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4月

时间:2019-05-15 04:2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4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4月》。

第一篇:读后感4月

水云轩小学教学反思资料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容雁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之后,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案例,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案例说说我的观点。

案例89 的周老师说得好:“ 教师不读书------教育的致命伤 ”,因为教师不读书,教学没有什么新内容,教学也没有什么新方法,头脑里也没有什么新问题,见不到新的东西,目光自然会短浅,言行举止自然庸俗。读了这个案例,我想:是的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我们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就要有读书的兴趣,就要博览群书,还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想想,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也能行动起来,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第二篇: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

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迹》

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优美散文。作者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盼月,赏月、争月、寻月的趣味横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达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无踪,但文章题为《月迹》,仿佛暗示这高悬天际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迹可寻的,命题机趣地展现出孩子们淳朴天真的内心世界。文中所写,孩子们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确是从竹窗帘儿“溜进来”,又爬上穿衣镜,“是长了腿的”。有了这个“发现”,当月亮由满而亏而消失的时候,才引出孩子们院中赏月,争月的一幕。为什么要争呢?因为月亮圆满满的。月光“玉玉的,银银的”多么美好啊!美好事物谁不想拥有呢?争的结果怎样呢?奶奶送来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这场“争端”。原来,“月亮是每个人的。”同样是由于奶奶的引导,孩子们便在院外寻起月亮来了。在院里,他们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上,在爷爷的锨刃上都发现了月亮;在院外,他们又在“灿烂地闪着银光”的河上湾、下湾和河的每一处都找到月亮;后来,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月亮。最后,“我”由惊叹“月亮竟是这么多的。月迹读后感。”而得了自己的结论:“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愿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执着地追求。通过寻月,孩子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以及未来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因而眼下就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了天空上。孩子们的意识升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完美实现了。

这篇散文之所以光彩熠熠,美不胜收,是在于它的立意新,语言美,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亲爱的爸爸妈妈》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受益非浅。

文章讲述的是:德国法西斯对南斯拉夫残忍而有灭绝人性的战争。又结合了47年后的今天,各国人民对南斯拉夫这座小城所有受难人民深深的祈祷。而后各国作家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竟然出现了一幕为自己国家侵略它国而做出的狡辩。

这篇文章的感情生动形象,读完后是我匪夷所思。究竟世界为什么会发生战争?难道战争一定要杀人吗?1945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300个孩子死在了枪声下,而在枪声前,300个孩子一起发出了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

读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泪水不禁悄然落下,战争是多么的残酷,我认为,侵略才是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我要质问:世界上的落后民与国家一定要被剥削吗?难道人世间的七情六欲也在战争爆发时丧失了吗?

我真的想问一问:德国法西斯,侵略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假如你们生活在落后民族与国家里,你们也希望别人来侵略你们吗?

这是一个硬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都不可以,为什么还要强迫别人呢?

世界人民对于南斯拉夫的遭遇都持以同情的态度,那么对于我们中国呢?1937年的大屠杀,日本人杀死了我们30多万人,30万啊,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它的单位是人呢!血泊溅在地上,头颅也掉在地上。一切的一切是那么残忍。而47后的今天,在南斯拉夫,日本人硬要为自己国家所反下的错误而进行狡辩,而相反,德国作家则为自己国家所犯的错误而感到惭愧。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说法,惭愧,狡辩,相信正义还会存在这个世界上。

不要在有战争,我们需要和平!

