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题。
6.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1)
2)
3)根据实验的分组情况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10.广泛性、研究方式的伦理性。
11.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1 2
12.教育研究的操作规范:1
13.发现问题的策略:1)教育实践2)教育理论(从科学建设的需要者提出问题,从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从交叉学科的交接点寻找问题,从中外教育比较中发现问题)
14.活动。
15.—即探究人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策略,即要回答涉及到价值的“为什么”,又要回答涉及事实的“怎么办”。
三 问答题
1.如何界定课题?
1)课题应该具体明确,以小见大
2)课题层能涵盖研究对象和内容
3)课题中最好只关注一个问题
4)题目最好用陈述句形式加以表述
5)题目最好用中性语言避免主观判断
2.课题研究步骤?
1)选择课题并进行充分论证
2)查找资料并撰写文献综述
3)准备开题并撰写研究计划(课题陈述论证)
4)选择研究方法并开展实施
5)撰写论文并主动寻求发表(结题陈述论证)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什么?
对象—中小学一线教师
过程—开展教学反思与研究活动
目标—成为研究型教师
问题二:教师的研究指什么?
教师研究:实践反思—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专家研究:理论发现—解决宏大的理论问题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指教师在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所作的系统理性的思考并寻求改进策略的反思性活动。
4.教师成为研究者—为什么?
1)教育外在变革的需要
家长、社会、学校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今天的教师之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来提成自己,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2)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师职业幸福的需要
5.教师成为研究者—怎么做?
1)培养反思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2)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研究技能,更要教师从思想观念上解放自己,把教育科研反思活动看作是自己工作的基本方式。
6.教育研究的价值
1)推进理论建设
2)改善教育实践
3)提高教师素质
4)提升职业尊严
教育研究活动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而应该是为了实践的改进而研究。
7.教育研究效度的分类
1)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可以精确解释研究对象的真实性程度,她反映的是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外在效度:又称推广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在其他情景中加以运用的程度,她反映的是研究结论的价值性。
8.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
1)研究设计中影响效度的因素:研究问题的清晰性;研究取样的代表性
2)研究过程中影响效度的因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遵循研究规范的要求
3)资料处理中影响效度的因素:原始信息的可靠性;信息加工的合理性;成果表述的恰当性
9.行动研究的认识
行动研究意在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他们的教育理论与他们教育实践之间的饿联系;它意图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
10.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研究的目的—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研究的情境—在性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研究的主体—行动者的研究(research by actor)
11.行动研究的开展形式
具体活动方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学观察活动、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 具体开展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
12.行动研究的评价:
优点:行动研究关注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行动研究凸显教师主体,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足:行动研究缺少科学规范性,需要专家指导
行动研究结论的推广性低,需要寻求理解
13.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明确问题、拟定计划、提出假设、实施方案、总结反思、撰写结论
14.观察法的类型
1)根据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关系
参与观察是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其中一员进行观察,从而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不直接介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活动。
2)根据观察活动的开放性程度分
结构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依据严格的步骤与程序,使用精准的观察表格记录观察对象的方法。非结构性观察是指依据粗线条的观察提纲,使用开放式的语言记录方式收集观察资料的方法。
15.定量记录
1)定量记录是一种偏向于采用分析结构的方式把握观察对象,以记录观察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
2)定量记录的具体方法:编码体系、等计量表
16.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是运用观察研究的方法,在对某个教育对象进行观察研究后撰写的研究报告,它是观察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篇完整的观察报告应该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要观察、怎么观察、观察结论、讨论和建议!
