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美学考试复习资料
艺术美学考试资料
课本外知识:
李泽厚与刘纲纪合编的《中国美学史》在中国美学研究史有开创意义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的含义。原始含义的是制作的学问。布莱希特“艺术陌生化” “艺术泛化”,赵丽华写的“梨花诗体”
艺术观。西方五个艺术观,古希腊艺术观是模仿说,古希腊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三种艺术形式是:喜剧、雕塑、建筑。
“艺术终绝说”的谁的?(黑格尔)
“理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是谁的什么里说到的?(席勒的“游戏冲动”)
论述题:《毛诗序》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论述)孔子三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填空)课本知识: 绪论部分
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通俗地讲,是艺术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分化和整合的必然。
俄国著名画家“康定斯基”在《绘画的元素》中认为:早起艺术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对整个艺术史的透彻认为。一方面,它将考察不同时代,不同人所运用的艺术元素、结构与方法;一方面它将套索确定的这三者中一种发展的特性;这一任务的第一部分是即分析部分,接近‘实证’的科学任务,第二部分是即发展的方式,接近哲学的任务。在“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看来,美学是感性学,是研究人类的感情判断的。第一章
何谓艺术观?艺术观就是人们对于艺术整体的一般性观点和看法。
20世纪四种艺术定义的理论考察
第一定义: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第二定义: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概念符号。
第三定义:艺术是艺术家的白日梦,是特殊的心理补偿形式。第四定义:艺术是人学。“艺术是人学”是我国的钱谷融先生提出。
艺术反应论:艺术反应生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反应论的观点
如何理解艺术反映论? 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白日梦的理论?
20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的真实性:1,艺术的真实性不同与生活的真实性,2,艺术的真实的鉴定在嘉定意义上的真实。3,艺术的真实往往是约定俗成的。
假定性两种形态:1,常态类型的假定性:“爱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塑造。2,特定形态的艺术给人以陌生感。
艺术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论述)艺术的情感的以上古本质的特点。对于艺术是偏重于变现人类的思想还是偏重于人类的情感,历史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
“诗言志”和“诗言情”的对立,西方美学中也有再现和表现的对立。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沟通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普列汉诺夫补充道:“不,文艺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死昂性和情感性在同一个作品上是分不开的,艺术的思想性必须隐藏到情感之后。艺术的思想性和情感性都必须融入到形象性当中。
席勒式的创作方法:1,席勒从哲学研究出发进行创作。2,艺术创作中把个性消融在原则倾向,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艺术典型性和意向性:典型理论在中国的代表人物是“蔡仪”。什么叫意?所谓意指艺术家的主观意念和情思:什么叫象?所谓象指客观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物象。什么叫意象?指主观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的融合。意向性,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念的客观事物上得到了准确的体现。
艺术的意向性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虚伪或幻想的世界。什么是审美价值的遇合性?就是审美主客体的遭遇,碰撞和契合,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火花。
审美价值的生成性(填空)审美价值的生成性是指它是一种构成艺术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总和质。它并不先验地存在于作品的物质层面上,而存在于物质媒介的行而上。
艺术作品美感层次的含义?1,悦耳悦目。2,怡神悦性。3,境界提升。
18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乔
治·巴托《简化成一个单一的美的艺术》
你认为艺术是掌握世界的特定的艺术方式是哪一点?答:那就是实践论。
爱美欲——唯美主义的信仰:(简答)如何理解爱美欲作为艺术创造动力之一?爱美欲作为艺术创造动力之一,动力是积于对形式的迷恋,对美的信仰,它表现为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流派。唯美主义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对艺术有功力目的。一是认为形式本身的价值就是艺术的一切。并且唯美主义还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所以爱美欲作为艺术创造动力之一 艺术阐释论:当代美国艾布拉姆斯认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因素:宇宙——作者——作品——读者。就是采用了对立的方式对四个因素进行割断式的研究。形成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的形形色色的理论。
以作者为中心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模式。以作者为中心的阐释模式确立是艺术原则有:1,任何艺术作品都有自传性,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始终能看到艺术家自身的影子,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风格即人“。2,艺术作品是作者意图的现实,作者的作品意义阐释的真正权威。3,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特殊心里补偿形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命历程的有机资质成分。4,艺术不是技巧性工作,而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艺术的目的是心灵于心灵的交流。
术批评是一种理论见之于作品的评价性话语行为。
“艺术批评艺”(解释):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论活动 艺术观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在清醒的历史意识、自审意识、超越意识中确立科学的现代艺术观。(填空)艺术更本质的特征是什么?是情感性。
第二篇:美学复习资料
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家是(D.车尔尼雪夫斯基)。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途径(B.从政治领域探索美的本质
中国提出“里仁为美”的观念是(B.孔子)提出来的。
中国美学界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C.李泽厚
下列选项不是美的特征的一项是A.美的主观情感性
被称为近代美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带头人是B.康德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C.优美
