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4.1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自恋心理
无论是前面提到过的普通人的博客行为还是名人博客中的各种现象,都可
以说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网络时代的种种表征。在此,笔者想就自恋窥视两种
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对当前的博客行为做一个注解。
“自恋”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位美 丽的少年名叫纳喀索斯(Narcissus)。他是河神和仙女所生的孩子,英俊不凡、风度翩翩,引来无数少女的爱慕。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从此再不顾及他人的事。女神厄科向他求爱时,纳喀索斯毫不
动心地拒绝了。女神厄科十分伤心,后来幻化成回声女神。这件事引起了众神
对纳喀索斯的不满,决定对他进行惩罚。于是诸神对纳喀索斯施术,使他只爱
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整日坐在河边,长久地醉心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天
长日久,他形容憔悴,最后终于消失在自己的倒影中。不久,从水中长出一朵
水仙花。人们便用这位美少年的名字纳卡索斯来命名它。由于古希腊和现代的“纳喀索斯”们都专心从水影或镜影中去欣赏和爱恋自己,所以这也被称之为
“影恋”。“纳喀索斯”同时也被作为“自恋症”的代名词或是标准名称。“自
恋”,可以理解为对自身(自我)的爱慕和希望得到别人爱慕的一种习惯。1968
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对“自恋”进行了定义,将其解释为:“一种心理上的将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研究结果认为,人类天生都是具有自恋倾向的,关注自己几乎是人的天性,一般程度上的自恋属于正常范畴。按照现代“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式的自恋,是健康的自恋。一个人只有
发展了足够的自恋,才能形成自尊、自爱和自信。因此,当代心理学研究结果
均认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发育和自信心的增长来讲,自恋是十分重要的。
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将正常状态下的自恋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概念区
分开来。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 的表征主要有:
一、过度的自信,相信自身无所不能,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是最优秀的人:
二、被无限制的成功,如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极度渴望成功;
三、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的才能只能被其他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所理解,或相信自己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
四、要求过度的赞
美;
五、有一种“特权者”的荣誉感,例如渴望毫无理由的获得优厚的待遇或
没有理由地期待别人对他特别好,或希望别人对他的期待自动地顺从;
六、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剥削”或占便宜的地位,例如觉得自己可以伤害他人的利益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缺乏移情的能力,没有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
要;
八、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都在嫉妒自己;
九、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①也就是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以为自己是整个世界最重 要的,他们认为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心,其他一切事物不过是自己的陪衬。严重
地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己经失去了去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关注别人是因为
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或利用他人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而普通的自恋行为则属于正常范畴,作为人类的本能而存在。根据海因兹的研究观点所说“人类的一般本质都是自恋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人们在博客 活动中的自恋行为时,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羞耻或做出回避。自恋在普通程度上
来讲并不是一种可耻或罪恶的心理。海因兹的自体心理学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存
在的本质和生存的动力就正是自恋和对自恋的满足。这个理论变可以用来充分
地解释为什么人们热中于在网络上书写博客这一行为。自恋心理按照精神分析
学派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
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
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自
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
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
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憎恨乃至人身攻击等。在笔者
接触过的几十名博客使用者中,绝大多数的人表示如果发现没有人关注自己的博客,那么不仅会极大的降低自己对博客的兴趣,还会考虑关闭博客,并且对
自己的自信等方面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由此看来,人们不再将写博客仅
仅当作发泄自我情绪的出口,或者仅仅是记录事实的手段,而是用以考察自我①美国精神病协会,《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1994年第四版
在周围人际关系中的亲疏程度或地位。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用先贤帕斯卡曾经说过的一段名言作为当前人们在博
客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自恋心态的一份证明—“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荣,然而这一点本身又正是他的优异性的最大的标志。因为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少
东西,享有多少健康和最重大的安适,但假如他不是受人尊敬,他就不会满足。他把人的理智尊崇得那么伟大,以致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大的优势,但假如他
并没有在别人的理智中也占有优势地位,他就不会惬意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位,无论什么都不能转移他的这种愿望;而这就是人心之中不可磨灭的品
质。”
4.2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窥视心理
窥视欲望同自恋心态一样,作为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本能欲望,无时无刻不
在散发着它的气息。如果说窥视欲是一种人与生带来的“原罪”,是“人之处,性本恶”的根源之所在,那么在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这种本
来的“恶”被所谓的“文明”、“道德”、“伦理”、“法律”或“规范”所制约和
束缚,而渐渐被压制下来。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正快速进入
信息社会。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人们开始进入到“身份丧失”的时代。在网
络中,可以匿名、“匿”性别、“匿”年龄、“匿”一切不想公开的资料。这种“身 份丧失感”便对网络行为和心理造成了诸多影响。其一就是平等感;在网上,人们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一个人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
吸引人。惟一的不平等是对网络是否熟悉,初学者很有可能要受到老练网民的轻视。其次是自由感:你可以说任何自己想要说的话,表达任何所以想要表达的观点,而且通常来说人们并不用担心这些言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惩罚和责难。所以人们不需要遮盖过多的面具,可以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第三是身份虚幻
感,人们可以在博客活动中、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
同的生活。这些影响肯定是有利有弊。仅以“身份丧失”为例,它的好处是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产生了郁闷情绪时,这样的做法便可以让一
些人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青年人虚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会使人丧失现实感,从而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如今,虚拟问题开始在网络上越来越突出,网
