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求职类节目的比较
中西方求职类节目的比较
——以美国《The Apprentice》与中国的《非你莫属》为例
“求职”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的职场竞争愈演愈烈,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源源不断的流入社会,而社会能提供的职业是有限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各种招聘会,网络求职,甚至微博求职等形式已经越来越多,电视求职这种根据热点话题推出的节目,往往可以引起社会上广泛的关注。下面我以美国曾经最风靡的求职真人秀节目《The Apprentice》与中国目前很火爆的《非你莫属》作比较,比较一下在两个不同文化氛围下,产生的电视招聘节目有怎样的异同。
《非你莫属》由新成立的天视卫星公司顶尖团队臻金打造,专业性和娱乐性兼具。央视多档社会类节目当家主持张绍刚担纲《非你莫属》主持人,以机智幽默的主持方式掌控节目,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现场招聘,对4位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非你莫属》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连续增高,在7月份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收视率高达1.21,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中,与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的娱乐选秀栏目分列前四位,节目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5000万,成为《百里挑一》《非诚勿扰》等相亲栏目后最火爆的职场真人秀。
《The Apprentice》,又译作《飞黄腾达、学徒》,是美国的一个实况电视节目,于2004年初于NBC频道播放。该节目是由Mark Burnett Productions及Trump Productions LLC共同制作。电视制作人马克·伯奈特(Mark Burnett)与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为这个节目的监制。特朗普亦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这个节目是要为特朗普挑选一位合适的人,成为他的“接班人”。胜出这个“终极面试”的人可以得到特朗普公司的一份年薪25万美元,为期一年的合约。它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出品的一档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2004年1月8日《The Apprentice》第一季一播出就风靡了全美国,连续四个月位居收视冠军宝座,平均家庭收视数位2070万,最高家庭收视数达4010万,成为五年来18—49岁成年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节目流程的比较:短时印象pk长时间考验
《非你莫属》总的来说节目流程比较简单,时间也很短暂每个求职者大约也就10分钟左右。
《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
“自我介绍”通过 VCR展示应聘者基本资料,包括工作内容、背景故事及家人朋友领导推荐等等;
“天生我有才”应聘者展示与就业相关的才艺及特长表演;
“谈钱不伤感情”环节最具关注度,《非你莫属》要求双方在节目现场直白进行工资待遇谈判:底薪、奖金、加班费、交通费、通讯费、餐费、五险一金„„求职者的能力在这些企业的高管中究竟价值几何?全国观众将共同见证求职者的待遇问题!
《The Apprentice》虽然早在04年就开播第一季,但即使到现在看来它的节目流程依然很吸引人。并且每一季选手们为了一个高管职位都会展开长达几个月的作战。
第一,节目组在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应聘者中,筛选出来最后的10--18为参加最后节目录制的参与者。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两组之间是对手,同时,本组之间的同事也是对手。因为,最后的胜出者只有一个。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你要表现出你的智慧,你要表现出你的领导才能,你要表现出你的团队合作能力,你的执行能力,你的本身的价值体现。第二,节目本身不是在虚拟的状态下进行,而是每个团队要真枪实弹的进行工作。要想取胜你们团队要有完美的创意,而且精诚合作才能够打败对方。只有完美的创意还不行,还要有几乎完美的执行能力,从产品的最初设计研制和开发制造包装设计,以及最后的市场营销都要有你们自己的团队来完成,而且要通过真正市场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星期,要由
BOSS团来评判效率,每个星期要淘汰一个不合格的成员。然后决出优胜队,和最后的唯一赢家。通过节目的流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非你莫属》像是快餐消费,而《The Apprentice》更像是对精英的筛选。《非》的流程简单且流于形式像是一条生产流水线,把每期的4个选手迅速塞出去,而《the》确实争枪实弹的让选手们斗智斗勇,展现各自非凡的才能。
节目主持人比较:“冷面笑匠”张绍刚pk“美国最讨人嫌的富翁”特朗普
主持人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节目是能起到致命作用的。
《非你莫属》的主持人张绍刚曾是央视法制栏目的主持人,但一个法制节目主持人,在职场类节目中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毒舌脱口秀”,网友甚至戏称“最毒莫过张绍刚”,《非你莫属》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张绍刚的种种“毒舌”罪状也接踵而至。罪状一:咬文嚼字。罪状二:尖酸刻薄。罪状三:缺少关怀。罪状四:太过自恋。并且由于他某面试者的嘲讽,在当时还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的活动,并有数万网友支持李开复的倡议。
《The Apprentice》《学徒》引起人们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个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并非寻常的电视人,而是一位著名的纽约房地产大亨。在美国的电视历史和商界历史上,还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生意人竟然在电视上获得了最高的收视率。他是一个善于作秀的富翁,他的媒体曝光率非常高,喜欢跟摇滚明星似的,每次亮相都美女环绕,所以他也就非常喜欢做跟美女相关的事情,环球小姐大赛也正是他和NBC一起支持的活动。所以他在主持《The Apprentice》之前被称为美国最讨人嫌的富翁,但是主持《The Apprentice》成为他人生的转折,节目中的他显得机智幽默,专业认真又独具慧眼,所以节目播出后他的个人形象也得到了重新树立,他的口头禅“你被解雇了!”也在美国风靡一时。
节目定位的比较:低级娱乐pk顶尖专业
尽管《非你莫属》的官方自我介绍节目是由顶尖团队臻金打造,专业性和娱乐性兼具,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但观看节目之后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低级娱乐。
以下是最近六期的节目预告
非你莫属之张绍刚过足“市长瘾” 法国小伙万里追爱
非你莫属之网店店主受热捧 美女着装戳中BOSS小心脏
非你莫属之游戏迷自称三观变态 张绍刚遭IT女调戏
非你莫属之美丽舞蹈师个性引争议 点子达人气势高
非你莫属之挂科帝架势十足求高薪 营销专业男未能实现理想
非你莫属之慕言被爆不爱女生 食品男勇追编导梦
从标题看就是各种噱头的拼接,就连“找工作”这个最重要的核心都被淹没在各种低级肤浅的娱乐中,看不到节目的专业性严肃性在哪里。
然而《The Apprentice》却不一样。
为了最后在角逐中胜出,参赛者们既要在比赛中与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密切合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个近似不可能的销售目标,又不免在项目失败时勾心斗角,学会如何保全自己而让别人被开出局。虽然一个个专门为电视节目设计的项目与现实生活中的营销有所差别,但它们实在是象极了美国商学院中的案例学习,充满商界的真知灼见。
