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情绪和心理分析
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情绪和心理分析
王晓东①刘青伟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人的第一需要已从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为保证安全和健康的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价值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然而,现实安全生产的实践证明,尽管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技术、管理、设备、环境和人为的因素,常常是多重的、动态的、随机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主要的事故原因。现代安全原理揭示,在现代化生产的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系统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可见人这一要素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性。
行为科学理论指出,安全意识是在一切活动中对自身安全作用反映和控制的外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意识通过思维来表现,并决定个体行为。心理活动是造成行为规范与否的最主要的最具有核心作用的因素。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和行为是知与行的问题。情绪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态度受到各种影响的外在表现,是体现,又是行为,直接影响安全意识并起放大作用。因而任何行为都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环境的外在表现,并受安全行为意识的调节,情绪的支配及道德、人生观的影响,是复杂的、动态的、多重的随机的“综合效应”,具有多样性目的性可塑性,因而还会表现出差异性。当各类因素综合作用对人有负面效应时,就会在生产中出现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和“三违”,则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由此可知,人的意识、心理、情绪、行为是影响和决定实现安全生产最密切、最重要的人为主观因素。做好这方面的分析探讨,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中的人是生物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复合体,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感情投人管理思想相结合的需要,也是实现安全生产长久稳定的治本措施。
那么,针对事故具有的再现性、重复性和预测性的特性,归纳、分析导致各类事故原因的人的因素表现或现象,研究分析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使每个人能自觉对照自检和自我调控约束,对于我们消除造成事故的极端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达到控制事故的不安全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当人的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往往是行为失常的先兆 以下四种消极情绪易发生违章行为,从而造成事故,应做到自我了解,自觉自我调控。
1.1厌烦情绪
在常年单调的井下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中工作,时有工伤事故发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表现有疲劳过度,力不从心,工作无精打彩,思维徽惰,注意力不集中,对遵守规章制度、标准、处理不安全因素持消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无责任感、自豪感。
1.2悲观情绪
在安全或其它方面(包括社会、家庭、子女、生活、人际等方面)受挫折,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使人信心不足,优郁惆怅,无心作业,抑制积极性,失去战斗力;或者受到批评和处罚后,不能正确对待,心胸狭窄,心有余悸,思想消沉,情绪低落,自身无活力,工作无程序,对周围环境变化反映迟钝,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和识别力下降,安全意识削弱,极易造成事故。
1.3急赚情绪
在工作中遇到因难时,理智受到限制,意识范围狭窄,不能正确评价行为后果,感情冲动,有章不循,行为鲁莽,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极易造成事故。
1.4盲目乐观情绪
在好的形势下,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只看到成绩,看不到问题,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粗心大意,放松警戒,而导致麻痹、松懈、疏漏,形成恶性循环,是造成安全生产周期不长的因素。
2、不安全心理因素,极易造成事故发生
从各类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中得出,造成事故者的心理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总结出以下既相互联系和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应加强自我约束,预防事故发生。
2.1麻痹心理 极易在安全生产良好的情况下产生。其一是实际已有危险,但事先检查不细、不认真,安全意识淡漠、麻痹未发现其危险因素;其二是当时虽没有危险,但后来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了危险,由于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不当,故未能及时发现危险;其三虽然已发现事故苗头,意识到危险,但主观上放松继续作业,冒险行动,存有侥幸心理;其四是从未考虑到安全和危险,盲目作业,主要表现为工作上的凑合、马虎、不在乎。部分人是因天天讲安全,班班讲安全,一直很安全,思想上麻木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违章了;另一部分人是安全意识不强,视安全规程当儿戏,在作业时,麻痹大意,对危险的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已有(存在)的危险未能发现;还有一些是刚来的新工人,开始对井下作业具有恐俱感,行为比较小心谨慎,而一旦熟悉了环境和工作,并受到他人不良习惯的影响,就会导致注意力涣散,产生麻痹心理。
2.2侥幸心理
事故的偶然性,往往使人产生侥幸心理,客观存在最为普遍,是安全意识差的典型表现,也是发生事故最多的一种心理隐患,既存在于管理者,也存在于被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来说,即是已经发生了安全事故,但认为现在这样干可能不会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所以不及时予以排除。客观原因在于,违章发生伤亡事故的次数远远少于违章的次数。新工人由于见识少,缺乏经验,视安全教育和事故分析为危言耸听,认为老工人以前也这样干过,应该问题不大;或者别人干过侥幸安然无事,自己干也不可能出事,明知此行错,偏要错误行。持这种心态的,大都是干活偷徽图省事的人,总认为事故不可能正好碰到自己头上,他们操作技术有,规章制度懂,实际操作会,过去一直这样干,也没有出事故,再违章一次又何妨,往往使设备带病运行,在环境有隐患下作业,干活碰运气,安全凭侥幸。对管理者来说,主要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严,要求不细,抓得不紧,检查不力,不愿动脑筋、想办法,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管理政策、方案,既使上级定了政策,不是打折扣,就是走形式,搞应付,认为没有必要。处理具体问题隐患,安全措施当摆设,实现安全生产靠运气 和侥幸。
