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伸旅游产业链,建设综合型旅游区(县委党校中青班调研报告)
县委党校第九期中青班学员调研报告
完善旅游产业链,建设综合型旅游区
——紫云格凸河风景区跨越式发展策略初探
张 旭
一、格凸河风景区基本概况
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的中低山盆谷区。景区内奇峰、峡谷、溶洞、河流、伏流、“盲谷”原始森林、洞中苗寨、悬棺洞葬等景观原始神秘。风景区包括大穿洞景区、大河景区、小穿洞景区、妖岩景区及多处独立景点。共有特级、一级景观5个,二级景观11个,三级景观14个。2005年12月31日被批准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是世界少有的喀斯特自然与文化公园。紫云自治县是苗族和布依族聚居区,是苗族文化三大集成地之一,境内居住有三大方言、八大土语、十五个支系的苗族同胞,其语言、风俗、服饰、节日都各具特色。布依族也分为三大土语区,具有很浓郁的民风民情。
格凸河景区2003年正式开放,2005年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成为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开放时间不长,景区前期建设重点是交通、格凸山庄等基础设施建设,民俗体验活动、旅游商品开发等产业链的建设力度不够,1景区收入集中在门票收入、景区车船收入上,存在创收项目单一,旅游产业链较短等弊端,为粗放型的单一观光旅游区,影响了风景区的长足发展。
笔者认为,格凸河风景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综合型旅游区建设之路,积极发展旅游周边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景区由单一观光型景区向休闲度假、会务接待、民俗体验、探险览胜综合型景区的转变。
二、“四中心两基地一展馆”,格凸河风景区跨越式发展战略浅析
(一)依托区内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体验型民俗旅游项目,建成格凸民俗文化体验中心
格凸河风景区要发挥身处苗文化三大集成地的优势,依托大河苗寨、二关苗寨等苗族村寨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民俗体验项目,拓宽创收渠道。
1.开发苗族婚恋的民俗体验项目。婚恋习俗是苗族民俗文化中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内容,婚恋习俗中的游方、对歌、抢亲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开发苗族婚恋体验项目条件成熟,操作难度小,成本低。具体来说,可以在大河苗寨、二关苗寨等苗族村寨选拔部分青年男女(从景区现有工作人员中选拔亦可),于星期六星期天等游客众多的日子定期举行模拟苗族婚礼,并在现场从游客中选取新娘、新娘参与,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2.开发苗族节庆活动体验项目。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节日数量众多,有苗年、三月三歌会、四月
八、跳花节、吃新节、祭鼓节等数十种,涵盖全年12个月。每个节日都
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与之配套,如跳花节和三月三歌会的苗家歌舞、祭鼓节的杀牛祭祀等,观赏性强。
3.开发苗装出售、苗装摄影等体验项目。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中最华丽的部分,也是区分苗族支系最重要的符号,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格凸河所在地自称为花苗的苗族支系的服饰,具有做工精细,工序复杂,涵盖刺绣、挑花、蜡染等工艺,观赏性强。景区可以收集采购,提供苗装给游人摄影留念,设立苗装销售摊点,满足外来游客需要。
(二)加快格凸山庄改建扩建步伐,发展会务接待项目,建成格凸会务接待中心
风景区会务接待项目具有游客停留时间长,消费层次高,消费环节多等特点,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格凸河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宁静悠远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格凸山庄初具规模,是各类政务会议、商务会议、文化笔会、摄影采风会的理想举办地,具有发展为会务接待型旅游胜地的充分条件。
1.加快格凸山庄的改建扩建步伐,提高会务接待能力。会务场所是会务旅游产业的必备硬件条件,一流的会务接待项目要依托一流的会务场所。目前,格凸山庄可同时容纳200人住宿和就餐,山庄拥有会议室2个,大小会议室可分别容纳60人、30人参会,具备中小型会议的接待能力,无力承担大型会议的接待。建议景区积极多方筹措资金,扩建格凸山庄,力争使住宿就餐人数达到500人以上,会议室容纳参会人数300人以上,提高会务接待能力,建成可承办大中小型会议的格凸河风景区会务接待中心,并对外挂牌。在改建和扩建以前,利用现有条件承办中小型会议。
2.加强商务、政务礼仪培训,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素质,适应会务接待需要。从贵州大学、安顺学院等省内高校聘请专家对山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会议策划、代表签到和接待、资料整理分发、分房、展台规划及会场布置等。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会议筹办、组织和接待能力。
(三)整合区内苗族文化资源,建成中国苗族服装博物馆和西部苗族文化研究中心
格凸河风景区的景点以自然景观为主,缺乏人文景观,对景区内苗文化的梳理和开发远远不够,在区内建设中国苗族服装博物馆可以填补人文景观缺乏的现实。博物馆的建设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和政府投入方式进行,争取贵州省苗学会的智力支持,协调多方资源,将其建成我县乃至我省的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研究为一身的文化品牌,依托博物馆建成黔中唯
一、西部最大,全国有影响力的苗族文化研究基地。服装文化是苗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专门的苗族服装博物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单一的博物馆,格凸河苗族服装博物馆的展品集中于苗族服饰,筹建难度小。贵州有900多万苗族人口,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是苗族服饰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依托贵州丰富的苗族服饰文化资源,展品收集相对容易。我国现存的两个苗族博物馆一个是湖南凤凰的苗族家庭博物馆,一个是贵州丹寨苗族博物馆,凤凰的博物馆以家庭生活为展示重点,丹寨苗族博物馆是综合性展馆,缺少专门的苗族服装博物馆。格凸河风景区苗族服装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唯一建设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苗族博物
馆,填补国内没有专门的苗族服装博物馆的空白。
(四)加快苗族服饰、银饰、地方土特产等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完善旅游商品产业链,兴建格凸旅游商品展销中心
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景区大门外建成格凸旅游商品一条街,引进苗族服饰、苗族银钸、苗族工艺品等生产厂家,发展旅游商品生产。依托县土特产开发成果,把我县的茶叶、薏仁米、红芯红薯、手搓辣椒面、仿野生猕猴桃、火花冰脆李等土特产资源集中于旅游商品一条街集中展销,使旅游商品一条街成为涵盖苗族服饰、银饰、苗族手工艺品、地方土特产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发展旅游商品经济,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建成旅游商品一条街不仅可以延伸格凸河风景区的产业链,拓展增收渠道,增加旅游收入,还可以提升景区的品牌形象,推动县域土特产业的发展。
(五)建成西部知名的婚纱摄影外景基地、艺术院校摄影书画写生基地
加强与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各类婚纱摄影联合会、国内艺术院校(重点是四川美院、西南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等西部院校)的交流合作,邀请相关协会、院校建立婚纱摄影外景基地、摄影书画写生基地并正式挂牌,承接婚纱摄影团队的拍摄接待,承接艺术院校师生的书画摄影写生的接待,景区可以在门票价格上予以优惠。通过婚纱摄影外景基地和艺术院校写生基地的建设,可以快速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同时每所艺术院校的数万师生也是风景区的目标市场,通过与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快速打开这一市场。
三、实现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建设综合型旅游区是格凸河风景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是关键,建设综合型旅游区是必由之路。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条,多样性的旅游商品集群,全面的参与体验型游乐项目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格凸河风景区作为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级风景区,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景点多样,特色明显。但是格凸河为单一的观光型景区,收入集中在门票收入、景区车船收入上,创收项目单一,旅游产业链较短。
格凸河风景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综合型旅游区建设之路,积极发展旅游周边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景区由单一观光型景区向休闲度假、会务接待、民俗体验、探险览胜等综合型景区的转变,力争建成四个中心(“格凸民俗文化体验中心”、“格凸会务接待中心”、“格凸旅游商品展销中心”、“西部苗文化研究中心”)、两个基地(“格凸河婚纱摄影外景基地”、“全国艺术院校摄影书画写生基地”)、一个博物馆(“中国苗族服装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信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产业链合理,涵盖食宿、购物、会务、民俗体验、文化研究的精品型综合风景区即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成为贵州旅游的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第二篇: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的调研报告
