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做好行政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当前做好行政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行政监察工作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
越发挥着重要职能作用。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行政监察工作,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延伸,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做好行政监察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县上的中心工作,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执法监察,促进依法行政。近五年来开展执法监察81项(次),查纠违纪资金200余万元,实施责任追究16人,有效促进依法施政、廉洁行政。二是狠抓纠风治乱,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加强行风测评结果运用,深化基层站所民主评议工作,推进了基层政风行风根本好转。三是加强效能监察,改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讲政治、树正气、严纪律、转作风”为核心,扎实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效能提升年”系列教育整顿活动,出台效能建设“29条”规定,加大明查暗访和公开曝光力度,干部纪律观念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四是加强重大事项、重点项目督查,确保国家、群众利益。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内需促增长、民生工程、支农强农惠农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
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顺利实施。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跟进监督,尤其是5〃12地震以来,出台“三问”制度,创新监督方式,强化对902个灾后重建项目、“十天”高速略阳段建设、309省道改扩建等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了重点项目工程顺利推进。
二、问题及原因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行政监察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1、工作头绪庞杂,监督检查缺乏深度。一是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后,队伍虽壮大了,但工作头绪更多了,特别是近年随着上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加大,行政监察在涵盖了党风廉政、行业纠风、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等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扩内需促增长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小金库治理、公务用车治理、文山会海治理等日常工作,专项检查名目繁多。其中公车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等专项治理中,监察部门参与大量业务,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不利于专项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二是行政监察日常工作中,参加的领导小组多、会议多、配合的工作多、参与其他部门牵头的监督检查多,工作力量常常调配不开,疲于应付。从工作的参与程度来看,许多工作在有关部门的要求下监察部门都派员参与了监督,但实际上事前、事后不少工作都是由有关部门在监督之外完成的,监察部门难以把握其中的合法性、合理性,对程序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三是执法监察存在难点。监察机关监督对象主要是行政部门的公共管理工作和国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专门监督的特点,但同时也是政府组成部门,对有些工作不
很符合法定程序的工作,既要坚持按法规办事,又要维护县上的发展大局,处于两难境地。
2、农村基层行政监察工作比较薄弱。为了加强基层行政监察工作,2009年以来,各镇都成立了监察室,主任由镇纪委副书记兼任,从机构上完善了基层监察机关设置,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我县各镇纪委书记均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大多都要分管党委甚至政务工作,纪委副书记则由党委组织员兼任,抓行政监察工作精力十分有限。而在日常工作中,县监察局将主要精力放在县级部门单位,这样一来,各镇的行政监察工作容易出现真空现象。
3、监察干部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行政监察履行的职能是行政执法的综合职能,要想做好监察工作,需要有金融、财务、管理、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即使培训也着重以法律条例和案件查办为主,缺乏发现问题和分析矛盾的能力,面对复杂矛盾和典型问题有时一片茫然,监督工作缺乏力度和深度,难以赢得监察权威。
剖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双重领导体制使行政监察必须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同级政府所属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特别是行政负责人的行政行为,常常是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些行政行为发生偏差时,尽管从职权上说监察机关可以纠正,然而现行体制决定了这种纠正必须在同级政府主持下进行,这就使得监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难免遇到来自政府本身的阻力。二是对行政监察的认识不够,有的政府领导对行政监察的职能和作用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行政监察是干什么的,常常把行政监察和行政检查混为一谈,不管是否属于行政监察的职权范围,一有检查、整改等任务就抽纪检监察机关的人参加,有的机关的领导干部认为行政监察力度大,一遇到推不动的事或热点难点问题,就让纪检监察介入。三是监察工作机关建设还待加强,需要充实工作力量,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三、对策和建议
作为县级行政监察机关,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必须要解决好以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向县委政府做好汇报,赢得理解支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察机关建设,并相应增加干部编制。另一方面要抓好干部继续教育,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实践交流,使干部有精力、有能力做好行政监察工作。二是改进监察工作思路,在增强监察实效上下功夫。一方面注重开展实体监察。重点看组织实施单位工作程序是否合法合理,根据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到现场实地了解相关情况,提出针对性监察建议,通报典型问题,发挥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全程监察上下功夫。在事前看准备工作情况,如有关方案制定和公示情况。在事中主要看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情况,看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在事后主要是对资料审核和归档情况的监察。同时紧紧围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权力运作情况进行随机监察,做到全程监察与随机监察相结合,使监察对象在履行职责中始终有所顾虑,自觉按照廉政法规和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其次,上级监察部门应对县级重点项目关键环节随机检查,协助县级监察机关充分履职。三是在抓典型、促全面上下功夫。建议将各项
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对专项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促进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维护监察工作权威。四是在行政问责上下功夫。针对出现的举报,调查核实,了解真相,追究责任。同时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公开披露,维护政府威信。五是在建立健全监察工作机制制度上下功夫。创新监察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深入学习贯彻《行政监察法》,加快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抓住带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研究制定出有关规定和措施。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职能,积极构建廉政监察系统,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合力。
