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我个性特点及成因分析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年以后表现在性格上的种种特性,大都可以在其童年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原因。他的童年经历,已经为他长大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决定了他的走向。这或许就像是我们中国古话中所说的那样:“三岁定八十。”
下面我就依据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做个简单分析。
我的性格特点:敏感,好强,偏外向,倔强,有时候很固执,对待感情比较淡漠……
应该说,每个人全面的性格特征都是不能简单的就用几个词就能概括完全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的性格形成,应该很大程度地受到小时候父母离异的影响。
在我出生前,我的父母感情就不好,后来我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分居了,据亲戚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当然,肯定还有别的一些原因,令到两人之间的裂痕逐渐加大,后来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在我5岁时他们走上离异的道路。就这样,母亲什么都没要,就只要了我,带着我,离开了我出生的那个小镇,去到了柳州生活。所幸,妈妈是个乐观坚强的人,不曾对我抱怨过生活命运的什么,而且很重视我的教育和培养,我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且,我们很快就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艰难,但是母女俩在一起,最重要。
先说说敏感。和很多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样,我有一定程度的自卑。不仅自卑,而且敏感,也许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大多会是敏感的,很容易不安。我就如此,很看重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会担心自己不够好,或者得罪了别人什么的。假如不确定自己是优秀的,绝对不敢突出地表现自己。所以,一方面我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事尽力做好,但是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还不够好,怕我在别人眼中有很多不足和缺点。
关于好强。这个跟上面所述有点像,记得小学毕业时,班主任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你是你妈妈全部的希望,你将来是否努力决定了她的希望能不能实现,这句话当时听起来没什么太大感触,后来回想起来才理解班主任的用心良苦。其实一直以来,母亲也会常说,你妈我一没钱,二没关系,三文化水平也不高,你读书我也帮不了,你只能靠你自己,我们不能一直被别人看扁,诸如此类的话让我觉得假如我不争第一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母亲,貌似还对不起很多人,所以一直以来比赛啊,学习啊什么的,哪怕我不是最强,但我心里已经习惯性什么都想争最强。
关于外向,这跟母亲有很大的关系,母亲的坚强与乐观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是母亲让我知道,要获得幸福的生活,谁都不能靠,指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学习中充实着自己。知道自己是母亲将来唯一的依靠,所以想要自己不断地优秀起来,成为一个所有人眼中都优秀的孩子。虽然不敢大肆张扬地表现着自己,但是就是在低调的机遇里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关于固执和倔强。这也算是我的性格特性之一,只要我认定的事,死都不会改变,比如,我觉得这个人坏,我不喜欢,那么这个人一辈子都出现我的坏人字典里,又比如,我想做一件事,哪怕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也会想方设法去完成,因为我觉得只要我想,就可以!
对感情的淡漠。或是因为见证了父母的经历,或许是我自己的一些经历,现在对于爱情这个东西,我还是比较淡漠的。我始终觉得,没有经历过父母离异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这种阴影对小孩所产生的影响的。不要以为小孩还小就什么
都不知道。其实,有这样经历的孩子都比较容易早熟的。似乎就在刹那间,对所有的事情都了然。童年的经历,家人的冷漠,让我极端憧憬美好完整的家庭,期期待童话般的美好。但是,我不得不坦白地说,那个所谓的刻骨铭心的“初恋”将我对爱情的些许期盼再一次无情摧毁,现在在我的眼里,这个社会上,从一而终独一无二的感情基本上已经绝迹,唯一可靠的感情就是来自直系的亲情,只有这样的亲情才是本能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
这么多年,从一开始的稚嫩到后来的适应到现在的变化,虽然一直在坚持某些动词,但也改变了许多对人生的看法。想一想,人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总要慢慢地作出一些改变来适应这个社会。慢慢地,学会了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慢慢地,学会了强硬地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慢慢地,学会更加圆滑地为人处事;慢慢地,学会成长,学会成熟……
心理学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在成年时的种种性格上的缺陷,其实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埋下了它的种子。在童年时代,由于我们的心灵处于未发育完全的状态,因此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我们亲近的长辈的态度,还有我们成长的环境,都很容易对我们产生影响。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时代具有最强的可塑性。如果一个人从小成长在一个健康、快乐、充满关爱的环境中,那么他就更可能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快乐的人。但如果他自小就受到忽视、缺乏关照、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对待,那么在长大以后,他就可能会脾气暴躁、性格古怪,难以与别人相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只放出的风筝,风筝顺风升起,越来越高,但无论它飞到哪里,都会受到它身上那根线的牵制和操纵。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就是那根线,会制约他一生发展的轨迹。
所幸,虽然我的经历不是一帆风顺,但依然感谢母亲和身边所有伴我成长的人,没有让我成长成为一个性格怪癖,及其自卑的人,而依然让我一直健康地成长起来。
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
1.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惑教育界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2.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2.1 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
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矛盾。也许在选择做教师的时候,不知道其中的艰辛,神圣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在知识文明的巨大背景下,教师同样是一个渺小者,难以担当无所不知的智者角色。“诲人不倦”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为人师表者最高的境界,一代先师孔子提出的这个为人师表的标准,数千年来自认为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赞誉与现实的背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的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的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如果一个人选择当教师是为了能够教书并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工作中却因不能实现这一理想而沮丧和不满,那么离职或倦怠就是难以避免的后果。2.2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下的工作竞争压力大
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作为一线教师,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人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作为专任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组织的大考、小考不断,不少学校对各项考试 1