2.3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是人类的一种经常性心理,若用在积极的方面是很好的,但不少时候却使人产生惰性。为了省事、省时、省力,只图方便,怕麻烦,走捷径,操作时总想投机取巧,工作起来不愿出力气,臵安全于不顾,不考虑后果,偷工减料,不按程序操作,继而冒险作业,快中生乱;有的见到事故隐患或预兆也听之任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互相推诱,致使事故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结果酿成事故。
2.4经验心理
凭经验办事,靠估计去干,自以为是,不尊重科学,疏忽大意,虽然感到危险,但认为不要紧,不采取适当措施,总认为自己工作了几十年,从未出现差错,抱有事故与我无缘的心态。多表现在一些班组长或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由于见识广,偶尔得手的捷径或经验,一旦条件具备,便再次违章,冒险作业,酿成事故。
2.5盲目自信心理
有这种心态的人,大都是爱逞能的人,一种是依仗工龄长、技术高,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虽然乐于吃苦,积极肯干,懂技术,善操作,有一定工作经验,干活麻利,很受领导的赏识和工人的尊重,但长而久之,常以精明强干而引起自豪,不无盲目骄傲之感,干起活来,违反常规,不把规程、制度当回事,凭感情去办事,凭热情去操作;另一种是年轻人,为了追求暂时的虚荣,显示自己的所谓“勇气”与“价值”,一时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导致事故的发生。
2.6冒险蛮干心理
持有一种规章制度与我无关的心态,认为井下不违章就不能生产,规程措施过于保守,防碍生产和作业,用不着事事循规蹈矩。常常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主观臆断,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规程操作,固执已见,行为不规范,盲目蛮干,冒险作业,极易导致事故发生。
2.7轻视心理
多在一部分干部中存在,重生产、轻安全,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稳定的关系,把“安全第一”当做口号。反映在管理上松,作风上飘,未集中精力抓安全,深人井下现场少,致使许多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特别是现场指挥者,条件好时抢着干,条件差时凑合干,只要能完成任务,甚至违章也干,即便违章被抓住,也觉得得多失少,错误地认为,抓生产见实效,抓安全只是让外人看,安全责任不履行,安全设施摆样子。安全措施不落实,事故隐患整改不及时,推靠拖延,靠自行消失,有的甚至带头违章,这类人往往以抢工期、抢进度、完成任务来成为违章的借口。
2.8应付心理
持有一种安全与我无关的心态,主要是对工作不太负责任,马虎、凑合,对领导安排必须处理的隐患敷衍了事,对安全和质量检查出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推、等、拖延。一是认为讲安全是领导的事,做安全工作是班组长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二是认为煤矿井下生产,没必要太认真,只要一个循环过去,问题、隐患均会自行消失,或认为即便有问题,也出不了事,更有甚者,认为井下生产,哪能没有问题,这既有对质量标准化的认识问题,也有安全意识的问题,是老问题,重复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
2.9突击心理
为了尽快完成生产任务,早下班、早出坑,只顾生产,不顾安全,规程、措施、标准抛于脑后,粗心大意,简化程序,于是常常忙中出错,导致事故发生。
2.10烦躁心理
因素较多,主要有:一是因井下环境恶劣,工作和颜色单调乏味;二是存在各种心事,如孩子上学、婚姻问题、经济问题、家庭琐事等,若工作中常想着这些不顺心事,心里就感到烦躁;三是当本人的体力、智力、情绪处于低潮时,自然会出现烦躁心理。它分散精力,影响注意力,降低观察、分析、判断危险的能力,极易受到外来或第三者的干扰而受伤害。
2.11逆反心理
常表现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一是一些个别领导不尊重职工人格,出言不逊,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和激怒他人,破坏了对方的良好情绪,使一些职工产生了与领导的对抗情绪,便想把满腔的怒气和愤恨发泄给领导看,结果违章还是违章,事故隐患还是事故隐患;二是个别单位以罚代管,职工个人受到不公正的处罚时,不能正确对待,有怨气,不服气,结果是罚款不断,违章不止;三是在规章制度面前不平等,经济分配不公平,这些都会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使安全主观愿望淡化,偏反行其事,有意制造隐患,以至赌气违章,加重逆反心理;另外,由于井下的特殊性,但不少领导者、管理者在经常强调安全生产时,由于自身素质差,缺乏针对性、具体性、指导性、帮助性,官话、套话、废话连篇不断,强调“要注意安全”,好像只要注意到了就一定不会出事,讲不到点子上,使人听了厌烦,职工对此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2.12包庇心理
较为普遍,主要因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违章,我也曾违章大家相互包庇;还有个别区队管理者,为了照顾个别生产骨干违章者的“情绪”,往往不了了之;更有甚者,违章时还设有岗哨,集体违章,一旦发现上级领导或安监人员便发出信号,及时收敛违章制造假象,以便开脱责任,是“三违”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
2.13义气心理
只顾哥们义气,用生命作赌注,对违章指挥听之任之,对违章作业视而不见,以至引发事故。
2.14涣散心理
因精神上或生活上受到打击,无法把握自己,以至思想涣散,注意力分散,既有客观因素如噪声,又有主观、生理因素,如家庭生活方面出现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及睡眠不足、疲劳、体力不足、疾病等往往易造成违章事故。
2.15专权心理
某些单位的个别区队干部,因为个人或小集体利益,以权代规,独断专行,对群众的正确意见不采纳,对上级的安全质量检查持敷衍应付态度。
2.16盲目从众心理
没有工作责任感,受外界压力和消极暗示及社会风气影响,一是对领导(上一级)的违章指挥盲目服从;二是放弃自己的意愿,盲目地随“大流”违章,客观存在象传染病一样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三是由于安全知识的匾乏,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未掌握安全作业标准,常常想干好而不会干,违章时有发生,违章了也不知道,是未经安全培训或虽经培训但流 于形式的结果所导致,现实中人数不少。
2.17不良习惯心理
主要是“三乎三惯”作怪,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最易淡化“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各种事故的主要祸根。
其特点:一是普遍性,存在范围广泛,干部有,工人有;二是随意性,法制观念淡薄,安全知识少,自我保护意识差;三是具有反复性,在同一单位、同一人员和不同人员身上都会重复出现;四是不可预测性,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旦有机可乘,就会产生。
原因有:一是由于长期重复进行,从而在人的心理上构成了一种比较牢固的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养成自然,习焉不察也。其行为带有极强的易发生、固癖性。它根深蒂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既有历史的原因和传统的习俗,长期受影响,又有现实社会和环境及地域关系的影响,使得不良习惯一批传一批,一代传一代,交替残遗。二是由于自身素质差,主要表现在一种是在生产中不加思索地、自然而然地沿袭原有不正确的习惯行为,造成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另一种是明明知道这种习惯是违章行为,但冒险行动,或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或怀有侥幸心理,或怀有偷懒心理,错误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产生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意识的习惯性违章。三是不规范的设计、不合理的施工组织、不切实际的措施,加上规程贯彻不到位,职工未能掌握,监督不力,都会使作业者按老一套不良习惯去干。
