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图景。然而,只要我们客观地跳出课改看课改,就不难发现,在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新课程标准意识淡薄,过于依赖教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流于形式;课堂情景孤立分散、跨文化意识欠缺„„等等。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一些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透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英语学科地位不高。
尽管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已开始被人们接受,但由于家长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对《英语课程标准》更是知之甚少。许多家长、学生都认为: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小学语文、数学都学不好,赶什么时髦学英语;小学英语学不学好都无所谓,反正中学要从头学。正因为不少人有这种想法,以至在家从未听见孩子读英语,家长认为正常,即便到学校开家长会,也不询问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英语老师总是在“被遗忘的角落”,无人光顾。尽管英语老师反复强调英语的重
要性,但学生是充耳不闻、家长也满不在乎,英语老师感到很无奈。
(二)对新课标的精神理解不透,授课方式守旧。
英语新课标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积极态度、建立初步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要重体验、实践、参与、创造。但是有些教师对这些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不透彻,仍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不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例如在学习on, in, under, behind 等介词时,老师只是枯燥的讲on, in, under, behind表示啥意思、该如何用等,自己讲的很明白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一会就把学生讲迷了。
(三)跨文化意识欠缺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但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承载文化,只掌握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不了解深层的文化意义,不可能进行顺畅的交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有助于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与
文化知识的交融,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英语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发挥相得益彰。
三、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我们不放过每一次开家长会的机会,反复给家长宣传学习英语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经过多次宣传,最起码让家长明白:《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至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为九个级别,各阶段有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小学阶段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那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二级就不可能完成。小学不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初中的五级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那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每班有五分之一的家长能督促孩子学英语,比如,检查孩子的英语作业、督促孩子听英语磁带、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英语辅导等。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使英语教学吸引学生,还需借助于实物,简笔画和现代化教具,使学生从视听说入手,让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便会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知识的过程,我就把(自制的)有趣的简笔画、录音机和投影仪带到课堂上。使课堂始终保持紧张而有趣的气氛。另外,“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方能乐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老师的感情越好,就会越喜欢
听他的话,反之,学生受到老师的冷遇,学生就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他就会不理睬或抗拒老师的要求,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脱节,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课余,我常与学生谈心聊天,听听他们的苦恼与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总之,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把温暖送给他们,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着眼于素质教育,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就一定能让学生百听不厌,百学不厌,达到培养兴趣、提高教学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多途径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课堂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去理解背景文化知识。如在教到Christmas 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另外,让学生多阅读一些适合自己的英文报纸,举行英语小报比赛,学唱英语歌曲,开展英语主题活动。
四、小结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思考,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的各种问题,寻找对策,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从而赢在课堂,赢得学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
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
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
一、汉语拼音教学
(一)存在问题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强调背诵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直呼音节。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分开,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二)对策
1、降低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相比,汉语拼音教学不再要求背诵与默写,也不再要求直呼音节,把“熟练拼读音节”改为“准确拼读音节”。所以,我们教学时要熟读课标,降低拼音教学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2、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与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放在“识字与写字”中,不再单列出来,规定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是认读汉字的工具,是儿童识字的“拐棍”。因此,拼音教学离不开识字,只有在识字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拼音的作用,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只有充分利用汉语拼音与识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识字中巩固汉语拼音,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从低段学生的“准确拼读”达到中高段学生的“熟练拼读”,从而实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标。
3、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特点,充分运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在有趣味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采用各种教学策略,省时高效完成拼音教学任务。
二、识字教学
(一)存在问题
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会认”的字和“学会”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二)对策
1、“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分层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在这个年龄段多认少写,具体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提出了“学会”和“会认”两种不同的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而“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要转变以往固有的识字教学观念,即教学大纲对识字的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不能以同一标准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负担。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学时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大至归纳了以下识字方法:数笔画识记法,部件分解法,字形分析法,比较识记法,猜谜识记法,儿歌识记法,熟字带生字法,偏旁识字法,看图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联系生活识字法等。