指标进行排队公布,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作为毕业班老师,还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等。
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这里的学校处境极其尴尬,有门路的教师争先调离,补充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范毕业生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素质差,年龄偏大。周宁泗桥小学的一个领导对笔者说:在现行体制下,新的老师不愿来,好一点的老师争先调走,剩下的老师可谓“老弱病残”,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新课程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个人素质偏低的矛盾。新课程的理念新,对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挑战性明显,加上现在教育界存在的浮躁现象,改革呼声不断,以江苏省为例,10年间高考方案5次更改,教师、学生、家长都感到难以应付。
2.3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发展精神文明的使命,但可悲的是,毋容置疑,尽管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就实际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教师是不可比的,特别是非重点中学、小学的教师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很少有成就感。
山区与沿海地区的教师待遇悬殊巨大,给山区教师以强烈的刺激。笔者在周宁月工资2000左右,同样级别的老师在宁德则是2500元左右,在福州达3000元左右,而在厦门超过4000元;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等头衔的名师在山区本是凤毛麟角,但在本地,其工资待遇方面没有任何体现,而这种级别的老师到厦门则是近千元的特殊津贴。。山区学校名师的心里尤其不平衡,他们不但经济待遇差,在山区的背景下他们的价值常常得不到体现,在一个多数都是专科文凭的学校,本科毕业生反而成了弱势群体,不但找不到被重视的感觉,反而常有被挤压的感觉。如果我们不认真地研究和改进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那么想要维持一支稳定的、富有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就是纸上谈兵了。2.4教师自身原因
职业倦怠源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教师的自身因素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专业水平低下,工作成绩不出色。教师张某性格好强,但专业水准不高,把一次次的工作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不思进取,终因为失败阴影笼罩,成就感低,产生职业倦怠;
专业态度缺失。教师祝某,大学毕业后回到山区任教,由于不热爱教育工作,在事业之初缺少足够的精力投入,几年后工作业绩平平,难以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产生职业倦怠;
不得志,滋生情绪。一些学校领导任人唯亲,办事不公,打击了一批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老师注重名利,在无法如愿的情况下,又不能自我调整,游离了工作心思,产生情绪问题,导致职业倦怠。教师江某性格孤僻,虽标榜自己淡薄于名利,勇于仗义执言,但内心自我抱负水平高,因人到中年,看到一个又一个同辈或晚辈的事业发展比自己好,心里不平衡,将个人的怨气带到工作或课堂中,渐渐地工作效益也低了,导致职业倦怠;
缺乏进取心。在现行体制下,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走上教育岗位,一年见习期转正后为中学二级,过五年参评中学一级,再过五年就可评中学高级教师,而中高职称是中学教师的封顶级别,这样,一些教师工作十余年后就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了,缺少进一步追求的动力。
缺少创新精神。教师,就像一个摆渡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如果简单重复,不会创新,必将导致单调感,渐渐地产生职业倦怠。山区缺少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学术氛围差,大多数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每天负责把2节课上完就万事大吉,课余靠打牌、麻将打发时光,什么教育理想、教科研于己无关。长此以往,工作热情减退,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与沿海发达地区教师的业务水准差距越来越大,比如今年省学科带头人评选结果:绝大多数名额评给了福州及闽南地区,山区县市所评得的名额少得可怜。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单调中发现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3.1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当初是否因为职业性的或是理想的原因而进入教师工作的,但若干年后,有的人不愿当老师,有的人却爱上教育工作。“因为爱,所以执着”(福安师范附小的陈瑞清老师言),一个人若是能够选择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然后倾情投入,不但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将过得幸福快乐,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谈到对教师工作的感受,说道:“上课是一种享受,每天在课堂度过的一段时光是最美的”,这种老师的生活质量与那些“走进课堂心里就烦”的老师相比,真是两种境界。不再将上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是一个教师过上职业幸福生活的前提。
矢志教育人生,提供让学生回味一生的优质教育,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认为,教育虔诚第一,教育艺术第二,教师应该带着爱工作。在各种场合,我毫不掩饰对数学、对教育的由衷热爱。什么是热爱,一个名师说得好,那就是:作为一个科任老师,讲到教育,讲到学生,讲到你教的学科,你的眼睛会发亮。21年来,我先后任数学教研组长、年段长、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和工会主席,但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老师,追求教育的高度与品位。人的一生如果能遇上一两个好老师,那是莫大的幸福,要给学生一种幸运感;通过教科研给工作以新意,时常聆听自己教育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给自己一种成就感。3.2调整心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充满了情趣,就充满了自信,就有一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放假的时候,就盼望上讲台;有的教师习惯了盼望工作之外的乐趣,一谈到工作就成了苦得不能够再苦的苦差事。其实这只是心态的问题,而不是别的什么。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和啰嗦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学会情绪疏导。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3.3调整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3.4提高耐压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
提升耐压能力。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对教师来说,培训学习是一种福利;我珍惜八年来,学校让我参加的各种学习机会,每一次学习归来,我会做一个小结,发现每次都有收获。
3.5寄情教学工作
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你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看到满园桃李风光,收获爱与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将工作后所得到的钱看成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倒过来。努力寻找这样的感觉是一个教师应当追求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负担,也不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当成谋求快乐的一个过程。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寄情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高实践性智慧,在读书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寻找成功感。
