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行问题儿童的个案研究
行为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
郝成华
一.背景描述
我班的钱栋是一位品行问题儿童。自私,在各种问题上总是以我为主。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强烈的独霸心和占有欲。认为自己的要求应该满足,周围的人必须服从我的愿望,我的东西别人不能动,而别人的东西只要我喜欢,我就要得到。认为自己的秘密可以不告诉别人,而别人说的什么悄悄话一定得告诉我。他还有攻击行为,以语言羞辱别人,以身体动作进犯他人。但他聪明,在学习上还是较努力的,所以学习成绩不错。他也很讲义气,有时也会热心地帮助别人。他承认错误快,忘得也快。经过我的教育帮助,现在自控能力有所增强。
二、事例描述
镜头一
班中两位女同学手里各拿着一张票,边轻声说着话,边笑着走进教室。到了教室里坐下,继续说笑着。这时,钱栋看到她俩手里拿着东西,又说笑不停,认为她们有什么秘密,就跑过去,说:“你们拿着什么?快给我看!”女同学不愿给他看,说是女孩子的秘密,不能让男孩子知道,这下可激怒了他,开始动手抢。女孩子忙躲避他。这时上课了,老师进了教室,他只能坐到位子上,但生气地乱摇椅子,直跺脚,嘴里还不停地轻声嘀咕。老师问他怎么了,他说:“她们不给我看,我就生气。我要知道她们在说什么,看什么。”
镜头二
到专用教室上课,老师为同学们安排座位,因为老师没让钱栋坐到他想坐的位置,而使他大发脾气,嘴里不住地骂人,影响老师上课。事后,我问他:“你为什么骂人?”他理直气壮地说:“谁让他不让我坐在前面。”
三、原因分析
儿童的自私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忽略了孩子的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
小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有:
一、家庭环境影响。
二、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信息,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从内部因素看,儿童认识能力低,缺乏思考辨别能力;人格发展不成熟、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冲动;自我意识过强、道德感不足。
四、措施
儿童自私行为的改变,关键在于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于是,我找钱栋家长交谈,告诉他们不仅要给孩子以无私的爱,而且应让其学会珍惜他人的爱,学会自尊、自爱、爱人;家长不仅应给孩子讲甜言蜜语,更应讲逆
耳忠言,否则,好话听得多了也会腻味。在学校里,我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懂得人的群体性、社会性,明白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互助、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根据造成儿童攻击性的原因,我与家长商定要着力营造有利于钱栋健康成长的环境,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与团结互助、充满爱意的校园环境,教师家长都要优化自己的行为,做好钱栋的表率。另一方面,我经常不失时机地找他谈心,通过教育使他产生心理位移,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受到别人的无端攻击会怎么想,产生同理心;运用行为改变技术,以“消弱法”消除攻击行为,以“增强法”培养友善行为,从而使钱栋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童品行问题的形成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其转变更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逐步积累的过程。这个改变过程时间的长短既取决于不良品行程度的深浅,更取决于适当的教育和当事人改过自新的决心和毅力。品行不良儿童的转化要经过醒悟、转化、自新三个阶段。
此时的钱栋正处于转化阶段,这是非常重要而艰难的一步。我一方面对其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还创设条件促使其发生转化,巩固其进步的动机与行为。但此时儿童的行为及易发生反复,这是进步路上一种正常的现象,还需要我的继续努力。
希望钱栋早日进入自新阶段,以新的道德风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五、思考
教育是知识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今世界,国民素质的提高、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人力资源的积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都取决于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明天综合国力的强弱。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依托,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保存、传递功能,传播、交流功能,更新创造功能。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带动和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多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热情越来越高,人们强烈关注着教育。
我们必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新需求,使三个代表落到实处。
第二篇:个案研究
对父母溺爱孩子的个案研究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之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共爱一个孩子,父母都将其视为宝贝,宠爱备至,致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自己却浑然不知,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家长分不清教育爱和溺爱的界线,掌握不了方法和分寸。现列几种普遍存在的溺爱表现,让父母对照一下,以便具体地防止和纠正溺爱。
第一种溺爱表现是一切包办代替
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一切,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的不良个性。
事例一:女孩王芳,父母对她百般宠爱,过分照顾,年幼时一切如愿以偿。等到上学后,在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就受不住,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令父母心痛,为此,代劳一切。每天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的,父母代笔完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父母出面交涉,遇到考试不及格时,父母找关系说情。渐渐地,女孩不仅情感上脆弱,而且学习缺乏毅力。上小学留一级,初中升不上,母亲通过“后门”把她移到一所乡镇中学,混了个毕业证书。然继父母再托人安排进公交公司当一名售票员。
