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场中别说消极话(推荐)
生活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在职场中善于说话、善于沟通的人,必定能获得更多的合作与帮助。而有些人在与同事沟通时,却总是因为说话内容或方式的不当,影响了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到生活和工作。
比如,有的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很容易被挫折击倒,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变成一个灰心丧气、长吁短叹的人,不但自己无精打采,还总是冒出莫名其妙的“胡话”来扫别人的兴,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蒙上一层阴影。
杭立娟下岗后应聘到一家保险公司做市场推广。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平时非常努力。一次,部门主管告诉她:某公司有意为员工买一份保险,现在正在研究险种,部门主管决定把这笔业务交给她来落实。接到任务后,杭立娟喜滋滋地来到了该公司,准备签单时,杭立娟无意中说:“保险是生命的保障,假如出现了天灾人祸可以帮你们渡过难关。”公司负责人听后心生反感,于是改口说买保险的事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他要“再考虑考虑”。就这样,杭立娟一语不慎,煮熟的鸭子飞了。
杭立娟追悔莫及,回到公司后,哭着向部门主管汇报了情况,还自责说:“我真没用,连话也说不好,天生就是受穷的命。”“我这么没用还活在世上干吗?不如死了算了……”尽管主管一再安慰她,但她仍然喃喃自语“不如死了算了”。主管心想,作为一名营销人员,心理素质这么差,怎么能行?没过多久,部门主管就寻了个理由,将她辞退了。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在工作中,谁都可能遇到挫折,关键要摆正心态,积极乐观地去应对。杭立娟遇到挫折,受到的打击固然沉重,但一味地表现出懦弱的样子,说出“不如死了算了”之类的胡话,很容易给领导、同事造成心理压力。从承担责任的角度看,哪一个单位也不喜欢聘用杭立娟这样心理承受能力差、遇点挫折便寻死觅活的人,杭立娟被辞退,也就理所当然了。
王爱丽和刘婷是通过公务员招考而同时进入市乡镇企业局工作的。两人都是学经济出身,但由于刘婷非常敬业,所以对政策以及业务的把握能力更胜一筹,常常受到局长的肯定。这使得王爱丽心里很不舒服。四个月后,刘婷被提升为规划部主任,这使王爱丽的心理更加失衡,妒火中烧的她,经常在背后跟同事说:“人家有漂亮脸蛋,哪个男领导不喜欢?”“昨天我在某咖啡馆看到刘婷和一个男的走出来,那男的有点像……”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局长耳中,王爱丽的形象在局长的心中一落千丈。由于她经常说刘婷的闲话,同事也认为她是个心胸狭窄的人,都渐渐疏远了她。最后,王爱丽形单影只,不久就辞职了。
嫉妒是对才能比自己强、境遇比自己顺、口碑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怨恨心理,是一种扭曲的恨,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当一个人心中燃起嫉妒之火时,他的心态很容易通过一些言行流露出来,而这些表现,往往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王爱丽业绩不如刘婷好,非但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加倍努力工作,反而心生嫉妒到处说人闲话,这样做只能让自己的人缘越来越差,人际关系越来越糟。在人际交往中,要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即使竞争失利,也不能四处说人闲话,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于菁菁是一名小学教师,工作负责,也很有耐心和爱心。最近,因为要评职称而更加卖力。评职称需要一些硬件,比如获奖证书,发表论文等等。正巧,学校有一个“区优秀教师”名额,这个荣誉对评职称很有帮助,于菁菁很想得到,而且还自认为这个荣誉非她莫属。但校领导经研究后,决定把这个名额留给再过几年就要退休的韩老师。于菁菁非常失望,觉得自己被领导忽视了,在学校可有可无。于是她怨声载道,逢人便发牢骚:“都怪咱年纪轻、资历浅、没背景呀。”“我拼命地工作,学生成绩那么好,结果还落到这个地步。”“咱无钱无势呀……”久而久之,领导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同事们也认为她功利心太强,对她敬而远之。
人在职场,谁也不可能整天被光环笼罩着,事事心想事成,因为种种原因被人忽略或得到不公正待遇是常有的事。当一个人自认为受到冷落、被人忽视时,会感到委屈或愤怒,开始怨天尤人,而这些怨言不但会让自己的心境更加糟糕,也会影响其他人的心绪,可谓人际交往中的“腐蚀剂”。于菁菁梦寐以求的优秀教师名额没有得到,固然让人伤心,但逢人便说怨话,发牢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把自己的形象和人际关系搞得更糟。
总之,在职场中,当你遇到前面所述的情况时,不说胡话、闲话、怨话,定能使你更容易被理解、被接纳、被帮助,人生之路会更通畅,个人生活也会更幸福。
第二篇:职场生生不息,千万别说自己是新手
