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时间:2019-05-13 08:3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第一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杨柳青丝”、“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而作为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诗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总的来说,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表现在发展传统,表现形式,语法运用以及语言风格这四个方面。现在分别就每个方面进行概述。

不同点一:中西方古典诗歌发展的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以抒情短诗开头,形成了强大的抒情诗体系,而西方则以史诗为首建成了强大的叙事诗系统。具体的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是从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楚辞》、《离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直到元曲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西方的叙事诗传统要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说起,再经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到中世纪的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18世纪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浮士德》,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均是规模宏大的叙事诗。但中西方的叙事诗与抒情诗传统只是相对而言,中国存在诸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这样的叙事佳作,西方同样有像雪莱《西风颂》这样代代称颂的名篇。

之所以会有发展传统的不同,还要归结于中西方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总体来说体现的是一种静的文明,以安息为本。中国在古代本质上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大国,农业社会的根深蒂固以及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让中华民族在安贫乐道中追求宁静和谐,向往和平。中国以农民为主题的汉族“重实际而黜玄想”,重视的是现世生活而不爱做抽象理性的思考,从而抑制了其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不利于诗人把富有传奇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想象与再创造,从而形成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作品。与之完全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动的文明,是以战争为本。古希腊的海上冒险经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也为叙史诗的最早出现奠定了基石,西方商业化的社会特征促成了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奋斗与享乐,敢于冒险与战斗的精神。民族间的不断征战,社会的不断变更以及民族迁徙催生出中世纪一大批的英雄史诗。

不同点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体现在中国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西方诗歌则重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但不如汉语灵活。同时,中国诗歌听觉与视觉长度一致,诗型整齐,对偶普遍而且严整;西方诗歌相反,诗行长短错落不一。少对偶而且往往不严整。这种差异归根结底与汉语与印欧语的使用原则有密切联系。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主要讲究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义理,很少受语言的形态成份的约束。同时汉字是表意文学,象形文字,使汉字本身就独具形象感,对于强调意象的诗歌创作,汉字独其优势。印欧语是表音文字,没有这种长处。不同点三:语法运用上,中国诗歌语言中的词汇不依靠任何词形变化,仅凭其所处的位臵与前后联系,便可易换各种词性,从而使一个词增加数倍表现力,同时也产生一种模糊含混的表现效果。西方的诗歌难有这种效果。另外,汉语诗歌经常省略人称及主语,由此造成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抒情效果,使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的或象征的意蕴,从而使读者也能臵身其中,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而在西方诗歌中,由于人称必不可少,无法产生这种效果。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由于省略了人称,造成一种“人的动作与大自然完全融合”的效果。若加上人称,效果大不一样。

不同点四:二者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诗歌具有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风格,常喜欢写意的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景烘托某种情感;西方的诗歌则体现出热情奔放,激烈狂野的风格,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二者在这一点上的不同于爱情诗歌中最为明显,例如李商隐的《无题》和彭斯的《红红的玫瑰》。这两首诗同样是表现爱的执着,彭斯的诗热情奔放,直接表达要受到“四海枯竭”“岩石烧裂”“生命不绝”。而李商隐却非常含蓄,以“春蚕”和“蜡炬”的意象来表达。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审美标准的差异以及人们习惯表达的方式不同。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中西方诗歌比较》

从小方面比较中西方诗歌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中国拥有最博大精神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中西的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从表达上中国的诗歌更加含蓄

中国的诗歌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所以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而西方诗歌比起中国的诗歌的含蓄则显的更加的直接开放。比如英美现代诗歌大多都是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诗词上看有共性也有差异的特点上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从中既可以看到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三、从写作方式上看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四、从表现手法上看

中国诗歌常常喜欢写意地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情景烘托某种情感!如柳宗元的那首《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刻画的是一种孤独而不寂寞,人与自然相溶,悠远而深沉的情感。但全篇不带一点理性的描写,这首诗很好的显示了中西方表现手法上的根本区别,即中国人常常喜欢用材料来烘托、渲染情感,这时候由情境决定了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温驯、含蓄和安静。

