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4 12:3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慈善事业大力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进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慈善事业;问题;对策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内敛性、封闭性妨碍了人们的慈善行为。“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但如果真要仔细分析一下,却发现这种流行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也不十分真实。”我国的传统慈善文化以亲亲为起点,也多是以亲亲为终点,缺少西方的博爱主义和“普世”观念。在大多数情形下,中国人的仁爱与慈善通常限于家族内部或亲近之人,没能扩展到对陌生人的帮助。

1.2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1.3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

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1.4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

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慈善组织公信力低固然和政府的干预有关系,但非政府部门存在的“志愿失灵”也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2.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弘扬慈善文化,营造人人捐献的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要首先弘扬慈善文化:一是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从中小学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增强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二是将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三是将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利用媒体的大众性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增强公众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2加强慈善立法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如《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中所述:推进有关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等行为。

2.3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

在慈善组织功能上,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慈善团体的募捐机构和实施机构是分离的,募捐机构专门从事慈善募捐专业,募捐的善款全部拨付给实施慈善服务的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各慈善组织自发募捐影响捐助者的积极性,提高慈善事业的募捐效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

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慈善组织体系。

2.4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完备的监督体系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1)行政监督。首先,对基金会的监督。政府对慈善事业的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依法对慈善组织的界定及对其财务活动的监督上。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基金会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基金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进步,但也难免鱼目混珠,一些私人基金会打着基金会的名誉谋取私利。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又要有完备的约束机制来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其次,对慈善组织成立的监督。政府要依法规范申请成立免税性质的慈善组织,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以免一些组织打着慈善的名誉谋取暴利。再次,对慈善组织活动的监督。政府要建立慈善活动公开制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的监控体系。政府可以每年抽查慈善组织财务收支状况,如发现有造假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

(2)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监督等。对慈善活动的监督只有政府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如美国慈善信息局,也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每年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行评估,把所出具的测评报告向社会公众发布,社会公众以此作为是否捐赠的标准。此外,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媒体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监督渠道畅通。

(3)内部监控。慈善机构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组织治理结构,在组织内部建立约束组织和成员的规章、制度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完善内部管理监督程序。

2.5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力

慈善组织是现代慈善事业的运作载体,慈善组织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赢得政府的信任,从而更好的保障自身的权益,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一,高度重视慈善工作建设。要加强慈善会全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尽快提高慈善会人员的道德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多渠道、多方式培训现有的慈善工作者,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再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慈善工作队伍。

第二,慈善组织要从自身抓起,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的使用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款物的使用情况。

第二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汪红彬

分校:黄山电大

专业:工商管理专科

年级:10秋

学号:1034001459029

指导老师:许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法律、资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方法,这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会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对策创新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法律、资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社会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看,目前令其裹足不前的原因主要有: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大幅度提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压力等。具体问题如下:

(一)体制环境问题

在体制问题中,最严峻的就是进入门槛和审批等问题。要致力于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尤其是意识形态和对转轨经济的体制惯性观念还需要突破。政府一些歧视性政策还没有完全消除。国家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力度还不够,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缺乏对民营企业财产保护的规定;一些金融、保险、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限制民营、私营企业进入。像银行、电信和商品批发等多个行业品种被限制进入,一些允许进入的行业和其他所有制比起来,也存在门槛过高、前置性审批复杂等问题;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仍存在不公平待遇。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由于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到控制,使本来贷款环境就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因此在近几年来的融资更加困难。

(三)中小企业战略模糊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构造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这个管理体系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平台。企业应当在其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基础管理,从人治过渡到制度化管理。但问题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作支撑。企业没有一个战略平台,企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那么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很容易在重大问题上迷失方向是。有些中小企业自认为拥有了发展的战略,但是,实际情况不然。企业战略是系统 化的、严谨的,而不是一些“点子”的堆砌。因为市场与竞争的发展己经到了仅依靠个人的聪明或直觉而无法把握的程度,企业应当理性的从研究战略开始。

(四)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任何一方面的能 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

一般的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 清晰的认识,要真正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澄清多个误区。首先,脱离企业战略就无从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连接在一起的,它 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其次,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有了某项核心产品,并不代表它有了核心竞争力,如同树干不同于树根一样。一旦 企业的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衰败甚至导致关门破产的危险。第三,企业的局部成功因素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促使成功的因素 未必能保证企业继续获得成功。暂时的、局部的成功因素,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中小企业的人才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活”资源,企业产品和管理的创新都需要合格的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进上步展的势头。中小企业人才素质低,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的瓶颈。

二、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问题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

