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6: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

第一篇:《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

逃不出的人生桎梏

——《湘女潇潇》与原著的赏析及观后感

在学年进行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在《影响与中国文学》课上已经观摩了不少的中国电影和他们各自的原著。我看到过“林家铺子”的兴衰荣辱,感叹旧社会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阶级压迫;我也在“早春二月”和萧剑秋一起在石桥上徘徊、踌躇与痛苦、迷茫;我还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体味浪漫爱情中的冷峻现实。但是如果说,这八周中令我的心灵震撼的还要说是沈从文的《萧萧》以及由它改编而来的谢飞导演的处女作《湘女潇潇》。

在高中就学习过沈从文的《边城》,对他笔下那民风淳朴,却又封建礼教的湘西小城印象极为深刻。在我心中,那是一个现代社会所无法理解的小镇,人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谄媚陷害,可能使我们感到唯一残酷的只是那祖宗礼法。正像沈从文在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写到的那样,他所描写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萧萧》的写作背景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的乡土悲情。年仅12岁的小姑娘潇潇被嫁到了这个湘西小镇,她睁大好奇的眼睛,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可是森严的礼教没给这个小姑娘反抗的机会,甚至是适应的时间。不过当了妻子的潇潇还没脱孩子气,常在苦涩的生活中自寻其乐。她白天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觉,还要帮婆婆洗衣、喂猪。人总是会长大的,尤

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思想成熟的程度已经远远的赶不上了身体发育的速度,“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糊胡涂涂的心”。已经被婆婆缠上胸布的萧萧对家中劳力花狗产生了一种不能称为爱情的爱慕。两个懵懵懂懂的年轻人终究“干了坏事”。可是现实总是比浪漫的来得慢,但却来得那么汹涌澎湃。怀孕的萧萧不知所措,她痛苦,她挣扎,花狗不负责任的出走更是让这道德谴责全部都附加在柔弱的小小肩上。“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的哭。”不读“子曰”的伯父终究还是不愿将她沉潭,但也残酷的选择了第二天解决方法“嫁人做‘二路亲’了”。也许是上天,也许是命运,萧萧在等买家的期间“坐草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大家“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二路亲”的事也就没有谁再提。

其实沈从文就是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而已,甚至这个故事都没有高潮与矛盾。可是,这篇不足万字的小说如何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是他的思想性,是他那平铺直叙中的波澜壮阔,是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以至于后人都无时无刻的在关注着它,影评家,电影导演,话剧导演都在自己的心中有一个“萧萧”。我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谢飞在1986年与乌兰合作拍摄了由《萧萧》改编的电影《湘女潇潇》。

电影讲究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原著中并没有十分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高潮,也没有激烈的矛盾的冲突。但是在电影的表达中显然不能这样,编剧张弦先生为作品加入很多有血有肉的场景。电影一开始萧萧在被抬到夫家时,竟在半路上想要上厕所,这是多么

有趣的行为。它体现了萧萧的天真无邪,她也许那时还不知道这一去究竟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她的紧张。在电影的第一高潮处,着重体现了“干了坏事”的场景。影片中在水磨坊里,花狗和萧萧赤裸相对,哗哗的水声既是花狗为了掩饰而特意选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主人公内心中激扬澎湃却还是有些负疚感的矛盾。在影片中还加入了一对偷情的男女,让萧萧和花狗能够亲眼目睹男人被打断腿,和女人则被无情的“沉潭”,这一残忍而又激烈的处决方式极大的刺激了二人,以至于后来花狗毫无征兆的出逃和萧萧不择手段的打胎。在阅读完原文后才发现改编原著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和极富争议性的工作,如果只是像新版《红楼梦》那样照搬原文,甚至连人物的话语都一字不动,那么电影无疑将会晦涩难懂,人物缺少灵性。但是如果改编幅度过大,正如新版《西游记》一样,且不论演员的表现力如何,单是就剧本而言,使人们认为这不是西游记,剧中那个没有那个人们熟悉的孙悟空。而我认为《湘女潇潇》的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他没有更改原文,没有加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的情节,反而增加几处故事是从侧面来表达改编者对原著的理解,这是多么精妙的手法啊!

说到这部电影,正如我题目中所说的“逃不出的人生桎梏”,《湘女潇潇》给人的感觉就是思想的固化,人性的抹杀,表现的是封建礼法对人性的桎梏与摧残。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在一群思想顽固的人们中间,人们就是得按着固有的宗族制度活着,没有什么现在所谓的民主与自由,甚至连个人的愿望也被压制在人的内心深处

难以实现,而令人悲伤的是甚至没有人知道这一点。在这样一个封闭小环境下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萧萧没有读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也不可能有过自觉的反抗。最令我感触深的是当一家人在庭院中谈论城里的女学生,萧萧一脸好奇:“女学生是什么人?好看吗?”爷爷说到她们的奇装异服,“露着膀子和大腿给别人看”,“她们成天只知道读洋书、唱歌”,“这叫做自由”。爷爷问一脸懵懂的萧萧:“自由好不好?”萧萧本能点头曰:“好”,转念一想“不好”。从这里可以看出萧萧的内心还是向往自由的,但宗法制度长期的浸淫使得她已经接受不了自己的心声。她只知道符合礼法的就是正确的,但不知道礼法之外的世界是否也很精彩,是否也能尝试。

人生啊,人生,难道我们就一味的责备萧萧,爷爷和那看似残酷和无情的礼教吗?难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适合他们的吗?难道当今那些崇尚品牌,热衷明星的女生,那些满嘴淫词秽语,不学无术的男生就是自由的,就是健康成长的吗?我无法再去批判那些宗族制度,因为我更无法安心的面对如今的价值观取向,孰对孰错?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思考的。

第二篇:动画父与女观后感

动画父与女观后感

《父与女》是一部没有一句旁白的动画片,情节很简单。父亲和小女儿分别蹬着脚踏车来到海边,父女拥抱分别后,父亲下到有条小船的海边,突然又转身回到岸上,抱起女儿放下,然后就上了小船划向大海。

沉闷抑郁的背景音乐下,我知道这位爸爸回不来了。果然,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情境下,小女儿都蹬着脚踏车费力的来到海边的大树下。一棵树下,还有那辆她老爸的脚踏车。小女孩停车,伫立海边凝望,回程!