中国美学界持“美在心物之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D.朱光潜
艺术的(A.自由性)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
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B.文明社会之初)时代
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A.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不属于美的形态但属于审美范畴的是(D.丑
中国当代美学界被称为“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是(C.李泽厚
艺术是(C.现实美)和理想美的审美统一
《阿Q正传》是(B.悲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说是(D.黑格尔)提出来的。
美学诞生之后,沿着(C.哲学美学)的道路进行研究的美学家有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杜威……
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
“春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D.壮美
漫画《武大郎开店》是(C.喜剧
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出版于(C.1750年)。
美的最高形态是(D.艺术美
中国古代说“天地有大美”的人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就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是(C.恩格斯)说的。
B.建筑艺术)是一种三度空间艺术、静态表现艺术,具有内部和外部空间性
“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C.艺术的功能)。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感论的代表人是(B.柏拉图D.夏夫滋博里)。
西方美学史上从精神意识上界定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美论是A.主观论B.客观论D.主客观统一论E.客观性社会性统一论)。
西方哲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C.弗罗伊德D.黑格尔E.荣格)。
下面属于悲剧美的有()。A.《欧米哀尔》》C.《拉奥孔》D.《祝福》
审美理想具有(B.形象性C.鼓舞性D.远景性
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是(A.形象性B.体验性C.社会性D.潜移默化。
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B.老子D.庄子)。
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西方心理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
西方哲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A.康德B.谢林D.黑格尔
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西方美学史上属于唯心主义美论阵线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B.华山之美C.《自由神引导人民前进》E.命运交响曲)的美是崇高美
下面属于喜剧美的有(B.《武大郎开店C.《钦差大臣》)。
审美意识的培养包括(A.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B.确立正确的审美观C.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B.老子D.庄子)
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敦出版了《美学》一书,这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的定义是: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3、“里仁为美”是提出的美的观念;“充实之谓美”是
4、中国当代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主要有四派观点,分别是 主观论、客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客观论社会论统一论。
5、一般说,审美心理的构成元素主要是 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解释
美学:指专门研究客观存在的美和人对客观美的反映和创造的学科。它以审美关系为研究中心,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崇高:是一种与优美相对立的、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美。其感性特征是大、粗、刚、直、涩、动,其美感特征是:审美心态是动荡不安,心境复杂,情感波澜大起大落;想象和理解活动活跃;心理过程由推拒到吸引,从痛苦到愉快。
喜剧:是一种以丑为嘲弄、鞭挞、清算对象,以可笑性为基本特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撕破丑的假面具的审美形式。
美感:是一种对美的审美活动过程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它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移情说:是一种解释美感本质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立普斯。它的主要内容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我的情感移注到非自我的对象中去,使对象具有人的情感,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在欣赏对象过程中获得无限自由,从而产生愉快。这种理论,它把美感的根源归结为人的心理调节的作用,抹杀了美感的客观基础,因而是唯心主义的。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指审美活动中一个美的事物引起某一种感官的反应的同时也引起另外感官的反应的心理现象,也叫感觉的挪移。其心理机制是联想。
三、判断:
生活中的悲剧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
答:正确。因为生活中的悲剧跟人建立的关系是伦理关系,不是审美关系,所以它不能作为审美对象。美感与理智不能共存。答:错误。美感过程虽然以情感活动为主,但理解如盐之于水,悄悄起作用,理解越深,美感越强烈,大量审美事实足以证明。
审美活动中,换一种情感便换一种意象。因此,美是飘拂不定的,随人心变化而变化的。
答:错误。因为美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审美活动中意象可以随着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但是意象不是客观的美的对象。
四、简答题
简述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
提示:答案请看讲稿。
比较雕塑与绘画的不同审美特征。
提示:答案请看讲稿。
五、论述与分析
举例论述悲剧的实质和审美意义。
提示:悲剧的实质主要讲清什么是悲剧,审美意义主要讲悲剧对人的教育意义和美感意义,具体请看讲稿。
2、一名美国军官在观看《奥赛罗》的演出中,当剧中人牙古(挑拨离间者)出场时,他开枪打死了牙古;接着又开枪自杀。人们为死者写了两块碑文,对扮演牙古的演员写的碑文是:“最优秀的演员”。对该军官
写的碑文是:“最优秀的观众”。
请运用学过的美学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后一快碑文的看法。
提示:我们不赞成后一块碑文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角度去展开:
一、审美距离说;
二、审美中情和理的关系。这位军官没有跟现实功利保持审美距离;没有以理节情。分析时要把上面两个理论的具体内容阐述清楚
3、阅读朱淑真词《生查子》并回答问题: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请回答:(1)审美联想有几种类型?如何理解其内涵?(2)这首词中运用了什么联想?为什么?