2.18疲劳心理
由于煤矿井下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客观造成职工心理、生理上的疲劳,感到身体不适,力不从心,动作迟缓,反应缓慢,对外界潜在的危险情境的意识水平下降,应急能力低下,使行为者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工作环境和机具的要求,从而产生人为失误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2.19不良品德心理
违章是事故的根源,有意违章、冒险蛮干,实质上是属于缺乏品德修养,缺乏社会安全观念,不尊重公众利益,不尊重和珍惜他人生命和健康,违章成性,习以为常,恶习成惯,个人安全可靠性很差,对事故缺乏责任感和反省精神,往往自己的违章会造成他人的伤亡和企业财产的损失。
2.20拜金心理
主要是不顾自身的安全健康,不惜流汗出力,一切向钱看,钱迷心窍,既受“干多钱多,干少钱少”的旧观念影响,也与单位不突出安全生产政策和劳动组织有关系,重生产、轻安全,在为了达到多挣钱的需要动机下,麻痹、侥幸、偷懒、蛮干及不良习惯心理及行为等都会出现。
从上述二十种客观存在安全心理因素不难使我们得到启发,应着重注意管理好其相对应的二十种人。二十种事故心理因素的归纳分析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故心理因素或心态全部囊括,也不尽分析透彻,但对我们预测、判断某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与易发生不安全行为和造成事故的某些心理要素至少接近相似时,以便及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重点帮助,正确引导,促其转化,确保安全生产,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第二篇:行为和情绪问题儿童 个案分析(定稿)
从一则个案浅谈残疾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为什么孩子常常会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心理学家曾揭示了两个重要原因,表达的需要以及无法适当处理环境的刺激和变化。有着听力残疾的孩子由于和父母交流的障碍,得不到或较少得到行为习惯方面的正确指导,再加上自己表达的不畅,往往更容易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作为聋生部三年级的班主任,班里的孩子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自然成为我关注的重心,而平平是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他的表现主要是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并伴有学习困难、对立违抗、品行障碍、情绪焦虑、暴躁等。由于这些表现,使得他的学习生活,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了不良的影响。看到孩子可爱小脸上出现的和他年龄很不相符的沮丧和怨恨表情,我就非常心疼。“让他也能融入这个集体,得到他本该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成了我努力的目标。个案背景:
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该生一年级入学时,性格外向、开朗,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其他同学热心、友善。但多动,注意力分散,喜欢打扰别人,学习落后,让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很快该生对大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敏感,暴躁,喜欢打骂同学了。可以说,学校的环境是他很难适应的,他的行为、情绪问题和学校的不良因素有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其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几乎涵盖了四种对儿童最不当的教育方法。①放任型:父母工作繁忙,周末常常加班,再加上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使其经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父母对其长期的放任自流,导致他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行为逐渐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②专制型:父母很少管教,但一旦发现其出现什么行为问题,则会严厉责罚,让他时常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增加,情绪不稳定。③溺爱型:由于平日疏于照顾,在有时间照顾时,父母又会对其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④相关型:父亲暴躁的个性,耳漏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其也渐渐变得冲动任性、脾气暴躁。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是导致平平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个案分析:
1、父母很少的陪伴加之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其亲情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上长期的自由散漫,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表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非常渴望得到关注的他由于学校开展的活动参与较少,基本上只有成绩的竞争,故该生没有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只有通过一些不太好的行为来引起大家注意。
3、获得的需要。由于到小学后,对于注意力集中困难的他,教学任务加重,难度加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他来说十分困难,在努力几次都没有结果之后,毫无成就感的他变得有些气馁和自暴自弃。心理学依据:
1、任何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本身的),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2、有的孩子喜欢打架,只不过想追求一种成就感,想表现自己,因为他没有正当的表现机会,精力没有一个正常的发挥渠道。行为改变计划: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首先我们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平时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与他多亲近,让他感受到来之我的关爱,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告诉他和大家友好相处的方法,并告知班里的同学他不高兴的原因,让大家学会互相尊重。
2、充分满足其内心的需求。