第三篇: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

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迹》 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优美散文。作者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盼月,赏月、争月、寻月的趣味横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达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无踪,但文章题为《月迹》,仿佛暗示这高悬天际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迹可寻的,命题机趣地展现出孩子们淳朴天真的内心世界。文中所写,孩子们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确是从竹窗帘儿“溜进来”,又爬上穿衣镜,“是长了腿的”。有了这个“发现”,当月亮由满而亏而消失的时候,才引出孩子们院中赏月,争月的一幕。为什么要争呢?因为月亮圆满满的。月光“玉玉的,银银的”多么美好啊!美好事物谁不想拥有呢?争的结果怎样呢?奶奶送来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这场“争端”。原来,“月亮是每个人的。”同样是由于奶奶的引导,孩子们便在院外寻起月亮来了。在院里,他们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上,在爷爷的锨刃上都发现了月亮;在院外,他们又在“灿烂地闪着银光”的河上湾、下湾和河的每一处都找到月亮;后来,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月亮。最后,“我”由惊叹“月亮竟是这么多的。月迹读后感。”而得了自己的结论:“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愿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执着地追求。通过寻月,孩子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以及未来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因而眼下就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了天空上。孩子们的意识升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完美实现了。这篇散文之所以光彩熠熠,美不胜收,是在于它的立意新,语言美,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亲爱的爸爸妈妈》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受益非浅。文章讲述的是:德国法西斯对南斯拉夫残忍而有灭绝人性的战争。又结合了47年后的今天,各国人民对南斯拉夫这座小城所有受难人民深深的祈祷。而后各国作家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竟然出现了一幕为自己国家侵略它国而做出的狡辩。这篇文章的感情生动形象,读完后是我匪夷所思。究竟世界为什么会发生战争?难道战争一定要杀人吗?1945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300个孩子死在了枪声下,而在枪声前,300个孩子一起发出了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

读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泪水不禁悄然落下,战争是多么的残酷,我认为,侵略才是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我要质问:世界上的落后民与国家一定要被剥削吗?难道人世间的七情六欲也在战争爆发时丧失了吗?

我真的想问一问:德国法西斯,侵略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假如你们生活在落后民族与国家里,你们也希望别人来侵略你们吗?

这是一个硬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都不可以,为什么还要强迫别人呢? 世界人民对于南斯拉夫的遭遇都持以同情的态度,那么对于我们中国呢?1937年的大屠杀,日本人杀死了我们30多万人,30万啊,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它的单位是人呢!血泊溅在地上,头颅也掉在地上。一切的一切是那么残忍。而47后的今天,在南斯拉夫,日本人硬要为自己国家所反下的错误而进行狡辩,而相反,德国作家则为自己国家所犯的错误而感到惭愧。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说法,惭愧,狡辩,相信正义还会存在这个世界上。

不要在有战争,我们需要和平!篇二:月迹 教案 篇三:月迹

第十一课 月迹

(2009年11月9日——11月13日 第12周)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24个常用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需要重点掌握的常用词:“生怕、争执、足迹、失望、疑心、缠、羡慕、颤动、清晰、面面相觑”等,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境使用。3.汉字学习:对“堂、累、袅、糙、痒”等字,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进行学习。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安排】 1.第一节课检查词语预习,第二、第三节课进行课文学习,第四节课为课文的运用,第五节课为真实交际。

2.词语和课文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于检查交流、解难答疑。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语的音、义等。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句型并运用。

德育渗透点:

交际目标:能够叙述一件童年趣事。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 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一、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检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堂:正房居中的一间。堂,房屋的意思。

花骨朵:花蕾。

袅袅:形容烟气慢慢上升的样子。

累累:果实很多的样子。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痒:皮肤受到轻微刺激时的一种感觉。

无边无际:无,没有。际,边界。没有边界,十分广阔。

相依相偎:相,互相。“依、偎”都是依靠的意思。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生怕:常用于口语,表示非常担心会发生某种不好的事。

争执:常用于书面语,强调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吵”则强调声音很大。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踪,脚印,比“痕迹”范围小。

区别“疑心”和“怀疑”:“疑心”一般不带宾语,“怀疑”常带宾语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

3、用提示中第二、三、四的词语造句。

4、有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5、各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擂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得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读和写,能熟练的使用。

2、用10个重点词语造句。

第二节课 课文学习1(理解)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至第四自然段(3分钟—5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中秋的夜里,孩子们盼着什么? 2.月亮出现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3.“我们”的心情怎样?

4.月亮消失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1—4自然段)

描述中秋夜月亮出现和消失的情景。

(1)用拟人的手法描述,突出孩子的心理。

(2)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孩子的心情的?

