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概念诠释

时间:2019-05-15 04:3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我”的概念诠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我”的概念诠释》。

第一篇:“自我”的概念诠释

【 文献号 】1-1279

【原文出处】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呼和浩特

【原刊期号】199702

【原刊页号】112-116

【分 类 号】B4

【分 类 名】心理学

【 作者 】周越

【复印期号】199707

【 标题 】“自我”的概念诠释

【 正文 】

[内容摘要]本文对以往各种理论对“自我”这一术语概念内涵的看法进行了述评,归纳出:1.“自我”与“我的”、“大我”、“小我”等概念的关系;2.自我活动的内在机制;3.自我内在冲突与统一;4.自我作用的积极与消极等四个问题做为线索,得出结论,与其把“自我”规定为某个实体,不如说自我是人——这一生物实体的某一类内在活动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涉及相应的心理过程、状态、内容以及社会事实。且本文更注重的是通过回答以上线索性问题来诠释“自我”,采用高度概括与必要的诠释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文的思索。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

***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句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苏格拉底更把这句话规定为哲学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但继续为哲学研究所关注,更成为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关心的基本议题,即“自我”问题。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日常语言和学术研究中使用的有关自我的名词术语不下数十种之多,可见问题的复杂程度。本文试对以往部分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做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前提。

一、回顾

1.如前所述,自我问题有其哲学上的渊源。但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人们“以为在人体内一定有某种东西在主宰着人的活动,这个东西他们称之为‘灵气’或‘灵魂’”〔1〕。于是柏拉图说:“灵魂„„是形体的变化和移动的主要发动者。”〔2〕对他们来说,灵魂既控制着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到笛卡尔试图以机械的反射概念来解释意识活动,却又同时认为,“人是有心灵的,„„如果兼就他的心灵来讲,他就是超机械的了”〔3〕,亦即是说,人可以凭借“心灵”来主动地控制自身,而不是象动物那样被动地对刺激做出反应。笛卡尔把个体自身的控制管理者与身体区分开来,“心灵”就比较接近我们的“自我”这一术语了。进而马克思指出:“无论任何时候,意识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4 〕詹姆斯指出“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5〕,意味着人们开始认识到自我与意识活动的关系,并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出来:当我们看到了某物,当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我们怎样知道自己在看或自己在思考呢?是通过那个能够意识“被意识”的东西,是通过那个“思想者”,也就是通过我们今天所说的自我的作用。但“自我”是什么呢?

2.但“自我”是什么呢?心理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大体可分为这样几类:(1)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事物或关系等,如詹姆斯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6〕; 这种观点侧重于“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外显出来的具体形态,与其说是对“自我”的概括,不如说是对“我”的分析。(2)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把自我看做是一个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的生物组

织。在他超我、自我、本我的人格结构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两种思想倾向:a 努力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自我;b强调人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中生存。前者是弗洛伊德对“自我”生理机制的一种猜想,只是“生物有机体”一词受时间限制而过于笼统;后者则引导我们思考,自我活动如自我评价,自我修养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哈特曼提出自我是一种机能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对弗洛伊德适应思想的发挥。(3)荣格把自我看做是个人意识到的一切事物,把视线投向个体的内在经验。到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现象学的思想来解释自我,就更加重视个体内在经验的意义,如罗杰斯认为:“开始,幼儿在他们的现象场中不能区分各类事物;所有事件都混合在一种简单的结构中。然后,逐渐通过使用语言符号诸如宾语“我”和主语“我”的经验,部分现象场就分化为自我。”〔7〕(4)前苏联科恩在他的《自我论》中,从多角度回顾和批评了西方哲学与心理学对自我问题的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始终都是个体特性与普遍特性的合金”〔8〕,强调“自我”的发展力量和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对责任的选择和承当,把个体放在社会关系中研究。(5)我国学者主要把“自我”与“自我意识”等同起来进行研究,如时蓉华“自我意识也称自我”〔9 〕沙莲香“自我又称自我意识”〔10〕,或直接研究自我意识,自我差异,自我评价等问题,并不着力讨论“自我”的概念。

3.与“自我是什么”的问题密切相关的是“自我”的结构问题。詹姆斯从社会生活角度定义“自我”的同时,把自我分为“经验的我”和“纯粹的我”两个部分,但经验的我与纯粹的我如何联系在一起?米德霍妮的解释也无法把自我的内容和活动联系起来。相对而言,倒是弗洛伊德尝试着把自我的本源,结构与定义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只能为他那些生造的神秘词汇感到遗憾。60年代末,美国精神病学家利夫顿描述了一个“普洛透斯式的人”的形象,认为在现当代社会,“个体已经不可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封闭自立的单子”〔11〕,而更近似于一个有着多副面貌的神话人物普洛透斯。哲学家特纳进一步认为,自我不但有多个,而且“始终是多维的和无中心的。”〔12〕这样的观点在八十年代开始得到心理学家的回应。贝克曼等发展出“对话的自我”理论,马库斯等提出自我图式理论,格根提出“多自我”的观点,逐渐打破了认为自我是有核心的实体的观念。综合这些理论,关于自我的概念主要有这样的分歧:(1)自我是实体的,还是过程的或观念、现象的;(2)自我是统一的还是多元分裂的;(3)自我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必须承认以上各种观点均有其可取之处,甚至面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歧我们也不能说分立的两极中何者绝对不正确。看着这些纷繁的思想观点,我们该如何认识“自我”呢?