读书学习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行走形式。纵观当下教师们的工作状态,实事求是地讲,教师们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少人倾向于读“保饭碗”之类的书,如优秀教案选,很少光顾追寻教育理想、提升专业内涵的经典论著和本学科的业务刊物,而这些书籍是滋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3.6投身教科研
在投身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必将带来种种困惑,困惑带来教研 话题,教研促进教学、成就名师,不断提升职业境界。而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拥有不同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无疑,在成就专家型教师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教、学、研结合,需要磨练,如: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在反思性教研中升华。
教学积累。搞教研是一件苦差事,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文献资料、读书笔记、教后思、教学随笔。作为每月一笔开支,自费购买书籍、订阅期刊应成为我们的习惯。
教学反思。叶澜老师说: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身边不少名师将“做读书笔记,记工作日志(教后记),写教学随笔”成为每日的工作习惯。
论文写作。写文章是一般教师到名师不可或缺的关卡,离不开我们的大脑与双手,一线教师的写作不应该仅仅为功利目的,更重要的应一种积累、一种提升,一种充实。
挑战自我。名师是在艰苦环境或自设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把每一次挑战当成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遇。几年来,我坚持开公开课、做讲座、写论文、做课题,正是这一次次的挑战与机遇,给了我学习、提升的空间。4克服职业倦怠的要数整合
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国家的基础教育任务,是我国教育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常年披星戴月,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更应该得到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但是,如果尊重只是口号,保障只是难以兑现的承诺,教师只能带着高尚的职业光环在不断期盼中不断失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尊师重教一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国还专门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对人民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义务教育法》也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作为社会及政府部门,首先应对教师多一些理解与支持,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氛围,努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多为教育、教师办实事。周宁各校都有两位名誉校长,一位政府领导,一位乡贤企业家,确实为周宁的教育办了不少实事。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为教师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履行职责。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政策上支持鼓励在育人、教学、教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能否给中学教师设立更高的职称级别,如正高级;在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进城考核、职务提升方面做到客观公正;注意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农村中小学校有所倾斜,体现教育公平;在关注教师的业务工作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作为学校,应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
践行“行政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尊重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
一、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挫折教育。教师的职业特征形成了教师自尊心、进取心、荣誉感都较强的心理特征。每逢考试结束,学校都会进行总结,奖优罚劣。对于考得差的学生,教师一般都以鼓励为主,批评辅之,惟恐刺伤他们受伤的心。而教师也是凡人,因此,学校领导对考试失利的教师也应该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快从自责、痛苦中摆脱出来,重新找到自信,全身心、高效率、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工作。
二、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日常管理。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多发群体。所以管理者应从小事、从细微处关心他们。周宁二中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作为周宁边远地区的唯一农村完中,该校近年引进一批来自省内外的年轻教师,迎新的日子,校长亲自驾车到县教育局迎接,每逢中秋、元旦等节日,学校都要宴请青年教师,主要领导亲自作陪。同时经常组织他们到周围观光、考察,并及时把学校的教育理念灌输给他们,从而使青年教师激发出深厚、稳定的工作热情。
此外作为教师,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应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等等。
第三篇: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较大压力的情境下,由于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的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度疲劳和紧张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惑教育界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具体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教师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职业倦怠
教育是复杂的、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的一门辛苦行业,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现实生活中赞誉与现实的背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彰显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高期望。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的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的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如果一个人选择当教师是为了能够教书并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工作中却因不能实现这一理想而沮丧和不满,那么离职或倦怠就是难以避免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逆反心理,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一旦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年限稍长的教师就容易出现“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工作就那么回事,怎么干都一样,爱咋咋地”等感受和行为表现,而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更是如此,工作量大、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压力、进修、科研和职称评定等压力,其他方面的各种压力,使教师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和信心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教师一旦感到在教育上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了,一旦陷入绝望的境地,那么他们也不会给以重新的投入,他们便会停滞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自我成就感降低、无所适丛、听天由命的地步,一旦沙子不能成为黄金,那么也就要面临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二)学校组织因素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
