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营养不良研究进展综述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课号:137E29A02课程名称:食品营养学改卷教师:翁佩芳学号:106050065姓名:吴凯得分:
儿童营养不良研究进展综述
吴凯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通过对不同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研究的概括,得出儿童营养不良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解决儿童营养不良这个问题的思路及办法。
关键词:儿童营养不良 现状 影响因素 解决方法
前言: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全世界半数以上儿童死亡与营养不良有关,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身心健康。儿童正处在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发生营养不良短期内可损害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还会对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教育学习、劳动生产力等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2011年中国国务院讨论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中提出,“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儿童营养不良现状
为了了解近些年来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许多的医院及组织单位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的调查研究结果都令人忧心。
营养不良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初、高中学生营养不良 检出率较高。一般12-18岁为青春发育期, 该时期身高、体质量增长极快, 而学生学习负担繁重, 加之盲目追求形体美等, 造成了该群体膳食不均衡, 导致初、高中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小学生。
而城乡的营养不良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比农村的经济发展快速有很大的关系。
1.1郑州市调查研究
2006年,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通过营养知识教育、儿童体检、生化指标检测、膳食调查等, 对营养不良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营养不良儿童热
能和三大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且伴随其他疾病和微(宏)量元素缺乏、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通过对营养不良儿童分组, 对比研究进行一年的综合干预措施或单一措施的干预效果。
1.2 中国贫困地区调查研究
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7818名。内容包括询问调查、体格测量、生化检测和膳食调查。得出的结论是:2009 年中国贫困地区5 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5.9%,低体重率为7.8%,消瘦率为3.7%。
1.3河南省调查研究
2009年,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使用SPSS 12.0对河南省1991、1995、2000和2005年7-18岁中小学生的体质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7-18岁学生1991、1995、2000和2005年营养不良的检出率分别为27.7%、29.8%、22.0%和5.7%, 呈下降趋势。1991年与1995 年营养不良检出率城市高于乡村, 2000 年与2005年乡村高于城市。1991、1995与2000年营养不良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 2005年男生高于女生。
1.4安徽省调查研究
2011年,安徽省计划生育学校儿科教研组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所公立幼儿园8所私立幼儿园,对每所幼儿园在园儿童进行一般情况调查、体格发育测量和口腔检查,并采末梢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结果显示:男童、贫血、私立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月龄越大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越低,患龋齿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较低。
2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营养不良儿童热能和蛋白质摄入量明显不足, 脂肪摄入量偏低,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高, 可能是引起儿童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
由于营养不良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经济条件, 食物匮乏, 儿童免疫与健康状况, 母亲的年龄及其体质指数等。
而随着年龄增大,接受食物的多样化,大龄儿童营养较小龄儿童全面而充足,体质不断增强,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
低出生体重、家庭年人均收入2000 元以下、看护人为非父亲/ 母亲、家庭饮水不卫生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与母亲职业为技术、干部、军人等的儿童相比,母亲是纯农民、农民工、农村手工业/ 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家务等职业的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是前者的数倍。
疾病因素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应加强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 及时发现并纠正儿童期的各种疾病;低出生体重与人工喂养也直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说明要注重孕期保健, 提倡母乳喂养。儿童营养不良的解决方法
根据影响儿童营养不良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应对、解决儿童营养不良这个问题。