(一)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民营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营造一个特别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环境,且提供优良的服务,特别是在于政府管理机制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政府职能部门越 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尽管经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也为中小企业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对照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WTO 要求的平等竞争、高度开放的规 则,我们还有问题亟待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制约的因素还很多,缺乏政府明确、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政府政策不到位,存在不少领导始终对中小经济偏 见而致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投资、融资、地方税收等受到歧视性待遇,还受到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不规范行为的干扰。有关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严重制 约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内部思想观念落后、管理不科学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的不利环境造成的,更多的是来自企业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管理理 念上的落后,这些问题己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非是致命的。此外,传统式的指令式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尊重色彩浓厚,内部人员缺乏相互沟通 的机制和动力,企业的信息很少能在应有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一来影响员工之间的感情,二来不利于员工之间开展有利 于企业业绩的工作,三来直接带来了不人本、不科学的企业文化,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全民对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应加强立法,加快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建设,要以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契机,积极地制定配套性的全国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改变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机制;切实转换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机制,政府要转变职能,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宏观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指导、服务等工作,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使中小企业的援助走上法制化轨道,形成有利于各种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按照国际惯例,各级政府应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专业区、服务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政府掌握,重点用于支持地方中小企业产业、产品换代,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到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初始资金可由财政拨款、原国有中小企业出售所得、中小企业提取一定的发展准备金等方式筹集。此外,可以建立中小企业银行,鼓励开办多种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鼓励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股东、以企业互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互助合作银行及投资财团,并在法律上规定资金投向(主要为中小企业)和扶持的政策。同时,各大商业银行也应积极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将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引导企业组建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自律性组织。这些组织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维护好其权益。政府应通过改革,将相关行政职能逐步转化为服务职能,转移到这些组织,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其次,应吸取国外经验,实行咨询服务补助制度,培育壮大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引进、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各界都应积极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做好中小企业的“红娘”和载体。

(四)为中小企业发展培训人才,更新其观念中小企业无论是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还是从事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都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而它们自身又没有能力实现在职人员的自我培训,这使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小企业也应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要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并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观念。

(五)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竞争,但必须是公开、公平的竞争。所以,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形成适合各类企业游泳的大海。要在中小企业的开业登记、注册等方面,降低条件,简化手续,减少费用。对能够放开的行业,应当通过改革,打破垄断,尽早放开。凡允许国外企业进入的行业,就应当允许私营和个体企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谢思成《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于秀芝 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1)。

[3]时勘 胡卫鹏 虚拟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 中国信息导报2001(3)。

[4]邱雯 诌议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马玉锐《中小企业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4期。

第三篇: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票据市场作为融通短期资金的场所,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基础市场的地位,发挥着其他金融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票据业务覆盖面扩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再贴现业务已成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金融机构对票源竞争的日益激烈,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票据业务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不能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制约我国票据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一、票据及票据市场的涵义

票据,是按照一定形式制成﹑写明有付出一定货币金额义务的证件,是出纳或运送货物的凭证。广义的票据泛指各种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提单等等。狭义的票据仅指以支付金钱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即出票人根据票据法签发的,由自己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票据即汇票、支票及本票的统称。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金融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要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

(一)票据业务量金额稳步增长,但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自2011年至2013年以来,全国使用票据办理支付业务的总笔数依次分别为11.9亿笔、9.8亿笔、8.8亿笔,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的比例分别为9.2%、6.33%、4.81%;票据结算总金额分别为224.6万亿元、236.5万、235.1万亿元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量比例分别为47.9%、39.88%、39.71%。票据签发业务量 1

具有笔数占比小,这是因为,相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言,票据是一种大额支付工具,是单位而非个人常用的支付工具。从其绝对发展趋势看,票据业务笔数呈下降趋势,金额呈缓慢增长趋势;从其相对发展趋势看,其笔数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银行卡跨行交换系统的建成运行以及网银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资金转账速度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支付工具总体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对纸质票据的功能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

(二)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工商银行自建立票据营业部以来,票据业务实现了迅猛发展。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三)票据使用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资金交易频率和规模是衡量社会经济活跃程度和活跃规模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资金交易规模,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的票据、银行卡等分现金支付业务发展始终保持较快水平,其交易规模大于中西部地区。具体到票据使用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山东等六大经济发达省市。以2011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六省市的票据业务总笔数及金额分别占全国票据业务总笔数和金额的40%和60%以上。但在国家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各项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资金交易规模增幅不变超过东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票据业务增速快于经济发达地区

