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当前舆论监督工作心得
做好当前舆论监督工作心得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2004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舆论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笔者对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第一,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舆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舆论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舆论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舆论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舆论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第二,要提高舆论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第三,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时空纬度。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舆论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要推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舆论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做好舆论监督的关键,是要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舆论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任何机关都不得干预。这种舆论监督制度化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正文1590字)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2004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舆论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笔者对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第一,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舆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舆论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舆论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舆论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舆论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第二,要提高舆论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第三,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时空纬度。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舆论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要推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舆论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做好舆论监督的关键,是要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舆论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任何机关都不得干预。这种舆论监督制度化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
第二篇:做好当前舆论监督工作心得
做好当前~监督工作心得~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xx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 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笔者对如何做好~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第一,要明确~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第二,要提高~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监督的准确性,增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第三,要把握~监督的时空纬度。~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要推进~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做好~监督的关键,是要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监督,任何机关都不得干预。这种~监督制度化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正文1590字)~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xx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 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笔者对如何做好~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第一,要明确~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第二,要提高~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
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监督的准确性,增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第三,要把握~监督的时空纬度。~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要推进~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做好~监督的关键,是要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监督,任何机关都不得干预。这种~监督制度化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
第三篇: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学号:
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和
解决出路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2 年
4月
19日
摘要
媒体的舆论监督被视为继立法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每一家有良知的媒体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操守。正确地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三种监督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当前的舆论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也是公民基本权利,当家作主地位的延伸。近年来,我国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快,新闻媒体对贪污腐败问题的揭露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舆论监督工作有了大飞跃,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当前的监督现状上看,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大都比较模糊和不明确具体所指,从而削弱了监督的力度,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在批评内容上,舆论监督在客体和内容上与公众关注的对象有偏差。部分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在金钱诱惑下为权贵发声,置民意于不顾。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法制完善的需要,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创新。但这种创新必须是法制性创新,规范性创新和科学性创新。只有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才能真正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才能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解决我国舆论监督问题的困境。建立业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才能把新闻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新闻媒体只有禁止有偿新闻,才能保障媒体公信力,发挥大众传媒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才能抑制媒体商业化的负面作用。