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极的事。让他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整理玩具、学习用品。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第二种溺爱表现是不让孩子劳动
在谈到孩子劳动问题时,有的家长竟说:“叫他做事还不值麻烦钱呢,还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事例二:独生女欣欣,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宠爱她。平时,她只吃牛奶、面包、鸡蛋,一般的饭菜嚼在嘴里迟迟不肯下咽。穿衣服从小要挑花色品种,要比别人漂亮。在家里对父母说话就象下命令似的,稍不如意就哭闹、发脾气。在幼儿园连滑滑梯都不敢玩,出门上街走几步路就嚷着要抱。到了5岁时,还不会穿衣服,街坊邻居都说她象个无赖的“小公主”。照这样发展下去,适应社会都很困难,成才就更不用说了。
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
第三种溺爱表现是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
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事例三:小波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中。祖母特别大方,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用多少钱都可以。父亲以自己经商的经验开导儿子,没有知识在外做事,是要吃亏的。母亲对小波说,只要好好读书,什么都不要你干,笔者累死也心甘情愿。家长的愿望是良好的,可方法上,一味顺从,不惜重金投资学习,但是不顾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结果使小波产生了特殊的优越感,在家如小皇帝一般,口袋中装满零用钱,学会了吸烟、赌博、打架。学习没心思,考试不及格,留级还没人收。他干脆不进校门,和一帮哥儿门玩乐,最后成了小偷,一家人的希望成泡影。
事例四:金晶晶出生在一个令同龄人羡慕的富裕农民家庭。父母前些年开金矿,积攒下万贯家产,成为村里的首富。父亲开的是奥迪A6轿车,母亲开的是捷达王,出门到村里哪家打麻将都要开车去。家庭的富有,使金晶晶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好逸恶劳、任性不羁的非智力因素。她学会了抽烟、喝酒,大把大把花钱,在农村,她每月的开销是、2千元,让别的孩子望尘莫及。没有钱,就向父母要,少则千2千,多则上万。有一次,她撒谎要买东西,向父亲要万元,父亲一甩手给了他一叠百元钞票,数了数是2万2千元,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母亲多次训斥她,金晶晶怀恨在心。后来要不到钱了,竟然伙同男友残忍地用铁锤把母亲砸死。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当满足的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过多的物质给予只会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甚而会因为得不到物质需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三种溺爱表现是生活懒散
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喝酒抽烟,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却对孩子不管不问。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事例五:一位6岁的少年犯是一个独生子,父母是工人,没有什么文化,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他从小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父亲爱喝酒,几乎天天喝,儿子则常常同桌吃菜,有时也试着偿两口酒,父亲也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慢慢地,他7、8岁时就学会了喝酒、花钱,父亲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于是,小小年纪,学会了进饭馆,逛商店。父母不但不阻止,竟说什么:“笔者们家有钱,不让他花让谁花呢?”。由于他出手大方,那些行为不良的同学就围着他转。他又学会了吸烟、赌博。他学坏后,学习成绩下降。开始,因老师督促,父母还批评几句,见管不住孩子,也就索性不管了。反而
说什么:“将来当个工人,没文化一样开机器。”致使儿子常常逃学,考试吃“零蛋”,后来发展到偷盗、抢劫。最终进了监狱。
家长应该经常关注孩子,督促孩子学习,不能因为家境富裕就任孩子为所欲为,应该严格要求孩子。
第四种溺爱是平常太溺爱,短暂失去溺爱后的不习惯
事例六:“喂,110吗,我要跳楼自杀了……”3月18日晚8时许,温州新桥派出所值班室接到一个特殊的报警电话。一个想要自杀的人,会报警求救?迅速出警的同时,民警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警情现场位于新桥翠微大道边的一大型建筑工地上,到达现场时,由于该工地较大,楼幢较多,又无路灯,民警一时找不到报警人的位置。这时,听见有人在不远处一幢11层楼的楼顶上大喊:“喂,警察,你们不要过来,我要跳楼了!”顺着声音,民警终于看到报警人在那幢楼顶上。这时,工地宿舍里的建筑工人们也纷纷从宿舍出来,建筑工老黄一下就认出了楼顶上的人,就是他25岁的儿子黄某(男,未婚,福建林元县人)。原来,老黄来自农村,有一子一女,当年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严重,因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传宗接代全指望他,所以老黄从小就对黄某百依百顺。正因如此,也养成了儿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毛病。儿子现在25岁了,还和未成年时差不多,去打工嫌累,嫌挣钱太少,自己又无一技之长,脾气又不好,现在老黄在工地上做粗活养家糊口,儿子又不愿帮忙。儿子从小就大手大脚花钱,至今还是这个样子,由于黄某无固定收入,常向老黄要钱,但不管老黄给多少钱,黄某总是转眼就花光,回头又向老黄要钱,弄得老黄实在承受不起,也渐渐对儿子失去信心。前段时间,黄某因在家借不到钱,就打电话向妹夫要钱,妹夫也被借怕了,就说自己没钱。黄某怀恨在心,常打电话恐吓妹夫。这天上午,黄某扬言要杀妹夫,结果老黄找到黄某狠狠地批了一顿,哪知黄某竟发起脾气来,当场就把家中的锅给砸了。老黄无奈报警求助,在民警劝说下,总算稳住了他。不料到晚上,又出现了这起跳楼事件。。。现场群众越围越多,但任凭民警怎么劝说,黄某就是不下楼,还不让民警接近。见其情绪激动,为防止意外发生,民警也没贸然接近他。双方僵持了约一个小时。知子莫若父,最后老黄恳求民警撤退,不要理他儿子。民警采纳了老黄的建议,佯装撤离现场,埋伏在暗处观察动静。一个半小时后,围观的群众也渐渐减少,黄某见没人理他,就自己下了楼,回房睡觉。
黄某的举动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被关爱的一种表现。由于黄某从小被溺爱惯了,现在失去了那种感觉,心里极度渴望被关爱,便作出了这样的举动。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科学,切莫过于溺爱,否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解决措施