(四)创新化进一步增强

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但是由于国内的宏观金 2

融管理规定的限制,票据业务在理论和品种创新力度不大,但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已初见端倪,2011年12月19日,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票据业务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它的建立翻开了我国票据业务发展的崭新一页,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步入了一个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新阶段,它的成立必将带动中国票据市场的创新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票据市场是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载体,在规范和引导商业信用、发挥票据市场融资、强化宏观调控、降低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充分肯定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票据市场作用明显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票据市场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票据市场信用基础薄弱,信用风险加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实质上是决定物质支配使用权的价值再分配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订立一系列契约、有偿让渡价值的信用过程,故市场经济是信用化的经济。

票据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据市场的发展。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作为商业票据市场的筹资主体,其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制约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难以被接受。“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并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属初期,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淡化了信用观念,导致信用制度和信用关系不够完善,信誉价值较低。

从企业方面看,票据融资是一种手续简便、使用灵活、成本低廉、容易管理的直接融资方式。但是,由于部分企业信用观念的淡薄,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以国有企业为例,虽然近几年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效益仍未转换和改善,加上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了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受其影响,商业承兑汇票在大部分地区仍难以被接受。目前,流通中的银行承兑汇票占95%,商 3

业承兑汇票则不足5%。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扩大票据融资。此外,由于银行一直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薄弱,很少接受中小企业作为出票人,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大企业的票据背书转让,这也大大限制了票据的使用范围。

在银行方面,有的银行机构受手续费和赚取利差的诱惑办理超过自身能力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旦到期无款垫付,就借故拖延或无理拒付,造成到期承付率下降,银行承兑汇票无条件到期付款的信用基础受到质疑。即使是银行之间也存在信用差异的问题,不是所有银行的票据都可以被贴现或转贴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的流通。

(二)票据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票据市场工具单一

目前票据市场上,我过法定的票据种类主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可操作的交易工具,其数量和规模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5%,而商业承兑汇票占比不足5%,进展缓慢。票据业务的发展过多依赖于银行信用,这既不利于金融机构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交易工具单一,极大地影响了票据的规模化发展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况且各方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统一票据市场的范畴存在极大地不确定性,间接地影响了全国统一、有形票据市场的建立。

2、市场缺乏正确定位,票据结构失衡,商业承兑汇票缺失

目前,票据市场重“银”轻“商”现象普遍存在。在票据市场中存在积极推崇银行承兑汇票和消极对待商业承兑汇票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商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信用高于商业信用。市场认为银行承兑汇票风险小,流通性高。相反,商业信用由于企业间相互拖欠贷款形成“三角债”而受到极大的损害。银行承兑汇票于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过度不均衡,增加了银行业的信用压力,以及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银行承兑汇票就是以一定的成本将国际贸易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第三者的一种金融工具,在进出口双方相距甚远且无法确认对方的信誉时,如果没有银行的介入,交易难以顺利达成。正因为双方认可的银行信用替代了双方并不熟知的商业信用,交易双方的利益才得到有效的保证,也使得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和投资者免遭信用风险。这正是为什么银行承兑汇票起源于国 4

际贸易,并大量地应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原因。在发达国家,银行承兑汇票很少应用于国内贸易。这是因为企业面临更多的融资渠道,其中一些,如商业票据、银行信贷额度等,有着更加优惠的市场利率。此外,国内交易双方比较容易了解对方的资信和财务状况,在完善的商业信用制度下,供货方通常愿意直接向购货方提供短期贷款(也就是应收账款),而并不一定非要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然而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方面,我国的货币市场不发达,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短缺,除了银行短期贷款,几乎没有其他融资工具。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尚在建设之中,人们的信用观念比较淡漠,特别是商业信用很不健全,企业的信用不透明,信用活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企业之间以应收账款方式提供短期贷款,必将形成企业之间的债务拖欠。导致商业承兑汇票在我国票据市场中未得到积极的推广。

3、票据市场尚无统一、完整、充分的交易平台,发展相对滞后。

健全的票据市场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从交易主体看应包括企业、商业银行、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票券公司、经济人队伍、中央银行等,从市场结构看包括有票据的贴现,转贴现、抵押、回购、买卖、再贴现市场等。而我过的票据市场只有贴现和再贴现市场,市场交易主体也只是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票据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业务信息系统,票据的签发、承兑以及流通、转让和查询查复等,都是采取实物券形成和手工操作。与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相比,票据市场发型、交易的现代化程度很低。

(2)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滞后。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票据业务特别适合进行专业经营,而目前我过票据市场上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

