌剧《特区回旋曲》,艺术地反映了特区建设的成就,回答了“市场经济到底是姓社姓资”的问题,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凭借这种责任,1998年,为支持抗洪抢险和灾区重建,不顾68岁高龄,阎肃冒着酷暑深入抗洪一线体验生活,策划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爱我中华新建家园》、《抗洪英雄颂》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为夺取抗灾救灾胜利作出突出贡献。凭借这种责任,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阎肃再次以80高龄投入创作。作

为文学部主任,阎肃披星饮露,精益求精,该剧公演后获得空前成功,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60年来,凭借这种责任,阎肃为党和国家重大文化活动振臂高呼、倾情创作,披荆斩棘、痴情不悔。

也正是凭着这种责任,他60年讴歌时代,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军队,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容不得艺术一丝“走调”。他非常反对艺术创作走“下三路”,他认为这不仅是艺术的倒退,也是人格、党格、国格的倒退。

他曾创作《化蝶》:“花非花,舞非舞,夜半来,天明去……”缠绵悱恻,情深意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主旋律作品要入心,首先要入耳,要像涓涓清泉滋润人心。”阎肃说。又有谁知道,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雾里看花》,是阎肃为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晚会创作的“打假歌”呢!

皓首情深

“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淡定从容伴君行”“我也是80后!”

80高龄的阎肃如是说。

“任黄花碧水,青山红叶,白发秋风。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淡定从容伴君行……”这是阎肃为庆祝与老伴的银婚,写的一首《伴君行》。艺术恩师、为人楷模、普通一兵、一颗童心、古道热肠、时尚老头,这是人们对生活中的阎肃的形象概括。“天分、勤奋、缘分、本分”,“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遵其自然,争其必然”,这是阎肃自己坚守的做人原则。

作为80高龄的老艺术家,阎肃从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名家大腕,而是以一名普通老兵、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说,“得意时不要凌驾在组织之上,失意时不要脱离于组织之外”。这些年,无论是外出参加活动,还是下部队体验生活,他都主动向文工团领导请假销假;每月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小组长交纳党费。他视名利淡如水,从不主动向组织提要求,入伍57年来没有担任过领导职务,调职调级上也从没有一句牢骚怪话,对单位分房也处之泰然,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聚精会神搞创作,一心一意干事业。

2000年,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在荧屏上,观众看到,担任综合素质考试评委的阎肃,三次在电视直播当中公开纠正失误,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军人的崇高品格,赢得了众人的敬重和赞誉。“我们不仅是在做艺术,也是在做人。”他说。

阎肃担任过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谈起当评委的感受,他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公正的心。“我相信,只要你说的是实话,坚持原则,哪怕你在批评,选手也会欣然接受,这是对文艺新人真正的爱护。”阎肃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无论获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还是大名鼎鼎的大腕,他都坚持从作品质量出发,不分出身、不看地位、不徇私情。

阎肃始终把培育新人作为己任,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在阎肃的帮带下,文工团先后涌现出了词作家石顺义、车行,作曲家孟庆云、姚明,青年演员刘和刚、王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乐于助人的阎肃,对待家人却很“严肃”。有人建议阎肃的老伴办个文化公司,阎肃老伴本来就对艺术十

分热爱,因而有些心动,但阎肃一听就坚决反对,而且声明家人都不可以做。

这位始终活跃在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第一线的老人,担任着中国红歌会终审评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等10多个社会职务,每个职务他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阎肃说,我永远是一名文艺新兵,不断选择新的跑道。80华诞的贺寿之声还在耳畔萦绕,阎肃已迈出矫健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临行前,他笑呵呵说:“一个人,要想永远年轻,就要和历史赛跑。现在,我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安彩兴衰警示“中国制造”(人民观察·“加

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本报记者 曲昌荣《 人民日报 》(2010年07月

○ 突破技术封锁,成为“行业老大”;○ 收购美国生产线,当上“世界第一”;○ 市场风云突变,企业陷入困顿;○ 转产光伏玻璃,能否重塑辉煌?

