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0:4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政府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建立房地产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对住房价格的检测与调控;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行为。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对策

房地产业在我国起步晚,历史短,发展过于迅速,近年来房价不断攀升,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仍然无法阻止房价的上涨。在房地产行业表面繁荣,房价持续攀升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窥视一下这些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并且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以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

首先,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中部的增长速度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

其次,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2、房地产需求与房地产供给之间矛盾重重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1996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28.7%,2006年增长为44.9%,城市化水平始终在提高,年均增加1.5个百分点之多[2]。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新增人口,城区面积迅速扩大。这个阶段还伴随着以城市旧区改造和基础设施重建为主的城市更新过程,因而,城市在规模和品质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而这种复合型的提升所释放出的对于城市发展用地和房地产的巨大需求应该由房地产市场中的供给予以适当满足。

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需求,城市用地和房地产商品供给层面的调整却是相对谨慎而滞后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稳健从紧的金融政策,另一方面也是由房地产供给自身弹性较小和存在滞后性所决定的。2003-2008年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如果排除了非市场因素如房屋质量提高、成本增加、周围设施环境改善等方面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供给和庞大需求之间的差距。

3、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

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也采取了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公共住房保障政策。1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上,一些住房政策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经济适用房政策和实践是当前问题的焦点,其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适用住房的公平性问题;二是对由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引出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双轨制产生异议;三是认为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过大对商品房产生挤出效应的问题;四是在经济适用住房运行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现阶段中低收入居民购房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完全通过市场化解决这部分居民住房问题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不是面向全体国民的福利政策,大多数国家住房政策的主要针对对象是中低收入和无力自己解决住房问题的特殊困难阶层,住房保障只是住房市场机制的补充。

4、房地产投资行为急需调控

房地产投资行为已成为形成现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投资和投机只是一线之隔,不合理的投资很容易就转化为投机行为。理性的房地产投资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活跃房地产交易,增加

市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二是提供房地产租赁市场上的房源,满足市场上的租房需求;三是提供风险较小且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房地产投资的弊端要大于其优势:第一,在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导致市场需求过度活跃,刺激房价非理性上涨,从而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房地产投资与股票等投资有着本质的不同,股票等投资品是在具备富余资金下的自由选择,而住房具有很强的民生性,突出表现为住房是保障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普通公众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非理性的投资甚至投机行为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三,非理性投资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闲置房数居高不下,并且北京、上海等城市房地产的租售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房地产泡沫已非常严重。

5、国家调控政策实施受阻

针对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国家也在不断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但始终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政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并且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使得国家政策不能有效实施,进而不能有效阻碍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

我国政府针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出台了若干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国十一条”到“新国八条”,再到房产税及物业税的试点及逐步实施,但其出台后所起到的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以及解决房地产供给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还是要找到有效的途径以及保证国家政策顺利实施的措施:

1、政府完善土地供应制度

(1)加大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力度[3]。土地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均衡是土地市场供求平衡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出现地价、房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土地储备机构不仅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地掌握土地投放总量,更要从市场细分的角度,适时调整各类不同用途的土地储备量和供给量,化解土地市场供需结构失衡的矛盾[4]。一方面,紧缩城市中心区住宅用地和城市高档房地产用地,对开发高档商品房从供给源头上进行限制;另一方面,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对面向百姓的商品房所用土地要适当放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2)建立地价调控体系。鉴于我国地产市场的现状,政府对地价进行调控,应着力建设地价的调控体系,增加土地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对于地价可通过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来调控,如建立基准价、标定地价和土地出让价等。对此,可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如日本政府每年都在固定的时间公布由官方调查和评价的公示地价。“公示地价”是一种旨在调控土地价格的官方公开价格,它的作用是加强政府对土地价格调控与管理的能力,为合理制定土地价格政策,公平进行土地交易提供依据。