3、强化生字的巩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时发现: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为33.3%,第三天为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这就提示我们要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生字,巩固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课堂上以多种形式呈现要识记的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教师在教学时相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已学生字多次出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过到巩固识字的目标。(2)在课内外阅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前阅读,学生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3)在现实生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现实生活有许多学生识字的学习资源,如校园内黑板报、名人名言、宣传栏,电视的字幕、街上的广告牌、门上的对联、同学老师的姓名等,只要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这些亦可当作学生巩固识字的课堂。
三、阅读教学(一)存在问题
阅读教学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但目前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且很多是无效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还不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发,甚至于直接照搬教参书上的目标;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忽视学生积累等。
(二)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走出“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应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与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2、联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目标即是指挥棒,所以制定教学目标犹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首先熟读课程标准,特别是本阶段目标,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只有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做好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次,了解本班学生实际,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单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再次,目标的制定要具有一定弹性,要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班级教学又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3、重视积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重视阅读,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达145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要求在我县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多读几本书,增加阅读量,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阅读掌握自学和积累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口语交际教学
(一)存在问题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些学生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交流。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忽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
1、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学生顾虑,畅所欲言。其次,建立一种真诚、理解的朋友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2、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中交际的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
3、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在学生的交际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同样不容忽视。教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训练学生倾听能力,如复述、转述他人话语,归纳、总结他人语意等。
五、习作教学
(一)存在问题
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作文现象。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习作指导与讲评实效性不强。
(二)对策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我认为,文章应是在生活中想说时才写的,是心声的表露。只有当有真情可表、有真感可发时,作文才是需要。我们进行每一次习作教学时,都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使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这既是教师习作教学时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2、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上淡化了文体,提倡自由表达,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改革作文“命题”,不要用题目去为难学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命题”成为学生作文的“诱因”,“我手写我心”特别是低中年级更应鼓励自由表达,不受文体、篇章的束缚,有创意地进行习作。
3、注重发挥批改和讲评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要用素质教育的评价观,用热情洋溢的话语鼓励学生,让他们从教师的赞赏话语中得到满足,激发他们下次写话的欲望。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诚,武汉一位语文老师用铅笔书写学生习作评语,告诉学生:“你觉得老师说得不当的可以修改,认为老师写错了的,可以把评语擦去,自己重写。”这样的评价态度,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又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指导的习作?另外,批改和讲评可以是教师行为,也可以是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
综上所述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除了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努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著名教授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①。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②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③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不甚明确具体,全靠教师个人盲人摸象。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②。由于不易把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二)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④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三)强化训练,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强化语言训练,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教了《晏子使楚》之后,让学生夸夸晏大夫。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仿照教材了“说他„„吧„„可是„„”的句式,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段话。
3.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讨论。
(四)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现象,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遵循“三不讲”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五)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好每一堂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现实并非如此。有的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用心去上好课;有的因为不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上岗不久的新教师、非本学科毕业的兼职教师多是如此),面对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束手无策;有的因为自身的素质能力有限,对新课程不适应或力不从心而上不好课,等等。
