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和节能走科技创新之路高效环保引领行业跨越式发展
三和节能走科技创新之路高效环保引领行业跨越式发展
节能环保是目前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不管是在政府的红头文件里,还是在各大新闻媒体中,都随时可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相关内容。确实在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时,地球资源已经难以承受不加节制的过度索取,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和政府在此时提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特别是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节能环保产业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鼓励措施及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的节能技术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等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节能照明产业作为节能环保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将节能灯、LED照明灯、太阳能灯具等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开来,创造了年产值3000亿元的佳绩。在我国节能照明行业中,有一家位于惠州市的三和物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出众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不断推陈出新的节能型照明产品迅速从众多节能灯管厂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节能照明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据记者了解,三和物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cn)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与其成立至今所坚持的走科技创新之路有很大关系。公司拥有业内一流的研发人才及科研基地,不断进行节能研发,创新产品技术,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三和节能以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国际电工灯具产品标准作为产品研发制造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研发生产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模块式高效节能系列灯具、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商照转换型灯具、大功率节能灯、节能支架、节能格栅灯盘、LED灯具等产品均经过CE等国际安全认证。三和节能的产品不仅备受国内客户的青睐,还远销海外市场,成为我国节能灯管厂家的杰出代表。
三和节能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以应用领域广泛、产品类型多样、产品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完善而著称。三和节能可以提供车库、医院、超市、商场、银行等场所的照明工程改造,工厂车间仓库、体育馆、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室内照明以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新装照明灯具和照明节能改造服务。七年间,三和节能为中国电信、广汽丰田、三星电子、广本、白云机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一大批客户提供了最节能最安全的照明产品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一直赞誉。三和节能的老总对记者说,目前三和节能所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三和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第二篇: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应面向世界,以超前发展理念实现真正的发展;不断进行教育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
校领导逢会作报告都要讲“跨越式发展”,我们体会得到他们的雄才大略和心愿: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把我们学校建设成为名校。如果按部就班,不进行跨越式的发展,那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是要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超常人的思维,用超常规运作,而独具创造性的手段,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而实现终极目标的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不是按部就班,别人怎么搞我就怎么搞,而是要敢于自加压力,敢于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去安排工作。跨越式发展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上首要点就是要有跨越式发展的胆略。
正如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一样:“以前我们很想搞科研,但是没有人给我们指路,也没有人给我们推动力”。自从“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所”成立以后,老师们在研究所的导引下,积极探讨,认真钻研,致使外语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研争鸣”场面:中、老年有成就的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帮、辅、带”,青年教师勤学好问,相互之间你追我赶,科研成果日渐增多,教学科研频出佳绩。
外语系坚持跨越式发展的理念,结合外语系青年教师多、科研基础薄弱的特点,提出了“以老帮新论文修改机制”、“以强辅弱课题立项研究机制”、“以教材编写促进、带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机制”三项有力举措。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分析
摘要: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在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其培养模式突出为“厚基础、宽专业、活岗位”。课程模式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课程教学重点应突出“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强化商务操作技能”的教学理念,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商务活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贸易活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合理定位?课程设置如何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进行行业和劳动力市场调研,这样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定位合理。结合行业中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事业http:///businessenglish/ 单位、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服务有关的岗位。学生从事的工作为外贸销售、外贸跟单、涉外饭店的管理或工作人员、涉外商务咨询、涉外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分析
1.专业特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首先是英语专业,要坚持以英语为本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宽的英语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应用英语能力。其次,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又有一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范畴内的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教学特点,教学更倾向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获得与其社会目的相关的“终端行为”。再次,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又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必须掌握宽泛的商贸专业知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商务知识上要求不太深,以够用为度。突出在商务情景下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2.学生特点高职高专的学生各方面素质比本科生稍差,尤其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为整齐,而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较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氛围等也不尽相同。此外,高职高专教学的硬软件总体相对落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学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和本科院校的教师比较也有不少差异。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宽泛的商贸知识并能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胜任外事、外贸、金融及外(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与翻译的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根据其专业特色、人才层次和就业方向等特点而确定的。
2.培养模式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确立为“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宽”基础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厚”专业能力,旨在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不断加大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既在语言技能课中通过英语获得商务知识(learn
