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部带协会共同实现双赢(最终版)
支部带协会共同实现双赢
漠沙镇曼勒村苦瓜协会党支部
曼勒村辖26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1318户,5473人,傣族占97%,是傣族居聚的民族村庄。全村设23个党支部,有党员149人,其中苦瓜协会党支部50人。村党总支制定“党建领村,产业富村,民主理村,依法治村,和谐促村”的发展思路,以“抓党建、抓产业、抓发展”作为目标,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苦瓜协会为载体,以富民兴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产业、党员带群众”的工作模式,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苦瓜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党建和经济“两促进”。
一、支部带动,苦瓜协会助群众增收
曼勒村人众多,人均占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十分贫困,村庄建设十分落后。为改变贫穷的面貌,带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村党总支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对策,反复试验,总结对比,在培植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上大胆尝试,成功走出了以苦瓜为主的农民增收致富路。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村党总支创建了“支部+基地+协会+农户”的苦瓜产业发展模式,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协会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苦瓜产业,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75元,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党领协会,为苦瓜协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苦瓜协会党支部坚持党管协会的原则,在苦瓜协会成立初期,党支部指导和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和科学管理、民主监督、集体决策、利益分配等制度,明确会员职责,规范协会工作。在苦瓜协会日常运行中,随时了解和掌握协会的情况,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协会在市场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督促协会分析市场信息和财务公开。由于坚持党管协会,苦瓜协会成立以来,会员和协会没有发生一次纠纷,确保了苦瓜协会健康发展。
三、创新服务,为苦瓜协会发展壮大提供支撑
苦瓜协会党支部始终把服务协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牢。一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在坚持农户自愿自主入会的前提下,通过宣传国家政策、召开座谈会、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加入苦瓜协会的好处,打消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引导群众志愿加入到苦瓜协会中。二是以搞科普活动、聘专家、办培训等形式,加强对会员的培训和学习,以科普活动、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培训等方式,全年组织苦瓜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培训4场1346人,发放各种科技资料3167份;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光盘播放等宣传,受普及累计人数达4680人次。切实增强协会会员自身素质,提高了会员的致富能力。三是建基地、做示范抓推广,建立10个“协会班子示范户”,50个“党员科技示范户”和250个“一帮五传帮带”活动,以核心区大曼勒、索铺等21个小组新建苦瓜钢架大棚880亩,带动全村苦瓜种植1087户,面积5600亩,实现苦瓜产值2000多万元。四是统一服务,扶持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协会对种植和营销进行统一管理,在种植过程中实现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统一,通过规范管理,从而提高了质量,做出了品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四、交叉任职,为苦瓜协会发展增添活力
实行村“三委”班子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村党总支书记任苦瓜协会会长。注重发挥党员在协会中的骨干作用,党员进入协会关键岗位任职,由党员联系农户,引领农户创市场,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信息咨询等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注重村三委、党支部、几大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努力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个产业、培养一批干部、致富一批群众”。目前全村已有60%的党员发展成为致富带头人。
五、党建引路,助推新农村建设
立足热区优势,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实施苦瓜高产设施建设钢架大棚880亩,示范滴灌节能栽培10亩,抓示范基地,抓技术培训;以“支部+基地+协会+农户+市场”的运转机制,建立23个支部示范点,发挥“基地促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作用,党员带头示范,培养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实现了反季蔬菜面积突破5600亩、产量突破1568万公斤和产值突破2352万元的“三个突破”,蔬菜收入占了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实现人均收入4287元。
协会党支部的发展模式推动了苦瓜产业大发展,使群众都富裕起来,曼勒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苦瓜楼”建起来了,一条条“苦瓜路”建成了,一个个村庄亮了起来,村民的精神生活、医疗保障、教育事业等上了新的台阶。曼勒村还先
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家园”、“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省“百强农技协”、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 2007年荣获玉溪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步奖,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杨文昌同志曾被省级部门评为“云南省首届农村拔尖乡土人才”、“ 云南省第十八届劳动模范”、“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启示】
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好不好,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带领群众致富,能不能让他们过上好生活。实践证明,曼勒村“支部+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带农民发展苦瓜产业,有效解决了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有效地深入到帮民致富的实践中,发挥了党组织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支部+合作社”,实现党建经济双赢1
“支部+合作社”,实现党建经济双赢