以上就是父母平时对孩子百般疼爱,处处迁就的结果。“爱子之情,人皆有之。”爱孩子是普天下的父母心。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宠爱,会使孩子觉得父母是疼我的,采取得逞政策,只要我要什么,父母总会答应的。这样日久天长,使孩子滋生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而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由于父母常用溺爱代替了理智教育,处处庇护孩子,把缺点视为优点,把胡闹视为聪明,使孩子称王称霸,盛气凌人,缺乏同情心。此外,过分溺爱会造成小孩生活上的无能。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要启发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要严
格要求,绝不能迁就。对一些任性、大吵大闹的孩子,最好别理睬他;这样,孩子在无人理睬时会感到没趣而安静下来,事后再指出他的错误。所以,爱孩子一定要做到爱得深,教得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的做到不要溺爱孩子,做到采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各位家长谨言慎行,不要因为爱孩子,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
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一只小蝴蝶正艰难地将自己柔弱的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便好奇地观察着。几个小时过去了,小蝴蝶仍未成功……接下来,小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已经竭尽全力,很难再前进一步了。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小蝴蝶一把: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小蝴蝶便很轻松地脱茧而出了。但是它的身体萎缩着,翅膀紧紧地贴着身子,蠕蠕而动。他屏住呼吸,期待着小蝴蝶展翅飞翔,就像他美妙记忆中的那些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终于,这只可怜的小蝴蝶只是拖着萎缩的身躯和干瘪的翅膀在地上爬行了一阵子,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它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的世界和这个好心帮助它的人。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出来,是大自然的造化,蝴蝶要通过这一挣扎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够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其实,人也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更需要自身的奋斗乃至挣扎。过分的呵护,只会使生命萎缩,甚至无异于扼杀生命。
第三篇:问题儿童的教育思考
随着“隔代教育”的儿童越来越多,由“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地凸现了出来,“问题儿童”的产生与隔代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对这些“问题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当前摆在每一个家教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就“问题儿童”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策略谈一些看法。
一、现状描述
近年来**镇在家庭教育教学中发现,在儿童中存在者这样几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有一些儿童缺泛最基本的自控能力,表现在注意力易分散,精神涣散,动作缓慢,做事情拖拖拉拉,课上经常做小动作、开小差;二是缺泛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见困难就让、就躲、就退,经常不写作业,有的甚至考试都不认真考,边考边玩,会做的也不做;三是有反教育的情绪,不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一切以我为中心,表现出无理、蛮横和霸道,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是可以信赖的人,父母和老师都是恶魔,不能听从他们的教导。四是不合群,不能很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性格孤僻,知心朋友极少,甚至没有一个朋友;五是自私自利,虚荣心较强,缺泛爱心等等。象这样的学生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为“缺陷儿童”,严重者称为“问题儿童”。
二、形成原因
我们对部分“问题儿童”进行调查和研究显示:“溺爱教育”是造成“问题儿童”的根本原因,“隔代教育”又是产生“问题儿童”的直接因素。“问题儿童”有的是外出打工族的子女,有的是老板族的子女,有的是逍遥族的子女等,随着无法携带子女的外出打工族的出现,无时间教育子女的个体老板的增加和不管教子女的逍遥派的加盟,“隔代教育”也就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教育现象,由“隔代教育”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也逐渐的凸现出来了。有好多孩子从小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大的,这是一种“隔代教育”现象,在“隔代教育”的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轻着有性格缺陷,重者存在着心理障碍、甚至是有心理疾病。那么“问题儿童”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教育不当是形成“问题儿童”的直接原因。教育的主体(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不懂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 “抚养”而没有 “教育”,只知道把孩子吃饱了、穿暖了,不把孩子饿了、冻了就行。具体的说,首先,“隔代教育”的儿童从小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常言说得好:“各人家粑粑各人家爱”,自己家的孩子再怎么不好,在他们看来都比别人家的孩子要强,甚至把孩子身上的缺点当优点来看待、来培育:当孩子第一次骂人时,他们不但不教育,反而认为孩子聪明——会骂人了;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不但不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认为孩子真有心机——会保护自己了;当孩子第一次打人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真有力气——打得真疼;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时,家长不但不对自己的孩子正确的教育,还鼓励孩子去“自卫”;„„„„,类似这样的第一次太多太多了,而祖辈们却没有把这些第一次当回事情,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总认为“孩子还小呢,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的机会,因此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些是非是颠倒的、混淆不清的,当这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时已经为时以晚,孩子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已经形成,要改变这些坏毛病是相当难的,严重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庭教育主体对孩子过度的娇惯和溺爱,孩子从来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本身就受到祖辈的娇生惯养,加之孩子的父母常年又不在家,老人们又怕孩子的父母责怪他们没有善待孩子,所以这些老人对孩子百般的娇惯和溺爱,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急坏了身体;而孩子的父母平时无暇顾及照应孩子,总觉得没有尽到做父母的义务,觉得对不起孩子,对孩子始终有一种内疚感,所以偶尔与孩子在一起时,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满足了孩子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出的要求,以次来弥补自己的对孩子的歉疚,找到心理的平衡。