**年12月,太原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智慧旅游第二批试点城市,这既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为此,市政协把“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列为今年常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8月上旬,由市政协张政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吸纳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委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全面了解我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并深入到新晋商联盟国际旅行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公司太原分公司等单位视察,观看我市智慧旅游软件系统研发成果,深入探讨运营商如何在太原智慧旅游建设中发挥优势作用。通过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充分酝酿、总结提炼,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是推进旅游消费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经营科学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信息化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化服务业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发展“智慧旅游”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2011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发布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等18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12月,又批准天津、广州、杭州和太原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改革创新,摸索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需求
从全球看,在线旅游因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在旅游市场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越大。2011年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为9100亿美元,其中线下交易额为6260亿美元,线上交易额为2840亿美元,已占到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的31.4%,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我国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频次的增加,在线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对智慧旅游的需求空间巨大。可以说,智慧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智慧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看,传统的旅游产业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和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只有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批开展“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信息化水平,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在线旅游人数,改进了旅游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增加了旅游收入,凸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去年经国家批准我市为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来,更加激发了我市旅游管理者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责任,迈出了积极的探索步伐。先后建立了太原旅游信息网、整合了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资源,使旅游信息得到有效链接和充分延伸;自主研发了旅游电子合同,已在全市旅行社推广使用,得到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肯定和赞同;在48家星级酒店安装了旅游触摸屏,将全市所有旅游信息延伸到酒店,向游客提供了方便;策划拍摄了以反映太原市文化特色的微电影《太原印象》。与此同时,市旅游局还组织专人赴杭州、武汉、南京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四大功能的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实现“尝并州美食,住清凉圣境,行汾河两岸,游锦绣龙城,购三晋特色,享唐风晋韵”的美好愿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与其他试点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够深入,思想认识有差距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应当唤起各级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然而
调研中我们感到,有部分领导、旅游行业职工和群众,对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对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认识还不够统一,在领导层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在企业层面、社会组织与个体的认知上,还没有实现很好的普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共享有差距
多年来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存在着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等现象,虽然在旅游景区的条块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和智慧旅游的新要求,原有的体制壁垒和障碍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旅游产业的科学管理,更不利于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差距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用于旅游事业的预算经费仅400万元。相对于郑州市每年6000万、武汉市每年5000万,长沙市每年3500万和南昌市每年2500万元旅游经费,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仍没有专用机房,没有防火墙和安保认定,不具备软件研发的条件。与同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南京、武汉、杭州等相比,基础条件相差甚远。
(四)启动相对缓慢,整体推进有差距
我市既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智慧太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旅游”,已滞后于“智慧太原”的规划与建设。目前“智慧太原”的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核心项目已启动,特别是“数字太原”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在电子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交、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而“智慧旅游”的规划方案目前仍未经专家评审和政府批准,核心项目也未启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
三、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
我市作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必须紧跟全国试点城市的步伐,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智慧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共识