络开始以各种形式构建着人的虚拟身份。正如罗杰菲德勒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写作的t《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就曾经说过:“在下个世纪,‘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将消解,人际电脑媒介的先进形式将成为 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多年前出现在美国的杂志《纽约客》 上的一句戏嘘性的话语“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一直到今天仍
然可以用来解释当前网络活动中的一切行为。作为观看他人博客的读者们来说,自己的身份是隐蔽的、匿名的,与现实世界的暂时脱节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
中随意发表自我的观点以及做出平时在各种规范的约束下不能做的事情。而窥
视他人的生活,打探他人的隐私便成为了其中最首当其冲的需求。在《2006年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经常更新自己博客,即
活跃博客的比率只占了总博客人数的449'0,而博客观看者的比率却高达72.59'oa 观看他人的乐趣远远大于自己书写。人们窥探他人的本性无论何时都可以在网
络活动中找到佐证。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窥探欲望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用以操纵他
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方便了自己的生活,丰富了生
活的乐趣,却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忠诚度的大幅度
①(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瓦解造成了人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隔阂。于是,人们开始频
繁的跳槽、离婚率大幅度提高、公司对员工(员工对公司)的不信任感增加等
等社会问题开始日益突现。人际间最基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开始越来越多的必须用到法律和冰冷的规范来制约和监督。大面积的情感缺失和诚信度的匾乏
使人们在这个网络时代开始产生恐慌和不确定感。而博客的产生和流行,正是
顺应了这种心理潮流的变化和发展。可是说,博客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内产
生了心理危机的网络“乱世”中横空出世,并迅速找准了自己应有的位置的。
在博客环境中,作为隐蔽在千百个阅读者中的普通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安全地
去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发展,及时得到第一手反应资料,操纵下一步计划的进
行。例如,公司老板用博客可以看到员工们在一个决策颁布后的态度或者是对
公司的看法;爱人之间可以通过博客去了解自己在对方心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父母通过博客可以知道孩子近期的思想变化;“敌人”通过博客可以从
对方的喜怒哀乐中掌握住对手的弱点;而朋友之间通过博客则可以及时的给予
对方安慰和鼓励,交流心情。可以说作为阅读者和观看者,人们很喜欢这种既
可以将自身隐藏却又可以透明的观看到对方的方式,换言之,也就是很喜欢这
种很方便的操纵他人的途径。
窥视心理的存在造就了博客时代的空前繁荣,我们很难一语断定这种心理的好与坏或成与败。我们看到,这个窥视心理充斥的年代其实也是一个原始的赤裸裸的操纵时代,人类又一次开始渴望那种原始的纯洁和质朴的关系,以便
于改变现实中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诚信度和忠诚度的逐渐消亡使得操
纵与反操纵的途径受到了影响,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实行操纵的方式和途径,而博客的存在正好符合了这个偷窥时代的各种需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客观上来说它推动了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
博客依然具有它积极一面的意义。
4.3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从众心理
尽管在网络活动特别是本文所探讨的博客活动中,“自恋一窥视”心理是最 重要的心理因素但我们也不能不提到从众心理的作用。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网络活动中也不例外‘它是指个人受到外界影响的 行为,从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 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的常见外在表现方式一般有:一,遵从,表面和内心都 赞同;二,顺从,表面从众而内心拒绝;三,随从,表面不从众而内心赞同。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在笔者看来,从众心理依然具有它的双重性 质: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 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 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有学者曾经对这一心理做过一次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有超过70% 的人存在着从众心理。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以说,从众性是人们 与独立性相对立后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 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例如在前文中曾经提到过的很多博客参 与者,都是因为“别人写博客,我也得写博客”的观念影响下才开始自己的博 客活动的。
而放眼整个网络活动,这一心理的影响更显得尤为巨大。通过对最近几年 国内网络活动特别是几次比较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事件的观察,笔者发现现在 的网络已经进入一个从众心理泛滥的时代。众多网络事件反映出了在网络活动 中从众心理的力量之强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网络参与者并不需要对自 己在网络中的观点、发言等负太大的责任。于是,众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某一 事件中的主角“群起而攻(哄)之”,具体来看,有人“主哄”,揭发事件,发 表观点,而众多的“群哄”们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跟 风表态。这便构成了当前网络的一大特点:每个回应事件的网友,其发言也许 并非有错误存在,可是当这些个人化的表达聚集到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众口 砾金”的效果,从众心理的存在趋势大众对某个事件发表趋向于一致的看法,而少有人去追求事件的真实性或客观性等。经济学上就有个概念叫“合成谬 误”,意思是说,在局部上看,一件事这么做很对,但是放在一个大系统当中 就不对头了。这就是群体思维下、从众行为中的“合成谬误”。在非网络时代,“合成谬误”常常处于隐性形态,譬如对于一些要对后果负责的事情,就喜欢 “集体领导”而不喜欢“个人决策”,总以为“群体智慧”做出的决定更值得 信任;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就分析研究了大量错误的“群 体决定”,发现一个决策群体内聚力越强就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这是 小群体中隐性的“从众心理”。如今到了网络时代,网络发言的“合成谬误” 已经完全处于显形状态,“从众心理”是公开的、张扬的,“群哄”效应是显性 的、放纵的。而这种内聚力越强,也越能形成“群哄”的“合成谬误”。有许 多社会性热点新闻,都能引起强烈的网络反响,即使案件还没有水落石出,网 友跟帖通常也都是“一边倒”,每位网友个人只说几句话,但合成的力量还是 很巨大的,这往往被称为“网络审判”,有人甚至干脆就称之为“网络民兵”。可见从众心理在网络时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第二篇: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认为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根据其内心和表面反应的一致性进行类型划分,大学生从众行为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的最为典型。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管理。
一.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很强烈,有可能较微弱.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从众行为产生是四种需求或愿望的体现:(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二.大学生从众行为表现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但深入的调查后,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恋爱从众
有人把大学四年中恋爱人数的轨迹分为低平期、高潮期和缓降期三个阶段。高潮期主要指在大
二、大三这一阶段的学生,据统计这一阶段开始恋爱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大学生从众行为分不开的。有些学生入学是抱着“一心学习,不谈男女私情”的坚决态度来到大学的,但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看到周围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不谈的话很不自在,于是定下的在大学不谈恋爱的戒律也逐渐瓦解,也成为“爱来爱去”的大学生恋爱一族。