孩子从记事起就是扛的“顺风旗”,一帆风顺,就是没有经受过一点点挫折,这就为将来的学校教育留下了后患,为今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祸根。
二是,家庭教育客体的情感脆弱是形成“问题儿童”的根本原因。正因为他们是泡在蜜糖水里长大的,得到的都是“蜜糖式溺爱”的教育,看上去这些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其实他们的内心的情感是相当脆弱的,是经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的。所以当这些孩子进入父母教育、学校教育阶段,就不可能再享受原先的“蜜糖式溺爱”教育的待遇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受一些挫折的磨练,这时的孩子开始经受不住了,头脑里想到的几乎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如何如何的“好”,父母、老师如何如何的“坏”,如果此时父母、老师没有恰当的教育的方法,必然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激发起反教育的情绪,长此下去他们就会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就会丧失最基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问题儿童”。
三、教育策略
面对这样的“问题儿童”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
第一,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上海师范大学基教处处长钱源伟教授说:“孩子在0~3岁时是亲子感情培养期,此时如果没有与父母建立好亲子感情,孩子很可能在8岁时产生心理障碍,到15岁时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可见与孩子建立好亲子感情在儿童的教育中是何等的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不但父母要与孩子建立好亲子感情,而且老师也要与孩子建立好亲密关系。要培养这种亲子感情、亲密关系,就必须经常与孩子进行交谈,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加以沟通。家长、老师要相互配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要与孩子交谈,交谈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孩子从内心感觉到父母和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她),而不是在整他(她),使孩子认为家长、老师不是凶神恶刹的代表,而是一个亲善的使者,使孩子明白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他(她)好,而不是为了他(她)坏,打消孩子的思想顾虑,使他(她)乐意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让孩子觉得家长和老师可亲、可信、可爱,让孩子说出自己心理话,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为有效的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家长和老师再相互配合,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定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包容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允许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有反复、有回潮。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人、成才,一夜之间改掉身上所有的缺点,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儿童毕竟还处于成长时期,由于学生的道德认识尚未健全,意志品德还不坚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改正了一旧的缺点,还会犯新的错误,难免会有反复、有回潮,“问题儿童”的成长更是如此。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保证学生绝对不犯错误的过程,而是一个犯错——认识——改错——再犯错——再认识——再改错„„的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就是在不断的犯错、改错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形成规范的道德行为,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道德认识就会不断得到提高,意志品德的坚定性不断得到巩固,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是能够逐步得到克服和改正的。常言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锹挖不了一口井”,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但要有坚定信心,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能容忍孩子再犯错误,要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有反复,只要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克服缺点和错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达到教育的目的了。家长、老师今天的教育不一定在今天就起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迟早会在孩子身上起作用的,俗话说:浪子还有回头的时候,我们一边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一边要耐心地的等待他们进步,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激怒孩子,失去对其进行教育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包容”决不是包庇学生,更不是放纵学生,而是暂时的允许,最终还是要求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它是一种教育的策略,而不是一种具体地教育方法。