在开展学生营养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方面的同时, 应突出重点年龄段, 另外还应加强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知识教育, 纠正偏食等不良习惯, 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具体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1、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饮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保证供给儿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一般选择易消化而且营养丰富的食物, 如蛋、瘦肉、豆制品等。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加强户外活动, 以增加食欲。按时定量进餐, 并注意纠正偏食, 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及时治疗消化道疾病和各种慢性疾病, 矫治先天性畸形。
4、定期体格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体重不增等产生营养不良的潜在危险因素。
5、对营养不良的患儿要列入体弱儿管理对象。给予特殊的饮食, 保证热量、蛋白质的供给,保证进食量, 并每月测体重1次, 直至恢复正常为止。
参考文献:
[1] 于冬梅,翟凤英,王玉英.营养不良对中国九省儿童未来生存和劳动生产力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5,34(2):198-201
[2]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8-515
[3] 周萌泥, 焦喜涛.0-6岁儿童营养不良干预措施的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6):462-465
[4] 程进,魏锁,王君等.2-5岁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60-2162
[5] 于冬梅,刘爱东,于文涛等.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卫生研究,2011,11,40(6):714-718
[6] 周晓娜,吕全军.河南省7-18岁学生营养不良流行趋势[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1,44(6):1263-1265
[7] 林元姑,王泉,李开莲.龙岩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及防治[J].职业与健康,2009,09,25(17):1874-1875
[8] 梁茂萍.茂名市3-6岁集体儿童营养不良情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328-329
第二篇:农村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深度调查
农村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深度调查
农村义务教育在“两免一补”等政策的落实中已大为改善,但仍存在一些让人忧心的问题,农村孩子的营养不良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营养不良,10来岁的孩子还像个小不点
“10来岁的孩子看起来还像个小不点,显然是营养不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蹲点的广东深圳市机关干部常淑安深有感触地说,她的孩子每天都要吃肉、蛋、奶,而她房东家孩子的早餐竟然是一颗撒了盐的煮马铃薯。
山大沟深、多旱少雨的宁夏南部山区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农村青少年饮食单
一、营养不良问题较为普遍。2010年,当地靠天吃饭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刚刚超过3000元,用于孩子营养投资的钱捉襟见肘。每天在山路上来回奔波的孩子们,吃的早饭、午饭只是几块馍馍,寄宿的学生则日复一日重复着面条、面片搭配土豆丝、土豆块的生活。
海原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宗龙说,由于摄入营养不足,不少农村中小学都出现了“第四节课”现象:饿着肚子的学生到了临近中午的第四节课时明显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半月谈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等部分贫困县了解到,一些住校的农村孩子日复一日吃无菜无肉的黄豆蒸米饭,有的一吃就是数年!根据我国“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寄宿制学校学生可获得生活补助,2010年的新标准是小学每生每年750元,中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
然而,当前广西使用最广泛的生活补助发放方式是以现金或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到学生或家长手中。家庭的贫困和成年人对儿童营养的忽视,导致多数家长将学生“补助款”变成了家庭“扶贫款”,学生并未真正获益。
2010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先后在青海、云南、广西和宁夏等西部地区开展调查,发现贫困农村学生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问题比较普遍。该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营养不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具有不可逆性,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损失是未来难以弥补的。”
营养干预工程,从免费提供一个鸡蛋到一顿免费午餐
农村贫困学生营养不良,既与经济状况有关,也与家长不重视、没有养成营养搭配的进餐习惯有关。海原县县长马新民说:“营养不良看似一家一户的个别话题,政府其实也责无旁贷,应当积极干预。”
实际上,政府正在加大对贫困山区青少年营养不良问题的干预力度,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提出“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另一方面,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据统计,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支出总额已超过100亿元,覆盖了1228万贫困寄宿生。
目前政府干预贫困地区农村青少年营养不良问题,主要采取兴建食堂、发放补贴的模式;一些地方则探索直接补物的模式,如宁夏为农村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熟鸡蛋的“鸡蛋工程”、陕西的“蛋奶工程”、广西柳北三县的“免费午餐”项目等。
3月30日,半月谈记者来到广西扶贫开发重点县融安县大坡乡大坡小学。正逢下课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到学校食堂领取有肉有菜的午餐,而这午餐是免费的。“能吃多少吃多少,管饱。”校长刘泽良说。