(二)学习从众
在高校学生仍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一句话,在高校中,入学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和宿舍,在一个学期后有了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大学生活年复一年的走过,各方面显示出了不同层次,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好的班级越来越好,差的班级越来越差,有的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拿到学习奖学金,而有的宿舍却人人都挂科,更严重者因学习严重不合格而停学的学生 也集中在某个班或某个宿舍。考研学生中每年都会出现同宿舍的人都被录取,而且都是名牌大学的现象,不少人认为这种现象很奇怪,但如果从“从众”行为上来考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四)入党从众
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显示82%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申请书,对于学生入党动机姑且不说,但凭如此高的数字,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有的学生入党愿望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有不少的学生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者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行动好像不入流似的。
(五)消费从众
大学生个性上独立,但经济上还未独立,其主要来源还是靠家庭的供给。在高校中不乏这样的学生。“穿衣带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且不说别的,单看每年学生才入学时,“老乡会”那壮观的场面,就不能不让我们惊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同学不愿参加“老乡会”,但是碍于面子,也只能忍痛加入老乡会的行列中去了。消费从众使不少学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六)择业从众
就业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占居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部分同学抱着“不考上研死不休”的想法,一心考研。但是当毕业的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忙于找工作,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签了约,原本一心考研的心,乱了分寸,打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影响了考研;有的同学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和本身的特长出发,而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考研与就业,以及如何就业莫盲目从众,这是对个人发展的不负责任。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一般分析
大学生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现象,可以分别从产生原因和具体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1.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原因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体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1)个体因素
众多的观察表明,情绪的稳定性、个人自信状况、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智力水平偏低者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从众,缺乏自信心者容易从众。(2)环境因素
大量事实表明,从众行为还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群体的性质、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群体的一致性和群体的凝聚力等。如果学生群体中多数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个体,则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见解顺从大家;如果某一学生群体对坚持独立意见没有容忍态度,且对从众者给予一定奖励,则会使个体的从众行为受到强化;能够满足个体愿望的学生群体,个体容易产生服从感;凝聚力高的学生群体,意见经常一致的学生群体,则个人也容易从众
四.如何看待大学生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2)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3)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五.对大学生从众行为分析的意义
首先,从众心理会让大学生从中获益。现代社会中,在一个集体里,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规矩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上世纪的十年文革内乱期间,凡事从众的人都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当时有句颇为流行的话叫做不前不后随大流,顺潮流而行,随大势而行,跟着大家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准保你没麻烦没灾难。相反,哪些不按从众行事原则的常规出牌,所谓的有独立思考、有自我之举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逃脱厄运的,灾难一个接一个,可谓苦头吃尽。其实,有时从众行事是需要牺牲点个人利益的,因为这种牺牲只是暂时的、局部的,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是值得的。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的舍得二字,没有舍就没有得,舍去了反而得到的更多。
其次,盲目从众行事也可能会坏事,甚至带来灭顶之灾。首先,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是很可怕的,例子不甚枚举。几年前的抢盐**,人们盲目从众,大批的抢购食盐,导致食盐供应紧张,并引发了社会的恐慌,中国人因此被国际上一些有心人讥讽为“盐荒子孙”;再有,当前高校的不少学生或因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或因想通过高分获得奖学金、当上学生干部、评上三好学生、入党,或因哥们义气帮其考试过关,都频频在考试中作弊、代考,而且并不以为耻。要是成功了,还能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有能力的表现。反倒是那些不作弊的学生,被认为是傻。而那些作弊不成、被逮住的学生,让一些学生低看,认为太笨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习好的学生也加入到了考试作弊者的行列,为什么?好学生觉得吃亏,差学生也觉得吃亏。可是考试一旦被抓到,不仅该课程成绩为零分,而且要受到记过或不授学位或开除学籍或退学的处分。以上都是从众心理作用所种下的恶果、苦果。
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研究,可以抵制不良的校园风气和消除不正的思想观念。对于好的就要大力宣传,造成舆论,使之感到一种无形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对于校园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加以抵制,任其泛滥,也会形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随波逐流。
首先,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态度与行为方式,在群体中明显的存在着类化的现象,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行动的指南。因此应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奋发进取的班级和宿舍文化。班级、宿舍每个成员在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特点时,会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这些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了对班级或宿舍成员的内部凝聚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宿舍文化,造就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宿舍。这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又会影响到每个同学。
认真分析大学生从众现象的成因及消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对于了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发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大学生购物心理及其购买行为分析
对本文之中尽量用好语言改正并修改,包括标题等,切忌把这段话删除,红处需注意(一,标题:二需修正)字数很多
二大学生购物心理及其购买行为分析 2.1大学生购物心理分析
