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04: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xiexiebang推荐)

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

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这些成了“留守学生”。我上一届所教的班级中留守生占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同农村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有的自制力差,行为散漫;有的沉闷抑郁,情绪低落;还有点目标模糊,自暴自弃。总之,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等存在一些缺陷,比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支配言行,情绪影响人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人产生正能量,反之,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下面仅举一例,谈谈我在教育和帮助留守学生的一些作法和体会。

一、案例

留守儿童:胡某,男,14岁,成绩较好,品行端正,但性格倔强,情绪消沉,孤僻抑郁。成绩考得好的时候,大话连篇,趾高气扬;成绩考得差的时候,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如果不加强教育和帮助,前途堪忧。

二、分析

胡某的家庭共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妹妹。爷爷奶奶均已过七十岁,爸爸妈妈在深圳打工好多年,几年也难得回一次。因此,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监管他。胡某家的经济状况还好,对他的生活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一日三餐,兼顾营养花样。在学习方面,爷爷总是问他的作业完成得怎样,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可是,爷爷好心问候遭致的是胡某的白眼,说爷爷啰嗦、烦人。爷爷奶奶把他没有办法,任其发展,不敢问他学习方面的事了。爷爷奶奶对胡某这样关心,他为什么不领情,而且

还反感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因此这个貌似不谙世事的孩子已步入青春期,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深深左右了他的行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他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蔑视着自己,常常感叹自己,渴求着自为自信自尊。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却无法达到和谐统一,而爷爷的问候、探询,正好给了他一个宣泄的出口,他正谋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困扰着他的难题,释放他的情感。

青春期的到来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胡某表现出过强的自我意识,甚至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使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慨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因而不能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因此,他的心理体验常伴随着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不足和情绪消沉、孤僻、抑郁等现象。因为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容易与现实产生碰撞,从而造成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是一个独立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却不能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故难以与其长辈或其他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关系,反抗性成份较多。同时,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形成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的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他开始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美放在首要位置,并尝试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却难以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他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扬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胡某,这个留守学生,本质不坏,在家长和老师的从严要求下,让他保持了单纯和善良,耐心施教可以转变。

三、辅导

首先对胡某进行心理疏导,该生智力较好,跟他讲道理容易听懂。我经常跟他谈话交流,教育帮助该生进行自我评价,因为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具体是指个体对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是人们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自我认识与自我态度的统一。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使该生的心理行为向健康方面发展。另外,我通过活动、榜样、举例等多种手段帮助他正确地分析自我,纠正自我知觉的归因偏向,防止不健康心理形成。让该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习别人长处,改掉自己的缺点。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赞可夫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我班一学期开展活动多次。如:主题班会,班级放歌,文化探访、篝火晚会„„在活动过程中,让性格外向的孩子带动胡某开朗起来。

四、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育帮助,胡某比以前开朗多了,他的交往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学会与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认识也得到了同伴群体的纠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了完善,自我意识得到了正确的对待,他学会了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黄陂一中。

五、反思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置不当,很有可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轻者毁掉孩子的前程,重则遗留社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对留守学生,我们应当以真诚的心去打开他们紧闭的心门,在辅导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实施有效教育和帮助,在教育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教育好自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让每一个学生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第二篇: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 费振 万敬成李家胜吕茂志杨士旭吴志强郝士锋

江店孜镇中心学校

第三篇:教育学生案例

由于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众星捧月式的家庭生活为中学生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再加上重视个人价值,崇尚个性张扬的社会大环境熏染,如今的学生更注重自我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长的付出与关爱理所当然,对周围人的帮助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传统美德严重缺失,感激、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西,只会索取不会付出,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一个问题。

一、案例概述

我班同学张源平时在班表现不错,算是较好的学生。有一次他与同学的高帛因为一件小事有了矛盾发展到动手的地步,这样我作为班主任肯定是对他们一顿严厉的批评。这件事情过去,也就是过去,我没有往心里放。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这个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成绩下降很快,而且与同学高帛时长有矛盾发生。我及时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他说:我与高帛打架不是我的错,你不该批评我,我以后再也不予高帛做朋友了。我没想到他会这么说,我就开导他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人打架肯定是两人都有错,老师肯定是两人都有错。再有你平时与高帛那么好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永远不说话吗?情绪激动的他当时就说是,以后都不是朋友。我惊讶于孩子的一句话,可能是因为在气头上,但是这些话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声音高了,就抱怨老师态度不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学校老师和社会的注意。

二、案件分析

不仅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普遍存在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想回报,很少去考虑自己应该对社会、对家庭负什么责任,社会、家庭把自己养育成人,自己应对其回报什么。

对学生“感恩心”缺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除了作业不代办,其余都是老将出马,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感恩。

2、有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在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人方面就没有给孩子以榜样作用,甚至有的家长漫骂、殴打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怎能孝敬长辈,怎能学会感恩呢?