人民在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教育,这对于培养公民的舆论监督意识和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有重要作用。通过舆论监督,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心理,从而使整个社会心态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关键词:舆论监督、立法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Abstract The media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regarded as the supervision of legislation, judicial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nd outside of the fourth supervision, it is our country given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s of the media rights, but also every one of the conscience of the media should have the basic professional ethics.Right to exercise the media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supervision, so as to better safeguard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express, the right of supervision.The current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both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topic of justice, also is the basic civil rights, the extension of the masters of the position.In recent years, China's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steps to speed up gradually, the news media for corruption problems revealed in the efforts to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work to a big leap,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upervision on see, the news public opinion direct object mostly is vague and not referred to specific, and undermines the supervision of strength, hurt people's feelings.In the criticism of the contents,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object and the content and the public's object has a deviation.Part of the news staff in the work serious neglect of duty, in the temptation of money for the powerful voice, buy public opinion unattended.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needs of the perfect legal system,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work must adher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speed up innovation.But this kind of innovation must be FaZhiXing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gulatory innovation.Only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of the legislation to guarantee real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citizen's right to know, to safeguard the legal rights of journalis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ilemmaof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Establish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can the news to further reform continuously.The news media paid only banned news, to safeguard the media credibility, give play to the mass media should hav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can restrain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ommercialized media.The peopl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making, and, to some extent, accept to education, this for training citizen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redu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consciousness cost have an important role.Through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balance various social psychology, so that the entire social mentality maintain in an ideal secure value.Key words: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legislation safeguard
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目录
引 言..............................................................4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5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6
(一)客观性........................................................6
(二)公开性........................................................7
(三)及时性........................................................6
(四)灵活性........................................................6
三、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就‥‥‥‥‥‥‥‥‥‥‥‥‥‥‥‥‥‥‥7
(一)典型案例之瘦肉精事件..........................................7
(二)笔者反思......................................................9
四、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不足‥‥‥‥‥‥‥‥‥‥‥‥‥‥‥‥‥‥‥7
(一)典型案例之三鹿奶粉事件........................................7
(二)笔者反思......................................................9
1“维护稳定”的误区...............................................7
2忽视媒介角色转换的误区............................................9
(三)总结当前舆论监督的问题........................................9
五、对当前舆论监督困境的建议‥‥‥‥‥‥‥‥‥‥‥‥‥‥‥‥‥‥‥‥9
(一)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9
(二)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10
(三)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10
(四)媒体内部的自我完善...........................................10
六、大力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9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引言
