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美学的学习体会
艺术美学的学习体会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的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 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艺术美学离不开艺术的哺育,但也缺不了哲学的引领。艺术美学是各种艺术学学科群皇冠上的明珠。这就意味着它只有充分汲取各门艺术的精华、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其大者”,进而赢得其他艺术学科的由衷臣服,确立自己的王者地位。
如果它疏离了与各门具体艺术的血脉联系,就会在空洞化中走向死亡。并且艺术美学是一门源于哲学的理论学科,必须坚持自己的哲学追求。可当今的艺术美学不是缺乏艺术,就是缺乏哲学,抑或两者都缺乏。
中国有个著名的美学家叫朱光潜,朱老教授有句话说的非常的好,他说 “不懂艺,莫谈美。不懂艺,莫谈美”。我为什么谈艺术美学呢?因为你要研究美学,不懂艺术,你不要去谈美学,因为你研究美学,要有艺术创作,要有艺术家的体验,没有这个体验的话,你很难理解美,所以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做到极至,那就是一种大美东西。什么是美?美是人们在认识对象世界中,获得自由的一种感性显现,美就是那种感性显现的自由,没有自由不可能有人们的审美,不可能有美。美是人的自由表达!所以离开人的自由,不可能有对美的理解。艺术让我们的人生美丽,而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热爱艺术,热爱真正的艺术。因为艺术给你源源不断的创作之源,给你源源不断的创作的灵感性。热爱美学。因为美是人的一种自由状态。而审的过程,是我们最高的一种存在状态,所以大家只要看看现代西方,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商品大潮,市场经济,人性堕落,人心不古的社会。大家一定要坚守自己和寻找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而这个精神家园真正的、最后的守望者,就是那些纯艺术和纯美的守望者。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像里尔克在诗中所说的那样“纵使你远远的离开,到世上最寂寞的所在,往后的岁月,它依然会在你的心底徘徊。”
在美学史上艺术哲学有艺术按照从感性过渡到精神、精神性逐步超越物质性的方向形成一个依次的类别系统的原则。并把艺术分为实在的与理想的两大系列:实在系列包括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刻,而理想的系列则包括文学的各种形式:抒情诗、史诗和戏剧。在每个系列中最后都将趋于统一。
第二篇:美学学习体会
美学学习体会
学习了一学期的美学,通过老师课堂上精彩的讲解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多的理解。无论在认识或是觉悟上多少都让我有所提高,以前认识的美是肤浅的、表面上的。而现在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中国传统美学或是现代美学,尚且延伸到西方美学,无论从哪一点都散发着美的内涵,美的所在。课内生动的讲解令我对原本枯燥的概念词汇提升了一层领悟,牵引着我去探讨美学的生活所在。
课堂上我认识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客观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主观反映审美意识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规律性。从而延伸到审美的标准,和谐、真、善这三点凝聚了美的所在,这点令我弥补了原来自己对美的判断存在的缺漏。至此,在学习、生活中我提升了对事物的看法,从感性向理性往前迈了一步,课堂上的所听所感让我能在生活中增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美学课堂中我记住了这么一句话:美是生活价值得到的最高体现。这让我深思自己生活的所在,回顾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点滴,或许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以前自己是迷茫走过的,现在捡起这些珍贵的句子再回头看自己原来走过的路,才发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多了些磕绊也是美的。学习美学唤醒我对生命的过程不在于活的多长,而在于活的多美的思索。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也是一种美,在生活的节奏里积累经验更是一种美。因此,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出入,在挫折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抗击能力,等等,都是美学里的美。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美具有时代性、名族性和阶级性。美学课的课堂上,我跟着老师的讲解穿越时代,跨过名族、突破阶级,一路学习并发现美。用所学的美引用到生活中,接着再创造美,这是我所听所学后的感悟。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因此美的现象的惟一根据就是人的审美活动。正是审美活动产生了审美经验、美的感受及艺术。美是属于人的现象,没有人便没有美。不存在物理事实的美,也不存在人的审美活动之外的美。美的现象不是一旦存在,便一劳永逸的,而是随时代、文化和个性变化而不断变迁的。这些审美的概念原本是生硬地刻在书本上的,自己也不曾注意,也无从看起,而通过美学课的学习,它贯穿书本和生活实践,似乎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不光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可以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学习美学我游离于这种精神之中,品味于现世之外,这是学习的果实,也是美的果实,需要今后用更多的心去品味。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运用美学,同时也可以发现美的存在。
第三篇: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自古希腊以来,经过了前后约两千多年的曲折发展。各音乐美学流派和音乐美学思想家层出不穷。按照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和音乐风格,大致分为七个时期。
一、古希腊
在古希腊,音乐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成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在后来的音乐史上几个光辉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都是对古希腊光辉文化的一次次回眸。