在中国彩电业,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曾是一面旗帜。

自1990年建成投产,这家企业靠引进消化吸收,从国外同行的价格战和技术封锁中成功突围,成为中国彩电玻壳制造的“龙头老大”。紧接着,通过收购美国的9条玻壳生产线,一举跃居世界同行业第一。然而,“世界老大”没当多久,技术革命导致彩电业重新洗牌,安彩又几乎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市场萎缩,产品积压,连年亏损,最终不得不宣告破产。

逼出来的自主研发,闯出来的“中国制造”谈“中国制造”,不能不提安彩。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先驱和翘楚。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彩色电视机更是短缺经济下的“紧俏货”。当时,包括彩色玻壳在内,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一些关键部件还没有国产化,大量依赖进口。

1984年,国家决定大力推进彩电工业国产化,在全国建立6个彩电玻壳生产线,其中一个放在安阳。被称为“扭亏能手”的李留恩被从安阳自行车二厂厂长的位置上派过去,在一片荒芜土地上建设一个全新的工厂。

1990年,安彩建成点火。听说中国要造玻壳,安彩试产成功的第二天,当时排名世界前三的日本NEG公司就将彩电玻壳价格调低30%,预言“安彩不出三个月就要倒闭”。随后,安彩从进口设备中发现了“地雷”:一项关键技术被隐瞒,居然少了一道精磨的程序,当时大批不合格的玻壳堆满了仓库,广场和马路边上全是玻壳。

价格战、技术封锁逼出了自主研发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安彩的“世界第一”之路起步。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1991年至1993年,安彩人以近乎拼命的状态完成了258项技术改造,解决了40多项工艺问题,填补了8项国内空白。还研发出了当时国际先进的21英寸、25英寸大屏幕彩色玻壳。执行严格规范的“安彩36条”和“自我技术总承包”的管理方式,国内市场占有率很快就达到并长期保持在50%以上。

企业的效益直接体现到工人收入上:1997年,安彩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能到5000元,一个中层干部工资上万,而当时公司所在地河南安阳的人均月收入只有700元。“战线越拉越长,摊子越铺越大。”1998年到2000年,安彩先后兼并了成都红光玻壳厂、天津市津京玻壳厂和河南新乡美乐集团,成为一个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7亿元、资产80亿元,年产玻壳3000万套的中国行业老大。当时有人评价,“因为有了安彩,中国人买电视至少少掏了1/3的钱”。

“蛇吞象”:接下庞大产能,当上“世界第一”

以新世纪的到来为分界点,电视生产技术第三次革命的脉动清晰:数字高清技术逐渐代替模拟技术,市场的技术选择由彩色玻壳(CRT)向液晶、等离子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技术转移。

2002年,安彩决策层到美国考察,也曾预测,未来几年内等离子、液晶电视等新一代产品将成为主导。但他们当时判断,中国广大农村正在普及彩电,CRT在至少10年内还长期占据彩电行业的主打地位。

基于这个判断,安彩不满足只做“中国第一”,减少成本,占领市场,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此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摆在了安彩面前:2003年,世界玻壳制造业的“鼻祖”、彩电玻壳领袖美国康宁公司濒临破产,9条生产线面临转移。买还是不买,也曾有观点碰撞。

最终,安彩决策层还是决定要全力实现这个收购。经过多轮谈判,康宁6亿美元的开价被砍到5000万美元,安彩把9条生产线尽数拿下。当时,包括安彩人在内的不少人认为,这笔交易比较划算。有人评价,这是中国人成功上演“蛇吞象”,此次收购甚至成为当时一些高校的MBA案例。

收购完成,安彩果然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2004年即实现产品国内覆盖率95%,出口创汇达1.7亿美元。在中国平均每三台电视机,就有一台使用安彩生产的玻壳。产业“变天”,“大象”轰然倒地