business through English),又在商务专业知识学习中强化语言技能(better English though business),从而突出该专业“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活”岗位适应能力,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群的柔性化特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课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选修课程和内容,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总之,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与操作能力,以及行业知识技能。这使学生既具备了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拥有了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程设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要体现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特色,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提高素质”为原则。具体课程模式可以确立为“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课程设置要突出“英语+商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及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确立为基础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国际结算与支付、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实务、金融学、经济与金融法、国际商务谈判等。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以应用能力为重点,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动向,发展多向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符合日益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结语高职高专教育有其自身特色,跨学科的商务英语专业又有复合型的专业特点。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要进行合理定位,必须确立科学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要贯彻“强化基础、注重能力、多专多能、重在应用”的指导思想,当然,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论证和完善,这样才能确保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获得成功,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人才市场对多层次英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2]石定乐.关于建立商务(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议[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第三篇: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张华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
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在世界文化与经济、科 技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 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 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 业的内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拓展出新兴的消费市场和就业空间,为传统文化产业发 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十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 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
产。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 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 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 的先导性产业,它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领域的数字革命对文化的形成、交流、传播、演变、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 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司凡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不断的科 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 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
美轮美免、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祈和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各种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构建了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它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文化产业 更新换代,日益向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型发展,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二十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诞生了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 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 传媒产业迈人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 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
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 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
另外,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 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
提升。Photoshop、nash、CorelDraw、3DsMAx、iliustrator、Drearn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
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技术的 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 构优化。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 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 步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 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就提高创新能力来讲,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而文化 内容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产品形式的推陈出新更是与新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科技 创新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利用科技创新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需 求,拓展出全新的市场。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 本。要想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也只有通过高新技术应用才能实现,技术 创新是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
„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20(巧年首次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2(X)5年,全国有九个省市文化 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省跻身其中。事实表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河南 经济强省目标的强力助推器,是顺利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保障。
不过总体来看,河南文化产业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河南省的文 化产业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尚需大力开发。
(一)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落后
尽管这几年我们下了很大决心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但整体上进 展缓慢,效率低下。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 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 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意
识淡薄,不是找市场,而是市长,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 力。在投资问题上,主要依靠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我省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总量小、比 重低。2005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9.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
而全国部分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6-
7%,相比之下我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河南文化产业还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具体讲:河南大型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文化市场上市场份额小,竞争弱;资金规模小,软、硬件水平都较低;创新少,精品少。虽然一些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如河南文化影视集 团,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但与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总 之,河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但
后劲十足,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三)文化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我省文化 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1.8:7.2:71.0,全国平均水平为24.7: 2
3.3:52.0。从中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一一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 务”仅占29%,远远小于全国48.0%的水平,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7%。核心 层比重比全国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外围层比重低16.1个百分点,形成了“核心”不够核 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三、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撬动其发展的是创意,支 撑其发展的是科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依靠科技 创新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要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 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努力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垄断,培育 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 战略。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到发展壮 大。
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集群。在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资 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文化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 享,则可大大降低文化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文 化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文化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 加附加值。