(3)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土地管理的监控职能。严厉遏制土地市场中的政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府行为的自我约束,土地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另外,土地管理监控职能的弱化也会阻碍城市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土地管理的监控工作,才能防止区域性的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2、建立房地产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对住房价格的检测与调控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成本推动,尤其是土地成本的提高,二是开发商利用政府政策弊端控制供给量改变供求关系制造价格快速上涨趋势,三是社会经济预期导致的投机炒房行为。因此,在监测和控制房地产价格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完整基准地价体系,适度控制土地价格及拆迁费用,尤其是高档房的建设规模[5]。

(2)针对市场中的认为调控市场和哄抬价格现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审核价格申报,物价部门对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要认真核定,严格按核定价格销售。工商部门对房地产的营销手段、营销方式以及税务部门对房地产的税费收缴等严格控制和监督,从而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行为,同时要尽快将其销售价格公开

化、透明化,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费者价格盲区。

(3)在面对社会经济顶期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理引导市场的氛围。引导老百姓确立正确的住房观念、风险意识和投资理念。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们形成正确的房地产投资理念、住房观念以及风险意识。因此,对于房地产市场中的所有主体,政府要承担起责任,引导老百姓树立正确的住房观念和消费,而不是为某经济利益主体不顾百姓的需求。

3、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在供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比如真正需要的人没有得到保障,而被一些“关系户”得到,因此应该在将来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除此之外,对于现在社会上一些收入不高也不低的“夹心层”,他们负担不起价格昂贵的商品房,又不具备享受保障性住房的条件,因此不得不背上过重的房贷,对于这部分群体也应该有相应的住房供应保障,政府虽已下令供应限房价、限户型的部分商品房,即“限价商品房”,但还没有在各个城市全面供应,因此要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推进“限价商品房”的供应工作。

4、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相关企业的行为

当前,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出现不规范的开发与销售行为,囤积好房源、隐藏房屋信息,欺诈消费者以及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频频出现,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企业的信誉档案。要加大力度推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制度,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企业信誉档案,将企业的身份登记、良好行为记录、不良的行为警示、优质产品介绍内容,在网上公布,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信息系统,进入系统的信息,不仅作为主管部门评定企业好坏的依据,还要向社会公开,从而扶持一大批信誉良好的企业,治理整顿那些信誉差、经营管理不善的小企业。

(2)对预售合同进行网上备案登记。商品房销售过程中常存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开发商隐瞒预销售情况等一系列行为,因此应该实施新建的商品房的预售都必须进行预销售合同的网上备案登记制度。开发商申请办理预售许可证。同时,必须上报所有楼盘信息,在地区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网上公开手续,所有消费者都能在网络上查询相对应的在售楼盘的销售情况。网上备案登记制度在使市场更加公开透明,对规范销售行为,正确引导投资和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3)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经营方式。中介机构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中介机构的活跃性是一个国家房地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国内大部分地区,新房、二手房以及房屋租赁的发展势头较好,房地产中介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机会。但目前中介机构的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工作中出现很多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因此中介机构要建立健全公司的人员选择、职前培训和在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对房地产中介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中介机构员工的综合素质。

【】

[1] 陈渝文.房地产过快上涨的原因与房产政策之刍议[J].财经论坛,2010.(10).[2] 王斯琛.我国房地产泡沫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2).[3] 何元斌.关于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55).[4] 吴淑莲.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商业时代,2006.(15).[5] 魏博扬.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第二篇:浅析我国当前村民自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当前村民自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引言

关于村民自治,1982年宪法修订确立以来,是历届中央政府十分关注的基层民生问题,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都把农村发展当做重点难点来抓。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直接民主形式,其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它不是简单的农村群众自治,它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更需要发挥乡政府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力,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最广泛的实践。”所以,村委会要做到积极放权,不要将权力集中在领导手中,要时时想着村民的利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处处为民。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这样才能把我国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因此,发展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必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村民为本的原则,积极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好建议,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村民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

