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4:3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

第一篇: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

弗洛伊德分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卡伦·霍妮也有自己的分法:理想的自我(完美却不可能达到的自我)、实际的自我(被贬低的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经过努力后可能达到的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我过去渴望像佛祖一样理解一切人、爱一切人,这种无视人类自身局限性、对理想的自我的妄念,反而阻碍了真实的自我的成长,并且,因为理想的自我是不可能达到的,我处处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反而带来深重的自我贬低自我谴责与自我憎恨,简单来说就是creep情结,全面否定自己。因此,别人对我的欣赏、认可等只能让我不安。“他是他的被抑制的自我。这种自我贬低是由强有力的禁忌来维持的,这种禁忌不准许他逾越他为自己规定的狭窄的范围。”别人夸我一句,我就暗自骂自己十句,以求平衡;别人骂我一句,各么我就更加名正言顺地贬低自己了。同时,还自以为是对自己高要求,取得道德上的优越感(“殉难者的荣耀”,虽然我其他地方比不过别人,但至少在自卑这一块。),旁人也容易把这种自我否定误解为谦逊。但实际上,这是带有强迫性质的神经症的根源,它并不具有任何建设性,这种剧烈而持久的内耗,耗去了人太多的精力,以至于丧失了发展自我的动力,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它的破坏性有多大。我甚至没有真正同情过自己(真实的自己),有的不过是在痛苦中“自怜的扭动”。

当神经症的自尊(即一方面无限美化理想的自我,并把自己的弱点美化为美德,一方面因达不到这种标准而憎恨实际的自我,这种憎恨有时以外表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患者变得愤世嫉俗,藐视一切价值观)和真实的自我产生冲突时,人们会依据自己的性格和早年经历,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而不论选择哪种(其实不应该说种类,因为精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它通常采取几种方法加以混合,所以准确来说应该称为倾向,即哪种解决办法占主导地位。),其出发点都是在于自我保护,使处于夹缝中的真实的自我不至于崩溃,但这种保护往往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就像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一样。这三种倾向分别是:傲慢-报复型、自我谦避型和超脱型,各自对应三种解决方法,即反抗、顺从和逃避。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以超脱型为主导人格兼有自我谦避倾向的那种。超脱型看起来蛮好的哦,很有智慧与世无争的样子,但这并不是那种真正健康的通透的超脱,而只是为了保全真实的自我,以退出内心战场同时退出积极的生活为代价,结果在外表上给人以内心平静的假象。因此这种与世无争是个收缩的、限制的过程,是使生活和成长停顿的过程。

超脱型神经症人格的两大特征,其一是“他成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旁观者”(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迷恋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生活,到后来甚至在想到自己的时候,率先冒出来的词竟是“她”!而我还暗自为能冷静地观察剖析自己而得意,其实这正是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的表现。我观察生活,但并不愿积极地参与生活。)第二个特征则是“缺乏取得成就的任何认真的努力,而且对作出努力抱有反感”(对我来说,自发地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是高看自己的表现,也是自私的;只有在被他人“胁迫”的状态下,我才能为自己的努力找到理由,但同时我又反感一切强制性的东西,于是常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陷入僵局,而我仅以为这是没有灵感的缘故,读后感《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

经过近一步分析,我们找到了与世无争的本质:对愿望的限制。这正是我长久以来着力于发展并反复用来说服自己的理论啊--对别人抱有期待是自私的,不应该强加给别人任何东西,因此这是一个强迫性的交易:我“必须”不对任何人抱有期待,所以别人也“必须”不对我抱有任何期待。“表面上并不苛求的超然的人也会坚持一个要求,即:不要别人打扰。他感到他无所求于人,因此他有权利不让别人来管他,无论他有什么危险。'不要别人打扰'通常的含义是不要别人批评、不要别人对自己抱有期望、不想努力--即使努力是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他可能走向另一极端,就此对生活变得过分谨慎…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要求。相反,他不想再一次认识到他的要求不起作用。”