1.课堂预设形同虚设。
有效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课堂预设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现在一些学校过分地强调集体备课和格式化备课,使得一部分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放弃了有思考、有特点的个性化备课,导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情景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预设的有效性,要预设有效,教师就不能“一厢情愿”,必须以生为本,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在研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其次要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与要求,又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再次要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课的基本类型出发进行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和个性化。
2.教学目标雾里看花。
例如:有一位教师上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请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西藏,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一人朗读,众人找出易写错、读错或不明其意的字词;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建设者克服困难的办法,其中穿插对一些重点词语的解析。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你不能说没有,都有那么一点体现,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堂课着重要解决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维,同一维度上也可有若干个目标,但主要目标不能过多,否则就等于没有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3.教学重点凸现不够。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它是教学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课堂重点讲解、练习的内容之一。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具体落实到一堂课,一篇课文,一节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应该会有所差异。听课中主要发现三个问题:一是没有重点;二是不同的学生重点相同;三是重点不落实。
4.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不能整合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脉络不清,纲目不明,只是依据教科书上显性内容照本宣读(讲),上课变成了教材内容的解读(或宣讲)。
例如,一位教师上五年级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除开始时,由复习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等引入新课,接下来便是课文内容的逐段解读,连提问也是课本上的思考题。
实际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要经过这样几方面的处理: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图示中、实验中、习题中、思考题中,但往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据学生的知能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5.教学手段墨守成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一是许多教师只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一次,在2所学校连续听6位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结果没有一位教师使用多媒体;二是运用的时机把握不好;三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必须要会用,而且要能经常使用并运用自如。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具体地讲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技能服务的,因此不能随便用,要有机、有序、有度地运用。
6.教学过程重教轻学。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过“火”,给人以装腔作势、作“秀”的感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式”教学,即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评价的模式。而且,教师的注意力、观察对象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不能有效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多数也是“信手拈来”,设计不精。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优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后,一度强调集体备课,其目的是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一部分教师能深刻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特别是过分强调后,也显现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动力;二是使教师的备课因格式化、程式化,而变成为一种“形式”;三是影响了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强化备课管理,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独立备课为主;格式化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以个性化备课为宜;常态化备课与研究性备课相结合,以研究性备课为重。要强调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预设性,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研读课标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调研的情况看,普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包括新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生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不熟悉;二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方法理解不到位;三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不甚明了。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考核地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再研读,把它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制定教学范式,保证学科教学的基本质量。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虽然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已不像从前那么强调,但不强调不等于不要。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总结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使广大教师不但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哪几个步骤、基本环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还要让教师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常规与范式去做,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清概念讲明原理,使复杂的方法简单化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艺。一方面,现在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被弱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被忽视,导致新教师上岗的“入格”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老”教师也显得不适应,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再有像科学这样的课程,由于缺乏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规范地独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课堂实验,所以教学微格技能的培训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5.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风向标。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运用评价时,要防止二个倾向:一是用优质课、比赛的标准、要求来评价教师常态课的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程式化,不分学科、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素质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促使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以评促改”,通过评价,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评促学”,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凸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以评促优”,通过评价,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范式、课堂常规达成共识,为广大教师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标准,从而使多数课堂的教学更有效。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精当的提问,可以起到疏导作用,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把智慧之源堵塞,当然不能“开其意,达其辞”,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提问呢?下面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如果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乐意求知,甚至乐此不疲,那么他们获取知识的进境就不可估量。