职场生生不息,老人越来越老,新人越来越新。“老人”们不容易,眼看体力和心气逐渐下降,还得强撑着眼皮充电、锻炼、做管理。好在有资历在那儿摆着,即便没多少建树,也会有职场新人毕恭毕敬叫一声“您好,老师”。
“新人”们更不容易,初进职场跌跌撞撞,做事做人都欠修炼,就算处处小心,仍被视为靠不住的愣头青,受点气挨点批是家常便饭,再难受也只能躲到卫生间哭鼻子。
曾见过一名外企女新人,因为做事效率不佳被主管劈头盖脸一顿臭训之后,午饭时间坐在格子间默默哭泣,眼泪流了一脸。同事来来往往,只是漠然或同情地扫她一眼,没有人停下来拍拍她的肩膀,邀她共进午餐。
为什么?因为她违反了职场基本天条——不要在工作场所流露个人情绪,不要让个人情绪左右你的工作。对那位女新人来说,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如果你还想在这家公司继续混,你绝不会希望大家把你看作弱者、视为笨蛋。
换句话说,被批评了没什么大不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新人乎。但你在卫生间里偷偷哭好了,抹抹眼泪努力把事情做好,难道不比你在大庭广众下用眼泪昭示自己的委屈,让大家忍不住怀疑你的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要更好吗?
职场越来越快,越来越残酷。一个职场新人的成长期,过去可能是一年,现在也许只有三个月。三个月不长不短,如果你没有迅速成长起来,很可能面临扫地出门的命运——外面还有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排着长队,流着口水觊觎你的工作岗位呢!
以前的新人,刚进单位时总会谦卑地说:“我是新人,请大家多多关照。”可现在,如果你再抱着这句“露怯”的话入门,很可能会被踢回家。不是说谦虚不好,职场新人需要谦虚求教,好学上进。关键是,别对所有人说“我是新人”——新人的同义词就是啥都不懂,遭到职场“老油条”的趁机欺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位新入职的公关经理,初次给自己接手的客户打电话:“您好,我新加入这间公司,正在努力熟悉客户情况,在以后的合作中,还请您多多关照。”结果可想而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获得客户的信任,以后的合作也一直磕磕绊绊,因为客户从潜意识里认定他是刚入行的新人,合作中自然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时他郁闷、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怪当时自报家门时底气不足,让人家抓了小辫子。
人在江湖漂,名头很重要。如果你是新人,在直属主管和同事面前自谦一下就好,对于合作伙伴、客户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千万别说“请多多关照”。你不做好事情,人家凭什么关照你?在竞争者林立的职场中,乐于手把手教你学走路的“唐僧”越来越少,想存活就得尽快“新人”变“老人”。
第三篇:《别说你懂职场礼仪》读后感(王满意)
有礼而立
不知礼仪的人就如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当你是孩子的时候,无礼或是还是可以被原谅的,走上职场,你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公司员工、企业职员,无礼就显得可笑和尴尬起来。人是社会型动物,不管身处何地,不管什么时刻,都免不了与人打交道。有交道,就有交情,交情深浅不见得衡量于时间,以礼相待,很快成为至交的例子屡见不鲜。
很多人总是简单地以为礼仪,好像只是会场和饭桌上比较讲究,握手,发言,座次,敬酒,买单,都有一套程序和规则。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不然,人在与人打交道的各个场合,都存在礼仪问题。武侠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化用过来——有人的地方就有礼仪。敬烟,乘电梯,打车,送茶水,坐姿,接电话„„作为企业的一份子,你的存在在客人看来,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对他的印象造成改变。特别是初次见面,你的行为举止很容易给他人造成深刻的第一印象,而你给他的第一印象将有极大可能对你们后来的合作和洽谈造成巨大影响。
有人觉得讲究礼仪是虚伪做作,认为那一套是溜须拍马。其实不然,真正的虚伪是书中讲述的例子——在有人的时候正襟危坐,衣冠楚楚,一个人的时候,就斯文扫地,大相径庭。这才是真正的虚伪。古人说,人要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表现往往才是最真实的。一个良好修养的人,不管是在人前人后,都表里如一,礼貌如一。人前彬彬有礼,背后恶语相加的人,总有一天会不小心暴露出真面目,就像书中所举案例,当事人等待电话接通的时候忍不住暗地里骂董事长,孰不知,已经接通的电话那头就是董事长本人,恶言恶语被董事长听个一干二净,他本人的下场自不必提。职场注重礼仪是为了提高修养,而不是为了一时表面之需。有人无人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因为,你自以为是无人之地,没准有谁就在一旁看着你。真正的礼仪好修养不分场合,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已经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不假思索。良好礼仪的养成,不仅需要平日的细心注意,各个方面都要注意礼仪;还有坚持,坚持不管在哪个场合都以礼相待,养成习惯。总而言之,礼仪不是做作,是一种良好修为的体现,我们要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注意自己的礼仪。职场如战场,不知哪一个细小之处就可能斗转乾坤。