二、自我的诠释

1.“自我”的日常语言解释。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因而对自我问题的思考有必要从日常生活语言中开始。根据字典上对“自我”一词的解释,就英文含义而言,“自我”首先指一个具备一定能力、性格、特征、本性等属性的个体本身,强调个体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身体;其次它指个体占有的利益;第三种含义与中文含义最为接近,与动词结合表示该动作由自己发出又以自己为对象。当然这些日常语言的解释远不能回答我们的问题,但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一些线索:a.“自我”首先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称谓——“我”、“自己”、“我自己”等代词的附合,但为什么詹姆斯的解释和字典的解释都把个体的能力、特质甚至利益包括进来呢?b.“自我”有时指一种个体以自身为对象或目的的活动形式,加上具体的内容就成了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个体为什么能够以自身为操作对象进行反映、意识、修养、评价等活动呢?另外,根据前面总结的几点分歧:c.为什么自我是统一的,又是分化和多元的甚至是矛盾的呢?d.自我对个体的作用究竟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来理解“自我”。

2.“自我”与“我”。理论家们大多以“统一”为假设来进行自我研究,即使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斗争的幽灵,也终究统一于“ego”——自我“处在伊底与外部世界之间”,以现实原则对本我进行管理,执行人的行为:既然人不可能既“吃饭”又“不吃饭”,执行者“自我”也就当然地把人统一起来了。事实上,人是一个在矛盾冲突中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人类自身冲突的基本来源之一即是器官的分工:器官的分工使某些器官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起初是心而后是头脑被人们当做中枢,是领导者和核心,于是当人们说“我看到自己在写字”,“我让自己坐下来”时,同一句话中的两个代词有不同的含义,代表了个体身体的不同部分:前者是头脑——我们知道脑神经系统对整个身体的调控作用,而后者则是人体的其他部分,比如手或整个运动系统。这种区分不仅是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分,而且包括着基本的生理差别:神经系统与其他生理结构的分工。

对于一般的动物,神经系统只是在感觉与反应之间起到通讯员的传导作用。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复杂化,神经系统就发展成为超于本能之上的主体。个体是否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以及究竟选择何种具体的反应形式等不再单纯决定于环境,神经系统成为决策者,直接支配个体的活动。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个体与他周围事物的从属、支配、占有等关系,又模糊的意识到上述脑与身的支配与从属关系,这样,两种“中心+外围”的关系就自然的联系起来,从而把个体的中枢系统,个体身体的整体和个体外部的相关事物联成一个边界不定的系统整体——“我”。之所以这些事物能够被统称为“我”,另一个原因是“我”字是一个代词,而不是那些与事物有特定对应关系的名词,于是“我”的边界是随着情境变化的。当个体以自己的整个身体为中心,以占有物,相属事物等关联事物为外围时,便形成了“我”的大边界。即国人所说的“大我”了。“以天下为己任”是同样的情况。“自我”是“我”的自称,当然也难以避免边界的模糊性了。这是我们对第一个问题,“我”与“自我”关系的认识。

3.自我活动的内在机制假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俗语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第二问题。任何一个不可分的单元,都不可能对自身发生任何作用,因为作用必然是作用者与受作用者之间的,发生在至少两个事物之间。个体内部的分化与分工,使构成系统的部分要素可以反映其它要素,是主我与客我分化的基础。更详细地叙述我们的解释:在我们的身体里并不存在那么一个专司决策的神经细胞,只有一个由神经纤维构成的网络。神经纤维之间彼此的联系使它们可以互通信息——这些信息当然是神经冲动形式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也许是一个单独的神经细胞,也许是由若干细胞构成的神经团,就成为具备接受信息输入、贮存信息、加工信息和向外输出信息功能的单位,这些功能单位在信息的传导中相互反映,构成了自我意识的生理基础。例如:A、B、C 三个功能单位,当A正在处理某种视觉信息时,B几乎在同时接受了来自A 的信息,从而可以对A进行监视,并且向A发送信息影响A 的信息加工而完成控制,C则可能对B有同样的监控关系,于是细心体会的人们会发现,“我看到了一盏灯”,“我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一盏灯”,“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注意着自己看灯的活动”„„

(附图{图})

当然A、B、C三者的地位并不是固变的,此时的A→B→C的关系可能在另一情境中转变为B→A→C。在这样简单的反映与控制的基础上,个体对自身的反映活动可以被记忆,“我记得我那天„„”;可以被思考,“我认为我做得„„”;„„这些高级的反映活动就是人们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够意识自我,反映自身,其基本条件是个体器官和子系统的分工(8大系统),更多的“自我”活动是神经系统中不同功能单位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行反映的部分即“主我”,被反映的部分即“客我”。这是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4.自我的统一与分化。个体的任何内在冲突都在行为与活动中最终统一起来。人将自己看做统一体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随着成熟与社会化,个体的社会角色与理想追求稳定下来,获得了明确的角色行为规范,心理内容趋于统合;(2)在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

中具备稳定的成份,社会化使这些稳定成份增加,并日益为个体认识,使同一感得以形成和巩固;(3)基于“我是一个人”的一般经验,个体往往通过区别“真我”与“伪我”来维持自我认知的谐调,统一内在的自我矛盾。

但另一方面,人总是按照他为自己设计的理想形象与行为过程进行各种活动,其内在过程可简示如下图:

(附图{图})

由于参与心理活动的内容差异是心理活动差异的主要原因,心理内容是进行知觉和行为设计的依据,因而成为上述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多数生活情境中,参与上述过程的只是心理内容中的一个单纯的部分,因而个体不会体验到自我的分化与矛盾。但在冲突情境中,或者个体试图寻求统一的自我时,就会有更为复杂的心理内容参与进来,造成从社会知觉到行为设计过程的分化与冲突。以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为例:当海德遇到了不肯卖药的医生,直接的行为设计可能是不择手段地谋取药品来救妻子,但新的心理内容参与进来,必须遵守法律的信条遏止海德的犯罪行为,于是海德处于两难之中,“我要保全我的妻子”,“我不能触犯法律”,这两个心理内容单元在特殊情境下的矛盾,使海德的自我分化为彼此对立的两个。进一步分析,海德心理内容中的不和谐是固有的,即无条件的人性原则与无条件的守法原则之间的矛盾,只是这种矛盾在一般情境下未能表现出来而已。

