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宏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作业
郭彦丹,3128293,园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为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尽管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认识和关注、社会公众理解与支持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客观形势等原因,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宏观管理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一、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宏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不均衡
总体上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工作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水平最高,其后依次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自然保护区,这体现在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管理制度、保护目标与管理计划的制定、人事激励与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使用等。应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支持,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机构建设不全,人员配备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不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不均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构建设好于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文化水平低下,某些管理、科研、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匮乏,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很多自然保护区在人事激励和人员培训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3土地权属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自然保护区大多存在边界不清,与周边社区产生土地权属争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或管理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或管理权人为形成有效协议;未能妥善保障土地所有权人权益,特别是在集体林区,在土地价值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在保障自然保护区稳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土地所有权人权益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源管护执法权限不足
主要体现在多数自然保护区没有建立公安派出机构;约有一半的自然保护区没有任何行政执法权;还有一些森林、野生动植物和以保护水禽为主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没有按照行政职能进行归口管理;一些部门缺乏行业执法队伍和执法权,执法不力、执法不畅的现象多有存在。
5自然保护区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矛盾
我国有很多地方政府往往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做出一定的成绩,不考虑客观因素,不能够实事求是,对于建立自然保护区只是片面的追求宣传的效果,主要是想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品牌,这样地方政府单位就能够名利双收。而往往自然保护区建成后却大失所望,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是很难做的,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也就变得矛盾起来了,慢慢的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误区,而地方政府的管理自然保护的工作也就出现了消极的情绪。
6社区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且自然资源相对较好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保护区内的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许多非可持续的、破坏性的开发活动日益增多,给不少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威胁。为此,应进一步协调自然保护区发展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突出社区共管,实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资金短缺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一直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在基本建设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各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而省级及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国家基本没有投入,而主要是由地方解决;在日常经费上,基本上是由地方解决。随着“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国家已开始为保护区事业发展安排专项投入,自然保护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该项工作投入力度不够,自然保护区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用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基础薄弱,远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
8资源本底不清,科研宣教水平较低
我国自然保护区尽管已经开展了一些资源监测与调查以及科研宣教工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各自然保护区应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科学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况,并以自然保护区为平台,以保护对象为重点,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吸引、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到自然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并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能力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科研水平同时,重视科研监测对宣传教育的支撑作用,保证公众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宏观管理问题的对策调整管理体制
保护区应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支持,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建议环境保护部门逐步退出具体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只负责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综合管理的职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务院相关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改变目前由地方管理的模式。地方级别保护区由相应级别行政部门主管。明确保护区的性质,禁止一个保护区存在多个属性(比如有的保护区内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现象的存在。2 健全机构、积极宣传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应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的基层管理机构,可根据保护区的等级和具体情况而分别确定。对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区,可设县、团级管理机构,并附设科研单位。省级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科级管理机构。面积太小或地处边远、人为活动不易达到的自然保护区,可指定有关单位和专人负责管理。另一方面,要作好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还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自然保护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工作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的环境必须是紧密的结合起来的,保护区与周围的城镇和居民也必须和谐的共存发展。我国现在还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阶段,因此协调好自然保护区周围城镇和居民的发展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也是立法的难点工作。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同时还必须建立管理和完善管理工作的制度,这样才能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科学试验和生产示范的管理
从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自然保护区不仅应该包括原始的、保护较好的自然景观地区,而且应该包括急待恢复的半开发或已开发的地区。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是简单地设立一个机构,而应该发展成为一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科学试验和生产示范的场所。原始的、保存较好的自然景观地区,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它必须是所属自然景观带或大的自然区域的典型地区或代表性地段,要严加保护,以免受人为干扰。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周围或一侧,在这一地区可结合实际需要开展合理利用的各种试验。已开发的地区应该进行改造建立适合人们需要的人工繁殖栽培区,生产自己特有的资源,为当地或所属自然景观带自然环境的恢复,起着示范和推广作用。