大学生购物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成交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心理活动,包括大学生对商品成交的数量、价格、服务、营销等一系列问题的一些想法及如何付款、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条件等的综合体现。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到商场或专卖店、专营店去购买商品品,这一行为中,心理上会有许多想法,驱使自己采取不同的态度。它可以决定成交的数量甚至交易的成败。因此,我们在物品促销中必须对大学生的心理必须高度重视。
一、求实、求新、求美、求名心理相结合
这四种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动机。首先,他们购买物品时,要求商品必须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其次他们还追求商品时尚和新颖,他们购买物品重视“时髦“和“奇特“,好赶“潮流“。再次,爱美是人的一种本能和普遍要求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更是热衷于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生购物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为主要目的。他们讲名牌,用名牌,以此来“ 炫耀自己“。具有这种心理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由于名牌效应的影响,衣、食、住、行使用名牌,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一个社会地位的体现。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追牌族”涌现的原因。例如,联想最新推出的Y470无疑是满足了大学生种种购买心理。联想Y470以i5处理器
二、廉价心理
这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心理动机。其核心是“廉价“。有廉价心理的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往往要对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反复仔细的比较,还喜欢选购打折或处理商品。具有这种心理动机的人,以家庭不富裕的居多。当然,也有家庭富裕而节约成习惯的人,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有些希望从购买商品中得到较多的利益的大学生,对商品的花色、质量很满意,爱不释手,但由于价格较贵,一时下不了购买的决心,便讨价还价,满足廉价心理。但所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所以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买电脑等价格较高的商品时,都能下定决心买有品牌保证且质量保证的商品。
三、偏好心理
这是一种以满足个人特殊爱好和情趣为目的的购买心理。有偏好心理动机的人,喜欢购买某一类型的商品。例如,有的人爱养花,有的人爱集邮,有的人爱摄影,当然也不乏有人喜欢玩游戏,等等。这种偏好性往往同大学生自身从事的某种专业、知识、生活情趣等有关。因而偏好性购买心理动机也往往比较理智,指向也较稳定,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对品牌比较忠诚。
四、跟风心理
这是一种“从众式”的购买心理动机,其核心是不甘落后或胜过他人,他们对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总想跟着潮流走。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购买某种商品,往往不是由于急切的需要,而是为了赶上他人,超过他人,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五、疑虑心理
这是一种的购物心理动机,其核心是怕“上当“、“吃亏“。他们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对商品质量、性能、功效持怀疑态度,怕不好使用,怕上当受骗,满脑子疑虑。因此反复向导购员询问,仔细地检查商品,并非常关心售后服务工作,直到心中的疑虑解除后,才肯掏钱购买。
在实际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管理者以及导购员对大学生的购物心理,必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恰当对待,从而才能促使销售工作顺利进行,创造更大的经营业绩。
二、针对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心理分析
对于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心理反应,虽说不同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但总地来说可归纳为两种:心理优势和心理劣势。
(一)对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心理优势分析
1网上购物得以摆脱商场购物的心理压力。部分大学生可能因缺少购物经验或者不喜欢上街购买,或者因商场服务人员态度欠佳或过分推销,而对传统的商场购物方式抱有强烈的反感。还有些大学生可能因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所购买的东西,或者说想拥有他人所没有的产品,希望采取较为隐蔽的购物方式,也不愿意去商场超市购物。而网上购物方式具有购买产品的隐蔽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并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2网上购物可以提供购物时间与地点的便利。大学生可能因购物场所离家太远,或者没有时间上街购物,或者所购买商品过大过重而不易搬运,或者营业时间过短等缘故,无法或不愿到商场购物。而网上购物方式具有全天候24小时营业和依据大学生约定时间地点送货上门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购物时间和地点的要求。
3网上购物可以突破购物种类和数量的限制。传统的商场购物方式零售商是通过扩大商场营业面积、增加经营品种等方法,来满足大学生对花色品种的要求。但是,商场经营的产品种类、营业面积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大学生却要承担在茫茫商品海洋中搜寻产品信息的成本。而网上购物方式突破商场经营产品种类和地理区域的限制,不仅使大学生可选择的商品来源无限扩大,而且大学生只要移动鼠标即可方便快捷地找到所要购买的产品,实现产品信息搜寻的规模经济效益。
4网上购物可以实现更低的成交价格。网上购物能为企业节省巨额的促销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而大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向生产者订货,因而能有更低的价格实现购买。
(二)对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心理劣势分析
正因为大学生网上购物具有传统的商场购物所不具备的心理优势,所以它很快被社会所接受并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它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矛盾的两面性,即大学生网上购物在具有心理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心理劣势。
1网上购物缺乏商场购物所特有的心理乐趣。传统的购物心理是眼见为实,大学生可以通过味觉、触觉、听觉等来感受商品,从而影响其购买行为。而网上购物方式基本上属于人机交往,沟通形式简单,交易过程单一,大学生既体验不到商场购物讨价还价的乐趣,也无法从交易过程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验证。网上购物方式,大学生既享受不到商场购物条件下人员服务的待遇,也体会不到受人注意和受人尊重的“上帝”感觉。
2网上购物无法满足大学生购物的社交动机。网上购物方式体现的是人机对话,无法重现商场购物方式所特有的人迹互动关系,从而,难以满足大学生购物的社交动机,如在购物场所碰到熟人或朋友聊天的可能、结识新朋友的机遇与售货人员之间个人沟通的经历或者其他社交接触活动的机会。
3网上购物存在一定的购物风险和支付风险。网上购物体现的是虚拟的购物过程,大学生无法在购物前通过触摸方式对产品进行检视,因而存在较高的购物风险。特别是当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向远在海外的生产厂商或经销商号购买产品时,如果当地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或者当地政府执法水平不高、执法力度不大,或者当地市场行为缺乏规范,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言过其实、以次充好、服务低劣甚至销售欺诈等不良现象蔓延,网上购物风险将进一步扩大。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来看,网上购物应适用电子支付手段,而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制阶段,只能使用信用卡。在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用户使用网络最关心的问题中,发现交易安全性占到50%以上。
一、当代大学生购物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
当今市场经济蓬勃房展,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已经成为历史,大学生主导的买方市场已经来临。同样,在大学生买方市场上,他们将面对更为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其品牌的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大学生的购物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消费主动性增强