2004年,丹徒区世业镇党委根据世业洲旅游度假区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目标,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从草莓、葡萄等鲜果的种植开始,逐步在四季青农业生态园形成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2007年9月,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鲜果种植的效益,世业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草莓专业合作社,同时以合作社为依托,组建了“四季青农业观光党支部”(现更名为“草莓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模式,实现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双赢格局。
一、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合作社跨越发展
“草莓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下辖党员16名,负责领导草莓专业合作社的156户社员,支部书记为四季青生态园负责人、草莓种植引领人李忠。为更好的发挥合作社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世业镇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题党建工作会议,研究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为组长,5名党员为成员的党建工作指导组,其中五名成员分别是从镇机关、农业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供销社等相关部门挑选的政治素质好、党务工作熟悉的党员,负责指导和帮助合作社党组织开展党建和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合作社章程,理顺 1
了党支部与合作社的关系,明确了职责分工。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后,领导合作社成员成功注册了“四季青”、“焕阳”等商标,实施品质和包装技术改造,实现销售产值250万元,农户增收65万元。
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合作社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后,在合作社设立了市场信息岗、生产技术岗、质量监督岗、运输物流岗、营销推介岗五个党员先锋岗,并根据党员各自的特长安排岗位、设定职责。组织9名合作社党员技术骨干组成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宣讲团,每月有计划地到各村电教室交流经验、讲授技术、传播市场信息,帮助消化电教片中学到的技术,帮助社员和农户解决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问题。2010年,以合作社党员为骨干的宣讲团共宣讲5场,教育人数300多人,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
三、建立党员联户帮扶机制,促进合作社和谐发展
开展党员“一包一”活动。一个党员联产包保一个责任区,为责任区内的社员及时提供果蔬种植生产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有效发挥党员带富作用。开展党员“一联一”活动。一个党员至少联系发展一名党员,切实把合作社中思想品德好、技能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的种植大户、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青年社员作为重点
培养对象,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合作社先后有16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6人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已发展了4名党员。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组织合作社党员与世业镇的困难党员或群众结对,每名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至少结对帮扶1户困难党员或群众,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农业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合作社党员共结对帮扶贫困农户18户,帮助40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实现了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优势的有机结合,延伸、放大了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带民致富的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得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党建和经济的双丰收。
第三篇:关爱员工实现双赢
关爱员工实现双赢
推动创建“共建共享”的和谐研究院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运作模式随时都面临挑战进而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劳资关系的市场化、契约化以及用工制度的多样化,导致深圳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效益、分配利益、职业生涯、福利待遇和思想压力等各个方面出现差异,员工的追求目标和价值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集碰撞,新的思想状况不断出现。
一、工作压力源。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特性,如工作超载、工作欠载、工作条件尚不完善、项目进度偏紧等;员工在组织机构中的角色,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个人职责、无法参与决策等;组织变革,如并购、重组、裁员等使许多员工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事业发展等,这都将引起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深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研究院的生产经营任务逐步加重,各种业务指标、财务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个人,员工倍感市场的压力,员工对市场竞争产生恐惧感和厌倦感,在心理上,极易产生焦虑、烦躁和悲观等情绪。日常工作中常常表现出:工作懒散、与同事关系紧张、工作效率低下等等。
二、生活压力源。员工在正确参与并处理工作与家庭生
活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因此对现状和未来缺乏自信,担心因自己处理不好而出现偏差,对日常工作产生迷茫甚至抵触情绪。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由于晋升迟缓、缺乏工作安全感、抱负受挫等导致压力;人际关系方面,与上司、同事、下属关系紧张,不善于授权等;尤其是我院青年员工人数较多,面临阶段性生活压力问题:单身员工面临父母“催婚”的压力,买不起房子和车子的压力;结婚员工面临供房贷、孩子上学、赡养双方父母等多方面压力等等。各方面压力骤增,容易影响员工工作和生活状态。
三、社会压力源。每位员工都是社会的一员,自然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社会压力源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财务问题、住房问题等等。新的问题必须用新的方法来解决,传统的单向灌输与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研究院新的发展形势。近年来,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研究院党委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优势,从关爱员工,着力缓解员工压力着手,努力搭建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运用沟通协调、示范引导和关怀服务等方法让员工全面融入研究院发展,大力营造健康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在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作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组织建设,以工会为载体,搭建领导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