在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之际,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社会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如何解决当前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是呈现在新闻媒体和国家有关部门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课题。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传播媒体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进行评价和监督。它是新闻媒介功能多样化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民主的理念,是言论自由的表现,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公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新闻媒体反映公众的意见,并将监督客体的行为传递给监督主体,监督主体通过对客体行为信息的判断、评价,再通过新闻媒体加以反馈,形成舆论,达到监督的目的。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将国家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社会公共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它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有效形式。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分析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现状,对于舆论监督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公民的言论自由的表达是很重要的。现代民主政治国家都很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软监督,与其他的监督形式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客观性。
新闻媒体在发表舆论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议论事件,它的一切活动必须源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必须超越社会公众的主观意见,以客观的、理性的、辩证的立场披露和报道新闻事件。在为公众报道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媒体对采集到的大量舆论意见进行分析与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了表达公众意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
(二)公开性。
公众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媒体的参与,社会大众每天不可避免的与媒体进行着直接的接触,新闻舆论监督的议程、立场、对立观点和所有细节都是公开的,社会事件被媒体报道披露后,就为群众所知悉,同时也会引发群众关注的目光。这种无形中的软性影响力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却可以直达人心。
(三)及时性。过去媒体的出版周期长,传递信息不够及时。现代媒体的出版周期日益缩短,网络媒体更是速度快的惊人,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一经媒体迅速报道,很快就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去,新兴的电子应用产品微博更是使每个网民形成一个自媒体,及时高效的传播舆论。而其他的舆论形式则需要经过一套繁复的程序,用时很长。
(四)灵活性。
传统的监督形式——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运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以逐级管理为指导原则。这种逐级管理方式虽然有结构紧密、力量强大的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着监督范围有限、中间环节多的缺点。与之相比舆论监督采取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具有灵活性。三.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快,新闻媒体对贪污腐败问题的揭露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舆论监督工作有了大飞跃,成绩喜人。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监督是人民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媒体在对政府官员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报刊、电视台、电台和其他媒体都有专门栏目,揭露了不少问题。”一些主流强势媒体以贪污腐败问题为着力点,广泛开展各类电视节目围绕此问题进行批判揭露。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广东的《南方周末》等,它们监督的对象不只是社会热点问题,对于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也大力披露。
(一)典型案例
2011年3月15日《“健美猪”真相》在新闻频道播出,揭露了“瘦肉精”重现江湖的惊人内幕,一时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随后《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1+1》等栏目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和深入点评,该报道立即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河南省出台了“瘦肉精”举报奖励办法,“瘦肉精”生猪处置办法和猪肉市场监管信息上报制度等相关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正式启动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指出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随即,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展开了一场针对食品违法添加的整治风暴。
(二)笔者反思
在这一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舆论监督对于立法过程、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进和实施都有重要作用。另外,新闻媒体在法律执行过通过对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职务廉洁性的行为进行揭露,从而形成震慑力,使有违法念头的公民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为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贡献力量,并且以软影响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不足。
(一)典型案例
甘肃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事件,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国卫生部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后经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石家庄市政府就三鹿奶粉事件公开道歉,大意是市政府在接到三鹿的报告后“认识不到位”、“后果估计不足”、“处置不力”,为了保护当地企业和控制“负面影响”而延误上报达月余,致使事态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食品安全是企业的道德责任,也是政府的监管义务,更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责任。但婴儿肾结石病例早在8月以前就已出现,我们却没有听到任何媒体报道。从市政府发言人透露的原因看,之所以没有报道,是因为三鹿“请政府加强媒体的管控和协调”,而市政府显然照办了。而在三鹿问题奶粉曝光之后,媒介的天平终于倒向了公众,履行其社会责任,充当人民利益的守护神。尤其是当政府开始对此事件作出回应之后,媒体更多的是担当政府的喉舌,发布关于政府对此事件的回应,以及在政府在处理该事件中的作为。
(二)笔者反思
1、“维护稳定”的误区
地方新闻媒体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倾向:越强调维护社会稳定,舆论监督的尺度越严,密度越稀,力度越小。为了保稳定,石家庄市政府采取了取消舆论监督的做法。为了表面的稳定,不顾内在的稳定,为了眼前的稳定,不顾将来的稳定,为了地区的局部稳定,不顾全局的稳定,为了某个领导的稳定,不顾老百姓的稳定。新闻舆论监督在为了稳定的口号下受到种种来自地方的限制。从长远看,从全局看,从本质看,这种种情况对维护稳定大局构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忽视媒介角色转换的误区
我国的大众传媒是国有资产,主要媒介是党和政府直接控制的,众多的其他媒介也都分属主要媒介、各个党政机构、党领导的团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成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负盈亏的媒介同时还面临经济利益的压力,于是媒介不得不顾虑背后的大财团大广告商。所以,媒介在舆论监督中扮演着尴尬的角色,究竟代表谁的利益,究竟监督谁,成了媒介能否有效履行舆论监督作用的关键所在。回顾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笔者发现,媒介首先被舆论监督,在舆论压力下将事件真相公之于众,之后媒介又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行为,撼动国家政策,政府继而动用法制监督等硬性监督力量对食品类生产企业进行监督。对媒体而言,不仅应该进行舆论监督,还应该受舆论监督,二者缺一不可。媒介从一个被监督者,到监督者的角色转换是媒介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三)总结当前舆论监督面临的问题