发展“智慧旅游”在当下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理解也比较肤浅,行动还不够自觉。因此,我市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宣传“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使人们明确“智慧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服务智慧,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管理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营销智慧,为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要宣传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发展形势,明确国家推动智慧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各试点城市的发展态势及经验成果,增强我市完成试点任务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宣传创建“智慧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明确“智慧旅游”是我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市对外形象,扩大我市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智慧太原”的重要组织部分。从而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智慧旅游”,积极支持“智慧旅游”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交通、金融、气象、通信等多个部门,因此,工作中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市多年来形成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势,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有利于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一名分管副市长负责,由旅游部门牵头,吸纳有关县区、市直部门等组成智慧旅游建设领导组。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太原智慧旅游建设顺利实施。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构建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要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项目扶持经费。三要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业集聚。以“三网整合”、云计算和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太原市信息发展投资公司及智慧应用专业运营公司,构建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探索开发新型的旅游金融产品,增强银行的旅游服务功能。四要建立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给予智慧旅游建设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信息化建设,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
(四)纳入整体规划,把握建设原则
要把“智慧旅游”建设纳入“智慧太原”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理念,指导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形成合力的原则。要针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方案》进行论证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力求做到起点高、实用性强。二是坚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深入分析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先重组资源,再定位市场群体,以大手笔、强分贝打响我市“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旅游品牌形象,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黄河中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彰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三晋文化特色,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当好全省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不断探索总结,智慧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减少盲目性,提高试点的科学有效性。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把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推进智慧景区、智慧企业和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我市特有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云),打造“五大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宣传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统计服务平台。”四是坚持融合服务,提升体验的原则。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整合服务体系,提升游客友好体验,着力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五)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合作共赢
我市不但拥有众多网络技术公司,也拥有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技术、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都处于领先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加强与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协作,积极争取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培训业务骨干,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我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三篇:中青班考察调研报告
加强城市建设 提升文化品位
在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我们2012年中青班全体学员于6月11日至15日参加外出考察。参观考察了杭州市的城市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企业等内容。杭州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给我留下的影响特别深刻,感融很大,他们在加快发展方面务实的精神、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效果和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学习。通过参观考察,使全体学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对杭州市加快发展的认识。
杭州城市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杭州城市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塘)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统筹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调整。当我们走进这座城市,登高鸟瞰城市发展的全貌,眼前的情景令人由衷地感叹:蓝天白云下,绿树碧水间,一幢幢透着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展风姿;一条条宽阔繁华的街道正在向外延伸;一片片新区、开发区呈组团式拉大着城市的框架。杭州作为省会大都市,凭借着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名城效应,开发经营城市的气魄大,动作也大,正在形成“一个主城、两个副城,六个旅游区”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现代与传统相伴,古朴与华丽相依。其超越时空的辉煌和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巨大魅力,在于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意
蕴去启迪、熏陶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发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和对光辉未来的进取。文化,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之魂。针对杭州的实践,对于如何做好城市建设,提高文化品位,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科学规划,确保城市文化有序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不可逆性。一个文化景点,一座历史文化遗址,一旦毁掉,就无法恢复,成为千古遗恨;一条街道,一幢楼房,一个公园,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二是社会性。城市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围绕共同的目标,步调一致地进行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创造,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吹各的号,城市文化建设就会杂乱无章。城市文化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科学规划是城市文化有序发展的关键。
兼容并举,促进城市文化协调发展。城市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综合群体,它既有精神文化,又有物质文化;既有本地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既有现代文化,又有传统文化。城市文化是在兼容并举中使自己的特色更“特”,在对比中使自己的优势更“优”。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就必须使各种文化兼容并举、协调发展,决不能排斥其他文化。
集约开掘,推动城市文化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国度,文化遗迹、名城胜地、风流人物,可谓遍布华夏,举不胜举。集约开掘城市文化,是现代城市
可持续发展中永恒的主题。集约开掘城市文化,关键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的发展。
肩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重任,杭州保老城、建新城,跳出杭州建杭州,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战略,引领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一个时代的变迁,使“休闲之都”、“品质之城”的杭州,成为人们理想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人间天堂”不虚此名!