没多久,世界玻壳业的新科“状元”发现:“天气”变了。

从2004年至2006年,似乎遥不可及的液晶电视在中国年销量增长率在300%以上,价格下降的速度更是惊人。与2004年相比,2005年国内玻壳降价幅度达到35.4%。2005年,安彩高科亏损1.8亿元。2006年,亏损达18.5亿元。

承认现实,对刚刚登上巅峰的安彩来说是残酷的。此时,轮到美国人窃笑了。2006年4月17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卸下玻壳滞销包袱后的康宁公司致力于液晶显示器LCD用玻璃的生产,2005年销售额45.8亿美元,利润5.85亿美元,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还成了世界最大的LCD用玻璃生产商!安彩人如梦方醒。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放弃过转型。2005年,公司在郑州投资进入TFT—LCD玻璃基板生产领域,开发为彩色液晶显示器件配套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液晶显示基板产品。但是,因为资金严重缺乏,核心技术迟迟没有突破,很快陷入停滞。

买下9条生产线,已穷尽安彩多年的积累,还背上了沉重的职工集资债务,它的四肢已无力承担起“世界第一”

这只大象的身躯。2007年12月19日,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受理安彩集团申请破产还债一案。回到起点,安彩再出发

安彩集团宣布破产之际,河南建投介入,暂时保住了上市公司安彩高科。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再次重创玻壳业。“全国8家玻壳厂家死掉了5家,我们保留部分生产线继续生产CRT玻壳,仍然还是老大。”安彩高科总经理陈志刚说。这时,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安阳市提出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大力发展太阳能等新兴产业。2009年6月,安阳如愿成为中国第二家、河南省第一家“光伏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产业曙光初现。

“大家都知道做新兴产业好,安阳也在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争论来争论去,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的主业和优势还是老本行——做玻璃,就做太阳能光伏电池上的玻璃。”陈志刚说。

2008年6月,安彩高科开始筹备光伏玻璃项目。2008年10月7日,年产56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奠基。2009年10月实现全线打通。

然而,再创业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安彩高科是光伏玻璃行业的“插班生”,从国内到国外,核心技术一概对其封锁。

再创业,安彩又回到了起点。

企业破产后,尽管人才大量流失,但公司的科研骨干力量还在。加班加点,别人用七八年攻克的关键技术,安彩高科只用了一年就彻底拿下。他们还把客户请来:“你们需要达到什么标准,我们来研究”。

“以前人家是生产电视机玻璃的,现在生产光伏玻璃,应该不会错。”一些客商这样说。目前,安彩高科的光伏玻璃开始供不应求。

“我们有理由对安彩再创业寄予厚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喻新安说,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研发滞后,一直是制约“中国制造”的瓶颈,当下新能源项目遍布各地,但大功率风机制造、硅提纯等重要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别国手中,表面繁荣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还远未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是决定‘中国制造’前景的命门”。

高原雪域印下奉献足迹(人民观察)

——写在第五批援藏干部离藏之际

本报记者 张 帆 贾立政 孙海涛《 人民日报 》(2010

年07月17日01 版

火热的7月,正是雪域高原繁花似锦的季节,也是告别的季节。第五批援藏干部带上各自的“成绩单”和别样的苦乐酸甜,满怀眷念的深情,告别西藏。

3年前的今天,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以及17个对口支援省市的850多名援藏干部从繁华的都市奔赴雪域高原,用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不平凡的援藏之旅。

众所周知,过去的3年,是西藏大事多、喜事多,难事也多的3年。迅速平息拉萨“3·14”事件、确保奥运圣火顺利登顶珠峰、迎战特大暴风雪和干旱以及强震的袭扰、隆重庆祝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西藏这样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特殊环境中,在已树立了无数丰碑的前辈们面前,第五批援藏干部用智慧与才干、奉献和汗水在援藏事业中打下了属于他们的烙印。

