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前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建构
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建构
陈丽文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教学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盲目仿袭专业舞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很难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建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刻不容缓。建构工作应当体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育对象特定化、教育目标具体化、教育内容园本化、课程模式自主化、教学模式渗透化五大特色,形成必修、选修、基础性和特色性互推互动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也应当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以愉悦的教学方法支持,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幼儿舞蹈课程设置教学实践
我国高等学校学前专业在风风雨雨跌跌撞撞中迎来了发展的良辰美景。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否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为学前儿童带来享受高质量教育的福音,重要的影响因子取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构,而舞蹈课程状况显然差强人意,譬如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舞蹈课程资源匮乏,课程目标定位含糊不清,普遍因袭照搬舞蹈专业的课程及教学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与教学杂乱无章,形成了一个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大拼盘。如何去迎接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风和日丽的春天,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建设迫在眉睫。
一、特色舞蹈课程建构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决定了儿童认知
[1]能力发展和儿童个性的形成。因而陶行知深刻地指出,学前儿童教育是人生最为关键的环
节,“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
[2]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这一功效的实现,决
定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实施效果,取决于学前教育师资;学前教育师资质素如何,取决于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精致或窳劣。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课程,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高等学校学前专业特色舞蹈课程建构的必要性。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必须重构特色舞蹈课程。这是由学前教育的对象决定的。这时期学前儿童独特的生理特征和智力特征,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处在接受形象为主的学习的敏感期。他们喜欢玩手绢、弄小草、捉小虫、喜闹腾、搓泥巴、堆积木,这些充满童趣的玩乐活动是自主意识形成的表现。舞蹈艺术的直观性、表象性和模仿性等特点,正好符合学前儿童兴趣的直接特点,从而成为学前儿童建立和培养兴趣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
明代学者王阳明指出乐舞是一种“栽培涵养”的教育良方,其形式符合儿童特定的心理特征。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
【】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3。所以,用乐舞喜闻乐见的形式唤起孩子的童真天趣,引发其欢乐之情,使其心中喜悦,学习乐舞则乐此不疲。他们从轻松快乐的学习乐舞技能技巧的同时,乐舞所负载的美与善就像春雨润物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拨动他们的心弦,促使美与善发荣滋长。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舞蹈课程建设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开设能广收美育效能。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和抒发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朱光潜曾指出:“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
[4]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P505—506舞蹈教育特别重要的功能还有培养学生美感判断,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因而,通过舞蹈教育,学生可以在思想意识、性格情操、智力发展、体态健美诸方面获得丰收,这正是具有综合性教育特点的美感教育的独特之处,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如果接受了良好舞蹈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审美力,必定会以满腔的热爱之情对待社会、学业和工作,受益者不啻是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还有不计其数的儿童。
其三,有利于培养幼儿园迫切需要的具有舞蹈特长的创造型幼儿之师。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创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舞蹈表演引导学生身心并举的美感体验;舞蹈教育使学生了解儿童舞蹈教材逻辑关系,掌握儿童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具备课堂教学的能力。舞蹈编创极关注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其中,必经的过程是从约定俗成的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选取教学素材,作为接触、领会、运用舞蹈语言的门径。由于“审美的判断在儿童身上一开始通常很少表现出来,即使有所表现时也是一幌而过的”,“如果以后违背儿童的自身意志与利益去教儿童掌握那种较高的艺术感与
[5]P道德性赖以为基础的审美判断力”,199必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这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与普通舞蹈专业教程与教学不同,以学前儿童为舞蹈教育的主体,研究儿童舞蹈动作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结构规律;并运用一定的技法,开发学生自由联想和艺术创造能力,使之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最终转换成将来从事幼儿工作中独特的教学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特色诉求
鉴于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置普遍是舞蹈专业课程的压缩版,内容与模式仅适合从事舞蹈专业的教学,缺少符合幼儿舞蹈规律和智力开发的教学内容,以及幼儿舞蹈教育的知识技能结构这一幼儿舞蹈课程教学目标严重迷失的不争事实,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进行全方位审视,重构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已经迫在眉睫了。
与过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相比较,特色舞蹈课程“特”在哪里呢?第一,教育对象特定化。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主要以本科幼儿师资毕业生为教学对象,大多数人是在18~22岁才接受舞蹈训练,其身体的先天条件和解放程度,尤其对各类舞蹈语言的熟悉程度,与舞蹈专业学生相比必然存在差距,不宜施以相同的教学内容和盲目追求高难度舞蹈技艺,高难度的结果将违背初衷。
第二,教育目标具体化。过去,学前教育目标迷失,导致幼儿园教师奇缺,而大量的新入职教师不能胜任幼儿园教职,舞蹈方面的师资尤甚。由于社会对幼儿教育师资需求多样化,包括日益扩大的幼儿舞蹈教育需要大量的初级舞蹈师资和有待规范加强的学前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的首要条件是要明确专业方向,即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以培养有舞蹈艺术特长的学前师资人才。
第三,教育内容园本化。掌握幼儿舞蹈动作体系的基本规律和结构规律,把握幼儿舞蹈教育的精神特质,掌握情感与动作姿态与情景的运用技巧是幼儿特色舞蹈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这里所言之规律、精神特质、情感与动作姿态及情景运用技巧,都不是来自“学院派”的奇思妙想,不是教师的灵感迸发,而是来自同学们将来就业之地——幼儿园。恰如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一条鞭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
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这个“事”就是幼儿学舞蹈。这样才能培养出幼儿园所需要的幼儿舞蹈教师。