如《开国大典》一课,没有什么所谓的优美语言和惊人的句段。因此,要想把课文讲得生动感人,可以通过那些普通而闪光的词语,进行兴趣提问。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有意将“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中的 “直奔”换成“走向”,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分析这句话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很多学生认为这么平常的语句,有什么值得深究?后来有一位同学发现黑板上写的不同,就举手提问:“老师,黑板上这句话换了一个词,应该是‘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个提问,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大家认真辨析“直奔”“走向”的含义。通过辨析,大家一致认为,“直奔”比“走向”好,“走向”是指人们有目的的,但却是漫不经心的,而“直奔”却可以体现人们激动急切的心情。
二、提问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即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又要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的心理。广泛吸取各方面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众取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极具创造性、观赏性。似乎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堂,落实了新课标,似乎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有的完全放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
一、教材使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和各个版块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一)现象分析
1.教“死”书,“死”教书
有的教师,不能恰当地以旧引新;更不会滚动已经学过的知识,巧妙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会适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条:只会教本课时、本单元出现的内容,书本上出现的课上一字不漏详细地讲解,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书本以外的,生怕学生不会掌握不敢拓展。如《牛津小学英语》4AUnit2PartD是操练There isn’t a / aren’t any… Here’s a…for you.Here are some…for you.的句型,有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书上八幅图里的内容练得相当熟练,就是没有想到把以前所学的文具类,学习用品类,家具类单词等滚动进去操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有意识地随时帮助学生复习的意识。
2.照本宣科,死搬教材 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先教A版块的对话,再教B版块的生词,然后操练C、D版块的句型,接着学习E版块的短文,不会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在教学中努力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使这些活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又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解决策略
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首先:教师要了解《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的特点。《牛津小学英语》是以板块结构为单位编写的的:每个新授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结合功能和结构,安排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的互动过程。它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在安排词语和语法项目时采用了 “早渗透”和“重积累”的方法。其次:教师要熟悉全部教材,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又将学习什么内容;可以复习什么知识来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还可以先渗透什么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满足好生的需求,让其吃得饱;还要顾及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让其消化好。不要过分担心语言的输入量。在一定时间的训练上,学生能听懂的总比能说的要多;能读的,总比能写的要多;这是语言习得的一种规律。要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对所授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还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学到Halloween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布置这一任务。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中西方的有关节假日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上,供大家一起分享。
三、四年级的学生,以拓展词汇为主,每周在黑板上的英语栏中补充与本单元同一类的几个单词,要求学生记忆;
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布置每周一篇阅读,由各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收集,在周一将本组的阅读稿贴在墙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当然这些阅读材料必须是符合他们阅读能力的,可以从网上、课外教辅材料、其它英语读物中寻找。这种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科学合理重组教材。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就词汇而教词汇,就句型而教句型;应“词不离句,句不离情”;更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做“加减法”。《牛津小学英语》从5A开始A版块的对话内容明显增多,如果还是先学习对话,一课时肯定不够,且学生不容易掌握,费时多效果差,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先用一到两课时处理词汇和句型。一般可采用BCD版块相结合的方法,有时还可以穿插F板块中的活动,然后再学习A版块的对话。如5Bunit4An English friend:先用一课时学习B板块的六个动词短语speak loudly, run fast, dance beautifully, jump high, walk carefully, sit quietly和C板块的句型Does…?Yes, …does./ No, …doesn’t.,并渗透A板块中的I’m busy.We’re the same age.两个句子,然后再学习A版块的对话。但这不是一种模式,要因教材编写的内容来定。如5Bunit6At a PE lesson,B版块的词汇是人体器官;C版块是看图说指令;D版块是用动词的现在分词来完成句子,复习现在进行时,相互没有太大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用以前的学过的头部器官引出部分人体器官,教学touch句型,并解决C部分中的一二两幅图。接着利用A板块中的指令引出其余人体器官。这些指令之间也没有密切地联系,而且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较难掌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一人当老师,其余当学生来训练听指令做动作,并将A板块分两课时教,分解难度。另外在教A板块前两幅图时,采用听指令做动作的方式引出,在教后两幅图时;采用阅读教学: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教师做一个动作,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分解难点,降低难度: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指令做动作,或看动作说指令就简单多了。还可以这样组合:第一课时重点学习B版块的人体部位单词,把D, E和F版块穿插进去,D版块先看图回答问题Where …?和What’s …doing?再要求学生看图完成句子;E版块让学生做Put…on / in…/ in…的游戏(以后再安排认读),F版块做听听画画的活动。第二课时学习A 版块课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难点,可把课文学习设计成上一节英语体育课,分三部分:Do warning-up exercise;Do exercise, Do relaxing exercise让学生学做体育老师,最后选出最佳体育老师给大家上体育课。而5Bunit8At the weekends我们可以采用BE版块相结合的方法。
二、活动设计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现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模式。而从英语课的现状看,尽管一些教师已经知道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活动课为主并积极努力地实践,但对“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其性质、特点、内容、要求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一)现象分析