举措一:搭建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平台。研究院领导班子经常就员工提出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福利待遇的改善问题与他们进行专门的沟通与疏导,适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沟通为员工解决了思想包袱,解决了他们科研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后顾之忧,为员工释放压力、解决困难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举措二:寓教于乐,以高雅文明的活动吸引员工。在缓解员工压力的同时,引领员工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拓宽视野,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我们针对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型带给员工的双重压力,经过精心把脉和策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兴趣活动小组,比如篮球、乒乓球、足球活动小组,营造出了一种轻松、高雅、健康的休闲娱乐氛围,使得员工的压力得以缓解和释放,员工的身心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进而增强了员工的工作激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举措三:特别的关怀给努力工作的女员工。促进女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女员工在企业发展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关爱女员工身心健康和维护女员工的特殊利益入手,积极为女员工办实事,开展有益于女员工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女员工的文化生活。
二是抓制度建设,为关爱员工提供机制保障。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关爱员工,实现“共建共享”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1)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主动规范劳动关系。比如研究院工会成立后,就员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福利待遇开展了平等协商,较好地解决了员工办理基本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员工最关心的问题,维护了员工的经济权益。(2)建立民主管理机制,落实职代会基本职权,拓展民主管理新途径。在一年一次的职代会上,院长向员工代表通报研究院上年经营情况和下步发展的规划,积极组织员工代表就研究院发展和员工权益提交提案和合理化建议。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行民主恳谈会等符合研究院自身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我院党委书记、院长还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员工座谈会,了解一线员工的思想问题与工作中的困难,及时做好思想工作。为方便员工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我们还将设置院长电子信箱,鼓励员工诉说心里话和反映诉求,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及时反映员工的意愿和要求。员工民主管理机制的有效运作,较好地维护了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既激发了员工投身企业建设发展的巨大劳动热情,又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3)建立员工生活帮扶保障机制,切实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一是创造安全卫生的工
作环境,让员工工作安心。对新上岗的员工,组织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对正式员工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开放健身中心,为员工提供锻炼身心的场所。二是开展工会送温暖活动,让员工感受到家的阳光。当员工或家庭逢喜事或者遭遇天灾时,研究院都及时发放贺金或者补助,并在员工中开展“献爱心”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谊。
三是抓文化建设,为关爱员工营造和谐氛围。企业文化建设是团结凝聚员工的有效手段。围绕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院做到提升员工素质和开展健康活动并举,努力营造和谐的共建氛围。(1)开展系统的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研究院建立了针对高层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基层员工等几个层次的职业培训机制,同时,我们还将开辟学习园地,开办网上图书室,引导员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我们还非常注重员工的岗位培训,重点提高一线员工的技术技能和生存能力,通过岗前培训、岗上培训、知识讲座、演讲会、研究院内刊、研究院内网和劳动竞赛等方式,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2)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组织员工开展知识比赛、体育比赛、歌舞比赛,举办联欢会、生日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研究院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关爱员工,实现双赢,促进创建“共建共享”的和谐研究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曾几何时,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还是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可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复合型人才。毕竟相对于占需求量较少的“专才”,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这个涵义相对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复合型人才应当构建的基础是在专业性上。
复合型人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即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其特点是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
二、复合型人才的现状
市场上缺乏复合型,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所以目前高校培养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遍通过实施减人增效,建立一支高素质、多能型,勇搏市场冲浪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都在设法建立弹性组织结构,要求职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公司经营方向或业务内容发生转变时,能够迅速实施人力资源转移。于是公司要求职工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单项技能,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的形成
