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

时间:2019-05-15 03: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

第一篇: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

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

即集团公司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以来,项目为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充分发挥“员工书屋”和“工会百宝箱”的功效,进一步推动公司员工读书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丰富广大员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结合公司“安康杯”竞赛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工会群众监督、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加强女工劳动保护、加强员工安全健康教育。项目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体与竞赛活动,包括各类的技能比赛与业余的篮球赛等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来相应公司号召,在其中项目创办的“员工书屋”中,我阅读了很多书籍,质量安全方面、技术方面,使自身在质量安全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有所认识和提高,也使我对公司的此次活动中提倡的技术、安全方面有了更深更透彻的感悟。

第一是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生产是施工单位永恒的主题,更是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以保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思想上围绕爱国爱党,行动上处处想着项目利益积极上进,协助项目经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决定、条例,扎实作好安全工作,努力实现项目安全生产目标。在管理中敬业爱岗,严谨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对安全意识淡薄、经验不足、怕麻烦、惰性思想作祟的苗头通过安全日活动、生产运行分析会一起学习安全方面技能知识,吸取分析事故教训,总结事故教训,不断增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只要利于企业发展利于安全生产的自己身先立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是提高专业技能。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和岗位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坚持边学习边做,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巩固和丰富业务知识,对待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加紧学习,更好的充实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在等着我,我心里在暗暗的为自己鼓劲,要在竞争中踏踏实实站稳脚步。提高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争当技术骨干,在业务方面严谨、认真,做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总之,自活动开展以来,也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像平时工作不够细心以及不爱主动和人交流等,我知道这是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弊病。还有就是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是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海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及不足之处,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赶上时代的步伐。对过去的工作只能作为新的起点,更长更艰巨的任务还在等着我,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更长更艰巨的任务还在等着我,我会更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好的业绩!为公司在将来的将来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志阳

第二篇:从生活中感悟

从 生 活 中 感 悟

王 智 超

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入手,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一、从生活小节入手,引入课堂教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就要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因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家,请家长说说给自己起名字的过程和其中寄托的家长的美好期待,然后在课堂上自愿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这样以来,学生纷纷发言,饱含真情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学生在介绍自己和听别的同学的介绍中,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厚望和亲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在家温暖的港湾里成长。那么,家——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走进我们的家——《我知我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走进了新的一课的学习。

二.从生活分歧中,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充分证明了实践在知识感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着重组织一些让学生多看、多做、共同参与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所熟悉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从事实中接受教育,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我用献身说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理智的选择。

首先,我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学生:“这几天,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上小六的儿子作业写得潦草,我让他重新做,他居然说,他在班里已经算是好的了,有许多同学还不如他呢。我一边例说书写不认真的坏处,一边要求他重新写好,直到看着他重做工整了。没想到,我刚回头,就听他在身后说“真烦人!”声音出奇地大。近来这段日子,这句话常常挂在他的嘴边。同学们最近和父母发生过这样的事吗?”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常事,我拿来与同学们共享。从而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象朋友聊天似的,展开了平等对话,此时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同学们把目光投入到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接下来的活动非常地活跃,同学纷纷提出问题。如①我的烦心事是这样的„„;我与父

母冲突最深的一件事是这样的„„②小的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也有这种感觉吗?③为什么原来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会发展到格格不入呢?④我们应该怎样来改变这种状况呢?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把父母与自己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及解决办法作出正确的选择。从中意识到:严也是一种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对子女的严,实际上是一种深深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从而主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架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

三.从行动中,表现自己的长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要把学生思想上的触动通过行动得以强化,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在学习了《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我就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①回家给父亲、母亲洗一次脚,并记述这一过程中,你、父亲、母亲的对话。②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一周作一次总结,把你的经验介绍给同学。这样实践性的作业,学生除了口语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落实,从而把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行动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知识技能,又提升了生活经验。在自己的行动中,亲自看到自己的长进,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生活中感悟,是新课改理念下,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尝试。这种尝试,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以焕发,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第三篇:从情境中感悟化学

从情境中感悟化学

——新课程高中化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化学世界。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创设化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目前,新课程化学情境创设与教学,虽然有王祖浩老师主编的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一书参考,但各种情境的功能尚有待课堂实践检验,尚缺乏配套的原则和方法指导教师自己去创设情境。因此有些教师由于不善于创设化学情境,仍然实施抽象的说教式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搞题海战术,教学与情境脱离,学生学得被动、吃力、缺乏兴趣。也有些教师虽然应用情境教学,但效率不高,价值不大:有的情境缺乏目的性,对学生常起误导作用;有的情境缺乏典型性,“生活原型”的引入与化学内容格格不入;有的情境缺乏思考性,情节过于复杂、有趣,导致学生沉湎于情境之中;有的情境滥用多媒体,片面追求在音响、视觉上给学生全新的感觉,忽视了学生的化学思考。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已成为当前新课程化学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