第四,课程模式自主化。舞蹈课程模式以专业方向选修为主,内容设置为幼儿舞蹈入门、幼儿舞蹈编创基础、儿童情境舞蹈及儿童舞蹈教材教法等课程,二年级和三年级共四学期完成本部分课程内容。舞蹈基础训练和民间舞蹈素材训练部分归到必修课程,在第一学年完成。因此更加强调教学的阶段性和衔接性,使学生能真正部分地设计自己的专业技能结构。教学上必须体现专业特点,内容要求明确合理,真正达到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
第五,教学模式渗透化。当前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已成为整个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知识技能渠道要进一步拓宽,教学上要学习借鉴相关学科如音乐、表演、美术、体育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以培养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面广,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强的专业人才。[6]P666
三、强化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
“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性的知识结构是舞蹈课程的指导思想,因材施教是实施原则,明确区分舞蹈专业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畛域和培养幼儿园舞蹈教师的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设置成败优劣的判别标准。
1.综合性基训必修课。综合性基训课为学前舞蹈的基础部分,是未来幼儿园舞蹈教师舞蹈知识技能形成的基础。课程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芭蕾基训,通过教与学,规范学生的舞蹈习惯,使之掌握舞蹈正确方法及要领,同时增强和开发学生的体能及舞蹈潜能,培养良好的形体姿态。第二阶段系民间舞素材 最终培养目标是幼儿舞蹈师资力量,不能忽视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学习,在学习中吸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资源,使学生在掌握舞蹈素材的同时,了解舞蹈风格特点和民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关系。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拓展对舞蹈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把民间情调融入舞蹈语言,使之达到初步的舞蹈审美情感的表现。
在时间安排上,为了保障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舞蹈基础,综合性基训必修课在第一学年完成,第一学期强化舞蹈基础训练,第二学期着重进行中华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
2.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中的主干课程。教学穿插幼儿舞蹈入门、幼儿舞蹈编创、儿童情境舞蹈及儿童舞蹈教材教法课程等,按学期分阶段进行教学,务使学生达融会贯通之效,使学生通过学习打下扎实的儿童舞蹈基础。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贯穿于第二和第三学年。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幼儿舞蹈入门,这是幼儿舞蹈表演的基础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幼儿舞蹈特性及构成要素。采用赏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观摩各类优秀儿童舞蹈作品,在理论上分析幼儿舞蹈的基本要素及风格特点,包括作品创意、题材类型、形象、情趣、情节、动作风格、音乐等特点,以及道具的作用,时代特征和幼儿生理、学习特征等,使学生了解幼儿舞蹈表演性,开拓舞蹈的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教室方位感、舞蹈队形意识以及表演能力,掌握情节与情趣在幼儿舞蹈中的重要性。舞蹈表演实践在理论讲授、作品欣赏中穿插进行,在教师安排下,学生分组完成剧目片段的学习。要求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幼儿动律特征和节奏规律。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幼儿舞蹈编创基础课程,这是幼儿舞蹈技法的基础,让学生正确认识本课程的特征、知识结构,了解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从即兴训练认识动作入手,掌握动作层级关系,动作分解及发展,变化方法,培养幼儿舞蹈动作的思维方式,解决外化幼儿舞蹈艺术形象的编创动作基本能力,完成舞句、舞段的联系。要求学生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感受中捕捉形象,运用已掌握的动作发展变化方法和对幼儿舞蹈特点的认识,结合幼儿现实题材,包括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材料进行创作实践。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儿童情境舞蹈课,师生进入儿童音乐情境编舞,儿童情节编舞的结构,对舞蹈选材、舞蹈音乐、舞蹈构图、舞蹈情趣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儿童群舞画面和移动路线
在情境构图中的具体操作能力,重点完成儿童舞蹈语言、构图方式,准确表达舞蹈的情趣和情节,达到景生情,情生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儿童舞蹈意境。在能力上,对儿童音乐、儿童素材、儿童舞蹈具有结构编排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儿童舞蹈教材教法课,这是一门儿童舞蹈教学方法的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方面包括儿童舞蹈美育功能、教学特点、动作逻辑性与律动性,构建儿童舞蹈教材的指导思想,教材组织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驾驭局部教材与整体结构的纵横关系。通过对古典教材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了解及运用规律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方法的科学性,运用的灵活性),以课堂实践的方式将儿歌、幼儿语言结合舞蹈教学进行讲授练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幼儿舞蹈教学法,具备课堂教学的能力,对所学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到幼儿教育全方位中。
四、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教学
舞蹈艺术教育是一种艺术的审美活动,亦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体育活动与娱乐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教学是舞蹈艺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无疑应当具有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的特点。又因为学前儿童学习舞蹈是一种与游戏水乳交融的方式学习的,更与体育活动、娱乐活动难分此疆彼界,整个学习舞蹈的过程全程都浸泡在愉悦之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也应当全程贯穿怜悯原则。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面向的是未来幼儿园的教师,他们给学前儿童的教学都是基础性的舞蹈,而非专业性的舞蹈,在教学上除了强调艺术规范准确到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选择与编排令人愉悦的动作组合,舞蹈动作要有阶梯性,不能将专业舞蹈标准要求他们,使他们对本来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舞蹈教学感到索然无味。
其次,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在舞蹈课教学中的情感交流,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人们生活中情感释放和表达方式,故教师应当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完成动作的过程,及时予以动作方面的纠正,及时给予信任与赞赏。教师还应允许学生拥有自我见解,允许从失败中学习,获得经验。在充分放松的学习环境中,帮助学生挖掘创造的潜力和掌握专业理论技能,为他们今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教学风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之于舞蹈艺术,与舞蹈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大不同,舞蹈艺术不是他们的专业,只是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特色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多用鼓励性评价、纵向评价,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横向评价。凡学生有了一点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就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使之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学习过程中去。