陈 愿
二О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第四篇:中青班福建调研报告
新野县第12期中青班赴福建省学习考察
调 研 报 告
县文广新局张建晖 2011年12月2日至12月8日,参加新野县第12期中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直工委书记刘军、县委党校副校长吴瑞甫以及县委组织部青干科长吴爽的带领下附福建省学习考察。在7天的行程中,学员们先后到武夷山、古田、客家土楼、厦门等地考察学习,重温党的光辉革命历程,充分感受沿海城市蓬勃的发展热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四地的基本情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中央苏区县,先后获评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全国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等。
龙岩地区的客家土楼,是我国民间建筑的瑰宝,保存完好的是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这里的土楼历史悠久,种类数量多,规模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据统计,该县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30多种,其中圆楼360多座,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坑镇洪
坑村的振成楼,它似从天而降的飞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为震撼人心,它是同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体育馆有相似造型的庞大单体建筑,联合国专家称其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模式”,作为唯一性的世界文化奇观,现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福建旅游品牌。
古田会议会址位于福建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两年多红军建设的经验,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批判了红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非组织观点、极端民主化。强调马列主义和党的正确领导教育,确定了“党指挥枪”的中国共产党建军纲领,保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重大原则。
古田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强调了要从思想上建党,克服党内的各种错误倾向,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古田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支部建在连队,这个重大决策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
福建东南沿海副省级城市厦门,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经济特区之一,是著名的侨乡,留给人的想象十分丰富,且不说它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具有开展对台工作的地缘优势。仅就厦门的旅游资源就十分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我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闻名遐迩的鼓浪屿令人流连忘返,是其标志性的招牌。还
有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著名古刹南普陀寺,以及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墓(鳌园)、厦门的隧道等等„„。总之,福建留给我们参观学习和思考的东西很多很多。
二、几点感受和体会
本次到福建省考察学习,由于目的性十分明确,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收获颇丰,感受和体会也不少。
(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厦门、武夷山等地都能够结合实际,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建设管理先进经验,努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新思维。厦门市敢于创新思维、解放思想,以新思维、新方法努力破解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激活城市建设的筹资渠道,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注重新形象。厦门的城市建设做到彰显魅力,高品位设计;完善功能,高标准建设;优化环境,高效能管理,以优质的城市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注重信息化。建立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交通事故报警、信号控制、调度等8个方面自动化,实现交警走下岗亭;注重生态化。厦门在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中尽显生态意识。厦门的生态目标是要让城市草绿花艳、天蓝海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一座环保生态城市。注重新机制。厦门通过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进城市建设的整体合力;完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完善督察考核机制,细化目标管理,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注重实用化。厦门通过建设海底隧道将城市发展由海岛向陆地拓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着力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建立快速公交车道,竭尽全力方便市民出行。
(二)武夷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思考
武夷山是福建省最早开发的风景名胜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建设,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以自然、人文、文化为主的特色景观。丰富旅游资源。武夷山市原来旅游主要是以山水资源为主,项目比较单一。大力挖掘现有武夷山、九曲溪、一线天等自然资源,深层次开发配备相关娱乐资源,使游客满意而归。开发建设介绍武夷山地貌地质、山林植被、高崖断层等自然博物馆和茶叶、蛇类、菌类、树雕竹雕等类型的博物馆,使人产生欲亲历其境的游兴,让游客有更多的游览选择。拍摄大型节目“印象·大红袍”,通过真山真水真建筑为节目背景,以茶为主线,用凄美的爱情史诗、绝美的山水风景、完美的灯光效果,打造了一场精美绝伦的文化盛宴,使每一名观众陶醉在如梦如幻的美景中,让人流连忘返。深耕细雕茶叶文化。茶是武夷山的品牌和特色,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商场小店,都能够体会到茶的无处不在。通过在自然风景区游客游览茶叶产地,在博物馆和展览馆观赏茶文化、品尝香茗、听座谈,进一步完善茶叶从生产、加工、展示、销售的一体化,让游客对武夷山的茶产生了浓厚的品茶兴趣和购买欲望,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产业发展。
三、启发和建议
通过对厦门、武夷山等地的考察,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现结合我县际提出几点建议。
抢抓机遇政策。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努力引进外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现代农业方和高端服务等产业,发挥优势、真抓实干,把