“问题情境”并不是在新课程中才孕育而生的,在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的理念要求化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他的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中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他认为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思考。后来,杜威把前两个过程修改为“暗示”与“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情境”与“问题”。而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习。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通过这些理论依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探索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支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提供土壤。

三、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1可及性: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要有适当的启发性和可及性,要寓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经验之中。

2思考性: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化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3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开拓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情境使思维与创造发挥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4挑战性: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机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5体验性:化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对情境的关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机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等,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化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呈现方式的选择性

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的选择是多样的,如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认知冲突、借助化学史料、通过具体实验等。所以,对于问题情境的呈现应根据具体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尽量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或学生熟知的素材,创设能够体现化学的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化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例如对于学习各类物质性质时,很多化学物质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直接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学习化学必修2(苏教版)“油脂”时正好是夏天已至,笔者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工人们每天早上清洁游泳池时,除了更换水外,还会向池内加入一些白色物质纯碱,请学生说明加入纯碱的道理。更具冲击力的问题探究如实验室里的棉花很容易吸收水,大家都知道棉花树是在野外生长的,那如果开花时碰到下雨,棉花树会不会遭灭顶之灾?

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考虑。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给了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成为一堂课的关键性问题。况且通过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这样就有效地提高新课改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联系实际生活,要考虑这样的实际生活学生是否熟知,采用动手操作,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如此的操作能力,利用认知冲突,要考虑学生是否真的存在新旧知识的矛盾或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等。因此,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万能的呈现方式,也没有最优的呈现方式,恰当的才是最好的。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形成系列化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确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要呈现问题情境,其次学生要读懂问题情境,才能转化为化学问题,这必定比“开门见山”花费的教学时间多。这就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既然化学教学需要必要的情境支撑,我们能否在一节甚至在一章内容的学习中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来贯穿,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有利于化学知识学习与掌握,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例如在学习离子共存一节时,我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例题引路]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Al3+、NO3-、CO32-、Na+

B.Fe2+、H+、NO3-、Cl-

C.Fe3+、Na+、SCN-、Cl-

D.I-、H+、Na+、NO3-让学生分析得出:NO3-在酸性条件下(即与H+共存时)具有强氧化性.变式1:某溶液中含有大量Fe2+、Fe3+、Mg2+和NH4+,其中c(H+)=10-2mol/L,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

A.SO42—

B.NO3—

C.SCN—

D.CO32-

变式2:在稀盐酸中加入铜片,铜片不溶解。加入适量下列物质后铜片会溶解的()

A.浓盐酸

B.FeCl C.NaNO3

D.Na2SO4

变式3: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

A.硫酸

B.氯水

C.硝酸锌

D.氯化铜

变式4:在烧杯中加入铁和铜混合物,再加入一定量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质量为m1g;再向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醋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的质量为m2g;则m1与m2之间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m1可能等于m B.m1一定等于m2

C.m1可能等于 m2

D.m1一定大于m2

变式5:某溶液100mL,其中含硫酸0.03mol,硝酸0.04mol,若在该溶液中投入1.92g铜粉微热,反应后放出一氧化氮气体约为()

A.0.02mol

B.0.01mol

C.O.O15mol

D.无法计算

变式6:在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Fe2+ + 2H2O

Fe(OH)2 + 2 H+,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硝酸,则溶液的颜色()

A.变浅

B.变深

C.变成棕黄色

D.无法判断

教师点评:HNO3陷阱的设置是比较隐蔽的。有时是体系中原来有NO3,后来引入H+;有时是体系中原来有H+,后来引入NO3-。因此,遇到NO3-时应提高警惕,小心应对。

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知觉空间和定向联想,使学生知识系列化、有序化,组合成一块一块的知识组块。通过对习题的条件进行变化,让化学问题情境发生变化,让学生获得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机会。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性

-明确性,显然是指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一定要紧扣课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而设,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化学、用化学,所以千万不能因为情境反而丢了化学。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将问题充斥了整堂课,教师经常设置一些“趣味性”情境,课堂气氛宽松、活泼,学生学得也很开心,但一节课完了以后,问学生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说不上来或丝毫不涉及化学。,显然,这些问题的创设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想是没有明确“为谁而创,如何创”。