3、学校还是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氛围,还是有应试教育的迹象。现今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比,使得教师们把时间和精力不得不主要投入在抓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抓学困生的辅导上。每学期虽然也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但实效性不是很大,对学生思想教育有时显得空泛。我觉得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

4、从社会大形势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据报载,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认为这需要从家长到学校的系统的培养教育过程,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计划花钱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钱的取得是父母用汗水换来的,要花得有价值。在学校里要让学生亲自参加集体劳动,对自己的生活需求自我服务,衣服要自己洗,卫生要自己打扫。他们便从劳动中懂得要爱惜衣服的必要和珍惜、保持环境卫生的意义。比如教学楼内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画到墙上的墨迹擦干,墙上便不再出现随手乱画的漫画和随意踏上去的脚印;让学生把校园里的垃圾亲手捡拾干净,他们便不

会再把零食袋随手乱扔;假期中让学生亲自帮父母干一些体力劳动,使其在劳动中体会到父母是怎样挣钱供自己上学的,他们便会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真正理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谛和“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的必要。让感恩意识潜移默化在学生的思想里,体现在行动上,让我们的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使人类精神美德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四篇:关爱留守学生的案例分析

关爱留守学生的案例分析

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因缺乏家教或无人管理而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精神忧郁,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放荡无忌,甚至有的通宵上网,成为“问题学生”。所以,对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大瓶颈。我们班有37位留守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对他们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现将我对其中一个孩子的关爱工作总结如下,与各位班主任共勉。

姜姗姗,父母离异,判决给了其母亲,父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小小的她很难融入到新的家庭,于是父亲只好将她送至乡下的姑姑家,从此,她成为了一个特殊“留守孩子”。每天下课她从不和其他同学玩,总是孤单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到她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决定去帮助她,将更多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

一、用“爱”弥补她情感的缺失

爱是阳光,她能将最坚硬的冰角融化,爱是春雨,她能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爱是一个教师最基本职业道德,但却是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的恰当,的确能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平时的上课中,我尽量让她多回答问题,让她感觉到她在老师心目中存在。在平时的课间十分钟,我将她带到操场和同学们一起玩乐。为了能够彻底地班级大家庭融入到一起,我了解到她的生日,就发动全班同学为她唱生日歌祝她生日快乐,顿时她感动的流下泪水,从此她的笑容也多了,操场上也能见到了她的身影„„

二、“促膝谈心”健全她的性格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即使父母有时回来看她,但她又对他们充满“怨恨”,从不和他们敞开心扉。对自己的姑姑,又心存“戒心”。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她的性格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渐渐地性格会扭曲。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在关心她生活的基础上,和她谈心,渗透对生活的认识。告诉她爸爸、妈妈既然生活在一起不幸福,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重新选择生活,但是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不然怎么会经常看你呢?刚开始她不怎么理解,我找了许多一些单亲孩子成功的故事,渐渐地她开始和爸爸妈妈沟通了,有一天,她主动告诉我她妈妈带了好多的书给她,这时,我知道她渐渐尝试与父母沟通了,她也变得活泼多了。

三、加强与“监护人”沟通,矫正其不良“行为”。

由于是寄居在亲戚家里,亲戚监护也会碍于身份,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好过于说教,怕产生误会,给孩子造成寄人篱下的感觉,往往对其行为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样一来她就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该同学的姑姑十分同情她,就加倍的爱她,每次在吃和穿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在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责备批评自己孩子,渐渐得她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带到了班级,每次与同学发生矛盾总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找到她的姑姑,告诉她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合格意义上的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对她犯的错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加以约束管教,这样才能有助于她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用心辅导,为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培养自信心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的学习无从监督和辅导。我所监管的这个孩子虽然其姑姑是初中毕业,但是家庭负担过重,繁重的农活让她没有闲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给她辅导功课,帮助她找找学习上的一些误区,教会她学习的一些方法。在一次考试中,她的数学竟然考了100分,我在表扬她的同时,要她认真总结学习方法。现在她对学习也感兴趣,也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

综上所述,是我与一个特殊留守孩子的交往的案例,我在实践为人师的职责。在实践中我也分析出该同学主要存在情感缺失、性格极端、行为偏差、学习困难等心理障碍。我也一直为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有的措施效果显著,如促膝谈心,增加了对我的信任,情感的投入,激发了对学习的兴趣,感觉到生活充满阳光。但是与监护人的沟通,收效甚微,因为她的姑姑总是心存顾忌,对孩子缺乏应当的约束,不过我将会继续加强与其沟通。

总之,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他们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作为班主任要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更要加倍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他们深切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爱。