课堂上,为其创设表现的空间,多鼓励,多关注,多肯定。明确得到老师关注的正确方法,如,和他约定,如果能坚持一周不打骂同学,老师就和你一起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注。及时肯定他的正向行为,对于其经常性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只要适当提醒即可。教给其学习的方法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式,并给他安排一定的力所能及的班级事务,让其也能获得同学们的肯定和认同。当他做到了要求行为,一定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做到积极增强。
3、尽量避免对其的不当行为给予过度关注(忽视)
与他商量好,如出现太激动,太生气,想打扰同学或想说话的情况,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走到教室的一角进行冷静并教给他冷静的方法,让他明白这不是惩罚,只要冷静下来随时都可以回到座位上。对其出现的不当行为要平和处理,不要责骂和不满,给予最小的关注,直接告知其应该怎么去做才是对的就可以了。
4、讨论和解决问题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忽视他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权利,在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他目前的表现和这种表现带来的结果,让他自己去意识到错误并自愿去寻求改变的途径。
5、与家长沟通。
跟家长说明孩子的现状,并争取让家长去医院进行相关有可能导致类似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疾病排查,如重金属中毒,多动症等,如有什么生理上的问题尽早治疗。并耐心地和家长讲解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建议他们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的方法:比如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制定时间表:让孩子每天的作息和活动大致相同,规律而充实,按计划执行,不随意变动,如要变动提前计划; 保管好每件东西:每日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每件东西物归其所,包括学习用品、衣物等任何东西,不要随意乱放。家长每天检查督促;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在娱乐活动中放松心情,增进亲子关系;在体育锻炼中增加耐力,不要怕天热出汗;经常进行一些有规则的游戏活动,在快乐中学习遵守规则、控制冲动。切忌在这些活动中指责孩子等。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平平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长了,基本能遵守课堂纪律,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参加了校体育队,个人卫生习惯有所好转,课桌上物品摆放较整齐,现在能及时改正错误,和同学发生争执打斗的频率也在逐渐降低。思考: 今后,当老师发现同学有违反纪律或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的批评一通了事,而应该注意从问题行为的背后去寻找原因,从根本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有效的结果。
对因早期教育不当、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他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进步。
第三篇:家庭问题影响心理情绪 心理情绪影响生产安全
家庭问题影响心理情绪 心理情绪影响生产安全
约会的故事
国外有一个大美女,说她是大美女,不是因为她长得特别漂亮,而是因为她的年龄“大”,是个资深剩女。她找到一家有名的婚介公司,在那儿结识了一位优秀的男士。俩人在网上聊过,彼此感觉不错,决定约出来见面。约会这天,女士先到,左等右等也没见那位男士出现,当她有些不耐烦地想离开时,这位男士突然出现了。他略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我迟到了!我这段时间心情特别不好,所以我就去找我的私人心理医生待了一段时间,可因为和你的约会,我就中途跑了出来,路上又遇到堵车,所以我就迟到了。”
《大河健康报》心理健康讲师、我省著名心理咨询师王纪琼老师讲完这个故事,问道,如果你是这位美女,你会不会选择这位男士?
一位女职工很激动地说:“王老师,不中,不能选他,他是个神经病!”台下哄然大笑。王老师饶有余味地说:“但这位美女和我的想法一样,她会选这位男士。原因有三:
一、他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出现心理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想起求助于专业医生,证明他受过高等教育;
二、他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证明他经济实力雄厚;
三、他去哪了就是去哪了,他没有骗我,证明他是个诚实的人,所以我选择他。”
王老师说,以前大家对心理学、心理医生都有误解。认为只有精神有问题的人才学心理学,才找心理医生。可现在,心理学知识可以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说家庭关系、职场关系、亲子关系等,用得好的人一定会收获不错的人际关系。
“职工的家庭稳定,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谈起专门请心理学家为职工讲解婚姻家庭关系及亲子教育讲座的缘由,河南神火铝业公司政工部张文贞部长告诉记者,企业最强调“安全”第一。但他发现,单位职工在情绪不好、家庭闹矛盾、教育不好孩子时,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这样的工作状态根本保障不了安全。
“以前也尝试着用其他方法解决,比如说车间班前会,如果发现小组成员情绪不稳定时,一定不要让他(她)上班,劝他(她)休息;也曾派专人去协调职工的家庭矛盾,但收效甚微。我听我们单位一位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职工说,自从学完心理学后,她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了很大改变,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开朗了。
我就寻思,心理学或许也是改善我们单位职工工作状态的一剂良方。”张部长说。公司计生办主任李亚丽对此也颇有感触。因为她负责单位职工的计生工作,是女工的娘家人。女工也跟她亲,平时有啥不如意的事情都喜欢跑去跟她说说,所以,李主任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有个例子,一位职工在家跟老婆闹了矛盾,他老婆想不开,跑到我们单位大闹一场,影响非常不好。后来,我们都在想:如果有一种缓和的方法,能帮职工缓解各种负面情绪,该有多好!”李主任说,诸多事情的发生,萌生了单位想请专业的心理学家为职工讲课的想法。婚姻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密码
●一毛钱,就能解决婚姻问题
王纪琼老师赶赴河南神火铝业公司所在地永城市的途中,隔一会儿就会发条信息。刚到宾馆,他立即打了个电话:“老婆,我到地方了,不要担心。你在家好好带宝宝,辛苦你了!”后来经他解释才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第一时间跟家里联系。路上的几条短信,都是发给妻子的,“一方面让媳妇第一时间掌握我的动向,另一方面,也是给她报平安。”王老师笑着解释。
讲课时,王老师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听众。他接着又讲了一个故事:之前,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跑来跟他诉苦,说跟妻子关系不好,妻子恨不得在他身上装个摄像头,总是怕他在外面鬼混。正在这时,他的电话响了,他一接手机,脸立即拉下来了,恨恨地说:“你又打电话干啥!我在王老师这儿说话呢,你有啥不放心的,烦不烦啊!”挂断电话,他说,动不动就打电话给我,烦死了。
王老师反问他:“大哥,你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在未来一年内,你上班时嫂子从来没有给你打过电话,你是不是更烦?”