下移下探:读懂西藏,叩问民生,援藏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

熟悉援藏的人都知道,对口援藏启动初期,大部分资金用于西藏城镇和城镇向农牧区辐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上,而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牧区、难点也在农牧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及时作出调整,提出援藏的项目和资金要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把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

要领会中央这一决策调整对西藏全局的重大意义,唯一之途就是要读懂西藏。诚如自治区农科院副院长尼玛扎西说,懂民心者,得民心,读懂西藏老百姓的心,弄明白他们的需求和意愿是发展西藏、稳定边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于是,援藏伊始,学习、充电就成为第五批援藏干部们的重要“功课”。

援藏干部们钻研西藏地方史和藏语口语,有关部门举办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就西藏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讲授。

但毕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海市援藏干部成立了9个调研组,深入日喀则地区61个乡镇和100多个地、县单位,一口气拿出40多份调研报告。

海拔4770米的仲巴县,吃的米面也是夹生的。财政部援藏干部、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文秋良忍着强烈高原反应,到乡、进村进行调研。

“喝了察隅水,就是察隅人。”广东省援藏干部、察隅县委书记彭聪恩的这番话,在边陲小县察隅广为流传。

„„

对民生的疾苦有了真切的体验,对中央的要求有了深入的领悟,援藏工作才有可靠的基础。

不久之后,在乃东,人们就听到,“乃东向东”的发展口号被武汉援藏干部们叫响。

在札达,河北援藏干部们倡导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富民强县”发展思路成为古格儿女共同的愿景。

在日喀则,青岛援藏干部们提出的“一产稳市、二产强市、三产兴市”三大战略在全市上下广泛讨论中形成了共识。

在芒康,重庆援藏干部们打出“特色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建设、重点工程建设、为民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的“五张牌”。

„„

不难看出,这些思路和规划的共同之处就是把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放在援藏工作的首位,从突出重视城镇建设转向重视农牧区建设。

在援藏重点不断下沉的过程中,基层农牧民成为最大的受惠者。

朗县实施安居工程,福建的援藏干部们组织资金1000万元攻坚,使困难户每户直接补助达2.5万元以上,并动员所在村的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彻底解决了全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古城昌都县的一些乡镇小学设施很差。天津援藏干部们筹集资金120万元,建立了寄宿制俄洛镇约美村完小和沙贡乡温达教学点。

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89元,同比增长13%,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串令人心动的数字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援藏重点的有效转移。

科学援藏:破解周期性难题,立足长远,“输血”更要“造血”

众所周知,援藏有周期。怎么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办成几件群众急需而条件又允许的事,是每名援藏干部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与难题如影相伴的日子里,忙着将援藏思路和蓝图逐一落实的援藏干部们,嘴边经常挂着这样几句“经典”的援藏语录,令人印象深刻。

“只有民生工程,没有形象工程”。已是第三次援藏的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深有感触地说,援藏工作特别忌讳搞“形象工程”,不顾实际盲目求大、求快,“轰动”一时,但给农牧民群众造成的损害却是长久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援藏干部、乃东县委书记苏霓斌说,经济发展一定要适合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宁可少上一些工业项目,发展慢一点,也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为此,乃东谢绝的工业项目不在少数。

“用先进理念做援藏”。援藏干部、米林县书记刘金柱说,要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把内地、沿海的观念优势、经济优势引到西藏来。米林县倡导跳出米林看米林,推行项目带动战略,深化全民创业理念,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米林的大发展。

“尊重历史着眼未来”。援藏干部、加查县委书记石显银说,制订规划、谋划思路,不能搞简单否定和一味标新立异的“创新”。加查县在制订援藏工作规划时,就主动将规划年限延伸到5年,并且还制订了全县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

“输血更要造血”。广东省援藏干部领队刘毅说,援藏是手段,不是目的。援藏干部最重要的“造血工作”是和西藏干部一起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并带起一支适应当地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这几条是援藏干部们3年的经验之谈,点出了我们称之为‘科学援藏’理念的基本内涵,这也正是破解援藏周期性难题的法宝。”援藏干部总领队许鹏说。