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关心教师的工作,几乎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给那些听从领导分配、自律性较强、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制定的,而这些教师往往是工作干的越多,缺漏也就越多,所收到的批评和相应的惩罚也就越多,所以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什么事情也不做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多做十件是应该,而少做一件就是错,奖励的是善于投机拉拢关系的“清闲族”,惩罚的是实实在在干工作而成绩不佳的“奴隶族”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各项评价制度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打击是致命的,辛辛苦苦的工作却从工作中体验不到成就感,甚至有被人戏弄、玩耍和利用的感觉,可想而知,这应该造成一种多么强烈的教师职业失落感和倦怠思想。同时,在工作中,校长乃至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工作漠然置之,无关痛痒、不闻不问。主科、有升学任务的学科的教师享有较高的地位与保障,而副科、没有升学任务的学科的教师对职业满意程度较低等,让教师感到缺乏欣赏与支持,自己再多的付出都是无所谓,势必造成他们对工作的放纵,对工作的胜任感下降等。一旦教师的信任感和成就感消失,而且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不满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将会给教师带来的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作为一线教师,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少人还有许多兼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作为专任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组织的大考、小考不断,不少学校对各项考试指标进行排队公布,教师提心吊胆,生怕在众人面前丢脸,作为毕业班老师,还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等。一些边远地区的老师,干得最累,拿得最少,成就感最低。这里的学校处境极其尴尬,有门路的教师争先调离,补充教师特别是优秀师范毕业生难,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素质差,年龄偏大。在现行体制下,新的老师不愿来,好一点的老师争先调走,剩下的老师可谓“老弱病残”,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师因自身素质差,缺乏人才引领,没有活力,又看不到希望,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三)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在我国,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称号,那只是从精神上的一种安慰,一旦涉及到实际,有绝大多数的人对教师的职业是不屑一顾,充其量是一个“没有钱途而清贫一生的钟点工”,其它单位的福利待遇轮到教育行业都大打折扣。在常人的眼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几乎等于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还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只不过是唱的响亮,而放的空荡。社会上羡慕教师的不过是教师的高薪长假,却没有感受到教师工作的枯燥单调,由于环境、能力和接触面的限制,教师要到学校外的各单位办点事真是难于上青天。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发展精神文明的使命,但可悲的是,毋容置疑,尽管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就实际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教师是不可比的,特别是非重点中学、小学的教师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很少有成就感。这些看法和经历一旦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便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了,繁华的市场经济给人们以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部分教师也不甘清贫,跳槽、下海经商、第二职业、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厌倦、鄙弃而产生的教师职业倦怠。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职业倦怠源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教师的自身因素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一)正确的认识自我,以乐观开朗的心态从事自己的教育事业
作为教育行业单一个体的教师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符合实际的评价自我。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地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价,不随意说“我不行”,也不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从事教师职业,与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联系,经常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挖掘出自身潜能,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教育改革诚惶诚恐;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校园里的欢声笑语烦躁不安;调整心态,你就不会对公平竞争心灰意冷;调整心态,你就不会为忙于评职评优而使自己疲于应付;调整心态,教育不再只是你的一种职业,每时每刻都将伴你走过幸福快乐而又充实的人生旅程。
(二)以关爱学生为基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培养职业情感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有追求才有劲头。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同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做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就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使自己在关爱学生中,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关爱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才能从师生爱的洪流中感受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而从爱的源泉中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用暗示诠释,用反思武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自我暗示就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成来自我凋节情绪的方选。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例如把 “我不行”变成“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把“学生让我很恼火”变成“学生很淘气,但也很可爱”。让自我暗示来达到内心的自我解脱。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学会反思,只有经常性反思,才会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要塑造积极的心态,有时要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不原谅别人,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