新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深化街道社区发展。街道、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落脚点,只有把街道和社区工作做好,才能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街道、社区建设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区选举为基础、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社区稳定为基础、以下放权力为后盾、以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通过强化组织保障、提高经费保障、完善制度保障等有利措施,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推进工作创新,最广泛地动员、最积极地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便民服务、救助保障、医疗保健、社区安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居民教育、普法维权等各项功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努力把街道、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详和的有特色的和谐社区,真正成为市民居住的福地、创业的乐园。
提升城市品位。超前思维、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从城市美学角度研究城市,加大城市设计力度,塑造一批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雕塑,把每一座新建的城市建筑都打造成一个亮点。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借鉴厦门经验利用数字化城管系统,做到及时发现、处理与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建立健全定人定岗管理机制、市容管理日巡查机制、行政执法资格考评机制、市场化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工作效能监察制、城管联席会制度等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
总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巩固城市建设成果,使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努力构筑新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优势。
第五篇:建设生态科普旅游强县思路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县委提出的“一个中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四大战略”(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促进**旅游快速、持续发展。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调研课题,以求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尝试着对**旅游的发展方向作一个参考
性定位,探寻一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客观地看待迅猛发展的**旅游
对于**旅游的发展,业内人士有此评价:“**只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省内外其他景点要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省、州有关领导也曾以“**速度”来盛赞**在旅游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但是理性地讲,这种“速成”的运作和开发,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磨合,很多因素和矛盾根本无法也不可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延,**旅游内容与形式的“两极”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绚丽的旅游光环
相对于周边县市旅游平稳而延缓的推进,**旅游的发展近于“横空出世,一夜成名”。这种迅急而猛烈的势头,于内于外,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1.旅游发展观念广泛深入
站在县委、县政府的层面,旅游业已明确纳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二,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目中,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项期望值较高、回报值丰厚而直接的产业。
2.社会影响力强盛
借助旅游造势,**在外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飞速飙升,客观上为招引重点项目投资、重大企业落户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以旅游为载体,局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始终困扰**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4.产业带动成效显著
第一,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应势规模化发展,有力地拉动地方经济,主要表现在县城相关配套设施逐渐增强及景区附近广大群众经济渠道的拓宽;第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
(二)不可避免的遗憾
时间短,步子急,势头猛,前行的愿望空前强烈,相关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导向和意识观念,主观上根本来不及进行成熟的思考,客观上更不能立竿见影予以解决,因之留下一些需要储备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弥补的遗憾。
1.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行”的进入度还跟不上旅游的基本要求,“游”的吸引力还不是很丰富,“购”的产品明显匮乏,“住”还停留在低档次消费,“娱”无完备的设施和多样化项目,“食”无特色品牌。和外宣上持续强势的推介相比,给人的感觉是外强中干。
2.对资源的认识强化外显弱化内质
对资源的认识注重从“形”从“量”上进行评估,追求表面的“大”和“绝”,而忽略了对“质”的发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由此产生的后果,一是景区产品类型不明确,二是**国家地质公园与七大景区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3.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
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两种偏狭意识:一是以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大包大揽一切。二是以为“旅游业应实行纯市场导向,政府对旅游业的干预所导致的是市场扭曲”。
(三)两极分化的“产品形态”
一边在强力快速推进,一边则在做着缓慢的补充和完备;外宣上炒得热火朝天,内在里却捉襟见肘。势头猛,但后续跟进滞后;表面热,内部储蓄空虚。“虚功”与“实做”的差距越拉越大,**旅游“形式”和“内容”的严重分离则愈加明显。
1.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产品
从旅游自身建设看,**旅游“六要素”根本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资源利用看,各景区景观未完整地连为一体,达成景区景点的竞合性联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互补搭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只是开发或设计了某些部件,还不能进行全面组装。
2.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
虽然个别景区景点实现了一定份额的门票收入,但多取自自发出游的散客。而这些游客,多为随意组合的散客,客源距离多在500公里范围内。和许多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比较,**旅游唯在节会出现蜂拥场面,一般情况是“大闲冷淡,中闲冷落,小闲冷清”(小闲,一般指即下班后每天晚上的小段闲暇时间;中闲,即双休日;大闲,即现在国家推行的黄金周、节假日)。根本上讲,**旅游还没有真正实现相应的市场价值。
二.**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一言以概
之,**旅游的现状是有“形”而无“型”。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充分认识自身资源禀赋和正确估量旅游市场前景的前提下,鲜明地确立自己的身份,响亮地推出自己的品牌。
(一)多元视角下的**旅游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旅游已经不可能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小到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大到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国际旅游大格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的纵深发展。**既已把旅游业列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并且已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条路要走下去并且走好,必须高度重视系列影响**旅游发展战略性决策因素。