在2004年三月份第一周的节目中,两组的参赛者被要求任务去卖自己选中的两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第一组选中一个卖价较高,可是风格怪异,连组员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艺术家,大家经讨论决定承担风险,因为只要卖出一幅作品就会在销售额上有相当大的赢面。第二组则选中了一个风格比较大众化,但作品单价较低的画家。竞争的结果是两组的销售额之差创下了节目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第二组的利润额高出了第一组一万多美元。掌握生杀大权的特朗普最后总结说:“如果你想卖掉自己的商品,那么就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商品。你无法卖掉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从上面的描述中大家不难看出,《学徒》的每一个项目中都包括了团队合作,个人贡献,领导才能,销售技巧,压力对抗等等办公室必备的基本因素,而且比写在商学院书本上的案例要生动精彩得多,也真实得多。罗伯特·汤姆森教授认为:“如果美国的商业可以代表普遍意义的商业的话,那么‘学徒’就是它的第一部影像日记。”
节目提供职位比较:初级岗位pk公司高管
《非你莫属》说自己非常靠谱地为企业招揽人才,其实,那些老板是在电视里作秀,找来的往往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是初级岗位的工作者。然而《The Apprentice》看着是找的学徒实际上,他是在招聘王者之才能者之才,几十万人在角逐着最后的一个年薪十万英镑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是跟在老板身边或者在公司的高层工作。其实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在英国在西方绝对不会有老板,亲自来面试一个普通职位。我想这事儿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很不靠谱,如果一个普通员工都要老板亲自过问,你要公司的HR干什么,要公司那么多部门经理干什么?电视就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求职节目提供的职位与平时我们找的工作所差无几甚至更差对观众来说吸引力就大大减弱了。
节目播出影响比较:无谓炒作pk诠释美国梦
《非你莫属》之所以在国内迅速蹿红靠的也许是实力但更多的是舆论效益。它的很多期节目因为各种争端引发了几场全民辩论,在媒体上也是被炒的沸沸扬扬。但热闹之后似乎什么也没留下,正面影响力微乎其微。实际的节目与“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口号早就背离了。
《The Apprentice》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在诠释美国梦。
《The Apprentice》的游戏规则就是美国梦游戏规则。美国梦游戏规则之一:只要你聪明而且勤奋,那么就一定会有机会成功;美国梦规则之二:必备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心理素质强过外部压力;美国梦之三:无数个机会,无数财富,但要心狠手辣
第二篇:《中西方诗歌比较》
从小方面比较中西方诗歌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中国拥有最博大精神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中西的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从表达上中国的诗歌更加含蓄
中国的诗歌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所以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而西方诗歌比起中国的诗歌的含蓄则显的更加的直接开放。比如英美现代诗歌大多都是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诗词上看有共性也有差异的特点上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从中既可以看到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三、从写作方式上看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四、从表现手法上看
中国诗歌常常喜欢写意地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情景烘托某种情感!如柳宗元的那首《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刻画的是一种孤独而不寂寞,人与自然相溶,悠远而深沉的情感。但全篇不带一点理性的描写,这首诗很好的显示了中西方表现手法上的根本区别,即中国人常常喜欢用材料来烘托、渲染情感,这时候由情境决定了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温驯、含蓄和安静。
而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常常是由情感的不安的运动所决定,他们的情感是激烈运动的、是不安的、是追问的、是探求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手法总体上说比较多样和丰富,或夸张,或拟人,或譬喻,或直白等等的统一运用和穿插,他们是情感出于自身运动的需要而主动去寻取载体的。如莱蒙托夫的《帆》,诗人让自身情感内化为一只帆船,于是情感的运动有了载体,情感在运动,帆在追寻,追寻一种最高的存在,而随着帆对已有存在的不断否定,最后在不断否定中肯定了一种“仿佛只有在不安的风暴中才能得到安稳”。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精神决定了中西方之间必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是人类社会的共性又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和联系。如果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里面的关系互相融合,那么诗歌的发展必然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篇:中西方爱情诗 比较
中西方爱情诗比较
共同之处: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中国的:《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静女》、《卷耳》,汉乐府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别拧我,疼》、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
西方的:《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的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收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开放的时间要长的多。
中西方情诗的差异:
1、主题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如雨果的《致一女子》。
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
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潘岳说:“落叶委延侧,枯骸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元稹说:“同穴同苜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
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回文》。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6、中西情诗在风格上之差异:
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中的《迢迢牵牛星》、徐干的《室思》等。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如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致戴茜》、歌德《五月之歌》等。
三、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励禁止的;
而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结婚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就是在当代,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也是受到批评的。
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第四篇:中西方管理比较
中西方管理比较——企业管理