如果把海德故事中的矛盾归为社会要求内部的矛盾,我们还必须明白两点:第一,这些社会要求只有被个体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内容,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中不可动摇的部分之后,才有可能造成自身的矛盾。第二,心理内容的矛盾至少还有两类,即个体自身的矛盾和个体特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基于这样的原因,如未经过足够复杂和艰苦的概括整理,则个体的经验越多,越容易成为他顾虑的包袱,面临冲突情境时瞻前顾后。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则是相反的情况。可以说,每当个体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一种明确的人格特质;每当他获得了一项权利或承担了一项义务;每当他掌握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或观点„„都可能在他的自我中增加一个单元。个体自我的复杂程度是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一致的。矛盾冲突只是自我的各个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格京(1965年)实验发现被试的自我描述受到他人自我描述的正向影响。这种结果的出现,要么主我是多元的,分别代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么客我是多元的,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下图。显然Ac值高于Aa值。

主我:A:自谦(高标准)。B:一般。C:自夸(低标准)。

客我:a:缺点方面。b:日常特性。c:优点方面

当然,尽管“自我”在结构上是多元的,究竟“主我”中的哪一元对客我中的哪一元进行认知、评价和行为彰显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却最终服务于自我活动在功能上的核心——追求个体社会生活中内在与外在的平衡,这恐怕也是自我统一性的意义所在。

5.自我的作用:积极与消极?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来说明人格的内在冲突。这三个术语经常为后来研究自我问题的人们所重视。如果把弗洛伊德理论中对“性欲”的过分强调剔除,则这三个概念代表着这样的涵义:“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满足,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自我”则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协调矛盾,按照现实原则,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那么我们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自我”的作用在不同的时刻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认为,人是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当人的动物性与利己性与其社会性相冲突时,他必须对自身做出

调整,用服从社会要求或逃避冲突情境等方式来消除冲突,在这样的过程中,自我的作用主要是消极地与野蛮的动物性本能相抗争;但人的生活不仅如此,人完全有能力在更多的时间内摆脱本能的纷扰,成为一个社会性良好的人,按照超我的追求来活动,在现实中积极地引导自身实现理想化自我——超我,这时自我的作用是积极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读者应当对“自我”的概念有所了解。笔者认为,“自我”是人类个体对自身或部分相关事物进行反映和意识活动的所有心理现象的总称。既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该状态下,个体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心理内容或相关事物;又是一类心理过程的总称,当个体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某些部分后进行的各种心理——行为活动,也称为自我意识活动,由主我对客我的反映构成。在心理活动中,主我与客我均以一定的神经生理结构为物质基础,是具备输入、输出,记忆和加工信息功能的元结构,这些元结构上存贮着个体的全部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社会事件把某些元结构联系起来,分别成为主我与客我;在行为活动中,主我仍由脑神经中的元结构构成,客我则指身体各部分主要是运动系统及其活动。自我还是个体全部心理内容的总称,这些心理内容可能是一些道德规范,文化知识,技术操作规范,自身行为与他人行为的记忆,个体自我认知形成的自我概念,对自身未来行为与其他状况的设想等各种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个体全部生活经历的记录。自我的另一层含义是头脑→身体→社会的结构中部分事物的主体和关联者,有时指代活生生的肉体个人,有时指个体的部分心理内容(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有时指与个体相关的事物(大我与小我),有时指个体人格的表达状况(真我与伪我)。总之,笔者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观点;“自我”一词含义处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流变中,具有很难统合的多面性,上述对“自我”概念涵义的总结希望不会成为画地为牢的榜样。在这个问题上,定义不如诠释。

注释:

〔1〕〔2〕〔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版,第1、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5〕詹姆斯著、唐铖译:《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258页。

〔6〕牡丹:《内蒙古蒙汉初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比较研究》,《内蒙古师大硕士论文集》,1996年,第54页。

〔7〕赫根汉著、冯增佼、何瑾译:《人格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页。

〔8〕〔11〕〔12〕科恩著、佟景韩译:《自我论》,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版,第218、219、234页。

〔9〕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1页。

〔10〕沙莲香:《传播学——人的信息加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9页。

ANNOTATION OF CONCEPTION OF “EGO”

Zhou Yue

(M.A.student in Education Dept., InnerMongolia Mormal University)SYNOPSISThispapercommentson theconnotationofthe conception “ego” given in the past varioustheories, summing up the four problems as follows;A.therelationsofthe conception of“ego”, “mine”,“thespiritualself”and“individual”;B.internal mechanism of selfactivity;C.conflict and unity in ego;D.active andpassiveofself-function,using them as clues a conclusion is drawn;'ego'isnotso much asacertainentityasitisaperson, involving corresponding mental process,conditions, contents

andsocial facts.KEY WORDSautoanalysis,self-conscieousness,[作者简介]周越,1972年生,内蒙古师大教育系94级硕士研究生。*本文于1996年12月1日收到。

第二篇: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概念的诠释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概念的诠释

摘要: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两个概念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内涵。作为具体的教育形态,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不但有差异性而且有关联性。本文试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剖析,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概念

一、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初现于 18 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时新兴的工业革命, 促使成千上万的工人接受新型技术教育。1833 年德国教师凯普提出成人教育学一词,这标志着近代成人教育理论的产生。19 世纪中叶,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动力的工人技术教育在西方国家推行,成人教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项教育制度。英国人波尔 1915 年在《成人学校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成人教育”这一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著名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肯定了成人教育的位置及作用。我国的成人教育初现于 20 世纪初,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成人教育工作。特别是在 1976 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面向成人的识字教育、文化补习教育、职工教育、高等函授和夜大学教育,创立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制度,使成人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干部、职工、农民的成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986 年12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在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正式肯定,他在题为《改革成人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的讲话中指出:“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整个教育事业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四大部分,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当社会发展程度还较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时,对成人不断接受再教育的要求不多,进行的成人教育大多是较低层次的。然而,当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并且技术更新越来越快时,就要求已有较高学历层次的成人不断再次接受教育。于是,继续教育便应运而生。