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广西柳州市对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3个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免费午餐制度,属于农业户口的学生可享受这一政策,免费午餐的伙食标准为每个学生每餐2元。项目实施以来,柳州市共投入9889.6万元,每年让10万多名学生受益。
免费午餐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育。“两年来,学生肠道炎、胃病少了,特别是以前学生多患的败血症也基本消除。由于体质强健,学生成绩也提高很快。”融水县四荣乡四合小学校长罗燕花说。柳州市教育局局长撒忠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免费午餐制度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对降低辍学率起到积极作用。
实物、资金补助未能治本,全方位营养干预体系亟待建立
一些专家认为,政府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破了题,但还需多方努力解决目前营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实物补助形式为主的各种营养工程面临食品安全监管等问题。极端的例子是,2010年4月,陕西省汉中市200余名学生因“蛋奶工程”配发的早餐奶变质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不少营养工程存在营养“单一化”的不足。半月谈记者在宁夏海原县九彩乡了解到,一些吃鸡蛋过敏的学生将鸡蛋转送给其他同学,或包在纸里带回家中。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有些学生吃了一学期的鸡蛋,已经腻味,学校为此采取“鸡蛋换饼子”的做法予以变通。
卢迈认为,像“鸡蛋工程”等实物形式的营养餐有利于实施和监管,但口味较为单一,而且鸡蛋补充的也只是蛋白质,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维生素、热量、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相关硬件配套和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政府干预营养不良问题的一个瓶颈。宁夏海原县李旺镇教委副主任穆风虎说,宁夏“鸡蛋工程”看似简单,但偏远的学校怎么采购鸡蛋、没有食堂的学校怎么煮鸡蛋,这些细节问题都会影响实际效果。目前,营养干预多以项目形式开展,以学校为载体的营养干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
卢迈建议,应尽快把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问题纳入公共政策范围,通过政府主导、立法保障、多部门协作,普及推广营养知识,增加补助金额,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安排,建立国家层面的学校供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
第三篇: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是指发病年龄 <18 岁的精神疾病,除了与成年人共有的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外,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还包括一些特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如广泛性发育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er,ADHD)、品行障碍、童年情绪障碍、抽动障碍(tie disorder)等。
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的数据显示,全球高达 20% 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某种致残性的精神障碍,多达 50% 的成年人精神障碍起病于青少年。
我们汇总了以学校、社区、孤儿院及临床环境为基础的研究,其中以学校和社区人群研究最多。现就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工具、总患病率和发病率、特定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关因素等进行分述。
一、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工具
主要包括两大类:筛查工具和诊断工具。
1.筛查工具: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和教师报告表(Teacher's Report Form,TRF)均为 Achenhach 心理行为问题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每个量表大约需要 15 min 完成。
CBCL 是目前使用较广泛、内容较全面、应用经验最多的一种儿童行为量表,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 4-16 岁儿童,量表由家长填写。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由孩子的父母或老师作答,5 min 即可完成,SDQ 作为筛查工具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比较有效。
我国自 1988 年就开始应用 CBCL 量表,做了全国城市在校儿童的标准化;SDQ 出现较 CBCL 晚,同前在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研究中均有使用,其中规模较大的研究为 1999 年全英国范围内 5-16 岁儿童青少年大型流行病学调查。
2.诊断工具: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评定(Child and Adolescent Psvchiatric Assessment, CAPA)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或其父母的诊断性晤谈,9-18 岁的青少年可独自完成此晤谈,年龄<9 岁的孩子需由其父母来完成,整个晤谈需耗时 1.5 h。
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Development and Well Being Assessment,DAWBA)包括三部分:(1)对 5-17 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详细精神晤谈;(2)11-17 岁儿童的补充晤谈;(3)一个简短的教师问卷。其中,父母晤谈和青少年晤谈需分别耗时 50 min 和 30 min。量表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面谈者来完成,亦可南电脑来执行。
CAPA 和 DAWBA 在早些时候的大规模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较多,但因其访谈耗时偏长,随着新的调查工具的出现而逐渐弃用。