(四)丰富生活空间,学会放松自我,合理调节情绪
教师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教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作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事情的看法。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身为教师我们要给自己为彼此创设良好宽松的环境,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例如适时放松的活动等等。在生活中为教师排忧解难等,让教师感受学校的温暖,进而让教师从倦怠感中解脱出来,轻松愉悦的从事教育教学和生活。
(五)建立良师益友的教学氛围,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师具有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教师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和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是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和教师人格的影响力。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心理稳定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就会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发生几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不良的同事关系对极需同事支持以减轻压力的教学工作而言,是不利的。在压力大的职业中,彼此的支持和协助更显重要。教师团体中蕴含丰富的互助资源,可以激发创造力、开发智能、提供支持和肯定。良好的同事合作关系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 , 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同事关系可以减少教师间的矛盾,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出现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而且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要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让教师更加卓越的发展,不但学校管理者要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入手,制定出一种切实可行适合本校发展的评价制度与奖惩机制,学校管理者要更多的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还必须从个性的自我发展完善入手,构建教师人格升华的平台。
第四篇:影响盲童的个性特点的成因及其教育对策
影响盲童个性特点的成因及其教育对策
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
李霞
[摘要]
人的个性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每个人同时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不可能都是纯洁的,一旦某一方面出现不健康的因子,就会对人的个性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每个人的个性中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健康的东西。残疾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比正常儿童要低,一些不良的个性在他们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注重对盲童的教育。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个性成因
早期干预
正确认识
台湾省的某教科书概括为:6-10岁的男盲童缺少安全感、缺乏自信心、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心思不专一;女盲童消沉、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心思不专一。11-15岁的男盲童猜忌心强、成就感偏低、缺乏自信及归属感、对爱的需求强烈;女盲童消沉、成就动机低落、缺乏自信及归属感、有的心思不专。大陆某权威专著概括为:盲童性格内向、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容易有自卑心理、对生活态度消极、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等。分析研究这些个性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到矫正的最佳手段,帮助盲童正确认识自己,驱除烦恼,顺利完成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积极促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向着健全的方向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盲童个性的成因。
1、家庭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当。
家庭是盲童入学前的主要活动场所,对形成他们个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科学“追踪研究”证明,从出生到七岁,这是一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力的发展,促进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和情感、意志过程的发展。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家庭中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养成十分有关。有的家庭(特别是家长)对盲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比较正确,盲童的个性品质也比较健全,而有的家长对盲童采取过分溺爱的态度,对他们的生活百般照顾,用怜悯来替代教育。他们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啥有啥,连一些简单的自我管理也由家长代替。家里成员,特别是兄弟姐妹都必须以他(她)为中心,好的由他先吃,大的由他先挑,他的错误,大家忍让,只有夸奖,没有批评。溺爱娇贯时间越长,在他识记中的暂时联系就不断强化,刺激在大脑皮层的痕迹就越深,于是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在他们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别人为我服务,别人必须听我的,这是天经地义的。
2、多数人对盲童持同情、保护态度,使他们盲目自尊自大。
很多人(包括教师)认为,盲童是可怜的、悲惨的、值得同情的,认为他们因残疾会丧失生活信心和勇气,因而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他们,要求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避讳残疾。当他们有所成绩,就夸大地肯定、表扬,说他如何如何的聪明、能干(由于他视障,人们常另眼相看),而不知正是这种做法,在盲童的思维中形成定势,养成盲目自尊自大的“盲化症”.在学校里,有的盲童不是要自尊、自立,顽强进取,而是把残疾作为特殊照顾的资本。因此,过度照顾盲童,使他们的情感淡凉,自私自利;过度维护盲童的自尊,使他们固执清高,惟我独尊。
3、视觉障碍限制了盲童交往、观察和模仿的机会。
人们的一些社会性行为和态度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由于视觉障碍,大大限制了盲童的交往范围和数量,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参与机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们很难从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得有益的东西。同时,对别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模仿也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不能把自己的行为同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缺乏,使盲童不能正确地认识到他们的哪些行为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因此,常会产生盲童自我认识和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某些人们认为是不良的表现,而盲童本身却无所察觉,并非他们明知故犯。这一矛盾,造成明盲之间互不理解,如不正确对待,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社会人群的绝大多数都是明眼人,社会的许多环境都是按照视觉的标准而构建的,盲童以无视觉的孱弱之躯来适应视觉社会必然会踌躇得不知所措、失却安全感等,在许多情况下会感到无能为力而常常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及归属感。