后来小女孩坐在一个男孩的车座后经过这个海边直接驶过。再后来,女孩和他的丈夫分别蹬着脚踏车各带着一个孩子来到树下,又是停车,伫立,凝望,回程。再后来,女孩老了,很费力地蹬着脚踏车来到海边树下,这时的海堤大道一路坑坑洼洼,还是停车,伫立,凝望,回程。再再后来,女孩老的只能推着脚踏车非常非常费力地来到海边,停车,车倒了,扶起,又倒,扶起,又倒,女孩不扶,走下海堤,走进大海。

在大海深处芦苇丛里,斜卧着一艘小船,老女孩跑向小船,窝躺到小船里,然后她突然跑起来,跑着跑着,她不驼了,年轻了,变回小时候,而父亲就在 前面,她就这样重新跑回父亲的怀抱!影片结束了,我心潮起伏,我想这小女孩不就是我吗?心里虽然沉痛,但还能忍住眼眶里的泪水。

这时,老师要求上台分享观后感,后排的老师说这影片说什么根本看不懂,我突然明白了,没有相同经历的人也许无法看懂这个影片,于是我马上起身来 到台上。接过话筒,刚开口我就止不住汹涌而出泪水,我九岁父亲突然去世,我虽然已经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但心里总有个声音告诉自己,父亲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 的,到现在我还是如此坚信!父亲去世时,我没有悲伤,反而很兴奋,因为家里突然热闹起来。出殡,做迷信,家人都哭的很伤心,我不伤心,却也不能没有眼泪啊,打小聪明的我担心被冠上不 孝女的名头,于是偷偷地用香火熏眼。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此事愈来愈耿耿于怀,特别是为人母之后,愈加深感对父亲的愧疚,却始终找不到宣泄口。

终于有一次和同事们在野外露营野炊,酒酣之后,听到嘤嘤哭泣声,突然 想到当天是重阳节,想起父亲,想起深藏心中的愧疚之情,我不可遏制的放声痛哭,那哭 的真是地动山摇,响彻山谷啊!直到第二天同事喂我喝粥,我还是吧嗒吧嗒眼泪和着粥喝。可是今天,当着这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我又挡不住汹涌而出的泪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她能唤起你内心最深处的东西。

父女最终拥抱在一起,那不就是我心底坚信的吗?我相信我一定会见到我慈爱的父亲的,即使是在天国,那又何妨?!

影片中有个细节,女孩唯一没有停车伫立回程而是直接穿过树林的一次是坐在男友车后座。这更加深了我内心愧疚。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啊!小时候还经常 梦见 父亲,后来就完全将之抛之脑后,因为有要强的母亲呵护着,我的生活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直到自己也成为母亲之后,才幡然醒悟!却悔之晚矣!

我知道人老了童年的记忆会更清晰,我想等我老了,我会更加愧疚,更加思念父亲的。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多陪陪我的母亲,我现在最怕最怕的事情就 是,我不敢想,不去想!妈妈,我爱你!妈妈心态很好,生活方式特健康,她坚持劳动,坚持与人为善,坚持做着力所能及的慈善,这样的母亲,当然会寿比南山 喽,您说是不? 季老师没有对影片做点评,她只说这是一部获奥斯卡奖的影片。我想我能理解它能获奖的原因,没有一句语言,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一些细节,却把最深沉的情 感表达地淋漓尽致,让人引起深深 的共鸣,这就是宝贵的艺术财富。

第三篇:动画父与女观后感

观《父与女》有感

材料与纺织学院材料学魏炜201220305015

影片之所以打动人,是由于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不想要失去的父女之情。它勾起了我们许多童年的回忆。小时候,父亲是遮风挡雨的大树,父亲的肩膀承载着我们的欢乐。

影片中的小女孩和父亲并排骑着车,她心里并不知道这次来送父亲居然就是永别,她只知道父亲是爱自己的,他一定会回来。他们一起来到湖边,父亲弯下腰抱着她,亲吻她的脸颊,一举一动中无不渗透着对女儿的爱。小女孩当然也舍不得父亲,她望着准备离开的父亲。这时她的眼眶里也许还含着泪珠吧。父亲也不想离开,来到湖边的他又忽然奔向岸边,抱起女儿深深一吻。但不得已,还是要离开,这次他没有回头,他不忍再看向女儿那双不舍的眼睛。小女孩看着父亲划着船越来越远,她在岸边来回的跑着,希望父亲能在视线内多停留一会,可是船儿最终消失在茫茫水中。她还是不愿离开,等在岸边,期望父亲突然出现。可是天色渐晚,她不得不骑上自行车离开,留下父亲的车独自靠在大树边。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女孩每天都来湖边等待父亲的归来,但是每次都没有等到父亲。刮着大风的天气,小女孩艰难的骑着车去湖边,她心里想,也许某一天,就等到父亲了,那该有多好啊!下着大雨的天气,她穿着雨衣冒着大雨去湖边,父亲也许会在这样的雨天回来。渐渐地,女孩有了自己的朋友,她收获了友谊带来的快乐。她和朋友们骑车玩耍,路过父亲离开的湖边,她停了下来,望着湖面,她又想念父亲了,虽然拥有了友谊的快乐,但是想念父亲的心却一刻也没变过。最后,在伙伴们的呼喊声中她不得不离开这里。