1、追求活动形式,无明确的活动要求
有一位老师上有关职业的内容,课中操唱了一首“If you are happy”,师生边唱边做,场面非常热闹,气氛也很活跃,然而这首歌跟教学内容毫无联系,所以这类活动属于无目的的活动。即教师为了有活动而安排了活动,但没有达到活动应有的质量和深度,华而不实,有趣无知。又如,有的老师一节课中设计了大大小小十多种形式的活动,因受时间的限制,每个活动都只能草草了事,不能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思考,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参与活动,大部分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做忠实的听众与观众。有的教师将一个活动任务布置下去,用英语将规则说了半天,学生听了云里雾里就开始活动,最后起来反馈时疙疙瘩瘩,连规则都不清楚。
2、不兼顾差异,不因材施教
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很多老师到最后都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编对话的活动。这个要求对好生来说是不难做到的,但对后进生来说非常困难。任何一个群体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坡度性。国外的大量研究证明,学生在语言学习潜能上有着不同的优势:有的善于分析,有的记忆力强,有的则有较好的应对能力等。正确评估学生的语言潜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语言能力特长,实施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对“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解决策略
1、明确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同样活动也要进行包装。一个引人注目的活动主题如:“小小神枪手”、“快乐大本营”、“数学小博士”等等,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加上明确的活动要求:教师用英文组织,学生看中文说明,即使不能完全听懂,也能看懂。师生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真实”的语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和语言交流,真正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明确活动的内涵。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应该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活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活动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在处理《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3的复习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森林之王挑战赛”: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贯穿于一场激烈的比赛中,根据七个比赛项目相应地设计七个活动,即七个主题:(1)看卡片说单词(使机械朗读单词的过程趣味化);(2)看动作猜单词(进一步巩固单词);(3)根据情景完成句子(操练词组);(4)击倒对方(用句型来进行问答);(5)才艺大比拼(进一步巩固操练句型);(6)拓展延伸(复习巩固对话);(7)一锤定赢(写出可以回答本单元重点句型Can you…? 的答句)。七个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个体到整体,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设计自主型活动,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既要有适合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提高优等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增加各类学生的学习机会,改善学习困难者陪读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自助餐”式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选择完成任务,“套餐一”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活动;“套餐二”在难度和要求上略高;而“套餐三”则偏重于理解、想象和运用。教学对话后,一般可以设计以下三种类型的活动:“套餐一”———模仿录音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对话;“套餐二”———根据提供的信息替换词语,并表演对话;“套餐三”———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类似的情景,创编对话并表演。
三、合作学习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指导下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有效合作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课改过程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在相当的范围内得以推广、采用,然而其中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随之突现出来。
(一)现象分析 无效合作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只是为了体现改变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
有的教师甚至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在教学对话课时,为引出对话内容进行以下的合作学习:
T: Look at the picture, boys and girls.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此类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必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合作学习并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是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的。这些学习任务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而通过教师讲授或教材提示就能掌握的简单知识与技能,则无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
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合作学习的效率很低。如
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这里站站,那里看看,无所事事,好象是旁观者,等待、观望,或干脆做自己的事情。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他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我们必须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解决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破除对合作学习的迷信,认识到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合作学习的产生决不意味着其他方法的消亡。实际上课改就主张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广大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只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
2.形成教学策略。首先要精选合作学习的材料,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只有那些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能激活思维的学习才具有合作价值。如:学了At a snack bar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购物。然后在合作小组内先明确分工,再合作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一般来说,程度好的学生会先将自己的理解、意见、建议说出来。学困生只是走个过场。反馈时学困生也能回答,但这并不是他们思考所得。因此合作前组内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表达的时间和机会。
3.抓住合作时机。
时机一,操练新知识、培养新能力时。如:在教学“How many …are there on/under/in…?”句型时,因句子较长较难学,我们可让学生分组说句子。在图片实物的提示下,有的小组能说出十多个句子,不但学会了新句型,而且滚动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名词的复数形式,如books ,pencil-boxes, chairs 等。又如在教学“What’s the time? It’s… It’s time to…”句型时,我们可准备几面钟,每组桌上放一面钟,由第一个学生拨动钟面指针,第二个学生发问“What’s the time?”,第三个学生回答“It’s…”,再由第四个学生补充回答“It’s time to…”然后进行循环。这样的活动巧妙地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去,使学生在和谐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操练了新知,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时机二,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语法要点,如5B第三单元出现了动词的三单式,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回顾5A中have, has的用法,然后讨论总结出三单式的用法。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逐个思考发言,归纳出他们容易接受的规则:“当句子开头是he, she, it, 一个人时用动词三单式;当句子开头是I, you, 两个人或两个以上时用动词原形”。这种语法规则与纯语法有一定的出入,但适合小学生的记忆。这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大家都想解决的问题,学生乐意接受,也愿意参与。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