一、我国村民自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村民自治就是农村农民可以自己亲自行使民主权利、根据我国法律办理自己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中国村民自治的起源广义的来说,应该是发起于晚清改制中的“乡镇自治”。狭义的来说村民自治的制度起源于对人民公社体制的部分替代。这种替代是历史性的,它将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拦腰截断”,公社一级恢 1

复为国家政权建制即乡政府,纳入单一制的国家行政体制内;公社以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以“村民自治”的形式区别于国家政权,以“自治民主”重建乡村秩序。这就是村民自治的起源。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时并不是马上就实行了人民公社。1949年成立新中国以后,我党废除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域有两种政权设置形式:东北、华北地区设的区、乡两级制,还有其他地区设的区乡建制等,两制主要区别就是“区”是否是独立的一级政权组织,但是乡以下都是行政村建制。我国1954年的宪法确定了县级以下区域只设乡、民族乡和镇基层政府,非正常情况下可设区公所。在县级以下区域也就是农村基层可以设乡—村—组。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稳定国内政治秩序和恢复经济工作,而较大的工业化和农业化并没有开始。从1953年中央政府宣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后,我国农业的集体化才不断加速。到1956年后农业化达到了高潮。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致使中央对于农村形势的评估太高,于是开始大力推行农业合作社的并社运动,就是所谓的人民公社运动。社会主义整体建设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进行人民公社化改造,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程序上的必然结果。人民公社就是“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显然是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政社合一”就是建立统一的公社管会。原来的农业合作社变成了生产大队,由公社领导。生产大队下面还设生产队,只能生产组织。1962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的通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形成。

(二)人民公社的退场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重工业优先发展”被作为国家战略确定以后,显然人民公社本身的经济自主和政治民主的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而且基层的集体经济组织本来就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经济与政治权力都被集中到公社一级,农民们并没有从这种表面很美好的体制中获得归属于个体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公社并没有经住实践的真正考验就被逐渐冲淡,尽管理论是如此的完美,但历史限定的时空下和文革十年的影响下,它已经很难甚至根本可能继续维持下去了。国家的改革都是从农村的土地开始。于是安徽的“小岗村”被首当其冲的作为试验地。“小岗村”点燃了全国性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火焰,要有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承认了个体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之后原来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受到致命性的冲击。农民长期受到压制都渴望“去集体化”。由于种种原因而兴起了村民自治,它不仅要解决原来留下的烂摊子而且要维护村庄秩序。农村秩序问题在村民自治的制度起源上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人民公社

退场和“经济小岗村”的定型后,“政治小岗村”成为农村的真正需要,需要一个村庄秩序重建的治理模式—那就是村民自治。

(三)村民自治的正式实行

1982年我国村民自治才有最初的提法。198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通过,村民自治才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1988年6月,第一次乡村选举由我国民政部组织,从此村民自治进入了制度化运作阶段。1990年以来,全国村级选举的示范活动被广泛开展。1992年全国各省都实行了农村基层选举。到1997年底,全国绝很多省份都已进行了两届选举,更有甚者已进行了四届选举。时至如今我国的农村已经普遍的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

二.我国村民自治在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在实践探索中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它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也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开辟了一条乡村民主建设的新道路。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的村民自治,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不明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条规定: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而不是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应该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就是所说的“乡镇村治”的宪法格局。就目前的成文法律制度来说,村委会与乡政府的关系是相当模糊的:即没有明确规定“指导、支持和帮助”的任何内容,也没有清楚的确定“协助”的范围和形式。这就为乡政府与村委会提供了很大的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乡镇政府对村级部门更多的不是指导,而是控制和干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命令式的间接行政干预

乡镇政府对村委会永远都是下达各种指标,必须无条件的完成任务,要不然就不能被评委先进村或者惩罚村干部等。乡政府经常会在村干部中培养自己的代理人从而可以间接控制村里的一切事务。