第二篇:当前行政监察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材料
近两年来,我县按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和中心工作,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自立项目开展执法监察。
我们对县直单位的领导班子的廉洁自
律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看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并通过检查,对单位在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单位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及时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007年,我们电站淹没区部分被淹土地补偿费的发放情况开展执法监察。查出水电站库区安置工作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在测量林场被淹土地时,没有查清土地权属,错误地把生产队的土地补偿费10万元发给了乡政府。为了纠正这个问题,我局对管理处发出了监察建议书,要求管理处收回以上10万元被淹土地的土地补偿费进行重新审核发放;对乡政府发出了监察建议书,要求乡政府把所领的土地补偿费退还管理处,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利益。2008年,我们对县新华书店2003年至2007年底的书刊发行管理情况及单位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执法监察。查出新华书店突破核定的工资总额发放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合计100万元,严重违反了劳动部、经贸委《关于加强国有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和企业工资总额管理的通知》(劳部发[1994]222号)第二款之规定:“实行工效挂钩办法的企业,实发工资总额不准突破按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效益指标基数、浮动比例计算应提取的工资总额”,其行为属违反行政纪律。根据劳动部、经贸委《关于加强国有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和企业工资总额管理的通知》(劳部发[1994]222号)第二款之规定:“对企业多提工资总额或违反规定超发工资的,除按规定如数扣回外,还应视情节轻重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和给予责任人及企业经营者一定的行政处分”。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对县新华书店下发了监察决定,追缴超额发放的违纪违规金额100万元,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从全委局抽调精干的办案能手组成执法监察组,这是执法监察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二是严格按照程序开展执法监察;三是严格按照查办案件的程序高标准开展检查工作;四是行动迅速、及时取证,采取有力措施查清问题。
二、开展土地 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监督检查。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一是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二是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工作。三是对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对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我县严格执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参照《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我县为13等,最低价96元/平方米),对工业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制定执法监察工作方案,采取自查自纠和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力量对全县经营性土地类别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督促有关部门全面推行并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并针对存在问题建立健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具体制度。三是监督检查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是否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进行土地公开交易操作。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操作程序:一是由规划部门对拟出让地块出具《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二是属国有土地资产的,报县国资局签署意见;三是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地价,报国土资源局地价会审小组审核通过后,再报县土地储备交易委员会审定(监察局主要领导参与监督),然后由县政府办下文批复;四是到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交易大厅”进行公开交易;国土资源局按《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的规定,在交易场所及电视台、报纸公告20天,挂牌10天,并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告;五是召开招拍挂会议确定中标人或竞得人(到会场监督),然后与中标人或竞得人签定《成交确认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发布成交公告,颁发土地证书。
这项工作的存在问题:一是有的违法用地行为涉及到本地的经济发展,如同安冷库违法用地,就不好处罚;二是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在工作开展中流于形式的多,因为上级文件规定项目所在的行政部门也是执法监察组成员单位,所以无法象监察机关独立开展的执法监察工作那样有保密纪律作保证,而且还想办法保护本系统的违规行为。
三、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情况的监督检查
紧
第三篇:做好当前乡镇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当前乡镇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当前,乡镇财政职能正发生重大转变。而面对这样重大的转变,怎样做好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现笔者结合多年乡镇工作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细致分析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的矛盾问题
(一)收入来源少,支出压力大。
(二)缺乏自主权,预算显“弱化”。
(三)涉农补贴项目多,监管压力大。
(四)支农资金游离于乡镇财政监督之外。
二、做好当前乡镇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乡镇抓财源建设。
1、大力加强农业,稳定基础财源。一是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扶持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特种养殖业等规模高效农业;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加快工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一是引进资金、项目。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向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靠,搞好优势互补,带动企业发展。
3、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挖掘潜力财源。
(二)严格乡镇财政管理。
1、严格财政法规管理。⑴依法征收、加强征管。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方面抓收入的积极性,协调与税务部门的工作关系,抓好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使乡镇财力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长。⑵依法支出、严格预算。严格按照乡镇财政综合预算要求,将预算内资金、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严格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严禁超预算安排支出,严格控制各种不合理开支。⑶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乡财区管乡用”、推进部门预算等方面改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2、严格财政资金管理。⑴强化专项资金管理。一是坚持按法律规章办事。二是抓责任落实。三是抓前期工作。严格项目筛选,加强方案的设计与项目的储备。四是抓项目实施和项目监督管理。⑵强化补贴资金管理。一是健全分配机制,注重群众参与。二是加大公示力度,健全公开机制。三是成立监督机构,健全约束机制,保证“一折通”及时、足额发放。