分析了那么多(我纯粹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看官可以无视上面冗长的胡话),那么卡伦·霍妮的理论到底真正打动我的是哪里呢?毕竟我过去精神分析类的东西也稍稍看过一点,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比照着描述把自己往里面套,套完之后就不了了之,觉得自己更了解自己了(谬矣谬矣),但并不打算做任何改变(这恰恰说明我还没有找到真实的自我)。如果单单只是分析准确的话,有些星座分析看看也很准的,又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任何人都能从一个笼统的描述里找到和自己相对应的那部分。卡伦·霍妮理论的核心,在于她认为人是有渴望成长的愿望的,就像一颗种子,天生就想要发芽一样。如果说过去的精神分析师像神一样,试图把一些能够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较正常地生活下去的方法灌输给患者(这往往在表面上看起来患者是“正常”了许多,但实际上内心冲突并没有得到根除,只是在更深更隐秘的地方躲藏起来,结果创伤一辈子都在默默蚕食患者的内心);而卡伦·霍妮一派的精神分析师则相信患者本身有成长的要求,他们做的只是把真实的自我引导出来。事实上就像正常人要变疯绝非易事,精神病人要康复也是困难重重的,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往往拒绝“正常”,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多年以来自身反复磨合出的一套应对冲突的办法,虽然痛苦但他至少掌握得很好,变成一种熟能生巧的习惯,他们害怕精神分析师将把他们改造成面目模糊的所谓“正常人”,正是这种恐惧抵御了他们做出努力的决心。并且,患者往往渴望“顿悟”似的,一次性根除所有问题,豁然开朗的解决方法,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养成他的性格、他的内心运作机制用了那么多年,要改变它自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真正的改变是潜移默化不可察觉的。卡伦·霍妮并不打算告诉患者怎样才是正确的、怎样才是正常的,她只是引导出患者真实的自己,让它自己做出决定,要生长成怎样的植物,开出怎样的花朵。正像她自己说的“弗洛伊德没有看到人类身上的建设性力量,还否认人类有真诚的品质…弗洛伊德哲学从深层意义看是悲观的。我们的哲学虽然承认神经症中的悲剧因素,却仍属乐观的。”

一个喜欢的小段子,从《女孩闲念》上看来的(一本模仿《懒人闲思》的维多利亚无名女性写的小书):她家的兔子死了,她给兔子做了个坟,上面种了一棵卷心菜,为了提醒它,它错过了多么美好的东西。那些在神经症中痛苦挣扎却不自知的人,那些精神崩溃发疯死去的人,那些在绝望中自杀的人,也应该有人去提醒他们,他们错过了多么美好的东西。

最后引一段胡适的话,前两天和人聊天时候突然想起来的,后来细细咀嚼,越来越喜欢,而且和卡伦·霍妮的理论暗合。“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已经发生的事不要过于纠结,不然也是一种内耗,也不要后悔,重要的是你今后想成长为怎样的人。后一句“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我以前一直肤浅地以为这是破罐子破摔后的功利主义,现在方然省悟,这句话讲的是,你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人就是这样慢慢成长的。

第二篇:《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对影响神经症人格因素的著作。作者霍尼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

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

霍尼认为,神经症虽然是个医学术语,但在使用中却不可避免地要具备特定的文化内涵。所谓神经病人,是指那些行为、情感、心态、思维方式都显得不正常的人。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却完全取决于特定社会强加于成员身上的行为标准和情感标准。而这些标准却因文化、时代、阶级、性别的不同而不同。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都是相对的,在一种文化中是不正常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是正常的。所谓不正常的人,无非是指他的行为、感情、思维方式不同于一种文化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霍尼认为,神经症病人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一方面,他们对爱怀有病态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爱,逃避爱,无法获得爱。一方面,他们拼命追求权力、名声和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又怀着对失败甚至对成功的恐惧,竭力要逃避竞争。一方面,他们对他人充满了恐惧和敌意,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倾向放弃自我,顺从他人。所有这些病态倾向,固然一方面缘于童年时代,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焦虑,但更多地却缘于当前实际面临的冲突。这些冲突深深地植根在文化内部,从这一意义上讲,神经症患者个人的精神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乃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文化危机的反映,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只不过是一定文化内在冲突的缩影。

霍尼认为,神经症共同具有的基本因素就是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所谓焦虑,是指一个人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为了对抗这种焦虑,人不得不拼命追求爱,追求事业的成功,追求权力、名声和财富,以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但由于这些追求本身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而同一种恐惧又妨碍了他去爱,去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神经症患者总是处在无休止的内心冲突中无法获得爱,无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恐惧和焦虑,由此而造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霍尼认为,所谓异化,就是个人与他真正的自我相离异。在这种状态中,不仅个人的价值标准,而且他的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自我指导能力乃至他的全部感觉都转嫁给一种虚假的自我形象。这种虚假形象是他无意识中创造出来缓和他的基本焦虑,其作用在于使他从内心冲突中解脱出来。而他真实的自我则被另外视为一个陌生人而受到仇恨和压抑。一种内在的麻木使他泯灭了真正的感情,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和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之,霍尼通过对精神障碍和心理变态的深刻洞察,发现神经症远不是什么缘于生物本能的失调,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各种文化冲突以焦虑为中介,在人格中产生了一整套复杂的病态防御机制和内在动力,它们支配着整个人格,最终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如此,霍尼认为,个人想要获得精神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并不一定要通过发动全面的讨伐来实现社会改造,而主要应通过紧张的自我分析来解决内心的冲突,达到人格的重建。