1.融入世界旅游大格局是**旅游做“强”做“大”的必须之路
旅游“无国境时代”的来临,带来的是竞争的国际化。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抗衡,也是理念的跟进。一地旅游要做“强”做“大”,一定要有“强”的认识和“大”的眼光。
“强”的认识,即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对其潜质和前景做出正确的极限评估;“大”的眼光,就是要放眼广阔的世界,挤身世界旅游的大格局。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旅游质量的下降,人们普遍意识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在此背景下,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现代人类的一种追求、时尚、使命和责任。责任意识日渐主导旅游行为。环境保护运动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渐渐将生态旅游推向世界旅游的前台。以良好生态和绝奇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自己的转型和定位。
其次,随着现代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趋势,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将着眼于尽量满足旅游者的深层需求,特殊旅游、专题旅游势在必然。**旅游要做强做大,必须要选择一个精细专题“市场”。
2.顺应中国旅游发展大方向**旅游才能实现与区域景观的“强强联动”
“贵州南部优先发展旅游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在没有更完备、详尽、科学的区域性旅游整体规划出台之前,它仍将是一个具有行政权威的指导性文本。
随着省内交通格局的重新布排,**所处区位已然退到各交通大动脉的边缘深处,处于几个县市的“夹击合围”之下,是指望通过它们的延伸来维系小规模的旅游进入,还是主动出击形成四通八达的扩散状网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必须做出的抉择。很显然,区位的限制已经使**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常规意义上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依托地,而只能成为以自身价值吸引、招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根本上讲,罗甸“大贵州滩”、惠水羡塘“亚太国际地理标志公园”燕子洞、荔波自然遗产地,都是以观光为主的大品牌产品。**旅游必须要有区域大旅游的眼光、区域共同发展的大局意识,通过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它们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强强”联动。
其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已经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愈加精微地完善旅游六要素的相关功能及旅游类型主导因素与配套因素之间的科学搭配;新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以独特的创意冲击成型的旅游市场,打开一方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必须要以前沿的意识,从更高的层次找到一个支撑自己的品牌。
(二)**旅游目的地定位:“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以为:自身的情况决定了**旅游必须做出一种具有前瞻性、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抉择。实施“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略,既是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理想趋势,也符合**旅游发展的长远走向,符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为什么是“世界的”
旅游营销的三句话是“敢吹、会吹、经得起吹”。而要“经得起吹”,必须有环境支撑和产品支撑。把**旅游放在“世界的”层面进行营销,首先要对自身旅游资源禀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掌布“藏字石”字符的形成及“中国共产党”五个字符的组合是概率小于亿万分之一的不可能事件(又称小概率事件)。
●克度绿水大窝凼漏斗因其喀斯特负地形地貌发育最充分而成为fast项目的最终选址。而fast作为备受世界瞩目的ska的先导性项目,它的建成,将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把**变成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
●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是堪以问鼎世界的庞大地质遗迹。卡蒲毛南族,有着悠久的“六月六”传说的清水布依族,散落在大塘、新塘、鼠场、谷硐、牙舟等的至少三支苗族支系,都以各自独有方式创造了个性鲜明的绿色人文生态。在学术层面上,由于**处于西南边缘,综合贵州四大古老族系的流徙历史考察,境内民族的生存状态,堪为“地理-年代论”这一国际命题最理想的研究场景。
●诸如甲青干河谷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景区景观,虽然在震撼力上不是非常强烈,但在区域景观群中,有其唯一性和独特性。
由上可以看出,掌布藏字石、大窝凼漏斗地形、龙凤山天坑群、fast项目等单个的个体景观,可以堪称世界同类型景观中的“绝品”;而三大主体民族的传统文化、甲青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个性化景观,则可借助旅游产业链的连接,与境内或周边景观整合互补,打造出相应的世界性精品系列。
2.“生态科普”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的强力推进,旅游自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意识到,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落户,不仅提升了**旅游自身的资源品质,也将使**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甚至改变区域内旅游的结构布局。如果再以国家地质公园为推介点,已经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更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
“生态科普旅游”能够在科考旅游与科普旅游之间架起一座全方位融通桥梁。科考和科普内在里虽然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取向上主体和载体各有相对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生态科普”的创意性构想,是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以求最大限度地达成生态原生性与科普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生态科普旅游”并不是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否定,相反,恰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国家地质公园是进行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乐园,更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自然课堂。**国家地质公园价值和意义显示:园内地质遗迹自然状态保存好,留下了形成过程与深化的大量信息,是进行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以下两点不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科普文化的吸引力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唯一性、生动性——
第一,贵州三大地貌结构皆具较高科考价值。就喀斯特地貌而言,不管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还是气势磅礴兴义万峰林、南江大峡谷也多是一种静态的造型展示。**的喀斯特景观,却达成了与现代高科技(fast项目)的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动态的、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