5提高社区参与程度,扶持社区经济发展
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不能依靠强制性保护去协调和解决,所以应实施社区参与的形式,在保护区管理机构中设立社区管理科室负责社区共管的相关事宜。重视社区的发展要求;注重采用经济奖励、技术培训和直接投资等方法,促进当地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了解社区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潜力,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社区,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受益者。
6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保护、科研、旅游提供条件
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庞杂的工作,需要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搞好这项工作。同时,在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下,逐步开展旅游活动。这样,既可充分发挥保护区天然旅游资源的功能.,又能把绝大部分旅游收入做为保护区自身建设的基金,以缓解保护区资金不足问题。
7加大和保证资金投入
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分级原则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财政转移的支付力度,保证不会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而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参照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模式,建立草原、海洋、湿地等重要区域的生态补偿基金,专门用于保护区的保护管理。逐步建立起以当地政府投入为主、自然保护区自筹和国内外捐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8调整保护区结构和空间布局,开展保护区本底调查
很多保护区不是建立在科学调查与规划的基础上的,对于其面积、功能区划应予以调整,特别是那些特大型的保护区,一味求大只能造成更多的建而不管,导致自然保护区内违规资源开发活动屡禁不止。在类型上,将河湖、海洋和草原生态系统及地质遗迹、小种群物种的保护作为新建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在地理上,优先考虑在中、东部建立小型保护区,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查清各种级别、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本底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第二篇:当前养鸡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科类: 理科 编号:060350013
当前养鸡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The treatment policy to the problem in Chicken
Farming Industry
李白英
指导教师: 舒相华 职称:实验师
云南农业大学 昆明 黑龙潭 650201 教学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 专 业: 农学 年级:2006级 论文提交日期:2007年8月 答辩日期:2005年10月 答辩委员会主任:
云南家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2007年8月
摘要
养鸡业是我国畜牧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最好的行业,也是带动亿万农民脱贫致富的畜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养鸡户都在快速的发展起来,但在养鸡过程中很多的养鸡户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现行养鸡行业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
关键词:养鸡;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Abstract Chicken farming achieved the fastest and the most profitable business in farming industry of china.It is lending millions of Chinese farmer to have wealthy live from poverty.Al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volved in, but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still remained.This document practically analyzed the problem in present farming business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Key Words: Chicken Farming;present Difficulties;The policy of solution 前 言
养鸡业是我国畜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行业,也是带动亿万农民脱贫致富的畜牧业。与同类行业横向比较,养鸡业促进农民致富的面最宽、最大,时间最长。迄今农民中从事养鸡业的人数仍然居多。虽然养鸡业在蓬勃发展的今天,养鸡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正文
一、养鸡业的变化态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养鸡业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后,鸡蛋产量已经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动态平衡走势,从而使近几年的养鸡效益处于起起伏伏动荡不定的状态,总趋势是波浪式下滑,经济效益逐步趋向微薄,蛋鸡业由于生产周期较短,产品尚未过剩,变化幅度会相对较大、较快一些。
2003年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及饲料涨价的连续性重创,引发并加剧了鸡蛋与鸡肉的消费量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升高,对养鸡业的打击如同雪上加霜,使养鸡业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蛋鸡的生产水平较低而死亡率偏高
资料表明,发达国家蛋鸡年产蛋量可达18千克,我国约15左右千克,相差10%左右;产蛋期母鸡的死亡率约为6%,我国多在12%,高出甚多,这样就明显增加了生产成本。2.鸡蛋品质降低
鸡蛋品质降低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有些鸡蛋有毒有害物的污染与残留。这个现象在兰坪特别突出,兰坪的地质是属于富矿带,而且大多是铅、锌。经检验兰坪境内的都半水质都是铅超标。而且在兰坪县境内有很多选矿厂,然而这些选矿厂所排放的如汞、镉、铜、砷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还加上农药、抗生素的残留都 4 给鸡蛋的品质降低了好多。养鸡环境污染包括鸡的粪便污染土壤,人畜饮水的污染;粪便中的有毒有害元素、农药等污染水体、土壤,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从而降低了市场的购买力。
3、养鸡户的某些措施值得反思
在竞争日超激烈的情况下,广大养鸡户千方百计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摸索创造出很多有效的对策。不过,有些措施存在两面性。有些措施当时有效,但潜伏的隐患值得深思,诸如:①弱化防疫观念,简化消毒措施,减少消毒次数;②死鸡乱扔,甚至卖钱;③鸡粪乱堆,不加处理就卖或施肥入田;④为了减少死鸡,在饲料或饮水中长期用药不当,导致不良后果;⑤在院落搭建简陋鸡舍或利用废旧房屋养鸡,人鸡混居,互相污染;⑥过分加大养鸡密度,使养鸡环境恶化;⑦鸡蛋产下收集后,没有清洁的包装和适宜的贮存、运输条件,不加任何消毒措施,就随便予以出售;⑧有些种鸡厂不按规定进行检疫与净化工作等。此外普遍倡导的“企业+农户”生产模式,小规模大群体的养鸡专业村,集中连片的发展,使一个地区的养鸡数量过大且过于密集,加上人鸡混居严重,接触频繁,进一步恶化了环境,并影响了防疫效果。如此等等,养鸡成本虽然有所降低,伴随而来的也降低了养鸡的环境质量与卫生状况,损害了鸡体健康,以致增加了鸡的死亡率,并降低了鸡的生产水平。还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养鸡环境污染严重,鸡蛋的外部卫生和内部品质不良,长此以往会给养人员和消费者的健康都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损害。这些问题,现在应该引导起足够的重视了。
二、养鸡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引导发展规模养鸡 规模养殖是发达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小规模大群体养鸡方式,使养鸡业在近20年里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不过,时至今日,已经到了该转型的阶段。发展规模养鸡,把养鸡场所与城乡居民点分开,就可以改变鸡粪等污染人居环境与危害健康的状况。同时,养鸡场(户)之间的相互污染与疫病传播也可有效控制,从而明显提高鸡的生产水平,也降低鸡死亡率。这是改变养鸡现状的根本出路。
2、改善饲养条件,强化防疫措施
实施规模养鸡后,必须相应的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生产体系模式,如生产工艺、鸡种选择、鸡场环境控制,综合防疫与鸡蛋质量控制措施等,从而确保鸡的生产水平和存活率的提高。
3、因地制宜选养适宜良种
(1)规模养殖户适宜选养高产节料型蛋鸡
我国现有的蛋鸡品种很多,但是同时具备产蛋量高且节省饲料的品种却少,需要鉴别选养。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矮小香鸡品种,好的矮小型蛋鸡由于体形较小,耗料量较少,还可提高饲养密度,所以具有节料而且高产的特点。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大3号”矮小型蛋鸡等。(2)散养饲养方式的适宜选择
兰坪是个山区,多半养殖户都在山上,这给散带来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在距离居民点较远的山地区,经济林或果园等处,适宜采用散放饲养方式,半放牧,半舍饲,可以降低养鸡的成本。散养方式饲养土种鸡较好。土种鸡产蛋量虽然低,但具有蛋价高、肉质好、售价可观等优点。如浙江的仙居鸡体形小,产蛋多,是 土种鸡中的高产蛋鸡,陕西的洛阳鸡体形较大,还有某些乌鸡的特点:河南的固始鸡产蛋量,产肉性能兼顾。如果选养得当,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一些地方主要流行饲养一种“肉杂”鸡,即用红壳蛋鸡高品代作种母鸡与红羽肉鸡的公鸡杂交生产的肉鸡,由于苗鸡成本低,料价也较低,虽然生长速度不算快,但效益还不错。
4、生产无公害鸡蛋、鸡肉、改善主产品品质与效益