五、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两相融通创设问题情境,如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

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学生:思考、困惑

教师:那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

(注:这一点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教师: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社会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案例2】

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为什么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实验,萌发主动获取知识的心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如在学习氢氧化铝性质时,先让学生举例说说Al(OH)3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然后顺势提出:如何制取Al(OH)3?通过学生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提出了许多个为什么:为什么NaOH溶液过量时Al(OH)3沉淀会溶解? 为什么两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如果把NaOH 溶液改为氨水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Al(OH)3沉淀溶于酸吗?该用什么方法制Al(OH)3等等问题一起涌来。通过讨论得出Al(OH)3具有两性的性质后,教师又让学生在制得NaAlO2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或将NaAlO2溶液滴入稀盐酸中,这时又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持续探究下去。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4、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4】如在 “常见的酸”教学时,可以呈现这样的情境: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学生惊奇:原来指示剂是这样被发现的(兴趣被激发)。老师接着问: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成功。对紫罗兰花瓣儿遇盐酸变红的现象,学生提出许多假设和验证的实验方案。经过师生间的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艰辛。

5、通过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爱辩是非,教学中可故意设置错误论点,让学生“唱反调”;也可独辟蹊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辩论,使真相越辩越明。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较困惑的情境,如“变魔术”“揭露骗子的谎言”等激发学生“心求通而不得”的意境,创设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氛围,使枯燥理论变得有血有肉。

【案例5】如在化学“关于硫酸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讨论”一节教学时,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硫酸厂的厂长(或工程师)、环保工作者、政府官员、律师等角色,从原料供应、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厂址选择、生产规模、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辨论,让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获得多种角色的体验。

6、利用旧知识拓展引出“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原有知识和经验定势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想当然”的进行分析和推导,有时产生错误。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走进“错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使他们感到困惑,于是产生问题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急于知道答案,往往思维高度集中,能自觉的参入到认知过程中。

【案例6】如学习电解时,教师问道:“CuSO4+H2O”能否反应?学生脱口答道:不会。这时老师满怀激情地说出一名哲理名言:“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一个地球”,如果给我一个条件,我能使这个反应进行。当学生眼见到硫酸铜溶液在通电时一极产生气泡,另一极产生红色的金属铜后,这“出乎意料”的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缘由,会迫不及待地提问:硫酸铜溶液在通电时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和红色的金属呢?这种气泡和红色金属是什么物质呢?它们是怎样生成的呢?对这一知识的认定恐怕会使学生终生难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钾能在水中燃烧”等等现象,都能创设出让学生惊讶无比、提问积极、探究深入的情境。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7、利用“直观性动画”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直观手段,目的是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动态化。在这样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原有的思维方法、认知结构和想象能力之间产生“共振”,真正认识和感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体现”这一变化规律。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化工生产等都可以用实物、模型、影像或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实施问题情境的创设。

【案例7】如在“气体摩尔体积”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教师可进行下列动画演示:①将一堆乒乓球和一堆篮球,都紧密堆放。②若数量一定,如都是100个,同时做紧密堆积。③分别将乒乓球和篮球的距离拉大,假设将8个乒乓球和8个篮球分别放在教室的上下8个角落。然后设问:根据演示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一堆乒乓球和一堆篮球的体积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从原本抽象陌生的微观世界回到较为熟悉的情境,思维展开,经过一番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顺利落实了教学目标。

8、利用类比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中学化学课本中抽象内容不少,教师要善于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说明抽象的理论,巧打比方,设置经验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理想模型,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便于提出问题。

【案例8】如在“物质的量”教学时,我创设了下列问题情境:

(1)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投影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后得出:“曹冲秤象”的故事启示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化整为零” “等量替换”的重要思想。(2)又给出一袋绿豆,一架托盘天平,提出:你能否秤出一颗绿豆的质量?讲出你的设计思路?并请一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后设计实验,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的实验:先称出几十颗绿豆的质量,再除以绿豆的颗数(1颗绿豆约1/15g)。从中又培养了学生“聚零为整”的科学思想。

(3)老师评述:古有曹冲化整为零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今有我们同学积小成多用天平称出一颗绿豆的质量。从这个故事和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解决问题需要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化整为零” “聚零为整” 和“等量替换”等。引出问题:在化学上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思想来探究一定质量的物质时所含有的微粒数呢?