(3)票据业务处理手段滞后。目前,我国票据的一级市场已经形成但缺乏有效的市场基础功能也不完善票据流通市场还局限在系统、局部和区域性之中。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到贴现、转贴现,仍采用手工操作。这使得票据市场 5

不能摆脱实物票据上的制约,难以形成统一的登记保管和交易清算体系。同时也为个别商业银行故意压票、退票等提供了机会,不利于规范票据流通秩序。

(三)票据市场缺乏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内部监管机制,存在大量可诱发金融风险因素。

票据市场的短期资金融通功能,一方面,决定了市场工具不仅要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还应该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主要是以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为目标进行的制度设计,如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贴现的资金提供者限定为商业银行等,其结果不仅排除了商业信用,还使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我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宏观经济使企业强烈要求融资性票据的大量存在,全额保证金项下的承兑和贴现,导致了票据业务量的泡沫,同时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流向股票市场或期货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四)票据市场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缺乏专业的中介机构。

票据业务因其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适合进行专业化经营。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来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而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至今,参与主体仍然主要是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没有专门从事票据发行、管理、经营于一体的中介机构参与,区域性经营票据业务的票据公司或贴现银行等票据市场中介机构和市场专业主体的严重缺乏,导致票据流通不畅,变现性差,致使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举步艰难。

四、完善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对策

(一)增强票据贴现的货币性功能

票据贴现是一种短期融资行为,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低的特点在票据贴现交易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它是企业及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重要手段,能够按照市场功能配置资金,发挥效益。货币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吸纳票据和控制信贷计划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而且其作用的时效性较强。

(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引入规范的票据风险评价机构。

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之一,对其风险管理的要求尤为重要。票据市场有主体多元性、交易连续性、地域无限性和风险速发性的特点,要求监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有分布全国的监管网络;二有跟踪监测的工具;三有足够的调控实力。因此,要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就要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央行通过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管,完善汇票业务管理机制,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改善市场环境,防止金融机构以降低利率等为条件的不正当竞争。

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严把票据审查关、承兑关和贴现关,保证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防范融资风险。同时,应规范票据业务的操作,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企业办理承兑的条件,降低保证金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敞开银行承兑之门,增强企业运用票据进行结算的主动性。

另外,我国票据市场还应建立权威性的资信评估机构,严格信用评级制度,这不仅能为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决策、降低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能为办理票据贴现的金融机构提供判断参考。商业票据评级有利于形成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市场非系统性风险,保护票据投资者利益,推动票据市场的稳定发展。由于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规模小、业务范围不统一、机构松散、人员素质不高等缺陷,所以有必要在我国建立统一的票据信用评级机构。商业票据评级的实施评级机构可以考虑先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组建,待时机成熟,重组为独立的市场中介机构,以增强其公正性。

(三)统一票据市场,构筑票据交易平台

针对票据业务本身具有专业性强和业务连续性强的特点,培育票据市场中介机构不仅可以为市场交易提供一个平台,还可以有效的促进票据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首先,要继续组建票据专营机构——票据公司。票据公司的业务范围,可先经营票据二级市场业务,在当前主要是票据的贴现、转贴现业务,将来待市场条件逐步成熟,可逐步扩展到一级市场业务,并广泛吸收国外专业性票据公司的经验,使其业务逐步多样化,有条件的可开展成为兼营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业务的综合性机构。

组建票据专营机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防范票据业务经营风险;二是有利于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贷款资产占比过高, 资产流动性较差的现状,从而为加强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水平, 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四是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

其次,要大力发展票据交易中心,主要为市场提供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票据信息系统,提供票据信息查询服务。参加票据信息系统的银行和企业通过统一的平台,将签发或交易的票据的各项要素输入查询系统,使接受票据的企业、银行能利用这一系统查询票据的来源,跟踪票据的流通交易。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票据交易中介机构,采取票据业务集中经营的方式,在有效防范票据风险,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同时,也发挥了市场中介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建立专业化的票据交易中介机构,是现阶段票据市场组织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采取具体措施,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集中、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设立专业化的票据交易中介机构。

(四)放开贴现利率,实现票据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票据发行的多少不仅能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也能体现市场资金的供需状况。我国目前的贴现利率由再贴现利率加点形成,实际上仍是官定利率,不能真实、完全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原先对贴现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出现的无序竞争和价格混乱的担心,可能不会出现。

(五)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完善票据市场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在当今的金融体系下,货币市场不断开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以波及全局,因此,完善票据市场必须要在法律基础上形成信用关系的全面契约化。票据市场的法律关系有其特殊性,其交易中的基本规则,除了有明显的强制性以外,还有明显的国际性,可适用刑法条款进行制裁。但是,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本身存在理论误区,把早已过时的“真实票据原则”作为立法基础,阻碍了票据市场化进程;把融资票据排斥在商业票据之外,缩小了票据市场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就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 8