无公害鸡蛋、鸡肉属于无公害产品,也叫无公害食品,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生态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加工或者初步加工的食用农产品,通过优化饲料,交货环境,严格防疫,规范管理等综合性标准措施生产的无公害鸡蛋、鸡肉。品质改善了,消费者放心满意了,售价与效益就可以保证了。另外还可以通优质包装,安全运输,保质销售(大超市)等环节保证鸡蛋、鸡肉品质的全过程稳定可靠,从而创建名牌,取得品牌效应。
5、组建规模养鸡场(户)的利益共同体——养鸡生产协会
建议在养殖鸡量大、集中连片的地方,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养鸡生产协会等能切实为养鸡者服务的利益同体,在公平合理、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下,规范有关生与经营活动,增强整体竞争力,确保各场(户)的经济效益。并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积极支持规模养鸡与无公害鸡蛋,鸡肉的生产,出台一些调控型的政策与优惠政策。
三、还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1、种源问题(1)一些养鸡户进小鸡时由于心急或对种源得要性认识不够,觉得每个种鸡场鸡质量差别不大,而等小鸡进回家后才发现,即使温度、湿度、饲料等情况都很正常的情况下,还是不断出现白痢、大肠杆菌病等疾病,反复用不同种类的药物治疗,花了许多药费,而鸡的死亡率还居高不下。这主要是由于种鸡鸡场病净化工作做得不好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注意。
(2)有些养鸡户发现鸡群产前情况很正常,而从接近产蛋时开始,陆续出现个别鸡逐渐消瘦死亡,死亡鸡解剖后发现内脏肿瘤比较严重或从骨神经明显增粗,很明显,这是马立克氏病的表现,这可能与种场马立克氏病的免疫工作有关,或者是疫苗质量代劣,或者是免疫人员疏忽大意或玩忽职守,造成疫苗实际接种率低。
(3)还有些养鸡户在进小鸡回家一个多月后,发现有些小鸡的冠与体型明显与其它鸡有差异,细心的养殖户很快就发现,其实这些小鸡是公鸡。有些养鸡场的公鸡甚至高达30%以上,不仅给养鸡户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还打乱了他们原来的养鸡计划,造成了间接损失,这些主要是由于种鸡场父母代种鸡品种不纯造成的。
2、环境问题
如果你经常去兰坪乡下的一些养场,不难发现,一些养鸡户极不注意环境卫生问题,老远就能闻到刺鼻的鸡粪味,特别是夏季,到鸡舍跟前一看,鸡粪四处流动,蝇蛆成群结队,鸡舍中灰尘满天飞,舍外死鸡,疫苗瓶乱丢乱放。大家想一想,鸡群处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产蛋率能高吗?死淘率能低吗?
3、饲料问题 有些人认为,鸡蛋价格行情好的时候用高价饲料,行情差的时候用低价饲料,这样才最合算。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高价饲料不一定就是高质量的饲料。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对比,选择一种营养价值高、养鸡效益高的饲料,哪家饲料使用后养鸡效益高,就选用哪种饲料,因为这种方法既考虑了饲料的价格因素,又考虑了采食量因素:是一种综合指标,因而比较准确。
4、鸡病防治(1)滥用药物
有些养鸡户认为,每隔几天就要使用一种药物,而且用药量大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鸡群万无一失,却不料鸡照样病,原因何在?主要是由于连续性大剂量用药造成鸡体抗药性大增强,有时也可以造成蓄积性中毒。正确的方法是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用药。例如:在呼吸道病的多发季节,适当使用一些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在鸡舍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尽早使用一些抗应激类药物等等。(2)、疫苗使用不当
由于各情况不同,所以鸡免疫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若照搬某地的免疫程度,就有可能会引进某种疾病,或者本地很可能发生的疾病没有进行免疫接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加上部分养鸡户对免疫途径的作用认识不足,只贪图减轻劳动强度,把一些应该注射闹鼻或滴眼,刺种的疫苗统统以饮水的方式进行免疫,造成免疫失败。
5、信息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信息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纵观这些年来我国养鸡业的潮起潮落,好多人笼统地把它归结为市场经济不 成熟的表现。其实具体来讲,问题还是出在信息不灵上。在养鸡业出现高潮时,好多养鸡户无法清楚判断本地乃至全国的养鸡数量是否已达到饱和状态,而是积极地去赶潮流,认为别人敢干咱也敢干,弄不好最多也就不赚钱,却不知道市场是无情的。因此许多头脑比较冷静善于搜集息信的养鸡户,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进行决策,损失自然小得多了。这种现象必然要求我县的家禽信息业尽快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而大家欣喜地看到,中国家禽信息中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综上所述,养鸡业是我县养殖业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但养殖户中多半是农民,加上当地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信息较为闭塞等给养鸡业带来了很多的难点,所以要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只有从进小鸡上开始,从环境治理上开始,从防疫上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搜集家禽信息,市场信息,让养鸡业在现代、科学中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兴绪主编,《兽医产科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片社,2003年5月。
2、徐青春主编,《兽医学》,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3、刘汉龙主编,《兰坪县畜牧志》,云南:云南新闻图片出版社,1996年。
4、王恬,王金玉,王根林,《畜牧学通论》,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王元兴主编,《动物繁殖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6、王金玉等编著,《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致谢
本文是在舒相华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刘学洪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刘老师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方面的知识,实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师兄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和对我的无私帮助,他们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三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新生代,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目前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只有克服不利因素,民营企业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上观念落后,缺乏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融资困难、技术缺乏创新、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组织管理等问题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服务中介;融资;技术创新;组织管理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上思想观念落后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们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认识上有了一定提高,但与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经济待遇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价格、税费、融资、土地批租、原材料供应、工商管理、市场准入和资产重组等方面,还有各种各样并非公平的限制。由于对民营经济看法偏颇,也造成民营企业在许多经济交往关系中陷入尴尬的境况,各级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法完全落实到位。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三多三少”问题比较普遍。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少;粗、初加工项目多,精、深加工项目少;污染环境的项目多,绿色环保的项目少。一些民营企业不是根据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来确定企业规模,而是一哄而上,使得有限的资金不能合理地投入,再加之多元化经营的风险,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二)缺乏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
民营企业服务中介,是一种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组织。该组织可以与国家制度层面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在筹措资金、职业培训、财务管理、工会组织、法律、环保、产品出口、外事接待等各个领域为会员企业提供多样性的服务。目前,我国各种商会、协会、联合会、行业公会以及技术服务、认证认可、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经济鉴证等中介组织为数不少,但相对于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和企业所需服务的多样性来说,仍然远远不够,特别是有些商会、协会等组织是由政府组建或政府机构转化、派生出来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些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经济鉴证等组织则利用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的授权形成对商业服务的垄断而谋取高额利润,由此导致社会化服务的支持系统难以形成和完善。
(三)融资困难
