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时间:2019-05-15 04: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第一篇: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

[1]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

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

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党委宣传部、网宣办和政府外宣办以及政法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警民(媒)公众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大走访”、“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室”、“当一天警察”等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警民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警民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牢固树立公安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公安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整合运用警方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以及公安专网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公安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持“第一时间”“用真实说话”,对基本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涉警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公安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

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含网上监管),“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公安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一是追求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同一。公安部长孟建柱在部属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所有涉警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公安机关或民警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2003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事件,由于成都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成都市公安局领导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的一纸批示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功挽救了一场公安舆情危机。二是追求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民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灵魂;公平与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我们在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外部执法监督,高度重视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努力实现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乌鲁木齐“7.5”事件的果断处置,既发挥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的专政职能,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宣传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合法性与彰显执法方式合理性合情性相结合以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教育挽救相结合,始终把宣传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贯穿于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严重失实、恶意炒作报道等涉警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公安机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市洞口县公安局成功应对“抢小孩,卖器官”谣传事件,依法追究了最初在网上发贴传谣的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亦是

[2]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成功例证。

3.网络舆情导控方法

(1)舆情分析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舆情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反应,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3]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

(2)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质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有专人负责,不间断的对重要网站的舆情、论坛等进行监控,各网站负责人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储存数据,并报负责的公安机关处理。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检测两种:

1、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其意义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论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2、突发事件监测: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可能给决策者很大的压力,使重要信息被遗忘,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遇到事

[4] 情时不慌乱。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导控机制中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因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现实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因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因而,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4]

(4)制定应急预案

在侦查到网络舆情以及舆情突发事件前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南乡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处于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网络舆情问题逐步暴露,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总结实施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以来的经验得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它的建立必将强化和促进综合治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实现网络舆情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反馈网络舆情信息,指导实践。而要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掌握其在建立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网络舆情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等所包含内容的总称。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之分。网络舆情信息可理

2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处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信息,即简单的整理,只供了解;二是高级信息,是对原始信息进行比较系统归纳、分析研究,可作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三)传递工作。按一定方式方法将信息从A地移动到B地的过程。要求:一是渠道畅通无阻、速度快、质量高,即迅速准确;二是安全保密。

(四)反馈工作。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控制决策的顺利进行,防止瞎指挥,贻误工作;可以将工作效果和决策措施相比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四、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信息本身就会失去价值,而且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预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一是真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想象;二是要准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

(二)坚持网络舆情信息时效性原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收集传递,就会成为“马后炮”,贻误战机;在这个原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多“胸有成竹”,少“雪中送炭”和下“及时雨”。

(三)坚持网络舆情信息适用性原则。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网络舆情信息冗长、范围大、内容复杂,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分类、筛选、加工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决策使用对象,提供对路的信息,有的放矢。

五、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和督办制度

(一)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程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和时限,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根本制度。

1、报告范围: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正在酝酿、策划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治骚乱和**或较规模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事件;较大规模的聚众围堵、冲出党政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事件;阻断交通要道等事件;较大规模(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闹事、械斗事件;涉及民族、宗教事务的事件;其他网络舆情信息等。

2、报告形式:坚持真时性、时效性、适用性原则,根据报告内容的紧急程度和保密等级,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形式,可明传、可密电。

3、报告时限:重要情况应在2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对事态正在发展和正在处置的重大事件,及时续报结果。

4、报告程序:重大情况应立即向党委、政府和综治办报告;一般情况向单位报告后逐级上报。

(二)审批制度。各单位和部门在报告时,应建立审核把关制度,以减少差错和失误。

第三篇:舆情导控工作总结

2013年舆情导控工作总结

为切实加强舆情管理,增强舆情应对能力和舆情应对水平,着力创造有利于司法审判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我院不断加强舆情导控工作力度,创新舆情导控工作方法。2013年,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庭审图文直播492件,直播新闻发布会10次,通过论坛监控、引导舆情42件,通过个人微博、马甲灌水、评论舆情70多件,全年没有出现重大负面舆情。现将2013年舆情导控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舆情应对领导小组。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舆情危机,我院决定成立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覃惠健亲自挂帅,分管副院长林小文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研究室负责人谢文杰担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舆情导控日常工作,对舆情导控作24小时动态监控。同时,精心挑选人员,组建了18名责任心强、网络技术过硬的法院干警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