DSM-Ⅳ障碍临床定式检查儿童版(KID—SCID)在成人 SCID 的基础上改编而成,面谈问题调整为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问题,并把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都包含进来,如破
坏性行为障碍(ADHD、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和分离性焦虑障碍,每次访谈耗时约 2 h。
KID-SKID 的有效性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Matzner,1994;Matzner 等,1997;Smilh 等,2005;Trimbremont 等,2004),被视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诊断的“金标准”,故有大范围普及的趋向,但因其耗时长,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应用时尚有一些局限。
MINI 是 DSM-Ⅳ和 ICD-10 精神障碍的简短结构化诊断访谈,目的是为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一种简明而精确的结构化诊断访谈工具,每次耗时约 15 min,可识别出在较长时间访谈中遗漏的精神障碍,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儿童青少年版(MINI-KID),因其耗时短、简单、准确度高,很适合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推广。
二、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总患病率和发病率
英国和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起步较早,其中规模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英国的 MeItzer 等(2000)、Green 等(2004)和美国的 Angold 等(2002)、Costello 等(2002,2003)、Canino 等(2004)、Roherts 等(2007)、Frcehlich,等(2007)。近几年,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都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1.时点患病率:在搜集到的文献巾,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范围在 8.2%-25.4%,多数研究患病率在 15% 上下波动,发达国家相关数据显著多于发展中国家。
有研究显示,7-17 岁的青少年中,14.5% 符合至少一种与精神损害有关的特定精神障碍标准,且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共病率较高。该研究运用 SDQ 进行初筛,之后的标准化筛查则冈疾病不同而异:焦虑障碍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品行障碍使用 CBCL,ADHD 使用 Conners 问卷,抑郁障碍使用流行病学研究巾心儿童抑郁量表。
Faravelli 等对佛罗伦萨一所学校 1 028 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使用 DSM-Ⅳ诊断工具,其中的 10.5% 确定精神科诊断,男女患病率分别为 66.7% 和 33.3%,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冲动控制障碍最多(7.2%),焦虑障碍次之(6.4%),而 ADHD 则是最有代表性的诊断,约占 5.6%。
但智利最近一项社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男孩、女孩精神障碍患病率分别为 20.7%、30.3%,提示女孩患病率高于男孩,考虑这种差别可能由研究对象年龄段不同所致。
只应用筛查工具可能会得出较高的检出率,如运用详细评估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则倾向于得出较低的检出率。当然也有例外,越南一项青少年流行病学研究以 1914 户家庭为样本,以 SDQ 父母报告表为筛查工具,得出越南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仅为 9.1%;
而智利最近一项使用 DSM-Ⅳ工具的社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圣地亚哥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 25.4%,其中焦虑障碍和情感障碍占大多数,412 岁的学校儿童,使用 SDQ 作为筛查 T 具,从 CBCL、TRF、YSR 中得出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 11.7%、13.7%、6.2%。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开始关注特殊人群。Fan 等运用 SDQ 筛查得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精神病理学迹象显著多于非留守儿童,而其亲社会行为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
一项马来西亚的有关孤儿院儿童的研究使用 SDQ 工具,由儿童白评和教师报告表得出孤儿院儿童临床精神障碍的检出率分别为 10.9% 和 8.2%。另一项土耳其的有关孤儿院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显示:该人群情绪和行为问题患病率为 18.3%,此研究运用的工具是 CBCL、TRF 和 YSR。
2.期间患病率:Kessler 等对 148 名 13-17 岁青少年进行为期 1 年的期间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青少年 DSM-Ⅳ精神障碍 12 个月患病率为 40.3%,而 30 d 患病率为 23.4%。Alhasnawi 等使用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Composite Intem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CIDI)进行的一项社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18.8%。大多数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随研究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但在惊恐障碍和 PTSD 则不同,这两种疾病在 18-34 岁的期间患病率约为年龄 >65 岁期间患病率的 5 倍。社会人口因素得出的结果基本与国际流行病学数据相一致,但有两个方面不同:情感障碍患病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焦虑和情感障碍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3.发病率:Malhotra 等在印度开展了一项学校儿童精神障碍总发病率的研究,该研究进行了 6 年,样本脱落率约为 75%,结果显示,学校儿童精神障碍的年总发病率为 18‰。