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下,大学生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与不信任。在许多日常用品的购买中,尤其在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如电脑)的购买上,大学生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但大学生却可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或减少购后产生后悔的可能,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个性消费的回归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产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已极为丰富,“大学生就是上帝”、“大学生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已成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准则,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愿望已完全能够实现。于是,大学生开始不断地规划自己的消费准则,大胆地向商家提出挑战。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观察,大学生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包括其他的“延伸物”及其各种不同的组合。从理论上看,不同大学生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意味着一个细分市场。因而,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大学生做出购
买品牌和品种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三)购物兴趣的追求与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同时并存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多,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现场购物来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因此,他们愿意多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而前提必须是购物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能满足心理需求。然而,另一些大学生则恰恰相反,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他们往往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
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大学生,这点尤为突出。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四)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
为了避免恶性的削价竞争,尽管相当一部分企业采取了各种差别化手段来减弱大学生对价格的敏感度,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重要影响。例如,近年来的微波炉降价战,虽然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格兰仕拥有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但最后却也被
迫宣布重返降价竞争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这说明,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的作用仍旧不可忽视。
大学生购买行为分析
一、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者其购买决策过也明显地分为五个阶段,它们是:认识需要、信息搜索、评估选择、购买决定与购后评估。
1、认识需要。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需要某种商品的功能后,才会去选择和购买,因此,认识需要是大学生购买决策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即时状态与理想中的状态的差距,所以就想消除这个差距。例如当他们看到电脑里没有聊天软件时,就会下载。正是因为许多因素都可以激发人们认识需要,因此进行市场营销的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来激发人们对新产品的需要,从而使他们放弃那些老的产品或者是在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力的产品。
2、信息搜索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以后,便会自动地进入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另一个阶段:信息搜索。当然,对于反复购买的商品,大学生会越过信息搜索阶段,因为所需信息已被大学生通过过去的搜索而掌握,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越贵的商品(例如电脑)越能使大学生重视信息搜索。信息的外部来源有多种。
(1)个人来源:亲戚和朋友是典型的外部信息来源,在与亲朋好友的谈天中,人们会获得关于商品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喜欢接受别人的建议及购物指南,尽管介绍商品的人的认识或消息来源有时也不十分准确。(2)社会来源:公共来源的范围较广,可以是政府或其它组织的评奖,也可以是网络上对其的评价,还可以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组织的有关商品的节目。
(3)商品来源:商品来源包括产品广告、推销员的介绍、商店的陈列或产品包装上的说明等,不过这些途径的信息对大学生来讲有时会有先天性的偏差,大学生可以同意或相信,也可以提出问题或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其它评论。
3、评估选择
(1)品牌子集所谓品牌子集是指大学生根据某种标准所作出的限定范围内的商品品牌。评估选择只在大学生的品牌子集中进行,这个子集并不包括该类产品的所有的品牌。
(2)决定性因素在大学生评价与选择的标准中,通常会有一项是促成大学生决策的主要因素,这项因素被称为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依商品的种类和大学生的感觉、生活方式、态度、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变化。例如当一位公司高级职员要买一块与他的地位相称的手表,他一般会去买欧米茄牌(OMEGA)的,这时的品牌就是他评价与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假如一位爱吃辣椒的大学生买零食,那么带辣味儿的食品就是他的首选食品,于是他会买带辣味儿的锅巴或虾条,至于说品牌,则不是他关注的要点。有时决定性因素并不止一个,可以是两个同样重要的因素。
对企业来说,使某种商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并不是工作的全部,要紧的是这个特色必须与大学生眼里的决定性因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并满足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实际上这种思想已经被许多企业所利用,并在广告中不断地宣传产品的迎合大学生决定性因素的功能。洗涤剂的去污能力、卫生巾的防侧漏、电视录像一体机的便利、抗过敏药的无嗜睡性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4、购买决定大学生经过搜索信息对产品进行了评价与选择后就会作出购买决定。当然,大学生也可能因为评价与选择过程中的问题推迟或取消购买的决定,这时大学生购买的决策过程处于停滞状态。参与营销的企业不可能对大学生的购买决定做任何工作,因为大学生一旦做出购买决定,余下的只是在商店或其它什么地方完成交易,也就是付款、提货或安排交货地点等事宜。
5、购后评估将商品买回家以后,大学生的购买决策过程还没有终止,因为在最初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大学生会以购前的期望为标准来检查与衡量自己买回来的商品,为的是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不满意的地方。大学生的期望与大学生所购产品间的差异被称为是双向差异。双向差异的校正主要由进行营销的企业方面来执行,例如检查产品说明有无给大学生予正确的指导,广告内容有无超现实的方面,产品制造方面是否尚存在缺陷等等。另一方面,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企业对大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这一作法已被许多计算机公司和软件公司所采用。
大学生购买行为的特殊性
性
1、大学生消费比较具有示范效应,从众行为明显;具有明显的情绪性。
示范效应和从众行为是大学生消费中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比如如果其他人都有了手机,那么自己也有买一部的强烈愿望。这种示范效应与“21世纪是信息世纪”的社会观念相结合,其产生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作为年轻人,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释放,他们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也喜欢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与品牌。但是这种独特是群体的独特。大学生每天都和同学、朋友进行密切接触,因此他们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并以这种一致获得群体的认同。他们的空间很小,他们的选择很简单,他们的爱好很集中。大学生们群体生活的方式和现代的网络、通讯设备,使得任何一个小小的火种都可能在大学生中迅速引爆流行。