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
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0: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教学中有些教师发生专业知识传授的错误或对语文常识性知识模糊不清。
对策: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读专业书籍,不断学习,加强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10个常见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及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主编。
自2001年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进小学英语课程以来,小学英语教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小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根据笔者近些年的调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还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 导入环节的教学活动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关联性或关联比较勉强,不能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有的导入环节在内容上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确实有关联性,但教师未能使用恰当的过渡话语,使导入环节与后面的教学活动有机地衔接起来。比如,一位教师在导入环节播放视频。视频结束后,教师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movie?学生回答:Yes。之后,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图片,对学生说:OK!Look at this picture!What is this? 教师的提问与前面播放的视频没有建立联系。2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不真实。由于课堂上经常需要进行语言操练,而语言操练又不是真正的语言使用,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有说假话的倾向。比如,学习有关职业的话题时,学生需要说出他们父母或爷爷奶奶的职业。这时,学生经常说假话,如My father is a teacher.My father is a doctor.My father is a worker.而这些学生的爸爸并不是教师、医生或工人。有一次笔者问一个学生:你爸爸是医生吗?学生回答:不是。笔者再问:那你刚才为什么说你爸爸是医生?学生回答:反正老师不在乎我们说什么,只要说出个职业就行。3 教师创设情境时,有时不能区分假设情境与真实情境的区别以及相应的课堂话语。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课堂设置真实或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指学生根据真实情况进行互动,如学生相互介绍他们喜欢的课外活动、喜欢吃的食物等。虚拟的情境指假设的情况,如:假设我们周末去春游,你们希望去哪里?但是,不少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难分真假。久而久之,学生也不信老师说的话了。一位教师在上课伊始对学生说:Today we will learn shopping.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supermarket?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No。因为学生知道教师不可能带他们去超市。4 教师提问时,所提问题与教师同时展示的图片、所做的动作、出示的实物等不太协调,加之缺乏有效引导,导致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答非所问。一位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了一头大象在水中活动的视频,问学生What can the elephant do? 学生回答:The elephant is swimming。5 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词汇和语法教学,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故事。英语教学强调在语境中教授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但有些教师误解了这一道理。他们经常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花费过多时间教授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本来篇幅就不长的故事,被分割为支离破碎的句子,学生不能完整地理解故事。脱离教材的文本,为了教授单词或语法另外创设情境。单词或语法应该在情境中学习,应结合一定的文本来学习。大多数英语教材都为词汇或语法的教学提供了文本,并创设了必要的语境。但是,不少教师不善于结合教材的文本和语境来教授词汇和语法,而是另外创设情境,甚至为每个单词创设一个情境。这样不仅增加教师备课的负担,也会使课堂教学思路繁杂。学生缺乏真实的语言运用机会。有些教师在教授新知后没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运用语言的机会,导致学生并不知道在何种语境中运用、如何运用所学语言,很快忘记所学内容。语言实践活动对语言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更是如此。比如,学习颜色和形状的词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教室里物品的颜色和形状。词汇教学过程中僵化理解词汇的意义,或过于依赖中文释义。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pen这个单词时,对学生说Show me a pen。很多学生举起了他们的笔,其中很多是签字笔(水笔)。但教师坚持认为这些都不是pen。最后一个学生举起了一只有不锈钢笔尖的钢笔,这时教师说:Yes, that's a pen。但是,其实签字笔也是pen(《朗文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pen”的释义为“an instrument for writing or drawing with ink”)。9 过于看重游戏、表演、唱歌、比赛等活动,而缺少学生自主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的环节,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内化所学内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当进行游戏、表演、唱歌、比赛等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因为这些活动而忽视其他教学环节,特别是促进学生理解语言的教学环节,如:让学生自主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插图)及其反映的情境、自主阅读文本、根据提示写句子、涂色、连线等活动。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时学生把几个句子操练和表演了很多遍,但问及这些句子的意思时,学生却不太清楚。10 学生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不自然。在很多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或集体朗读课文时,声音特别大,几乎就是声嘶力竭地叫喊(shouting),而不是正常说话(speaking)。另外,由于急于赢得游戏或比赛,学生说话的速度很快,显得很不真实,也不能达到语言练习的效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方法举例、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会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成功的导入在新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们逐一来看看吧。
1合理运用道具,直观形象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在新课之前把已学过的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以图片、图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大部分的课文材料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2自由灵活交谈,自然流畅导入
谈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进行“自由”交谈。这样的导入活动自然而流畅,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又为发展新知识技能做好了铺垫。
3积极挖掘联系,旧知导出新知
以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4组织生动游戏,引导学生参与
游戏导入法是在呈现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复习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
5创设合理情景,呈现铺设环境
情景导入是指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与其发生的实际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6制造悬疑悬念,激发学习动机 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故意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知交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7简笔绘画导入,增加课堂色彩
简笔画会给课堂增添色彩,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在快乐的心境中开始学习。8输入文化背景,排除思维障碍
在语言类课程学习过程中,背景知识和常识的欠缺及文化的差异,常常使学生不明白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义,以致形成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呈现新材料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导语,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