三、儿童青少年特定精神障碍患病率
1.童年情绪障碍:(1)焦虑障碍是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后依次是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这在多个研究中均得到证实。
一项关于美国青少年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的研究以 10 123 名 1315 岁)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显示,PTSD 患病率为 30.4%,抑郁症患病率为 19.6%,过去有过自杀行为的人(past suicidality)和当前有白杀行为的人(current suicidality)分别占总体的 22.6% 和 17.2%。
2009 年 5-9 月开展的一项以汶川地震重灾县 2 080 名参与者为样本的横断面研究显示,PTSD 的患病率为 21.5%-40.1%。
5.自杀行为:Pompili 等于 1971-2003 年调查了 1 871 名 10-17 岁意大利儿童青少年,2006-2008 年有 109 名死于自杀。3 年自杀率为 0.91/10 万,其中男性为 1.21/10 万,女性为 0.59/10 万。
这 3 年期间,调查人群的总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每年下降 3.3%。男性常见的自杀方式为白缢(54.5%),枪杀(19.6%)、跳楼(12.7%)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女性最常见的自杀方式为跳楼(35.7%)。这项长达 40 年的研究显示,青少年自杀率不是稳定不变的,不同时期男女自杀率及自杀方式均有所不同。
我国一项样本为 5 988 名的 12-19 岁学校儿童的调查显示,学生群体中,白杀意念的终身发生率为 17.6%,自杀、自杀企图的终身发生率为 3.2%。
6.广泛性发育障碍:Ghanizadeh 在伊朗的一项研究显示,学龄儿童白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 1.9% 和 0.5%。
7.抽动障碍:北京大兴区一项抽动障碍调查使用抽动障碍问卷初筛,之后用 DSM-Ⅳ确诊,得出抽动障碍总患病率为 2.26%。
其中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combined vocal and multiple motor tics,Tourette Syndrome,TS)的患病率分别为 1.05%、0.73% 和 0.47%;男生抽动障碍患病率 3.39%,女生 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病率比 3.27: 1。
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
1.家庭环境:印度一项研究显示,有力的家庭支持是与精神障碍低患病率相关的关键因素,而非传统生活方式的收养与患病率增加相关。该研究还提示,来自城市地区的青少年和面临性别歧视的女孩精神障碍患病率较高。长时间留守在家和年纪较小就被留守在家与中国学校留守儿童更多的精神病理学现象显著相关。
2.社会环境:阿富汗年轻人精神状况差的 2 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是暴露于多发性创伤和照料者患有精神障碍状况之下。一项有关汶川青少年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地震灾区儿童青少年幸存者 PTSD 及抑郁症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年龄 <12 岁、女性、家人有伤亡和震时绝望感等是影响灾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3.性别:以色列一项研究显示,性别与不同的精神障碍类型有关,内向失调与女性具有相关性,而外向失调的风险因素之一是男性。在青少年人群中,伴随年龄增加,女孩精神障碍患病率明显增加。
4.早期感染:生命早期感染与抑郁(OR =3.9)、社交恐惧症(OR=5.8)、过度焦虑症(OR=6.1)、惊恐障碍(OR=12.1)和对立性违抗障碍(OR=3.7)患病率的增加显著相关。此外,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还可能存在地理位置差异。一项关于物质使用障碍和自杀行为的横断面研究显示,与其他地区相比,北极地区(尤其是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州)青少年自杀率较高;本土居民与非本土居民相比亦有不同,本土居民自杀率显著高于非本土居民。北极地区物质使用障碍非常普遍,但不同种族和地域的人们在使用上差别很大。
概括起来,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白身特质(内因)和其周围环境(外因)两方面。儿童特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身体健康状况、认知和心理功能、产前疾病接触、身心压力、酒精、毒品、营养状况、感染等;
周围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父母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及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父母精神科病史、家庭结构和功能、邻里关系以及其他影响儿童健康的更广泛的环境因素。当然,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是精神障碍家族史。
五、小结
目前,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还非常有限,且目前的研究多是单阶段段研究(仅应用筛查工具进行筛查),这样容易犯两类错误:将假阳性的孩子纳入其中,或者漏掉许多假阴性的孩子。
相比之下,双阶段研究(筛查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和评估)能将在第一阶段漏诊的假阴性的孩子筛选出来,因此更科学更精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进行多国多中心的流行
病学研究,使用统一的、标准化的诊断工具进行双阶段甚至多阶段筛查、评估、诊断,从而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流行病学数据,这亦有利于不同国家间数据的对比。
此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差距:一是缺乏规模较大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二是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期间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尚罕见。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疾病数据库为此类研究提供方便。
文章摘自《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 年 6 月第 47 卷第 3 期 P186-188
文章作者:赵英欣 郑毅