有了恋人之后,亲爱的他会经常骑车载着女孩欣赏美丽的夕阳,他们也时常会路过父亲离开的湖边,但这次她并没有停下来,她似乎已经习惯没有父亲的生活。再后来,她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和爱人各自骑车载着心爱的一双儿女来到湖边。丈夫在陪着孩子们玩耍,而她却望着湖面深思,脸上一抹散不开的愁云,父亲你在哪,女儿又想你了。

时光飞逝,湖水逐渐消退,父亲依然迟迟未归。她也从中年逐渐步入老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骑车去湖边等候父亲,年迈的她只能推着劳累不堪的自行车,岁月已经让这辆车再也站不起来了。她蹒跚的来到湖边,穿过一片芦苇来到湖中央,出现在眼前的是一艘陷在土里的船,这让她想起当年父亲划船离开的场景,心中不免难过起来。她来到船上,慢慢的弯下身子躺在了船里,她的心离船很近很近,她的心离父亲很近很近。也许是在梦里,也许只是幻觉,她站了起来,跑向远方,时光倒转中她看到父亲回到了她的身边,他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也许只能在梦里,她才能再见到父亲……

在看到湖中央那艘船的时候,心里很难过。我以为女孩的父亲在出海那天,或者在某个大风大浪的日子里回来的时候出了意外,女孩终其一生都没有等到父亲的回来。

第四篇:湘刀文斌论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湘刀文斌论中国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小文抛砖于斯,待大成之家美玉云尔。

依我看,书法工作者不能写招牌输人一筹,不会篆刻更输一筹。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

中国书法与篆刻关系密切!重视、了解、分析、实践这些关系,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书法与篆刻是“鸡蛋关系”

我就想搞清楚是先有“书法”?还是先有“篆刻”?却糊涂了。

“书法”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宣公二年》当中:“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当时“书法”一词的含义是指古代史官修史的原则和体例,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谈及的书法艺术。

360百科:“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注意,这个说法是说“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那么,陶文、甲骨文、金文、石刻、竹简上的中国字算不算?除了汉字,西夏文、蒙古文也能用毛笔书写,这些文字艺术算不算?那篆刻是以刀代笔,那篆刻是不是书法?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毛笔是秦朝产生的?那中国书法从秦朝才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我们捋一下: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陶文、甲骨文等就不是书法?陶土上的文字肯定是刻写的,那是不是篆刻的起源?

百度一下“篆刻”,“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兴起于先秦,毛笔发明于秦朝,那篆刻早于书法?

百度一下“中国印”是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的概念,似乎没有这样狭小吧?我的慨念,中国印的范畴应该大于篆刻。到底是印从书出,还是书从印出?清代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即篆刻要从书法,尤其是篆书中汲取精华和营养,离开书法,篆刻就成无本之木。这个提法很容易形成误导,篆刻的形成在书法之后?

若追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态殷商甲骨文,说不明白是“印从书出”,还是“书从印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给答案啊。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毛笔还未诞生之前,先人是用石块等利器为工具在龟甲、兽骨、石壁上记录历史的。殷商的甲骨文是先刻出来的,古代的陶文、石刻是刻出来的,秦朝才有毛笔将战报写出来。篆刻的起源也是刻符号和刻字,而最早的中国文字也是通过刻写的方式留存的。

查阅了有关中国书法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印史、中国篆刻史等书籍,没有明确记载是先有篆刻还是先有书法的记录,并且不同出版社的书籍、不同大学汉语言专业的专家们的意见、不同搜索引擎搜索的答案也并不一致。

书法与篆刻是“鸡蛋关系”,鸡与蛋的先后,留给考古学家、汉语言专家、科学家去定论,那是后人的事情了。至于“玺”“印”“章”“印章”“印信”“记”“图章”“宝”“关防”与篆刻的关系,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互生关系、衍生关系还需要认真厘清和整理。在此因主题关系,我怕扯开了去,收不回来,搞晕了,还不能整明确。

二、书法与篆刻是兄弟关系

上一点我讲了“鸡蛋关系”,现在又说是兄弟关系。若是书法与篆刻有个“他娘”,“他娘”就是中国文字。至于兄弟谁大谁小?也是不能确定的。

书法与篆刻都是以中国文字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同中国文字的发展紧密相关,它主要是以汉字为载体,按照外在的形质美和内在的意蕴美法则对汉字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中国古文字阶段的篆书形态为主要载体,篆书是中国最成型的古老文字形态,具有极高的象形意味,形体的可塑性强,为篆刻艺术展示方寸之间的万千气象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书法、篆刻,它们最初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出现的。通过对中国书法、篆刻的学习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书法与篆刻在其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通过各自的载体形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以继承和弘扬, 在体现艺术美的道路上发挥了异曲同工的作用;两者又因彼此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展现各自的艺术特征。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书法与篆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人们所赋予中国文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使命,这种共性又因为中国文字这一共同的载体而愈发凸显起来。