民营经济筹资难是当前的普遍现象,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经济筹资难的原因有:在间接融资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金融部门对国有经济的融资倾斜大,政策上使民营经济在信贷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对民营企业,由于货款的风险由银行自身承担,不像对国有企业贷款产生的不良贷款风险由国家承担,因而银行大多愿意把贷款投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贷款较少。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所占份额更小。我国一直把证券市场定位为国有企业服务,这使一直受政策限制和资金困扰的民营企业难以上市融资。民营企业不易直接融资也有自身的原因,如财务制度不健全、规模小、承担不起融资费用等。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如缺少专门的租赁公司,使民营企业不能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昂贵设备的使用权。加上国家对基层金融机构的整顿,关闭了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民间金融机构,使民营企业过去的一些信贷链条中断,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技术缺乏创新
目前,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技术含量低的第一、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建筑业、简单加工业采掘业等领域。至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石油化工、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分
布较少,这一点在民营经济表现得尤其突出,主要因为整个西部的产业结构还是农业型和重化型的,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低,重型化的第二产业的技术又不能有效转移,尤其是向民营企业转移,这使民营经济在竞争中的地位相当不利。技术含量低、信息不灵使各地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严重,容易出现过度竞争,企业投资的边际效益率下降,进一步使企业不能有效进行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能大规模进行技术创新、改造,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五)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组织管理
一方面,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不能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去管理企业,缺少实用型企业管理人才。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机制也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多为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出资,使得企业内部在决定发展、分配、用人、责权利分配等问题时极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严重时会导致企业解体。此外,计划性不强,生产、质量、财务等各种计划的落实、检查和调整不规范。由于民营企业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企业的工作经常是命令代替计划,随意性太强。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不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就是继续沿用成功国企的文化观念,甚至翻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加过滤直接移植到企业管理中来,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企业文化的效用不能得到发挥。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归纳为:一是有利于市场自由竞争和反垄断;二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有利于社会就业;四是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落后地区问题;五是有利于经济调整;六是有利于未来发展。发展民营企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应当具有全面的、长远的、战略性的科学认识和评价,加强对民营企业问题的战略研究,研究家庭和家族企业等适合民营企业存在的形式,进一步揭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律,增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科学性和自觉性,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体制环境和政策体系。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都需要培育和发展大量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因此,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首先,要逐步减少其“官办”和“垄断”色彩,分清政府职能与市场中介组织的角色定位,剥离公共服务与盈利性服务。其次,大量引入民间资源,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民营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在限制一些政府机构以行政权力寻租行为的同时,公平地向所有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无偿或低成本的必要基础服务,特别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民办公助形式,主动扶持民间中介机构的发展,发挥其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从而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立法,有效约束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促进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创建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三)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加强金融监管和财政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国家可以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从民营企业的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切实发挥银行内设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在按照金融市场发展要求进行改组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可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入股,增强资本实力。政策性银行也可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并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扩大贷款质押范围,增强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灵活性。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当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和进行项目融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国际金融组织投资,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四)促进技术创新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加快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息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扶持民间资本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同时,对有助于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成熟技术和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通过政府采购后无偿提供给民营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鼓励国有科研机构向民营企业开放试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并鼓励创办各种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引导他们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形成完整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五)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管理
1.重视战略管理。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2.调整组织结构,加快制度创新。一是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增加管理幅度,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通过建立临时性组织来摆脱原有组织形式束缚,实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现柔性化管理;三是通过通讯网络技术,把实现企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综合体,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
3.规范和完善计划管理体系,使企业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操作程序化”迈进。把统一管理与分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组织责权利的分配。
4.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也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够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福婷.中国民营企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950:46-49.[2]孔德兰.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策略分析[J].浙江金融,2006,(4).[3]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7):85-86.