在号称“武汉市最远县”的乃东,苏霓斌和当地干部一道看准了适合乃东发展的路子——农牧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把乃东的有机蔬菜、优质奶源输向全国。

乃东县机关服务中心司机旺堆现在还记得,3年前他开车迎接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时,只见每人拎着一个超大的行李箱。以为行李箱里塞满衣服的旺堆后来才知道,里头装的是良种奶牛冷冻精子!2008年,乃东县试行奶牛改良并获得成功。

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多年援藏经验表明,援藏不仅要让百姓们住上好房子,过上较高品质的生活,还要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挖掘

和保护藏文化。

2009年3月,《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个广受外界好评的城市规划凝聚着江苏省援藏干部们的心血。援藏干部、拉萨市副市长李侃桢介绍,规划确立了建立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4个层次的保护体系,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

今年5月,福建投资500万元援建的“尼洋阁”开馆,这是首座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米林县专门投入援藏资金,实施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援藏队员们组织编撰的藏文版县志也已通过评审,同时还完成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福建援藏干部领队陈秋雄说,通过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不仅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党和国家的援藏态度,以铁的事实回击**集团“西藏文化灭绝”的谬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意义十分深远。

严于律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没有官架子勇于扛担子

援藏面临的另一难题来自干部自身,地方援藏干部来自17个对口支援省市,一个省的援藏干部来自不同的地区。这就容易造成干部管理中的三个“不太”现象,即派出单位不太方便管,受援单位不太好管,个别干部不太服管,同时中央机关援藏人数多,职级高,工作单位分散,管理的难度也较大。

“命严方可以肃兵威,令重始足于整纲纪”。第五批援藏工作队自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自我管理,他们协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修改完善了《对口支援西藏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援藏干部请销假制度、重大事项汇报制度、谈话制度等;同时修改和完善援藏干部考核制度,要求援藏干部与在藏干部同等考核,不搞特殊化。

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工作队成立了自我管理领导小组,把中央援藏干部分成了11个活动小组,挑选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威信的同志担任各组的组长,负责分组联系和管理。同时还设立了综合宣传、卫生保健、纪律安全等7个工作小组,负责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17个支援省区的领队,则被赋予了很多组织管理的权限。与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工作队相似,各援藏工作队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人事、项目、资金等管理细则,对援藏干部从严要求。

湖南省援藏干部、隆子县委书记华学健在藏工作6年,从未进过娱乐场所,从不插手招投标业务,项目一律由分管领导严格把关,并坚持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严格监督。6年来,他曾多次拒收包工头的红包和礼金,严词拒绝了跑官要官的干部职工,“铁面书记”闻名遐迩。

黑龙江省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卢波,担任仁布县姆乡水利工程总指挥时,管理着近1500万元的项目。其间,不少人跟他套近乎,更有人深夜敲开哈尔滨卢波的家,留下一张豹皮就走。这些都没有撼动卢波的信念。“赢得一个从容自在的身心,胜过贪官污吏的胆战心惊。”个人节操背后也彰显出管理的力量。

3年来,第五批援藏干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没有官架子勇于扛担子,赢得了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肯定。

牢记使命: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一串又一串援藏干部的足迹丰富着西藏团结奋斗的历史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就是闻名四海的“老西藏精神”。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第五批援藏干部从踏

上雪域高原的第一刻起,就自觉把传承“老西藏精神”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援藏干部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这4句话来概括新时期的援藏精神。

“20万元买一颗援藏县委书记的人头!10万元买一颗其他援藏干部的人头!”这是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之后,“藏独”分子发出的叫嚣。这种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发生在入藏工作不到半年的第五批援藏干部身上。