2.无条件的对村务进行监控和控制

监控的话首先就是财政监控,本来农村的集体经济就比较薄弱,但是乡镇政府总是凭借自己政府的身份对村级财务进行管理,整个村的管理形式被不时的打乱。没有钱的村委会只能无辜的听任。乡镇对村干部的工资和奖励标准提出指导性意见,进行间接控制;借助“村财乡管”来强化对村委会的控制—这就是乡镇

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方式。还有乡镇对村委进行价值的控制,主要是国家各种救济的分配、优秀村的评定等。这些会从无形中给村干部们造成影响和压力,这也成为诱导和控制村委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3.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对村级治理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人情社会,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也没有受到影响,这种“人情社会”仍是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主体形式,自然农村也不例外。村民自治的实施,村级治理的自主性增强,于是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也亲近了许多。如通过对村干部的种种许诺和一些实际的好处,让村干部对乡镇政府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但是村民会争取更多的自主管理,于是出现了“过分自治化”,即力求摆脱乡镇管理的倾向。并且有些村干部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村委会作为村民的合法代言人和代理人,有权决定自己村的事情,根本没有必要接受乡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于是,他们与本来应该协助的乡政府明争暗抗,如对本村村民的未成年结婚生娃不闻不问,从而使村委会呈现出“过度自治化”的倾向。

(二)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不协调

我国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没有明确的分工,并且由于村里人的文化不高,对国家的政策方针不理解,于是出现很多问题。“两委”关系不正常主要有以下三种:

1.村委会一揽所有村政事务,村党支部没有任何作用价值

村委会的领导都是全村村民选举的,而且是村民们心中得意、放心的对象,于是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和拥护,在村级的权力结构中占有很强的优势,在与村党支部的权力对决中居于绝对优势。这样的话由少数党员中产生并由上级任命的村党支部就受到了强烈的排挤,在村民哪里没有任何的信任感。于是很难与村委会进行上抗衡,使得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不复存在,村务完全由村委会把持,党支部也无法对村委会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监督。2.党支部凭借权利包办村务导致村委会自治功能弱化

村党支部由上级任命的于是忘掉职权掌握着村中政治和经济上的绝大部分权力,由于历史的影响形成的权威和意识,在村民自治中,村党支部不但是领导核心,而且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村党支部书记通常都是村里的“一把手”,总揽包办村中的一切大小事务,村委会只能听命办事。帮党支部支配的村委会只是跑腿的,村委会的管理权利都被剥夺。3.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在我国的村民自治中,总有一些村是有两派的,分别是党支部与村委会,并且双方的关系非常紧张,各自为政,公开对立,各自组织自己的班子,在政治上互相抗衡,工作上互相拆台。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很多问题

1.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农村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太粗略。虽然各地都有《选举办法》等操作性规定,但是也是不全面的。规定不是过于原则话,不便操作;就是有操作要求没规定违背操作要求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或者是内涵模糊、不易理解等。如有在选民登记中出现了对个别选民的漏登、误登问题,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怎样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基层政府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不负责行为

由于受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基层政府不是依法组织村委会选举而是非法干预村委会选举事务、侵害村民选举权利等。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在选举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是相当严重。基层政府没有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选举精神,对选举中的各种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放任作弊选举、违规违法选举的发生。并且基层政府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随意扩大自己的权限,在选举的各个环节,直接干预、控制选举,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使选举活动按自己的意图发展。如在确定正式候选人时,会将有条件有能力但是自己不喜欢的人排除在,为自己的亲人或者候选人拉票等。

(四)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村民民主素养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还较低,政治科学知识在农村很难传播。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还是处在自我意识上,比较自私狭隘、政治冷漠、缺乏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农村地区受历史的影响缺乏民主传统,等级观念依然较大。政治活动中平等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往往变为上下级间的不平等关系。而普通的农民大多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行使民主权利。他们缺乏作为民主政治主体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竞争意识,政治责任感不强。