盲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构建:传统社会对目盲的迷信解释上对盲人的种种偏见、无知者对盲人不公或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以及社会坏境中各种并未考虑到盲人需要的房屋建筑、公共设施、交通道路等,这些都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正常发展:缺乏自信心、自卑、缺乏伙伴作用而失去交往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不便,很难就业、连累家人……
4、自卑和多疑心理的影响。一些盲童,由于家庭歧视、社会上的某些偏见和个别教育工作者的不良态度,使他们产生自卑和多疑心理,而这种自卑、多疑的不良个性,又促使“自我中心”不良个性的形成。由于他们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缺乏信任,往往把自已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很不愿意和自己不熟悉的人交往,对明眼人的态度更是小心翼翼,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人心难测”,甚至把别人的过失也当作是故意。这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自我防卫。这种过度自我防卫,造成与别人关系疏远,听不进善意的批评指正。
二、教育对策
教育的功能与目的除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以外.还包括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的建构个体健康的人格,面对盲童因种种因素而导致的一些人格问题,盲教工作者并非束手无策。
1、加强早期干预与指导
既然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对盲童人格的影响很大,因而等到盲童入学以后才开始建构与矫正明显已为时太晚了。作为盲童教育工作者应设法从改进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入手,指导盲童教给家长对盲童应持的正确态度、应使用的正确的抚养方式、如何适时适量地提供各种适当的刺激、如何帮助盲童及早地学会控制身体和走路、如何训练盲童有效地利用其他感官、如何安排并鼓励盲童积极正确地与小朋友交往、如何帮助盲童接触了解社会……国外的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对盲童早期干预越早、越得力,其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就越接近于普通同龄儿童。
2、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盲童的第一所学校。前面已经谈到,盲童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从家长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中起始的。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生活作风以及对盲童的要求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家长们务必认识,盲童良好个性的形成,生活环境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长对盲童要“爱”与“严”结合,切忌以溺爱代替教育。
在家里要求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多指导少包办;对他们与其他子女的要求必须一视同仁,不姑息盲童的错误;多引导他们参加社交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行为和态度。同时,也不能歧视盲童,否则,又会造成他们抑郁寡欢、消沉悲观的个性特征。
3、加强盲校心理卫生个别辅导
盲校学生个体间差异很大,盲童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庭注意到了早期干预、有的什么也没做;有的先天失明、有的中途失明;有的尚有光感、有的眼前一片漆黑;有的入学时八九岁甚至更大、有的还不到七岁;有的非常聪明、有的有明显的智力问题;有的就是单纯的视力残疾、有的兼有其他的残疾甚至好几种;有的人格方面问题大多、有的则几乎近于正常;有的人格在这方面有问题、有的则在那方面有问题……这些林林种种的差异告诉人们,目前我国所推行的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无法满足全体学生人格发展需要的,它要求盲校在集体教学之外必须有针对各个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而适当地补充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盲校可以在《个别矫正》活动课程中安排心理卫生个别辅导。针对不同盲生的不同人格问题作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
4、引导盲童正确认识目盲
目前我国试行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比较注重对盲童进行认识身身残疾的教育,在某些学科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视力残疾的影响(初中生物),具有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开朗、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战胜伤残、立志成材的精神(初中思想政治);结合残疾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集体现念、组织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与伤残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班团队活动人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我们在盲童人格建构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等细节方面尚有待纵深发展;上述内容固然重要,但使学生了解目盲的原因、目前视力的状况、预后、如何克眼目盲的不良影响、目前自己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目盲了我还可能做什么等内容对构建盲童的人格也非常重要。
5、教盲童学会与社会环境互动
盲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应该包括一方面盲童通过学习,使自己不断地适应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盲童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与普通学校联谊等接触和了解社会,扩大与健全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亲身感受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这实质上也是让社会了解盲童、了解盲人的过程。盲童不断参与社会生活使社会意识到了盲童(人)的存在,不断地了解了他们的需要,进而理解这一群体、关心这一群体、帮助这一群体,从而使“盲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改进,有利于构建盲童健康的人格。
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充分认识这一点,承担起教育盲童的重担,把他们的不良个性克服在萌芽状态,使他们成为良好品质,残而不废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学>>
<<发展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学>>
第五篇:“后进生”成因及心态分析
“后进生”成因及心态分析
2000年三月八日《光明日报》上,《请别叫我“后进生”》疑问,引起教育界一片争鸣,学生们说:“我们拒绝这个称号”。学生们认为把他们叫做“后进生”或“差生”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这使他们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何谓“后进生”?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后进生”的产生?被称为“后进生”同学的心理状态如何?读过那篇报道后,感慨万千。自那时起,我便私下展开调查,找班主任、教师了解“后进生”在班级的表现,同“后进生”倾心交谈,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家长共同分析后进退步的原因。在我校二十各班级100多名学生中,被称之为“后进生”的竟有10%之多,少数班级高达15%—20%,而且由低年级至高年级日益增多。谈们坐在班级后排无人过问的角落里,受歧视;受冷落,有的班主任一天乃至一个星期同这些同学无话可说,甚至一学期内除了大扫除等集体劳动外,别无他话,有他们没有他们都一样。
如此境况,着实让人心痛,令人堪忧。
难道“后进生”真的生来就是“后进生”吗?难道他们生来就低人一等吗?难道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没有责任吗?