拉萨市曲水县的周广智等3名江苏省援藏干部立即取消了休假,提前回到工作岗位。他们亲临维稳第一线,调整工作方针,逐步由被动防守向主动出击转变,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西藏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援藏干部崔士鑫返回拉萨后,顾不上高原反应,当晚就开始值夜班,在短短十天内,连续撰写了4篇评论员文章,向外界揭露**分裂势力煽动拉萨“3·14”事件的险恶用心。

大风呼啸,严寒彻骨,通讯中断,公路阻断„„2008年10月26日,突如其来的山南雪灾,把5县3000多牧民置于冰天雪地的困境。安徽、湖南、湖北的援藏干部第一时间赶赴抗灾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用推土机开道。援藏干部、浪卡子县委书记李跃云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周密部署抗雪救灾工作。由于反应迅速、应对得当,雪灾的损失被降到最低。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浙江援藏干部领队吴雪华和辽宁援藏干部领队刘自康一个高血压、一个低血压,在海拔最高,最艰苦的那曲地区,他们用榜样的力量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援藏团队。河北援藏干部领队张振县曾援藏担任过日土县县委书记,10年后再次入藏,担任阿里地委副书记,继续为阿里的稳定发展默默地奉献。

援藏干部吴光政用“六个变化”概括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头发白了、血压高了、心率快了、视力降了、记忆力减退了、药吃多了。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更为艰难的是来自心理、情感上的煎熬。

第五批援藏干部共有26名女同志,其中在阿里的就有7名。“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愧疚常常让我从梦中醒来。”这是援藏干部、自治区外宣办副主任刘萱的心声。

3年援藏,终生援藏!援藏干部已自觉把自己的人生和西藏的发展、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开。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曾多次动情地说,援藏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为西藏发展进步付出了许多辛劳和牺牲,赢得了受援地区干部群众的拥戴和认可。多年来,一个又一个标志性工程支撑着西藏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援藏项目改造着西藏的河山,一串又一串援藏干部的足迹丰富着西藏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座又一座不朽丰碑矗立在各族人民心中!

今年6月7日,第六批援藏县委书记培训班在拉萨开班。又一批援藏生力军再登高原。雄关漫道,豪情似火,人们有理由期待,在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援藏的前景会更加美好,会更好地造福雪域高原的各族人民。

下载德艺双馨演讲稿(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艺双馨演讲稿(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德树人,做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演讲稿

    “立德树人,做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演讲稿转眼间,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每年的师德集训都让我收获很多,曾经的困惑在培训......

    立德树人,做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演讲稿

    立德树人,做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演讲比赛,我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做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 一颗丹心染粉笔,两袖清风立乾......

    德艺双馨演讲稿与心中永远的绿色(国防教育演讲稿)

    德艺双馨演讲稿 “真求诸己,诚以待人,为学唯真,本正艺高。”是我校在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校训。大家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其中所包含的含义深刻,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

    德艺双馨的好医生先进事迹

    德艺双馨的好医生 ——小记太子山职工医院院长荀继海同志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始建于1957年,总人口3300多人。走进太子山林管局,只要人们提起职工医院荀继海医生,可以说是无......

    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教师

    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教师 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师德和艺德都过硬的人。胡总书记就说“静心教书,立足三尺讲台成才;磨练技能,着力提高质量;潜心育人,成为学生良师益友;成就事业,实现人生......

    情系画坛 德艺双馨

    情系画坛 德艺双馨 1983年10月,周殿胜从山东省菏泽市高中在读入伍,1984年,其创作的书画作品在全军书画大展中获奖,采写的有关夜间抓青蛙的新闻故事被北京电视台采用,曾荣获全军文......

    "德艺双馨"育人楷模发言稿

    "德艺双馨"育人楷模发言稿王军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作为老师获得"德艺双馨"育人楷模荣誉,我有成就感;作为校长,威家中学连续8年获得优胜单位我第二次有成就感!......

    德艺双馨演讲稿与心与心的交流-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德艺双馨演讲稿 “真求诸己,诚以待人,为学唯真,本正艺高。”是我校在第六届职工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校训。大家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其中所包含的含义深刻,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