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
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
——弘扬师德,争当育人先锋实验中学刘小庆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体验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快乐;有一种眼神,你没有遇见过,就无法感受求知的渴望;有一种感动,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理解人生的伟大。我不奢求伟大,但我希望教书的日子更加精彩,因为青春只有一次,我们必须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谱写一曲奉献之歌!”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大家一定会问,是什么让我如此坚定地喊出了这样的誓言?又是谁让我感受到老师平凡中的伟岸?是他们,我的同事,实验中学的老师们!
2001年的夏天,我怀着一腔热情踏入了实验中学的大门,然而学生时代的激情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我曾经为教师的辛苦与劳累退却过,为教师的清贫与平凡动摇过,痛苦、彷徨过。但是,实验中学的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却改变了我。
翻开一本本档案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路跋涉,一路豪歌,披荆斩棘,锐意进取,以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精神,引领着实验中学的教师,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奉献者之歌人苏校长。
2002年夏天,他放弃全县最具规模的农村中学校长的职位来到实验中学。当时的实验中学可谓困难重重:基础设施甚为薄弱,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学生人数迅速减少,校道坑坑洼洼,师生食堂简陋狭窄。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他和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思考分析之后,提出了“三点”的策略:“向上要一点、向外讨一点、自己挤一点”。从此,他饱尝了艰苦创业的酸甜苦辣,诠释了“春蚕”与“孺子牛”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深刻内涵。
他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奔波于上级部门、同学校友、私营企业主之间,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了新教学大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楼、师生食堂,装备了网络电脑室、远程教育教室、多媒体多功能教研室等现代教学设备,全校基本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经过六年的艰辛创业,实验中学面貌焕然一新,使一所贫穷落后的农村初中一跃成为县级一流中学,为莘莘学子营造了一方乐土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流根。”正是校长这钟无私奉献、笔耕不止的精神引领着实验中学的老师谱写一曲曲“爱之歌”。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也许她的课算不上优质课,但是她的课堂却充满活力,也许她的人很平常,但是她总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她一人教三个班的英语,整天穿梭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除了上课,备课,就是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操场上里很少看到她的身影。下午放学了,全校老师都走得差不多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迈。记得那时,她刚接手三个班的英语,因为过度劳累,她病倒了。那天早晨,当我看到平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她此时此刻变得如此憔悴时,我的心顿时揪在了一起,我对她说:“今天您别上课了,我帮您上吧。”她说:“没事儿,我不想耽误学生的课。”说完,她拿起书本,拖着虚弱的身子迈向了教室,看着她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也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事后我问她:“是什么让您如此敬业?”,她用那嘶哑着声音回答:“是良心,做老师可不能误人子弟!”是啊,一句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平凡岗位上的伟大。大家不禁要问:这位老师是谁呢? 对,刚开始我想到的是尹老师,现在却觉得她又是肖老师、杨老师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什么是教师,什么是奉献”做了最好的诠释!也让我懂得当善良铸就了一个人的品
格,他就是再渺小,也一样高尚;当真诚充盈了一个人的心智,他就是再卑微,也一样尊贵;当仁爱填满了一个人的灵魂,他就是再贫寒,也一样富有。
当我再次踏上三尺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时,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
过去的九年,是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一段时光,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那讲台上充满激情的授课,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谆谆教诲,都是我的奉献,我的快乐。
此时,我不敢自诩是春蚕,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我可以这样自豪的说:“我用我的智慧,我的热情自由地描绘着我无悔的青春年华。”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平凡得像一粒微尘,安安静静地待在这个世界。但是,我却有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和激情,我愿用自己的劳动静静守候自己热爱的一方教育热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将自己的激情和青春全部奉献给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同时,我将在心田默默耕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自己的学历和能力相得益彰,形成个人魅力.在知识的百花园里不停地采集、酝酿,使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之灵动与飘逸。
有一位诗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会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的收获的定是甜蜜;如果你种下的是自己的一颗心,收获的一定是一轮火红的太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青春和奉献不会付之东流,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幸福和快乐。我们的青春将伴随着学生在轻柔飘香的春风中沐浴,在温馨舒适的夏日中陶醉,在圆润皎洁的秋月下起舞,在洁白素净的冬雪中深思。最终,我也将获得天下最丰厚的收获,我的收获来自学生口中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我的收获来自学生们绽开的笑脸,我的收获来自学生崇敬的目光„„,我愿有更多的收获让我品味丰收的喜悦,让我体验到奉献的快乐。