确立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引导票据市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票据法的完备性和执法的有效性,是决定票据市场能否正常运行的首要因素。全社会要广泛宣传信用意识,重构企业信用体系,推广使用商业票据,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构筑信誉良好的交易平台,使全社会特别是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观念中解放出来,使其充分认识到信用票据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双重保障下,票据市场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六)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扩大票据市场规模

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和鉴证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托管和清算中心,并在全国中心城市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由国家组建全国票据市场,由政府、央行、各类金融机构、保险、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参与,央行具体负责票据市场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票据市场多元化发展,并最终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完整、快捷的商业票据交易平台,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设想。

从全球市场上来看,票据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票据市场更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票据市场本世纪初就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令人瞩目的积极作用。在票据市场的发展关键时期,面对种种风险、信用膨胀与创新缺乏,票据市场的前途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银行业、企业、金融监管部门等社会各界应加强沟通与交流,拓宽研究与合作领域,共同为我国票据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峰.融资型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0(08):43-44.[2] 李宗彦.我国银行票据市场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天地,2010:217-218.[3] 任昌霞.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1):70-71.[4] 应俊惠,肖斐.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06).[5] 程璐.陕西省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1:67-68.[6] 郭瑞丽.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南:郑州大学,2004.[7] 郑现中、张俊:《信用资源开发与票据业务发展问题研究》,《金融时报》2006-02-20。

[8]赵慈拉:《我国票据市场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家》2006-12[8]

第四篇:我国农资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农资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从农资物流的基本含义出发,探讨了农资物流的内容、方向、环节和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资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指出,降低农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降低农业风险,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区域物流,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资连锁经营,对重要农资实现安全库存。具体提出了调整农资生产厂商的分布、对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农资实行总量平衡、建立农资储存系统、实现农资连锁经营等对策。对我国农资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资物流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meaning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discusses the agricultural logistics content, direction, link and the subj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The article points out, lower production cost of logistics, improve logistics services, reduce the risk of agriculture, we need rational planning of regional logistics, reduce the circulation link,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chain,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implement safety stock.The proposed distribution,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of relatively long production cycle of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total balance, establish agricultural implement agricultural chain system, storage and countermeasures.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ogistics.Keywords: agricultural log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农资物流概述

1.1 农资物流的定义

农资物流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供给和补充农业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物流形态。其流向主要是从城镇向乡村流动。农资物流是农业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前提条件,也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资保证。没有农资物流,农业生产就会停止。由于它是将工业产品向广大农村输送,属于工业和农业两大物资生产部门之间的物质流动范畴。而且农资物流又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以它又是国民经济物流即社会大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社会大物流的一切性质和特点。

1.2.1 农资物流的内容。农业消费的对象是农业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农业机械设备及其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这些商品有的技术含量高,对储运的条件要求高;有的有毒、有害、刺激性气味,属于特殊商品,需要专业化储运条件;有的易磨、易损、售后服务麻烦;有的商品季节性、地域性强。这都给连锁经营中的货品管理、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带来了很多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也将会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风险。

1.2.2 农资物流的方向。

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市场。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市场遍及全国农业区。农资物流的对象大都是工业产成品,因此供应物流的方向是一定的。都是从城市市场流向农村市场,然后转向消费者。其运输形式和过程是从干线运输到支线运输,从一级批发市场向二、三级市场转运,一直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其流通形式为明显的树型结构。

1.2.3 农资物流的环节。

农资物流环节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农用物资的供销形式和供销环节。供应环节多、运销距离远,物流环节可能会增多,否则就会减少。物流环节过多,就会延长物流时间,造成物

流损耗,增加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效益。

1.3 农资物流的主体

农资物流的主体是在农用物资交易过程中或交易后确定的。凡是确定为直供直销形式的,则生产厂家或供货人是物流的主体;凡实现转销直供的,则最后供货人是物流主体;凡是执行配送制的部门或仓库,则供销部门或仓库是物流的主体。物流的主体决定物流的内容、物流方式、物流手段、物流环节、物流时间和物流规模流量、流向及流程,它对物流效益有决定性影响。