留守学生转化案例

所谓“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将子女留在家里跟随老人或亲戚朋友生活,在家乡接受教育的学生。一般的“留守学生”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城郊中学地处城郊结合处,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周边农村的孩子,其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仅我们班就有37位。

一、背景描述

古时是“父母在,孩子游”,而今是“父母游,孩子在”。上亿农民进城务工,把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留在家中,形成“留守一族”。父母进城务工,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溺爱;寄养监护——偏爱;无人监护——失爱等。这群留守儿童从心理的角度看,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偏执、抑郁等不良现象;从德育角度看,出现了情绪不稳定、自私自利、容易冲动等不良个性特征;从智育的角度看,自控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学习成绩普遍不佳等等。

熊娟就是我们班上的一名留守学生,记得我刚见到她时,觉得她很腼腆,穿着也较朴素,话很少。从成绩报告单上,我发现她还算是个品学较好的学生。她姑姑送她来我们班上学时一个劲地恳求我,要我严加管教这个孩子,说她性格和其他女孩很不同,而且还很喜欢撒谎等等。带着疑惑,我开始关注这个小女孩。

二、存在问题

熊娟刚进班时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身上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在学习上不肯用功,写作业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有时用钱请同学代她完成作业。在学校,她从不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朋友,课余时间也总是一个人独自玩耍。我发现问题后找她谈心,她每次都是低着头默不作声。

三、辅导过程

原来熊娟曾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不幸的是,一年前妈妈出车祸去世了,为了生计,爸爸外出打工,将她交给姑姑看管,一下子失去父母关爱的她,很孤单,很无助。日常的起居也是她自己打理,经常顾此失彼,被别人取笑。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她很嫉妒,也无心再学习。为了不被取笑,为了不被欺负,她象刺猬一样小心的防备,并将自己封闭在那片狭小空间里。

一颗幼小的心灵就这样承载着如此之多的创伤,着实令人心痛。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有职责让她走出心灵的阴影,让他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让她重新感受父爱的伟大,我及时与她的爸爸取得联系,讲述了孩子的情况,并提醒她爸爸,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活口之必须,但决不能为了赚钱,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希望他“不要因忙而忽视家中的孩子,不要因累而对孩子力不从心,不要用钱来代替父母之爱”。同时希望他能对孩子做到“四个一”,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老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另外,我还与她姑姑交流,希望她不要溺爱、姑息、迁就孩子,要经常向孩子的爸爸通报真实情况,不能报喜不报忧,督促孩子爸爸关心孩子的成长。一个个电话,一封封书信,终于让熊娟又感受到久违的父爱,爱心行动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

为了巩固成果,我在班上向同学们介绍了熊娟的家庭情况,告诉班上的孩子们熊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大家要多照顾多关心她,要主动与她交朋友,要让她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在她生日时,我又和班上的同学为她筹划了一个特别的生日会,全班同学在我的带领下,都为她送去祝福。虽然礼物一般,只是些玩具、卡片、糖果等,但她非常感动。在作文里,她写道:“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生日。虽然没有妈妈炖的鸡,烧的肉,没有爸爸订的蛋糕,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和老师为我庆祝,这么多人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我真的很开心„„”

在接触中,我还发现熊娟其实是个很懂事,很坚强的小女孩。父母不在身边时,她已经学会了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因此,我抓住她的点滴优点,及时表扬,号召大家向她学习。不管何时何地,我对她的关心总是特别多。课余时间,我经常找她聊天,并经常创造机会,让她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她建立自信,不再自卑、孤僻。通过这些活动,熊娟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融入了快乐的集体生活中。作为老师,我为孩子地进步和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大部分留守儿童,原先在家庭中都是被宠爱的对象,而父母的外出,幼稚的心理承担不起孤独和寂寞,因而有的会变得玩世不恭,有的则变得孤僻、少言。他们只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因此做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

四、案例分析和评价

一、给留守学生真诚的爱,让他们享受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更是我们教师的师德之魂。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留守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暂时缺少父母的关爱,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损。因此,教师必须以挚爱之心对待他们,千万不能用诸如“笨蛋”之类的语言侮辱他们,更不可口不择言的用“缺少父母之爱”去刺伤他们,因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二、对留守学生要付出百倍的耐心,才能体现师爱无边

留守生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持久战,拼的就是老师的耐心,俗语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这句话我们常用来教育学生,其实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耐心所至,顽石也能变成金。耐心的辅导,教之以方法;耐心的引导,使他们自主学习;耐心的教育,赋予良好的习惯;再耐心的等待,只要不放弃,我们就会见证他们一步步前进的历程,因为无边的师爱,是这些留守生转变的无穷的动力。