第四篇:儿童营养不良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营养不良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营养不良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和其他特殊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随访
7.预后
一、病因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能量和蛋白质缺乏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常伴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感染性性因素:急性感染,慢性迁延性感染造成消耗增加,进食减少。 非感染性因素: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小儿摄入乳及乳制品后乳糖不能消化而出现水泻;过敏如食物过敏造成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血便及呕吐从而引起营养吸收障碍甚至排出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克隆氏病。
肿瘤:各种类型的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的肿瘤肠癌等。
先天畸形:唇裂、腭裂引起进食喂养困难,影响小儿摄食;幽门肥大性狭窄引起小儿严重呕吐摄入量下降,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先心,心功能下降,尤其是青紫型先心将严重影响小儿的身高体重发育。
物质匮乏,劣质产品,主要见于一些贫困的地区,以及食品监察不规范的地区,比如安徽的大头娃娃事件即由于摄入蛋白质含量很低的配方引起,此乃人为因素。
喂养不当: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低蛋白,低热量喂食,辅食添加不当。
二、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 轻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
重度: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组织胸腺萎缩,各脏器缩小。营养不良造成的生理功能改变: 新陈代谢异常
1.糖代谢:血糖偏低,糖原不足。2.脂肪代谢:脂肪大量消耗,血脂降低。
3.蛋白质代谢:总蛋白(<4g/dl)、白蛋白减少(<2g/dl), 出现低蛋白水肿。蛋白质摄入不足数天,即出现血清转铁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和前白蛋白减少。
4.水、电解质:总液体相对较多,细胞外液低渗性、低渗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1.消化:消化液、酶、活性、蠕动、菌群失调→腹泻 2.循环:心肌收缩力,心搏量,BP ,脉搏细 3.肾脏:浓缩功能,尿比重 4.中枢神经:抑制与烦躁交替
免疫功能下降
非特异性:粘膜屏障功能下降,NK细胞功能下降
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一般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 早期,体重不增,以后皮下脂肪减少。皮下脂肪消耗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腹部皮下脂肪 I°0.8~0.4cm,II°0.4cm以下,III°消失;肌肉萎缩、肌张力、皮肤苍白、干燥。可伴下列症状:①贫血 ②各种Vit缺乏-尤其A.B.C ③营养不良性浮肿见于III°、面部、下肢→全身。表现各器官功能低下的症状,尤其婴儿腹泻可迁延不愈易继发各种感染-鹅口疮、肺炎、TB、尿路感染。
临床上营养不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消瘦型-总热量、蛋白质、各种营养素的缺乏,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
浮肿型-热量接近需要,而蛋白质严重缺乏,表现为水肿者。消瘦-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
三、实验室和其他特殊检查(需注明我院能查的项目+需送外院的项目)
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皮脂测定 视黄醇结合蛋白(本院尚未开展) 前白蛋白
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
血常规检查、网织红细胞、血清铁,转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血清微量元素检测,钙、磷、碱性磷酸酶
血清维生素A测定(本院尚未开展),血清25羟维生素D3 血脂测定,血必需脂肪酸测定(本院未开展) 心肺功能检查 肝肾功能检查 免疫功能检查
四、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度,但更重要的是寻找病因。WHO建议将营养不良分为三种类型。1.体重低下(underweight)X-3SD≤体重/年龄 体重/年龄 身高/年龄 体重/身高 儿童体格评价方法: 参考标准 体格生长发育的测定指标可用于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态,在小年龄儿童中亦可以作为评价营养状态的有效指标。这个参考指标往往是利用某一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中健康人群的普查资料而制定。评价方法有离差法、百分位数法、中位数法和曲线法。具体评价项目及其意义如下:(1)按年龄测身高(HAZ) 以不同年龄为横坐标,以相应身高为纵坐标,根据群体普查数据制订按年龄测身高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的营养状态。(2)按年龄测体重(WAZ)以不同年龄为横坐标,以相应体重为纵坐标制订按年龄测体重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目前的营养状态。(3)按身高测体重(WHZ)以身高为横坐标,以相应体重为纵坐标,将健康人群普查的测得数据标在坐标图上,制订出身高-体重量表。此指标主要反映综合营养状态。 (4)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WHO目前主张同时用上述3个指标来评价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W/A,H/A,W/H(5)纵向监测法 通过定期测定某个体的各项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并根据多次测定数据得出生长速率,以观察个体体格生长发育的趋势。采用此法可以比较可靠地作出评价结论,其缺点在于需要较长的监测时间。 