我们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那三尺讲台是我们思绪纵横的绚丽的舞台,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净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充实。我相信,即使来时路坎坷,即使未来路茫茫,我仍然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谱写一首奉献之歌。
第二篇:用爱心点亮智慧之光(推荐)
用爱心点亮智慧之光
特殊教育学校“雷锋号”教研组事迹材料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健康?然而这个世界上却无可避免地生活着这样一群羸弱的生命,他们要么没有灵敏的听觉,要么没有聪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四肢,他们被称为“残障”。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更多的关心。在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就有一批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他们用爱心点亮了智慧之光。
从1969年建成清原县唯一一所聋哑学校,到2003年正式更名为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以来,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走过了50多个春秋,先后有几百名学生毕业,他们在老师们耐心细致的教导下,大多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能够自食其力,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走进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与“雷锋号”教研组的老师们一交谈,你会发现这里的老师用自己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她们为了照顾这些残障孩子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
正常孩子学会穿衣叠被,只是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但对于残障儿童来说,要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得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有的孩子刚来学校时,就连洗手、洗脸、系鞋带都不会,老师们就把每件事分成几个步骤,一遍遍手把手地教。有的孩子还带来一些不良习惯,高文轩老是爱吮大拇指,董微老师并没有训斥他,而是
经常和他聊天、做游戏,多关心照顾他,他吮手指的毛病逐渐改掉了;韩春新上课坐不住,刚来时一节课要进出10多次,铅笔本子到处乱扔,也是在魏丽娟老师一遍遍的耐心教导下,变得专心了;朱浩东有一次上劳技课钻到了桌子底下,郭丽新老师让他出来,他却把自己的鼻子打出了血,甚至还把凳子狠狠地摔到地上,可郭老师没有责怪他,而是与他交朋友,经常鼓励他,后来他的美术作品还在市里得了奖。辅导学生学习时,学生的口水会滴在董微老师的手上,而董微老师丝毫都不理会,轻轻檫去后继续辅导学生;个别智障学生有遗尿的毛病,张平和魏丽娟老师就多次为他们换洗衣裤;个别女学生自理能力很差,在她们月经期间,张而丽老师还要为她更换卫生用品;还有一些智障学生有很重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是智障儿童,不愿意参加集体、社会活动,怕丢脸。刘娜和郭利新老师就对他们进行细心的开导,上学的路上经常与他们结伴而行,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个别学生的早恋问题,我们的老师没有粗暴的制止,而是像对待朋友那样,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度过青春期。很多家长都对她们说:“对孩子,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么大的耐心,感谢您,老师。” 是的,我们老师们的付出甚至比家长还多,但他们却不求回报。郭利新老师说,她要求毕业生在路上见到她,不必叫她老师,只要点点头,一个微笑就够了,因为她担心学生的“残障”身份“暴露”后,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多么无私,多么体贴,正是老师们的无私情怀和辛勤付出,才使得这些孩子克服残障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有一次,一名学生放学后没有回家,张而丽老师知道后,立即和学生父亲一起去找。那天风雪交加,寒风刺骨,张而丽老师从医院到车站,从大街到小巷,找遍了镇上的每一个角落,直到半夜终于在电影院附近发现了那位学生。又有一次,一名学生上体育课时突然脸色灰白,四肢抽搐,瘫倒在操场上,董微老师得知后心急如焚,背起学生直奔医院,当学生父母闻讯赶来,看到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董老师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可以表彰,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以炫耀,更多的是琐碎的小事,需要教师的高度责任心,需要教师的对学生的爱心,这些会形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影响了智障学生的行为。
有一次,老师们带领学生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活动,从电影院出来时忽然下起了大雨,老师们就把雨伞都给了学生,自己却淋在了大雨里。当时,各个学校出来的人很多,又全都打着伞,根本分不清谁是自己的学生,当时,我们的老师都焦急的大喊自己班级学生的名字。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突然间全都合上了雨伞,手拉起手的同声说:“我在这!我在这!”面对淋在了大雨里的学生,老师们的内心激动无法言表,这是我们老师终身难忘的一场电影,这是我们老师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根据残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董微老师说:“教这些孩子一定要有耐心,要经常性地循环、反复,要花工夫“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
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魏丽娟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大量教具,为了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数字“1”的含义,她要在白板上贴上画有铅笔、水果、动物等许多不同图案的卡片,反复讲解。最近老师们正在对一套自编教材作做最后的修改,这套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教学生掌握日常实用知识,例如“学习用品”这一单元,可以借助铅笔、橡皮等的直观形象,教学生认识数字,学会各种学习用品名称,了解其用途和使用方法等。
只有对学生怀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这份真诚的爱才会指导自己在工作中做一名有师德的老师,只有做一名有师德的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真诚的回报。虽然,我们的残障学生是迟开的花朵,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勤勉的工作,我们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即使无花,也芬芳!