提示:关于第一题,请看讲稿。第二题提示:该词中至少有两种联想:
一、时空接近联想;
二、对比联想。今年元夜时和去年元夜时是时间接近,花市是空间接近,两者合起来就是时空接近引起的联想。今年元夜时与去年元夜时的情景完全相反,去年是人约黄昏后,今年是不见去年人,惟有泪湿春衫袖,这种由相反情景引起的联想,就是对比联想。
【判断题
自然美引起的崇高感不包含道德感答:正确。自然美引起的崇高感有没道德感,因为自然美本身不包含道德内容。
美感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体验,因而美感是拒绝理性介入的答案:答:错误。审美活动中有理性活动,即理解,但美感中的理解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理解作为美感心理结构元素之一,但它以积淀的形式隐藏于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暗中起作用。
美不是形式,但美表现为形式。答:正确。美是有内容的,就是体现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内容,但其内容必须通过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感受到,所以美表现为形式。如人的高尚道德必然通过言谈举止的形式表现出来。
凡是真的就是美的答:错误。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但真不一定美,美不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
自然美是人的意识加工的结果错误。自然美与人有关,但不是人主观意识加工的结果,而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即自然通过人类的实践,成为人化自然,成为对人的实践的肯定形式,具有社会内容之后才成为美。所以,美存在于人化自然之中。
现实美是最高形态的美。:答:错误。现实美是一个最广阔、最丰富的美的领域,但是,现实美有其局限性,比较分散,不够集中,不够完善和理想;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自然美的内容朦胧,不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思想感情。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才是美的最高形态。
没有移情就没有美感。答:错误。美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上的,审美主体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的刺激而产生美感,不一定主体移情才产生美感,移情仅是美感产生的一种方式,不能用局部现象概括全部。所以没有移情就没有美感的说法是错误的。
五星红旗的美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错误。五星红旗的美表现为一种形式美,但它的形式美已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内容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所以不是纯粹的形式美。
真的不就是美的,但真是美的基础。答:正确。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但真不等于美。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
自然美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答:错误。自然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但自然美是在人类出现之后与人类发生了关系,经过人类长期社会实践而成为人化自然,成为对人的实践的肯定形式,具有社会内容之后才成为美
凡是崇高的都是令人恐惧的。答:错误。崇高的自然会令人恐惧,但崇高的人不会令人恐惧。
审美活动中如果产生联想就是心思旁迁从而必定破坏美感答:错误。这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绝对化的。审美活动并非一定要联想,但积极的联想有助于打开广阔的审美视界。虽然有的联想如涉及功利内容则会破坏审美的心态,但并非一切联想都如此。
不同的人心中产生的月亮意象是不同的,这说明,月亮的美是因人而异的答:错误。美具有客观性,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的主观作用,审美对象会在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象,但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具有客观性,不以审美主体的主观作用而改变,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不同的人感受到的月亮的美不同,是月亮意象不同,但是月亮本身的美没变化,即不因人而异。
人类劳动都是美的。答:错误。人类劳动必须是自由自觉的,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美的劳动,异化劳动就不美,因为它既不合规律,也不合目的,人在异化劳动中不感到愉快,而是感到痛苦。美感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答:正确。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对象采取一种凝神静观的态度,即无实际功利追求、无欲望、无所为的态度。这就是美感的非功利性特征。但是,这种非功利是个人心理状况,其背后隐藏着社会功利内容,没有一定的社会功利内容为基础的事物是不会引起美感的。这就是美感的二重性。
美是生活答案: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针对唯心主义的美论,提出了“必须从社会生活出发去研究美”的原则,即“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人类客观社会生活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观念从天国拉回人间,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但他的美学思想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对什么才是“美的生活”的理解也是模糊的;定义本身就过于宽泛和不确定。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美学答案: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美、审美和艺术三部分,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优美是狭义的美,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中国古代所谓“冲淡”、“秀巧”、“秀婉”就是指优美,也就是“阴柔之美”。
异化劳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不同于人对现实的实践关系,也不同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以直觉形式和情感体验为特征而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情感是人审美地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求美是审美主体的最终目的。
审美移情说认为美感是由于审美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感情移入到知觉对象中去而发生的。代表人物是立普斯。他认为,移情中审美主体使无生命、无感情的事物有了人的生命、感情,而有限的“自我”进入无限的“非自我”,自我自由伸张,物我同一,从而感到愉快
审美距离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认为美感是由于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即主体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距离,客体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完全割断,是美感发生的根源。这个观点,就叫做“距离说”。距离说是从心理上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即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美感才能发生。
净化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净化意为熏陶、宣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喜剧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不仅包括了喜剧艺术,同时还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喜剧性现象。在人的情感上,喜剧以“笑”为载体,还包括滑稽、讽刺、幽默等次等形态,它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因此表现了理性内容的虚无。喜剧感的笑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因此是一种严肃的笑,所以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悲剧的。