中度 重度 中度 重度 中度 重度 五、治疗 消除病因-加强护理,治疗原发疾病 调整饮食: I~II:给予足够热卡 III:热卡由 40~60卡/kg→120~150卡/kg, 高蛋白,高热卡饮食,必要时鼻饲 促进消化,改善代谢 ①药物:消化酶、维生素、锌、铁 ②支持疗法:血浆、全血、氨基酸、脂肪乳剂 ③中医治疗:推拿、针灸 治疗并发症: 抗感染、抗病毒、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防止低血糖 六、随访 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轻症可三个月随访一次至正常 六、预防 • 合理喂养 • 合理的生活制度 • 传染病和先天畸形的预防和治疗 • 生长监测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红生 张玲 王绮 刘倩 龋病(Dental Caries)是人类多发病常见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我国人口龋病患病率平均约40%左右,儿童以5~8岁为乳牙患龋高峰期,平均达到70%~90%,并且有缓慢增长的趋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寻找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龋病防控方法,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使命。本文针对龋病的发病原因及国内外龋病预防方法的利弊进行综述。1.龋病的发病原因 龋病是在以致龋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龋病的病因四联因素学说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口腔中致龋菌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变形链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变形链球菌是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优势菌,它的致龋能力强,不仅能引起点隙沟裂的窝沟龋,也能导致光滑面龋,与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l][2] 。变形链球菌通过细菌表面的粘结素黏附定居于牙面,形成牙菌斑,为细菌的一系列代谢活动提供微环境,细菌对蔗糖具有特异性,其GTF和FTP只能利用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多糖。而以糖为底物代谢产酸,是致龋的重要环节。矿物质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随着牙面与生物膜界面pH值的变化而变化。釉质龋的发展是一个从矿物质盐丢失、白色斑点表层下脱矿病损、最后形成龋洞的连续过程。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病变发展由浅层向深层扩展过程缓慢而持久,有大量研究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出生后六个月的婴儿,上颌乳前牙即可患龋,六零齿萌出后一年左右即可开始患龋,龋病对儿童的危害远超过成人,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而且影响到儿童的全身发育,特别是影响到颌面部的发育,因此乳牙防龋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采取的防龋措施 2.1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作为预防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龋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005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显示,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为0.5,5岁组儿童乳牙龋均高达3.59,患龋率为67%,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同年龄组近期水平,全国5岁儿童乳牙龋齿仅有不到5%得到治疗,大部分为开放性龋齿 [4][5] [3] 。由于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窝沟点隙较深,容易引起菌斑聚集,同时,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意识较差,儿童期易患龋,若不及时得到治疗可影响颌骨发育造成错颌畸形,降低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对成年乃至一生都有影响。由此可见,控制乳牙和年轻恒牙龋坏是中国口腔健康促进中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乳牙龋预防主要以幼儿园体检和专业人员局部涂氟为主要手段,涂氟防龋效果不稳定,氟化物对窝沟牙面的抗龋作用小的原因,可能与光滑面釉质的总厚度和窝沟下方釉质厚度不同有关。窝沟封闭防龋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高分子材料涂布于磨牙颌面,经固化后,对颌面形成物理的封闭层,隔绝食物残渣及菌斑的黏附和堆积,达到预防窝沟龋的目的。窝沟封闭根据其封闭剂材料及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光固化树脂封闭和ART玻璃离子封闭两种,如下: 2.1.1光固化树脂封闭 窝沟封闭剂(Pit and fissure sealant,PFS)的窝沟封闭技术开始使用至今已逾40年,目前临床常用于年轻恒磨牙颌面龋的预防。第一恒磨牙即六龄牙,是6~7岁儿童萌出的第一组恒磨牙,是上下颌关系的主要指标和支柱,并承担最大的咀嚼功能,对整个牙颌系统影响最大。它萌出最早,并且容易龋坏,处于混合牙列期的第一恒磨牙常被误认为乳牙,不予重视。一旦缺失,既破坏咬合平衡,也降低咀嚼功能。因此,对第一恒磨牙龋病的早期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1.2 ART玻璃离子封闭 [6] 非创伤性充填(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 ART)封闭技术应用于幼儿(3-4岁)乳牙颌面龋的预防[7][8]。对2-4岁儿童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2-4岁儿童患龋率为 [9]39.65%--59.93%之间,颌面患龋最高。从结果中可以认为,儿童防龋从5岁开始就为时已晚,龋病的预防应从3岁,甚至O岁开始,颌面龋的防治要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因此迫切需要适宜低龄的、安全的、操作性好的防龋技术和材料。调查研究显示牙面隔湿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封闭剂的保留率,幼儿口裂小,口底浅,唾液分泌旺盛,因此隔湿困难,又因为常规树脂封闭剂使用时要求酸蚀、严格牙面隔湿及需要特殊设备一光固化机,大面积开展群体预防工作花费巨大,为了预防幼儿乳牙及特殊人群(农村及不发达地区人口)的窝沟龋,使用预防性充填治疗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龋病的方法。Fross [10] 对4-10岁儿童进行玻璃离子封闭发现,磨牙萌出阶段下牙齿无咬合接触关系,在不宜隔湿和配合不好的情况下完成的封闭,仍有较好保留率。ART玻璃离子窝沟封闭将会在资源和牙科人力有限的地区发挥其改善弱势群体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2.2茶防龋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全世界饮茶人口超过三亿。