第四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要务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许多重要问题未取得共识,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覆盖面窄,缴费率高;收不抵支,资金缺口大;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责任不清、财政支持不够;城乡差别较大等方面。如何切实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当前 社会保障 问题 对策
我国社会保障实践是一种转型过程中的实践,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其制度本身承担的功能。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理论进行反思和调整,笔者认为尤显必要。本文将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困境,最后对用和谐社会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给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变化中的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一、我国社会保障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压器‛,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从1949年着手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以来,经历了创建、发展、瘫痪和改革四个阶段的曲折前进,目前已初步建立以‚三条保障线‛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已取得较大进展,救灾救济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初步展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实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覆盖面小、存在‚绿岛效应‛
社会保障本质上要求能够覆盖到社会全体人员,如果社会上只有一部分人得到某个方面的保障,就会产生在社会保障理论上称为‚绿岛效应‛的社会现象。而事实上我国社会保障不仅覆盖面窄,而且覆盖方式不合理。据统计,2003年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成员约1.5亿人;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只有440万人,仅占登记失业人员(770万人)的57%;医疗保险的参保职工不到7000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不到2500万人,都大大低于实际应参保人数(刘湘毅,2005);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甚至还由1999年的9.75%下降到2003年的7.06%,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是个庞大的群体,不仅绝对数很大,而且每年的增量也很大;据估计,目前被征地农民有4000万人,每年的增量约为200万人左右,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每年增量保守估计也有400万人左右。面对规模庞大的这一特殊 群体,社保改革和发展凸现制度创新与储备严重不足(高书生,2005)。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与国际相比,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与覆盖率偏低并存的是覆盖方式的不合理,以养老保险为例,享有养老保障的那部分职工领取的实际养老金占了工资水平的80%-90%,因此其总体处于低覆盖、高替代的状况(魏杰等,2006)。
2、有效性不足、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在于实现对需求者的有效保障,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对远期的社会保障力度进行了限制,按计划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将从80%左右最终降至58.8%,医疗保险待遇从90%左右降至60%左右。失业保险等也存在着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虽然2002年底城镇居民受助人口由1999年的266万人增加到2065万人,但因保障水平低,部分相对贫困的城镇居民实际上需要帮助而得不到充分的帮助;而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对于1995年40岁的人来说,按人均每年150元的交费水平,且按当时复利12%累计计息,至60岁退休后每月只能领取养老金额15元,这一保障力度显然过低,不利于达到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要求。
3、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分散、政出多门,未能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如养老保障问题,国企 职工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公务员归人事部门负责,贫困群体归民政部门负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由于众多机构共同行使社会保险职能,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既缺乏宏观协调、缺少综合平衡,又加大了管理成本,阻碍了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同时,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偏低,社会保障事项一直由政府部门承管,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支付、运营由政府部门经办,还谈不上按经济规律办事,也还未实行真正的社会化管理。另外,社会保障基础管理水平落后,统计数据虚假,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4、责任不清、财政支持不够
鉴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或半公共性质,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成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显然不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收支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情况严重,根据财政部公布的相关数据,到2004年底,全国养老保险空账达到7000亿元以上。如果空账继续维持,将会在未来若干年后造成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危机。个人账户的做实,取决于‚老人‛和‚中人‛账户的资金来源。由于‚老人‛和‚中人‛在旧体制下没有实行缴费制,而是由国家包下来,在财务上有一部分工资不作为企业成本,而是作为企业的超额利润上缴给国家,当职工生老病死时再由国家补偿给劳动者。现在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对这部分劳动者予以补偿,在理论上是完全公平和合理的。社会保障改革中所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并非是真正的资金不足,是责任不清、财政并未真正到位等造成的。
5、立法滞后、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一整套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用法律来对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缺少依法行政和有效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已经出炉,但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仍未出台,这样就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缺乏法律的依据和基础,人们无法准确把握国家在这种制度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个人可以期望的安全值,政府和民间也无从进行合理分工并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
6、基金监管不到位、运用低效
与财政投入不足并存的是社会保险基金高缴费率与低收缴率并存、各级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模糊、社会保障资金预算软约束、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不理想四大突出难题。而且,目前我国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部门有多个,如财政、民政、劳动、人事部门等等,各部门对基金的管理渠道衔接不够紧密,对基金的管理不够专业、对基金使用的监管不到位,造成了社会保障基金集中和使用过程中管理混乱的局面。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过于分散,造成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速度极为缓慢,增值率很低,有的地方甚至发生社保资金被贪污、挪用或盲目投资放贷,致使资金无法收回,造成社会保障基金的 极大损失,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也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9月,审计署对29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2005年三项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发现违规问题金额达到了71.35亿元(其中1999年以前发生的有23.47亿元,2000年以来发生的有47.88亿元)。
二、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典型的‚旧城改造‛工程,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在前工业化发展阶段,却面临着比西方后工业化国家还要优厚的保险福利制度的改革任务;而且,社会保障改革还面临如下严峻的新形势:
1、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就业是避免贫困和清除依赖的可靠途径,就业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近几年中国就业格局变化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渠道,大量劳动者以灵活方式就业,传统的以单位为对象的社保制度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
2、社会问题
尽管有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所出现的‘一边倒’和过分夸大的倾向,继而对社保改革产生误导,不得不引起重视和反思‛、‚中国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高中生,2005),但老龄化是基金财务危机的主要因素,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比西 方国家更为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老龄化提前到来,即是人们常说的‚未富先老‛。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城镇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也会随之加重。
3、迁移人口问题
有资料显示,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化的人口已达7000万。未来十几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抓紧完善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4、区域差别问题
我国先后经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中部崛起战略,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而这种区域差别是决定社会保障管理方式的主要客观因素。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形下,国家出台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更会遭遇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挑战,从而对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构成重大阻碍。