第三篇:理想信念与人的成长

理想信念与人的成长

摘要:

一个人,只有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他的生活才有意义,否则他将活如行尸走肉,终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做。而时间在这种虚无的日子中流逝了,等他幡然悔悟的时候,青春已不再。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地大光明的彼岸。高尔基说过,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所以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理想信念,懂得理想信念的巨大意义,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理想信念 含义 意义 途径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提到理想,许多人或许会把它与梦想混淆。其实理想与梦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如两条平行线,起始点不同,落脚处也不一样。梦想是浪漫的,它可以无限美好,是一个人们永远追求但是却不会到达的“乌托邦”。而理想是现实的,它是有实现意义的,是一个人一段时间甚至一生的归宿。理论上说,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的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理想源于现实,有超越现实。龚世奇曾说,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照亮道路的火炬,也许它在遥远而偏僻的一个角落,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找到,让我们向着理想前进!

世上每一本宗教典籍都是在诉说信仰和信心带给人类的力量和影响。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信念是截然不同的,而我们现在对自己的信念往往就支配了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相信美妙,未来就会过着美妙的日子;如果我们认为前路荆棘丛生,转瞬之间那些苦难险阻就在眼前。所以只要我们相信会成真,有可能的事,它就必会如你所愿。因而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与成功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同时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高尔基说过,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一个人,只要敢想,敢相信,才有成功的希望。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理想信念就如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无论求索的道路如何漫长、艰苦、曲折,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引航,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排除万难,迎来人生的辉煌。理想信念是一切思想的先行官,否定它,就等于反对一切创造力的源泉。

2理想信念的作用

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激流中。

当爱迪生有了用电照亮世界的理想时,他坚持不懈,倚靠着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强大的信仰,经历了千百次的失败,终于找到了钨丝,你怎能不说是他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走向成功呢? 当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决定成为一个伟大的电影导演时,他灵活机动,坚持着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的坚定信仰,用智慧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制作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你怎能不说是他的理想信念驱使他走向成功呢?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确立了理想信念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指引着人生的奋斗目标,并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而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是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另一方面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并非只有鲜花和掌声,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而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

3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越是重要,就越要重视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而错误的不理智的理想信念则能导致人生的沉沦,成为人生惨败的罂粟。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前提是要确立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四篇:读后感宇宙与人

上周在自然辩证法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宇宙与人》,大致给我们科普了宇宙的起源,从太阳能量的产生——核聚变,到人类最原始的进化,虽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片子,但却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给我们科普了很多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这里就我印象最深刻的亮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点,在讲到陆地物种起源于海洋物种,臭氧层形成后,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他们之中大无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陆地,勇往直前,最后进化成了各种陆地生物,而部分海洋生物在陆地上进化了一段时间后又退缩回了海洋,他们的鱼尾还残留着进化出的腿的痕迹,片子里说:“人类是那些勇往直前者的后代,因此,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读到这里,我心里为那些勇敢适应环境的“祖先们”致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史永远是这样的规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过去生物们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选择考验,现在,人们要接受科技人文环境的考验,社会在进步发展,每个生物个体也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在社会浪潮中抓住机遇,勇敢前进,在自己高中的时候,按键式手机还是主流,但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智能手机迅速的进入人们生活,至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集通信,支付,娱乐,学习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工具,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发展非常快,在新时代里面,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改变,去适应社会,也要用我们的力量去改变社会。第二点,片子里讲宇宙的起源,讲生命的诞生,银河系说起来很大,但在宇宙中也只是小如牛毛,人类在宇宙中真是太过于渺小,行星恒星整个宇宙的寿命动辄千万光年,而人类的寿命最多不过区区百年,生命的短暂更让我觉得要好好珍惜,平日里看不开的钻牛角尖的一些事慢慢的划开,你看,生命短短几十年,为什么要不开心呢,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尽量去拓宽自己的生命价值,便是圆满的结局。