农业物流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供销系统,属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几十年来各级供销部门主要从事以农药、种子、化肥、和农膜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近10多年来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其在农资供应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然举足轻重。近几年,供销系统对化肥、棉花的流通其市场份额分别稳定在50%和60%以上,因此供销系统企业是农资供应物流的重要主体之一。二是农业系统,农业系统(包括农垦和林业)涉足农业物流的主要是种子、植保、土肥、饲料和畜牧、农机等部门或企业,其中种子、畜牧、农机等部门企业涉足较早,其它部门企业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结合农业技术的推广而涉足的,主要参与了农作物种子、种苗、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活动。三是其它农业物流主体,包括农资生产企业的运输销售部门,农产品生产者本身和有关公路、铁路、水运和物质等运输仓储企业。近些年,一些个人和农民组织也纷纷参与到了农资物流中来了。

目前进入农资市场较大的国内物流公司有:邮政、华宇、佳吉、豫鑫、长通等。较大的农资物流公司有:安利、方圆等。这些企业目前运作的情况都还不错。这些企业和农资物流的前景、农资经营密切相关。也就是只有农资市场的规模和农资生产经营的实力不断壮大,作为服务的物流企业和市场才能相应发展。农资的主导品种是农药、种子和肥料,肥料一般都是采用火车和船舶运输,一般的物流公司插不上手,种子需要种子检疫的相关手续,走物流的也不多。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资的需求量大。所以物流市场较大,前景乐观,更为关键的是绝大部分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已经离不开物流公司了。制约我国农资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农资物流市场大约为1500多亿元。制约我国农资物流发展的问题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资行业缺乏规范性的大规模的物流企业,从事农资物流的物流企业一般都是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机就开张了,留给货主的后遗症多。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机构。农资行业的特殊性(有毒、季节性强等)也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物流的要求。另外,农资物流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农资特别是农药是有毒物品,运输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特别要求。二是季节性很强,货主要求时间严格。三是农资利润特别是肥料利润低,货主很“抠”运费。等等原因造成部分物流公司不敢或不屑农资物流市场。

近几年,农资物流市场取得长足发展,专业从事和附带从事农资物流的队伍和规模不断壮大,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和延伸服务在增强,比如送(接)货上门,代收货款等很普遍。农资物流为农资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可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和贡献。但发展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集中体现在物流企业规模小,在货主心目中的可信度差(主要指代收货款上),部分物流企业管理跟不上,诚信度不够,到货时间不准,往往拖后,耽误使用季节,而这正是农资经营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一批货晚到三、五天,季节就结束了。发展农资物流的对策分析

如何降低农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降低农业风险,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区域物流,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资连锁经营,对重要农资实现安全库存。

3.1 调整农资生产厂商的分布

根据各区域使用各种农资的量,尽量使农资生产地靠近对应农资需求量大者,以减少长

距离的跨区域物流活动的发生。

3.2 对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农资实行总量平衡

国务院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好供需总量和分地区、分品种的衔接平衡工作,做到数量充足、品种对路、供应及时。农业部对国内需求总量要提早进行预测,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需求,提出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及运销方案的建议。

3.3 建立农资储存系统

根据一些农资常年生产、季节性使用的特点,需要建立淡季储备制度,实行淡储旺销,稳定市场。淡季化肥等生产资料储备以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系统为主,生产资料企业也要储备一部分对大量生产的优质生产资料,农资系统在淡季要坚持按计划收购,使生产企业保持正常生产。

3.4 实现农资连锁经营

采用先进的连锁业态管理及连锁品牌营运模式,大力拓展农资分销渠道及零售终端网络给农资厂商提供畅通的营销通路,每个终端超市都实行仓储式开架售货,给农资需求者提供更规范宽松的购买环境,物流快捷,配送及时,减少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省中间成本,使农户购买到品种齐全、价格适宜的农资商品。农资产品进入连锁店前都要经过严格检测,合格者方可进入流通,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在体系内流通,使农业生产者购买到安全放心、质量保证的农资商品。透过集团供应链管理系统使得采购、供应、销售都通过现代电子商务系统规范而快捷的完成,交易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营运。我们可以把原有的和农业接触比较紧密的,又有农村网络优势的企业公司改造成连锁店。

.当前农资市场由于进入门坎较低,加上地方保护等可谓企业林立,鱼龙混杂,多数企业仅偏于一隅,多数依靠价格竞争,在局域市场上获得生存。整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都还比较低,真正意义上的冠军企业或领导企业还没有出现。

由于前期农村经济不活跃,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势企业品牌和实力的发挥。这个时候,农民朋友更多关注的是“有效性”,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则考虑得相对较少。