2.缺乏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

村委会的权力是全村人民授予的,他们代表村民的利益,理应为村民的利益服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村委会凭借群众给的权利,不为农民办事儿,而是自己谋取私利。政府拨给村里的财物,大部分到村委会就没有了,许多村干部上任几年就能买上好车,盖上好房,这难免有点儿让人匪夷所思。所以缺乏对村委会监督的农村,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不仅会滋生腐败、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我国农村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四.村民自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让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合理的连接在一起

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谁离开了谁都不能正常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所有说不能把它们分开管,也不能单独就管一方。我们应该坚持“乡政村治”把乡镇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机的链接在一起,让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合理的协助乡政府的任务。乡政府也“放任”村委会去自治。

1.清晰划分出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的三八线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明确制定乡人民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的内容、方法、方式、范围等规则,并且村民委员会也应该协助乡政府做好工作的规则,将乡政府对村委会的指导,村委会协助乡政府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更利于操作。而且从制度上清晰划分乡政府和村委会各自的权限,有利于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基础上的有机衔接。

2.对乡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规范其行为

以前我国对政府政绩考核都是上级制定的指标下级按照吩咐完成了,并且是优秀的完成了,那么考核肯定就是合格的。这种由上级单纯制定的数字化指标考核乡镇领导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上级政府在制定乡级发展指标时要遵从中央政策精神还要从乡镇实际出发,并且要充分考虑乡镇的意见和要求。这些考核指标都是要落实到每个村民哪儿,因此事先应与村民委员会进行协商,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这样制定的考核指标才是合理的,更容易赢得村委会和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也才切实可行。乡镇政府有权管理本区域的事务,村委会亦有权自主处理本村范围的事务。

3.根据社会的进步逐步完善、改进乡镇政府的工作方式

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村民们都是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乡镇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手段也是有待改进的。规范乡镇政府行为,首先要改进其工作方式。然而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和依法要求自主管理农村事务愿望的日益迫切,这种手段已经对村民们不管用了。所有说乡政管理除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方式外,还要应用法律、经济和教育等管理方式,在尊重农民和村民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

(二)改善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紧张的关系主要是两者分工不明、权限混乱等。要协调“两委”的矛盾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对基层干部加强教育转变其思想观念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方的教育水平还发展很落后,村委会主任及其成员往往就是本村有点威望的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创新意识、政治理念等整体素质都很低。缺乏管理意识,在这样的村干部带领下很难使我国农村取得较好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努力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对村干部不定期的开展学习培训课。“两委”都是农民们发展经济的希望。所以说不要有传统的“官本位”思想,高高在上,而是要把农民放在第一;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装在心中,而不是只想着谁说了算,有了矛盾通过加强沟通解决。

2.规范乡镇和“两委”的组织行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明确划分“乡镇”和“两委”各自的权益边界。综观世界各国,不论是地方自治还是社区自治,一个共同的前提是对事权的明确划分,即明确各类组织的“固有权力”和双方的“共享权力”以及争端的调解仲裁方法,并以法律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

(三)从过去的实践中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

我国村民选举的有关规则尚不完备,时常有在选举中出现违法案例,因此选举的实际运作和成效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规则上各行其是,运作上流于形式等现象颇为普遍,这些问题都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1.规范基层政府在村民选举中的领导行为

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是直接领导村委会选举的国家基层政权机关,在村民选举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组织、仲裁、监督,几乎扮演了一种全职全能的角色。但是在选举实践中,基层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可归纳为消极选举和操作选举,这些行为破换了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宗旨和精神,阻碍了村委会直选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照成选举负面效果的出现。因此,我认为政府应是立法者,制定一系列健全的、避免与其他部门法冲突的操作性强的选举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选举有法可依。并且政府应是村委会选举的监督者,宏观指导村委会的各项操作而不是操作者。

2.制定村民选举配套法规,提高选举质量

村委会是最底层、最接地气的组织。这样组织的选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没有配套的选举法规是很难保证其选举质量的。因此,国家应针对各地村委会选举中、选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村委会选举法,统一、规范选举工作。