(二)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等措施,规范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运用财 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科技投人。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对文化产品核心 技术的保护,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积极发挥消费 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要特别 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人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 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科技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引导高 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
(三)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
要认清我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加强和先进国家的技术
交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先进的技术,将其与国内的文化
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吸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郑州大学)
第四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调整企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是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其次,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很好地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当前应从以下面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转变和改进政府职能,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投资的制度体系。这其中包括建立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投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监督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与创新间接相关的政府补贴制度、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应制定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完善企业的产权机制和法人治理机制,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紧建设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投资与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有利于保证创新投资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畅通,有效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第四,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必须花大力气,着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第五篇:立足节能环保走零售业低碳发展之路
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经济政治的重要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到,“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这充分说明,坚持节能减排战略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充分认识零售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加强零售业节能减排,既是商务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第一,加强零售业节能减排是零售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零售业持续增长,今年1-8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8。2%。但同时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水电费是仅次于人力资源和房租的第三大成本,占总支出费用的10%-30%,比发达国家同类商场高出2-3倍。因此,推进零售业节能减排不仅能直接减少企业成本、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第二,加强零售业节能减排对消费者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节能减排,不仅能降低零售行业自身的能耗,还可以影响消费者,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零售业联系着老百姓的吃穿住行等日常消费,与老百姓距离最贴近、关系最密切。加强零售业节能减排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增强消费者的节约意识,树立新型合理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强零售业节能减排对生产企业具有独特的引导作用。由于零售业上游连接生产、下游连接消费的特殊地位,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同时还能把消费者的意愿传达给生产者,引导企业生产节约环保型商品,实行“适度包装”和“绿色包装”,自觉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建立“绿色GDP”的概念。
二、我国零售业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
为有序推进零售业节能减排工作,商务部于2007年6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个试点城市开展了“零售业节能行动”。结合零售业实际情况,我们确定零售业节能降耗的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底,零售业万元营业额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效,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零售业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第一,指导零售业企业节能减排。一是研究制订相关标准规范。2008年,指导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了《全国商务领域节能产品目录》,引导企业选择先进的节能设备、技术和产品。2009年,发布《超市节能规范》(SB/T10520-2009),引导超市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二是对试点城市进行抽样调查,发布权威报告。今年9月7日,商务部首次发布了《2010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全面总结现阶段我国零售业节能环保工作现状,指出未来发展趋势。三是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009年商务部协助有关部委,在零售业组织开展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如北京市共推广更换安装高效节能照明灯具25。4万支(套),基本实现全市商场超市绿色照明。
第二,开展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工作。2008年,商务部下发了《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8年第8号),并和有关部委开展“限塑”检查。检查结果表明,“限塑”工作效果显著。与“限塑令”实施前相比,各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均大幅减少,其中,超市“限塑”效果最明显,塑料购物袋减少量平均在75%以上,相当于减少塑料消耗约27万吨。
第三,抑制商品过度包装。2007年以来,商务部把抑制商品过度包装作为零售业节能减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制定有关商品包装标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09)国家标准。指导协会做好《月饼》(GB19855-2005)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二是指导协会发出倡议。2009年9月,我部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饭店协会等联合发出“共同抵制月饼过度包装,促进月饼市场健康发展”的倡议书,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显示,今年企业报送的样品包装成本占月饼销售价格约为15%,均符合《月饼》国家标准不超过20%的要求。
第四,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按照国务院部署,2009年,商务部在北京等9个省市开展家电以旧换新试点工作。今年6月,家电以旧换新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截至9月10日,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新家电2114万台,销售额787。1亿,回收旧家电2196万台,已实际拆解处理1006。4万台。家电以旧换新不仅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提升,而且推广节能新家电,淘汰耗能高的旧家电,可降低家电能耗约20%-30%。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零售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商务部将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研究支持零售业节能减排的有关政策,探索制定一套有效的促进企业进行节能项目投入机制,将企业节能改造与降低成本相结合,将节能减排效果与奖惩政策相结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节能机制。
二是加强零售业节能减排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健全标准体系。缺乏规章制度的约束,标准体系建设薄弱,是零售业能耗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商务部将完善零售业节能减排的法规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开展对零售业节能降耗途径、方式、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加快研究建立零售业节能减排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
三是继续加强示范带动,推动零售业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目前一些地区已有较好的工作基础,一些零售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要在开展节能诊断、节能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在“零售业节能行动”试点城市选择一批零售企业作为示范项目,开展节能项目改造,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制”等新型合作方式,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四是加强新闻宣传和国际合作,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商务部在每年6月份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以零售企业节约用电、抑制过度包装和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为内容的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今后,将
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零售业节能降耗的目标、举措和进展,宣传典型经验和事例,把零售业节能减排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同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法规、政策、技术,提高我国零售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