三、书法与篆刻是互补关系

书法讲的是用笔,篆刻讲的是用刀,刀和笔是相通的,互补的。在我看来书法与篆刻的学习和进步是可以同步进行的,有时书法里没有搞懂的知识,篆刻里体会到了。篆刻里没有突破的学问,书法中找到了。篆刻是“七分书三分刻”,可见书写在篆刻创作中的分量,写不好书法,篆刻构图就是个大问题。书法讲究不复笔,而在篆刻的过程中,能够将用刀次数减到极致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为超级大师。篆刻中的一些技法,比如:穿插、借边、粘连、融合等也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篆刻中用刀的技法也能助您写出带金石味而充满力量的书体。

篆刻艺术离不开书法的支撑和滋养,同样当今的书法艺术也离不开篆刻艺术的烘托和渲染,书法作品中的用印,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内容适宜、格调高古的印章会为书法作品增添色彩。

书法与篆刻的发展均与汉字的发展密不可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字的发展是较为同步的,而篆刻艺术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停留在了篆书上,“篆印必先习篆,以求篆体之笔法,得笔法则得字法而章法随之”。“治印者必先识篆书,不然尺幅之中尚未能平稳,况方寸之间乎,其欲求妥贴者难矣”。入印文字并未随着汉字形体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虽然篆书形态稍有调整变化,但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到了隋唐、宋元官印阶段以及进入文人篆刻之后虽然有很多新的尝试,如用隶书、草书、楷书甚至是美术字等入印,但是因为这些文字象形性和形体可塑性的削弱,入印文字、边框未能进行更好的印章化处理,这些印风未能被太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在当代篆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方面,这些印风因为它的不完美却留给后人更多的探索空间。

书法与篆刻在历史进程中互相包容,互相影响。从刻在龟甲、兽骨及陶器上的符号、文字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吉金文字、凿刻在石头上的先秦石鼓文, 这些文字形体的演变都与刀(或者硬质器物)这一主要的“书写”工具紧密相关,彰显了契刻文字的古朴之美。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毛笔、纸张、墨等文房用品的相继出现,书法则以多姿多彩的面貌行诸于世。

书法与篆刻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的重点和特点并不一样,正因为各有特点,也就给书法和篆刻带来互补、互促、互融的机会和素材。

四、书法和篆刻是品格关系 目前,我国书法和篆刻出现一些乱象,大部分展览看下来,基本都是草书和写意印作品,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唬人的东东,让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连字都认不全,看不明白,也读不懂他们的作品。这是这些书者们“装神弄鬼”“缺少文化”“缺少严谨的治学精神”“心态浮躁”造成的,更谈不上这些书者有多少艺术修为和品格的力量。

纵观中国的书法史和文人篆刻史,凡彪炳史册的书法家、篆刻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仅是因为字写得好,其文言辞优美、情感酣畅淋漓,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颜真卿能够被后人所学习和敬仰,除艺术修为之外,与其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书法出现了“甜美俗”的现象,这些书法割裂了书法与篆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所谓引领中国书法的“大家”绝大多数就不会篆刻这个技术活。当然甜美的书法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只有这一朵,未免太单调了吧。单一的书法家相比篆刻家普遍少了很多知识和文化。清代对艺术大师有个标准,就是“诗书画印”必通3样,齐白石是最后一位大师的说法,就是以此为标准的。

综上所述,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都是以汉字为主要表现载体、由实用性逐渐向艺术性过渡、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我个人认为,篆刻与书法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目前,我国文化管理机构把篆刻归于书法的分支,这样定论和管理是有待商榷的。就是因为这样狭隘的概念,形成这样狭隘的文化引导,让篆刻艺术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太低了!

对我们今天来说,在几乎所有的古代遗存都被前人、当世人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希求通过获取资料上的不对等来换取所谓的个人风格,这种做法已经无路可走。这种窘境恰好为博大沉雄的塑造提供了机遇,甚至可以说,若想把今天的书法与篆刻往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大综合、大集成层面下工夫,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硕大的胃口,竭力消化古往今来的资源,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我们今天的书法与篆刻标尺,代表一个时代的书法与篆刻疆域。

书法与篆刻已成为我毕生的朋友,我将与之共喜乐、共进取。谢谢阅读!

第五篇:110213 尘封的耶鲁大学与湘雅医学院的历史关系

尘封的耶鲁大学与湘雅医学院的历史关系

(一)是谁惹来了耶鲁?

耶鲁是美国的著名大学,培养出的历届总统、国务卿、参众议员不计其数,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也不计其数,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那么耶鲁与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湖南有什么关系呢?这却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湖南省会长沙市内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医院——湘雅医院,它的对面隔着马路,就是并校后归属中南大学的湖南医学院了,而湘雅医院一度叫做“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其实湖南医学院在解放前一直叫做“湘雅医学院”的。所以“湘雅”既是医院之名,也是医学院之名。那么“湘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湘”字不难理解,湖南省之简称也,自古如是;而“雅”字呢?那本是“雅礼”的缩称,而这“雅礼”不过是“耶鲁”(Yale)的旧译而已。如此说来,“湘雅”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自然就是“湖南耶鲁”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了。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湘雅医学院是中国规模完善的第一所现代医学院,而湘雅医院也比声名赫赫的北京协和医院问世还要早上六年!