而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常常是由情感的不安的运动所决定,他们的情感是激烈运动的、是不安的、是追问的、是探求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手法总体上说比较多样和丰富,或夸张,或拟人,或譬喻,或直白等等的统一运用和穿插,他们是情感出于自身运动的需要而主动去寻取载体的。如莱蒙托夫的《帆》,诗人让自身情感内化为一只帆船,于是情感的运动有了载体,情感在运动,帆在追寻,追寻一种最高的存在,而随着帆对已有存在的不断否定,最后在不断否定中肯定了一种“仿佛只有在不安的风暴中才能得到安稳”。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精神决定了中西方之间必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是人类社会的共性又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和联系。如果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里面的关系互相融合,那么诗歌的发展必然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篇: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会计学院

Z1006

1143100603

侯文君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表现诗人对世界的诗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排列,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出现的最早,主要有叙事诗和抒情诗。限于课时的有限,这里只讨论中西抒情诗的异同。

关键词:诗歌,中西方,音节,抒情

一、中西抒情诗的产生及传统。中西抒情诗的产生都是个人意识增强的结果。但其中的个人意识有所不同。西方古代抒情诗要求抒发个人主观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抒情诗总是把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二、中西诗歌情趣。

中西方诗个的不同品格,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这使中国诗歌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归自然的道家,归根结底仍是偏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因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现世享乐,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不少诗歌往往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蕴含其中。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如此。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中国诗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诗人则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鉴于此,下面仅就爱情与自然两大主题,探讨中西抒情诗的差异。

(一)、爱情抒情诗 中西爱情诗都历史悠久,但情趣各异。

中国爱情诗多写婚媾之后或之外,构建了一个“怨”之境界(如从先秦到汉唐甚至元宋均如此);而且羞于表达爱情。闺怨多出自男性,却偏偏要借女性之口诉说绵绵思念之情。不少诗歌本来是典型的爱情诗,也被后人解作忠君爱国之诗。如《诗经•卷耳》、《《诗经•蒹葭》等。

西方爱情诗则大多数写于婚媾之前,爱情本身就成为诗人着力歌颂的对象,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十九世纪的彭斯、拜伦、雪莱、普希金、雨果、裴多菲等都如此)。古希腊抒情诗人萨福的诗歌亦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而且非常热烈。如《相思》:

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有心织布,我心里已经充满了 对那个人的爱慕。

有时,这种对爱情的追慕甚至上升为人生永恒追求。20世纪法国诗人普列维尔的《公园里》就道尽了瞬间与人生之永恒的内在关联: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在爱情被永恒化的同时,有时也被神性化了,构成从此岸走向永恒的彼岸之中介。如但丁的《新生》是献给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贝娅特丽采,他把贝娅特丽采当作了从天国来又回归天国的天使。对她的追慕构成了对人生之永恒之美的追寻:

看来你是一个神祇从天国来到大地 显示神奇 „„„„

彼特拉克的《歌集》第七十二首也是如此:

高雅可爱的夫人啊,从你闪动的眸子里,我窥见了指引我通向天国的温柔之光;

你眼睛里映照的只有爱情和我,谁都知道,你这隐约闪现的光芒

出自你那搏动的心房。这光芒引导我从善向上,使我走向光明荣耀的人生终极;

„„„„

(二)自然抒情诗

自然情趣的兴起乃是诗歌发展中的大事,但自然真正入诗,中国是在魏晋(公元220—420)的山水田园诗,而西方则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此前诗歌中出现的自然,并非独立的主体,不过是背景、陪衬而已。中西诗人的自然抒情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把自然作为回避现实的精神皈依,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又有区别。

泯灭物我的界限,追求与自然的默契与欣合。这是中国诗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中国魏晋时期的隐逸诗人陶渊明。西方诗人对待自然则更多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移情,试图从自然山水中去追寻一个形而上的超越本体。如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湖畔派的代表华兹华斯,就是如此。他甚至将自然神化,把大自然看作“神圣的设计“,其中有不可思议之妙谛,构成了一种泛神主义的态度。

这种不同就形成了中西方诗人与自然遇合的不同境界。禅宗中有一禅师谈到自己参禅的境界:

老禅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

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谁只是水。

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遇合的三种境界:第一种以无智之心感应山水,乃初民之诗。第二种,通过认识记忆的思维活动去感应山水。第三种回归物象,对山水自然的存在作无条件无条件的认可,从而进入禅的无语界。华兹华斯突出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照、意志投注,在感悟山水的同时作形而上意义的追寻,因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中国诗人则强调山水本身即是宇宙万物不息之道。山水是道,目击存道,回归自然物象本身,物各自然,于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乃是一种更高之境界。无论是陶渊明还是王维都是如此。

自然山水作为自足的主体,呈现于诗人之前,人与自然相遇,又各自自足,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境同时也就成了禅境,这正构成了中国山水诗歌的独特境界。

三、中西诗歌之表达

中西诗歌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表情达意上同样具有各自的特点。

1、抒情诗歌风格的不同。

中国抒情诗具有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美学风格。这是因为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尚“空”与“无”,“无”为万物本体,“有之所始,认无为本”(王弼著•老子道德经注)。禅宗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亦尚虚、重神、主情,尚“言外之意”,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唐司空图《诗品》),“但见性情,不赌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唐皎然《诗式》),“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这就构成了中国诗委婉、含蓄、淡远、空灵的美学风格。写爱情,多含蓄蕴藉; 描绘自然山水,多明溪淡柳、小桥流水、微风细雨之柔性美。

西方抒情诗如同他们的叙事诗,由于受叙事传统的影响,重铺排篇幅大多长于中国诗。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影响了许多诗人,构成了西方抒情诗尚直率、铺陈、情感浓烈、追求深刻的美学风格。其表达爱情的诗多率真之美,描绘自然多高山大海、狂风暴雨、峭崖荒谷之刚性美。

中西诗歌在审美情趣上的这种差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曾作过生动的概括:

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

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 算是“浪漫” 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比起西洋来,仍

然是含蓄的;我们认为词华够浓艳的了,看惯粉红骇绿的他们 还欣赏着它的素淡;

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不失为斯文温雅。同样,束缚从束缚在中国旧诗的人看来,西洋诗空灵的终嫌着痕迹,淡远的中嫌有火气,简净的不够惜墨如金。

2、抒情诗表达上的不同。

由于中西抒情诗在情趣、风格以及语言文字上的差异,造成了其表达方式的不同。总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简约描写与细致描写、起兴寄兴与赋形变形、客观化抒情与主观化抒情等差别由于时间关系,这里重点谈谈语言表达上各自的特点。

在词语上,汉语诗歌尚写意,语序灵活,词语组合多变。印欧语言则具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重视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上相对来说比较严谨而不如汉语灵活。

在文字上,汉语作为象形文字,其本身就独具形象感,而印欧语言却没有这样的优势。

在音节上,汉诗以字为单位(如四言、无烟、七言、绝句),并以汉字的声调、平仄构成抑扬顿挫;西语诗则以音节(词汇有多音节或多音节之差别)和音节的轻、重音来构成,分为抑扬格或扬抑格,扬扬抑格和抑抑扬格。参考文献:《比较文学教程》,《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

第四篇: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联想”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谈《绝望的主妇》字幕翻译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心理效应对后进生学习影响之探究 4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4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7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48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50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51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53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56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57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58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60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 62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63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64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65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66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6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69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70 浅析苔丝之死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73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75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76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78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79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80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82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83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8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90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 91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94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95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97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99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101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102 中美数字禁忌研究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104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06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107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 108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0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111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1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15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11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119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21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123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 125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26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129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131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133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3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7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38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139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41 中美教育的比较及对比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43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 14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46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 147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50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 151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15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53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54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155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 156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157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58 比较分析《喜福会》与《日用家当》中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冲突 159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 160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61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 162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163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4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65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和阅读理解 166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 167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68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6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170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

171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72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173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174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ocabulary 175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76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177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178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179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 18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81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American Daily Life 182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

183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184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18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87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188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189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190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 19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92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93 On Romanticism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194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95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196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197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98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199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