但近两年,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费改税的试行、农业税的减免、以及以工补农措施的贯彻,尤其中央刚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构想,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乡镇的重新规划、免除学杂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等,农村经济有了并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民具有了相对较高的品牌意识。此种特点尤其在安丘市场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利好消息,将为众多以“三农”服务为主体的农资企业提供广阔的天地。现在摆在农资企业面前的则是能否抓住这一大好市场机遇,以农民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产品和品牌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提升,对营销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增值。

参考文献:

[1]欧阳强斌.中国农业物流研究:

[2]丁俊发.解决“三农”问题物流大有可为.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2

[3]邬跃,张涵.农资物流连锁的盈利模式.中国商贸,2007.7

[4]佚名.五种农资连锁经营将受扶持.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6.湖南省软科学计划基金项目2009 对现在农资公司公司发展方向的思索2010-02-06 14:06:00|分类: 经营管理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五篇: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物业管理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照合同和契约,对己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及场地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房屋区域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化,道路养护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向住用人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性服务。

一、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问题一直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难点

自从开始实施物业管理以来,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难点,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立法和监管工作的重点。

从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角度,主要是收费标准过高。对于物业产权人来说,主要是针对房租而言,现阶段的低水平房租,使产权人交费额与房租相差很小;对于物业使用人来说,与以往相比,除了交纳房租外,还必须承担住户个人交费项目的费用这笔难以承受的开支。价格水平与服务质量也不相符。违规收费时有发生。比如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处长收费期限、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不按规定明码标价收费等等。

从物业管理单位的角度,主要是收费标准太低、项目不全。有资料显示,对于物业管理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发现除了个别项目外,大多数收费标准低于成本价。同时收费责任不清,承担风险过大。现阶段各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了大多数公用部门的收费任务,不仅物业管理企业要投入人力代收费用,而且由于拒缴、欠缴现象普遍存在,物业管理企业还不得不为住户暂付大量费用,承担了很大的经济风险。

(二)物业管理企业经费严重不足

在实行物业管理后,居民从思想上、经济上都难以接受物业管理服务收费,这是物业管理遇到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些物业管理公司之所以起步艰难,其关键是不能解决经费来源,仅靠向住户收取服务费来解决物业管理的经费来源,大多步履维艰。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很少有物业管理企业落实到了这一笔资金;按合同规定的向每一个住户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又由于目前存在的对收费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住户欠缴、拒缴管理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这一笔资金也难以全部落实;合同之外的特约有偿服务收入由于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特约服务项目少,业务量小,不能从中取得多少收入,对资金的补充也是杯水车薪。

(三)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兴起也就是从近几年来开始的,国家出台了的法规虽然填补了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的空白,初步改变了我国物业管理无法可依的状况,然而,与物业管理实践对立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由于在许多方面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得在管理中形成大量的矛盾与分歧,物业管理的纠纷事件日益增多,而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产生纠纷后也缺乏仲裁机构和处理规程。

二、若干原因探析

(一)产生收费问题原因探析

传统的福利观念根深蒂固,物业管理意识尚未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除交纳象征性房租外,没有其它任何住房消费,而推行新的物业管理模式,住户要支付高出原有房租许多的物业管理费,在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同时行业规范尚不健全,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再者收费标准背离价值规律,执法监督缺乏有力保障。在收费执法监督问题上,对于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来说,可以通过消协、物价、房管部门甚至法院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物业管理单位来说,由于分户收费金额小,欠费住户数量多和欠费

原因复杂等因素的制约,在目前情况下,要通过法律手段监督和制约物业产权人、使用人交纳物业管理费,存在着诸多的实际困难。

(二)物业管理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1)物业管理启动资金难以到位。当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尽管政府每年对住宅小区的管理都能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但远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要求。(2)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物业管理企业经营严重不足,营运资金缺乏,导致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除了收费难,启动资金没有到位等原因外,还有物业管理企业本身规模和所管理的物业质量的原因。(3)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渠道少。企业化要强调“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要取得经济效益,既要通过各种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又要开拓经营渠道增加收入。

(三)法制建设跟不上物业管理发展的主要原因

(1)效力层次低、权威性不高,体系残缺不全。现行物业管理立法大多是建设所公布的各种部门规章,政策及规范性文件,这些规章的权威性、普遍适用性较低,不利于物业管理职权的行使。在我国现行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中,缺乏一部能统率物业管理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基本法,一旦某一单行法规出现立法漏洞,无法可依的现象便不可避免。(2)内容不完全、法律漏洞多。现行物业管理法规的适用范围过窄。物业管理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所有的物业管理关系,而现行法规主要涉及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至于工业厂房、商业物业、办公大楼、仓库等众多领域的物业管理还是无法可依。同时,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准入制度是主管机关对物管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基础。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着多头监管而又监管不力的现象,不仅增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难度,也给物业管理的有序运行埋下了隐患。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也是原因之一。