(四)解决影响村民自治的其他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

由于受历史影响,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很低。目前,我国的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很低,政治参与意识也缺乏。这必然导致村民自治不能有效的进行。因此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是有效村民自治的基础。努力提高农民文化思想水平和政治参与意识,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2.完善对村委会的监督工作

我国村民自治的内部监督相当乏力,村民和政府权力机关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村委会的选举、日常工作(尤其是财务开支)等进行监督。在文化和民主底蕴薄弱的中国农村,完善对村委会的监督将会对村民自治起的有效运行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村委会不是基层政权,而且数量巨大等特性,设一专门机关对村委会选举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还有对村委会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等是十分必要的。

五.村民自治的意义

我国仍是农村地区多余城市地区,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口肯定比城市人口多。而村民自治正是农村农民自己的自治,依法保障自己的权利。所有说村民自治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民自治有效的推动国家与农村社会良性互动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农民没有权利参与政治,国家政治对农民来说只能遵守,不能参与。于是政府和基层是脱节的。怎样调动农村社会资源,即实现国家意志,又维护村民利益,从而实现政府与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村民自治正是兼顾国家和农村地区的利益,确保国家与农村地区的利益平衡、良性互动的有效形式。所以说,村民自治有效的推动国家与农村社会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村民自治为推动了中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认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主实践。农民第一次真正有权亲自参与从提名候选人到最终选出村干部的全部过程。

(三)村民自治有力的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素养

中国农村的文化较低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文盲,所以说村民自治的实行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政治积极性,和参与政治的主动精神。有利于提高村民的平等、契约、权力、义务、法律意识,增强村民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的才能和素养。就这样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村民的民主素养。

总结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的良好局面才是个开始,我们也不能太乐观。所以本文认为,现在我国村民自治就是要回首历史、总结经验,把好的,切实可行的继续发扬,把不好的舍弃掉。从实践中探索村民自治的方法和途径。怎样把好的政策落实好。把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着走着就没了,还有以开会和以发文件代替落实,这些地方政府在工作中存在不称职行通通改掉。根据当前的时代背景联系农村工作的具体实际去完成相应的政策制度。我们都有切身体会,中央的扶贫款在流到贫困农户的过程中,就从大象变成猴子了,政府专项资金在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钱是到工程上了,但是工程很少有合格的。这些相当困扰的问题都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这些看是不想干的问题也会困扰村民自治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的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的还不够完善,一定要处理好村民自治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两委”都要坚持从村民的最大利益出发,保护村民的权利。

第三篇: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格桑拉姆

班级:农学

学号:11-3班 201161

53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业效益低下和其在产业结构中附属地位,他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农业存在的各种弊端,如政府行为不当、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生产要素短缺、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及时解决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 产业化 问题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它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贸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和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一个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①

2、意义

2.1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一方面拆院并院,流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企业生产,防止企业建设侵占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流转耕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基地、农业公司集中,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2.2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特别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投资环境欠佳、国家发展战略倾向等问题的存在,农业和农村“缺血”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瓶颈”。相比之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为产业化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2.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性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要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把农民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带动农村道路通讯、仓储流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从而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4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规模产业集聚。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业产业化可为乡村旅游提供产业基础和景观背景,有些农业项目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乡村旅游可提升地区知名度,促使乡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乡村地区旅游企业摆脱“散、小、弱”的不良局面,提高旅游企业经营规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流动;有利于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提高特色产业边际效益,提高农业、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二 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增强、结构趋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继续完善等。②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1、政府行为不当。由于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各地政府均对农业产业化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往往会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带入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比如有些政府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手段建立当地的所谓支柱产业,结果导致好心办坏事。有的地方空喊口号,不干实事。从实践看,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致力于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

2、生产要素的短缺。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级生产要素的匮乏也会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高素质人才不愿留在农村工作的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多年,形成了城市中工作岗位不足和农村中人才不足的矛盾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资金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农业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把资金贷给农民,即使贷给农民也大多数是以农民整个家庭财产作担保,再加上税费改革、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农业产业化进程也就被阻碍了。