(3)体会月亮出现和消失的句子。

(4)学习句型: “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

这一句型表示反复做某一动作。例如:

① 他吃了一个,还要再吃一个。

② 小张打了一个电话,还要再打一个电话。

2、第二段(5~24自然段)

叙述孩子在院子里寻找月亮的情况以及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1)月亮照在院子里的情景是很美的。

(2)美丽的月亮引起孩子们的遐想。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表述的内容。2.作业:

(1)熟读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节课 课文学习2(理解)

一、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六自然段(3分钟~5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

(2)奶奶为什么说月亮没有走?

(3)孩子们寻找月亮的线路是怎样的?

(4)通过寻找月亮,“我”懂得了什么?

二、串讲课文

1. 第三段(25—30自然段)

描写孩子们在院里、小河边、沙滩庞寻找月亮的情景。

(1)注意孩子们寻找月亮的顺序。

(2)注意作者是通过那些词句来表达孩子们的天真可爱的。

(3)深刻理解“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

(4)学习句型: “??刚??,??就??”

这一句型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相继发生。例如:

①他刚到家,外面就下起雨来了。

②爸爸刚回来,就走了。

“只要??就??”

这一句型表示前一句是实现后一句的条件,后一句是结果。例如:

①只要你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②只要坚持学习,就一定能学会。2.第四段(31~36自然段)

描述孩子们在沙滩上讨论月亮的情景。

(1)孩子们对月亮都有什么看法?

(2)孩子们为什么满足了?

(3)深刻理解“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四、归纳文章的结构

月亮是美丽的,美丽的东西每个人都想得到,而美丽的东西又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的心灵是美丽的,就一定能获得美好的生活,获得幸福。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孰读第3、第4段课文,做到能流利地口述。

3、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课时四:学习课文3(运用)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二、复述课文——说的训练。

1、每个人在小组中复述课文中的一个故事,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复述。

2、全班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代表复述得好,分别计分。

三、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训练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改编,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意等。

四、读的练习

找一篇描写月亮的文章,让学生读,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小结课文学习,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的短文。

2、准备结合本课主题发言。篇四: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有感

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我早有耳闻,但却知之甚少。在外出培训学习时候,我有幸听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从那一刻起我才发现自己从小对语文痴迷原来也离不开那一份“诗意”,二自己的教学中却忽视了这“诗意”中的语文味。于是,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我便毫不犹豫的买下。

其中王崧舟对肖绍国执教的《月迹》、王春燕执教的《猴王出世》、彭才华执教的《凡卡》这三节课的点评,是分别从诗意感悟、文本本位、语文知识三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的,由这可看出王崧舟的一些所遵循的教学理念。

在《猴王出世》这节课中,虽作为第一课时,但王春燕老师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这一知识点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句子,以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并让学生通过结合具体的文本、具体的语言、具体的情景,在自我实践中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问题,并最终达到自我意会。如果单从课堂实录上看,也许我们对王春燕老师这节课的评价只停留在从文本出发,重视与教学文本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很明显,我们这样的点评有点流于表层,并未深入发掘这节课的精彩之处。而王崧舟老师对其的点评分别从语言、人物形象、情感体会三个层次对课例进行点评,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王崧舟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言语性,而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在《猴王出世》这一课中,则是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简而言之,即是以语言表达为意图,学生的反馈也是语言表达,以文本为基础,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另外,王崧舟认为这节课中成功之点还在于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唤醒意会。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其中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也就是我们说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王崧舟这本书所作的自序题目即是《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评课就是评自己,是的,评课也许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立竿见影,但是可以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篇五:听《望月》有感

听《望月》有感

邹琳 王崧舟,特级教师,中国诗意语文倡导者,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2012年3月4日,我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望月》一课,两课时下来,感觉仿佛置身于宁静祥和的月圆之夜,有种不可自拔的感动。第一课时,课堂紧紧围绕“读月”而展开,把长的课文读短,读通。文有三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借着悠扬的背景音乐,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玩赏了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但这却“望月只是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品评了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又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王老师用“轻轻地读一遍”“柔柔地读一遍”引导学生读课题,初初去感受文章课题——《望月》,接着引出对文中三“月”的观察。