复次,舞蹈教学以艺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突出学前专业特色的舞蹈表演、设计和创新意识,发挥舞蹈与音乐、美术、游戏、体育、文学、幼儿心理学多学科整合的特点,运用多学科的教学方法,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艺术特点,变单一教学方法为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的教学,从生命深处唤醒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意识和灵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2]《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
[3]《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王文成公全书》
(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版,第78页。[4]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5][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6]《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The Construction of preschool characteristic dance cours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Liwen
(Normal College Of 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China)
Abstract: Pre-school dan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pre-school arts education,it is non-professional, popularity of the field of dance education, with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professional.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ge of arts education and dance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in the pre-school arts education,The goal ofpre-professional dance cours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laborated.The need to 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rofessional dance courses,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e-school dance classe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creative talents to developare deeply investigated.To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chool danc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s a basis,systematic dance course structures , teaching purpo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constructed to regulate the various stages of teaching.Key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 dancing , dance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第二篇: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
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
刘健
(西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改革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可以促进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把大量过去由政府统管统揽的社会公共事业“转移”或“承包”给社会非营利机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事业管理内涵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
所谓公共事业,就是指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基本内容并包含必须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事务的活动及其结果。公共事业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社会公共事务、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通讯、邮电和公共交通、水、电、煤气组成的公共事业等。公共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其公共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共事业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具有公众性;
第二,它的服务内容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所以带有公用性;
第三,第四,它的服务目标是实现公众的共同利益,因而带有公益性; 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服务时是不需要交费的,有时为了弥补公共事业的经费不足,或者为了平衡在享受公共事业所提供的服务方面实际存在的差异,也会采用收费的办法。因此,公共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并在某些规定范围或空间内具有特定的营利性。
我们可以据此给公共事业管理作出如下的定义: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为了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依法对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公共性的经济事务的活动及结果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在国外多称为非营利机构(简称NOP),即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组织性、民间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五大基本特征,其中无利润分配机制是关键。即公共事业组织所强调的是这些组织的宗旨不是为了盈利,但它们的存在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并不等于说它们不可能盈利。事实上它们往往收入大于支出,但它们赚取的利润必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用于扩大向社会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而不是将利润进行分配,充分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性特征。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地培养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项比较新颖的管理类学科,而在国外。。。。。。。。资料表明,近20多年来,美国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比例。。。。。。。人员中约有10%~20%获得了公共事业管理或相近专业学位。政府在招聘公。。。。。。。。有公共事业管理硕士学位。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兴办公共事业管理学。。。。。。。。部门培养大批高级管理人才,满足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公共事业管理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所以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在比较高层次上交叉、综合运用的一个管理学科。因此,公共事业专业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应具有一下特征:
(1)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整体利益的实现、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宗旨。这要求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管理者要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公众与社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核心。
(2)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行为与公众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的矛盾与冲突,个人利益在实现的过程中主观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客观上又是要求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上为其提供保证、支持与协调,对有损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的行为予以约束和限制,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整个社会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要从整体的角度保证个体的正当利益的实现。因此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体察民情民意,保证社会正常运行与公众整体利益的实现。