第二,纵深研究表明,**正好处于“大贵州滩”二叠纪末——三叠纪地层的核心地带,与海陆剧变相关的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应有尽有,是全球研究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三叠纪生物复苏最理想的地区之一。
3.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科学性
●符合全球旅游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以及旅游产业自身永续发展的要求,便于与世界接轨。特别是在旅游市场细分化越来越精微的今天,有利于开辟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蜜月旅游、民族风俗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有利于从高端层面进行认识和升华,能最大限度地拓展科学决策的空间、获取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财政资金的投入。
●从广泛的社会层面而言,站在“世界”的高度独具强烈的震撼性和吸引力,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通过自加压力,催生强大动力;“生态”独有一份与自身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亲和力,易于接受并被迅速认可。
●宣传上,这一称谓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境内以地质遗迹为景观的系列地质公园的同质性和重复性。
●实施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居环境环境质量和幸福指数,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促进经济建设。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带动其他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举多得,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思考
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缜密运作的可持续工程。作为建设主体,不仅要有鲜明的观念、敏锐的意识,还要有精雕细琢的构思、精微缜密的筹划等。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工作,促成这一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全县上下达成**旅游科学发展的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关键。正确、深刻的认识,不仅能确立坚定的方向,更能激发昂扬的斗志。“生态科普旅游”在旅游界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省内外部分景区(诸如贵阳香纸沟、云南香格里拉等)虽有类似的提法,但多是把生态与科普作为两个相关的事项,**生态科普则强调生态与科普的融合统一,把自然生态、地质生态、人文生态、国际无线电科联“一平方千米阵射电望远镜”(ska)先导项目fast等作为科普的直接载体。必须认识到,创建“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旅游资源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旅游走进世界旅游大格局的切入口。
认识的统一,是共识的基础。达成了共识,才能真正凝心聚力,催生强大的行动力量,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和建设者的良好氛围,促成凡事皆以旅游建设为出发点观念意识。
●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广大干部群众应充分了解、知晓**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背景知识;乡镇、单位、社区、村寨积极组织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建构**旅游文化体系;组织编写**乡土教材,把对**旅游的宣传引入校园、社区、村镇。
●人人都是**旅游的建设者:把旅游“六要素”相关设施和项目、服务建设与“满意在**”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强化环境卫生、秩序整治的同时,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营造和谐友善、诚信规范的友好型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
●凡事皆以旅游为出发点:相关部门在进行项目申报和建设时,有意识地将旅游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
(二)高起点、高规格进行县域旅游总体规划与策划
1.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规划是全面的、长远的、综合性的发展计划,是实施战略目标及策略组合的具体计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明确、经得起论证并能进行实践指导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实施方案。
●旅游业仅是**实施社会经济建设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2.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划的必要性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意性地对系列旅游产品进行包装。
●进行市场分析,细分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强势将**旅游品牌推入市场。
●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培训,积极推进管理与开发同步。
3.着手编制规划与策划的紧迫性
●从时间上说,中国旅游正处于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科普旅游要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必须有时间的紧迫性。有道是:一步先,步步先;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赶不上”的问题,而是市场会在优胜劣汰的前提下,连“赶”的机会都不给。
●从产品的建设来说,生态科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产品类型,其内在结构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即使不从营销的角度考虑,任何无序的、没有计划的运作,都可能对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从产品的推出来说,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新型的旅游竞争将愈演愈烈,竞争的方向将着眼于整体效应越来越突出、制约因素越来越精微、个性特色越来越彰显。转型的地区旅游要“推陈出新”,不仅要出手“快”,发力更要“准”和“狠”。
4.体现规划与策划编制的价值取向
●强调权威性和高端性
(1)确保规划策划的科学性,立足专为**量身打造,突显出**在州域、省域乃至全国、世界旅游品牌中的唯一性,彰显其特质:舒适性、科普性、生态性、民族性。
(2)便于高端认可,获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投资;提高社会知信度,有较强的说服力;便于高起点宣传。
●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组合
通过资源整合,解决**旅游景点分散、景区狭小的缺憾,实现自然的“绿色生态”与人文的“绿色生态”之间的有机融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域与相邻具有生态美感的景观之间互补性搭配。可考虑重组为以下格局:
(1)县城自然人文景观+苗二河经果林观光+白龙生态种草养羊业+卡蒲毛南族风情园+牙舟陶生产工艺
(2)掌布景区+大塘苗族跑马及山海原生茶园+新塘苗族“咕噜”跳月+龙塘风光
(3)甲茶风光+拉安景区+甲青疑似冰臼群+六硐河谷及毛南族风情
(4)大窝凼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科普旅游景观+“贵州春茶第一壶”千亩茶园+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清水布依族风情
通过上述组合可以发现:扩大了景区界域,丰富了景观类型,提升了景区文化含量,增强了景游的兴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
●充分考虑区域旅游的优势利用
(1)引流入境:通过境内资源的做大做强组合,拓展现有景区界域,达成与相邻周边旅游开发热地的就近连接,共享成熟的客源市场,或借助它们固有的声誉壮大**的影响。