这位男士想了一会儿,说,是的。
“那不就得了,对女人来说,一辈子最想要的就三个字:安全感。如果你能随时让她觉得踏实,她为什么会恨不得分分秒秒抓紧你?没事儿主动给媳妇发条短信,让她感觉到你对她的在乎,只花一毛钱,就能解决很多看似棘手的婚姻问题!”王老师说。
●回家,其实可以更温馨
“我回家时有一个暗号,在门上接连急促地扣三下。一听这声音,无论我妻
子在做什么,她会第一时间抱着孩子到门口迎接我。门一开,我就会高呼„宝宝,爸爸回来了!‟一把搂住宝宝和妻子。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很多男士却都做不到。他们一进门,虽然也说„宝宝,爸爸回来了‟,但抱着孩子扭头就走了,根本不理会妻子的情绪。男士们都仔细想想,老天让男人长那么长的胳膊,不是光让你抱孩子的,是要你抱老婆和孩子的!”王老师说。
再比如吃饭。老婆端上来四菜一汤,你只说“好吃”,时间长了,老婆就多少会有些怨言,凭什么我就跟个老妈子一样伺候你?换种方法试试,你有一天对着一样菜狂吃,最后满足地对老婆说:“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就想吃这道菜?”有你这句话,老婆怎么可能不开心?
再比如拖地。“我妻子是个很智慧的女人。她怀孕时,有一天我回家特别累,她对我说,家里地脏了,去拖拖吧。我坐着不动。其他女人肯定怒了,肯定会吵。但我妻子不,她轻轻站起来,去卫生间拿了拖把,在我面前边拖地,边说,你累了一天了,好好歇歇吧,我拖地,看我这样弯着腰会挤着谁?我一听就急了,我儿子在她肚子里呢,我立马把拖把抢了过来。”王老师说,女人在生活中用一些“狡诈”的温和方法,不但可以达到目的,也会让家庭关系更和谐。这不比整天吵架更有意义吗?
亲子关系:做个智慧的家长
●家不是个分裂的家
早上父母去上班,孩子去上学。晚上回到家,爸爸要看球赛,妈妈要做饭,孩子要写作业,各忙各的,彼此依旧没有交流。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在餐桌上,但父母翻来覆去就是说“为什么成绩下降了”、“老师打电话说你了”等,孩子不喜欢听,匆匆扒几口饭就回房间了。看似一个家,其实是一个分裂的家。这样氛围下形成的亲子关系,怎么可能会好?
为何不换种方法?经常搞些需要全家参与的小游戏、小聚会,大家一起听听音乐,饭后一起到楼下走走,周末到郊外转转,争取更多一些三人同时参与的机会。通过种种努力,增强整个家庭的凝聚力。家是紧紧贴在一起的家,而不是个分裂的家。
●简单地爱孩子是一种智慧
周口的一位企业家,儿子被保送到当地的重点高中,挺好的事情,父亲不满意,认为郑州的师资力量更好,就托人花钱把儿子转到郑州。没想到,孩子一个人在郑州适应新环境很难,好不容易适应了,已经到高二上学期了,成绩一塌糊涂。父亲生气,认为孩子没有努力,孩子也委屈,说,如果不是你这么折腾我,我早就是我们当地高中的尖子生了!