3、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方式。但是,我国目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和农村市场的管理滞后上。目前,我国农产品商品率还相对较低,除一些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内地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外,大多数农村仍然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为社会提供的农产品很少,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这些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主要任务是尽快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4、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基础上的,农业劳动力是主体。因此,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在农业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题及农业劳动者自身的保守性,劳动者参加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从整体来说不高。实践证明,只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把农业这个主业搞好,工商业的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各国实践都证明,政府能否发挥对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应改变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工作重点和方式。政府不能不看市场而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强迫农民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地方特色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引导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地方政府要采取的工作策略也要有所不同。

2、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一是要形成科研合力,引导龙头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之间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入股、股权转让等方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建设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要形成资本合力,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与企业、农户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合理的政策,想农民之所想,解决企业、农民的燃眉之急。

3、创新新理念,满足市场需求。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粮棉油的生产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农民增收,而增收必须得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农产品需求,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产业发展的经营理念就是把农业看成是一个产业体系、一个循环系统,包括种子种苗业、加工流通业、产前产后服务业等等。不能把农业的功能仅仅局限于农产品供给,还要看到它的生态价值、旅游功能和教育功能,形成农业的一站式服务,秦皇岛的集发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集农家饭店、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企业经营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农业的优势,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文钰 农业产业化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9

2黄鹏 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2)

3.宋青梅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山东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004(1)

4.罗瑞生 试析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长春大学 成人教育学学院,吉林 长春 2011(12)

5.王永光 怎样提高农民的收入[期刊论文]-中国国情国力2003(11)

6.徐小军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与职能走向[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4(3)

7.刘勇兵.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

8.胡爱国 推进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山东农机化2006(11)

9.刘学文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03

(7)60

10.唐义国 对农业产业经营的思考.农村经济,1999(10)12-13

11.苏畅 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5)

12.刘遵峰.杜丽娟.李瑛.L 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发展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

13.迟铁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12)

第四篇: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安全网脆弱、社会冲突事件等

社会建设包含的内容:一是发展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

二是优化社会结构 建立同我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正在凸显

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健康的社会发展

社会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 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 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 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 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 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第五篇: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县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市局市场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农资商品质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是当前基层工商部门红盾护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所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对我局近几年在农资市场监管实践的执法情况进行总结和回顾,就当前我县农资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农资市场存在主要问题

1、经营主体不规范。

农资经营主体主要是“一社三站”,即供销社、农技站、农业植保站(配肥站),当前随着供销社、农资公司、农技站等部门改制后,作为国家规定的农资销售主渠道,由于其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乡镇以下基本没有设立网点,这样多制并举经营的现象普通存在。一是挂靠经营。一些本无经营权的个人以挂靠、承包为名,在缴纳一定的“承包费、挂靠费”后,打着供销社或农业植保站的名义,成立“分店、连锁店”经营农资,名为集体、实为个人,据统计2007年我县挂靠在“一社三站”的有113家,占37%。

二是无证照经营。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农村有的经营者,即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农药经营许可证》,又不办理《营业执照》,擅自从农资产品经营,有的少数农村干部或种田大户以服务农民为借口,组织大批农资,直接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赊销拒不办理证照,有的将农资产品放在家里,联系好农户后就送货,不办理任何证照,很难被发现。三是超越范围经营。有少数农村副食品店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等超越范围,也在从事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2、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资质量不乐观

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化肥特别是钾肥、复混肥的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75%-100%,一些农资生产企业为节省成本,生产假冒伪劣化肥,一些有些农资经营企业从业条件不完善,管理不能规范,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部分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为贪图便宜,经营假冒伪劣,甚至是国家明显禁止销售的农资产品,还有一些农资经营者内部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意识单薄,进货把关不严,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农资购销台帐流于形式,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仅2007年全局就查获假劣化肥175吨,不合格种子1000多公斤,受理农民投诉75件。

3、广告宣传不真实

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私自发布、印制虚假农资广告,对农资产品的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作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还有些任意夸大农资功效、用途。