第二课时,峰回路转,课堂紧扣“写月”而展开。为此,王老师进行了二度创作,通过尽赏各路名家之月,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月迹》,斯妤的《小窗日记》。“望”出月之异同,那可谓是“望月不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精彩不止一处,随后,孩子们现场写月,那月,在带给听者以“笼着轻纱的梦”,“闻着芙蓉花的香”的同时,也为课堂的成功找到了最好注脚。这是一堂名副其实的小学语文精品课,王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精确的解读,巧妙的设计,生动的课堂,带着孩子们息心读月,带着老师们尽情品月,那份萦绕在心头的余味久久不愿散去。《望月》是一片700多字的散文,在王老师的眼里,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教学上也是以这三个层次来进行的,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学方法上,读和写始终贯穿其中,以“读”来品味作者的用情,用“读”来体会字词间的韵味,最后,落在“写”上,听写形式更加灵活,由积累到运用,使本堂课达到了一个最高潮,我不由得感叹这位大师底蕴之深厚!

借用作者赵丽宏的那句话“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是的,不同的课堂也能有不同的解读,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最富有特色的课堂。

第四篇:读书月 读后感

2012-7-5 16:40阅读(14)

不美却楚楚动人,不娇却我见犹怜。

总有那么一个女子,不施粉黛。但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仅淡淡的嫣然一笑依然可以明艳照人。

没错,她就是萧红。有人说,她是鲁迅‚最好的学生‛还有人说,她是‚五四的女儿‛。可我觉得,她只是萧红,一个用率真之笔跋涉在生死场的真性情女子。

萧红这两个字就那么准确的概括了她的一生。‚萧‛即萧瑟,孤寂。‚红‛又是那么的活力而热情。表现出对命运的顽强反抗。

她出生于黑龙江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地方,去世于香港。终年三十一岁。她的一生太匆忙,就像是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又像是昙花的一现。但那颗流星。在那一瞬间足以照亮整个天际。昙花,在那短暂中亦可芳香盈鼻。也许,越是短暂的才会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她命薄如花,却流芳百年。

很多人不敢读萧红,对萧红的作品敬而远之,只是害怕无法承受那爱与恨,血和泪谱写而成的文字。

他的童年,大抵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年了吧。相依为命的祖父,美丽的草地,乡间各种各样有趣的风俗与小玩意......遥远的童年,失去的梦,就像是手中扬起的沙土随风而去,缱绻着越来越模糊,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个仙境般的轮廓,令人回味,令人遐想。

她似乎注定是一个漂泊者。十九岁就开始流浪,她是一个早醒而忧郁的灵魂。她自此开始就是悲惨的。穷困、奔波,然而又是豪迈的、战斗的、革命的。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爱与温暖。或许是因为她的生活太孤寂、太灰暗了,只有爱情才能点燃她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才能为那漫漫长夜找到一个坚实的寄托。她用力的爱着,她的一生都在努力的爱着。每一次都轰轰烈烈,而每一次都使她伤痕累累。他们营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却又弃她在寒冷的角落瑟瑟发抖,嘤嘤而泣。她,终是一个倔强的女子,无论怎样的痛彻心扉,鲜血淋漓。都不能终止她追求幸福的脚步。

但,还是有些失落了吧,月明当空,倚着长栏,风撩发梢。她轻轻的吟着: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的路程/都成了昨天的梦 /明天的明灯。而却又隐隐的看出她继续前进的决心,对爱情的无奈而又满满的希冀。这是怎样一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境呢?

她的爱情,在那个时代的风雨中一次次绝望的凋谢飘零......孤影飘零为谁伤?为谁伤?

其实,她只是一个寻常的女子,追求平静而简单的生活,日子缓缓的在指缝间流淌而过,淡淡而贤淑的相夫教子......然而,这点小小的要求大抵也是难以满足的吧。萧军的离去,正当她身怀六甲。

却毅然坚定的选择和端木在一起。只因这个男人,给了她足够的温暖与尊重。

然而幸福最终还是没有眷顾她。

我想,她在流泪吧,在呼兰河畔,那疯狂的卷动着的乌云,那大声咆哮着的巨浪是在愤怒吧,是在哭泣吧......为她刚出生就死去的孩子孤独的灵魂,为她不幸的生活,痛苦的婚姻。