(二)“四到位”模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全程监控、研判、引导、化解,有效引导公众舆论,切实保障全院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勤察”监测到位。由办公室、研究室落实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及时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涉及法院工作相关问题的舆情信息,确保重大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深研”分析研判到位。通过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分析、研判,根据敏感程度、来龙去脉和影响程度,制定急处置预案,以便迅速作出处置。“快应”防激化到位。发现涉及法院工作的舆情,立即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展开调查,掌握真实情况,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对敏感性的、有信访苗头的案件则提前介入,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严防负面舆情发生。“多疏”消影响到位。有针对性的对网民的留言、意见视情跟贴,进行正面疏导,尽力消除炒作空间,杜绝流言散发传播,及时化解各种负面影响,主动满足群众的知情需求。

(三)强化舆情反馈和应对策略管理。

在发生网络舆情时,值班网络舆情应对员及其他应对员在统一口径、统一指挥下,对重大舆情,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公布信息,并根据事件发展发布后续消息、应对措施。对博客、论坛等媒介出现偏颇、失真的报道,要求舆情应对员主动介入舆情,及时将舆情信息处理情况进行跟帖、发帖,引导网络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四)充分运用网络力量,主动公开司法信息。为更进一步推进“阳光司法”,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该院建立了法院系统各人社交网络群,开通北流法院新浪官方微博,利用官方微博开展舆情导控工作。利用官方微博进行庭审直播,并及时对法院重大活动进行播报,充分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把握了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自开通新浪微博以来,该院已在微博直播案件庭审492件,直播新闻发布会10次,报道法院重大活动13件,发表官方微博1875条,拥有粉丝32000人。同时,该院在广西法院裁判文书网985份,主动接受社会

监督。

(五)配合媒体加强舆论宣传,打好舆情主动仗。

“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要紧紧围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公开的事实信服人”的工作方针,本着“实事求是、快速反应、公开透明、妥善处置”的工作要求,配合新闻媒体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牢牢把握新闻媒体这一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把正确导向放在宣传工作的首位。一是主动邀请玉林电视台、玉林日报、玉林晚报等新闻记者来院旁听庭审或参与执行15次,让新闻记者亲身感受司法、理解司法、尊重司法,推动更好的宣传司法。二是及时公开重大案件的审判、执行信息,根据上级法院有关文件的规定,凡是对重大案件的审理和执行都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开案件审判、执行情况,以主动公开回应各方关切。三是加大法院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践行群众路线”等主题实践活动中所涌现出的典型和先进经验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宣传报道,让群众更好的感知司法、支持法院工作。四是加强同媒体合作,组织拍摄法治宣传报道片。通过报道片,以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思想,宣传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感恩事迹。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我院的网络舆情队伍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着手组建好我院的“网络水军”队伍,使之覆盖到全院各个庭室、各个部门,是当前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之一。由各庭室、各部门的网监人员每天负责监控、收集好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提高舆情监控的广度和效果。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要求收集、研判、处置制度。各庭室、各部门要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做好本部门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上报工作,制定好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积极配合研究室搞好舆情处置工作。

三是多部门协调合作,加强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加强部门间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预知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及可能的走向,提前准备好相关舆情预案,尽量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四是加强对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第四篇: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提出了设想,以期高校在解决学生突发事件中通过对舆情的监控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文转自[星论文网]