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乐律理论,提出“美是数的和谐,是对立因素的统一”,并由音乐音程的和谐理论出发,渐渐发现这种和谐的观念并不仅限于乐器,它存在于宇宙万物。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和谐的,他们相信,音乐的和谐是宇宙和谐在现象界的具体表现。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柏拉图基于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进化灵魂说”,把和谐的音乐看做当灵魂失去安静时让其恢复和谐的最好手段。在柏拉图这里,美的存在不仅有形式上的,更有行为甚至制度以及美学观念上的美,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更多得体现了一种理性原则,使得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哲学体系。而亚里士多德却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肯定了音乐的净化和宣泄作用存在的合理性,于是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中音乐作为形而上学思考的隔阂在他的思想中消失了。
二、中世纪
西方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在宗教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其特征即为:音乐被用来服务于宗教活动。中世纪音乐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圣咏”。哥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时常充满战争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社会文化功能,它被认为是欧洲单音音乐最完美的形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人物奥古斯丁认为音乐既能表达感情,又能激发情感,它是研究优美的运动的科学。把音乐看成上帝自身性质的体现,把音乐作为礼拜上帝,宣扬宗教的工具,肯定和强调了精神性的美,轻视感官性的、世俗的美,反映了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神学特征,并集成和发展了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传统。
三、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崭新的文化模式,将人的思想从中那个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提倡尊重人的尊严与个性发展,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自由意志。这些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中得以体现。同时,这一时期是中世纪与近代历史的过渡时期,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主调音乐的思维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扎尔林诺,他不再认为音乐起源于神,而是人类的认识与自然存在的和谐相适应,而人又认识到这种和谐时产生的。在这一时期,音乐渐然摆脱宗教神学理念的束缚,将音乐紧密联系于世俗的现实生活和人类天然的情感。
四、巴洛克
由于在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创作手法已经达到一个顶峰,其平稳的特点已经不适合新时期的需要,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于是人们开始把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拓的乐曲样式逐渐加以变化,以求取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洛克的美学观则是华丽得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强度的一种形式,用和谐的理论去顶前古典主义的秩序和古典时期的自然。所以我们可以很形象地总结巴洛克音乐的特点,那就是“对比强烈而略带夸张”。相比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巴洛克音乐冲破了这种传统,而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最多姿多彩也是最混乱繁杂的时期之一。
五、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崇尚理性,与全欧星的启蒙运动思潮有关的音乐理想很大程度上支配了音乐创作与音乐审美风尚变化。在音乐审美上,崇尚个人性和自然情感的愉悦性,数学和哲学的发展使音乐也趋向于越来越完美的构思,设计和逻辑推理,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等内容大都与音乐自身完美的逻辑结构相统一。其特点为形式严谨,又具有高超技巧,能轻而易举地随机应变以适应情况,而又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常规中,至少不偏离它太远,也就是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
在这一时期中,音乐创作思维趋向,功能性在音乐创作中至高无上,音乐的共性被无限扩大,理性占了上风。音乐家们接受“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反抗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六、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看重自由、运动、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现形式,不仅音乐表现更具有个性化,而且音乐与其他的艺术之间也寻求相互的沟通,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黑格尔把“一种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理念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认为自然及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变化多样的现象,都是这种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在他看来音乐必然要以某种附着于其中的精神内涵为本质,精神内容才是艺术的根本之所在。李斯特曾明确指出:“艺术中的形式是放置无形内容的容器,是思想的外壳、灵魂的躯体。”浪漫主义要求乐曲情绪的饱满达到狂热的程度,要求音乐追随诗的意境或文学情节,为此不惜削弱乐曲结构的严谨逻辑和理性因素。于是音乐家们打破一切常规手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声进行中的半音化、色彩性进行、平行进行与意外进行等手法,来表现自由、新奇、个性及色彩的对比。李斯特、舒曼、瓦格纳等音乐家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更是成为了音乐美学思想中音乐情感理论的代表。而这一时期情感表现的深度几乎成为了衡量音乐艺术作品价值的基本标准,也使得情感论这一思想达到了最高极限的理论形态。这些观念客观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而音乐艺术的蓬勃也是同情感论音乐美学的深入人心相辅相成,这些音乐和美学思想同时都深深影响着整个时代。
七、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崇尚个性写作,在20世纪之后涌现出各式各样的音乐流派,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成为重要的代表流派,他们继续在音乐情感的表现上坚持着各自的立场,但都同时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力图恢复古典主义音乐及其以前的风格和,主要代表人物为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在整体风格上追求均衡、完美以及相对稳定。它们排斥过度的感情表现,追求理性、内省、适度和普遍的感情,反对过度的主观意识。力图恢复音乐的纯洁性,尽量使听众把注意力放在音乐本身,而非借助于音乐以外的其他手段,并且提出把音乐从各种艺术的结合中“解放”出来。因此,一般来讲,新古典主义更偏重于器乐体裁作品的音乐创作,而不象浪漫主义那么重视声乐。