目前认为茶中防龋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氟和茶多酚,茶多酚的防龋机制主要表现在:通过抑制致龋菌生长发育和抑制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以减少细菌的黏附、聚集,从而控制菌斑,其中后者是预防龋病的关键所在游士奇等[14] [11-13] 。研究中国绿茶多酚(CTP)结果表明:CTP对变形链球菌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浓度0.1 %的CTP 5 min 即可完全抑制变形链球菌菌的生长,反复与低浓度CTP 接触也不致产生耐药性。茶防龋是一种方便、价廉而有效的防龋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开发以茶多酚为主的防龋产品及开发针对儿童的茶制品具有广阔前景。2.3防龋疫苗 防龋疫苗即主动免疫防龋,主动免疫防龋是用以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致病的特异性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中和致龋菌的毒性因子 16] [15] 。龋病的发生分为三个阶段。此过程受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AgI/ II的调节[。第二阶段是依靠于蔗糖和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和葡聚糖结合蛋白存在的聚集阶段。第三阶段是多价的葡聚糖与变形链球菌表面的GBPs和GTFs中的葡聚糖结合区相互作用,细菌的大量聚集导致菌斑的形成,细菌以糖为基质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引起釉质表面脱矿,龋损形成。防龋疫苗的作用机制是针对变形链球菌的黏膜免疫反应,主要作用在肠相关淋巴样组织和鼻咽相关淋巴样组织,生成抗原特异性IgA的B细胞迁移到效应器官(唾液腺等),然后分化、成熟,在黏膜固有层分泌IgA,并通过唾液腺导管进入唾液中 [17] 。尽管T细胞广泛存在于龋病患者的外周血中,但它是否在防龋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及是否有助于B细胞合成IgA,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加大防龋宣传, 推广防龋措施 3.1提倡在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积极有效的开展口腔卫生教育。 结合年龄特点适当介绍有关口腔、牙齿的一些基本知识,使他们对保护牙齿的口腔常识有所了解,同时使儿童和了解和掌握预防龋齿的方法和措施。3.2提倡正确科学刷牙。 尽量使用保健牙刷,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采用洗必泰漱口液配合科学刷牙, 是预防龋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071000 保定市第一医院口腔科 E-mail:zhanghs@hbu.edu.cn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第2版)[P].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0-24.【2】Korithoski B, Krastel K, Cvitkovitch DG, et a1.Transport and metabolism of citrate by Streptococcus mutans[J].Bacteriology, 2005, 187(13):4451-4456.【3】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0.【4】任飞;黄少宏;陈清;等.日托和全托模式下乳牙龋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 J].广东牙病防治, 2010, 18(02): 83-85.【5】洪斌;黄少宏.广东省5岁人群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 J].广东牙病防治, 2007, 15(06): 263-265.【6】王燕军;徐冬梅.窝沟封闭防治第一恒磨牙患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 11(03): 217-218.【7】张蓉;林焕彩;支清蕙;等.高发龋和无龋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7, 42(05): 299-299.【8】Frencken JE, Vant Hof MA, et al.Effectiveness of single-sueface ART restorations in the permanent dentition:a meta-analysis[J].J Dent Res, 2004, 83(2):120-123.【9】邓辉;徐征.北京市1-4岁儿童龋流行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0(4): 418-421.【10】Fross H.Retention of a glass ionomer cement and a resin-based fissure sealant and effect on carious outcome after 7 year[J].J Commun Dent Oral Epidemiol, 1998, 26(1):21-25.【11】张惠珍.绿茶与龋病关系的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1, 13(02):58-59.【12】肖悦;刘天佳;詹玲;等.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黏附的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8(05):336-339.【13】肖悦;刘天佳;黄正蔚;等.茶多酚对口腔细菌致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广东牙病防治, 2002, 10(01):4-6.【14】游士奇;洪方耀.中国绿茶多酚预防龋齿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3, 28(04):197-199.【15】荀喆.免疫防龋研究现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2,22(7):429-430.【16】Hajishengallis G, Nikolova E, Russell MW.Inhibitio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adherence to saliva-coated hydroxyapatite by huma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antibodies to cell surface protein antigen I/II: reversal by IgA1 protease cleavage[J].Infect Immun, 1992, 60(12): 5057-5064.【17】Youngman KR, Laazarus NH, Butcher EC.Mucosal Immunology[M].3rd edn.Burlington: Elsevier, 2005: 667-680.第五篇: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