毒奶粉一案引发了笔者对于当前舆论监督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力度不足。
对公权力的监督是舆论监督最为重要的一环。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同,河南汝州矿难的“封口费”事件,同样我们看到了新闻舆论监督的艰难环境。《河南商报》的公开报道让有关管理部门恼羞成怒,竟然拿着数百家新闻机构“我单位没有人参与汝州事件报道”的证明材料兴师问罪,做出让商报停刊整顿的处理决定,开了新中国报业停刊处罚的先河。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以管代监”的制度缺陷。
此外,虽然在报纸上揭露违法、腐败的报道明显增多了,但稍加辨别,就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这些报道中,多是对司法机关惩处或纪检机关处理的报道,真正由新闻媒体发现线索,主动进行揭露和批评的,还是不多。《焦点访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进行的批评监督性的报道,大多是独立进行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来中央电视台门前排队,请求中央台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的原因。二是各媒体刊发的报道,很多是转载全国其他媒体的报道。其实从事揭露批评报道的很不均衡,特别是一些市、县报,批评报道很少。我国新闻媒介还远没有将舆论监督的责任担当起来。2.新闻舆论监督水平有待提高。
从当前的监督现状上看,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大都比较模糊和不明确具体所指,从而削弱了监督的力度,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在新闻媒体的批评性报道中,批评对象主要是不具有公权力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干部,对于拥有实权的高官及国家要害部门,则少有涉及。即使有也是司法机关定性后的结论式报道,而非对于该部门问题的批判和赤裸揭露。在批评内容上,舆论监督在客体和内容上与公众关注的对象有偏差。公众认为舆论监督的内容应着力于“领导者的行为,社会风气,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的制定,法规的执行程度”等。但我通过对若干报道的统计研究后发现,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批评的主要是“渎职走私、恶意欺诈、徇私枉法、严重伤人、毁约违约、拖欠工资、就医看病难”等问题。舆论监督在监督力度不足之余,监督效果不能令公众满意。3.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打击报复现象严重。
总所周知,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将国家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社会公共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我国《宪法》赋予人民群众广泛的民主监督权利。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新闻法律法规仍然缺失,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因此,我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在实际生活中仍未得到完整的贯彻落实。舆论监督采用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这就使得监督者对不法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时,掌权人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对监督者进行报复陷害。掌权者百般阻挠舆论监督过程。记者无法自由的开展正常的监督进程,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期待。4.新闻舆论监督者存在着主观上的不足。
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着能否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效果。目前我国的新闻队伍中,部分从业者为了追求高销量高发行,只披露读者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而忽视了监督职责本身,忽视了最为关键的警示作用。另外,部分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在金钱诱惑下为权贵发声,置民意于不顾;在报道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法律背景,引用法律条文不符合规范,以情代法,法律意识淡薄,类似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报道不符合客观实际,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些问题弱化了舆论监督的效果,不利于法治国家的构建。
四、对当前舆论监督困境的建议
(一)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
要解决我国舆论监督的困境,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我党应加大舆论监督建设的力度。各级国家主管单位要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促成问题的解决,以树立舆论监督在民众中的威信。新闻媒体的领导在工作中要迎难而上、志在发展,在内部设立奖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对舆论监督工作突出的记者进行奖励,并营造一个无忧的工作环境,以激发记者工作热情。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应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敢于报道,勇于报道,以保证广大人民的知情权。此外,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保护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真正扩大新闻界的言论自由空间,使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更好地发挥职责。
(二)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
只有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才能真正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才能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解决我国舆论监督问题的困境。我国政府应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相关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的权利与义务。对舆论监督侵权行为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此外,由于我国当前新闻法的缺失,在时机成熟时,应着手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监督法》。
(三)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
通过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新闻媒体及时的将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告知给公众,公众由于清楚的知悉了政府面临的困境,能更理性的认识政府颁布政策的初衷,能给予政府以支持和鼓励,这就使得改革的阻力变小,矛盾得以化解。另外,由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多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公民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该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这就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舆论基础和社会心理准备。很多经过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引起反响的新闻事件的出现,促成了新的法律法规的设立。这些法规与那些闭门造车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相比,在执行过程中要顺利的多。
(四)媒体内部的自我完善。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新闻媒体只有禁止有偿新闻,才能保障媒体公信力,发挥大众传媒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才能抑制媒体商业化的负面作用。要想做到杜绝有偿新闻,必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记者应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新人应树立为人民服务、拼搏进取、不畏艰辛的人生观。新闻媒体应定期安排时间组织学习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新闻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推进新闻改革。
当前推进新闻改革的工作重点是狠抓“两分开”,即新闻报道活动与经营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队伍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采编人员要按照新闻规律运作,广告经营人员要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只有对新闻媒体的内部管理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确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僵化的用人制度,才能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水平。同时,进一步建立业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才能把新闻改革不断推向深入。3.加强预测性舆论监督。