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是从继续工程教育的原有意义上扩展而来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返回学校再次接受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便通过立法、行政、经济等手段,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再教育,并把这种面向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对象的教育称之为继续工程教育。作为面向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对象的教育,继续工程教育这一概念很快便从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凡对具有较高学历起点的人员进行的教育都被称为继续教育。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当时已盛行世界的继续教育理论首先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引起了关注。1983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华罗庚、王大衍、胡克等 69 位科学家提出了“发展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议案”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于 1984 年 11 月成立了“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此后,继续教育概念不断出现在我国的党政文件中,1986 年 4 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中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1987 年 10 月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同年 12 月由国家教委、科委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高校陆续设立继续教育学院,使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93 年 2 月党和政府又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列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国家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资格制度和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

由此可见,“成人教育”这一名称的出现早于“继续教育”。可以说,“继续教育”是从“成人教育”中孕育、分化出来的,是成人教育中层次最高的一个部分。

二、概念的涵义及属性

现代意义的成人教育虽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对成人教育一词至今还没有确定完全统一的定义。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对成人教育有这样的定义:对于世界上许多成年人来说,成人教育是弥补他们未成年时所缺失的基础教育;对于只受过不完全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其初、中等教育或以上学历教育;对于需要应对环境(或职业)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已

受过的教育——— 岗位培训;对于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向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又称继续教育。1985年,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认为:成人教育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的整体。通过不同方式的成人教育,使被自己社会所承认的成人得到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改变,达到个人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均衡发展的双重目的。我国的《成人教育辞典》(关世雄主编)将成人教育定义为:对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生活中承担责任者(主要是生产或工作岗位上的人员)进行的教育和培训的总称。

成人教育概念的基本属性有::(1)成人性。这里的成人概念并非是简单的以生理年龄划分的成人,而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成人(社会承认的成人),主要是指那些已承担了社会或家庭的工作和劳动义务,不再以参加学校正规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成年人;(2)个体适应性。成年人为了适应社会、科技发展以及改善个体生活而进行的学习;(3)目的性。成人教育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规范的教育活动,包含学习者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专业、课程和学习方式;

(4)全面性。成人教育包含了识字教育、文化补习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等多种形式。

继续教育一词是在对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再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其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 《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是这样描述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辑的《成人教育名词》一书中把“继续教育”体系界定为“已经完成全时教育的人再从事的教育活动”系统。我国的《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则将继续教育定义为:对已获得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在美国,继续教育特指大学及各种专门组织从事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我国,继续教育一般限指大学后面向成人的教育系统,主要体现为一种在职教育,或职后教育,尤其指大学或专业组织所提供的教育活动系统,是学历教育系统的延伸和发展。

继续教育的属性主要体现为:(1)教育对象的高层性。继续教育针对的是那些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人员;(2)教育内容的新颖性。由于教育对象具有高层性,因此教育内容应该是当代的新科技、新技术、新知识, 不然就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意义;(3)教育目的的应用性。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职业和生存的需

要;(4)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学习形式可以是业余的、脱产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继续教育不但是成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其本身也包含着部分成人教育的职责,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构成、彼此关联。其基本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二者的教育对象都是“成人”,虽然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限指已经接受过各种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及其他非正规的高等教育)成人,成人教育一般指针对一切成人或成人生命过程中任何阶段的教育,但是二者的教育对象的“成人”性质并未改变。

第二,二者都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基本环节。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同属于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共同组成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是丰富成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创造能力、道德品质的教育类型。它们共同服从服务于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三,二者都体现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对象都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活背景和职业劳动经验,他们都是社会现实生产力的体现者,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较为直接,较为紧凑;他们是作为真正公民意义上的社会成员从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的;他们直接指向社会发展的目标,具体而现实的从事各种劳动;他们“身在其中”,是社会发展的具体参与者或“剧中人”。

第四,二者的教育过程都体现着灵活多样、变动不一的特点。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继续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是具有不同的专业兴趣、认知水平和教育需求的成人,因而其教育过程的运行必须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必须采取因人而异、因类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的策略;同时二者教育对象原有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育过程的运行、教育策略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需采取区别对待、灵活变通的态度。

第五,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具有时间跨度上的广延性和地域空间上的开放性。就时间跨度上的广延性而言,普通学校教育只是纵跨从小学教育始至大学教育止的特定时间段,且随着学校教育的完成而告结束;成人

教育,继续教育则纵跨个体从学校教育结束(前者不局限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只要完成某种类型的学校教育甚至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后者指接受过各种类型或形式的高等教育)直至生命结束的所有时段,它可能是不系统的不连贯的甚至是不正规的,但却是纵贯个体生涯的、终身的教育。与此相对应,在空间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不限于学校这一特定的物理空间,而是涵盖一切与成人生活相涉相融的机构,如学校、社区、企业、科研机构、文化中心、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等。

然而,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之密切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决然相同,没有差别的。二者的相似性不等于二者的相同性。事实上,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一致性。要想达到对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之本质的完全理解与正确把握,就有必要探求二者之间差别。

第一,就教育对象而言,成人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成人----接受过一定学校教育的成人与未接受过一定学校教育的成人,接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成人与未接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成人,都可以成为成人教育的对象;继续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已经接受过一定类型、一定形式、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知识基础、教育背景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基本分别是是否受过一定层次的高等教育。