那么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中国的第一所现代医学院竟设在了远离政治经济中枢的湖南长沙,而不是在首都或是开风气之先的沿海呢?这就说来话长了。湖南这个地方有两个特点,一是富庶,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谓;二是人不安分,敢为天下先者众多,所以才有“无湘不成军”和“亡中国除非先亡湖南”之说。戊戌年那个孤身威逼武人袁世凯杀西太后不成,事败可逃而不逃,偏要以身殉难的谭嗣同,就是湖南人的典型标本,更不必论前之曾左,后之毛刘了。说这么几句题外话,为的是要说明,把“耶鲁”给惹进湖南,说到底还是湖南人自己这点犟脾气。晚清国事日非,列强环伺,教案频起,湖南便适时出了个按捺不住的周汉。周汉,字铁真,宁乡人,曾入左宗棠幕府帮办营务,升陕西候补道,后因病返湘,寄居省城长沙,在宝善堂刊印图书。光绪十四年(公元1889年),周汉由于耳闻目睹西洋传教士来华日多,内中颇有包揽词讼、强占田产的不法情事,乃刊刻了一本专以反洋教为目的的通俗图册,题名叫做《天猪教》。之后周汉一发而不可收,秘密刻印散发类似的反教宣传品长达十年之久,且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流布于湖南全省,乃至于长江流域,华北西北,均有人暗中传阅。周汉的言论中,不外乎称世间只有儒释道三正教,其余皆为邪教、妖教、“天猪教”(取天主教之谐音);洋人来华只是想“谋中国江山,剥中国银钱,害中国性命”;说洋教士拿中国人剜眼、割肾、取胎、切奶,无恶不作;国人自应“崇正黜邪”、“杀身报国”,以卫道保种云云。周汉的宣传品对于催生后来的义和团灭洋风潮,应有相当之作用。周汉的免费宣传一干十年,清廷与各国传教士竟然俱不知何人所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洋人的催逼下明察暗访,发现这些印刷品多来自湖南长沙,终于侦知周汉其人。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洋人和上峰的双重压力下,按李鸿章给出的主意:“以别项劣迹,奏明酌量办理”,给周汉扣了一个“疯癫成性,煽惑人心”的罪名,将他“照疯病例”留狱长期拘押监禁,时在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8年)。说起来思想政治犯另拟罪名定谳,以防人之口,真是由来已久呢。周汉被囚,是在庚子之变前,但他的影响却及于庚子之后。当京城和华北的“拳乱”闹得汹汹然,而后八国联军登陆大沽口,进军北京解使馆之围,迫使“两宫西狩”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络两广总督李鸿章,与洋人搞起了“东南互保”,其实是以理性的态度拒不执行慈禧与所有洋人开战的“乱命”,极力保持洋务运动好不容易才开创的现代化进程,这份苦心在乱平后是连老佛爷自己都不得不称赞的。可站在类似周汉的“华洋不两立”的顽固立场上来看,则“谓朝廷误信李、张则可,谓朝廷误信拳民则不可”(湖南邵阳欲组军“勤王”的贺金声语),所以“盖天下百姓之于洋人,莫不恨入骨髓,思图报复。向之所以未发者,畏李、张得挟天子以防制之”(出处同前)。在远离北方战乱中心的湖南,竟连续发生逆张之洞等维持和局意图的事件:衡州教案、辰州教案、贺金声欲组军勤王案,表现出强烈的仇洋情绪,恐怕不能说与周汉此前的大力宣传无关。于是张之洞处于微妙的局势之中,自然不得不委曲周旋,对内弹压,对外解释,虽勉力平息事态,却留下了“奴颜媚外”的骂名。

湖南人顽固排外的名声远播,竟然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耶鲁大学,激起了一群同样倔犟的美国年轻人的传教热情!他们属于此时刚刚成立的“雅礼中国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一成立就积极筹集资金,争取教师支持,到1902年共募集一万七千美元,成立了“耶鲁外国传教团”,建立了“耶鲁中国计划”(Yale in China),决心在中国纵深地区推行基督教教育,要“为上帝,为远东的兄弟们的福祉,贡献名曰„耶鲁精神‟的那种力量”,他们发誓要将基督精神发扬光大于最保守排外的湖南!而绝不愿意坐享其成,去诸如北京上海那样看起来更适合开展工作的地方。他们奔的就是长沙这个“散布以暴力手段对付传教士的言论中心”,真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呢。这大概就是“两个文明的冲突”?鉴古而知今,一百年前湖南“犟驴子”们保种卫道的执拗,比之今日之中东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何如?而当年耶鲁学子们的传教热情,比之今日小布什不惜动用武力,必欲向全世界推行其价值观的“牛仔外交”又何如?真个是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乎?噫嘻,悲夫……