(3)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如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而且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涵盖广泛的领域,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其操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思维敏捷,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把握大局,具有开拓与创新能力,具有全面管理才能。
三、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其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与训练,毕业生能“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与写作能力”等。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能力,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构造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与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传统学科知识与新兴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智慧、技能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确立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涉及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保险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高等学校。。。。。。。。。个作为其专业培养方向。
(2)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上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其它课程有机配置,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构成。。。。。。。群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术基础课群组和专业课及专业特色课群组三大类。
(3)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①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公共事业的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是以公共事业管理课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配置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人才培养中,要合理搭配素质、能力、方法、知识培养的比例。②强调课程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过去的课程内容从整体上说缺乏或比较缺乏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机制,通过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成素质教育目标。③处理好课程体系、内容的厚与薄的关系,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专业业务基础,在教学内容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加强专业基础的建设应该立足于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含量之间的矛盾,提高这类课程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益。④加大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比重,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不断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用的高校教学资源,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其课程设置分为:
(1)基础课及公共课群组。它包括:
第一,基础理论和政治素质课群。它由高等数学、外语、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组成。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5%左右。
第二,人文基础和能力素质基础课群。它可由法学概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公共关系学、管理秘书、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组成。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左右。
(2)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基础课群组。它包括行政管理原理、公共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公共关系学、行政法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定量分析、管理经济学等课程。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35%左右。
(3)专业课及专业特色课群组。它包括:
第一、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及分析、经济预测、公共预算管理、公共管理案例、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左右。
第二、精干的专业特色课程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一定是精干的,一定是突出特色,在反映公共事业管理与其它管理专业的不同特点的基础上,还反映出主办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并以此为核心,围绕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业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方面来进行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安排。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0%左右。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加强文理渗透,打通专业壁垒。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培养上应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淡化文理界限,加强纹理渗透,明确文理课程比例。
(2)抓好核心课程建设,立足自身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课程不同于各专业的必修课。。。。。。修课和主干课相辅相成。因此,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业管
理学科体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②核心课应该较宽泛的包括公共事业。。。。。。,体现宽厚的基础性;③核心课应该要求精华,讲求实效,反映出公共事业管理。。。。。。。应该充分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结合自身特点可以。。。。。。: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或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组织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经济数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共管理定量分析等。
(3)努力探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兴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介组织探究、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课程以及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和普遍规律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科技管理、体育管理、卫生管理、文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改造,积极开发这类新兴课程,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效率和效益的需要,将会给面向21世纪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4)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研究论文撰写,使大学生社会调查实际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实际科研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办出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与本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中,如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方向,选择其一、二个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力争在这一、二个专业方向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第三篇: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的要求酒店管理学院计划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力求对全省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面向全国,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为宗旨,依托我校商科大学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3-5年的建设期,努力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最终达到如下4个发展目标: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二)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与旅游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