3、严格财务基础管理。⑴严格乡镇部门财务管理。乡镇所有非垂直管理单位全部纳入预算;财政拨款、非税收入、上年结余资金等全额、准确编入预算;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政府采购按照目录及相关文件要求,完整、规范编制政府采购预算。⑵规范村账乡代管工作。在维持村级各项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和债权债务权“五权”不变的情况下,将村级所有收入纳入村账乡管核算;建立健全村民理财小组,完善村务公开制度。⑶充实乡镇财政力量。
(三)注重协调方法。一是向上协调——注重汇报,取得信任和支持;二是横向协调——注重谦虚,取得理解和配合;三是向下协调——注重服务,取得拥护和支持。只有注重了协调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新形势下加强县级行政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县级行政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县级行政监察机关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监察组织,又是县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具体的行政监察工作,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以来,行政监察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拓展,但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对监察机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新的反腐倡廉形势下,根据政府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县级行政监察机关的工作职能,推动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县级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总的看,合署办公以来,我们对新体制下开展行政监察工作的认识比较到位、思路比较明确、措施比较具体,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行政监察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一些新的领域和问题还缺乏应有的研究和关注;履行职责的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宽、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等等。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行,为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监察部门参与的工作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及人事招考招聘等等,监察部门都须参与监督。诚然,监察部门的参与监督为保证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必须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短缺,职能弱化。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后,真正履行行政监察职能的内设机构主要是监察综合室、执法监察室和纠风室、投诉中心,受编制限制,每个室仅有1-2人。近年来,不要说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仅监察机关自身的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纠风治理等“规定动作”,每年就多达三、四十项,加上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经费短缺,办公条件落后,县级监察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不能很好地履行综合行政监察职能,提出针对性强的监察建议,因而监察质量无法保证,只求能够完成任务。
二是事事参与,疲于应付。当前许多部门的很多工作,为体现合法依规、公平公正都要求监察部门参与,以致于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忙于其中,并奔波于各有关部门之间。主要表现为“四多”,即参加的领导小组多、会议多、配合的工作多、参与的监督检查多,哪项工作都重要,不去又不行。为此牵涉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员调配不开,工作疲于应付,从而使得监察部门自身工作任务无暇顾及,工作无重点。这是当前一个带有共性的普遍问题,而且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
三是表面参与,其实难清。从工作的参与程度来看,许多工作在有关部门的要求下监察部门都派员参与了监督,但实际上此前(包括其后)的不少工作都是由有关部门在场外完成的,有些工作监察机关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参与和全程监督,只是在实施的部分环节参与监督,而且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县级监察机关所能左右的。此间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监察部门难以把握,而且不少违纪违规行为是在场外发生。况且许多技术性问题,有的甚至陷阱性的瑕疵,既使监察部门参与了,也难以发现。
四是全程监督,替人蒙垢。有些工作,监察部门在组织实施单位的安排下,参与了所谓的“全程监督”,但由于某些原因,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这时,组织实施部门往往以监察部门参与了全程监督为由,而把责任推到监察部门,拿监察部门当“挡箭牌”,使监察部门陷于被动。这方面的事例我们经历了很多,尤其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和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公开选拔中反映较为突出。
二、原因剖析
造成上述问题和困惑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一是机制不顺。许多重要工作都会成立以县(区)领导为组长,包括监察部门在内的若干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通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有关职能部门,其工作基本上是由“办公室”来组织实施,监察人员也就在“办公室”的领导下,按照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二是角色不清。监察机关是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等实施监察。而在参与许多工作中,监察人员又往往被视为一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从事一些具体事务,导致监察人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三是形式不妥。许多工作,监察部门都是“全程式”的现场监督,而一些隐蔽性的行为却难以甚至无法发现,况且在“办公室”领导的机制下,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得到纠正,从而使得现场监督流于形式,而且授人以柄。四是操作不易。虽然《行政监察法》是一部程序法,但是,目前从上到下,各行各业,有关监察机关参与监督其他部门的工作,至今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规范、可行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办法,各地操作难免失全,执行难以到位,监督难免缺位,从而增加了监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难度。
三、几点思考
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开展行政监察工作“六个坚持”的总体要求,这就是:坚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发挥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综合效能;坚持依法监察,严格规范行政权力;坚持以监督促管理,促进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坚持把行政监察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形成党政监督的整体合力。这“六个坚持”既是行政监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做好今后行政监察工作应该遵循的总体要求。