[关键词]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5-005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26 [本刊网址]http://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往往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具有很强的突然性、破坏性、扩散性、潜在性和紧迫性。近年来,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再加上借助网络使得影响越来越大,原因越来越错综复杂,尤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范围、对立情绪到破坏性都更加严重。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妥善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类型及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表现为以下几类:群体行动类事件,如要求权利或待遇的静坐事件等;心理情绪类事件,如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压力,学生出现忧郁、急躁、失眠等心理疾病;极端行为类事件,学生因就业、考研等心愿未遂,产生逆反心理,例如自杀、报复等事件;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如师生突发流行病、大规模食物中毒等;师德学风类事件,如行政管理人员严重渎职,教师出走造成不能按时上课和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考试作弊引发事件等。

2.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难以预料,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量能、声势、规模会迅速的扩散,一般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对抗性,隐蔽性,持久性等特点。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各种情绪、态度、意愿交叉的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论坛、博客、聚合新闻(RRS)等。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形成见下图: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自然型突发事件;二是社会型突发事件;三是内部产生型突发事件,四是外部传入型突发事件。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直接性。通过 BB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 学生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下情直接上达, 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二是突发性。校园内学生访问的站点相对较为集中,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三是偏差性。由于学生人生阅历较浅, 网络上发言者身份可以隐蔽, 加之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 网络成为一些学生发泄情绪的空间, 舆论的理性因素缺乏。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

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指出:“控制是指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传统媒体是通过“把关人”程序来控制信息的产生与传播的,但在网络媒体中,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传受双方角色模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自由化,给网络把关带来了困难,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再能完全决定和控制所传递信息的内容。由于网络传播把关功能的缺失和弱化,网络舆情常直接酿成了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校园网络(尤其是BBS)媒介参与其间,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媒体不真实、不适当的信息传播,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情绪化的、偏激的评论,往往会误导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学生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鼓动,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造成甲地骚乱、乙地声援、丙地联动的情况,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第三,校园中的学生事件往往暴露了社会的丑陋面和诸多的负面信息,而网络媒体不加过滤,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渲染,过度宣传社会阴暗面,会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的反社会心理。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到社会惩戒的担心,有时会诱发某些人的破坏欲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校园三大工作体系,增强网络舆情工作系统性

1.建立舆情收集工作体系并及时上报

首先,辅导员和班级干部等学生保持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过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并迅速上报给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院系了解事件后立即向党委宣传部或学校层面汇报;整合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网络核心工作团队合作工作体系,由一个职能部门(比如党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共同保障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运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该体系由学校宣传部、校办、学工部门、保卫部门、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组成,由网络舆情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长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下图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舆情工作体系)

其次,采取两级报送体系,在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应及时对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由舆情工作体系所采集到的信息,经党委宣传部和及其所属核心工作团队的整理与归纳,将网络舆情信息按照事件的性质分等级,整理报送上级。通过学校报送系统或渠道将整理的学校舆情专报报送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完成教育部思政司的舆情报送任务,形成高校网络舆情专报通过VPN专用传输系统及时报送教育部。

2.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

高校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得提高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对于热点和敏感话题的收集,对于某种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直观的网络舆情总体趋势的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建立校园内的网络舆情队伍信息库,将网络舆情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人员纳入其中;然后通过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的分析判断;最后,将有关舆情信息制作成简报,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管理部门反馈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网上舆情,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3.高素质网络舆情队伍的培养

要培育一支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过硬的导控小组,以主动参与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占领校园网络舆情的阵地,同时增强自身在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有制定完善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和组织制度,由专门的主管领导负责监督和指导工作,并由专职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吸引一批思想素质高且成绩相对优秀的志愿学生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工作,积极参与校园BBS热点话题的构建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群体共鸣,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工作,实现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内容的有效控制。此外,要加强网络引导员和评

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论坛学生管理员的作用,定期召开BBS站务人员、版主交流活动,交流网络管理问题和及时制作网络舆论动态,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研讨。