200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creation of the people.Is also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history.Exactly speaking, culture refers to a country or a nation's history, geography, customs, way of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code of conduct, way of thinking, values, etc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Because of the history origin, customs and habits, living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 on, le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lthough between western interior also has a difference, but it embodies the essence difference is undoubtedl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individual;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scourse;and moral standard difference values;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s;differences in social etiquette;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etc..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Heaven and heaven two points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universe i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so-called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s refers to the people obey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 worship, people use nature of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the seasons and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ctivity cycle is consistent, everything is constantly move in circles, and harmony with nature.Influence of the “harmony” idea,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in ideology, mode of thinking and speech act, all tend to seek the overall, integrated.The thought of “harmony” is everywhere, as in a unique to China's tea culture, which is composed of a cover, bowl, tray three piece set composed of tea on behalf of the day, people, harmony and unity, are indispensable.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Western cultural advocate sepa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stressed that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two” way of thinking.Western culture is not a part of the human being as nature, but human as the natural ruler of the universe, that is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natural world, all of nature is to serve mankind, have to listen to the mercy of the hum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querors and the conquered.Therefore, the Westerners always tries to highly 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nquer the nature, natural plunder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总之,中国人是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个人隐私的绝对尊重,人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纯属个人私事,不能成为交谈的话题;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不经允许,夫妇双方也不能私拆对方信件

(三)中庸和崇尚武力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出发,把协调好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呢?儒家认为,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而道家的中道观则是无为、不争、处下等消极的思想。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造就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因此中华民族不尚征战,不喜扩张侵略。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value goal of collectivism,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first place.Since the harmony is the best order and state, so how to achieve the “and” ideal?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m,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is to mainta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A middle course is a regulator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dvanced philosophy so as to reach the neutralized state.Taoism's mesotes is thought such negative inaction, not to fight.Confucianism and Taoism mesotes created Chinese peace weak culture character, therefore the Chinese nation still not in, not like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正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至高无上,所以西方民族才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手,这既要有实力做后盾,又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人崇力尚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Becaus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of individualism, that individual supreme, so western nation has always been to “profit” and “force” as the value of health, to encourage people to actively pursue practical utility, and compet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individual.To be successful in the competition, they must defeat opponents, it must have the strength to do the backing, and who dares to fight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thus forming the West Chong force still struggl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ultural spirit.(二)讲究面子与讲究实际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与面子功夫。明恩溥认为“面子”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面子即脸面,这脸面是给别人看的,也就是在别人的眼里要活得体面,绝不能没面子或者丢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保全面子,导致中国人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请客吃饭时品种越齐全,分量越充足就越能表现主人的热情体面,在无形中也让客人感到很受重视,特有面子。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ce and facework.Mingenpu that “face” is a key, can open the password is only in possession of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character box.The face that face, this face is to give others to look, also is to live decently in the eyes of others, never lose face or lose face.For the Chinese people, no matter what the problem is, firs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consider how to save face, resulting in Chinese often in order to maintain face and insisted on the wrong, will be at the expense of practical interest for the form.Dinner meal variety is more complete, more abundant component more demonstrate their enthusiasm in decent, but also make the guest feel valued, peculiar face.西方人则不同,一般对任何事情都直来直去,讲求实际,认为没有永久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喜欢胜不骄、败不馁的强人。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的前老板戴维,在商业失败后竟可以毫不在乎地给他以前的下属打工。在西方,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没脸没皮。在金钱问题上,西方人也十分务实,朋友聚餐要实行AA制,搭乘朋友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别人的电话要付电话费,即使是孩子替父母干家务活也要索取报酬,绝不会因为考虑面子而含糊了事。

Westerners are different, the general everything straight, practical, no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They like to win without pride, to lose with grace.Such as the TV drama “Beijing in New York” in Wang Qiming's former boss, David, in a commercial failure could not care about his previous work to subordinates.In the west, this approach is worthy of praise, but in the eyes of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typical of the shameless.On money matters, Westerners are very pragmatic, friends should implement AA, a friend's car to share the cost of gasoline, using someone else's phone to pay the phone bill, even children for parents to do the housework to obtain compensation, will not be because of face and vague.二 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他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对教义的解释和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和教派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和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国的民众主体是农民,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信神而不依靠神。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正如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其解释之意,祭神,神就在;不祭神,神就不在了。中国人形成了以现世的功利主义态度来信仰宗教的传统习惯,“有事”就求神拜佛,烧香叩头(这所谓“有事”或为求子,或为祛病,或为生财,或为祝福、辟邪、消灾等等),无一不足;无事则不登三宝殿。除了宗教节庆和所谓求事之外,一般信教大众是难得去求神拜佛。因此,在中国信教中,无论是佛教的信仰者还是道教的信仰者,并不会去领会佛教教义和道教教义的主要内容,一般只知道“因果报应、积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宗教意识、他们并不会在宗教中寻找精神支柱,而只是希望现实愿望得到满足。佛、道的教团组织也并不积极地向信众讲经说法,进行传播,而是以“愿者上钩”的方式来传教。