管理就是管理主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下采用一定手段和方法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活动过程。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趋一体化,跨文化管理亦日益成为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究导致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原因,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迎接世界性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大致说来,东西方企业管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方宣扬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性张扬;东方讲究人际关系,西方推崇科学思想;东方重伦理,西方尚法制;东方管理意在引导,西方管理旨在防范;东方企业鼓励以厂为家,西方企业则主张工厂只是工作的场所;等等。东西方企业管理中的种种差异,导致其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各自的历史传统,应当说是其管理差异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以美国企业文化管理和我国企业文化管理为例,分析中西方管理比较。
美国的企业文化在本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中期走向成熟。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初实践者是日本企业家,但美国人总结并建立了完善了企业文化理论。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泰勒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70年代的挫折,日本运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在许多经济领域超过了美国。随着美国学者的研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及对本国的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过去的管理行为,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管理革命。
5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严密化、定量化和硬科学化,在管理技术上倾向于企业的战略计划、组织结构、制度等管理硬件,在管理中注重社会的契约化、法律化和理性化等。这样,在企业的管理软件方面,如技能、作风、人员、士气、文化背景等没有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认为是计划和技术至上,企业人员在生产经营中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80年代,当日本的许多经济领域如汽车、相机、光学仪器、家电、信息、钢铁、造船、通迅等方面取得领先并超过美国时,美国的企业管理学界纷纷到日本考察研究其成功的奥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于是,一声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展开了。
美国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革命开始了,随着企业文化理论专著的出版,管理理论逐渐确立了美国企业文化体系,在美国的企业实践中迅速得到作用。从美国的一些著名公司的管理上看,企业文化对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的企业文化与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员工;尊重顾客;强调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鼓励发明创造,不断向市场投放新的产品;领导身体力行,带领公司员工,坚持公司的价值观和哲学观念;都有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行为准则,全体员工都共同为之奋斗。具体地说,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绩效及个人能力的发挥。
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使美国人沿承了好动好冒险的民族特点,当时美国西部土地肥沃,富有冒险精神的移民纷纷西进,寻求致富之路,多年以后,大量移民进入美国,但这一传统特征却被沿袭下来了,美国人明显具有信奉个人能力主义和流动及变动性的特点。所以,在美国人心目中,能白手起家的人是社会上的英雄,美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要求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表现自我。美国企业文化学者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指出,若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这些价值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在美国著名企业中,塑造并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企业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个人奋斗,在事业中获取最大的成功而被企业确认为英雄模范式的人物。
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引发出美国文化中注重实用和务实以及个人能力的发挥。在美国哲学中,实用主义一度占有绝对优势。任何一项发明或发现能否被美国人接受,关键在于能否在现实中加以应用,能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效应。这种务实的特点也反映在企业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模式中。美国企业用人不把职工的资历、学历、地位、职务等作为衡量人才的砝码,只是注重职工的表现和个人对企业贡献及绩效的大小。、重视个人责任和权利。
美国的企业多通过激励员工的个人主义使其与企业合作达到较好的水平,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如前文所述“西进运动”使美国人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和自信信念、冒险精神和平等观念,倡导自我控制的生活方式。个人主义的平等观念要求同一个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大家也不能剥夺个人的权利,同时,作为个人主义的自我保护,个人作为国家的一个公民,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它要求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些权利上控制个人。社会上权利与义务的界限非常明确,而且是客观的、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美国个人权利倍受重视,是以尊重别人的权利为前提条件的。由于美国社会是以金钱来衡量个人的实用价值的社会,也是以金钱来推动美国社会和企业运行的,因此在企业文化关系上,表现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纯粹金钱雇佣关系,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雇员的工作积极性。
3、具有典型的西方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它为企业员工规定出成功的标准和方向。许多著名的企业在个人主义的前提下,都讲究公私分明、公平合理、自由民主、平等竞争、自觉守法、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进取、讲究实效、不安现状、勇于创新和富于冒险精神等。
4、实施制度化管理。
制度是美国企业的精髓,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先建立好制度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一旦有问题,先考虑是否是制度有弊端,然后在考虑人为因素。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崇尚企业做大,强调规模效益;尽量降低成本;把所有的业务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开除扰乱秩序的人,做任何事都要进行控制,认为只要加薪,给奖金,生产力就会提高,大方重赏表现杰出者,监督品质管制,仔细认真地准备财务报表,等等。
5、强调重视顾客,一切为了顾客的观念。
重视顾客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企业良好形象。具体做法:尊重顾客,不厌其烦地跟顾客建立长久的联系;企业对顾客负责,树立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等。