第二,就所受教育水平或教育程度而言,继续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水平的高智能性,高专业性或高技术性及较强的创造性,继续教育“更加强调自修,更加强调自主和创造性”。成人教育,一般而言,既具有知识普及的任务,又具有知识提高的任务,它对不同类型的成人的教育要求有着程度上的差别:对已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与职业能力的成人而言,成人教育是提高性、发展性教育,对已具有相当知识水准和专业素养的成人而言,成人教育又是研究性、专业性教育,对为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或教育背景的成人而言,成人教育则还可能是普及教育甚至是扫盲教育。

第三,就基本的教育内容而言,二者存在着不尽相同之处。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在于其性质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具有新颖性、探究性、发展性、创造性、先进性、前瞻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其内容层次是较高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每个接收完一定程度高等教育得人具备一种持续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态度和能力。相

对而言,由于成人教育涉及的人群较为多样,其教育内容则具有难度不一,程度不同的要求,高层次性的内容只是成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断非其主体,亦非其全部。而且,由于继续教育是针对所有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故而其内容也表现为“高水平的最新的信息流、知识流、技术流和人才的高级的智力流”。第四,就接受教育的时间而言,二者存在着差异。继续教育由于是较为专业化的和较高层次的教育,故所需的时间是相对较短,学习的周期不是很长,对那些已具备基本理论知识或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者来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可能是几周几个月,一般不需要漫长而系统的完全的、全日制的、特别系统的教育。而成人教育相对而言,时间的收缩性较大,时间跨度较长,对需要接受最基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系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的成人而言,短期的学习时间往往难以奏效,因此,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条件的保障,而且学习的周期往往较长。这就决定了成人教育较之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难度。

第五,就教育形式而言,成人教育所采取的形式较之继续教育广泛得多,“成人教育具有多种形式:在非正规教育环境中接受基础培训、在大学进行半日学习、上语言课、进行职业培训和进修、在许多协会或工会、开放性教育和远距离培训等系统范围内接受培训”。继续教育主要是靠挂在高等学校,是利用高校的办学优势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的成人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丁保朗.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概念之诠释[J].成人高教学刊,2006(02).[2] 高志敏.继续教育概念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1).[3] 高志敏.“成人教育”概念辨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4] 杜以德,柳士彬.成人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三篇:人民警察的自我诠释

人民警察的自我诠释

——安乡县“十佳公仆”罗启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罗启明,男,1966年8月出生,现年43岁,大学文化,二级警督,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参加工作,2007年3月从县武装部转业到县公安局工作,现任县公安局副政委,分管国保、消防和安昌大垸五个派出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军转干部,他用忠诚、智慧、胆识抒写了一名人民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公仆情怀。去年,他分管的国保大队被评为“全省国保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维稳工作先进个人”,曾获省、市“驻京劝返维稳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为民解忧,用真情融化坚冰

“群众无难不上访”,作为分管维稳保安工作的他,始终坚持“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官腔;多一份热心,少一份冷漠”,带着真情接待和处理各种上访事件。2008年夏天,安宏乡农民李某怀疑自家鱼塘被人投毒,几次到有关部门上访,他一边热情接待,详细了解情况,一边带领辖区派出所民警实地调查,最终打消了李某继续上访的念头,李某逢人便夸:“罗政委真是俺百姓的贴心人”。安宏乡农民贵天喜几十年来无数次进京上访,一度成为进京上访大户。罗政委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老贵谈心,经过多次谈心和调查走访,最终做通了老贵的思想工作,还为老贵找到了一条生活出路,帮助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打开了他心中郁结已久的心结。老贵感叹道:“罗政委帮人帮到底,这样的领导我佩服!”罗政委常对下属工作人员说:“如果把处理上访和化解矛盾纠纷当成自己的事去办,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年9月,我县中医院、安全乡、三岔河镇相继发生三起医患纠纷,每次他都带头参与协商调解,耐心疏通家属的思想。医患纠纷发生的一周里,他几乎每天只眯上两三个小时,下属们劝他多休息,他说:“纠纷一天不解决,我的心一天也不安。”“为民解忧,时刻带着真情做工作”,罗政委以他的执着精神感染和感动着每一位诉求对象,他用真情融化了坚冰。

雷厉风行,用责任换取安宁

“责任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罗启明始终以雷厉风行的态度诠释着自己“保社会安定,保百姓安宁”的责任感。分管消防工作以来,他坚持深化消防宣传教育,铁拳整治火灾隐患,健全消防安全责任网络,将消防工作纳入目标责任管理,调整二级重点防火单位42个,加大了派出所消防安全管理力度,明确了管辖范围和相关责任人,重点单位建档率达到100%,无一失控漏管现象。强化消防执法力度,确保了消防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深化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严格落实隐患整改。在他的带领下,去年共检查单位480家,下发法律文书209份,其中《责令改正通知书》90份,复查意见书8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16份,《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验收意见书》29份,《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68分,项目备案20个,发现火灾隐患180处,责令当场改正124处,责令限期整改56处,在实施消防行政处罚中,共办案86件,责令“三停”14起。狠抓消防安全宣传,提高全民消防意识,制作消防专题片4期,印制消防法律读本3000册,组织消防站向公众开放11次,接待参观群众2000余人次。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信访事件的接待和处理,妥善处理了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城镇退伍义务兵、原乡镇农机站临时聘用人员、七里湖移民、企业改制人员等群体的信访问题。2009年以来,他同国保大队的工作人员一道及时搜集和掌握各种涉稳情报信息,仔细分析排查和研判,提前预警防范,全年共掌握涉稳情报信息190条,其中涉及进省赴京信息20多条,为常德市国保支队提供涉稳信息20多条,全年未发生重大进省赴京、越级上访和有影响的非正常上访事件。反邪教和民族宗教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去年以来,共破获法轮功反宣案件2起,治安拘留3人,搜缴各种反宣品70余份,查处“门徒会”窝点1个,治安拘留6人,劳动教养1人。