三、不要吝啬对留守学生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之源

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句肯定的评价,能唤起沉睡的心灵,造就时代才子;一句否定的评价,也能使人丧失信心,止步于知识门外。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真是举不胜举。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偏爱于肯定评语,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用语上要扬长避短,偶尔的“善意的谎言”;特意的“借题发挥”,随时挖掘“闪光点”,经常的鼓励帮助,一定会逐步培养留守生的自信心。

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孩子学会沟通、健全人格

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为对于留守生来说,成功就是自己的努力被认可;就是打给父母电话中的欣喜;就是豪情满怀冲击新的起点的助跑器。因此,因人而异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只有这样,课堂才更加有活力。

总之,在学校,教师要大力倡导和进行爱的教育,共同构建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绿色通道,真正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让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和发展,这样和谐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份爱心,留守生的生活就会多一份精彩,多一份感动,多一缕阳光,多一份灿烂。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份爱心,就会铸就留守生的幸福童年。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家长在外经商,或由于工作性质经常出差,无力照顾孩子,或请孩子的祖父母或他人代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出现这样现象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2.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多为家中老人,他们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由于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

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3.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第五篇: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大桥学校 黄国锋

一、时代背景: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我校出现许多的留守学生。针对此状况,我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留守学生已经渐渐变成了“个人素质特殊生”的代名词。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情况:

姓名:黄霞

年龄:12岁

性别:女

班级:六(2)班

基本情况: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在小学二年级时,其父母亲外出务工,该生随爷爷奶奶在家中,刚进入六年级时,就认我为代理家长。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她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黄某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来抄作业,其次,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李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黄某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奶奶对李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李某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她,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她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她,这些使黄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黄某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我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校联系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电话与李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同时我对李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2)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

(3)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

(4)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2、充分利用“结对子”、“心理咨询法”、“主题班会法”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为了让黄某在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依据课题研究中的方法,尝试进行了以下的做法:

(1)与留守学生交朋友,用朋友的立场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安排,我与黄某同学结成了对子,平时,我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其交往、谈心,经过一段的时间,我与他成了朋友,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黄某的强项,平时她的数学成绩不大好,但是,她的空间观念十分的强,于是在六年级的 “图形认识初步”中,我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她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在本章的测试中,她竟考了98分的好成绩,这时在她脸上我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和自信的笑容。

(2)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班级主题班会”,使该生提高了心理素养,并以最高的热情融入了集体。

有了自信的黄某,他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性,我再次用朋友的身份,让他有困难找老师,使他多次进入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从而提高了心理的素养,如: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如何与人交往等,同时在其班级中,也相应地开展了以留守学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看到了同学与老师的关爱,并产生了与同学、教师交往的意识。自此,他体验到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乐趣,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3)从小做起,逐步提高。

在黄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坚持按时完成作业;每节课至少发一次言;成绩一有提高,就及时表扬,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也一次次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五、令人兴奋的教育辅导效果: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和引导,以及黄某家长的密切配合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1、按时上学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良好习惯。

2、黄某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按时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3、与同学打成一片,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跃的身影,听见他开朗而又自信的笑声。

4、语数外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成绩还不太稳定,但他已彻底改掉了懒的毛病。集体的活动他都能参加,且不管比赛的规模如何,但这都是一次次公平的竞争,参与竞争就已标志着他成功了一半。

六、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黄霞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自信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留守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因为还有更多的留守学生在等待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将继续推广我们的教育方法,即:结对子教育法、心理咨询法、主题班会法,我们希望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希望学校、家长和社会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让留守儿童能拥有一片快乐成长的天地。

下载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学生的教育案例(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合集)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 领导小组成员职责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

    活用视频案例,优化留守教育

    活用视频案例,优化留守教育 邹荣兰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从而诱发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道德情感教育方面的欠缺。加强留守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蔡晓(化名)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性别:男 性格特征:自卑、孤僻 二、个人背景资料 祖父在家务农,作......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案例

    xx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案例详细情况说明 案例名称:追根溯源——解决新生入学的心理变化的根本 事件时间:事件地点: 说明人姓名:说明人所在部门或班级: 事件详细经过: 新生对陌生环......

    教育学生优秀案例

    教育学生优秀案例 多关爱,多教育,多表扬,少批评 红旗小学李海燕我班的李硕同学是我班的淘气包。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告他的状,一会有人说他打架,一会儿班长说他上课捣乱,要么就是学习......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案例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案例 一、事件的背景 我班男生甲,13岁,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在他7岁时,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亮起红灯,家庭矛盾与日俱增,经常争吵不休,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增强自信心 翻江镇中学付向东 什么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指自我评价偏低。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

    关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汇报

    庙滩镇中心学校关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校“留守学生”人数不断增多,2006-2007学年度,我校共有留守学生208人,其中七年级83人,八年级60人,九年级65人,占全校学生(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