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表现主义的意义,以无调性为其基本成分。由于抛弃了主属音的传统观念,八度中的十二个音的价值得以相等,从而使传统的旋律概念、节奏、节拍的组织,曲式的结构,和声与对位的感觉皆面目全非。融入十分自由的形式中的若干独特音的连续,带来了流动的、甚为发展的奇妙特色。而小巧、精致的乐队编配,常具单纯、明快的色彩。
生活是需要美的,而人类美的起源寄存在这些西方的美学思想家们以及中国的美学家们身上,他们将音乐艺术美学艺术逐渐发展。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我们静下心来去了解其音乐简史的发展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我们沉醉于各个时期代表音乐或悠扬或庄重或轻快的曲调里的时候,它给我们的熏陶,就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而美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享受和熏陶,还有一种认知。
第四篇:艺术美学
建筑——凝固的音乐
论建筑设计中的艺术美
院系:艺术设计学院班级:09研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姓名:宫蕾学号:1043109146
一.建筑艺术概述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和,人类在早期,建筑与艺术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拉丁文中建筑的原意是“伟大的艺术”,它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的组合﹑以及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实用艺术。建筑艺术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既适应于人类的生存活动,又符合审美的需要,歌德认为它是“凝固的音乐”,黑格尔认为是象征性艺术的代表,前苏联的鲍列夫则认为它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艺术的序列通常从建筑开始,因而在人类所有各种多少带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中,只有建筑活动有权利被提高到艺术的地位。”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从诞生之日起就对安身之所有着急迫的要求。他们制造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到在地面上建造城池宫殿和房屋,人类的住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同于一般的兽穴和鸟巢。这说明,人类的居所已形成了既适于居住又具有了一定审美特性的建筑了。因此,人类的营造,已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已经可以称为是一种“建筑艺术”。
从观念上来讲,人类从最初建造建筑是为了遮风避雨,创造封闭的空间来对抗自然,到“有机”地融入自然,从“现代”建筑反对装饰和古老的审美观,到“后现代”建筑强调人的精神功能,重视历史文化,大量运用隐喻和象征,这不仅能反映人类物质技术的进步,也体现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巨大变化。建筑艺术正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物质技术不断进步,人类与自然却越来越远的状况下,发挥着其伟大的功能,重新构建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世界。建筑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人类在建筑空间中活动并改造不断使其美化,创造出诗意的栖居环境。然而,这个美的空间形象需要赋予其一定的欣赏主体。因为,真正的诗意是建筑形象与欣赏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真正的美感来自于欣赏主体,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独特心理感受。因此,我们要能不断地去发现建筑艺术的美,要置身其中去感受它的魅力,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加艺术化。建筑划分了我们的生存空间,美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是艺术空间与生存空间的统一。
二.建筑艺术的特征
1. 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建筑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产品,其实用功能是很明显的。千百年来,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学会了建造天然的“房屋”,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学会了用木头和石材建造房子,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其自身的智慧和才能,逐渐形成了审美的观念,然而,人类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对建筑的要求已不仅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以及装饰进行研究。在改造环境,利用材质特性以及发达的技术手段使其符合生活的需要的同时,人们按照美的规律,研究其空间结构﹑色彩﹑材质等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使生存空间更加美化,这一切都是源于对美的追求。
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在西方古典时期,最佳的比例往往被认为是黄金分割比,它是用几何作图得出的内在规律,比例大致为1∶1.618,在15~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比例关系曾被奉为金科玉律。
例如:希腊古典时期建造的帕提农神庙,虽然遗留下来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建筑物本身也已历尽沧桑,但是正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美学规律,至今仍被尊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皇冠。它的主题突出,比例尺度恰当,构图均衡和谐,细部雕刻装饰精美,视差处理深入细微,不愧为建筑师学习的艺术典范。
建筑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中国现代建筑家梁思成说“建筑是具有双重性或者两面性的:它既是一种科学技术,同时往往也是一种艺术”。因此,建筑除具有一般艺术所具有的特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特性,那就是它还要受到技术性的制约。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把建筑设计与结构和设备设计看作是一体的,相关联而存在,一旦脱节,材料特性的结构表现就会很难发挥出来。因此,没有任何科技感的建筑形象是缺乏时代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在某些尖端科学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又由于西方建筑美学理论与艺术手法在我国的运用,使得我国的建筑创作十分繁荣,涌现了不少体现高科技的建筑材料和新的施工工艺的应用的优秀作品。因此,建筑具备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双重特性,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统一