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异常现象,在开始形成时并不能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但却能从某一点上反映出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新闻单位应该在行使监督权时认真关注这些现象,理清事实并深入剖析这些现象的深远意蕴,作预测性舆论监督。只有新闻媒体及时预测问题,这些问题才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和解决,才能避免发生重大损失。
五、大力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
大力开展舆论监督,能够有效的监督公权力,有效的制止国家公务人员因权力滥用而引起的腐败,能够强有力的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通过参与社会讨论,对国家的重大政策献言献计,为各项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人民在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教育,这对于培养公民的舆论监督意识和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都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说:“实际上群众参与的事情,即使遇到困难,即使有的搞错了,他们也能忍受,很少埋怨;相反,实行命令主义,搞对了群众也不满意。”媒体通过其敏锐的洞察力,对某些社会问题作预测性舆论监督,防止了重大损失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大胆报道披露,在引起社会关注之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避免了负面社会影响的产生。在行使舆论监督权的过程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有效执行。舆论监督还有助于形成广泛的社会政治动员。新闻单位在报道披露的过程中,将其要表达的价值取向传递给受众,而受众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发表个人意见。由于受众发表的意见是其自愿选择的产物,而不是媒体强加到受众身上的,因此这种舆论监督更具有号召性。
舆论监督对社会心理有缓冲效能。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意见是分散的、复杂多样的。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对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意见进行疏导和重新组合,这有助于受众负面情绪的排解,也有助于使个别不良因素得以消除。大众传媒也经常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扮演大众的“传声筒”和“排气阀”,将民众的不满情绪传达给政府,促使政府及时出台问题解决办法。并且通过舆论监督,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心理,从而使整个社会心态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致谢
在这份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第四篇:当前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
作者:黄新建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2期
【摘要】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网络监督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特点,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监督;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微博、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公共空间的影响日益扩大,网络舆论监督也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反应迅速、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网络舆论监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以及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方便人们更好的行使监督权力,我们应该正确、理性地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对其施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好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何为网络舆论监督,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在百度百科上搜索出的定义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也有学者将网络舆论监督定义为:“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综合多个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公众以互联网为平台了解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通过多种网络形式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实现对现实社会的监督、检查、评定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种监督形式,网络舆论监督是现阶段人民行使自己民主监督权利的便捷通道和有效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1.广泛性
与广播电视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也更低。网民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布到网上,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具广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网络,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就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同时也被整个社会所监督。
2.便捷性
在互联网时代,时空和地域的差别被极大地缩小,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对事态的看法发表在公众面前。人们在自己家中,通过网络就能迅速了解到社会正在发生的热点、看点,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网络舆论监督使得一些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从而使事件得到及时关注和有效解决。
3.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通常是单向的,人们只有被动的接受。而网络赋予了媒体新的生命,网络在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源的同时,也为思想的交流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在网络平台中,人们是平等的,针对某一事件,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采取措施,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可以自由的交流,展开讨论。只要你可以上网,就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4.开放性
网络天然具有自由,开放的功能。借助网络的技术和平台,网络舆论监督使网民的监督权利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在网络中,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领域的社会事件进行关注、研究,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可谓是畅所欲言。只要你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都会给你一个机会和平台。在国内知名网站以及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和激烈地讨论,并且对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5.匿名性
网络具有虚拟的隐秘性,可以掩盖网民的真实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等。在网络中,网民以匿名的身份出现,可以抛弃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参与到舆论监督之中,才会在网络上发出伸张正义的各种声音。近几年大量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也都是从网民选择匿名在网络上曝光开始的。网络的匿名性为监督者行使监督权利撑开了一把保护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者的权益,降低监督的风险成本,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更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三、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直抒己见,相互交流。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论监督存在信息失真问题