17.问卷的结构
1)前言—封面信、指导语
2)内容—调查问题
3)结语—其他相关信息
18.1)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背景问题,另一类是关于调查问题的研究问题。
问题的形式: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问题的结构(重点)从研究问题到问卷问题之间需要进行分解和转换,即必须要把研究问题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逐步的分类细化,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卷问题。
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问题的语言:A问题尽量通俗;B问题尽量简短;C避免歧义问题;D问题不要有倾向性E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问题的顺序:A简单在先,复杂在后;B封闭在先,开放在后;C行为在先,态度在后
2)选项的设计
穷尽性—选项应该包括问题所有可能的回答形式
互斥性—选项之间不能相互重叠和包含
19.问卷的饿实施
1)问卷的实施过程
A实施前准备工作
B问卷的初步测试
C问卷的正式施测
D问卷的后续处理(撰写调查报告)
2)问卷的有效性评价
数量评价--(有效)回收率
质量评价—信度检测法
20.教育实验的效度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解释研究对象的真实性程度。
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被试选择、被试缺失、其他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和可推广型
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实验对象的选择、前测的影响、实验安排的效应、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21.教育实验的控制
1)控制的原则—最大最小化原则
A使实验自变量发生的作用最大化,以便于比较分析
B使实验无关变量干扰作用最小化,提高实验的效度
2)控制的方法:A控制自变量的方法 B控制无关变量的常用方法
22.教育实验的设计模式
1)符号说明:
X表示研究者所操纵的实验影响
O表示测量分数或观察结果
--表示不同组研究家对象间的分割
。。。
第二篇: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二)质性方法
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第三篇:教育研究方法
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选题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 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而非正式评价正好能弥补这个缺点。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将非正式评价融合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并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反馈给学生, 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改进自己的学习。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非正式评价, 可以优化物理课堂的教与学。
第二部分:研究框架及研究问题
近年来,受到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学术界对教育、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所采取的观点跟以前有所不同。大家不再视教学为传输,而以其为互动,也不再视学习为被动地接受,而以其为主动地建构。传统的正式评价的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等缺陷,日渐受到各界的注意。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强调评价在教学中的甄别、选拔功能,而且更强调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学不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感情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在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1.评价应重视过程性。建构主义强调先前知识经验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在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随时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从
而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建构主义强调评价应该侧重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思想的转变与发展,知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因此,建构主义重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2.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强调,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简单“去情境”的对抽象概念的考试是无法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要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就应该将评价置于真实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2.当前中学物理学生评价中的问题
3.非正式评价的兴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2.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第三章非正式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现状调查
一、调研工具的编制
1.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观察提纲的编制
二、调查实施
1.调查对象的确定
2.调查的实施过程
三、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章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
3.学生对非正式评价的看法
二、非正式评价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
第六章研究总结
1.研究的主要成果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问题: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3.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有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收集数据方式
一、访谈法
选取嘉峪关市某普通中学中男、女物理教师各五名,选取时另外考虑了他们的年龄、教龄以及所教年级。
访谈提纲:
1.您认为什么是非正式评价?
2.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您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能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法方法简单地说一下吗?
3.您觉得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有哪些特点呢?
4.这些特点对您有什么启示吗?
5.您觉得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的作用在哪?
6.基于非正式评价对物理教育的作用,您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
么?
二、观察法
观察法一是应用于访谈的过程中,二是应用于真实的课堂观察;均做为对访谈的补充。随意从每个年级各选取一节物理课进行观察。
观察提纲一:
1.该学校中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
2.受访老师的性格、脾气及行为举止。
观察提纲二:
1.所选班级的教室环境及布局;
2.所选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学习氛围、总人数、男女生人数;
3.课堂进行中老师采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具体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学生的反应如何?评价效果如何?
三、问卷调查法
1.调查对象选取
随机选取该学校中任意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2.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主要涉及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效果及学生对评价的看法。其中,有关调查评价方法的问题有:
1.日常教学中,物理老师经常和我们有交流和互动;
2.物理老师经常以提问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
3.讨论问题时,我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并对他人进行点评。
有关调查评价效果的问题有:
1.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启发我审视自己;
2.有时候,物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能够对我产生影响;
3.当老师对我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后,我更加积极的学习。
有关调查学生对评价看法的问题有:
1.我重视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
2.我觉得非正式评价能让我更轻松的学习物理;
3.我希望物理老师给我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第四部分:反思
看到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这门课程已经即将结束,回想这一学期里自己的表现,确实值得反思,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开始,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我一直以为专业硕士是为培养高级的一线教师,我们只需要学习、锻炼如何讲好一节课而已。所以忽视了有关研究方法的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实践还是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掌握了更深更新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我研究的题目是《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最初的研究设计相比,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现主要介绍一下完善、修改、改进的地方。首先,根据研究题目我查找了更多的文献和书籍,对相关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进行了分析、整理。其次,通过认真思考,对自己的研究问题也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使自己研究的目的更加明确。接着,我阅读了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对质性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最初研究设计的数据收集方法等做了修改。最后,我大概整理、分析,列出了论文大体的研究框架。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论文做的还不是很好,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谅解。
第四篇:《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3班 朱清 学号E1005133321
课题名称:小学生阅读训练的研究
申请人:朱清
一、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已能阅读的本领。