也许,上苍是在垂帘她,那较弱的身躯怎能忍受这样的痛击与破碎,所以,带她走吧,远离人世的沧桑与悲凉。命运的不幸与多舛。她走时,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陪在身边,一如她笔下那些悲苦的主人公,也是她一生深深寂寥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呼应的尾声。

她多想,她爱的人可以陪在身边,可是这次,即使他们可以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陪她,又能怎样呢?她的心已死去,他们再也无法抵达她的心里。

永远的离开,对她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而却又是一种深深的悲怆—

她的不忍,她的不舍。还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还有太多太多的情要续......‚我将与蓝天碧水处,留的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

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引病逝,只留下满怀苦楚。她短暂的一生,弹奏着一曲生命的悲音,却又以深情的目光,饱蘸浓情的笔墨唱出悲天悯人的生命咏叹调。

读萧红,使人深思,使人觉醒,又使人哀叹,使人愤怒。她的作品一度被低估,被误解,被忽视,就如未被侦测到得宝石,但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中,越来越熠熠生辉。难怪有人笑谈‚宁与萧红笑闹一夜,不与张爱玲喝一年咖啡。‛她虽然较之薄命,却轰轰烈烈,真真切切的活过一次。

斯人已逝,只留下一首首长歌令后人品读,瞻仰!

第五篇:《日》《月》读后感

《日》《月》读后感

《日》《月》读后感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是:王维是个大诗人,所以总是有人请他去作诗,在重阳节那个夜晚王维仿佛看见在他的兄弟里少一个插茱萸的人,原来这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就启发他写下了诗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全诗中我最喜欢的句子。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离别家乡的难过,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一个“独”字让我体会到了一个人远在他乡是多么悲凉,难过啊!

读了这首诗我想到了:这位诗人独自在外是多么的思念家人,重阳节那么多兄弟团聚只少了他一个人,这又让他很伤心。

《日》《月》读后感2

读完了这首诗,我掩卷沉思;愿天下所有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李白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现在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就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日》《月》读后感3

看了一半蕾切尔·卡森写的《寂静的春天》就有了一些感触。

书中第一篇“明天的寓言”写的是作者想象的美国一个美丽的城镇在居民的来到后大自然的毁灭与人们因疾病的理由。其实整一本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自己。

我觉得大自然已经给人类许多数不尽的礼物,但不是人类还毫不节制地向它索取更多。而且还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这不仅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寿命减短与疾病频繁的危险。书里面大部分围绕着化学的制剂,主要是农药。

放眼中国不仅仅是杀虫剂对中国环境的污染,还有各种简陋工厂的每日排放物排到水中污染了河水。数目过量的砍伐,煤矿大量的采取,废气的排放,使用重金属等等……都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危险。

我们着祖国的花朵儿就应该从不乱扔垃圾、不浪费粮食等爱护环境的事做起。更应该好好地学习成为国家栋梁,在保护环境这一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要时刻提醒身边的人要爱护环境。

我希望《寂静的春天》可以引发更多人的深思,为了人类,也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要时刻地谨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

《日》《月》读后感4

世界上有很多种爱。父母与你的亲情之爱;你对老师的敬爱;朋友与你的友爱人世间的每一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与你的人生紧密相连的。

哈利波特,魔法师莉莉和詹姆的儿子;罗恩韦斯莱,成绩优异的巫师;赫敏格兰杰,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孩。命运把他们连在了一起,成了传说中的“魔法铁三角”。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麻瓜和巫师和平的生活在一起,推翻那个邪恶的—伏地魔的黑暗统治。他们的友情经历了7年的考验。,他们也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奇妙的冒险。虽然有过许多磕磕碰碰,矛盾,误解。但这不但对他们没有丝毫影响,反而让他们的友情变得更加牢固。正是因为他们互相信任,互相依赖,愿意付出生命保护对方。最终才能将伏地魔打倒。