第三,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问题儿童”一般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对“问题儿童”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可以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可以教师进行家访,也可以家长进行访校,总之教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方面,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活动情况,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全方位地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优秀的学生总是相似的,而‘问题儿童’则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最终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问题儿童”的出现并不可怕,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它,而是应当正确地面对它,首先要承认问题的客观存在,然后是潜心地去研究它,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想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科学地对待问题,潜心地研究问题,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对“问题儿童”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定能使“问题儿童”得到转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的。
第四篇:自闭症个案研究
自闭症个案研究
一、基本情况 1.个人信息
姓名:郭xx 性别:男
年龄:6岁
所在机构:自闭症康复中心
班级:启智四班
残疾类别:自闭症
残疾程度:中度
其他残疾:无
2.家庭情况
父亲:郭某某,印刷厂电脑制图员,文化程度:本科。母亲:黄某某,某公司职员,文化程度:本科。因工作繁忙夫妇俩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孩子身上投入精力少,只是给予他经济上的满足,他需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却不怎么关心孩子,两人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注重孩子的发展。
家族史:家族无遗传及从没有人患此病
个案为全托,个案父母不定时的来机构看孩子,但时间间隔较长。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和周日合班,但不上课。
二、问题行为
根据他父母及康复机构陈述儿童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平时沉默寡言,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和别人有目光对视,从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对玩具不太感兴趣。很喜欢发呆,往斜上方看,注意力短暂,情绪起伏不大。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他对许多人的态度是冷漠的,见到父母也是面无表情。因为他没有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当他和别人接触时,时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意愿。
三、评估
1.生理神经状况
(1)视觉:视力正常,但因身患自闭症,在与人交往时和对方无目光交流。
(2)听觉:听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在与个案说话前,必须大声喊个案的名字,才能引起个案注意。(3)智力:智力正常。
(4)四肢运动不协调,精细运动发展缓慢。(5)主动言语少,模仿能力强。
2.现有发展水平(1)言语表达。
言语理解:对老师或他人简单的指令,能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对于稍复杂的指令或话语,需要给与辅助,个案才能理解;语言表达:因主动语言少,个案语言表达存在严重的障碍,如有需要时仅能用1~2个词来表达需求,说话声小而无力。
(2)生活自理:个案基本可以生活自理。
(3)认知水平:有较好的视觉分辨、视觉反应和触觉反应能力,听觉反应能力较差。
(4)肢体运动:大运动能力较好,精细运动相对比发展较差,平衡能力较差。
(5)社会交往:有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不会用语言表达,不能与对方目光对视。
四、个案研究方法
利用周末的时间,对个案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个案的情况,另外还对个案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收集并整理与个案相关的信息,对个案进行深入的了解。
四、个别教育的实施
(1)自我意识训练。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自闭儿童缺乏自我意识,并且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对外界的事情及变化漠不关心,要想改善个案的自我封闭状态,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就要加强个案的自我意识。在认知课上,问个案:你的鼻子在哪里?这是你的书吗?通过让个案对自己及他人的五官指认和物品的所属问题来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我还会让个案帮助我取物品或将食物分给指定的同学,让个案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
(2)主动言语训练。
语言是人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向他人传送很多信息。自闭症存在语言障碍,不仅是因为发声器官有障碍,他们根本不理解言语的真正含义,缺少语言的动机,因此不光教他们说话,更要教他们理解和正确运用语言。个案也存在此障碍,在认知课上,问个案:这个水果是什么?想吃吗?从生理需要入手对个案进行提问,鼓励个案说:这是××或我想吃××,若个案说出,就给予食物强化。在感统课上,问个案你想玩滑板吗?或者你想玩什么?个案说:想或不想,此时要引导他说:想玩滑板或者我想玩××,经训练个案就会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表扬他并满足他的要求。在主动语言训练的环节,要为个案创设情景,塑造个案主动说话,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进行,并注意使用强化。