(二)构建高效的学生突发事件网络监控系统

1.建立对学生突发事件网络监控系统

信息是危机预警机制设计的关键,要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实时、自动的信息监测系统,包括网络信息监控设备、实名认证系统和日志记录设备。实名认证和日志记录可有效地阻止别有用心的人匿名登录BBS制造有害舆论。鉴于实名认证和日志记录在实际的网络监控中只能是一种事后干预的形式,并不能及时掌控网络舆情,这还需依靠网络监控系统来实现。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主要采取网关旁路侦听的方式接入,一般是基于TCP协议的6种主要应用服务和UDP协议进行监控,可以监控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

2.构建运用有害信息过滤系统

防范有害信息,传统的解决方法主要是针对网络进行限制,分为三类: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但这三种过滤方法均存在着影响网络正常使用、地址库更新、对邮件无法控制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从效果上看主干网接入方式更可靠但对设备的要求更高。

3.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设备加强排查能力

高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时应当考虑能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良信息的发布进行查处提供必要的线索和证据支持,通过完善网络建设,改进安全检测系统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如:日志记录设备供上网情况记录;实名认证和组测设备能提供嫌疑人身份;信息监控设备能提供作案流程和信息源,网络信息侦察系统和在线仿真系统能提供实用的方法等。通过利用网络系统设备的合理使用,能保障校园网路的通讯、舆情安全,排除校内的不稳定因素和学生突发事件隐患,能为思政工作提供工作目标和方向。

(三)建立健全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舆论、加强沟通、化解矛盾、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法律是政治思想的具体化、条文化,是国家政策的反映,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遏制一切不道德的行为,法律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法制教育恰恰就是运用秩序、正义、自由、效益、公平、平等、人权等现代法律精神去培养和教化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使他们将法律精神的意志、规则、知识、价值等融汇于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将法律外化上升为道德内化,最终在他律的范围内把自己塑造为自律、自觉、自在、自为的人,因此,将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是高校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学习,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 唐均.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 唐均.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3] 郑广峰.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2010,(5).[4] 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 冯润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诱因及应对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第五篇:网络舆情课题研究

几大事件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

一、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她在微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而她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正是这一点,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就当上了总经理,并拥有名包豪车,财产来源是否和“红十字会”有关?一时之间,网友们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红十字会有关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真假难辨,真相不明。

正是这样一个事件,一时间把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

红十字会及郭美美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

尽管郭美美引发公众持续的强烈关注后红十字会也开通了微博进行公关,试图挽回自身的形象,但是缺乏有说服力的说辞,民众的诸多疑惑未得到解答,红十字会在网络上遭到成片骂声。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降至冰点,官方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及表态均受到网友恶评。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7月7日,北京警方称: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无直接关联。红十字会自辩清白,而对关键问题的回避更是引发舆论的反扑,舆论愈演愈烈,红十字会公信力、民众对中国慈善的信心均跌入谷底。

公众主要针对郭美美个人的炫富行为,后期舆论矛头指向中国红十字会。该事件在网络发酵后,舆论普遍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无论是普遍网友还是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泄愤。针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建设话题的讨论成为舆论新热点。

在郭美美事件带来的**中,中国红十字会尽管也在一直努力争取挽回形象(开通微博就是其努力的重要表现),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回避、对关键信息的模糊态度,导致其向公众显示的决心和诚意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最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反而加剧了公信力的流失。开通微博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微博内容传达出来的公开、透明、坦诚、自省与积极作为。

二、长久以来,社会上广泛流传街头行乞儿童绝大多数受利益集团的控制,为博取同情以及迫使儿童乞讨,利益集团往往对这些孩子施加暴力甚至人为摧残,由于难以相信亲生父母会对自己的骨肉下毒手,人们怀疑乞讨儿童中的一部分是被拐而来。但一直以来,鲜有发现具体案例来证实这样的传闻,相比之下,善良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猜测。

2011年2月10日,8名在三亚市第一市场行乞的河南籍儿童被警方发现后带至三亚市救助管理处,经调查,这8名乞讨儿童均来自河南省周口市,其中7名来自该市太康县张集镇,当时的调查结论是不存在被拐与被胁迫行乞问题,孩子们均因贫困由父母或亲戚带至三亚卖艺行乞。