我国企业文化,近20年来,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价值,许多企业也开始有意识的培育企业文化。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间较短,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少企业以市场经济文化为背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尚不成熟,在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文化的沟通与竞争中显的乏力。主要表现在: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上看,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理念尚未形成;从表现形式上看,注重公关形象的运作程
序目标和结果,但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从企业文化的结构上看,尚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对企业文化的三个主要层次——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之间还缺乏全面的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不少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定上虽然认为越来越重要,但对其内涵却不十分清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有识之士预测到中国的企业文化将会再度升温。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段时间,研究企业文化火热但后来又逐渐平静下来了,说明研究企业文化只停留在表层或照搬国外的企业文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建设的发展和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跨国公司的兼并与进入等等紧迫形势下,本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就比较滞后的今天,若再不加强研究和进行建设,我们就可能会丧失发展机遇,影响我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企业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始终坚持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是建设企业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具体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选择性的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的同时,注意要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期形成本国的企业文化。
随着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而深入,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文化也必将趋向多元化。但企业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并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重视仁爱,以人为本的传统;团结一致,儒家文化的重教育、启发和强化感化作用的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的自强不息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传统等等要注意继续保持和发扬,同时也要注意摒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利的部分,吸纳国外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2、企业文化贵在创新。
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出现活力,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要注意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的文化要素,不断融汇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质内涵,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内容的新企业文化。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创新;二是要确定企业文化创新的机制,并以企业精神为统帅,指导企业不断创新。
3、注重企业家文化建设,以期带动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家担负着企业文化倡导、示范、整合、变革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者,因此,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程序是由上而下的,而不是由下而上的,对企业文化建设而言,企业家的重要贡献和责任,应该是为企业培育一种使企业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企业文化。因此要加强各类企业的企业家文化建设,以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为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起到指导和领导作用。
4、开放思想,摒弃陈见,不断加强学习。
学习是企业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具有开放性的头脑,不断向成功者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将其成功之处善于用到本企业中去。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和学习,加强对国际规范的了解,瞄准世界科技的发展,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篇: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摘要: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并且复杂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对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序言:
人类已跨入21世纪,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我们的时代无愧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理性科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也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人们发现科学技术不仅依赖于社会经济其它因素的发展,而且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失败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所以正确认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理解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对确立当代科学技术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
直在稳缓地前进”。
2.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
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
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
有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其基
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
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中
国古代农业发达决定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从事实出发.而西方归纳推理,演绎推导.在经验和知识层面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并整
体判断。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的过程。老子提出“体道”说。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四大发明”由中国发明。却由西方发扬光大。这也是