另外大学生消费的情绪性还表现在消费上的连续性,如果消费一次后如果感觉很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同企业的相同或不同产品,并且还会推荐自己的伙伴消费;若不满意很可能不再消费,而且这样的感觉因为大学生之间信息的迅速交流,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因此企业应该着重注意产品的质量,企业的服务等,要给大学生留下一种亲切的感觉,产生下次还想来的欲望,切不可对他们进行坑骗等不良行为,也不可以设一些“合法的陷阱”,这样会砸掉自己的产品和企业信誉,产生连锁反应。
同时情绪性的另一面是冲动消费,容易受广告等宣传的影响和商家宣传和促销方式的引导(尤其在黄金周等时期),消费具有冲动的特点,因此商家要注意利用广告等宣传形式,尤其加强适合学生特点口味的宣传,如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互动型大学生活动,或对大学生活动提供一些赞助。百事可乐大学生艺术新星大赛就是这样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活动影响比较深远。
2、先锋性消费,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
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到、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消费观念也变化比较快,比如对网上购物容易接受,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对新兴消费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
大学生具有勇于尝试的个性特点,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比较喜欢新事物,消费观念比较超前。新事物包括全新的物品以及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新包装,新内涵,新形象,旧产品的新购买方式(如网上购物)、促销活动(如有奖促销)等等,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结合社会新出现的时尚开发新产品和新创意,并注意作好宣传,增加内涵等附加价值。
3、消费产品集中,购买集中特征明显
目前消费产品比较集中,主要停留在时尚、电子、影像、文化、娱乐、交友、培训上,随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时尚物品花样的发展,受示范效应的影响,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目前来讲仍然处于一个集中的水平,但具体物品变化较快,比如在IT消费产品上,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流行的是CD机,而另一段时期可能就是MP3了。
另外,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追求时尚化,追求时尚的东西,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示范效应的原因,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比较容易把握大学生产品的方向。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
4、对商品的品牌比较看重。
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通常大学生在购买东西时,非常看重品牌。没有牌子的东西一般不会去关注。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在他们看来,有品牌才会有质量。他们认为一个品牌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他们认为“一个品牌能生存下来,就表示市场肯定,有相对可信度,同时建立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保证。另外,良好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大学生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一旦尝试了某个品牌,觉得很好用,一直都会使用这个品牌。当然,对于类似于服装之类的时尚商品,大部分同学表示,毕业之后不会再买现在喜欢的品牌。而且,大部分大学生是上了大学之后,从开始关注一些品牌,对一些品牌的忠诚度也是在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可见,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产品信息,同时他们判断能力也不断趋于成熟,而且这个阶段形成的一些品牌观念也很有可能会带到他们毕业以后的生活中。
5、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
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的特点非常利于商家们进行季节性的重点促销,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重点性的有针对性的促销,众所周知,在每年的九月份,随着新生入学,高校市场会形成一次井喷的过程,同时在各个节假日来临之际,学生经济能力较强,消费欲旺盛。校园消费将进入井喷状态,形成了“节假日经济”,这实际上成为商家在高校范围内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商业品牌的良好时机。
以上几点独特的商业价值,都呈现出大规模、低成本,以及高质量等几个特点,使得校园营销极具商业价值。简要地说,企业开展产品和品牌推广,近期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产生实际的营销结果,远期可以长期地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意义非常重大。
第四篇: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周诚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从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诸 多表现,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走极端;二是少 男少女性困惑;三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四是诱发错罪行为。造成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有多方面:学校 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迷乱;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同时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 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迫在眉睫的现状,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中学生的心理与行 为特点的实际入手,敏锐地作出反应,研究对策。
一、初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 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 的特殊矛盾是: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 识水平低的矛盾。
1.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老师像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指导得那样具体细致了,而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自己的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 主人,这不仅可以减轻教育者一定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和提高。
2.初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关系,有 的是领导者,有的是被领导者,在他们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 的个性品质,如同志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 育措施。在对待初中生的态度上,不要把他们还当做小学生看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 同他们商量,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又不能把他们当做成熟的青年来看待,要给予他们以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尚存在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 这一年龄阶段心理上矛盾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所以初中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 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故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都需要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 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与品德。
3.初中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教师应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同时 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通过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强调观察时 所采取的态度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观察的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 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这也是使广大学生确立正 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