随后,太康市张集镇派出工作组赴三亚接回这批乞讨儿童。2月14日,带着海南省相关部门以及市民的关爱,孩子们踏上了返乡的路途。就在同一时间,《新民周刊》记者也开始奔赴太康,因为《新民周刊》接到了重要举报:这些孩子均是被亲生父母以《聘请演员合同书》的形式“租”给杂耍老板,以杂耍为名行乞讨之实,作为回报,这些孩子的父母每月可以得到数百元至1000多元不等的回报,但孩子们在外行乞的遭遇却充满暴力与胁迫,所谓“假亲情、假苦戏确是真黑幕”。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于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正式建立,微博一开通立刻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微博开通13天就有5万余人关注。大量网友参与到“随手拍”活动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微博支持此项活动,此后,包括吉林省公安厅打拐办在内的各地公安打拐部门纷纷通过微博挖掘打拐线索,取得了大量打拐成果。

“微博打拐”舆论拐点前后影响力对比

2011年2月至8月18日,有关打拐的新闻报道、贴文、评论达13000多条。

在此次打拐活动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微博成为官民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通过监测主要的门户、社区发现,从

本次活动官民互动较为频繁。公安部门通过微博接受网友提供线索,并转化为线下调查行动,取得了实际的工作成果。在齐心协力“打拐”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的发帖、转发、评论中,公安系统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提升了自身的形象。政务微博对于促进民政良性、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意义在这一案例中得到充分凸显。

三、8月4日大河报A07版刊发了题为“捡垃圾当晨练副局长成了‘街净哥’”的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上百家家网站和报刊对“街净哥”进行报道和转载,网上关于“街净哥”的评论已超过135万条。自“街净哥”事迹报道之后,在网上引起了口水之争,少数网友质疑是官员作秀,但大多数网友表示力挺“街净哥”,数家媒体和网站也对“街净哥”轩敬杰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

网友的质疑在于:“一个副局长真的肯扔掉官架子,干这种活儿?”,“现在真的还有这样朴素低调的官员吗?”。

有网友力挺“街净哥”,笔者是力挺者之一。“一滴水能见出七彩的阳光”,一件平凡的小事能反映出一个官员的精神世界。轩副局长是可爱的。夫妻晨练,拾垃圾,上班工作。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网上频频曝光的官员“艳照门”,包n奶,“弱智雷语”,贪污腐败等。“色”、“钱”、“权”都忙不完,你还能指望他们两口子恩恩爱爱坚持晨练吗?更遑论拾垃圾!“街净哥”不仅仅是带来大街的干净,更重要的是生活作风工作作风的本质和朴素,是“官德”的干净。胡总“七一”讲话向全党告诫:精神懈怠是一大危险。“街净哥”夫妻俩长期坚持晨练拾垃圾,回家吃早餐再按时上班,精神懈怠何谓之有?领导干部果能多些晨练拾垃圾式的生活工作作风,则落马者必大大减少也,社会风气必大大清正也。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正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在政务机构与官员、微博站方与广大网友的共同努力下,诸多政务微博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如同阿基米德口中的那个支点,有虚拟撬动现实,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武器。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礼物,我国的网络舆论相比其他国家也显得格外发达。只要能够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这一新兴舆论平台对于社会和谐、社会转型必将大有裨益。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卓有成效的尝试,显示了党和政府的胆识和诚意,也必将成为未来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奇兵。

下载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

    庆安县网络舆情工作联动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①,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

    浅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浅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情对司法工作包括检察工作的影响力明显加大。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3.3878.7%经常上网......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

    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

    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 ——浅析化解基层人口计生网络舆情危机工作 【摘要】 人口计生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与社会联络的纽带,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也是实现社会......

    XXX幼儿园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

    Xxxx幼儿园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 校园网络迅猛发展,社会焦点问题、偶发性事件、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网络舆情,这已成为影......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渗透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