(3)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生活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要想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就必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缺乏主动语言,人际交往也就成为另一难题,其实儿童的交流从没出生就已存在。由于自闭症儿童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漠不关心,就失去了与人交流的动机,人际交往也就受到了阻碍。因此,在生活课上,要创设多种场景,让个案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主题超市购物,首先将超市购物流程进行任务分解,并分别配上分解图片以便个案理解,第一环节:讲解告诉个案:老师要去超市购物,你愿意帮我吗?如果他说:愿意。就说:可是怎么去超市购物?然后根据图片讲解超市购物的各步骤及所要准备的东西。第二环节:模拟演练当个案对购物流程基本掌握时,就在教室模拟一个小型超市,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适当给与提示。第三环节:真实演练带个案去机构附近的超市,为了消除个案的恐惧心理,先陪同个案购物,顺利进行后再让个案独立进行购物,个案独立购物成功后给与强化。每周一个主题,让个案了解不同环境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因为“交往是寻求的需要,合作是解决困难的需要,交往合作是生存的需要”。
(4)情感交往训练。
个案存在严重的情感障碍,情绪常表现过分冷漠,缺乏情感及情感交流,因此在音乐课上,选择舒缓的音乐或歌曲,缓解个案紧张的情绪,有助于控制情绪。同时,在音乐课上,放一些小动物的动画片,从而让个案了解这个动物,然后拿一个片中动物的玩偶,让个案抚摸玩偶并说:喜欢,不仅如此,还要指导个案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如小明跌倒哭了,我会告诉个案:小明摔疼了所以哭了,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几天后,个案摔倒了也哭着说:疼。可以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对个案的情感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五、具体实施及效果。
只周末时间进行训练,有的训练内容是所设计课程本身,有的训练内容则渗透到课程中。经三个月的训练,个案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主动语言增多,有人际交往的意识,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六、反弹与原因分析。
在训练的过程中,个案经常会遗忘上周训练的内容,经提示能想起部分内容,主要是因为机构课程与我所训练的内容无相交的地方,所以产生了反弹现象。
七、建议
此个案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还需更多人的努力,不仅是机构,更是家庭和社会,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而社会则是人生存的环境。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父母选择离婚甚至将孩子丢弃来逃避现实,社会的排斥等。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1.对家长的建议
作为特殊儿童的父母要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及训练方法,用行动诠释爱,父母可以到机构陪孩子,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训练和学习情况等。花更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多陪陪孩子给他足够的关爱。
第五篇:问题学生个案研究
关于一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刘桂花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勇玉松,男,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智力也不错。导致他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贪玩、懒惰。
二、学困生的表现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上课时,他思想总是开小差,两只手在东搞搞西搞搞,好像老师上课跟他无关似的。
2.自身的贪玩懒惰是造成他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他每次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都不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完成50%就算不错的了。贪玩懒惰导致了他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进而导致遗忘系数增大,这当然也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容易使所学的知识出现断层现象。
三、原因分析与诊断
1、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勇玉松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是我的责任、另一方面就是家长的责任。所以说从现在开始我和勇玉松的父母要制定一个好的计划,为勇玉松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2、唤起他的自信。因为学习差,自信心明显不足,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加大,学习上更是困难,这样就造成恶性循环。
四、制定方案,科学辅导
一、教师与学校治疗。主要是激发他的自信心。
1、平时注意抓住勇玉松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赞美和赏识,从而激发他的自信心,发掘他积极的潜力。勇玉松因为缺少爱,缺少能理解他的老师和同学,所以才在学习上变的冷淡、自信心不强、容易自暴自弃。针对该同学,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利用他同桌的优势,随时给他以帮助。老师时时给他以鼓励,在同学们面前经常表扬他,给他树立自信,鼓励他再接再厉,这样就唤起了他的自信心。
2、巩固他已有的成绩,给他吃“小灶”,利用课间活动的时间,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他的自信心,维护他的自尊心,锻炼他的意志,培养他形成一种“不攻克难题不罢休”的劲头。在课堂上,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刚开始他还没有勇气举手,在鼓励中他慢慢有了表现自己的欲望。然后是稍微难一点的题,即使回答不是很正确也要及时给他表扬,同时同学们也会自发的给他鼓掌以此鼓励。在不断的提问中,他受到了加倍的关注,注意力分散的机会少了,后来也可以回答一些需要动脑的小问题了。抓住了课堂,老师的课后辅助就可以减少,他也能学得更快乐了。他进步了,终于可以台起头来走路了。这样就使他对学习产
生了兴趣,慢慢的就会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3、积极与家庭联系互相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和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作为教育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定期家访, 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并且取得家长的配合。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树立信心,使他们鼓起希望之帆,奋勇前进
二、父母与家庭治疗。主要是培养他的注意力。