(二)两个前仆后继的美国年轻人

1902年,雅礼会中最热心的积极份子劳伦斯·萨尔斯顿(Lawrence Thurston)携夫人前来中国考察。他在学习了中文和调查了大量已经在中国扎根的传教士后,决定雅礼中国计划的重点应该是建立一个以医学为主的教育机构。他知道这个计划规模宏大,不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但这并不妨碍他沉醉于自己设想的美好前景之中。萨尔斯顿不是没有考虑过湖南以外的建校地点,他曾骑着毛驴去山西进行了艰苦的调查。然而,萨尔斯顿最终仍确认湖南才是个有特殊前景的地方,那里当时有2千1百万人口,以反洋情绪强烈著称,而这正是湖南人吸引萨尔斯顿的地方。他认为湖南人“有很强的阳刚活力、天赋领导才能、高度独立能力、非常吸引人为其工作”。不幸的是,萨尔斯顿的健康迅速恶化,被诊断身患肺结核,不得不在确定校址之前返回美国。在返回美国的海船上,萨尔斯顿悲伤地写道:“离开中国折断了我的每一根心弦,返回中国是我们的决心。我在祈祷我的回国能激励一些耶鲁学子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而不是使他们灰心丧气。”他到达加里福尼亚后不久就病故,年仅29岁。雅礼会并未因萨尔斯顿的夭折而停止自己的中国计划,它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印度设立传教会的方式,也在中国设立雅礼会,并发展会员。经一番选择与甄别,雅礼会决定邀请正在印度孟买行医的爱德华·休姆(Edward·H·Hume)代表雅礼会,到湖南行医,建立传教的立足点。然而休姆因祖父、父亲都在印度工作多年,此时他自己已在孟买开设了一家医院,视印度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不愿去陌生混乱的中国湖南。可雅礼会自有做思想工作打动休姆的办法:他们承诺让他去办一家最新式的现代化医院,而且在时机成熟时,要开办一家像休姆的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那样的医科大学。这个诱惑太难以抵制了,特别是对于休姆这样一个年轻有为、事业心极强的医生来说。休姆专为此行学习了一年汉语后,终于在1905年携娇妻幼儿登船浮海而来,于次年岁初抵达长沙,这时他的年龄恰与萨尔斯顿去世时的年龄一样:29岁。就好像这两个年轻人并非前仆后继,而竟是一个人一样!休姆从此以汉名“胡美”为中国人所知。他为自己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否在表示我是一个为湖南服务的美国人?此种臆测已无从证实。只知他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谦和有礼,常躬身自我介绍:“敝姓胡,胡美。”

(三)在“抢米”风潮中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光绪、慈禧两宫接连崩逝,大清朝风雨飘摇,而天灾也接踵而至,似乎真如汉儒董仲舒所倡言之“灾异说”,人主失道,必干怒于上天而降灾示警。湖南濒临洞庭湖的产米区,因洪水泛滥,十垸九溃,大面积绝收,造成米价飞涨。而当时在湖南一带从事贸易者,资金最为雄厚的是英、美、日等国商人控制的洋行,他们以牟利为首要目的,本是遵循商业资本运行的逻辑,在平时倒也无可厚非,可在大灾之年,弄得不好就是犯众怒的事情。此时的湖南巡抚是曾亲身护卫西太后逃往西安的重臣岑春煊的亲弟弟,名叫岑春蓂,他与各国洋行订约,允许洋行通过本省行商,深入产米区直接搜购,购得之谷米一部分经广州出口,一部分转运各大城市赚取差价。可岑抚此政一出,便与湖南本省的米商们产生了矛盾,因为本省米商不希望外人插手获利,要在灾年囤积而取得暴利,何不自家人垄断,反叫肥水流进外人田?

这场争论中,代表本省米商的官方人士是布政使庄赓良,一时抚部相龃龉,岑春蓂坚持践约让洋行外运谷米,庄赓良极言不可,为保证本省供应,必须立刻禁运。争论传到外界,百姓立将米价上涨归咎于洋行搜购外运。此时米价已由平时的每升四十文涨至八十文,南门外挑卖沙水的黄某,因无力糊口养家,妻子跳水自溺,黄某求告无门,乃将两个小孩投入水塘,自己也跳入水塘自杀了。此事迅速传开,激动的饥民开始四出砸抢。岑抚弹压不住,下令以六十文一升平粜,继而又压低至五十文,但群众情绪已难以控制,遂捣毁巡抚衙门的大门,冲进大堂。岑抚只得令巡防营士兵开枪,当即死伤六十余人。但第二天早上饥民在将全城谷米堆栈抢掠一空之后,再次围困抚院,纵火烧房。士兵亦再次开枪,又毙伤二十余人,群众却仍围而不退,大有誓死抗争之势。岑春蓂不得已上报军机处自请处分,挂印出走,交出烂摊子给庄赓良善后。庄赓良署理湖南巡抚,一度将米价强行定为五十文一升平粜,但洋行和本省米商俱阳奉阴违,不但不按官方定价出卖,反暗中以低价抢购官仓之米。官仓迅速售罄,于是市面有价无市,饥民再次骚动。又因有人看到湘江中英、日军舰上的大炮脱去了炮衣,并将炮口朝向城内,乃传言洋鬼子为偷运湖南的谷米受阻,意图轰击长沙以为报复。眼前的饥饿与以往的耻辱,加上周汉多年宣传在湖南人心底积累的偏见,一时汇合成不可遏止的仇恨,泄愤的目标转向了洋人,于是长沙城内的教堂、洋行,乃至海关公廨、西人俱乐部等,悉数被捣毁焚烧。而胡美及时逃脱后,他的地处闹市的雅礼医院,却恰因为在病人中的口碑极佳,而得巡防营着力保护幸免于难,这就得被看作是对他四年胼手胝足开创事业的最高回报了。