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比例﹑色彩﹑材质等设计元素,根据对比﹑角度、序列、均衡﹑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三围的空间形象。因此,建筑的空间形象,也就是其造型形式决定着它是否符合审美标准,在造型上缺乏美感的建筑是缺少感染力的,从而也就缺少艺术性。作为一门艺术,无论历史上哪一个时期,哪一种主义,都离不开对建筑形式的探索。
建筑奇观悉尼歌剧院,其完美的建筑形象可以说是堪称经典,它的浪漫气质令人过目难忘。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巨型平台上弧线优美的十片白色壳体它们舒徐伸展,在港湾的天光水色间婀娜多姿。有人甚至认为,在100年中最美丽的建筑,非悉尼歌剧院莫属。
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性与艺术性除了与其自身的空间形象有关外,还具有空间延续性,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因为建筑不是独立的,它是构筑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否处理好与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它的艺术美的特性。因为,建筑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它最后建造出来是否成功,要看它能否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也就是建筑要能融入一定的情境中,才能营造出美的意境。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著名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将背靠着陡崖,水泥的大阳台叠摞在巨石之间。室内也保持了天然野趣,一些被保留下来的岩石好像是从地面下破土而出,成为壁炉前的天然装饰,一览无余的带形窗使室内与四周浓密的树林相互交融。别墅就好像是从溪流之上滋生出来的,住宅和基地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类所希望的与自然结合、对等和融合的形象,使得它成为一件艺术品。
中国古代建筑群,不仅通过各个庭院之间的有机组合,达到整体布局上的和谐效果,还特别注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如北京故宫,用人工挖出金水河,流经几组重要建筑物的前面,又在宫城之北用土堆成景山,作为背景。这种做法为建筑选择或营造一个有机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深刻的美学涵义。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同时,它也是一种时间艺术。因为建筑空间往往是一个空间序列,需要在空间中通过运动的方式一一展现出来、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步领略其全部魅力。一系列空间序列的展开不是杂论无章的,是有节奏的,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在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类似于音乐中的序幕、发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给人一种优美的旋律感。这就是为什么哥德、雨过、贝多芬都将建筑称为是“凝固的音乐”的原因。此外,它积淀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物化着某一个时代的情感,而不同的时代又会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它记载着人类所经历的世事变迁。因此,无论
从时间的流动性还是从时间的延伸性来说,建筑都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北京的故宫建筑群的空间序列就是一部宏伟壮观的经典交响乐。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建筑艺术既是一种空间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具有着时空双重性。
3.建筑形象的象征性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特征是具象的,实体的,但它还是一种符号艺术,有着深刻内涵,它往往象征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一个朝代、一段时期的时代特征。因此,千百年来,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比建筑更能直观地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甚至地区最鲜明的标志。
二战后,建筑设计呈多元化发展,一些流派讲究个性和象征,在艺术处理上手法丰富,主要运用几何构图、抽象或具象的形式,以及独特的建筑艺术处理手法来获得建筑的个性与象征性。
能体现象征性的典范的当属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10世纪以后,出现了城市教堂,教堂没有侧高窗,中厅上的筒形拱显示出威严和压抑,位于正里面上的两个钟楼奋力冲破云霄,伸向天空,散发着宗教的神秘感,显示着权力阶层所具有的高傲和粗暴。将天主教的形象刻画地极其鲜明。而北京故宫,则是通过建筑群组织,使太和殿处于中轴线上,而且逐渐升高,两侧建筑对称均衡地护卫着它,从而造成一种中心突出而至高无上的意境,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尊至贵。
三.建筑艺术的鉴赏与艺术意境
1.创作过程与鉴赏过程的统一
艺术活动是一个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到艺术接受的过程。艺术创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认识,赋予主观想象与联想,借助特定的符号将其展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存在不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所在,艺术创作的真正目的是艺术价值的最终实现,也就是说,一件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出来,需要的是欣赏者去感受、理解它,最终接受它,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的统一,毫无疑问,应是艺术创作者创作过程与艺术欣赏者鉴赏过程的统一。