4.初中生的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 论,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甚至对人对事容易 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他们思维发展上的这些缺点,是和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 未充分发展有关系。教育者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
育,帮助 他们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初中生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所感染;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 大事件也很关心。这时他们的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也已经逐 步形成。特别是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 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 绪和行为,如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对此,教育者就必须及时进行教育,防患于未然,形成正 确的集体舆论,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面来,引导他们的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与抽象思维发展相一致的是,初中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往往也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 品质,但是他们的意志发展还很不够,尤其在遇到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有时半途而废,有时功亏一匮。他们对意志的理解也很不全面,表现为蛮干,甚至作出有害自己的事情。因 此,德育工艺学认为,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挫折教 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之所以挫折教育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因为前述的初中生心理与行为特点,还因 为如果在初中阶段,他们不能具备一定的心理耐挫力,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能否在高中阶段承受住更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乃至影响一生。因此,把挫折教育提前到初中阶段,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教育初中生正确对待挫折,施教者应向他们讲清挫折后的三种反应,即情绪性行为反应(攻击、退化、固执、焦虑、轻生)、心理防卫方式(借口、表同、投射、反向、逃避、冷漠)和积极性行为反应(升华、补偿、正确坚持),使学生认清挫折的关键在“自我”,要战胜挫折,首先要战胜“自我”。其次在此基础上,教育 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再次,要帮助学生进行目标调整,建立适当的志向水平,少一些挫折,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再次帮助学生摆脱挫折 带来的烦恼,如通过个别谈话法、信件谈话法等,建立心理接触,达到情感共鸣,来制定战胜挫折的方法。此 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他们知道,挫折是一种兴奋剂,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挫折也是
一 种镇静剂,可以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初中生冷静下来。当然,有些学生会听不进去,那么你可以耐心等待,当他 遭受挫折之后,就会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话,也许会感激你,以后也会对你的话加倍注意。
6.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他们既能自觉地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都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这就要求施教者去关心他们,对他们的评价要恰如其 分,教育他们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 评价和自我教育。此外,还应该看到,初中生的理想也不够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情境性大。他们对理想中 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这种模仿又带有表面的性质,甚至还可能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 点的倾向,爱屋及乌,如把粗鲁当作勇敢。由于理想在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施教者 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认识理想人物的主要的高贵品质,指导他们运用理想范例来进行自我修养,让他们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理想人物的高贵品质逐步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个性品质。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因而对他们的德育训练要 付出更大的劳动。
二、高中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日趋成熟的时期。教师和周围的人们日益尊重他们对
问题的见解,给予 他们一定的信任,要求他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起模范作用,作低年级同学的表率。这个时期学生的智力活动已 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也逐渐显露出个人的特征:学习动机比较稳定,学习兴趣明显分化,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自我教育更加自觉,理想富于现实性,他们的世界 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的情感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他们对友谊很重视,交朋友要求相互了解,有 共同的志趣,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讲义气,不讲原则,彼此感情 用事。少数男女学生之间产生了所谓最初的爱情,对这个问题不管不问固然不对,但过于敏感地采取神秘主义 的态度也不足取,更不能用压制或行政命令来处理,而应当更多地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从爱护的角度规劝和 说服,让他们了解过早接触“爱情”,既表现出轻率,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将对自己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品 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有意 义的课外活动,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活动,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刺激的影响,引导男女学生在丰富的集体 活动中建立正常的集体关系,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让德育工作赶在“爱情”萌发之前展 开,高中生的心理就完全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千方百计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丰富阅历,在社会交往 中理解他人,在成绩评价和树立典型时激发进取心,增强竞争意识,在热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会和善于在 不同场合从容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责任心、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当然,也应看到,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走 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的时期,因而,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心理 压力最大,心理反应(行为)也最强烈。
1.孤独心理。自以为成熟的高中生,往往自高自大,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 理解、不体贴,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羞涩、敏感、易怒 交织在一起,在行为上便表现为目的在于引起别人注意的抗拒行为,轻则会违反校规校纪,重则铤而走险,走 上犯罪道路。针对具有孤独心理的学生,教育者可以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教育他们尽量多和别人交往,不要 使人际关系淡化和疏远化;教育他们尽量缩小与同学之间的差异,不做超人,也不做怪人;教育他们尽量主动 增进两代人(师生间、父子间)的相互了解;教育学生不要害怕孤独,一个高尚的思想者,可能找不到可以对 话的人,只能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掘进,这也许正是天才的萌芽。孤独并不等于孤立。