作为县级行政监察机关,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把握好下面“四个”问题。一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主动抓好行政监察工作。行政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监察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自觉把行政监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紧贴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整体进程中来推进。当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开展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纠风工作,确保中央和地方政府政令畅通。一要想党委、政府所想,急党委、政府所急,围绕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围绕本级党委、政府每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找准行政监察工作为大局服务的切入点,认真解决各级行政机关廉政勤政方面妨碍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突
出问题,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阻碍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提供纪律保障。现阶段,监察机关尤其要对中央和地方扩内需、保增长重点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建设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及时进行跟踪问效,全面监管,确保不出任何问题。二要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监察工作的着力点。特别是在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要高度关注民生,下大力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就业、收入、社保、住房、医疗、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三要充分保障民权,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纠建结合、惩防并举”的方针,围绕民生民忧民盼的难点、热点,加大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类坑农害农、与民争利等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充分发挥“两个”优势,增强行政监察工作合力。纪检监察两项职能是两种优势,决不能把两者简单地割裂开来,也不能机械地叠加在一起,更不能用一种职能取代另一种职能。实践证明,提高行政监察工作水平和效能要充分利用合署办公的优势,使两项职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要善于借助纪委组织协调的优势,依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调动和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只要有利于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在两种职能和手段的使用上根据实际情况,或交替,或并用,或有所突出,做到灵活掌握,综合运用,用足用活。目前,为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有些地方规定,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列为同级政府党组成员,参加政府党组会议,列席政府常务会议,此举虽好,但级别没有上去,作用有限。建议将县(区)级行政监察机关负责人高配为副县级,这样名正言顺,对加强监察工作十分有利。
三是充分运用“三种”手段,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廉政监察,建设廉洁政府;二是开展效能监察,建设高效政府;三是开展执法监察,建设法治政府。廉政监察是监察部门依法对监察对象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察、惩戒,解决的是一个低层面的问题。执法监察是解决中间层面的问题,即作为一个行政机关、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仅仅只是取得履行公共职责的资格还不够,还要正确履行职责,如何确保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共职责的正确履行就是执法监察的内容和任务。效能监察解决的则是最高层面的问题,除了是一种监督的再监督外,主要的还是一种管理的再管理,是最高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就是说,一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具备了履职的资格,履行了职责还不够,还需要优质、高效率地履行职责,这就是效能监察的任务。随着行政监察的工作内涵和范围不断充实和拓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不同的着眼点、侧重点,更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监察手段,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在推进政府机关廉政勤政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正确处理“四种”关系,拓宽行政监察工作思路。一是处理好纪律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是既互相区别、互相独立的两项职能,同时又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准确、合理地运用纪律检查和行政检查两种职能,对行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可以采取纪律检查的手段进行查处,对党政机关及
企事业单位中的非党人士,要科学地运用行政监察的手段进行查处,增强行政监察工作能力,以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行为。二是处理好向纪委常委会负责和向政府负责的关系。既要按照纪委常委会的分工要求和反腐败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又要自觉接受政府的领导,加强请示汇报,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认真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监察局长办公会和纪委常委会的关系。合署办公后,要在纪委常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纪检监察工作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由纪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有关行政监察工作的组织实施由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办公会按职权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监察局长办公会议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范围,完善议事规则,防止出现纪委常委会替代甚至取代监察局长办公会的倾向。监察局长作为纪委副书记要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当好参谋助手,主动向纪委书记汇报工作,主动把行政监察工作纳入纪委常委会的领导,局长办公会研究的议题要及时向纪委书记汇报,重要议题要提请纪委常委会研究。纪委书记要经常听取行政监察工作汇报,交任务、压担子,全力支持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履行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监察机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监察机关最大限度地履行好职责。四是处理好履行职责与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的关系。监察机关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一起开展专项工作时,应定位在通过监督检查,督促他们履行好职责,而不能替代他们履行职责。对我们牵头的工作任务,要发挥主导作用,搞好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对需要我们督促落实的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好监督管理的职责,依法监察,找准定位,做到牵头不包办,督促不替代,协调不越位,工作不错位,监督不缺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增强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县委县政府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有关部门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地方监察机关接受本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双重领导(实际上是以地方管理为主),并对本级政府负责。当前体制下,监察机关除了执行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外,更要主动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多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把监察工作与政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第五篇:关于行政监察工作的思考和工作建议[模版]