在传统舆论监督媒介中,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舆论监督信息的准确性。而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把关人”,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发布的信息很难保证真实、准确。另外,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还会导致网民在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无法做出正确调查、判断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从而致使各种失真的信息在网络上泛滥。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2.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情绪化严重
在网民的讨论中,尽管很多网民都可以理性的分析、判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也经常出现一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当有人与自己意见或者大家意见不同时就出言相讥,甚至辱骂、进行人身攻击等。尤其当网络舆论中那些只为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缺乏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造成“群起而攻之”的混乱局面,正常的监督行为也会演变为“网络暴力”。特别是当事件涉及到官员或富商时,很多人往往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理性地思考,而是根据自己情绪化的反应,做出带有情绪性的结论。这个结论又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使监督信息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征。
3.网络舆论监督存在越位和侵权问题
近年来,舆论监督在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方面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案件在刚一曝光或者还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就积极地介入,大多数是呼吁司法机关对犯罪者予以严惩。此时,愤慨的情绪淹没了理智的思考,道德的判断逾越了法律的审判,公众希望司法机关尽快的对事件进行处理。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同时,不恰当的监督方式还会对当事人形成伤害,造成侵权行为。
4.“网络水军”引发信任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广泛关注,使得一部分商家和个人意识到利用网络可以达到炒作和谋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一些网络公关公司和“网络水军”应运而生。随着网络
公关公司的增多、行业竞争的加大,网络水军的负作用凸现出来。他们只问利益不问道德,时常出现恶意炒作信息攻击竞争对手、制作热点话题吸引网民注意、制造虚假信息左右舆论误导民意等现象。这些问题有的严重侵害了企业的形象,影响了产品销量,破坏了诚信经营消费的环境;有的误导了网民,造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
5.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在我国,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新的监督形式出现较晚,加之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针对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因而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有发生,同时,“无相关法律的认可、无相关部门的授权、无组织团体的支持,使得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也好,还是网络舆论监督从虚拟走向现实也罢,都不能改变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尴尬地位,因此在监督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即使是网上闹得拂拂扬扬的“躲猫猫”事件,网民调查团虽然亲赴现场,但却也是有心无力,最终未能取得什么突破性调查结果。
四、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好的发挥作用,应针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与之相应的对策,使得这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不断得以完善。
1.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
在网络传播中,为保持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监督风气,政府部门应当从源头上把握网络信息发布,大力加强官方权威网络媒体建设,着力打造有威信、有实力的门户网站,利用权威信息发布,从思想上引导网民,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作为主流媒体的重点网站,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引导舆论走向的责任。作为政府来说,应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及时向民众通报,同时,还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尽可能给予这些网站更多的支持,壮大重点网站的规模,提升重点网站的社会知名度,从而达到更好的引导舆论的目的。
2.提升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媒介素养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的责任。因此,必须提升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培养广大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使用网络媒体,理性发言、慎重发言。其次,广大网民在积极参与网络监督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第三,要增强网民自身综合素质,从容应对网络事件,防止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同时网民还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对他人肆意进行攻击和诽谤,尊重他人,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监督。
3.培养“意见领袖”
在网络群体的互动交流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尤为重要。通常,当网络上出现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和一些有失偏颇的极端言论时,普通网民就会失去判断力,显得无所适从,这时他们就会依赖权威人士或意见领袖来为自己指点迷津。目前我国很多论坛中都有一些话语领导者,他们见解独特、分析问题深刻,往往能影响或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因此,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意见领袖,将他们有见解、建设性的发言通过强调字号和色彩等方式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引起网民更广泛的关注,从而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4.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
单纯的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监督过程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网络舆论监督同其他媒体监督的有机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形成具有权威性、组织性、规模性的舆论监督合力,构建全社会的强有力的良好监督氛围,保证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良性运转,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法律体系的保护。因此,首先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其次要注重网络立法的可行性,要对具体行为的违规情况进行界定,针对各种新问题制定相关的规定,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可依。第三是加强国际间的立法交流。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经验,借鉴国际网络法律准则。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立法交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网络法律准则,推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法律衔接,缓解在国际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各国以地域性为根基的法律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谭向祖.浅谈网络舆论监督[J].社会纵横,2009(8):109.[2]陶宇洋.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世纪桥,2011(19).[3]杨婷.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8).作者简介:黄新建(1977—),男,讲师,现供职于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