(四)湘雅肇建

胡美虽有惊无险,但他所受到的震撼肯定毕生难忘。而署理巡抚的庄赓良,也紧随着岑春蓂之后,被撤职查办,成为对抢米风潮负责的又一位地方大员。此时已经到了大清朝苟延残喘的最后时刻了,但胡美的事业却刚刚开始。雅礼会物色到了一位当时尚极罕见的中国籍医生,让他来当胡美的助手。这位医生名叫颜福庆,上海人,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生。雅礼会资助颜福庆读完了耶鲁的医学课程,交换条件就是他毕业后必须去长沙的雅礼医院行医。颜福庆的来到,使孤军奋战的胡美大受鼓舞,他们两人一起迎来了第二年中国政局更大的变动——辛亥革命。鼎革之后,掌管湖南军政大权的是谭延闿,这个人对于胡美的事业,简直是上帝专为他送来的保护神。谭延闿的母亲李太夫人患了大叶性肺炎,虽经多方延医问药,遍请长沙城内有名的中医诊视,却病势日沉,不见丝毫好转。谭延闿家本是湖南名门,他与其父谭钟麟都是进士及第,得授翰林,他还是个大孝子,所以对母亲的病重焦虑之极。谭延闿的门下提出,太夫人的病既然如此难治,何不请西牌楼的洋医生治治看?谭延闿抱着死马且作活马医的侥幸心理,派人前往请胡美出诊。胡美当即与颜福庆到了谭府,听诊、量体温、询问病史,二人已知是大叶性肺炎无疑,并且料到此病上升期已近尾声。于是开了些普通的消炎退烧药,嘱病人静卧多饮水而已。谭家半信半疑,以为西医不过如此,只好准备后事了。没想到第二天起,太夫人的病情即大大缓解,接着不几日就完全痊愈了。谭延闿大喜过望,视胡、颜为神医,说,如此先进之医术,何不引起中国来呢?这当然正是胡、颜所想。从此三人结为莫逆之交,筹划起创办医科大学之事来。

1913年7月,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会签订草约,决定在长沙创办“湘雅医科专门学校”,湖南省政府支付银元二十万作为开办费,之后每年支付经费五万,并由双方共同购土地七十多亩,建新校舍于北门外麻园岭。但此计划的实施却受到了意外的阻力,事情是这样的:谭延闿以湖南省政府的名义,将联合办学的计划上报北洋政府国务院备案时,却遭到了湖南留日派人士的强烈反对,声言只有他们才可代表湘省医学界。北洋政府听信此言,以地方政府与外侨团体订约案无先例为由,电令取消合同。谭延闿再派人赴京力争,并动员了在京的数十名湘籍政界要人,作为他的“院外活动集团”,四处游说。然北洋政府成命已出,遽然收回颜面何在?谭延闿只得又联络三十五名在京任职的湘籍要员及社会名流,发起组成“湖南育群学会”,以民间团体的名义,与美国雅礼会合作,这才绕开了北洋政府电令禁止的障碍。

整整一年之后,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雅礼会实践前约。颜福庆成为首任医科学校校长,而胡美任湘雅医院院长,兼学校教务长。胡美和雅礼会的梦想,在他到达长沙八年之后,始得成为现实。胡美随即携妻子洛塔返回美国,他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胡美的目标早已锁定,那就是耶鲁校友哈克尼斯,他是一位正在寻求创番事业的慈善家。胡美带着自己拟定的计划去与哈克尼斯共进午餐,在席间故意谈起自己的工作,还有在中国的种种体验及见闻,他是在有意识地诱导哈克尼斯,想让他主动提出医院和医科学校应该如何设立的建议。哈克尼斯果然提出由他投资购置医院和学校的设备,一定要按当时的最高标准,所谓欧美甲种标准来开办和管理,他说,我不愿意以后再出钱来维修和更新,我们办就办最好的,要一劳永逸。胡美喜出望外,连忙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计划,递上去告诉哈克尼斯,那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可当胡美带着从美国购置的最新设备回到长沙时,他的朋友谭延闿却已经在政治斗争中败北,被大总统袁世凯勒令入京待罪,甚至判了四年徒刑,只是后来在别人的担保下,才放他去了上海。胡美要面对的是完全不熟悉的北洋系的新省督汤芗铭了,他还会不会实践谭延闿的承诺,继续资助湘雅呢?

正在胡美焦虑担忧之时,却由省政府传下话来:汤大人第二天要来湘雅视察。胡美与颜福庆抓紧时间做准备,想要将医院和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弄得像那么回事。别的都还说得过去,唯独解剖室里空空荡荡,因为在那个草创时期,尸体很不容易到手,而且外间本来就对西医传说纷纭,湘雅尚未开展解剖的课程。有人提议,何不到城外去捡拾刚刚被汤芗铭的北军枪杀的乱党尸体?胡美被提醒,连夜带领师生出城抢运,真的在第二天让汤大人看到了很气派很现代化的摆满了尸体的解剖实验室。汤芗铭是留日出身,对解剖并不以为怪,可这个绰号“汤屠夫”的省督绝不可能想到,这些尸体其实是他本人提供给湘雅的。不管怎样,汤芗铭表示对湘雅十分满意,答应按前任的承诺继续向湘雅支付经费。不久,袁世凯称帝引起护国战争,程潜的军队进入湘南,逼近长沙。被袁世凯授为“靖武将军”的汤芗铭,迫不得已背弃了主子,也宣布了湖南独立,脱离袁皇帝的控制。袁世凯惊怒交加,一病不起。汤芗铭督湘仅一年有余,却杀掉了一万七千多人,与湖南人结怨甚深,他知道在此站不住脚了,乃匆匆逃离,胡美的朋友谭延闿得以短暂地回湘主政。但他也好景不长,接着又被段祺瑞的内弟傅良佐取代。之后又暴发直皖战争,湖南落到张敬尧的手里……

湘雅就在这样的政治动荡中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在开办医科学校之后,又开办了护士学校,甚至招收了女生入校学习护理,这在当年更是惊世骇俗的事情。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夕,湘雅已初步实现了胡美的理想:在教学和实验上尽可能接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科大学的标准,有坚实的基础课程,合格的专任教师,完善的实验设备,充分的实习课时,良好的临床基地,并且完全用英语教学等等。首批招收的学生,此时也已毕业,因标准很高,淘汰率亦高,但也培养出了如张孝骞先生这样日后成就卓著的医学专家。这一年医学专科学校的各个年级都已经满员,可实际上一共不到五十名学生,而这些人都是日后中国开展现代医学的火种。湘雅有所谓“光荣的诚实制度”,每次****时无人监考,教师出好试题后就离开,由最后一位写完试卷的学生收齐试卷送交教师。一般是无人舞弊的,一旦发现有人舞弊,则严厉处罚,直至开除学籍。通过这种教育,令学生养成自制、自尊,以诚实为无上光荣的信念。这就叫做“Honor System”。