关于行政监察工作的一点思考
行政监察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行政监察工作不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奋发有为,不断开创行政监察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监察工作的回顾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工作。行政监察工作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设立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开展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监察工作。1943年,陕甘宁边区提出公正廉洁、奉公守法等要求,并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后改为监察部,对如何在执政条件下开展行政监察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59年,因国家管理体制调整,撤销了监察部。1987年监察部恢复组建。各级监察机关坚持以廉政监察为重点,开展以反贪污受贿为重点的反腐败斗争,围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开展执法监察,加强纠风工作,行政监察工作得到平稳健康发展。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强化行政监察职能,作出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的决定,提高了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行政监察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监察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就。
积极开展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合署办公以后,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了中央政令的权威性、统一性和严肃性。
坚决依纪依法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清除政府内部腐败分子。行政监察机关恢复组建以后特别是合署办公以来,始终把查办案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以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严肃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失职渎职等案件,加大对金融、房地产、工程建设等领域以及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
认真开展效能监察,促进政府机关勤政高效。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投诉中心,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不断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效率;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体系,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认真开展纠风工作,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行政监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治理公路“三乱”、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开展“小金库”、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的监管,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开展预防腐败工作,促进行政权力正确运行。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等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不断规范和加强。
建立健全行政监察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行政监察工作法制化水平。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一批行政法规,为惩处违纪违法行为提供了依据。
积极开展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目积极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司法协助和追逃缉捕工作,在国际反腐败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推行政务公开是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民主政治进程、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政务公开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
(一)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多次作出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政务公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就山东来讲,目前全省17个市和140个县(市、区)中的130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政务(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面达99%以上。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全省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医院以及水、电、暖、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也全面实行了办事公开制度。但由于政务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难题和瓶颈。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公开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部门和单位公开内容抽象多、静态多、一般性信息多,具体少、动态少、关键性信息少。公开停留于办事制度、办事规则等一般信息上,而政府应该公开的有关职权、职权依据及有关事权、财权和人事权等关键性、深层次方面内容公开较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的过程性信息较少,信息公布后后续跟进的最新信息较少。
2、公开程度较低。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才是例外,除法律规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少数信息外,绝大部分信息都应当公开。政府掌握的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半闲置状态。一方面,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性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只被政府部门作为执法的内部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对保密文件以外的政府信息是否公开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规定,造成一些非保密信息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及时向公众开放。
3、公开形式和渠道少。最主要的问题是公众自由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与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形式灵活多样的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很多政务信息的公开大多限于公告栏、公告手册等,采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公布政务信息的比重少,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政务公开和发展电子政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和社会组织向行政机关咨询或申请提供信息一般很难得到满足。