第五篇: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1)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无误的传播,虚假信息严重影响舆论监督的效力。传统媒体监督中,存在新闻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媒体公布的监督信息的准确性,而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网络信息的海量,以及目前网络审查技术的单一和低效使得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很难核实,这就使网络监督信息真假难分。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卫生厅一位马姓处长就被网络传言殴打志愿者,网络上谴责谩骂声一片,该处长深受影响,但随后证实纯属网络误传误信。这类“误伤”事件损伤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威信。
(2)网络暴力不容忽视。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和“人肉搜索”的两面性上。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呈现出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往往导致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众多网民发表的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多数人的盲从使得原本的舆论监督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而且由于网络的“反权威”特点,在网络大讨论中往往很难形成权威意见或者产生权威言论,也就谈不上什么“意见领袖”的引导,这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形成。2010年2月网友曝光的某烟草局局长“香艳日记”,虽然揭露了一名腐败官员,但网友群起而“搜”,大肆曝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在讨论中毫不避忌情绪性的发泄和进行人身攻击,很多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评论范围,实际上已经侵害了几位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这种“多数人的暴政”目前尚无监管和惩罚措施,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在敏感事件上往往很难不逾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这也最终损害了网络舆论监督本身。除此之外,网络舆论监督常常出现“一边倒”的状况,这无形中会对现实中的党纪政纪处理、司法审判造成影响,导致最后的处理结果有失公正,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网络的盈利机制可能对网络舆论监督带来伤害。首先,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为了牟取利润,赢取点击率,置正确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简易、海量等特征,迅速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增加其影响效应。2009年,百度“魔兽世界”贴吧中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5个小时内引来超过20万的点击率和上万条跟帖,并随即成为各大网站讨论热点。后来广大网友才知道这是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保持关注度的自我炒作。其次,如果不加以引导、监管,网络舆论监督很有可能会受到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网络公关”的伤害。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曝光这类网络公司,他们不仅为企业炒作品牌,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控制舆论,左右法院判决。目前,网络公关大多集中在商业领域,但如果不未雨绸缪,很难避免此类公关渗入网络舆论监督领域,这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2.软弱性。(1)网络舆论监督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支持。抛开沸沸扬扬的讨论,我们看到,所有网络舆论监督的“胜利”,都有传统媒体跟进。或者说,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舆论必须最终形成合力,才能促使监督的落实。新余和温卅1官员公费出国旅游事件,网友2008年11月26日在天涯社区首发帖,引起网民关注,11月28日央视《新闻1+1》报道,11月29日,新余市委作出处理决定,12月4日,温州市委作出处理决定。我们必须承认,尽管网络具有传播优势,很多监督事件始于网络,但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在舆论的影响力和对事件的最终解决上,很难说谁更占优。
(2)网络舆论监督存在偶然性。媒体和网络时代,一件事情如果不被报道和关注等于不存在,即使被报道与关注了,无法形成聚焦效应和足够的舆论压力也等同于不存在。和传统舆论监督并无强制机制保障一样,网络舆论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政府回应制度支持,其能否实现监督功能只能依靠事件本身能不能引发较大范围的关注,能否产生足够的舆论压力,同时还要取决于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这还不包括有些基层党政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反应滞后,甚至对网络监督置若罔闻。实际上,如果将所有通过网络发布的监督信息,和引起社会关注并最终得到解决的网络监督事件数量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并不高,力量非常有限。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监督的成功还依赖于监督信息发布人的文笔、选择发布的平台,甚至一点点运气,这无疑充满了偶然性。
3.单一性。(1)监督内容单一。从发生学角度考察,依监督主体介入监督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种状态。从理论上推论,大凡拥有监督权力的主体对监督客体一般应有各环节介人的机会,不能取此舍彼。而当前的网络舆论监督几乎都集中在事后监督环节,而且大多涉及的是违法违纪事件等微观事项,对日常工作状态的监督和全面宏观的监督基本空白,其结果就是监督路子狭窄。在国家日益重视事前监督的制度建设,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等专设机构之时,如果网络舆论监督能够突破单纯事后监督,必将发挥更大效力,稳定其功能和地位。
(2)监督平台单一。目前,绝大多数成功的网络舆论监督案例,都是网友通过人气较高的全国性的商业网站、论坛或者博客平台发布信息,引发较大关注实现的。也就是说,首先,由于相关落实制度的缺失,绝大多数花大力气建设的各级各类政府网站及其网上举报、投诉平台实际中作用甚微。其次,地方网络论坛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十分微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的2009年77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23件率先在网络论坛上曝光的事件,没有一个是出自地方网络论坛。而地方网络论坛立足本地,容易形成利益共识,本应成为舆论监督的排头兵,在网络舆论监督的链条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成为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而且很多时候,地方网络论坛上往往汇集的只是一些舆情信息,尚未形成舆论,只要及时解决,就能化解舆论的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很多监督信息在地方网络论坛曝光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网民只好再借助于全国性的网站平台,这就占用了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和网民个人资源。而从权威性、便捷性上来说,政府网站和地方网络论坛本应该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
三、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关键在政府引导
当前,网络舆论监督蓬勃发展之中隐忧方显,各方也给出了不少完善措施,如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消除数字鸿沟、开展公民网络素质教育等。但不论是何种具体的措施,关键都在政府的引导。如上文所述,网络舆论监督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要发扬与克服,都离不开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形成完善的层级响应机制,完善相关网站建设。克服网络自身的缺陷,提升网民素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关键也在政府的各类监管措施是否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