丑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再次才是美学范畴、审美形态。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成,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相关。凶残的自然和作为对立力量的社会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都是不和谐的、陌生的、给人以恶性的刺激。在原始巫术和神话世界中,这些异己的力量被描述成十分反常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人们恐惧的审美意象形态。这些意象形态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成为人们的深层欲望,在审美活动中,则表现为对丑的事物的不和谐的意义。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美感答案:所谓美感,就是由美的事物所激起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表现为情感的激动和愉悦。也叫美感经验、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美感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其突出特征是情感性、直觉性、愉悦性和非功利性。
通感通感就是在对一事物的感觉中,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现象。
审美对象指一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事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原生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的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是打下了人类实践活动印记的自然,也叫做人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
美是关系从事物的关系中寻找美,结论是“美在关系”,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他的“关系”有一种是与人无关的,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另一种是被察知的物的关系。由此他提出有两种美:“实在美”和“相对美”。这种观点显然也有片面性和机械性。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即理想美的观念,是人们认为现实生活和审美对象应当如何的观念,即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从心理活动的实质说,美的理想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审美理想是在对现实中众多美的事物的集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美的理想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是审美意识的灵魂,也是美的创造活动的灵魂。
艺术美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是美的最高形态。艺术美就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美的理想和追求驱使下对现实的能动的审美创造,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典型化、审美化的活动产物。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悲剧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引起激荡和振奋。
社会崇高:即社会事物的崇高。凡是体现着真与善高度统一的内容的,对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强烈震撼人们心灵的社会事物,就是社会崇高。社会崇高偏于内容,偏于善,善在斗争中掌握了真而达到真美善的统一,才能构成社会崇高。社会崇高主要指人及其社会实践。
如何理解美感的特征答:(1)愉悦性。愉悦性是美感最基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快感受。(2)非功利性。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对象采取一种凝神静观的态度,即无实际功利追求、无欲望、无所为的态度。这就是美感的非功利性特征。(3)直觉性。即不用通过概念、逻辑推理、理智思考就能从对象获得美感。这种现象叫做直觉性。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有经验准备的、没有意识到的知识。(4)情感性。美直接向人们提供形象,而美的形象具有娱乐的感染性,能打动人的感情,所以,一方面,美引起的美感反应主要是情感被打动,表现为动情心态;一方面,对美的把握主要通过情感去体验和品味,表现为以情揽物的心理活动形式。所
以,美感的愉悦性主要是情感的愉悦,比较优美的自然与崇高的自然的不同特征。答:优美的自然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给人一种和谐感。崇高的自然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巨大、刚硬、粗野、动荡不安,给人一种压抑感、恐怖感和心灵的震撼,是一种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美。简述并评价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答: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因为“相似”,所以令人“恐怖”;因为“厄运”,所以令人“怜悯”。其悲剧观的核心是“好人受难”。他认为是个人的失误造成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中主人公的“悲剧”都是个人失误、犯错造成的。简述康德的崇高论答:康德认为崇高的本质特征是绝对大、无形式,粗野的自然就是崇高。有两种崇高形态:一是数量的崇高,一是力量的崇高。他认为崇高不在物本身,而在人自身的精神之中,是人的心理能力对对象的战胜,是理想恐怖感的克服,而理性是天赋的,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简述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答:愉悦性是美感最基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快感受。但美感的愉悦性不同于快感,快感是由实用功利目的的满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快,美感是由精神希求的满足所引起的心灵性愉快;前者是低级的愉快,后者是高级的愉快。生理快感的过程是先愉快后判断,美感是先判断后愉快;生理快感是在对象被消耗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过程对象没有被消耗;生理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长久的。审美的愉快与生理的愉快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是:美感以生理快感为基础;生理快感可以强化美感。简述审美想象的类型和特点。答:审美想象的类型(1)再造性审美想象:主要是对对象的知觉想象,不脱离知觉对象。(2)创造性审美想象:由某一事物的触发引起对记忆中的各种表象的新的组合。为什么说优美是一种和谐美?答: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从实质上看,优美是一种真与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因此,优美就是一种和谐美,它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也是和谐的,适情顺性的,直接轻松愉快的,并且具有持久性,令人回味。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是美的最高形态。艺术美就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美的理想和追求驱使下对现实的能动的审美创造,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典型化、审美化的活动产物。艺术既然是审美意识的集中和升华,是现实美和理想美的审美统一,艺术就是美的结晶,必须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美感特征。美感特征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现实事物不美并不丧失其本质,艺术不美就不成其为艺术。