4、公开机制不完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只是 “被动的受体”,当政府不愿意或不主动公开信息时,作为政务公开权利主体的公民,难以获得有效的信息途径,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到侵犯时,较难得到行政和司法的救济。政务公开的运行缺乏严格的审核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监督管理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的支撑。此外,用于政务公开的技术更新较慢,信息的编制缺少规范,相关代码不统一,也是政务公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行政管理理念保守。在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中,“法藏官府、密不可知”的观念依然存在,习惯于权力封闭运行、“暗箱操作”。没有真正理解政府信息的权利归属具有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公民应当具有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政务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不是政府对公众的施舍或恩赐,而是政府应当承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和偏差,导致对政府在主动公开方面的职责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影响了政务公开深入推行。二是服务意识淡漠。政务公开实质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手段,政务公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的问题。服务意识淡薄,公开意愿淡漠,势必导致政务公开流于形式,甚至以种种借口缩小公开范围、压缩公开深度。三是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或部门领导对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措施不力,存在政务公开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现象,甚至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四是缺少专门工作机构。目前,各单位普遍存在缺少政务公开工作的专门机构。有的部门是由办公(厅)室组织协调,有的是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由于上述部门职能不同,造成管办、管督交叉混淆,上下协调不畅。另外,从事政务公开工作的多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少,工作力量薄弱。五是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政务公开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整理、编制、查询、维护等环节都涉及运作经费,但目前多数单位都没有用于政务公开的专门经费,政务公开的目标任务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推行政务公开的对策建议
推行政务公开,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现实,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注重实效的要求,稳步实施,整体推进。
1、提高对政务公开的认识,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要求,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行政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当前政务公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创新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行政权力的行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有效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科学界定公开内容,正确把握公开范围。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凡是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各类事项,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以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都要真实准确公开,使公开内容逐步从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部分事项向全方位、全过程拓展,从办事层面向决策领域延伸。准确把握公开与保密关系,坚持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宗旨,减少定密的随意性,做到主动公开和保密工作标准化、规划化,实现应当公开的主动、全面公开;不该公开的防止失密、泄密。建立政务公开日常管理和信息更新维护机制,及时更新动态信息。
3、积极创新公开形式,进一步畅通公开渠道。在继续通过政府公报、公开栏、办事指南和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其他公开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载体。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缴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使之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办理公共事务的主渠道。建立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探索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系统与社区中心联网,使主动公开的渠道向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领域延伸。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重要政府信息,保证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和权威性,让公众更加通畅地与政府公平交流和共享公共资源,保证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促进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
4、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组织公民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党委、人大和政协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通过执法监督,及时查摆问题,予以坚决纠正。培育和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认真听取公民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民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消除和减少政务信息公开实践中的虚假信息、冗余信息,从而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加强内部监督。监察等机关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专门监督,建立和完善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作为定期考核或年终考核的依据,促使各单位真正在“主动”上做文章,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的责任。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公民民主权利、损害公民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5、切实健全保障机制,全面提供技术支撑。理顺政务公开工作机制,设立政务公开专门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责任,完善机构职能,使政务公开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序开展。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设立政务公开的专项经费,确保推行政务公开过程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点、政府信息公共查阅室、网站改版和更新、新闻发布、调研等费用,为政务公开有序进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加强政务公开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应政务公开要求的相对稳定、精通业务、爱岗敬业的队伍。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公开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推行政务公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