(三)建成一支应用技能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质量突出的师资团队
(四)集成我校26年来办学的有效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点
(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论
二、特色专业发展思路与方案
为在本专业建设期末能够实现上述5个目标,我们计划采取如下发展思路与方案: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立足本科生专业研究、应用能力,对于旅游实践教学,我们增设旅游规划制图实验室、旅游资源展览展示实验室、旅游电子商务与咨询实验室等,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制订校外实训基地五年规划,依托实训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践的同时,开展双向科研经营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场所,取得一批产学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新的满足教学要求、合作紧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
基地内涵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旅游企业岗位需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一方面,每年围绕一定主题,组织我院学生参加旅游实践基本技能大赛,另一方面,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业余时间,去不同的旅游行业部门,进行岗前实习,切实提高旅游实践能力。
(二)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与旅游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与旅游实践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思路。主要从课程体系构建和旅游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展开。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两环节并重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关注旅游理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旅游产业、以及相关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出与旅游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只有坚持“两手抓”,我们才可能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又提高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1.理论环节
建设有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鉴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发展不足30年的新兴专业,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目前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其学科建设仍具有边缘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30年的办学经验的积累,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这些不足之处仍然会影响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因而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发挥我院教师自身积累的学术优势,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正视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缺陷和当前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在建设期内,课程总体设置上,围绕两个专业方向,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厚基础、强专业,提理论、重实践,精必修、丰选修,既要做到不同课程在内容上互相不重复和知识结构合理化,又要达到特色突出和优质课程明显。
2.实践环节
建设突出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鉴于旅游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部门,我们要完善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好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就业渠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巩固已经建立的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对于我
院自身,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教学体系,使实验室建设系列化,另一方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带领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旅游实践能力。
在具体发展措施上,依托我院课程体系基础,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将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和四大群组。两大模块为: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尤其是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四大组群是:旅游经营管理综合类、旅行社管理类、饭店管理类、旅游开发策划类。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集中优势重点办好与我院两个专业方向相一致的专业组群课程建设,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2门课程建设成校级优质课程,将《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成院级双语课程;另一方面,根据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增设一些关键课程,如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国际旅游发展前沿》等。此外,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力度。在调整、补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纲、教材、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适当推广网络教学,全面做好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
(三)建成一支应用技能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质量突出的师资团队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旅游相关行业和领域进行一线学习交流、旅游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学科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在具体做法上,推行年青教师导师制,根据每位外聘教师的主攻方向,配备校内年青教师做助课,以课程对教师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每个教师带一门主干课,另带一门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基本情况。继续改善和优化师资结构,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通过有计划培训、对外交流、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人才,包括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实现校企合作。此外,围绕学科建设,每年设立1-2个主题,聘请2-4名国内有影响的旅游专家,来我校举办学术讲座,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最终塑造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能力强、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