5、经济全球化进程问题
在加入世贸组织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稳定性与采用社会保障措施来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定性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的选择和个人账户实账制的推行,有可能因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而受到影响。
三、用和谐社会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在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更应该以和谐社会理论做指导,系统、规范、周到地设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目标,认真结合我国的社会保障国情,努力扩大保障范围,丰富社会保障的结构内容,动态设计社会保障的推动进程,切实保障基金安全并提高运用效率。
1、设定多元化、兼顾社会与经济的保障目标
多元化目标,是指在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时,既不能仅把其当作一种经济制度来对待,又不能过分强调社保改革为国企改革服务,把社保改革搞成‚闭环系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及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出发,这种制度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各种慈善事业到各国的正式制度安排,其发展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起于慈悲、止于正义,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矫正‚市场失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甚多且不太稳定的时代。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应当是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其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目标,促进社会风尚、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成员都能生存无忧、衣食无虞,应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指标。经济目标,表现在既使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又能促进各种结构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调节杠杆 的作用。政治目标,主要是保持社会的稳定,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
总之,我国社会保障设计理论的目标定位应是兼顾社会性目标与经济性目标;以社会安全稳定为主,以经济效率为辅;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2、体现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中国特色主要应考虑:(1)国有企业因素。国有企业的关键问题在于失业人员的安臵与处理,必须考虑到国有企业职工的积累性贡献与社会保障的欠账问题,这是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2)城乡差别因素。城乡差别的核心是‚三农‛问题。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兴旺、农民的富裕是衡量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指标,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迁移人口因素。根据目前我国人口流动加快的趋势,预计今后20年,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量将可能达到3.3亿人,另外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将进一步增多和加快,解决好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特别是人才在全国的流动,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形成。
(4)计划生育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出了一个大难题:养老问题。不远的将来,老人社会的沉重负担是每一个社会保障理论工作者、政府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5)传统保障因素。传统保障是一种以家庭保障为核心与重 点,辅之以邻里(社区)互助与亲友接济。其特色是在向人们提供一定物质保障的同时,往往还起着精神慰藉、情感保障的功能。后者对人们顺利地度过生命波折期(年老、患病和伤残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探索传统保障与现代保障的具体灵活结合模式,通过有效舆论措施强化对民族优势保障传统的宣传,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保障的有效补充。
(6)地域差异因素。应该充分考虑到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区的经济差异,从而设计出合理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地区结构的协调发展。
3、坚持一元化标准,努力扩大保障范围和覆盖面
所谓一元标准,即在全国各个地域、各种经济成分、各类经济差别地区、各个权力范围内,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标准。标准的统一表现在:
(1)城市与农村统一。对全体公民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有步骤、有计划地打破城乡藩篱,不再对占全国人中2/3的农民进行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否则我们永远只是‚城市社会保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社会保障‛。就目前而言,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引导、鼓励措施推行养老金计划,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提高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放宽养老金资本市场运作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参加者,待条件成熟后,逐渐从自愿保险向强制保险过渡。在经济欠发达地 区,还是应当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为主,继续实行农村五保户供应制度,同时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达到一定经济条件后再实行养老金计划。
(2)居民与迁移人口统一。要分批分步骤地将流动人口吸纳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参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群体流动性相对较强的特点,要保证已进入城镇社保系统的流动人员账户的全国可转移性,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3)沿海与内地统一。沿海与内地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差距,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天然资源的原因,如果因此而拉开二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将无法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拉大二者之间的结构性差距。
(4)中央与地方统一。中央与地方的保障水平差距,当中央水平比地方高时,客观上损害了中央政府的形象;而当中央水平低于地方时,又会弱化中央的调控能力。
(5)公有与非公经济主体统一。一方面,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费用缴纳率低下,另一方面在支出时又以高于非公经济退休人员的水平发放。这一经济成分歧视政策给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
4、丰富社会保障结构和资金筹集、实现方式
为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政府不仅应当充分调动民间的资源以供社会保障之用,而且应将非政府组织尤其是民间社 会公益组织看成是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合作伙伴。政府主管部门应主动寻求资金来源多元化,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以填补各项社保基金中空账运行形成的空洞,逐步降低社保基金运行中的巨大风险。相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商业保险更是十分滞后,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延缓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因此,今后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将商业保险的功能还给商业保险,通过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障功能的不足。也可以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和援助建立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甚至可以吸引国际保险基金进入国内市场,通过多渠道融资来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政府可积极倡导社会捐助,设立各种公益性机构推动社会捐助事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社会捐助活动给予政策优惠,以进一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改善目前单位负担过重的状况,实现社会保障资金负担比例的合理分配。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政府要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长久的制度安排,国家财政就要由现在的半到位发展为真正全面到位,包括中央财政要将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机制固定比例化,地方财政要由不承担或少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发展到财权与事权及社会保障责任的统一。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例如,通过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也就是说将部分国 有资产从国家财政转为社会保障基金,以偿还老职工的历史欠债。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的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如开征新的税种,除已经开征的利息税之外,可以考虑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等;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国债等。通过多种开源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对实行强制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民发放养老补贴,以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不具备实行养老金计划条件的,国家应加大社会救济的力度,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实现。
5、动态设计社会保障推动进程
所谓动态设计,是指整个体系的设计应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与适应度,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障措施。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支持手段薄弱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一个艰苦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30--50年,必须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在不同经济体制的过渡期,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可以考虑采取混合制的社会保障体制、推行半积累半现收现付制支付。在经济的发展期,可以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采用供款基准制的社会保障体制、推行现收现付制支付。在经济的平衡期,考虑到收入差距的拉大,为促进社会公平,可设计受益基准制的社会保障体制、推行完全基金制,充分发挥社 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