简述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答:黑格尔发展了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不同的精神力量、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引起的,“在悲剧里,个人通过自己的真诚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毁灭自己,或者,他被迫低头来接受他所反对的实体性的东西。”黑格尔在分析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之后得出结论,悲剧是善与善的冲突,冲突双方由于各自的片面性引起冲突和毁灭,这就是悲剧;既然如此,必须和解。简述优美的感性特征和美感特征。答: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从实质上看,优美是一种真与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因此,优美就是一种和谐美,它所引起的美感的也是和谐的,是适情顺性的,直接轻松愉快的,并且具有持久性,令人回味。简述美与真、善的关系答: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但真不一定美,美不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其次,真本身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主要满足人的理性需要,而美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主要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和情感需要。
第三篇: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广义上讲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抓哟指音乐、舞蹈着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和舞蹈具强烈的节奏性和韵律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3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有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游戏说,席勒《美育书简》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斯宾塞,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表现说,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最早提出。劳动说,希恩尔《艺术的起源》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作用:审美认知(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1、以情感人,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章即《如歌的行板》感动落泪
2、潜移默化,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寓教于乐。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性。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道德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艺术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美得形式。另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史完全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从而使工业社会造就出一大批丧失个性的标准化的人,这是与审美和艺术背道而驰的。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1、表现在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2、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3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4、更变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中编
艺术的分类: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第三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四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第五种艺术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一种最新分类方法,这就是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
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动漫、游戏软件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第六种艺术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说、剧本等各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把建筑称为“石头的史书”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园林艺术: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没得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世界三大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提倡文人精神,具有诗意)欧洲园林(皇家园林,人的创造性受东方的影响)阿拉伯式园林(受地域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圆明园、颐和园后者苏州的拙荆园、扬州何园、上海豫园等。中国园林真正的核心与精华是它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工艺美术:又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现代设计:从狭义上讲,也被称作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是哪个方面: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1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等)两大类。
1从总体上讲,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材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2中国画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第二,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第三,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尤其是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精神。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学为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真是将艺术家自己人格的风韵与书法的风韵融为一体了。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
《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宫廷翰林院画家张择端。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佛罗伦萨。《蒙娜丽莎》肖像画,油画之一 《日出·印象》,法国印象派著名绘画作品,布面油画,作者克劳德·莫奈,印象派创始人之一。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巴尔扎克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 《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加拿大摄影师尤瑟夫·卡希
贝多芬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
《荷马史诗》,古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总称