第五篇:《宇宙与人》读后感

《宇宙与人》观后感

——宇宙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看完《宇宙与人》之后,再一次让我感叹宇宙的神秘与不可估量。里面介绍了很多有关宇宙起源及人类起源的知识,解开了我对宇宙的许多疑惑。不可否认宇宙的力量,它创造了生命,繁衍了人类,让世界变得有趣。

人类是由基因构成的,而基因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合产生核聚变而形成的,基因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水星、金星、土星等星体,虽然有些特征和地球相类似,但是在它们上面,到目前为止依旧没发现有任何生命特征的个体的存在。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星系,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银河系、河外星系外,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物质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物质。也许有UFO,也许有外星人,宇宙是那么的神秘,那么地有魅力,现在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也许在未来,我们现在想的或许就变成了现实。

相对于宇宙的伟大,是不是显得我们人类更渺小了呢?

在银河系中的小小太阳系之中,有一颗星球叫地球,它显得很渺小,但是它却是神奇的、美丽的、独一无二的,因为有可爱的精灵——人类,生长在上面。万事万物都有生长、兴盛、消亡、消失的一天,太阳有,地球有,人类也会有,太阳在大约60亿年后就会消失,在它能量达到极限的时候,它就会爆炸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球,吞噬着在它周围的一切星体,包括地球,我们生长生活的地球,但是,60亿年,对于我们来说,它很漫长,因为我们无法活到那么久。

在宇宙的面前,我们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力量。虽然自以为是人类以为已可以掌控地球,探知宇宙,但那只是宇宙的怜悯而已。连我们都能创造出来了,不也一样能毁灭吗?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不就是宇宙对我们的提醒么?沙漠入侵、地震、海啸、泥石流、水灾、干旱„„宇宙正在用它的力量告诉我们,我们虽然聪明,能干,可以研究科技,改进自身,但它只需抖动一下,人类就岌岌可危。

既然人类这么的渺小,为什么我们还要每天为了科技、发展去奔波劳累,我们离原始越来越远,可是我们好像也离我们的目的越来越远。很多人为了能在短短的几十年的生命里,留下多一些美好的回忆,不停地追逐功名利禄,不断地追求爱情,不停地努力得到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活在世上,挣那么多的钱不也就是为了活的好一些吗?对于宇宙,对于地球来说,人类显得好渺小,仿佛“沧海中的一粒微尘”,来到世上匆匆走一遭,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来一片绿叶,也不带走一粒尘埃。那么从现在开始,我觉得就应该为自己而活着,人类渺小,但是精神不渺小,有精神向往支撑的人生才是美好的。

宇宙是浩瀚的,无边无际的,也是充满幻想的,更是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这是造物者的无限力量。是的,人是渺小,但我们会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活得原始自在一些,人类的命运是宇宙控制的,但快乐是由自己掌控的!

下载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宇宙与人》读后感

    《宇宙与人》读后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但这只是书本上文字告诉我们的,看了《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才......

    《鸟与人》读后感

    《鸟与人》读后感1 暑假里的一天,我闲着无聊,就翻开了《中外美文美读100篇》,无意中看到了一篇《鸟与人》的文章,其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小鸟的父亲告诉小鸟:“人类是世界上最......

    强迫性神经症教案

    强迫性神经症 心理督导师-催眠师-心理咨询师-中国北京中美英心理督导中心(官网) 2009-10-09 14:43:23 作者:中国身心健康培训 来源:教研室 文字大小:[大][中][小] 强迫性神经......

    神经症 案例三

    神经症案例三 一般资料:罗某,女,48岁,公务员,收入稳定,经济状况良好。高中文化,已婚。 求助者主诉:突发性头晕、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窒息感、失控感、出汗、濒死感、焦虑不安近6......

    《自然与人》读后感姚亮

    《自然与人》读后感 自然万物之间是生生相息不可分割的,就像鳄鱼与黄鸹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取得一个适度的零界点,从而更好更有利地在自然之中得以生存,人与自然也似这般,相互......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1 美术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用一句话说就是:“只要在生活中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就是美......

    成长读后感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读《教育文摘》中《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有感 青岛四方实验小学:曲伟宁 在人人都追求成功的当代社会,怎样去理解“成功”?对于孩子的教育,“成功”和“成长......

    《成长》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王海鸰的新书《成长》,心情还沉浸在书中的人物里、情节中。王海鸰的书不白读,总能给人一些有益的思考。《成长》写了两代人,两对夫妻关系在婚姻中的成长。老一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