(四)探索、总结办学经验
集成我校26年来办学的有效经验和研究成果,应用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上,通过建设期的努力,形成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点。
(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其发展思路围绕旅游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教学改革论文的发表等方面而展开。
在旅游教学改革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上,其选题从两方面来展开,一方面是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来展开,围绕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与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则是结合我院优质课程的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改革、不同的理论教学方式与实践教学形式的尝试与探索等方面来展开。
教学改革论文的发表和教学改革成果奖的申报,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方面的课题来进行。始终把申报和研究教学改革方面的课题作为我们教学改革论文和成果奖发表与申报的一个有效的推动器,以该方面的课题来统领我们的论文和奖项。
三、预期成果
通过3-5年的建设期,我们将有望获得一批标志性的旅游教学实践成果,形成一套财经特色突出、且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批切实有效的能增强学生旅游实践能力的实验和实训基地,打造一支优秀的旅游教学团队,从而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培养基地。
在教学成果上,争取申请立项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在省级以上的期刊上,发表2-5篇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申请1项校级教学改革成果。争取参编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组织编写1-2部具有我院学术特色的教材。
在人才培养上,构建一套与旅游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将《酒店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2门课程建设成优质课程,建设1门双语课程,开设2-4门与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关键课程,争取申请立项1-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建1个实验室和3个实训基地,每年举办1场大学生旅游实践技能大赛,改革教学手段与方式,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尤其是旅游实验和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我院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吸引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来我校讲学。围绕教学建设,每年举办2-4场学术讲座。
四、建设进度
第一阶段(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外出调研、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起草实训基地与培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启动第一批子项目立项、教材编写计划等;举办青年教师示范教学系列活动和课程体系建设研
讨系列活动等。
第二阶段(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前期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继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精品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对第一批教改立项的子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筛选、启动《酒店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精品课程的建设。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完善前两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建设,包括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实践平台建设。落实实习、实践与培训基地;加强实验室、资料室、网络平台建设。对第一批教改子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对第二批子项目进行中期筛选检查。
第四阶段(2015年6月-2016年2月):按照对本项目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紧密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总结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酒店管理学院 2012.5.30 5
第四篇: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研究
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研究
摘 要: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体育课程;华侨华人;华侨高校
华侨华人(本文简称华侨)是指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和华裔[1],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体,又是重要的传播介质,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华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受体与载体,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大多华侨都发展到了三代或以上,受居住国(入籍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华侨特别是新生代华侨的中华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印记已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其文化的传承与介质功能也随之逐步消失。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塑或强化华侨的华夏文化印记,提高华侨的民族归属感,发挥华侨的中华传统文化世界传播的“桥梁”作用,是侨务工作和对侨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高校(本文简称侨校)不仅承担着新生代华侨人才培养的任务,更承担着对其教授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侨校体育课程不能与其它高等院校一样,将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体系,而应建立起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传播”为特色的个性化体育课程,以实现对侨培养人才和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双重目标。
一、侨校与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1.侨校的创办与发展
侨校是指国内、国外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学校。在国内,侨校是指由各级侨务部门直属的,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学校。本文的侨校是指以招收华侨为主的高等学校,包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等。侨校的创办可追溯到1906年的清末。在南洋华侨子弟归国求学的热望下,清末五大臣之一,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了第一所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华侨校学校――暨南学堂(暨南大学的前身)。[2]解放后,为了满足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回国接受教育的需要,我国先后在华侨较多的地区创办了华侨大学、华侨中学等一批以招收华侨为主的各级学校。目前,我国侨校已培养了华侨学子10万余人,在校华侨学生达8千余人。侨校跟其它高等学校不同,她是在国家出于对本国侨民教育的基础上,由基础教育逐步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具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教育的色彩,肩负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3]作为为全球华侨服务的教育,立足“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会通中外”成为侨校的一种普遍的办学思路,他们正沿着这一思路探索建设个性化和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2.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侨校特色体育课程是指反映侨校特点与规律,有别于其它院校的个性鲜明的体育课程,既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与体育有关的隐性课程。侨校“为侨服务”的特点决定了侨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增进华侨学子健康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因此,侨校特色体育课程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实现身体练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体现侨校身体育人与民族文化育人的特色。