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体系,这两种体系分别被称为“体验派表演艺术”和“表现派表演艺术”两大类型。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这三个方面。中国戏曲的程式化,是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行写神”,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有限的时空,更加广阔的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所谓虚拟性,首先是指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来暗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境,其次,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也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大多不用布景,常常只用很少的几件道具。
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
1电影艺术特征,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声音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视艺术语言主要就是
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所谓语言艺术,就是指人们常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下篇
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艺术家的自身特点: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画家乡大自然学习。也是对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的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她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生活对于作为创作的主体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甚至还可以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通过广泛的、自觉地、创造的深入生活,进而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
3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大活动三个方面和三个阶段。
举例说明,郑板桥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他将画竹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他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艺术家的想象,感情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形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的3步骤:1,零散的生活或艺术素材的收集 2,艺术思维的构想3,艺术意象的形成对于艺术构思来讲,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特别是情感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创造形成的意向。
情感在艺术构思活动中的作用:除想象以外,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他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热情感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形象思维:它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 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所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遍心理学中,无疑是只认得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无疑是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有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名词解释)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三者的关系: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思潮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艺术作品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作品外在形式结构,有文字、声音、线条、画面、色彩等所构成的层次
2、艺术形象,作品内在结构,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不同艺术作品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等。
3、艺术意蕴,优秀作品具有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得意蕴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叫做艺术语言。艺术意蕴指深葬在艺术作品中内在含义或意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他也是文艺作品中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哲学观点,更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
第四篇:云南农业大学《钢结构》考试复习资料
钢结构设计要贯彻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基本原则。
单向均匀受拉的工作特性: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
屈服阶段强化阶段
紧缩阶段
构件的两种破坏形式:塑形破坏脆性破坏
化学成分的影响:钢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铁(在普通碳素钢中约占99%)
碳含量直接影响钢材的强度、塑形、韧性和可焊性。
锰和硅都能提高钢材的强度而又不过多降低塑形和韧性。
硫和磷是两种十分有害的元素,硫使钢材“热脆”,磷使钢材“冷脆”。氧、氮是在炼钢时进入钢液的有害元素,氧增加了刚的热脆性,氮降低钢
材的塑形、韧性并增大其冷脆性。
我国目前钢结构用钢主要是平炉和氧气转炉冶炼而成。
残余应力将降低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而对构件的强度不产生影响,尤其是焊接残余应力常
使钢材处于二维或三维复杂应力状态下,将降低其抗冲击断裂和抗疲劳破坏的能力。疲劳破坏:经历长期反复荷载作用而发生突然断裂的现象。将n=5×106所对应的应力幅称
为材料的疲劳极限。
型钢及规格:钢板,-宽度×厚度×长度
角钢,┖边宽×厚度
钢管,φ外径×壁厚
槽钢,[截面高度(cm)
工字钢,Ⅰ截面高度(cm)
H型钢和T型钢,标记符号、高度×宽度×腹板厚度×翼缘厚度
钢结构主要的连接方法是焊接连接和螺栓连接,有时也用柳钉连接。
螺栓连接所使用的螺栓分为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两类。
钢结构中常用的焊接方法是电弧焊和电阻焊,电弧焊有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或半自动)
焊以及气体保护方焊等。
焊缝形式主要有两种:对接焊缝和角焊缝。
焊接应力:钢结构中的焊接过程,由于不均匀的温度场,使主体金属的膨胀和收缩不均匀,导致在主体金属内部产生内应力,这种内应力为焊接应力,也称残余应力。
螺栓的排列形式应简单、整齐、紧凑、排列方法有并列和错列两种。
实腹式钢梁按材料和制作方法可分为型钢梁和组合梁。
型钢梁直接选用工字钢、H型钢或槽钢制成。
组合梁是由钢板、型钢用焊缝、螺栓或柳钉连接而成。
梁格布局:简式梁格。只有主梁,适用于梁跨度较小的情况。
普通梁格。有次梁和主梁,次梁支撑于主梁上。
复式梁格。除主梁和纵向次梁外,还有支撑于纵向次梁上的横向次梁。
梁的受压翼缘板主要受均布压应力作用,可视为单向均与受压板,其局部稳定也由宽厚比限
值来控制,控制条件是翼缘板的临界应力σ
拉弯、压弯构件的刚度除个别情况需做变形验算外,一般情况用容许应力细长比的来控制,特殊情况用挠度来控制。cr大于材料的屈服应力fy。
第五篇: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 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 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 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
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