第三篇:用激情舞出青春
用激情舞出青春
——记软件学院啦啦操表演
4月20日早上6:30,我院啦啦操队在文韬苑5号公寓楼前集合,由女生部的工作人员为她们进行入场前的化妆,接着在公寓楼前进行最后一次紧张的排练,每个人脸上都写满激情与自信。
上午9:00,在中北大学主体育场,啦啦操比赛正式开始。鼓声、掌声,一声声“软院加油”鼓舞着大家,高涨着观众的情绪,“智慧软院,致知与行,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铿锵有力的口号,干脆利落的舞步,显示着我们软院的活力无限。他们舞出了自信,舞出了青春,舞出了我们软院的激情。IT字样造型的摆出,展现出我们软件学院的特色。
我们场上的啦啦操队员们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每一个动作的完美,队员们精神饱满,舞姿整齐有力,活力四射,多有的努力都在这一刻迸发,所有的汗水都在这一刻被见证。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过程精彩,你们就是最美的,用激情舞出青春,这是对你们最完美的诠释!
第四篇:绿茵点亮梦想,激情舞动青春
绿茵点亮梦想,激情舞动青春
11月2日中午12点,生科学部第二届“生科杯”足球比赛开幕赛在湖南农业大学西田径场顺利举行。啦啦队员们饱满的热情,足球运动员们如火的激情为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足球盛宴。
揭幕战在11级联队和12级联队之间展开。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12级的队员们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比赛中激情饱满,面对11级队员毫不怯场。强攻必有收获,12级的队员们凭借着精湛的脚法,精彩的配合,首先打破了比赛的僵局。11级队员们在劣势的情况下毫不气馁,沉着冷静,斗志昂扬,随后扳平了比分,把比赛带入白热化状态。最终,12级联队以2:1的比分险胜11级联队。接下来的第二场10级联队对阵09级联队,两支老牌队伍具有更强的实力,双方展现出精湛的技术,将现场气氛推入高潮。最终,双方以2:2战平,为比赛画上圆满的句点。
揭幕战的完美表现,激励了每一个队员的士气,比赛的胜利离不开足球队各队员的团结合作及奋力拼战,希望队员们以后能继续努力,迎接新的比赛、接受新的挑战。
生科学部团总支宣传部 兰斯安
第五篇:用激昂青春点燃科技之光
用激昂青春点燃科技之光
为鼓励青少年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善于用科技武装自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在第35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特别设立“知力专项奖”。其中,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获得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颁发的“知力创新团队奖”,而唯一的“知力传播团队奖”花落来自大洋彼岸的朋友――西澳大利亚州科技馆代表队。
异彩纷呈的科技成果
获得“知力创新团队奖”的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以科学育人的文化为载体,是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该校建有多媒体互动教室、智能机器人操作室、电子技术与无线电技术操作室、航模操作室等专业科技活动场所,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包括创意科技课程在内的多维幸福课程,培养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多次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有所斩获。今年,该校又派出4个代表队参赛,是参赛学校中较多产且报送项目质量颇高的学校代表。
模拟空间辐射环境条件下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的分子效应研究
高二男生彭博带来的是医学与健康学方面的课题,他用γ射线模拟空间强辐射环境条件,研究受辐射的神经细胞对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课题,彭博告诉知力记者:“我对航空航天特别感兴趣,也经常在电视中看见宇航员执行舱外行走任务。虽然他们在强辐射环境下身穿宇航服,但是在防护较薄弱的手腕处仍会受到辐射。所以我想先从细胞层面来分析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是如何对强辐射产生应答机制的。”
基于不同密度液体折射率变化的可变焦透镜
同是高二学生的庞梓乔带来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为尝试解决因近视加深而频繁更换眼镜的麻烦,他研究了基于不同密度液体折射率变化的可变焦透镜。说起最初的灵感来源,庞梓乔告诉知力记者:“我偶然发现将盐撒入水中,水中的盐粒后方会出现‘尾迹’,就猜测是由于盐的溶解导致其周围溶液密度变大而使折射率发生变化。于是我联想到是否能通过改变溶液的局部密度,使溶液的折射率发生变化,进而形成液体透镜?于是我就做了这方面的研究。”
静电除霾装置研究
在这次青创赛上,还有许多贴合生活的日常用品改造,如该校学生于泽华带来的静电除霾装置就非常迎合当下的热点。他告诉知力记者:“目前室内的空气净化有吸附法、负离子技术和低温等离子技术等多种方法,然而都各有缺陷。我的想法是通过静电场,将空气中的霾吸附在电极上,从而达到除霾目的,没有任何二次污染,可安装于封闭场所的进气口,从源头净化空气。”
基于无线电自动测向的电磁环境保护机器人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带来的另一个工程学项目,是由苏阳、马英舒、姜兆菲?[3位高中生制作的基于无线电自动测向的电磁环境保护机器人。它为捕捉违法电台而生,运用测向机与传感器的有机结合,通过微型电脑进行计算并主动靠近目标。苏阳自豪地向知力记者介绍:“我的作品摒弃了传统的测向方法(交叉定向法),采用自动化的设计,具有全天候、无人化、实时性等优点。如果在监测范围上再加以优化,将来能应用在国家安全以及救援搜索等多领域,也有助于无线电管理部门有效遏制频段干扰,应用潜力很大。”
据该校科技艺术中心主任祖浩东老师介绍:“我们科技老师非常主动地为学生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并且联系实际应用,找出它们和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共同点,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