友情,一种超越骨肉血亲,超越国别地域的爱,信任对方,尊重对方的无私的爱。

《日》《月》读后感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王维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每到佳节的时候,就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重阳节他站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大家都插上了茱萸,只少了他一个人。读了这首诗,让我想到了,一年四季在外打工的爸爸,他很辛苦,一年很少回家,即使过节也回不了家,在外面想念亲人时的情景。记得有一年过年前,因为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雪,路上雪很厚,山体滑坡、道路被大雪封锁,火车、汽车等无法行驶,爸爸在深圳打工,回不了家。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闷闷不了,大家脸上都没有笑容,饭也吃不下,年都没过好,爸爸在那边给我们打电话时抽噎着,我和妈妈在电话这边给我们打电话时也泪流满面,我大声哭喊着:“爸爸,您快点儿回来,我和爷爷、奶奶、妈妈都很想您”。

读完了这首诗,我掩卷沉思着:愿天下所有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

《日》《月》读后感6

里面的内容要让我消化消化,我在思考,迷茫地开始想想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这样看来,我一直在被小我控制着,情绪化,不开心,缺乏安全感,焦虑,紧张貌似是我的常态,而我从未走出来过,而是把它们深深地隐藏着,忽然有一天爆发了,忽然又隐藏了。真我的表现形式是爱,和平,喜悦。而我好像并不是,离真我太远了,我一直有个怪异的想法,我不配拥有快乐和幸福,因为每次开心到一段时间,总会很神奇地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打破我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是亲人的离开。这本书给人启发很大,但是真正完全领悟,去做到确实需要坚持,需要时间的锤炼,我经常被人说,为什么我的眉头一直是紧锁的,其实别人不说,我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现象。也许我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慢慢调整,逐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放下和继续之后的生活,感谢我看到了这本书,虽然哲理韵味很强,但是许多内容我心里也达到了共鸣,欲速则不达,我要沉下心来,不要轻易被小我牵着走,要正视自己的一切,包容,爱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加油,期待时间的奇迹!

《日》《月》读后感7

很小的时候,记得背过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背的时候,不甚了了,前面就好理解,茱萸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今日随爸爸登白云山茱萸峰,一边吃着茱萸果,一边听导游讲这首诗的意境,才知道什么叫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你知道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写的吗,厉害吧!当时王维在长安考取功名,远离故乡,又逢当年重阳节,京城内外家家户户,呼朋唤友,成群结队登山祈福。作者却一个人呆在客栈里,想想故乡的朋友都去郊游爬山,兴高采烈的神情,此时自己想念朋友,相信故乡的父母朋友也会想念自己,真是无限伤感!

从未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我,似乎很难理解乡愁,恰好又读到一首台湾的小诗,成了最好的解析。“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载读后感4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后感4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员读书月读后感

    《浴血荣光》读后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光荣和梦想前仆后继,为了国家与未来浴血奋斗,为了信仰和忠诚无怨无悔......

    党员读书月读后感

    《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读后感想猇亭区实验小学马亮 《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一书篇幅不大,但是它以专题形式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在掌握大量的、充分的、经过精......

    郑涵月读后感

    读《雷锋车的故事》有感雷锋是个好榜样,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赣榆县金山远庄小学 一(2)郑涵月指导老师:范雪蕾......

    廉洁读书月读后感

    廉洁读书月读后感 现在,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国内国外的钞票象树叶一样满天飞,最容易落地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廉洁读书月读后感,欢迎参考!......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宫春虎先生拮取其“月是故乡明”之句,把情感与诗意严谨的结合,把其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画作之中,真是高妙至极。画作那深邃的内涵、超凡的意境,带给人无限的......

    《宗月大师》读后感范文

    《宗月大师》读后感吴婷婷宗月大师一生中都极为善良,老舍文中提到他为老舍儿时上学问题出手大方,他富时做慈善事业,穷苦时仍做,令其妻子、儿女忍受饥寒,尽管如此他仍旧好善。他的......

    对月读后感[本站推荐]

    感悟《我与地坛》 这是我最爱的文字。在图书馆上自习的时候,偶尔会看不进去书,或者是累了打算走走,我大都是直接奔向二楼那个熟悉的书架,在那个熟悉的位置上,有一本墨绿色封面的......

    《沱河夜月》读后感

    《沱河夜月》读后感 聂白银永城市第二小学沱河是永城的母亲河,它优美,典雅,时尚,婀娜。醉倒了今古才子佳人和诗人。自古以来就有“一河金,一河银,一河文。”的说法。是啊!白天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