6、加强基金监管,提高运用效率
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是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制度保障,需要在立法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予以规范,特别是要严厉制裁拖欠和逃避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上,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考虑效率,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地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要实现安全和效率的目标,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预、决算管理,每年的社保收支预算和决算须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各级各部门之间社保资金管理渠道要保持紧密衔接和通畅,对资金的管理应选择专业水平强、政治思想素质高的人员,同时必须要有严密健全的资金监管机制,对资金的收入应一律上缴当地财政部门,设立专账,每一项支出要有逐级审批,对于通过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在银行设立的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由经办机构负责专门发放与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规范的制度来监督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挤占挪用,确保资金的安全。同时需要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作,可以采取信托投资的方式来管理社会保障基金,使其在法律上成为相对独立的财产。此外,应当采取组合投资的模式进行投资,降低风险,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效率。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指导教师: 姓 名:魏宇雨 专 业: 日 期:2009年12月15
第五篇:我国当前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依法行政中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几项对策。
众所周知,实现法治国家是我们当前的目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然而,依法行政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要使我国真正走向法治,实现依法行政,就要充分重视目前我国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就当前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做些探索性思考。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什么是依法行政?概括起来讲,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包括法律规范,还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依法行政最早是由资产阶级提出并在资产阶级国家付诸实践的。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法治传统的区别,各国在称谓上 1
有所差别,英国称为“法治”或“依法行政”,美国将依法行政包含在“法治原则”之内。
依法行政的内容在各国也存在较大差异。英国的依法行政包括越权无效原则和自然公正原则。前者是指实体上越权的行为一律无效,但程序上的越权行为其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应对照具体成文法规定。后者是指任何政府或个人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的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也可以避免偏私,“不能自己做自己的法官”。美国的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权利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基本权利原则是指政府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但这种法律必须旨在保护而不是摧残人类固有的基本权利。正当权力原则是指法律的实施必须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进行。
在我国,依法行政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在20世纪80年末提出依法行政的原则决不是偶然的,这是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依法行政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是政府运作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文件及其他有关文件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概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行政就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 2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行政机关必须本着宪法、法律和现行政策的精神,勤政、廉政,为人民多办实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法治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现的问题了,而应是强调如何实现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依法行政从总体上来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依法行政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行政的法治化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就现实情况而言,无论在立法层面上、执行层面上,还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提高、创新。
(一)立法层面上的问题
第一,现行行政立法中立法无序、缺位以及所立之法缺陷较大。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立法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立法的价值取向有偏差,行政立法偏向于行政权,把立法当作谋求有效管理的手段,行政机关所立之法规,有的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的现象,造成我国行政立法中政府管理公民的法过多,而监督政府权力的法过少,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及的行使行政权,促使行政权力的滥用。如《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各种各样的行政许可散见于 3
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中,一些地方,甚至乡镇都立出各种名目的“行政许可”,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不规范,一讲行政管理就是行政审批。
第二,行政立法质量不高,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差。行政立法行为不规范,授权主体和对象、授权法名称和效力混乱不清,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缺乏协调统一,使行政执法难以适从。有些规定过于原则、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环保局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7条的立法空间过大,国务院又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执法难度较大。这种片面追求立法数量的做法,表面上似乎成绩可观,实则乃立法之大忌。第三,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行政立法缺乏民主性和公开性,没有很好的建立立法民主的参与机制,没有在法律出台之前走草案公布、广泛征询意见和听取意见等一系列民主程序,行政立法规范不能够及时、准确、经济地为公众所了解,没有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第四,行政立法中存在“部门利益”倾向。某些行政部门利用其掌握的国家立法资源,在协助国家制定有关法规草案时,在法规中不适当地强调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力图通过立法来维护、巩固和扩大本部门的各种职权。同时尽可能地减轻和弱化本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概括起来就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规化。这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使得所立之法与社会主义法治之“良法”要求相背离,而且损伤人民对建立“法治政府”的信心,最终变为侵犯人民利益的手段。
(二)执行层面上的问题
第一,行政执法体制不顺,职权交叉、职责不明、职能分散、越权行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段话切中时弊,抓住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体制还很不完善。(1)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还存在。如城市建设部门既管理城市建设,又自己搞城市建设,并进行自我质量监督。(2)职权划分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社会噪声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应由公安机关处理,但是公安机关由于管辖的事务繁多,有许多涉及社会治安重要问题需要处理,对尚未构成威胁社会安全的社会噪声无暇控制,群众投诉到环保局,环保局却因为缺少法律授权而无法管理。(3)行政机关的设臵、职能配臵不科学,多头管理,责任不清。如在省一级区域,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有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等。各地最近相继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各级政府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的“抓手”组织协调和依法对重大食品安全调查处理。细细算来有近10个部门可以管理食品安全,因此,一些执法部门画地为牢的做法得到了默许,以为可以简化执法,有利于监管,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隐患重重的选择,长此以往势必会损害政府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
第二,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严格执法带来不利影响。部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观念和习惯上依然深深地打着“人治”、“权大于一切”的烙印,这些旧意识、旧观念成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的思想渊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不熟悉机关的法律法规,对本职工作一知半解,缺乏责任心,在执法中常常出现错裁错 5
判的现象,有的执法人员政治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出现了执法不公甚至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等问题。
(三)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问题