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特征则具有较强的教义意识。由于西方宗教一元化的信仰特征和强有力的教派、教会、社区组织、加之西方社会具有宗教教育的传统,所以,对于基督教教义,大多数信教群众都有一定了解;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圣事论、恩宠论、终极论,大多数信徒可说出个一二三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身体力行地来遵守教义,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明知故犯的行为也是有的。但做了错事后他们通常都会到教堂忏悔,减弱自己的罪过,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中国人进寺庙或道观,总是带着功利的目的,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而诚心忏悔。

最后,中国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皇权为主体的共处相争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即所谓的“皇权思想”;而西方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教权为主体的相互排他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

在中国宗教史上,各种不同宗教自从产生以来,都在皇权统领的共处前提下相互争斗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还没出现过国教,没有发生过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是以和平争斗的方式进行的。外来的佛教之所以能比土生土长的道教兴盛,这主要是由于佛教适应了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如佛教没有把君亲教规废除,才得到朝野庶民的接纳,加之其“三世轮回”的因果说教比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的神学目的更容易被人接受。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之所以时生时灭,是由于其他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并非由于中国宗教排斥异教所致。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同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更没有发生宗教战争,而是相互和平共处。总之,中国宗教的信仰群体采取的是各信其教而互不排斥的自主态度,他们在皇权的统领之下,各信其教,和平相处,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什么“异教徒”的概念。中华民族的这种包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本身地理位置。总之各个不同宗教在相互共存条件下求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中国信教群体的历史传统。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群体是在硬性地排斥其他宗教的情况下求得发展的。在罗马帝国没落以后,基督教(天主教)教主首先迫使“异教徒”----法兰克国王和其人民---皈依基督教,然后就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步地把基督教扩大到整个欧洲,形成了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欧洲封建神权统治。由此,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将其他教徒一律斥之为“异教徒”而加以排斥打击,连尊奉(旧约圣经)的犹太教徒也难以幸免,甚至在中世纪末期把称为“异教徒”的十数万之众的女巫加以残杀,用数百年的时间发动了征服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在发现新大陆后的移民过程中,殖民者也以立法的形式强迫土著民族加入基督教团体。不仅如此,即使在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和宗派也是争斗激烈。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首先,美国《独立宣言》中第一次立下了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条文;尔后,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加以效仿,致使上诉历史上的那种具有火药味的排他性教派观念有所减弱,“异教徒”一词已不易听到了。但是,教派的排他性观念有时还会成为当今世界低度战争的典型,特别是当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结合在一起时,便显得更为突出。波黑冲突、北爱尔兰冲突以及阿塞拜疆同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中东冲突更是其典型,这都是这种冲突的热点。确实,西方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要比中国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强烈得多。总而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而形成一种信仰模式。根据中国和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情况,可以把中国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弥散性”的信仰模式,把西方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凝聚性”的信仰模式。

三 礼仪方面的比较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 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 “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 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 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 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 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 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 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 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 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 不可以失去礼节, 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座, 夫妇也分开而座, 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 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 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 内穿白衬衫, 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 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下载中西方诗歌的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方诗歌的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方文化比较

    人类的历史进程,为后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也积累了有益的成功经验和惨痛的失败教训,这份巨大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拓自己的眼......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摘要:“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并且复杂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

    中西方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在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也相互冲击、借鉴、融合。以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俄国等为代表的西餐在我国......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各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层......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

    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 专业二O一零十一月二十日中西方酒文化的比较摘要: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

    中西方管理比较

    中西方管理比较——企业管理管理就是管理主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下采用一定手段和方法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活动过程。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