六、结束语

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化学教学和化学学习尤其为重。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符。另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创设”:要有老师的创造和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从情境中能找到名符其实的问题,“情境”:要与现实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符。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的“再创造”活动,也是学生获得“再创造”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情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从太极中感悟人生

从太极中感悟人生

太极图长期被人作了神秘的解释,成为宗教和迷信活动的标志物。实际上太极图是一个哲学模式的形象表现,它把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表现得非常简洁明白。

首先它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对立因素的统一。太极图所表示的,就是阴阳两方面(黑鱼和白鱼)是相互对立的,但又统一于一个事物(圆圈)的内部。对立是指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趋向、两种地位,等等。他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

其次它又表明两种对立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不停运动之中。太极图有一条S形的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两条鱼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两种因素的运动变化。而且正是在“阳”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阴”的生成;又正是在“阴”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阳”的复生。自然界中的“日中则仄、月满则亏”、“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等等,正证明了这种辨证的运动变化。

还有,它还表明阴阳双方都不是纯而又纯的,而是相互包含的。太极图中的黑白“双鱼”,黑“鱼”有个白“眼”,白“鱼”有个黑“眼”,这正说明阴中始终含着阳,阳中始终含着阴;而这正是阴阳各向对方转化的内在根据。

太极图对我们的人生有着诸多的启示。

人生不一定是圆满的,但一定是完整的。所谓完整,就是人生一定要尝遍酸甜苦辣,一定要经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好,喜怒哀乐也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无一例外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元素。正像太极图所表示的,一个事物内部必有阴阳两方面。万事如意作为心愿是可以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比如在下,在高档的酒店里品尝过山珍海味,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饥饿难忍也曾吞咽过苦涩的干番薯叶;有过坐着高级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也有在部队野营拉练时身负几十斤装备、顶着烈日,在崎岖山路吭哧吭哧地艰难跋涉的那种挥之不去的记忆„„许多的经历尽管非我所愿,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背景的不同,他有不同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表现形态,但生命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不会少。

既然人生必然有阴有阳,也就是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那么不论耀眼还是黯淡,尊贵还是卑微,一个生命应该保持良好的弹力,这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夏天躲在空调房里,冬天缩在暖气房里的富裕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受的生物学温度跨度很小;但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而且还要在烈日和冰雪中劳作,他要经受的气象温度跨度肯定要大得多。从这个角度看,富裕孩子和穷苦孩子相比,谁更坚强,谁更有生命的柔韧性?那不是一目了然吗?所以,人要经风雨见世面,敢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增强生命的弹力。当生命有了强大的弹力,不管是遭受厄运的打击,还是得到意外的帮衬和抬爱,能享乐也能吃苦,能接受成功也能承受失败,能轰轰烈烈也能静守寂寞,他生存的疆域要宽广得多,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能力要强得多。我们不是不向往平坦顺畅,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艰险,你必须拔剑前行;我们不是刻意回避风平浪静,但追求成功道路上的惊涛骇浪,你必须横刀闯关。许多成大事者都是吃过大苦,受过大难的,怪不得孟老夫子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以太极图为标志的阴阳思想告诉人们:阴阳是可以转化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发展到顶点,都会走向它的反面。今天一路顺风,明天可能逆水行舟;今天山穷水尽,明天或许又柳暗花明。天意忌满,人情知止。人固然应随万物兴起而动,更应随天道无为而止。富贵是人人所向往的,但富贵可以让人丧志,不思进取;富贵也可以使人丧心病狂,把人推进黑暗的深渊。权势的急剧膨胀的过程也许就是加快走向失败、甚至走向灭亡的过程。贫困是人人所要摆脱的,但贫困往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使人振作起来,发愤图强。遭遇困境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但困境并不是绝境,困境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机遇,抓住机遇就是成功的开始。重要的是你面对困境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勇敢地接受严酷现实的挑战,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所以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尤其是安富尊荣、处于强势的人更应有忧患意识,严于律己;切不可骄奢淫逸,任性妄为。贫者当自强,梅花香自苦寒来;富者当自重,仁义传家春常在。

由于阴阳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所以我们应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在“阳”的处境中看到“阴”,在“阴’的处境中看到“阳”。冬的寒冷让我们意识到春的温馨,夏的炎热使人们更感到轻风的惬意;身体的缺陷与小恙让我们愈加体味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生活的磨难与坎坷让我们多些幸福的追求与体味,多增添些生活的底蕴„„得与失从来不是绝对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晓人生冷暖。我们这代人经常抱怨生不逢时,长身体的时候没有饭吃,长知识的时候没有书读,长职位、长级别的时候没有文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想多赚点钱的时候,又遭遇减员下岗。但比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也有幸运的地方,因为我们看到了社会由贫到富的丰富变化,没有经历过苦难怎么能体会幸福?不管成功与否,即使遭遇诸多挫折,也不要怨天尤人。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但路没有白走,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挫折收获经验,艰难收获成熟,哭泣也是一种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成功时的欢乐、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