第一,人治观念。一些地方的少数领导干部由于受封建特权思想和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长官意志比较严重,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还不高,甚至还存在“权大于法、权重于法”的错误观念,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处理或解决问题往往忽视法律的严肃性,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滥用职权。如在征用土地的问题上,臵法律、法规于不顾,随便批条子,动辄开口子,结果出现了乱占滥用土地现象,破坏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更有习惯于按个人的意志行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特点是命令和服从,无论这些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都按个人的意志去执行,如某一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已过时的红头文件进行处罚,当事人不服提出行政诉讼,结果执法机关败诉,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第二,法律工具主义观念。“传统的法律治民不治官”的观念仍在现行法律规范中有所体现,扭曲了法律的公正性,将法律视为一种人治的工具。如在执法实践中,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对凡能带来部门利益的条款都能积极地宣传、积极地执行,反之就消极,执行迟缓或根本不执行,这种以自己利益决定对法律法规的实惠主义态度,严重破坏了执法机关公正、廉明的形象,使依法治国方略难以落到实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
(四)国经济、民事和刑事等方面的法制建设仍比较落后
第一,立法上重实体轻程序,重事后程序轻事前、事中程序。我国行政立法多只注重解决行政前的实体问题,如行政机关的权限、职责,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政行为的条件、标准等;而忽视对相应程序上的规范,如对行政的方式、步骤、时限,行政机关的程序义务,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等,在有关立法中很少规定。在现有行政程序规范中,多只是涉及监督和救济,如行政监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而很少规定事前、事中的程序,如行政公开、事前听取相对人意见、向相对人说明理由、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举行听证等。
第二,程序概念意识淡薄。不少人认为依法行政只是依照实体法办事,甚至片面认为行政执法只是依照法定职权,对法定程序无关紧要;违反法定职权才是违法,违反法定程序不算违法。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依法行政,阻碍国家法治进程。造成有法难依,有法不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了不少法律。可以说,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已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我国的法律执行得不是很好,人民群众对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反映强烈,不依法行政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行政程序法,可操作性差。以至有法难依,有法不依,法律虚臵。有碍公民行使正当权利。依法行政不仅是对行政机关的要求,也是对公民的要求。然而程序规范的不完善使得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行政机关答复时间没明确规定,使公民不知何时实现其权利;对办理条件不作界定,使公民不知怎样实现其权利。由此可见,公民只有在实体上和程序上的权利才是全面的,才能更好依法行政。影响对行政行为的有效监督,难以实现法律正义。依法行政是法律正义、社会正义的表现,由于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是管理者,相对一 7
方是被管理者,行政机关这种法定地位具有我命令你服从的特权性质。在这种强弱不平衡的情况下,保护的重点只能是公民个人,这是正义观念的起码要求。
三、解决依法行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已经提上了党和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依法行政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严重损害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阻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长此下去将会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付诸东流,这是一个普遍性的严重问题。要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必须推进依法行政。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需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依法行政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为依法行政奠定坚实基础。依法行政,只有有法可依,且所依之法是合法的,才能保证依此法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公正、合法的;只有所依之法是健全的,才能保证对社会各方面的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为此,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法立法。政府立法要以宪法为依据,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立法本身也应按一定有序的规则进行,立法者自身也必须受到法律的拘束,而不能随意立法、滥立法。必须依据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立法,不得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立法。总之一定要从源头上、制度上解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我国当前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无法可依或者有法难依的状况。对行政立法上存在的空白之处,要在追求 8
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尽快地加以制定,成熟一部制定一部,以填补其空白。首先要提高立法者素质,其次要防止立法中渗入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而影响到法律的普遍性、公正性、全局性,最后在制定新法的同时及时废止、修改或补充旧法。
第三,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行政立法民主化的标志是行政立法参与的普遍性,人民利益是最高的法律,法律应该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利益的保护工具。立法为了人民,必须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路线,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者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立法征求意见制度,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要重视人民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多谋善断。法律应该和社会现实生活相适应,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提高法律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健全各种制度,防止和克服行政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首先,建立“立法回避”制度。行政立法“部门利益”倾向与行政部门直接参与涉及该部门利益的法律草案的起草与制定有关,这种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角色,使得一些法律法规带有部门利益色彩。其次,建立立法公开制度。如果媒体可以公开报道立法机关讨论法规的情况,举行面对公众的听证会,公民通过传媒,发表对正在讨论的法案的各种意见等。最后,建立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
(二)立法不易,执法更难。法律不只是起象征和观赏作用,它必须对社会关系起到调整作用,法律贵在执行。有法不依,等于无法,甚至比无法的影响还要坏,因为它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和权威。在执法方面主要应做到:
第一,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探索新机制。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行政执法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企业从政府分离出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深化机构改革,划清部门之间的职能权限。其次,要调整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逐步解决执法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
第二,提高执法者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两千多年前,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句明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狠抓执法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统一思想认识,进行执法人员的思想、法律政策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业务技术轮训,任职前要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对考试不合格,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作待岗、转岗处理;政治业务素质差,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执法人员,一律调离原岗位。通过上述几方面努力,将增加行政执法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为提高执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行政行为监督。依法行政的关键是监督,要注意解决行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流于形式”问题。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要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监督程序。
(三)实行依法行政必须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建设。
第一,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法治和人治是相对立的。人治的观念是法治观念最大的障碍。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向党政机关公务员灌输区别于人治的法治观念,确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宪法和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治的最高体现,离开宪法和法律这一基础,任何的依法行政只是一句空话。培养从官到民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捍卫宪法和法律、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的良好风尚,才是根本性的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省部级干部居于重要岗位,严格依法行政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力保证,做出决策、处理问题都必须依法进行,不能只是监管他人,更重要的是依法约束自己,依法履行义务。要将依法行政观念切实付诸行动。
在目前的情况下,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工作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不断地改进方式方法,加强教育,更新观念,完善机制体制,才能更好地提高依法行政效果,从而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