看了这本书,发现很多礼仪都是以前自己所没能注意到的,甚至还有些做的错误的地方。礼仪在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课程去修学。但是,情况和场合总是不同的,你所要打交道的人物也会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在职场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礼仪规范。书中所提供的大多也是通用的,而在现实实践中,将会比书中说到的情况复杂得多。万一我们在职场交流中,遇到不熟悉或者比较棘手的情况,怎么办呢?我觉得,礼仪的根本就是让对方感觉舒服,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人与人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在那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下,不妨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对方,怎么做才会让你舒服呢?没错,换位思考。在注重年龄辈分和职位高低,考虑过是否予人方便之后,仍不知如何处置的,就换位思考,用自己的感觉去揣测对方的感觉,然后做出行动。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时代变迁,“礼”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却始终没改变。活到老,学到老,礼仪的学习亦然。职场上,生活中,礼仪已经悄然变成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王满意
第四篇:职场新人处事有技巧:千万别说我是新人
天津招聘就上天津英才网!职场新人处事有技巧:千万别说我是新人
身穿正装,手里拿着简历,穿梭于招聘会各企业摊位前……招聘会上,与招聘单位面谈时,很多大学生表现得什么都懂。现场不少招聘负责人提醒大学生,面谈时要有一说一,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看重综合素质,如实回答也许比装懂强,懂不懂聊几句就看出来了。大学生面谈要么话太多要么装懂
一家贸易公司现场招聘一名人事专员和行政助理,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每个大学生在递交简历后,招聘主管都要问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应聘这个岗位?”“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
在回答这两个相对开放的话题时,不少大学生都回答得头头是道。邓忠明说,有的学生大谈现在单位人事部门存在的不足,有的则说自己如何了解这个职位。有的学生在面谈时,又表现得太过活跃,招聘负责人问一句话,他就滔滔不绝。招聘主管说,与大学生简单交流,大致能判断他们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装懂不好,话太多也要不得。
学生急于表现还不是为了一份工作
“其实我们也晓得工作后,一切从零开始。竞争这么激烈,把所有优秀的一面呈现给用人单位,还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今年大四的黄某的求职简历上,就详细注明了自己大学期间获得的奖励、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以及个人的优点。黄说,应聘时没有同学愿意把自己曾挂过科、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事说出来,“这些不好的东西,用人单位一听,多半没戏,毕竟现在优秀的同学多的是,不差一个学习不算优秀的人。”黄认为,大学生应聘时急于美化自我、表现自我,并不代表什么,“找工作需要,再说学习好并不一定工作就会表现优秀。”单位求职有一说一这样不会吃亏
“可以会说,但不要说得太多。”针对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的表现,人力资源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每年一般单位都会拿出部分岗位面向大学应届毕业生,看重的就是他们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强,面谈目的就是从众多应聘大学生中,选拔出一些综合素质强的加以培养塑造。
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无论应聘任何职位,问什么要如实回答,不知道不要装懂。不会就不会,知道的不深就不深,不要装聪明,面试人很容易看出来,“就像打篮球一样,你是防守,面试的人是进攻,你的反应肯定慢一拍。”一招聘单位负责人说,有些面试资料教的求职技巧,不一定都管用,不可全部照搬。
新人初到该会的处事原则
一、了解公司的组织和方针
当你初到一家公司服务时,首先,你必须了解公司内部的组织。例如,分有哪些部,哪些处或哪些科等,并应该知道每个单位所负责的工作及主管,除此之
天津招聘就上天津英才网!