立警为公,用法律彰显正义

在近年来的工作中,罗启明坚持以“三打”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辖区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井然。截止去年12月20日,安昌大垸五个派出所完成破案78起,追逃11人,逮捕直诉15人,查处治安案件267起,劳动教养3人,治安拘留63人,强制戒毒15人,业务工作成效明显。罗启明坚持立警为公,他用法律彰显了正义。

清正廉洁,用严格塑造自我

生活上,罗启明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廉洁自律。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他深知廉洁从政的重要性,时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身作则,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已之心,自觉保持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自觉管好八小时之外的自己,不大吃大喝,不打牌赌博,保持了优良的生活作风,在警民中塑造了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力擎一片太平天记**县公安局**派出所所长蔡**

蔡**,男,35岁,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二级警司,曾先后在**县公安局**派出所、刑警大队、**派出所、经侦大队、法制科、**派出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现任**派出所所长。警校出身的他中等身材,性格雷厉风行,善于观察分析,身手灵敏快捷,令狡猾、凶狠的罪犯闻风丧胆。从警13年来,他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责任感,大公无私地战斗在平凡的基层工作岗位上,用辛勤的汗水谱写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曾参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多次受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嘉奖,而在每一块奖牌和每一张奖状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动人,或惊喜,或辛酸,或惊险的故事。

2006年,蔡**服从组织安排,调到**派出所主持全面工作。**镇是**县的农业大镇,人口众多,三县交界处地理环境特殊,历年来社会治安环境复杂。到任之初,他就向全体工作人员叫响:一切向我看齐!一直以来,他始终把执法为民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归宿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始终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承诺。

近年来,蔡**带领全所民警,结合党的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不同时期的治安特点,突出重点,一手抓打击处理,一手抓安全防范,成效显著,使辖区社会治安形势得到进一步好转。今年来,仅他亲自参与破获的各类刑事案件就达54起,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8人,摧毁犯罪团伙4个17人,其中刑拘21人,打击处理(逮捕劳教)16人,有力震慑了犯罪,维护了全镇治安稳定。在平时侦查破案和打击处理工作中,他突出抓好了“快、细”二个字,并且要求全所民警也要如此,在他的带动下“要么不做警察,做警察就得会办案,办案就得办铁案”成为全所民警心中共同的信念,全所的办案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突出一个“快”字。蔡**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制定预案,未雨绸缪,一旦发案就快侦快破,及时打击处理。今年在办理“7.31”盗窃电信电缆线案中,他从接到110接警、组织警力到案发现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从而在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同伙趁机而逃。他对案情认真分析后,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出警预案,兵分两路设卡盘查和清查搜捕.通过对嫌疑人手机通话记录中,发现已逃往外地,准备到湖南岳阳火车站坐火车逃跑的信息.不顾连夜疲劳,组织力量驱车前往,设卡蹲点,在湖南岳阳火车站将正准备逃往广州嫌疑人李某抓获归案.由于出警迅速,及时抓住了战机,从发案时间到犯罪嫌疑人落网仅用6个多小时。

突出一个“细”字。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蔡**非常注重细节上的考量,不放过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疑点,正是由于他这种明察秋毫,心细如发的工作作风,使许多难啃的“骨头”在他里得以攻破。2006年4月至6月间,在辖区几个村连续发生数起入室盗窃现金案件,给广大群众心理造成恐慌,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案件办理之初,由于民警不能通过周围群众描述及时找到嫌疑人,他就提出从细微处着手,多管齐下:一是将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制成防范宣传单,发放各村交通主要出入口的群众,要求他们提供破案线索;二是从发案规律推理,发动相关村组的干部、群众,要密切注意,一旦发现,及时控制;三是将犯罪嫌疑人固定为曾在本地生活过,或者曾是附近周边乡镇的,为加快案件侦破进度,他组织全所警力进行拉网式排查,设卡、走访开展工作。在办案途中,他渴了自己找农户讨点水喝,饿了吃点快餐面,多次婉言谢绝村民们热情的款待,走访群众上千户、近万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犯罪嫌疑人章某落网,为社会铲除了一害。

他无论到哪里工作心中每时每刻想到的都是老百姓,在他的推动下,派出所办证厅配齐了便民椅、便民台、便民茶、便民资料驾、留言牌、明白卡、防范八法等设施,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舒心的办证环境。同时,他还组织户籍民警进行上门服务,为孤寡老人解愁,为普通百姓解忧。并推行驻村入户制度,让民警自带生活用品与群众同吃同住,面对面的交流,倾听群众呼声,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今年4月9日,据群众反映辖区内赌博成风,为了及时刹住赌博之风,很快成立整治专班,专项经营,顺藤摸瓜,一举抓获以段艮生、段小林、段次东为首的带有黑恶势力赌博团伙11人,有效遏制赌博,还百姓一个安宁。