4、防范意识不到位

许多农民对于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的运用主要凭经验,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多。缺乏识别真伪,质量高低的知识,有的甚至道听途说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农民在购买农资时有的没有索要发票,购买假农资产品后又缺乏向工商部门及时投诉的意识。

5、管理机制不顺畅

农资监管涉及面广,主管农资市场有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管理方法,好办的事情抢着管,出现问题相互推,部门间的监管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各自为政,单打多,重复检查,表面宣传做得多,深入实际少,阶段性和季节性的整治多,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监管少,分散的监管体系、部门利益作怪,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6、人员素质不适应

农资监管需要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长期以来,工商部门主要是侧重于经营行为和主体资格的监管,而对质量抽检,执行检验标准、使用效果、商品包装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严重制约了执法的效能。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彻底清查“假集体”

近几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多次发文强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把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关,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因此,工商部门登记窗口要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认真审查登记材料,基层工商所要对涉农市场主体要进行“实地勘验”,充分发挥检验的作用,积极与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核查经营主体资格。严格执行《湖北省工商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对具备经营条件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化肥零售业务的,直接办理营业执照。对未取得营业执照或前置审批证件无(失)效的要坚决予以查明取缔,同时,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企分开的要求认真清理整顿政企不分和乱挂靠,乱挂钩的农资经营企业,从源头上杜绝“挂靠”、“假集体”现象。

2、规范经营关,延伸打假维权网络

一是建立“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即“进货台帐”“销货台帐”“进货发票”“销售发票”“产品质量信誉卡”“承诺书”。对农资的来源仓储、运输、质量状况、购货、销售情况详细记录,建立台帐,加强检查、督促,增加农资商品经销透明度。

二是要建立农资市场长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便民服务,发现预警,权益保护的三大机制和助手、协调、举报、监督、宣传的五大功能作用,广泛开展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农村、进市场的活动,公开举报电话,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完善农村消费纠纷维权机制,发挥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消费纠纷,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查必有果。

3、落实监管关,引进科学监督手段。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引进现代的科学监管手段,强化对农资市场的监管能力。

一是完善市场巡查手段,加大农资商品质量监测,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农资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加强对行政执行人员的能力培养,对身处农资市场监管第一线工商执法人员的农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聘请专家传授农资商品基本知识,增强对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鉴别能力。

三是成立农资专项整治队伍,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农资制假售假行为力度,捣毁制假售假窝点,严厉查处在产品标签、产品质量、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曝光一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典型案件。

四是建立起一套横向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质检、公安等部门协作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建立相互监督,快速反应,案件转办、定期联席等制度,构筑一道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屏障。

4、完善售后关,建立售前留样备查制度

一是要建立农资经营户“经济户口”和信用档案,对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经营者,要进入企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实施市场禁入,把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与农业部门联手,实施登记备案制,对每个农资经营户所经营的农资品种(特别是种子、农药)数量来源进行售前登记备案,留样陈列备查,并依托村委会和农产品种植协会,将备案室建在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业园区,真正方便农民及时对比和甄别。实施严密监控、严防劣质农资流入市场。

三是加强事后监管。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试行保证金制度,对信誉高、规模大的农资经营户,先行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当农民因为农资质量问题遭受损失时,可从保证金中先行赔付,再进行调查处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浠水县工商局消保分局)

下载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姓名:汪红彬 分校:黄山电大 专业:工商管理专科 年级:10秋 学号:1034001459029 指导老师:许老......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5篇)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票据市场作为融通短期资金的场所,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基础市场的地位,发挥着其他金融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呈现持续......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大规模的资金和活力,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强有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论述转变经济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 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

    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1.1 土地问题。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随着一r业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农村土地逐渐减少;二是土......

    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卧龙镇,系原平泉县沙坨子乡,于2004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并建镇。该镇位于县城北9公里,总面积234.9平方公里,辖22......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

    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作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 孙 举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依法行政使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