外,你还要了解公司的经营方针,以及公司的工作方法。一旦你对整个公司有了通盘认识后,对你日后的工作将有所助益。
二、尽快学习业务知识
你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完成上司交待的工作。这些知识与学校所学的有所不同,学校中所学的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工作所需要的是实践经验。
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一项工作从开始到完成,必定有预定的时间,而你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将它完成,绝不可借故拖延,如果你能提前完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在工作时间内避免闲聊
工作中的闲聊,不但会影响你个人的工作进度,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情绪,甚至妨碍工作场所的安宁,招来上司的责备。所以工作时绝对不要闲聊。职场新人千万别说“我是新人”
“新人”们不容易,初进职场跌跌撞撞,做事做人都欠修炼,就算处处小心,仍被视为靠不住的楞头青,受点气挨点批是家常便饭,再难受也只能躲到卫生间哭鼻子。
曾见过一名外企女新人,因为做事效率不佳被主管劈头盖脸一顿臭训之后,午饭时间坐在格子间默默哭泣,眼泪流了一脸。
同事来来往往,只是漠然或同情地扫她一眼,没有人停下来拍拍她的肩膀,邀她共进午餐。
为什么?因为她违反了职场基本天条——不要在工作场所流露个人情绪,不要让个人情绪左右你的工作。
对那位女新人来说,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
如果你还想在这家公司继续混,你绝不会希望大家把你看作弱者、视为笨蛋。换句话说,被批评了没什么大不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新人乎。但你在卫生间里偷偷哭好了,抹抹眼泪努力把事情做好,难道不比你在大庭广众下用眼泪昭示自己的委屈,让大家忍不住怀疑你的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要更好吗?
第五篇:职场中说什么话最容易得罪领导?
职场中说什么话最容易得罪领导?
朋友大李近几年在职场可谓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三年前还是副科长,如今已坐到了局总工的位置,比网上热议的29岁市长周森峰升得还快。有人不解,纷纷猜测这小子上面指定有人,要不然不可能如此春风得意、好事占尽。其实,他上面除了空气,什么人也没有。他之所以能够在职场火箭式上升,得益于两次重要的会议汇报。
在他当副科长的时候,列席了一次局务会。会上,科长向局长汇报本科负责的一个重点项目。没想到一向只管大事的局长这次问得相当仔细,科长准备不足,一时语塞。局长扭头问大李。大李由于事前做了比较多的功课,对项目了解得比较全面。局长一问,他便有条有理地汇报开来,局长问的他说了,局长没问的他也说了。也就短短的十分钟,却在局长大人的脑海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久,局里组建技术中心,大李在局长的点名之下,破格当上了副处级的技术中心副主任。
技术中心副主任没当多久,又赶上一次厅里召开技术研讨会,分管技术工作的副局长带着大李参加会议。会上,主持会议的副厅长对某项新技术非常感兴趣,想听听与会同志们的高见。正巧大李这段时间正在研究一个项目,收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会上,在副局长的鼓励下,他做了主题发言。没想到他这么一说,搞得副厅长“龙颜大悦”,连称大李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技术好,口才也好。此事过后半年多,局里的总工退休,在副厅长的力荐下,大李又破格当上了局总工。
在职场中,像大李这样因会议汇报出彩而获得上级赏识并提升的人,并不鲜见。这说明,会议发言对于职场中人来说,实在是一条鹤立鸡群的快速通道。因为在等级森严的职场中,越级汇报工作被看作是职场大忌。所以对于职场身份较低的人物,平时要想直接接触到大领导是非常困难的。连接触都难,被注意和赏识就更不容易了。而在会议上,大领导和小人物之间的距离就只剩一桌之隔了。如果有机会发言,一定不要怕说不好而一言不发。应该大胆发言,反正说得不好对自己也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而如果能说出新颖观点,则可能立马吸引大领导的注意,进入大领导的视线。一旦你被大领导惦记上了,那就不是你等机会,而是机会会找你了。