建筑艺术的鉴赏,是欣赏主体通过对建筑形象的直观的认识并加以内心的心理感受,感受其形式美与表现力,体味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的审美活动,审美鉴赏活动是否成功,就取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能否最终达成一致。也就是说,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能否与鉴赏者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观产生共鸣,对建筑艺术作品的最终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共鸣除了要求审美对象要造型优美,富有时代感、符合一定的审美性之外,还要求其审美主体要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较为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阅历,以及适合于鉴赏的身心状态等。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获得了其主人考夫曼的大加赞赏与认同,他说:“流水别墅是一所绝妙的栖身之所,又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件艺术品。”不仅如此,后人对其的高对评价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言而喻,它的成功源于创作者的创作满足了人们对自然以及诗意居所的向往。
2. 建筑艺术的鉴赏要求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与绘画、雕塑等一般造型艺术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建筑艺术的鉴赏有一些相应的要求。
首先,它是由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两部分构成的,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不能只置身其外地去单一地欣赏它的外部造型,而应是进入其内部空间来感受其结构方式、空间布局等。因为,其内部空间更能体现主体生存活动与建筑的适应性关系,即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去体味其艺术性,还要从实用价值上去体味它的美感。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适于主体活动,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舒适,就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堂的空间高大穹窿顶结构能让人们产生一种神圣
感,而娱乐空间的自由而且独特的结构造型更能使人们放松心情。
其次,欣赏主体不应只固定地从一个角度去欣赏,它是存在于三围空间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和方向去感受它的美,这就与二维空间的艺术有所不同。当然,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不同的建筑,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和尺寸,亦可以选择其不同的最佳观赏角度。如对于布局规范、中心突出、轴线明确的北京古城,需在一定高度做一览无余的俯视,才能感受其雄伟壮丽的气势。不同的是,对于古埃及金字塔,如果不通过近距离的仰视,就不能体会到那种宏大的规模造成的威严与压迫感。而对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欣赏,又需得从各个角度细细去品位其艺术意境。这正像音乐艺术一样,在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视角位置的变化,移步换景,在空间序列展开的过程中,体验其节奏与韵律。
3.鉴赏过程中的再创造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是一种创作的过程,而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阐释、延伸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创作的过程,而欣赏者是在艺术家创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的,因此可以称鉴赏过程中的创作为一种再创造。
建筑艺术和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需要接受再创造来实现其价值。当建筑设计师将一件作品设计出来之后,他便完成了其创作的使命。人们在对其鉴赏的同时,便是一种美的延续。因此,对建筑艺术的鉴赏,我们除了能获得审美的精神体验,还能在建筑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基础上发挥再创造的能力,让建筑艺术作品的美得以延伸。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勒·柯布西耶的朗乡教堂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再创造空间。
因此,我们在鉴赏的过程中,应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超然物外,在一定程度上摒除功利心理,多从审美的角度来关照建筑,而不是看到阳台就只想的凉衣服,当然,这并不代表要抛弃一切实用功能的纯美学观。可以说,在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过程中,再创造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也可以说,在审美过程中,欣赏主体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第五篇:读艺术美学有感
读《艺术美学》的感想
艺术美学是在美学与艺术哲学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
艺术美学就是在研究和解释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来说,艺术美学研究“人、物、思、象、境“。
人,即审美主体,是面对艺术世界而具有审美情感的人。物,即审美对象,是纳入人的审美视野的艺术现象。思,即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活动表现为人的特殊思维方式,也称作情感判断、审美判断,属于审美之思。象,即艺术审美形态,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生成的意象。境,即艺术审美境界,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达到的精神与思维境界,不同于审美表象。这五个基本范畴以艺术审美活动为核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审美关系模式。
艺术美学的核心概念是艺术美,而美与艺术则是理解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不是艺术与美两个术语简单相加形成的概念,而是处于审美状态中的人与艺术对象相互融通所形成的东西,是在人与艺术构成的审美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境界。
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艺术美是艺术审美领域中的价值存在。
第二,艺术美是艺术对象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遇合。
第三,艺术美体现出人的艺术审美境界。
第四,艺术美是人的情感判断活动中的当下状态,不是过去形态或将来形态。《艺术美学》还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方和中国的艺术美学发展概况。并且逐一分章详细分析了“人、物、思、象、境“这几个重要研究内容。
读完《艺术美学》,我感觉收益颇丰,此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之,意犹未尽,还会反复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