二、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1.贯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成功,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社会现实表明,我国要在经济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要有强大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强国”为目标,促进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伟大战略。这就要求不仅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还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因应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以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内容,发挥其面向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受体与介质的华侨优势,为促进祖国文化的传承和世界传播,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贯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服务。
2.维护中华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种抵御外族入侵的“软武器”。“失去了文化,一个民族的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最终可能融合在强势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4]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许多民族文化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少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而逐渐湮没,危及本民族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安全。中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置身于事外,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下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发挥其面向华侨学子的优势,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国并发展壮大,在文化大融合中掌握主动权,对提高我国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独树一帜具有深远意义。[5]
3.实现中华文化到世界文化的升华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要取得新的辉煌,必须走向世界大舞台,与世界强国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中华文化要发挥其先导和支撑作用,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华文化去了解、熟悉和接纳中国。另外,我国要成为国际国家,民族文化就不满足于停留于国家文化的层面。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国际国家论”中曾说:“日本越要成为国际国家,就越要思考……如何在世界上传播日本文化!”[6]可见,实现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前景的重要而迫切的事件。华侨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国度里,是得天独厚的中华文化传播介质。他们将中华文化带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产生新的文化,适应于他们生活的地区和一道劳作的民众,逐步演变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7]因此,华侨的文化传播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更加主动承担起新生代华侨民族体育文化教育的重任,通过他们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带到世界各国,为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升华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现实需求
1.为侨服务,服务侨校特色
侨校是由华侨倡议和捐资建设,为华侨子弟教育服务的,以华侨为培养重点,面向海外的华侨教育基地。老一辈华侨倡议在国内办侨校,将其子女送回国内读书,除了寄望他们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希望其后代能学习和感受祖国文化,增强其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感,确保其中华儿女印记永不褪色。因此,侨校除了要以科学知识育人之外,还要通过中华民族传统进行文化育人。这就决定了它跟其它普通高校在办学宗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还要体现为侨服务的特点,反映为侨教育的个性特色,更好地为侨服务。我国著名侨校暨南大学的“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和中国华侨大学的“传播中华文化,为侨服务”办学宗旨都围绕“侨”做文章,突显了“侨”特色。作为侨校课程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体系也不例外,除了要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的健康之外,还要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纳入其课程内容之内,做到既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侨校特色和“大华文教育”理念①。
2.满足华侨学子对学习中华文化的愿望
尽管华侨学生出生在国外,但是,血脉相连使他们对祖国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往往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笔者对暨南大学2010、2011级的212名海外华侨学子的调查表明:有557%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是归国学习的最主要原因;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为了到国内学习中华文化和领略中华文化的真谛,他们甚至放弃了到欧美国家名校求学的机会。在体育课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有520% 的被调查学生首选武术、舞龙舞狮、健康活动(如导引、五禽戏)等中华民族传统项目,超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有超过612%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增加一些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的内容。可见,华侨学子有着强烈的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愿望。因此,侨校体育课程也应因应华侨学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建立以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传播民族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3.发挥侨校的文化传承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场所,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高我国民族文化适应性是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侨校应抓住教育对象主要是华侨学子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中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借助华侨作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文化世界传播的天然介质优势,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作用。当然,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它不但要以提高华侨学子的运动技术、增进健康为目标,还要以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为己任。这就要求体育课程要探索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特色建设之路,发挥体育课程在高校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4.发挥体育课程的文化育人作用