但也有另外一种人,不太懂得会议规则,有时为了表现自己乱说话而得罪领导。一次,局长大人主持召开规划审查会,听取各个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个规划是由局长亲自抓的,组织了十几个人搞了大半年,已经几易其稿。这次与其说是审查,不如说是走个程序,让大家认可通过一下,把局长的意志变成大家的意志。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背景,会上也就没多说什么,大不了提点似是而非的小问题。但有一位处长不看事,为了表示自己很博学,大谈战略和规划的关系,最后得出一条:由于在战略上没有搞明白,所以做出的规划也根本不切实际,从根本上把局长组织十几人搞了大半年的规划给否了。这下子可把局长惹火了,当场斥之:有些同志只知道夸夸其谈而不做实事。如果都像这个样子,那么我们什么事也不用做了,都坐在这里摆龙门阵好了!这位一心想显摆一下的处长弄巧成拙,不但没讨到好,还因在这次会议上和局长唱了反调而遭冷落。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作: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对职场中人如何把握会议发言的度很有帮助。但凡职场中的重要会议,大致有三种。一种纯汇报性质的,一种是征求意见性质的,一种是走程序性质的。第一种汇报会,由于领导想了解情况,发言重在事实清楚、条理分明、言简意赅。第二种征求会,由于领导心里也没谱,发言重在观点新颖、有理有据、有建设性。第三种程序会,由于事情已经定了,发言则重在表态拥护、锦上添花。因此,在参加会议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会议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是第三种会议,由于是“成事”,最好“不说”。即使憋不住一定要说,也只能清汤寡水地扯两句,切不可轻易否定他人的劳动成果。否则,你草率地、不负责任地加以否定,把领导的面子一扫而光,这种话比其他任何话都容易得罪领导。
%%%%%%%%%%%%%%%%%%%%%%%%%%%%%
职场拼搏过犹不及
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这两小子,老师您认为谁更贤德一些呢?孔子捋了捋胡子,很深沉地说:子张嘛,做事太猛,动不动就做过头事。子夏同学做事倒是不过头,但又太柔欠火候。子贡追问:哪他们俩相比来说,哪个更好一些呢?孔子说,过和不及是一样的,子张和子夏都是一个德性。
过犹不及,孔子的话很深刻,在职场中也是绝对真理。
前几日,与一位领导秘书闲聊,得知他自大学毕业那年开始当秘书,至今已经二十个年头。这二十年来,他跟随这位领导转战了三个省市五个公司,先后搬了四次家。“这是我秘书生涯中最后一次出差了。我已经跟领导谈过了,这次他调动工作,我不再随他走了。等他熟悉了情况,选好了新秘书,我就回原单位上班。实在干不动了,该歇歇了。”这位老哥颇为伤感地说。
“二十年?真够长的。那为什么不早转行?”我有些不解地问。
“我是想转啊!干秘书,没黑没白的,老婆孩子照顾不上,父母双亲孝敬不了,自己身体越来越差,早就不想干了。但没办法啊,领导用顺手了,舍不得让走,我能怎么办?”
“敢情干得好也有问题啊?”我笑道。
“确实是这样的。过犹不及啊!工作不好好干,吊儿郎当,领导肯定看不上。领导看不上,就没有前途。但工作干得太认真,全身心投入,领导一旦用顺了手,也不是什么好事。和我一起当秘书的哥们,好几个现在都是实职正处级干部了。我在秘书圈子里,算是干得好的,但结果不如别人。虽然也是正处待遇,但和他们比起来,差很多。”老哥语重心长地说。
“我总觉得过胜于不及。好像还没有听说哪位领导批评下属过于敬业的。”我以答代问。
“话是这么说,但职场上有些事说不清。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在职场上,提拔最快或者调动工作比较频繁的人,往往不是大家认为工作干得最好的。为什么?如果一个人被领导认为是工作干得最好的人,并且成了领导手下某个方面的顶梁柱,他在没有找到更粗的柱子替换你之前,是舍不得把你撤走的。而有些人正是因为不是顶梁柱,有很多人可以顶替他,所以或提拔或平调的机会就很多。这确实很怪。别看平调在级别待遇上啥也不变,其实对于走仕途的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一干就是二十年,而另一个人二十年干了七八个岗位,那么到时选拔干部的时候会考虑谁?当然是考虑工作阅历丰富的人。”老哥进一步引深解释道,“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个。最可怕的是你被某位领导用顺手了,因为你这么多年只跟了一位领导,其他领导就可能对你一无所知或者不屑一知。换句话说,你在这位领导的心目中或许是最棒的,但在其他领导心目中或许啥也不是。这是相当冒险的。”
“那这个度又如何才能把握?”我企图讨教一番。
“我哪说得清。要是我说得清,又何以到今天这个地步?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割裂开来,不要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就不会在工作中刻意掺杂过多的功利心态,因为工作而影响甚至干扰了正常生活。少了或没有了功利心态,度自然也容易把握了。”
老哥二十年秘书生涯的心得感言,道出了职场一个另类潜规则,耐人寻味。
%%%%%%%%%%%%%%%%%%%%%%%%%%%%
小鞋该怎么穿?