要塑造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又繁杂的工作,不仅要做好职工本岗位的应知、应会培训,还要进行定期的轮岗、培训。更要有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它才能健康持续、有条不紊的进行。1. 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超越
要成为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有极强的自觉性。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在原有的专业人才基础上努力向π型人才发展,所谓的π型人才就是在原有的T人才基础上努力发展与自身的兴趣、特长相符合的另一项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成为日益变化的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一位相声演员说过“他是相声界电
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做法,从而达到考查职工的适应性和开发职工多种能力、进行在职训练、培养主管的目的。在大企业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职工,被宣布进行横向流动,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管理的普遍现象;是使员工成为多面手的有效渠道。
岗位轮换在企业经营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岗位轮换制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为协作配合打好基础。其次,轮换有助于职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从而理解本职工作的意义,提高工作积极性。除了在员工能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之外,岗位轮换制度还可以满足个人求知欲,扩大知识领域,延长直线升迁的时间,防止既得利益现象的出现和发现管理上的弊端。
培养复合型专业管理骨干,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对于高级管理干部来说,应当具有对业务工作的全面了解能力和对全局性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这些能力,显然只在某一部门内做自下而上的纵向晋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干部在不同部门间横向移动,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并且与企业内各部门的同事有更广泛的交往接触。
推行岗位轮换制的出发点是企业的长远利益,因而它和当前利益会产生一些冲突。企业在组织建设中,应十分重视增强抵抗恶劣环境的“体质”,而不以眼前利益的一得一失为标准。所以对岗位轮换中的问题,企业采取积极态度予以解决,一般是通过改进或完善其他制度以适应岗位轮换的需要,绝不因麻烦而废止它。
第五篇:务实——实现科研教研双赢
务实——实现科研、教学双赢
吉林省柳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左伟红
多年前有人曾提出这样的口号:科研兴校。几年过去了,许多实践证明教育科研的的确确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许多研究型的教师在科研这块沃土上描绘着绚丽多彩的篇章,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样尴尬的现象:有些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不搞科研。如何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实现科研、教学双贏,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注重实效,加强实践性
科研脱离学校实际、脱离教学实际,是造成能“研”不能“教”的主要原因。目前,有些学校存在为搞科研而搞科研的倾向。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有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一个标准,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一些学校和教师纷纷争取各级教育部门的科研立项,其中不乏省级、国家级项目,不考虑这些项目是否适合学校和本人的实际,在科研中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这种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的作法缺乏针对性、方向性、实践性,导致写出的经验论文假、大、空,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更谈不上用科研理论来指导教学。
教师搞科研必须和自己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必须突出实践性。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要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围绕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科研与教学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校长要督促和帮助教师把已有的理论研究尽快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要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二、全员参与,突出群众性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但有些教师在参与意识上有一些障碍:一是“无关论”,认为科研活动是研究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二是神秘感,认为科研高深,自己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搞;三是有些教师担心搞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学校领导应做好思想开导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消除顾虑,转变观念。让教师清楚:科研人人都可以搞,人人也能搞,就是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抓住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引导教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努力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并记录下来,把心得体会写出来,把方法总结出来,这样的科研必定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关重要的作用。
三、正视差异,体现层次性
科研的内容、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存在差异,如果不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理论水平,不分课题的大小和层次,大家都来研究同一课题,最后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科研成果,这种科研方式不可避免地要脱离教学实际,使科研工作流于形式,更不会促进教
学质量的提高。
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中,骨干教师是开展科研的主体力量,通常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他们可以承担内容稍难、层次稍高的科研课题。对于一般教师,他们中的多数人科研意识比较淡薄,通常都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己任,在引导这部分教师搞科研时,要从低处起步,从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事情寻找课题,多采用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