李约瑟难题中,为什么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中国向内思维,不对事物进
行履化分析。把一切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前600 年至公元500 年的古希腊时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工具、设备的机械化。例如,滑轮、齿轮、羊头撞锤、活动甲板、升降机、“鼠笼轮”、投射器和驽炮等机械设备,这是由于水利、建筑、冶金、采矿和军事活动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这个时期, 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在古希腊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的需要决定的。但是科学和技术这两种文化形态却互不相关、互不影响。
从公元500 年至1500 年的中世纪,在西方科学与技术又开始了分离。在这个时期,由于欧洲各国奉行一种“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窒息的作用,故科学在这个阶段中几乎是停滞不前的。而技术则不然,技术只与工匠们有关,而工匠的工作是不受那种落后的自然观的制约的,因此技术在中世纪仍在继续地发展。到1500 年,造纸、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染色、冶金、酿酒、眼镜制造、气枪、印刷等技术已在西方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
公元1500 年到1750 年,科学与技术在“职业”上进一步分道扬镳,但在“解决技术问题”上却开始合作。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经验技术的新的技术,学术界称之为“科学的技术”。文艺复兴之后, 在西方科学开始制度化,科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 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由科学家承担, 而技术则是由工匠、技师和工程师们承担。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 科学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与此同时出现了企业兴办“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现象。在这个时期, 技术进步主要是与这种对工业的“研究与开发”有关的。
二、对中国科学发展在明清之际落后于西方的认识
现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关于落后的起始时间许多人认为始于明清之际,中间有二百年左右的过度期。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数学和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宋元时期对应的历史时间段是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而这个时间段对应西方欧洲的却是黑暗的中世纪。
1、欧洲中世纪简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历史学通常把西罗马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千年称为中世纪,而科学史稍有不同,一般是指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到欧洲文艺复兴这一千年的时期,大约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欧洲科学由于遭到基督教神学的压制和迫害沦为神学的婢女,任何揭示自然奥秘的科学思想只要不符合宗教教义都会被斥为异端学说而遭到镇压。尤其是当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以后,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垄断了整个精神生活。教会这种一教遮天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敌视、压制以对自然的自由探索为己任的科学。其中最突出的证据就是藏书达70万册,珍藏着人类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世界第一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曾两度遭到基督教徒的焚毁。直到11世纪十字军东征发现了古希腊文明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在这种环境下,科学知识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当然阻力重重,停滞不前。
(2)对在中世纪时期中国科技领先的思考
由于欧洲在中世纪特殊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不可能在这时期有大的发展,出现倒退也是不足为怪的。相形之下,中国在从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一直到明清之前,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平稳渡过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太大的转折和变化,科学技术的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至少还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在某一朝代君主贤明,政策得当,科学技术还会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中国的汉唐及宋元时期就是例证。如此说来,中国从汉唐以来长达近千年领先世界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制度无不有关.也就是说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还是能适应科技发展的,从而出现了唐宋时期科技发达的史实;而欧洲此时却一蹶不振,进入昏睡状态。
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而我们的古人此时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独领风骚,是一种占天时之利而领先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冷静分析,在这种没有竞争对手的领先背后,是否还潜藏着制约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就不至于那样盲目乐观,以“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而自居。这种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中国从宋朝以后忽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不思进取,满于现状。如果当时有人把中西科技作个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能认识到西方科技有哪些潜在的优点,中国科技还存在哪些不足,那么中国近代科技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结束语:
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既是一个谜,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可能存在单一的终极原因。如果从科学自身去找原因,可能会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那么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差异就是内因;如果把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那么中西科学特征的差异就是主因,科学自身的缺陷和封建统治阶的不予重视是形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而科学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逻辑理论思维的欠缺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制约因素。本文只从中西科学特点的差异探究这一难题,意在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地域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希望有关部门能以之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