昨天晚上九点多,朋友大刘挂着一副苦瓜脸登门拜访。不用猜,肯定又有了什么烦心事。果不其然,他的屁股刚挨上沙发,便迫不及待地对着我倒苦水。
尽管这小子情绪有些失控,说话也语无伦次,但大概的意思是听明白了。原来,他所在处的处长和副处长不和,大刘又和副处长关系特好,于是他被处长划到了圈外。处长和副处长有矛盾,但碍于面子不好直接对垒,于是有气就往大刘身上撒,有事没事找茬收拾他。昨天上午,大刘有点私事请了半天假,但他只和副处长打了个招呼,没和处长当面请假。这下子又把处长惹火了,下午开了全处大会对他这种无组织无纪律行为进行了严厉批判,让他在会上作深刻检查。大刘气愤地说:“他这么做是有意的。我们那里平时上班也就这么回事,有的人经常来点个卯就不见人影了,他管也不管。可我还是和副处长请了假的,他还非要如此小题大作,就是故意整我!类似这种事,也不一回两回了。以前我都忍了,但这次,我决定不再忍了。会上他让我作检查,我偏不作,看他到底能把我怎么样?”
我笑笑对他说:“你中计了!”
“中计?我中什么计?”大刘不解地问。
“你中了处长的小鞋计!”我盯着他的眼睛,看着他的反应接着说道:“你知道你的处长为什么要给你穿小鞋吗?”
“还不是因为我和副处长是好朋友?他们不和拿我撒气。”大刘气呼呼地答道。
“这只是起因,但不是给你小鞋穿的目的。处长给你小鞋穿,是因为你没有大毛病,他不好一下子置于你死地。找个小茬口,给你一双小鞋穿穿,是等待你犯下大错误,好名正言顺地收拾你。”
“%¥##¥„„”大刘似乎被我绕迷糊了,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
“是的。你办私事没跟他请假,但你和副处长请了假,这事不算什么大事。但你不和一把手请假,也是不对的。这事要是批评几句,也就过去了。而你现在拒绝在会上作检查,就不光是和处长本人对着干了,而是和组织对着干了,这小事就成了大事。”我替大刘点上一颗烟,接着说道:“因为没和处长请假就出去办私事,最多也就算旷半天工。但你不把组织放在眼里,那就不是旷工那么简单的事了。估计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而你正在配合他达到这种效果。你不是中计了吗?”
“那他平时老和我过不去,我总不能被他一直欺负下去吗?”大刘还是难以理解。
大刘的境遇是值得同情的。在职场上,因为站队跟人问题受到排挤打击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不幸遭遇到这样的上司,到底该怎么办?一般有三个办法,简称对付小鞋“三字经”。
一是靠。什么叫作靠?就是把无法相处的上司靠老、靠走。他给你什么小鞋穿你都忍着,只要坚持一个信念:年轻就是资本。耐着性子靠上几年,等他退了休或调走,你想穿他的小鞋估计还得去送礼。
二是傻。有人说了,上司和我年纪差不多,等把他靠老了,我自己也老了,那怎么行?对于这种情况,就得用“傻”。什么叫傻?不是装疯卖傻,而是自己穿了小鞋,还装作很认头的那种傻。有错就认错,没错也认错,用傻实在感化他。矛盾在互动中升级,只要你这方不动,另一方也会慢慢消停。
三是化。面对上司的小鞋,先别管穿着好受还是难受,首先要琢磨这小鞋是怎么穿上的。是因为自己和上司的个人恩怨,还是受其他人的牵连?把问题搞清楚之后,可以找机会当面把话说开。下属和上司之间,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事,不沟通,矛盾越积越深。一沟通,没准几句话就解开了。
总之,不能像大刘那样意志用事,赤膊上阵。呈一时英雄,图一时痛快,吃亏的永远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