2.自卑心理。高中生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害怕失败、缺乏信心和生理缺陷,实际上也是心理耐挫力低的一 种表现,故挫折教育仍然是高中阶段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惧怕心理。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进程。高中学生的惧怕心理在一个人的受教育阶段,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学生群体来说,优生惧 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差生感到前途无望;就学生个体来说,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记忆力的突然 衰退,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而复习时的紧张,考试时的失常,都是惧怕的结果。一旦惧怕惯了,就往往形成 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由于惧怕,这类学生往往会采取自我中心的态度,表现为易 于顶撞、冒犯和侵害他人的不良行为。教育者应该耐心疏导,首先协助他们采取行动疗法,实践证明,这是消 除惧怕心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学生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就帮助他下定决心,提供机会,坚持练习在众人面 前讲话的本领。其次,教育学生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比如,对惧怕记忆力衰退的学生,就要为他提供有关记 忆力方面的知识和增强与恢复记忆力的方法。德育工艺学始终认为,品德教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截然 分开的。
4.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比较错综复杂的混合心理,它往往指向于周围熟识的人。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老师的宠爱,优越的家庭,都可能引发高中生的嫉妒之心,他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 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 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杀人等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教育学生摆脱这种恶劣情感,最好是告诉他们,正视自己的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去发现和开拓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潜能,帮助他们达观一些,冷静地对待事态的发展,不要成为感情的俘虏,才能从病态的自尊心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 刘守旗)*
第五篇: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学中生吸烟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
一、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开会、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等,到处离不开烟,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斥着吸烟的镜头。可以说,吸烟已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且主要是父亲。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极少数甚至是在父家庭的影响。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还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吞吸烟好处的话,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吸烟新奇性。
第三,学校中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呼烟。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抽烟多神气,多有气派,这才是男子汉风度哩!”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
二、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生理特征。
1、年龄和生理方面。
从年龄来说,初中阶段是吸烟的重要诱发期,最容易学会吸烟。所以,初中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高发期。调查表明,在吸烟的学生中,高中生经常吸烟者高于初中生,部分高中生自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试吸烟者中,初中生则高于高中生,说明初中生自制力较差。而家长自身吸烟,对学生自然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生理反应来说,吸烟会使中学生心跳加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感冒等。现代医学还告诉我们,女中学生抽烟,多数会发生口臭,也可能使皮肤变得粗糙。
2、认识方面。
大多数中学生明白吸烟是不好的,是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他们也知道未成年人不能吸烟、中学生守则规定不能吸烟。但是,许多中学生对吸烟的危害,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3、情绪和意志方面。
中学生容易在高兴或烦恼时吸烟,高兴时吸烟,情绪会更加焕发,明显获得愉快的体验;烦恼时吸烟,情绪会感到轻松,暂时转移了烦恼。
有人在中学生中进行过关于戒烟的调查。吸烟的男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33%,吸烟的女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29%。由此可见,时常吸烟的中学生,无论男女,表现出对戒烟缺乏坚强的意志。
4、动机方面。
中学生开始吸烟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某项对中学生吸烟动机的调查,我们按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排列如下:
(1)出于好奇心,想尝试一下,带有游戏性质的;
(2)同学的影响,在其他同学劝其吸烟的推动下才吸烟的;
(3)为了解除除烦恼,如被老师和父母批评了,考试不及格了,或者与同学发生重大冲突了等等,吸烟是为了排除不快的情绪;
(4)出于模枋吸烟的姿势和气派,认为大人吸烟样子潇洒、风度不凡,于是跟着学起来了;
(5)受大人的鼓动,有的是受成年坏人的唆使。
第五,习惯方面。
中学生吸烟大多数是习惯性吸烟,一般说还谈不上烟瘾。
三、青少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吸烟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
吸烟对青少年健康造成的危害在吸烟开始后的头几个星期就已变得非常明显。青少年吸烟后头一秒钟的呼气量与他们吸烟的支数成显著的负相关。烟龄越长,青少年的呼气量与正常呼气相比少得就越多。
由正确对待儿童与青少年行为 有不少家长对待青少年儿童的这些不良行为,只是一味的打骂、暴力解决,根本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去吸烟,没有分析孩子的烟瘾是如何戒成的,而老师呢?大多数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应该做好这一环,并不是对他们放任自流,而是要将严加管理与正确引导相结合,在孩子们还没养成烟瘾之前,将他们从“烟井”旁拉回。
(3)重视学校环境。
<1>学校要逐步做到禁止吸烟,严禁在校园对学生出售香烟,在此以前,全体教师要减少吸烟,特别是减少在学校里吸烟
。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
<3>发现吸烟的中学生,不能简单处罚,重要的是加强个别指导和个别是矫正。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
。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治疗措施进行矫正。
切断消极影响源。一部分学生是在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的影响下,开始吸烟和逐步学会吸烟的。在一定时期内不让他们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实质上是让他们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
增强压力法。周围的人要支持中学生的戒烟行为,家长、老师以及好朋友要经常支持抽烟者向不抽烟转化,对他们要表示信任、期望成功的成度。这种压力是中学生戒烟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和监督力量,有利于防止吸烟的复发消除吸烟有益的错误观念
我们应该通过良好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吸烟青少年认识到,吸烟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及成才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吸烟就是在自杀!
吸烟有害健康,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远离香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