第五篇:从歌声中感悟人生

从歌声中感悟人生

杨芳

教学目标:

1、欣赏励志歌曲《蜗牛》和《水手》,让学生领悟歌曲中蕴涵的积极进取和不 懈追求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2、尝试进行歌曲创编活动,培养学生即兴创编与表演的能力。

3、初步了解通俗音乐,学会有选择的欣赏和演唱,让励志歌曲成为自己的良师 益友。教学重点:

感受和领悟歌曲《蜗牛》和《水手》所蕴涵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对歌曲《水手》进行二度创作(尝试填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音响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歌曲赏析《蜗牛和黄鹂鸟》

1、请同学回忆蜗牛这个小动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是什么?

二、欣赏歌曲《蜗牛》

1、出示蜗牛课件——蜗牛原形及动作片段。

3、欣赏《蜗牛》这首歌,请同学们仔细听,在这首歌曲中的蜗牛的形象是什么样的?重新来认识一下蜗牛这个小动物。

4、歌曲小结:蜗牛的精神告诉我们,即使像蜗牛一样弱小,只要肯努力,能坚 持、有自信,总有一天会有属于自己的蓝天。

5、那么说说你们喜欢的歌星和最喜欢的歌,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在学生时代喜欢的歌星(郑智化),由此引入下一环节的欣赏。

三、欣赏歌曲《水手》

1、欣赏歌曲《水手》片段,请同学们猜猜这位歌手是谁,并讲讲关于他的小故事。

设计说明:

课件播放现场随机采访学生的镜头,从歌手郑智化的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其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

2、完整欣赏歌曲《水手》,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这首歌曲的那几句,为什 么?这首歌曲写了水手什么样的精神,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设计说明:

从歌曲《水手》中,感受水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做真正的男子汉,并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见解,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3、播放现场版《水手》视频,再次欣赏歌曲,并让学生用《水手》表现出来的 情绪和精神跟唱,把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

设计说明:

现场版《水手》是歌手郑智化拄拐上台演出的情景,场面宏大,群情激昂,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场面并跟唱,学生容易受现场气氛的感染,入景生情,歌曲《水手》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更容易表现出来了。

4、歌曲小结:台湾歌手郑智化虽是一名残疾人,但是他的歌声中却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他用音乐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时永远都要像水手一样有永不言败的斗志,又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视频,要求学生怀着坦诚热情的心,用歌声来赞美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

(1)歌曲歌颂了大树怎样的一种品质?体现在哪句歌词中?你能唱一唱吗?(2)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与歌曲《水手》相比较,其旋律在情绪色彩上较明朗还是暗淡柔和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要有所选择的欣赏流行音乐,多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激励你们向着理想奋进。

四、课外拓展 布置课外作业:

回家与父母交流:爸爸妈妈的“青春之歌”。

五、教师课堂小结:

同学们,流行歌曲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不仅娱乐身心、给人美的享受,一些好的歌曲还能使人振奋精神、奋发向上。好听固然是一个标准,歌曲的情调和品位更不容忽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要有所选择的欣赏流行音乐,多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激励你们向着理想奋进。

下载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

    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姓名林鹏班级学号20094661论文指导老师吴淑芳从经典中感悟管理学有了人,就有了对人的管理。因此,在人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就有了上下五千年的管理史。而现......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喜剧大师”魅力——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喜剧大师”魅力——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

    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林雪莲 很快,又到了讲授习作《春天的发现》了。一直以来,班上的小朋友在习作方面总是不尽人意,他们要不就是“脑......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论语》我想大家同学应该都知道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著作,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论道,教学,政......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它通过记录孔子的处世和处事态度,反映了孔子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独行的高......

    感悟收获

    感悟收获 秋天到了,每一个人的田地里的作物有熟透了,散发这有人的香味,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我的农田里的收获。——题记 朋友·快乐 和朋友在一起无非......

    在考察中收获 在思索中感悟

    在考察中收获 在思索中感悟 崛围山下,汾河之滨,尖草坪一中犹如一颗明珠,在5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摸爬滚打,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次有幸参观草坪一中的教改模式,收获颇多......

    中青赛感悟和收获

    中青赛感悟和收获 我很荣幸可以代表十里中心学校参加这次中青赛。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回望这段历程,内心有太多的感触,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有赛前的紧张忙碌,又有赛后的反思与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