其实,爱孩子谁不会啊!用高尔基的话来说,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情。但我喜欢吃面条,你非给我请欧洲大厨做一份皇家顶级米饭,做得再好,我不喜欢吃!道理一样。爱孩子确实很重要,但提升你爱孩子的能力更重要,很多时候,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一句鼓励、一个拥抱、一个建议,都远胜于你整天为孩子擦屎刮尿的效果。简单地爱孩子是一种智慧。
●你是孩子最好的楷模
曾有父子找王纪琼老师咨询。父亲说孩子整天嫌上学累,不爱学习。儿子说,爸爸下班在看球赛,妈妈在看杂志,凭什么我就得那么累啊!我也想歇歇。王老师告诉父亲,你们在孩子学习时,也做些跟工作有关的事陪着,这样,他会感觉大家在一起奋斗,他会很有动力。回家试一段时间,果真奏效。
所谓“鱼活在水中,人生活在文化中,孩子生活在家庭氛围中”。好的家庭氛围会提升孩子的整体气质,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楷模。
第四篇:轿车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分析
轿车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分析
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处于轿车将要普及化的发展阶段的前期,但国内汽车消费却持续低迷。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在汽车进入家庭的过程中,收入和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人认为中国家用轿车的普及也要从价格低廉的微型车开始,而且国内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也沿着这条路子走来发展,但效果却令人并不满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拿到我们国家就不适用呢?原因就在于,时代不同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况且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也不同,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与祖先们有了很大不同。正是由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改变了,我们不能再按以前的那些需求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认识到这些特征,将对今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现阶段,我国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现状
一相题为“我需要汽车吗”的消费者心态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大致与上述结果相似。其中,回答“现在我不需要汽车”的比例高达70.3%;回答“今后我可能需要汽车”的比例有47.3%。调查虽不能表明目前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全部,但它们都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看法:就目前来讲,我国消费者对购车的欲望还不是很强。
(二)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
依照目前我国居民已有的收入水平,如果要购买一辆家用汽车,他们的购买力还是很有限的。但就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挡车。这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就构成了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力”的一大特征,尽管其中包含贷款消费。
(三)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
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统计和分析,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
1.市场上小型车可选性相对较大,而大多数中国人需要的国产中挡车可选性却比较小
2.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完善(消费税、信贷等)
3.汽车保险制度很不完善
二、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这点无可质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个层次理论,只有人们在获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对我国消费者而言,按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轿车的,就算是买得起轿车也用不起。这就使得我国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要买车只能是想想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购车欲望自然不会很强烈。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还受到特定消费观念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消费汽车放在身份的位置上。这种观念把消费汽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
是把消费汽车看成是“超前消费”或是一种“时尚”。这种观念并没有考虑他们出自何种目的买车,当中从众心理起着较大的作用。就是由于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有部分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汽车的欲望,尽管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买车。
2.优化对策
要想提高消费者对购买汽车的欲望,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上升到一定档次时,他才会有购买汽车的欲望。然而在收入水平不可能短期飞速发展时,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汽车。还可以通过汽车租赁业务出租汽车或按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从而刺激消费者想拥有、购买汽车的欲望。克莱斯勒总裁艾柯卡在20世纪60年代刚接管该公司时,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公司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
(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购买能力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但收入水平并不是决定消费者有无能力购买汽车的唯一因素。在上述我国汽车消费者收入水平有限而消费汽车的档次并没有随之降低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出这点。
那么,就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会是怎样的呢?通过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其中最受广大私车消费者关注的十万元到十五万元人民币的轿车接近总量的40%,出租车需求量在18-20万辆。此外,价位在九万元以下的占到22%;十五万元到二十万元的占到19%,二十万元到三十万元的占到12%-15%,三十万元以上的占到8%。这些数据就可大致反映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2、优化对策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有限,一味地降价来迎合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虽不是长久之计,但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只要厂商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价格低廉、性能好、售后服务优良的适销对路的汽车产品,以此来刺激汽车消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也就从侧面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且,中国在加入WTO后,外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内提供汽车贷款服务,这也会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尽管那是一种贷款消费。
(三)汽车消费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三大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是个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个机遇,因为只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就会吸引一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说它是个挑战,因为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就会失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汽车。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因时因地地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无疑对扩大国内汽车的消费有极大的帮助。但仅凭这点远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汽车消费政策和售后服务体系。
我国汽车政策属地性、汽车生产与销售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产业政策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行,这都导致消费者想买车都难的局面。加上在汽车税费方面,各级政府我行我素,在汽车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各种收费项目繁多、数额巨大。
在售后服务系统的观念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差距很大,由汽车引发的信贷、保险、租赁等较国内要完善许多。特别是国内的汽车保险,缺乏一种服务的理念,使得消费者害怕买车。因为一旦消费者买车后,享受不到社会化的规范的售后服务,那么养车的成本就更高。这样只怕是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有哪个消费者还敢去买呀!
2.优化对策
要优化汽车消费环境,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目前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上的三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条解决方案:
(1)推出性能好、款式丰富的国产中档车。
(2)完善汽车消费的法律法规,搞好汽车信贷、汽车减税工作。
(3)完善和调整国内汽车保险业,让消费者在买到汽车的同时也买到了服务。
汽车消费环境的优化,单靠企业的力量还不够,还得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三、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
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就现阶段,面对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情况,各汽车生产厂商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一条合理的、科学的而且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道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思路:
(一)产品方面。车只是代步工具,没有必要讲究排场。因此,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应重视经济型轿车的发展空间,把发展经济型轿车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阶段,企业重点应放在生产性能好、耗油量低、环保型的中高档轿车。这些产品的适应人群年龄层次在30~50岁之间。
(二)价格方面。汽车价格的制定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并要考虑一些地域因素对制定价格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国内居民当前的收入水平下,高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8万元,而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3万元。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而言,10万元是一个“坎”,他们的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8万元左右。
(三)销售方面。各汽车生产企业完善代理机制,同一代理商只能代理一种品牌的汽车。各汽车专卖店或会展中心应设在离城市中心最近的位置,以便消费者咨询或参观。同时,企业应培育好与代理商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营销表现方面。现在媒体不该再炒汽车价格降了多少,更不应该煽情“高消费”;媒体的宣传应强调车的性能、环保,并且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要让消费者明白买车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应注重公关、促销等市场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品牌的推广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买什么,不买什么。需求是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去认同或购买某种汽车,我们只能去生产消费者喜欢或需要的汽车。在弄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后,企业就可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汽车,为谁生产这些汽车和怎样来生产这些汽车。全文在分析完我国目前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概括为:以生产国产中高档轿车为主,以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消费者为主要消费对象,同时兼顾公务车市场,在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时,走国产轿车的精品名牌之路。
第五篇: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4.1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自恋心理
无论是前面提到过的普通人的博客行为还是名人博客中的各种现象,都可
以说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网络时代的种种表征。在此,笔者想就自恋窥视两种
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对当前的博客行为做一个注解。
“自恋”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位美 丽的少年名叫纳喀索斯(Narcissus)。他是河神和仙女所生的孩子,英俊不凡、风度翩翩,引来无数少女的爱慕。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从此再不顾及他人的事。女神厄科向他求爱时,纳喀索斯毫不
动心地拒绝了。女神厄科十分伤心,后来幻化成回声女神。这件事引起了众神
对纳喀索斯的不满,决定对他进行惩罚。于是诸神对纳喀索斯施术,使他只爱
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整日坐在河边,长久地醉心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天
长日久,他形容憔悴,最后终于消失在自己的倒影中。不久,从水中长出一朵
水仙花。人们便用这位美少年的名字纳卡索斯来命名它。由于古希腊和现代的“纳喀索斯”们都专心从水影或镜影中去欣赏和爱恋自己,所以这也被称之为
“影恋”。“纳喀索斯”同时也被作为“自恋症”的代名词或是标准名称。“自
恋”,可以理解为对自身(自我)的爱慕和希望得到别人爱慕的一种习惯。1968
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对“自恋”进行了定义,将其解释为:“一种心理上的将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研究结果认为,人类天生都是具有自恋倾向的,关注自己几乎是人的天性,一般程度上的自恋属于正常范畴。按照现代“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式的自恋,是健康的自恋。一个人只有
发展了足够的自恋,才能形成自尊、自爱和自信。因此,当代心理学研究结果
均认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发育和自信心的增长来讲,自恋是十分重要的。
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将正常状态下的自恋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概念区
分开来。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 的表征主要有:
一、过度的自信,相信自身无所不能,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是最优秀的人:
二、被无限制的成功,如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极度渴望成功;
三、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的才能只能被其他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所理解,或相信自己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
四、要求过度的赞
美;
五、有一种“特权者”的荣誉感,例如渴望毫无理由的获得优厚的待遇或
没有理由地期待别人对他特别好,或希望别人对他的期待自动地顺从;
六、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剥削”或占便宜的地位,例如觉得自己可以伤害他人的利益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缺乏移情的能力,没有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
要;
八、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都在嫉妒自己;
九、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①也就是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以为自己是整个世界最重 要的,他们认为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心,其他一切事物不过是自己的陪衬。严重
地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己经失去了去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关注别人是因为
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或利用他人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而普通的自恋行为则属于正常范畴,作为人类的本能而存在。根据海因兹的研究观点所说“人类的一般本质都是自恋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人们在博客 活动中的自恋行为时,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羞耻或做出回避。自恋在普通程度上
来讲并不是一种可耻或罪恶的心理。海因兹的自体心理学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存
在的本质和生存的动力就正是自恋和对自恋的满足。这个理论变可以用来充分
地解释为什么人们热中于在网络上书写博客这一行为。自恋心理按照精神分析
学派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
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
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自
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
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
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憎恨乃至人身攻击等。在笔者
接触过的几十名博客使用者中,绝大多数的人表示如果发现没有人关注自己的博客,那么不仅会极大的降低自己对博客的兴趣,还会考虑关闭博客,并且对
自己的自信等方面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由此看来,人们不再将写博客仅
仅当作发泄自我情绪的出口,或者仅仅是记录事实的手段,而是用以考察自我①美国精神病协会,《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1994年第四版
在周围人际关系中的亲疏程度或地位。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用先贤帕斯卡曾经说过的一段名言作为当前人们在博
客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自恋心态的一份证明—“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荣,然而这一点本身又正是他的优异性的最大的标志。因为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少