湘雅还教育学生要对生命和人体持极端尊重的态度,这在当年中国处于乱世,普遍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尤为难能可贵。有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在上解剖课时,被解剖的尸体来自于一位患腹部脂肪瘤的女病人。有学生发笑说,这个尸体比猪还肥胖。上课的美籍女教师当即训斥学生,说死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我们的态度应该严肃恭谨,并向死者致敬。她率听课的学生肃立向尸体鞠躬,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深刻的医学伦理及人道精神。正是此种潜移默化,为湘雅学子们养成了高尚的医德。

(五)记住“湘雅”的来历

湘雅停办了两年多,直到1929年才重新恢复招生,那时的湖南省长变成了何键,而湘雅的院长已经是由首届毕业生张孝骞来担任了。胡美走了,湘雅还在。雅礼会为在湖南传教而来,却种瓜得豆,为这块原不知西医为何物的土地留下了现代医学的薪传火种。

1934年,胡美离开中国八年后第一次重访长沙,这时他已经是雅礼协会理事会主席。胡美目睹校园依旧却人事已非,一定是百感交集的,他当然绝想不到,湘雅医学院还要经历那么多劫难:比如抗日战争中湘雅西迁贵阳、重庆坚持教学,直至1945年光复后才重归故地,却已经是房舍破败,设备全毁,只得从头再来;又比如文革中某派据校园武装抵抗,与围攻的对立派枪战加高音喇叭广播战经月不息,哪里还谈得上正常的教学与实验?但胡美始终坚信,自己留下的这微弱火种的传续,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土地上,注定再也不会熄灭,这一点他没有想错。

湘雅确实一直是湖南人的骄傲,是湖南人在疾病缠身时的救星。可湖南人从连让胡美开刀排脓治疗疖毒都不敢,到享受现代的医疗服务,不过短短不到百年,却几乎已将那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忘了个干净,到今天,还有几个湖南人识得胡美为何许人,明白“湘雅”之名的来历?胡美更想不到,开创了湖南乃至于中国现代医学教学事业的他,竟会长时期被当作“帝国主义特务份子”来看待,以至于连湘雅医学院门口的大街,都因为他和美国雅礼会的关系,而一度被改名为“反帝路”!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在湘雅医学院的校史中,才逐渐恢复了对他和雅礼会的正面评述。然而即使如此,在今天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校园里,有颜福庆的铜像,有张孝骞的铜像,有李振翩的铜像,却遍寻不见胡美的一丝踪影。甚至一些解放后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校友,提起胡美都或茫然无知,或只知其为美帝特务,其对真实历史的无知殊为可叹!

我却总会在到那座宽敞明亮的现代的中南大学湘雅附属医院就诊时,于打针吃药、量血压照X光、接受核子共振CT扫描之余,从那一大堆亮晃晃的器材与医生的大口罩后面,隐隐约约感到似乎有一双忧郁的蓝眼睛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不应该是别人,只能是那位百年前携娇妻幼子独闯长沙的勇敢的美国人,他的名字叫爱德华·休姆。

让更多中南大学的同学永远记住那些为湘雅医学院奋斗让“北协和,南湘雅”叫响的中国人及国际友人吧。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他们是我们的永远的骄傲,是我们要学习的永远不灭的一种精神。

下载《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制制度与人性的关系——《浪潮》观后感

    专制,人性 ——电影《浪潮》观后感在课上看完《浪潮》后,在网上搜索电影,发现它被标签为“惊悚”。 看完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浪潮”的绵延,学生的疯狂,蒂姆的悲剧,而是卡罗......

    事故与违章的关系观后感5则范文

    事故与违章的关系观后感 有的人没能下楼、有的人没能走出卧室、有的人被割伤、有的人被烧伤、有的人在过马路时受伤、有的人从高处坠落,这些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当时下意识时......

    与怀孕三期女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的3种可能

    与怀孕三期女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的3种可能 女职工怀孕后的三期时间,是否可能辞退?关于怀孕的劳动法主要是保护三期女职工的,作为企业如果想与三期女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有哪些方法呢......

    集体的含义及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集体的含义及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是一种组织形式团体,拥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共同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政治目的和共同的社会利益。分社会性质团体和国家机构性质的团体。社会......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及关系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及关系 王昕竹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文法外语系 09级英语二班 The Distinc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and Speech WangXinZhu Grammar Department of F......

    《白鹿原》中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与白鹿意象之间的关系

    目 录 一、田小娥„„„„„„„„„„„„„„„„„„„„1 1、田小娥,美女也多舛 „„„„„„„„„„„„„„1 2、田小娥,反抗也可怕 „„„„„„„„„„„„„„2 二......

    田园牧歌与哀婉宿命的纠缠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分析5篇

    传播0801 曹锐 08263002 田园牧歌与哀婉宿命的纠缠 ——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分析 一.关于萧萧 沈从文的小说总是有一种淡淡的乡间味道,不论《边城》,还是《......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朝关系及展望

    中朝关系及展望 中国和包括今天南北两个朝鲜在内的整个朝鲜的关系,源远流长。远的不说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更和朝鲜密切相关。让我们中国人痛彻心脾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从日本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