开展治安防范是公安派出所的主要工作,打防结合是维护社会的重要手段。今年来,蔡**带领全所工作人员治安巡逻90个工作日,450小时左右,通过治安巡逻,他当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6名,其中打击处理6人,移交**县警方打击处理2人,治安拘留8人。2006年6月20日凌晨,他组织民警在**镇***村进行治安巡逻和盘查时,发现一辆二轮摩托车见到检查时冲卡逃跑,行迹十分可疑,他不顾个人安危,果断驱车将其拦住,从而破获了一起恶性强奸、抢劫案,并一举打掉以刘冬平为首的5名恶势力团伙及带破各类案件12起.除了狠抓治安巡逻外,从年初开始,蔡**还带领全所民警以创建平安**为契机,狠抓安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按五个一工程要求,以点带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中,他通过召开警民联谊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治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建专业治安巡逻队,选派优秀治安队员,到学校、企业做保安,形成了形成单位联防,块块联防的格局。同时在街道实行门店联防;在单位宿舍集中的,通过砌院墙,修门房,出入人员实行登记,推行院落式管理和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极力呼吁主要交通干道的居民普遍安装防盗门锁和防盗网,条件有限的居民也要加强必要防范措施,对一些具备技防条件的重点单位,如电信局和制衣厂等单位,他则多次上门督促其安装电子自动报警设备,使可防侵财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刑事案件64起,比去年的76年下降18.4,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他十分注重加强治保会建设,并把它作为警力不足的补充。对全镇治保主任实施三权(即任免建议权、管理调度权、考核计酬权)管理,充分调动治保会的积极性。他还组织民警在辖区内构建所、村、组三级控防网络,构筑区域大治安的防控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工作和生活中,蔡**始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所带的班子精诚团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充分体现二级派出所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三个代表”、“五条禁令”、“八项铁规”学教活动作为提高民警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服务意识的生命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制定了学习制度,把每周四规定为具体的学习时间,事先确定学习课程,指定专人开展辅导,保证定量的学习笔记;并要求所内要有政治学习、业务培训记录专本,民警要有政治学习笔记专本,所内外要设置政治学教专栏,学习室要办学习心得体会专刊。每周所例会、政治业务学习例会上,根据不同时段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民警一周的工作实际,对民警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及时把握根源,集体研究解决方式、方法,做到防微杜渐。实现责任制管理,强化监导力度,规范了民警的日常行为及警务工作。他所带的队伍中无一人违纪违法。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到了不平凡的事,特别是在抓打击处理和防范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他的一身正气,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面对如潮的好评,他没有豪言,没有壮语,依旧用实际行动默默实践着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做警察,就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第四篇:传销与直销的概念诠释

什么是直销?

直销就是删除了代理商、批发商、中间商、广告等众多的中间环节,是将产品由生产厂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手里的一种营销模式。

省去的所有中间环节费用,由厂家直接支付给中间传递信息的消费者。

是将消费者转变成经营者的一种销售方式。直销正式进入中国是1990年。第一个进入中国的是雅芳公司。

2005年11月1日,我国《直销管理条例》的出台,此条例所称的直销是:本条例所称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条例指的直销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种定义。上述的两类行销模式的共同点大大增加,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无店铺销售,产品或服务不经过分销商,直接到用户手中。在这里给广义的直销一个确定概念:(Direct sales)产品制造商、生产商或者进口商直接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方式。直销,顾名思义是直接销售的意思,把产品或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营销方式才是真正意义的直销。

传销是没有产品的,或者以产品为幌子,真正见不到实质的产品,以发展人头为主!或者有些传销公司有产品但是产品已经违背了产品的实际价格,产品首先没有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的,那么今天我们如何分析传销和直销呢?罗麦公司传的是什么,传给我们大家的是健康的理念和高科技产品,而且罗麦公司是拿牌的合法公司,是受国家保护和支持的,公司有实体公司在北京怀柔区,而且在山东,西安,上海都设立有科研机构!公司注册资金八千万,向国家缴纳了2000万保证金,与国家商务部签订了50年直销合同这个是可以查到的,可以到国家商务部网站去查!第十六家拿牌合法公司,今天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合法与非法的问题,比如一对夫妻,如果同居的话就要取得结婚证件,如果没有拿到结婚证件就属于非法同居,您说对吧,那么今天我们加盟罗麦也就是利用自己日用品的使用消费 来换取罗麦终身全球代理商资格其实从事罗麦很简单的 不需要你推销而只要在互联网上把一些网民聚集起来同时也可以介绍给我们身边的亲人以及朋友,由点到面,网络+地面无限延伸!让他们成为北京罗麦公司的顾客或者代理商就可以了 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 在互联网上 推广我们民族企业北京罗麦公司的产品和事业机会 就可以获取公司给我们的回报 那么朋友您知道什么是消费资本论吗?是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商品之后,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消费视同对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该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

第五篇: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 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 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 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

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 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 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5)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这在婴儿可认为是相对正常的,在成年人则可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

(6)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如一个有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可积极参与检查淫秽读物或影片的活动。

(7)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如有些残废人可导致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8)抵消,是指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除夕打碎了碗,习俗上说句“岁岁平安!”。

(9)升华,是指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这是把本能主要是性能量转移到一个有社 会价值的对象或目标上去。

(10)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它与诙谐、说笑话还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11)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如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遇到挫折则自抬身价,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态,以免除在人们面前的尴尬局面。儿童在作业时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 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自我防御的特征:

仅以上述就可以看出,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

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不论你学历如何,性格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也不论你学过没学过心理学,承认不承认防御机制的存在,防御机制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我们日常生活有所体现。多数情况下,由于防御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活的更简单轻松一些;当然,但也不排除有的时候防御机制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下面我以防御机制的类别为界,举例来说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其实人的欲望是非常丰富的,但并不是每种欲望都可以被合理的满足。

比如说,没有哪个女孩子不喜欢美的,谁不想有钱买漂亮的衣服换各种发型用各种不同的高级护肤品呢?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如此水平满足如此需求。所以,当一个女孩不闻不问的走过商场里眩目多彩的柜台而置之不理的时候,并非她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只是她在丰富的“诱惑”面前压抑了自己。

二,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吃不到的葡萄之所以被想象成酸味的原因莫过于合理化了。比如说,其实每个人都很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个人最后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标准。可能有的人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考分不是很高,但他也许会说:“这种考试其实背背就能考好,但我就是懒的去费时间了所以没考那么高的分数。”