百年老校的科技传承
北京汇文中学建立于1871年,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如今,培养学生“爱好科学,敢为人先”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汇文中学学生培养目标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据该校教学处副主任许勇进老师介绍,近年来该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积极参与国家与北京市的英才计划、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争取进入国家或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北京汇文中学设计了适于学生年龄段的科教课程与相关活动。
初中阶段以“参与体验,培养兴趣”为目的,以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主。通过开设《乐高机器人》、《3D打印》等丰富的实践类课程,让学生获得体验并找到自己的兴趣,分类培养科技爱好者。
对高中阶段学生的科技培养,汇文中学着重以“综合实践,尝试创新”为目的。据许勇进老师介绍,该校会积极引导学生不局限于校内的学习。通过参与各类科技活动,有的学生走进大学、科研院所,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有的学生走向社会,了解人们的实际需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校以此培养每位学生成为“懂科研、敢创新、勇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在本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汇文中学一共推出了3个项目。其中,高二女生杨梦筠用先进的线粒体COI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出野生食肉目动物的粪便来源,从而达到鉴别物种、保护濒危食肉目动物以及了解这些动物的食性等目的。初三女生杨文韬带来的《对心脏病危险因素认识的网络调查》,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不同学历的人群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11种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的认识情况。初三男生胡岱峰通过对冀北早中新世的松科化石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了一个灭绝的化石新种。正是由于该校扎实的办学经验以及过硬的科技成果,使得北京汇文中学当之无愧获得本届大赛的“知力创新团队奖”。
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
获得“知力创新团队奖”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该校现任校长李有毅提出的“创新驱动、实践育人”的概念,成为该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据该校学生活动中心副主任刘波老师介绍,早在2009年,该校就组建了科技创新学院,下设机器人俱乐部、三维设计与3D打印、创新算法与发明、应用物理与制造、火箭模型等众多社团。
2012年11月,该校在全国率先开展“萃智(TRIZ)研究”,创建了15个“科技创新工作室”,其中科学探究类工作室8个:超导、磁特性、天之问、分子生物、环境化学、生态与环境、绿色能源、脑与记忆工作室;技术类工作室7个:机器人、机电一体化、F1赛车、光学技术、二维设计与激光雕刻、三维设计与3D打印、创意与发明创新工作室。为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提供了可实践的操作平台。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氛围。因此,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常年聘请高校教授、研究院所的研究员、企业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共56人,组成专家团队,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研和辅导工作。
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科技老师常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在第35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代表该校参赛的两个项目均源自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高二的杨晨宇带来的“自行车防盗花鼓锁”,将锁内置在车轴里,可以有效防止自行车锁被暴力剪断,操作十分方便。高二男生杜迦罗对仓库搬运机器人的环境建模与路径规划研究也极具实用性。
科技让人们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靠得更近。来自西澳大利亚州科技馆的朋友,通过对西澳皮尔巴拉矿区的长期观察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有关人为污染物对当地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和不同光波对当地种植作物影响的课题,为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开阔了思路。西澳大利亚州科技馆是本届比赛“知力传播团队奖”获得方,她们对科普工作如火的热情,对科学研究的孜孜不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以“发现 创新 责任”为主题的第35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虽已圆满落幕,然而广大青少年对科技的热爱、对创新的追逐并不会从此停驻,本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必将成为他们宝贵青春时光中最绚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