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现代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交往,如果没有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提倡和鼓励学生把书作为自己生活中一部分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读书的效率。只有阅读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经过研究与调查,我发现小学生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偏少。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并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上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1—9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为800—1200万字,如果仅靠课内阅读的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二)兴趣偏淡。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其中个人办理借阅证的仅占0.09%。我对本校1~3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仅有34人,小学生中谈“书”色变的大有人在。
(三)目的偏功利。
在升学压力下,许多教师、家长布置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就是背优秀作文选和做大量习题,视与升学无关的课外阅读为浪费时间。
(四)内容偏杂。
调查发现,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包括动漫卡通类、故事类、科普类、武侠小说类、色情暴力类,文学名著和人物传记仅占一小部分。
(五)技巧偏少。
朗读时声音过高或过低,音色单调,经常出现读错句、破句、丢句、重句等毛病;默读时出声,嘴唇不停在动,速度太慢;不会使用阅读符号;阅读习惯不良,或眼睛离书太近,或歪着、躺着阅读,或摇头晃脑,或用手指着书本读,或在书上乱写乱画等。
附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刘清涌,《中学语文教学探讨》,文章标题:《培养学生阅读的“嗜好”》,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3年6月第1版。
[2] 作者:周旭伟,《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发表于 2009-08-08,网址是:http://gsyx.cersp.com/article/browse/3008237.jspx。
[3] 作者:金哲民,《阅读教学中的弊病及其诊治》,此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主编: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社: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出版,出版时间:1996年9月。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阅读还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储备知识、学用结合。如果我们能通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浓厚的阅读兴趣,独立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将是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寻求知识的泉眼。学生一但对阅读有了兴
趣,他们就会广泛觅食,学而不已,从而能获得比教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的还要多得多的知识。通过研究还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阅读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及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研究内容
1)对学生阅读的现状分析
在研究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在阅读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总量偏少。
(二)兴趣偏淡。
(三)目的偏功利。
(四)内容偏杂。
(五)技巧偏少。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一)是阅读障碍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小学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阅读时经常会遇到“拦路虎”,多次碰壁后,自然就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挤走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升学率的指挥棒导致广大师生为追求分数而耗尽精力,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三)是家庭示范作用的弱化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渴求。
为了生计,大多数家长奔波忙碌不停,很少能静下心来进行知识“充电”,这严重影响了孩子对课外阅读的渴求。
(四)是阅读的环境阻碍了学生阅读的深入。
有不少家庭认为读书无用,读课外书就更无用了。同时,影响小学生的社会诱惑太多。如,电视剧、武打片、各种游戏唱歌比赛、体育赛等等,很难让小学生静下心仔细阅读。另外,阅读的条件太差。许多农村小学根本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即使有,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里面的图书早已过时或破烂不堪。
3)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兴趣,使小学生乐读
(1)故事激趣。针对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的特点,教师可通过举办“童话故事大赛”、“动物故事演讲”、“探险神话故事会”,设立“故事大王擂台”等形式,让学生
去读故事、背故事。甚至去编故事,这样就养成了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2)悬念引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讲部分内容情节,吊起学生的胃口,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在解决悬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电视导趣。小学生爱看电视剧。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看同名文学作品,促使学生阅读。如电视台播放连续剧《水浒传》,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并将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诨号”和主要特长摘抄下来,让学生比较收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原著的区别。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电视虽然形象直观,但只能了解原著的主要情节,看后易忘,耗时多,而阅读原著可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学生们对好汉的“诨号”十分感兴趣,调动起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提高技巧,使小学生善读
(1)学会精读课本内容。要教会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读准每一个字、词、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精读的好习惯。
(2)学会速读课外读物。速读时要坐姿正确,视野开阔,便于“一目十行”;要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精力高度集中,快速地观其概貌,准确地把握原意。
(3)正确使用标注符号。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标注,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4)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按照“不动笔墨不动书”的要求,教会学生做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读书笔记的方法。
(三)创造条件,使小学生能读
(1)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有书本阅读。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带3~5本书进行交换阅读,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共享。
(2)设立相关课,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如设立阅读课,可采取同题阅读、自由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设立读物推荐课,做到书刊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推荐相结合,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设立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阅读过的书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记忆能力。设立体会交流课,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3)全社会重视,让学生有阅读的环境。提倡家庭亲子共读,做到家长与孩子奇文共欣赏,佳作共分享;父(母)子(女)同进步。学校、班级更要通过“读书节”、“红领巾读书读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四)享受成功,使小学生终身阅读
(1)“读书成果展”,让学生感受成功。读书成果展可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分类,通过朗诵看准确、默读看速度、卡片看分类、读书笔记看深度、阅读效果看作文等“五看”比赛,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展示,阅读成果得到肯定。
(2)“三授式”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主要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授头衔,就是结合“五看”结果,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朗诵大王”、“故事大王”、“阅读之星”、“小高尔基”、“盖鲁迅”、“小作家”、“阅读能手”等称号。此外,还可以用成功小学生的名字命名阅读课,如“吴迪阅读日”、“张丽阅读周”等。授特权,给成功的小学生一些“人无我有”的特别优越感,如可以无限制到图书室借书等。授物质,给一本有趣的图书、一块新颖的橡皮等,保持小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有目地的观察、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如何有目的地使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当前学校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以及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观察法: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总结。
3)案例研究法。针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或者不同年级的学生,为何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进步明显进行个案研究。
4)案例积累法:将每次的个案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5)经验总结法。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2、可行性分析
1)申请人为朱清在职教师,已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及课题组教师的支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1.了解到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等。2.研究文章的写作格式,有一种“标准意识”,如参考文献。
3.接触到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以前关注不够。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看一些重要的教育专著,以及学术文章,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4.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学会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或者说是写作时值得注意的地方(少说大话、空话),知道该如何去写一篇比较标准的开题报告或者学术文章。5.培养问题意识,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6.做学问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而是态度。
7.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有的严谨,有的温和,有的开放。胡老师严厉中也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