一直以来,侨校体育课程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增进健康为目标的,其文化育人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体育课程更需要融入学校的育人大环境之中,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特别是侨校,由于承担着增进学生健康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因此,其体育课程不可能像其它学校体育课程一样只贯彻“健康第一”理念,而是应该将“健康第一”理念与中华文化传播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健康”与“文化育人”两不误。要做到这一点,侨校体育课应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外化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由过去体育课单纯的身体育人到身体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的转变,发挥体育课的文化育人作用。
四、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实践
1.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它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导的现代体育而言的,不同于少数民族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已成为一种中华文化的象征。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长期积淀形成,反映我国民族意识、文化心理、价值观与审美心理等精神生活领域的特征,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客体。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实际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与内化过程。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拔河、健身活动(如导引、健舞)等几大类,其中武术还包括套路、博击运动、功法等等。侨校体育课程可根据本校场地设施等的实际情况,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划分武术套路模块、散打博击(华侨多称散手)模块、舞龙舞狮模块、划龙舟模块、健身娱乐模块(五禽戏、木兰扇等)以及其它民族体育模块(可由地方特色民族体育组成)等由华侨学子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8]
2.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各种流派林立,分支众多,而且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自己的特点,单靠每周2节体育课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如何根据华侨学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以狮舞为例,中国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由于华侨主要来源于广东、福建一带,接触更多的是南狮,对南狮的理解也深刻些,因此南狮也会更受欢迎。故而,在教学时就以南狮为主,同时对他们介绍北狮的情况。再如,武术门派众多,在东南亚华侨中流传较多的主要有南拳、咏春拳、迷踪拳等等,因此,在教学时应选择广受华侨学子欢迎的门派,按不同学期进行教学。如:第一学期以教授南拳为主,第二期则以咏春拳为主,第三期则以迷踪拳为主要内容等,让华侨学子学习和领悟更多的中华文化,并进行文化内化。
3.文化感染与技能教学并重
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理解其中文化真谛和文化背景是很难真正学好民族传统体育的,缺乏内涵文化支撑的民族体育只会形似而神不似。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但要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动作,还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程进行该项目的文化背景介绍,让学生掌握该项目的文化内涵。如进行太极拳教学时,应介绍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并分别介绍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的特点,让学生在练习太极拳时将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另外,体育场馆布置可“还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场景,发挥情景的感染教育作用。这既有利于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掌握、增进身体健康,又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内涵,便于这些华侨学子在学成之后,将其所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到国外,并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4.课内外有机结合,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场”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仅靠课内教学显然是不足够的。因此,侨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建立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如武术社团、龙狮社团、五禽戏社团、太极拳社团等等,在课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华侨学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另外,还要借助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的中华才艺(武术)培训基地、中华才艺(龙狮)培训基地、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等开展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侨校内形成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场”,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华侨学子的中华文化感悟,并逐步提高其文化与身份认同感,实现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与文化传播双重目标。
注释:
① 中国华侨大学校长丘进教授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理念,开拓性地将原本针对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从事的语言文化培养,拓展到其他所有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大学里面有这样的专业、条件,有这样的教师、学生,只要涉及到这样的范围,我们都把它纳入华文教育,这样就不局限于招收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不单单是外派教师去国外华文学院及其侨校教书或者是举办短时间的夏令营。
参考文献:
[1]王望波,庄国土.2009年华侨华人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8.[2]胡军.百年侨校:民族、文化与使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3.[3]刘人怀.全球化进程与华侨高等学府的重要使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4(6):1-7.[4]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 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学,2002(6):53-57,64.[5]王铭,赵建华.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1):4-5.[6]赵建明.关于日本“国际化”历程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4):58-65.[7]刘人怀.全球化进程与华侨高等学府的重要使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4(6):1-7.[8]文明华,王振,隋文杰.关于侨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的理论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4):126-127,137.(责任编辑 于小艳)
第五篇:如何建构特色课堂
如何建构特色课堂:张俊华
特色学校构建的最高价值是文化形成。体现课堂文化的14个问题
1、你微笑了吗?
2、你的语言优美吗?
3、你的教学方法灵活吗?
4、你读懂学生的眼神了吗?
5、你是课堂的导演吗?你是课堂的协调者吗?
6、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
7、你讲解的时间在15分钟内吗?
8、学生主动训练、思考的时间超过25分钟吗?
9、课堂互动超过15分钟吗?
10、你运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来教学吗?
11、你用作业(口头书面)的形式来检测学习的效度吗?
12、你挖掘了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观和精神吗?
13、你传递的知识是否已应用实践并解决问题?是否就知识本身进行拓展探究?是否创造思想和知识?
14、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和谐吗?或严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