东西,享有多少健康和最重大的安适,但假如他不是受人尊敬,他就不会满足。他把人的理智尊崇得那么伟大,以致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大的优势,但假如他
并没有在别人的理智中也占有优势地位,他就不会惬意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位,无论什么都不能转移他的这种愿望;而这就是人心之中不可磨灭的品
质。”
4.2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窥视心理
窥视欲望同自恋心态一样,作为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本能欲望,无时无刻不
在散发着它的气息。如果说窥视欲是一种人与生带来的“原罪”,是“人之处,性本恶”的根源之所在,那么在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这种本
来的“恶”被所谓的“文明”、“道德”、“伦理”、“法律”或“规范”所制约和
束缚,而渐渐被压制下来。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正快速进入
信息社会。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人们开始进入到“身份丧失”的时代。在网
络中,可以匿名、“匿”性别、“匿”年龄、“匿”一切不想公开的资料。这种“身 份丧失感”便对网络行为和心理造成了诸多影响。其一就是平等感;在网上,人们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一个人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
吸引人。惟一的不平等是对网络是否熟悉,初学者很有可能要受到老练网民的轻视。其次是自由感:你可以说任何自己想要说的话,表达任何所以想要表达的观点,而且通常来说人们并不用担心这些言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惩罚和责难。所以人们不需要遮盖过多的面具,可以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第三是身份虚幻
感,人们可以在博客活动中、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
同的生活。这些影响肯定是有利有弊。仅以“身份丧失”为例,它的好处是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产生了郁闷情绪时,这样的做法便可以让一
些人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青年人虚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会使人丧失现实感,从而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如今,虚拟问题开始在网络上越来越突出,网
络开始以各种形式构建着人的虚拟身份。正如罗杰菲德勒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写作的t《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就曾经说过:“在下个世纪,‘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将消解,人际电脑媒介的先进形式将成为 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多年前出现在美国的杂志《纽约客》 上的一句戏嘘性的话语“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一直到今天仍
然可以用来解释当前网络活动中的一切行为。作为观看他人博客的读者们来说,自己的身份是隐蔽的、匿名的,与现实世界的暂时脱节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
中随意发表自我的观点以及做出平时在各种规范的约束下不能做的事情。而窥
视他人的生活,打探他人的隐私便成为了其中最首当其冲的需求。在《2006年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经常更新自己博客,即
活跃博客的比率只占了总博客人数的449'0,而博客观看者的比率却高达72.59'oa 观看他人的乐趣远远大于自己书写。人们窥探他人的本性无论何时都可以在网
络活动中找到佐证。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窥探欲望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用以操纵他
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方便了自己的生活,丰富了生
活的乐趣,却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忠诚度的大幅度
①(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瓦解造成了人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隔阂。于是,人们开始频
繁的跳槽、离婚率大幅度提高、公司对员工(员工对公司)的不信任感增加等
等社会问题开始日益突现。人际间最基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开始越来越多的必须用到法律和冰冷的规范来制约和监督。大面积的情感缺失和诚信度的匾乏
使人们在这个网络时代开始产生恐慌和不确定感。而博客的产生和流行,正是
顺应了这种心理潮流的变化和发展。可是说,博客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内产
生了心理危机的网络“乱世”中横空出世,并迅速找准了自己应有的位置的。
在博客环境中,作为隐蔽在千百个阅读者中的普通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安全地
去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发展,及时得到第一手反应资料,操纵下一步计划的进
行。例如,公司老板用博客可以看到员工们在一个决策颁布后的态度或者是对
公司的看法;爱人之间可以通过博客去了解自己在对方心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父母通过博客可以知道孩子近期的思想变化;“敌人”通过博客可以从
对方的喜怒哀乐中掌握住对手的弱点;而朋友之间通过博客则可以及时的给予
对方安慰和鼓励,交流心情。可以说作为阅读者和观看者,人们很喜欢这种既
可以将自身隐藏却又可以透明的观看到对方的方式,换言之,也就是很喜欢这
种很方便的操纵他人的途径。
窥视心理的存在造就了博客时代的空前繁荣,我们很难一语断定这种心理的好与坏或成与败。我们看到,这个窥视心理充斥的年代其实也是一个原始的赤裸裸的操纵时代,人类又一次开始渴望那种原始的纯洁和质朴的关系,以便
于改变现实中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诚信度和忠诚度的逐渐消亡使得操
纵与反操纵的途径受到了影响,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实行操纵的方式和途径,而博客的存在正好符合了这个偷窥时代的各种需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客观上来说它推动了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
博客依然具有它积极一面的意义。
4.3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从众心理
尽管在网络活动特别是本文所探讨的博客活动中,“自恋一窥视”心理是最 重要的心理因素但我们也不能不提到从众心理的作用。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网络活动中也不例外‘它是指个人受到外界影响的 行为,从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 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的常见外在表现方式一般有:一,遵从,表面和内心都 赞同;二,顺从,表面从众而内心拒绝;三,随从,表面不从众而内心赞同。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在笔者看来,从众心理依然具有它的双重性 质: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 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 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有学者曾经对这一心理做过一次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有超过70% 的人存在着从众心理。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以说,从众性是人们 与独立性相对立后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 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例如在前文中曾经提到过的很多博客参 与者,都是因为“别人写博客,我也得写博客”的观念影响下才开始自己的博 客活动的。
而放眼整个网络活动,这一心理的影响更显得尤为巨大。通过对最近几年 国内网络活动特别是几次比较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事件的观察,笔者发现现在 的网络已经进入一个从众心理泛滥的时代。众多网络事件反映出了在网络活动 中从众心理的力量之强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网络参与者并不需要对自 己在网络中的观点、发言等负太大的责任。于是,众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某一 事件中的主角“群起而攻(哄)之”,具体来看,有人“主哄”,揭发事件,发 表观点,而众多的“群哄”们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跟 风表态。这便构成了当前网络的一大特点:每个回应事件的网友,其发言也许 并非有错误存在,可是当这些个人化的表达聚集到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众口 砾金”的效果,从众心理的存在趋势大众对某个事件发表趋向于一致的看法,而少有人去追求事件的真实性或客观性等。经济学上就有个概念叫“合成谬 误”,意思是说,在局部上看,一件事这么做很对,但是放在一个大系统当中 就不对头了。这就是群体思维下、从众行为中的“合成谬误”。在非网络时代,“合成谬误”常常处于隐性形态,譬如对于一些要对后果负责的事情,就喜欢 “集体领导”而不喜欢“个人决策”,总以为“群体智慧”做出的决定更值得 信任;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就分析研究了大量错误的“群 体决定”,发现一个决策群体内聚力越强就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这是 小群体中隐性的“从众心理”。如今到了网络时代,网络发言的“合成谬误” 已经完全处于显形状态,“从众心理”是公开的、张扬的,“群哄”效应是显性 的、放纵的。而这种内聚力越强,也越能形成“群哄”的“合成谬误”。有许 多社会性热点新闻,都能引起强烈的网络反响,即使案件还没有水落石出,网 友跟帖通常也都是“一边倒”,每位网友个人只说几句话,但合成的力量还是 很巨大的,这往往被称为“网络审判”,有人甚至干脆就称之为“网络民兵”。可见从众心理在网络时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