(2)借船过海:实施区域联动,通过共同开发,达成与相邻景区的连接,将境内旅游延伸至省内交通要道边缘。
(三)建立一套积极的支持系统
“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事务,需要时间,需要有力的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1.形成科学的投资体系
●通过项目整合、资源整合,全力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着力国家不能投资,市场不愿投入的“空白”地带,全方位改善软、硬件环境,提高旅游的可进入度。
●制定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加快**旅游综合功能的提升。
2.把生态旅游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实施“四大战略”的过程中,自觉融入生态旅游理念,使各项工作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又为生态旅游开发储备丰富的景观。必须认识到,旅游是最有潜质的产业之一,更是兼容性极强的产业链。
●城镇化建设着眼于本土民族的独特性,把民族分布与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县域范围内分片分区科学地展现不同民族特色。
●农业走生态特色之路,通过实施区域化和规模化建设,培植观光农业和科普农业,开发农业科普旅游系列产品。
●招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优的企业落户,培植生态工业,开发工业科普旅游。
3.对以玉水金盆为重点的景区、行游路段实施园林式生态建设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的一部分,必须确立景区景点之外也是景观更是景游的意识。
绿色旅游位居当前四种发展旅游之首,森林是绿色旅游的主要对象物。职能部门和属地管理在实施系列生态改造工程时,应围绕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充分考虑它作为景观的功能和价值。
●区域和路段:六硐河、槽渡河、霸王河三条主要河流与**至罗甸册三公路的三个交叉点附近(**旅游景观相对集中的分布点)。
●培植要求: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为基础,充分考虑选种植被特性,力求与喀斯特山地属性相协调;其次,从植物学的角度充分考虑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再次,从美学角度考虑植被的观赏性和园林式效果;第四,强调人造生态,但尽最大限度消除人造痕迹。
4.迅速着手**旅游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
出台相关措施,对系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整理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形成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5.精心策划,强势宣传
建立立体的、可持续的、递进式的宣传网络,让**名声“走”出去,把四方游客“请”进来。
●高水平、高质量编撰、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包括音像、画册等,全面展现**旅游景观,深度阐释**旅游文化内涵。
●以节事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术交流为触媒,以相关传媒、人力资源、旅行社、社会组织(如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钓鱼协会、舞蹈协会等)等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列宣传,多渠道提高**知名度。
6.把形象塑造作为一项常规的长效工作
外在形象的塑造,是对内在品质的感性表现,最直接、给人的印象最深。对于“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打造,不但要把浓厚的氛围营造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更要把和谐安全、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始终把旅游的欢乐体验和与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统一起来,把旅游的危险影响与安全隐患治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让游客满意、放心。
(四)着手筹谋fast项目与旅游开发的相关工作
fast项目的兴建,在壮大**旅游资源分量的同时,也必将使**旅游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形象发生质的飞跃。有必要充分考虑如何使其旅游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积极主动寻求fast项目与旅游之间的连接点,及时与项目主建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考虑或最大限度开发其旅游因素。
●着手实施周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尽量丰富以fast为主体的旅游内容。
●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景区特别是相对成熟的景区进行类归及其文化挖掘整理,成形系统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五)强化“玉水金盆”的窗口作用
窗口的作用,必须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浓缩地域风貌,形成强大的“旅游磁场”吸引人,留住人。
1.打造水景式、园林式、民族特色县城
●彰显水上景观魅力:将县城边缘的小河、龙洞水等河流水溪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纳入上梭片区和新城区的建设,与玉水河相映衬,把**县城打造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水中之城。
●强化园林式艺术:运用相应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科学规划设计地形改造、树木花草种植、建筑营造和园路布置,将县城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于一体的园林式环境。
●突显原生态民族特色:以规划为前提,在县城相应规划区修建以布依族、苗族、毛南族三大主体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建筑群落。
2.以玉水河为载体,做活“玉水文化”
以“耍水龙”、“赛龙舟”、“玉水不夜天”三台“戏”为基础,策划创意“玉水文化”,将“玉水文化”融入旅游的任何环节。
3.提升旅游综合功能,开辟多种类型旅游模式
**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协调快节奏、高效率工作的理想选地。创建商务会议模式、打造会展外联模式、延展环县城旅游度假模式、策划中央游憩区模式,开展商务、会展、温泉疗养保健、修学等旅游类型,使县城成为集多种旅游形式为一体的复合型“基地”。
4.开辟新的旅游吸引点,兴建三叠纪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化解**景区景点分散、“远旅快游”、喀斯特地学知识乏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西南内陆地区,至今尚无这种旅游类型,理论上应该拥有广阔的市场。其次三叠纪是一个极具震撼的国际性地学课题,很有诱惑力。
(六)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一个行政上相对权威、业务上相对专业、人员上相对稳定的领导机构。
●权威性: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能在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上具有全面统筹协调能力,能从根本上对涉旅部门进行资源整合、职能优化。
●专业性:聚集与旅游产业建设相关的各类专业人才,参与旅游的相关策划。必要时可特邀国家、省内外专业人士作为顾问。
●长期性:人员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因人事的变动而影响工作的可持续性。
“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就。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敢于开拓的气魄和胆略,以积极进取的勇气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相信,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那时,**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乐园,也将是人皆向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