三、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对策

作者试图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结合国内外物业管理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方法,探索解决当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解决物业管理收费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收费的认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购房之后,还要在使用期限内,连续不断地自行承担物业维护和享受服务的全部费用。同时,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业主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再者,物业管理要得到发展和繁荣,就要得到政府的扶助和支持,政府应该在物业管理开始兴起阶段扶持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激励物业管理行业竞争机制的形成。可对物业管理收费实施特殊税收政策,应进一步明确公共维修服务收费的法定税费的标准,使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构成更加合理,同时便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实际操作。同时可以从各城市的实际出发,对物业管理收费实施特殊优惠的税制,减免部分税费,减轻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压力。政府对物业管理经费应当进行适当补贴,这有利于保护从事这一类物业管理的企业的积极性,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从多方面着手,以改善经费不足状况

(1)物业管理可实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在生产规模上要达到经济规模,此时产品的单位成本最低。物业管理公司也应考虑运用规模经济发展企业化经营。(2)物业管理应实行专业服务社会化。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机构大、人员多,公司对每一项管理业务、服务项目都要亲力亲为,这势必大大增加了成本。物业管理公司应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寻求和适应符合国际惯例的新的管理架构和方式。(3)物业管理公司应开展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采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在从事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同

时,也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经营范围扩大到与物业有关的业务,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该小区的情况向其它方向发展。(4)改革现行物业管理体制,打破单一物业管理模式。从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无力负担物业管理费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尝试打破普遍推行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一种模式的体制,将我国台湾地区普遍实行的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方式引进我国大陆的物业管理体制,实行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与业主的自营式管理两种模式并用的物业管理新体制。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就是住宅小区(台湾称社区)的物业管理,既不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也不聘请社会上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而是由楼房业主自己打班。这种方式在台湾的城市中比较普遍。整个社区的建筑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私产(即居民的套房),由业主自己打班;另一部分是公产,包括庭院、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和临街的配套建筑物。公产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由他们自己管理,即所谓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台湾的物业管理队伍非常精干,专职人员只有两位,一位是干事,另一位是守门员兼监控员(他们的房间有对公产部分进行监控的先进电子设备,并且24小时录像,保留二周)。另外有少量的临时工,如保洁员、修理工等,由干事根据需要聘请,他们的工资、奖金等从出租房屋收取的管理费中支出。工作人员尽职、敬业,加上文明程度较高、设备先进、通讯发达,所以其物业管理成本不算高,水平和效率却很高。

(三)完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的组织和行为,保障各主体的合法权益,构建物业管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当务之急是完善物业管理法规。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的建议:(1)提升物业管理法规的层次和效力,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就物业管理的目的、基本原则、物业管理法律关系(含主体的权利义务)、物业管理企业及业务范围、监管体制和物业管理法的适用范围等原则性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协调,尽量摒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以实现法规的体系化,促进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2)完善物业管理法规内容,做到内容与体系的协调。应当扩展物业管理法规的适用范围,除了继续完善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法规外,还要将工业厂房、商业物业、办公大楼、仓库等的物业管理也纳入物业管理法规的调整范围。同时建立完善科学的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净化市场竞争环境。物管企业应做到产权清晰且独立、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好的业绩。促使那些由房管所、公房管理单位转制而来的物管企业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并放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再者,应当理顺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管体制,细化各职能部门的职权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完善监管、制约手段。最后,完善法律责任制度。明确规定罪错与应承担的责任形式,构建涵盖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责任体系,使各主体明确知道如果违反了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应受到何种惩罚,这将有力地督促各主体正确行使权利和积极履行义务,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纠纷,违法行为的发生。明确界定依法追究各种法律责任的组织积程序,使各类组织依法定程序切实履行监管义务,保障物业管理法规的贯彻实施,也便于保护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

下载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 要:文章在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提出了建议和对......

    浅析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5则范文

    探析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 要近年来,电子政务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并从政府、公众和网络技......

    我国连锁药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连锁经营的涵义及药店连锁经营的优势 (一)连锁经营的涵义 (二)药店连锁经营的优势 二、我国连锁药店经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物流配送将成为连锁药店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

    浅谈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含5篇)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学院 103班 58号 李荣强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正处于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时期。为推动农业......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严学军 肖光恩一、会展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展业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兴发展的产业。它通过会议与展览的形式,传递信息,创造商机,提供服务,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