1、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表扬、抚摸等),并让他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学习。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
2、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呢。父母可在孩子做完他们的“工作”之后,给予孩子鼓励:“你能这么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呀!”并及时和孩子分离他的感受,让孩子有意识地把做这件事时的注意力和心理过程迁移到其他事情中。
3、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注意习惯,不但要先辈训练,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书桌上,只能放有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食品,更不能有电视机、电话等声音干扰。父母也尽可能不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大声干扰。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三、认知治疗。
对于学困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勇玉松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近来自己不断进步的认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转变勇玉松的思想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勇玉松喜欢的方式,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勇玉松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解勇玉松的思想水平。如“自己上课不敢回答问题”这件事情,让勇玉松认识到,如果自己回答问题不对的话同学们会笑话他的想法是错误的。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心理学认为,孩子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
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如你上课走神、大声说话,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你怎么办?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勇玉松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三,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勇玉松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走神,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勇玉松是班主任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会经常看见他站立在老师的办公室里。于是我考虑对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么,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他。对勇玉松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的改观。
五、治疗与辅导过程中的问题
1、耐心疏导
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平时的引导中,课上课下,我尽量找机会给勇玉松表现。让勇玉松体验成功的感觉。作业认真表扬、积极回答问题表扬、考试成绩好表扬等等,以这些闪光点为契机,耐心正确引导。有时候勇玉松的一些小毛病,如作业没做完的时候,借口悄悄地去操场玩篮球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指责,而是积极地去跟勇玉松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结论。事情过去后,我让勇玉松冷静思考,把当时事情全过程再回忆一遍,自己找到出错的原由,强化他正确认清问题。
2、允许反复
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因为受原有习惯的影响,主体会做出自动的反应。错误有时反复出现,我们要认识到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
一次上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数学题,回头发现勇玉松正低着头看什么,我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自然的走到他的旁边把他看的课外书轻轻的放了起来,我发现他的脸顿时红了。课下他主动找到我给我道歉并下决心以后上课再也不看课外书了。
通过治疗与教育,勇玉松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勇玉松上课开始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我不断积极鼓励,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对勇玉松的教育见成效。下学期的多次模拟考试,勇玉松的各科成绩有了一定的进
步,尤其是数学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个案小结
1、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勇玉松,理解勇玉松的行为,信任勇玉松的行为,和勇玉松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勇玉松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勇玉松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勇玉松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勇玉松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2、经验与教训
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是我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辅导者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同时兼任了班主任,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善于细微之处多观察,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不论是什么的样的学生,都是有尊严的有性格的。决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慌张。要给以学生充分的信任,要多和学生沟通、多和家长沟通,及时获得第一手的材料。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每位教师一定要亲自走下讲台、走到身边、弯下腰来,亲切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力量与自信,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