通过调查我发现,我们社会、家庭、学校教师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造就了“后进生”!是我们使它们背上这一沉重的包袱!在此我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及针对“后进生”进行的社会调查,尝试对“后进生”形成原因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做全面分析,这或许对从教育的工作者有所裨益。
一、客观环境
A、社区环境
环境铸就人,这话一点不假。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副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越来越集中,小城镇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商贸城”、“棋牌室”、“娱乐城”、“KTV”等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各种特色经济小区日益明显、突出。然而在人们的财富越积越多、事业日益红火、个人欲望越发膨胀的今天,他们也正经历人生最大的失误:子女学业的荒废,教育的失败。
据我调查,班级所谓差生中50%来自于这样的社区环境。这些学生中,“少年老成”成人化十分明显。商业经济观念自小在他们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腐朽的金钱至上观念和享乐主义由死灰复燃,只是一片净土的中小学校园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生长在此环境的孩子们,他们耳濡目染的便是:商业利润,经营技巧,坑蒙欺诈,互相利用的人生理念。商品经济发展到如此地步,赌博意识业已“深入人心”。朋友相聚、喜庆宴请,比酒桌赌桌上才显你我诚意。此时此刻,有谁还能顾及子女的学业?!
青少年学生极易模仿成人,在大人们逍遥迷醉的时刻,他们子让也不甘寂寞,举办生日晚会、下馆子、出入于游戏娱乐场所,尽享父辈们的幸福。然而为此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童年的纯真、学业的荒废、品质的沦丧。
B、影视书刊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日益广泛。电影电视的日益普及,人们尽享现代文明成果。然而人们对社会的阴暗面也一览无余。有效的心灵被过早地注入了麻醉剂和兴奋剂。于是他们沉醉于电影电视,沉醉于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
另一个小学生尤其是四五年级的学生常去的地方,便是游戏室、网吧娱乐城。部分学生因追求感官刺激、虚无缥缈而整日神思恍惚不思“家”。
书籍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承接文明的载体。然而如今图书市场却良莠不分。书刊封面,不堪入目,内容庸俗,质量低劣。我做为班主任,一次调查学生的书包,竟为之瞠目:班级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带有不同程度的课外读物、通俗书刊,有的竟忘带了课本。少儿画报上的人物衣服也越穿越少。在一本仅十几页的画报上,“我爱你”、“你喜欢我吗?”竟出现了二十次之多。整篇充斥“哇”、“好酷啊”、“帅呆了”。最近引进一步日本少儿卡通片,主人公满口脏话、刁钻奸滑,竟成了小学生效仿和崇拜的偶像。
C、学生家庭
造成学生“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后天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会使子女们一辈子受益匪浅,而残破不和的家庭却会使幼小的心灵蒙受不可治愈的创伤。父母亲因为性格不和而整日争吵,因为赡养父母而斤斤计较,因为工作原因而在家对同事恶语中伤,等等都将给孩子内心世界留下阴影。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冷战家庭、隔代抚养、亲朋寄养(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教育化境恶化,使这些家庭的学生或敏感偏激、或沮丧畏惧、或孤僻自卑、或敌视权威逆反心强、或报复社会呈现暴力倾向、或拉帮结伙、或早吸毒寻求感情代偿和麻醉。他们受人讥笑,被人歧视、看不起,鼓励与同伴之外。他们行为越轨,未成人所不理解。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长期游离于家庭与学校之间,闲逛在街头。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样的孩子能成才吗?!