我的一位老师也说过:“学生要是考好了啊,肯定说是因为自己聪明!但如果是考砸了,老师就倒霉了,因为他很可能不说自己不努力却推脱说是老师不好。”这也是合理化的体现呢。

三,转 移——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欲念、态度,以为对方或社会接受困难而被自己的理智所控制,并把它转移到其它人或物件身上,以减轻心理负荷。

比如我们往往会发现,当一个人正在气头上的时候,谁和他说话他都会怒气冲冲的,好象他吃了枪子儿似的。其实他并非真的要向别人发火,却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心中的怒气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四,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些突发事件:比如亲人死亡的时候,家属刚得知消息的时候,有的人没办法一下子接受,就会表现的和家人没死似的,反复强调他并不是真的死去。常人看来可能有点不解,其实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五,白日梦——通过幻想达到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好象在青春期尤其明显。对爱情的理想化,对事业的豪情满怀的憧憬不能说完全在做梦,但肯定有白日梦的成分。

六,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这好象很难解释清楚的。电影《爱德华大夫》里的女医生明明知道自己是非常爱自己的病人的,也为他牺牲了很多,但在拥抱他的时候还是说:“我是你的医生,这些和爱情无关。”自己觉得好像反向形成在感情的事情里面更容易出现,因为感情是很细微的人们在里面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人们在爱的面前其实都是很脆弱的,所以有了这种奇怪的防御机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退行——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觉得这种防御机制的体现在电影里最为明显。我们常说“老小孩”,其实很多老年人都生活的很孤独,很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获得别人的关心和感情。有时侯看他们又像孩子一样撒娇耍赖其实也挺可怜的。

八,投 射——在看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投射可分为精神病性的和非精神病性的。前者是关于外部现实的显著幻想,常有被迫害意义,如“别人想伤害我,因此我得保护我自己”,对于使用者来说这种机制能改变现实状况,使用者的欲望并未得到满足,他的不愉快感觉由于将责任推诿于他人,从而得到减轻。后者指一个人将自己不承认的感情推诿给他人,如“不是我不好,是他对我有成见”,它包括由于某种怀疑而拒绝亲近别人以及对外界的危险发生显著过度的警觉性。对使用者来说,它最常能改变的是那些由于人际亲密关系受到威胁或由于体验到这种威胁而引起的烦恼。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自我功能,它使可能发生的冲突用妥协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旦这种机制与自我机能中的主要限制作相关而使内部决定作用减少,自我边界发生僵化时,它就属病理性的。在这个时候,他的外部现实知觉被严重歪曲,自我已没有能力去正确检验现实。在孩子身上,他们确信自己的投射是真实的,并期望外界也按他的愿望去做。

九,升华——个体把那些不为社会或他人所接受的行为所导致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符合社会标准、高尚追求的行为,即“化悲痛为力量”。

例如失恋后不是一蹶不振,也不是愤世嫉俗,而是通过奋发上进,写诗写小说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以消除焦虑情绪,重新找回自信,保持内心的平衡。

据我所知,很多世界上很知名的人物也都有升华的例子:贝多芬失聪后坚持创作出更有震撼力的作品等等。其实身边也有一些有“升华”影子的小例子,比如说某些人天生家庭状况不好,但他没有把这做为拉后腿的劣势反而把它当成自己奋斗的动力。

十,抵消——是指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除夕打碎了碗,习俗上说句“岁岁平安!”。

十一,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考试不及格为“褂了”,这样说起来可以减少尴尬。

十二,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这在残疾人身上看的很明显,比如盲人的听力特别好。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有小儿麻痹症,但学习班特别棒,我想或多或少也有些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吧。

十三,去圣化——由于曾经有挫折的经历使的以后在看待同类问题时候都带有消极情绪。

我总觉得“习得性无助”有点去圣化的意思,好像因为怕再受挫折而宁愿把自己笼罩在黑暗里。这例子比较好举,比如有的人在一条路上走的时候被一个小孩子抢钱了,再路过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每个小孩都很警惕,觉得他们很像贼;再有,有的人家庭不幸福,父母离异,可能他就会对结婚有阴影,和异性交往的时候也没有安全感。

下载“自我”的概念诠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我”的概念诠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种自我的概念

    三种自我的概念系统简约的介绍三自我的特点与性质。儿童状态指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导致任性、无理智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的儿童状态(又称赤子,即无忧无虑、讨人喜欢、令人愉快......

    个别化学习的概念诠释及其构架

    个别化学习的概念诠释及其构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室 方舟 个别化学习这一概念,在我国是随着以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而得以强......

    自我性别概念测试问卷

    自我性别概念测试 你是100%的女性化的人,还是100%男性化的人?恐怕没有人100%,那么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两极中间,你的坐标在哪里?请首先自己认真且诚实的完成以下测试。 阅读每一......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具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0年代以后,班杜拉又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

    用青春书写激情 用奉献诠释自我

    用青春书写激情 用奉献诠释自我 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青春,有的人青春美丽在雪山哨所;有的人青春美丽在菁菁校园;有的人青春美丽在无影灯下......而我,愿将我青春最美好的年华,献......

    【BOBOS】【SOLO】【STUDIO】【LOFT】【SOHO】 户型概念诠释(共五篇)

    5个小户型概念诠释【BOBOS】【SOLO】【STUDIO】【LOFT】【SOHO】BOBOS BOBOS的由来 BOBO这一新生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戴维•布鲁克斯在其大作《天堂......

    立足岗位执着追求 奉献青春诠释自我

    立足岗位执着追求奉献青春诠释自我 ╳╳银行╳╳支行 ╳╳ 我叫╳╳,今年36岁,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工作,现任╳╳支行业务副经理兼坐班主任。自2003年至今,我先后被聘任为支行......

    用青春书写激情 用奉献诠释自我范文

    用青春书写激情 用奉献诠释自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在这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季节,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青春、激情与奉献”,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