即使正常家庭也存在种种教育误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们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家长由于家务与工作忙,与孩子交流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分数”上。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左脚掌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近到父母义务和责任了。
D、学校班级
学校班级集体在少儿成长时期起决定性因素,当然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然而由于教师的一句话 学生的自信心丧失,感到前程黯淡渺茫。课堂上,教师并不有意的一句话,学生却刻骨铭心。诸如:“这个简单的问题你能回答吗?”、“他都回答不了,你行吗?”“真差劲,这都答不出。”、“你真拖了我们班的后腿了,要不是你-----”、“笨脑瓜。”等,教师可能言者无心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永世难忘。有许多教师冷落差生,甚至一看到差生就头痛。他们认为差生转化不是教学内容,对差生提问等于耽误进度、影响效率,结果使差生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从而自暴自弃。教师碍于人情或某种心态,照顾这个学生,取悦那个学生。结果使那些家庭境况差,无重要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冷板凳,带不起头来,觉得样样不如人。
学校校纪校规的执行有时因为某种原因也存在偏差。同样是进入游戏室,却一个是敷衍了事,而另一个是大动干戈。致使少数学生打小就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充满歧视,充满黑暗,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
二、心理状态
A、自我意识强
以自我为言行的中心,缺乏正确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此类学生在班级可能不多,但影响颇大。他们往往较难接近,他们只关心自己,劳动不积极,对老师同学的劝戒漠然处之、有错不改、明知故犯、我行我素。有的学生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做是“讲义气”,把破坏纪律当成英雄行为,成为老师的“眼中钉”。这些同学在班级往往很具有号召力。如不能加以正确引导,极易形成“小团体”,乃至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声誉。
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学生性格缺失。独生子女的普遍化是独生子女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能力。孩子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满足,注重享受生活和追求直接兴趣,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想的问题较多。B、意志力薄弱 这些学生虽然懂得到的行为规则,但是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往往不能控制自己。青少年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特别是消极的东西。不良行为在开始时,常是偶然发生的。以从中得到了满足的情绪体验,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终于形成恶习。如进入游戏室的大部分同学也知道游戏于身体、学习无益,但在心里却说“仅此一次”。有些同学偶尔见到别人的学习用具,便窃为己有,渐渐越偷越大,结果悔恨交加。少数学生偶尔看到黄色书报认为好玩有刺激。一次次下去,结果去浴室偷看,上网查看黄色网站“人体艺术”------C、缺乏自信心,自本卑心理强
本来自信心乃是青少年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即“初生牛犊不怕虎”。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老师、家长都只是把眼睛盯在成绩上,而对谈们的心理漠不关心。所谓的差生在老师的鄙视、家长的逼迫下,一年年几乎毫无自信的在校园里度过。长期的鄙视、打击与扼制,他们的自尊几乎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影,剩下的只有自卑了。受自卑心理的驱使,他们便破罐子破摔——于是“后进生”出现了。
D、缺乏爱心
他们很少被人爱,他们也很少爱别人、爱班集体、学校。在家里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体验不到师爱,同学友爱,他们缺乏比人爱的体验,故反映在他们心里上就是对别人漠不关心,对班集体不管不问,不尊重老师。与亲人、同学越来越疏远,新歌也越发孤僻,在办理好与同学争吵、打架,甚至于老师顶撞。
E、虚假心里即双重人格
不难发现,大部分差生“说”与“做”是不一致的。写作文、定计划、表决心、写检讨时说的冠冕堂皇,但做与不做、怎么做却是另一回事。有些同学在学校、在家里截然不同;在公开场合与“知心朋友”面前大相径庭。这些现象都表明耗资存在双重人格问题,存在虚假心理。究其原因:第一、家庭环境和家长做法本身是双重的,这使孩子受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孩子在玩中学的权利。整天考试补课却又要写有意义的日记,这有可能吗?这样的大人式的教育快速泯灭了孩子的童真而变懂事,善于应付(若不会应付,则过不了关)。有不少学校校内考试较严,而在统考会考时(因与外校比成绩)却告诫学生要“团结奋斗”“机制灵活”。这对学生判断是非的标锥和形成良好人格起了干扰作用。第四、社会方面对孩子的影响。领导干部的虚伪与丑闻、假广告、卖假货那种“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观念等孩子双重人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F、法纪观念淡薄,为所欲为 现如今影视作品、VCD光盘,充斥武打、暴力。主人公视乎非常潇洒,无所不能,想干的事总能干成,杀了人总能逃脱或根本不负任何责任。对于那些涉世不深,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多还没有形成的少年来说,如果经常沉溺其中,便会产生一种冲动、错觉,似乎自己学到了不少,总想找机会一显身手。这些学生易冲动,处理问题简单化,不考虑后果,导致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现实中有些学生经常受到来时的批评但由于家长的“走动”,社会上的是更是如此,让孩子觉得只要有人“通融”,一切都好办。如此这般,遵纪守法又从何谈起?
三、转化措施
综上可知,“后进生“本不后进,他们也是正常儿童,作为教育者理应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爱护。转化”后进生“是我们教育及哦啊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是转化”后劲上“的主体,教师优势转化”后进生“的主心骨。
A、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作为老师来说要注意师德修养,心中要想到差生,要把差生当做班级体共同进步的一员,在学习上、生活上使他们享受平等待遇。教师要时刻把差生的特殊性放在心上,不能冷落歧视差生。多从思想上爱护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不被歧视、不被遗忘、不受冷落,去掉他们心中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B、教育学生正视缺点
教师要耐心同差生谈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各方面同其他同学的差异,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从而不自暴自弃,有针对性地进行努力。
C、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后进生”也有各自的优点,只不过和缺点比起来稍显不足而已。做教师的有责任把这些优点发掘出来,并加以宣传、表扬。这是使差生“天天向上”的第一个台阶。D、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应加以启发点拨,不要动辄呵斥、讥讽。教师应多从思想上爱护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不被歧视、不被遗忘、不受冷落,去掉他们心中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