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4聊斋志异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璀璨(cuǐcàn)..
朝暾(dūn).
B.汍澜(wánlán)..
愀然(qiǎo).
C.花蕊(ruǐ).
俨然(yǎn).
D.欷歔(xīxū)..()(3分)冥思(mínɡ).谶语(chèn).梦寐(mèi).恸哭(dònɡ).泫然(xuàn).创痏(chuànɡyǒu)..觇视(chān).
悲恻(cè).橐(tuó).
解析 A项“暾”应读“tūn”。B项“恸”应读“tònɡ”。C项“创痏”应读“chuānɡwěi”。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砍斫 瞑想 爱慕 韦编三绝
B.连袂 嗜酒 愀然 秀外惠中
C.璀粲 泫然 殉情 得陇望蜀
D.悲侧 谶语 朝暾 助纣为虐
解析 A项“瞑想”应为“冥想”。C项“璀粲”应为“璀璨”。D项“悲侧”应为“悲恻”。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有力,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往昔岁月。
B.利比亚驻华大使馆门前的国旗已经改弦易辙,换成了反对派的国旗。穆萨迪把国旗....
降了下来,面对记者采访他激动地喊:“游戏结束了!”
C.除了每周精选的三场英超赛事直播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精彩的比赛点播,浓缩精华的比赛集锦、令人拍案叫绝的进球、让你捧腹不已的搞笑花絮。....
D.在中国人的眼里,君子和小人是泾渭分明、判若云泥的两类人。“君子怀德,小人....
怀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话语,经常出现在各类道德文章之中。
解析 A项,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B项,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此处不合语境。C项,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D项,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将平均主义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3分)A.王心刚昨晚代表影协表演了配乐诗朗诵,虽然年岁已大,但他器宇轩昂,吐字铿锵....()(3分)
B.在《蜗居》这种现实题材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奈、压抑,而在“穿越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让人很有自信。
C.虽然中美之间有关军费预算、亚洲地位的确定等诸多问题对骆家辉相对陌生,不过其出任驻华大使,表明奥巴马政府更关注经贸事务,也更加务实。
D.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解析 B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删掉“穿越小说”前后的“在”“中”。C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对骆家辉”不当。D项,句式杂糅,“的主要目的”“为了”保留其一。
答案 A
5.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6分)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制标题时要注意涵盖语段的主要信息,这个语段就是阐述蒲松龄(或《聊斋志异》)与魏晋风流的关系的,标题就应该涵盖这个内容。
答案 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9题。
生视花芽,日益肥茂,春尽,盈二尺许。归后,以金遗道士,嘱令朝夕培养之。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笑曰:“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遂入室。绛雪亦至,笑曰:“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遂相谈。至中夜,绛雪乃去。二人同寝,款洽一如从前。
后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是时,牡丹已大如臂。生每指之曰:“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二女笑曰:“君勿忘之。”后十余年,忽病。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谓道士曰:“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叶者,即我也。”遂不复言。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三年,高数尺,大拱把,但不花。老道士死,其弟子不知爱惜,斫去之。白牡丹亦憔悴死;无何,耐冬亦死。
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
6.结合文段,请分析“异史氏”所说的“情之至者,鬼神可通”。(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即黄生与香玉之间为了爱情而付出的牺牲来诠释作者的这句评价。
答案 ①黄生精心照料牡丹花,香玉为爱情而复生。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象,精心描绘了牡丹花“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的娇美情态,使香玉的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两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多彩多姿,令人感慨。
②黄生为爱情而死。黄生“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黄生为爱情而死,这段超凡脱俗的生死盟约也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情之至”,使得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7.阅读“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这段文字,请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有怎样的关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香玉是一花妖,此处描写花的情态就是为了表现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答案 作者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鬼狐的原型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其特征。这段文字描绘了牡丹“花摇摇欲拆”“花大如盘”的奔放与热烈,正符合花妖香玉的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所以景物的特点正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8.阅读节选文段,试分析本文语言的运用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叙事、写景、抒情的语句上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要有具体实例作为支撑。答案 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绘声绘色,多彩多姿,物尽其态,词汇异常丰富。如作者精心描绘香玉复生时牡丹花的语言,凝练如诗,清新如画,笔墨精湛,令人心旷神怡。
9.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哪怕无法“大团圆”,也来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化蝶双飞”或“鸳鸯相向鸣”等,但《香玉》在结尾处却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情节的合理性进行探究时,要结合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说好,也可说不好,但要自圆其说。
答案(示例一)好。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体现出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香玉》“一去而两殉之”的结局不仅震撼人心,更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至真至纯之美。
(示例二)不好。因为《聊斋志异》主要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没有这个结尾,读者也能知道他们不可能有个完美的结局,所以纯属画蛇添足。(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灵活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
蒲松龄之道
张 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有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所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分。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0.文章的第二、三段,作者写蒲松龄当年写书的厢房内“阴气甚重”“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有着怎样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渲染出一种世俗、底层的民间氛围和迷信状态,与蒲松龄文学创作中的世俗化情结和民间色彩的文章之魂相契合,从而为后文写“蒲松龄之道”张本铺垫。
11.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需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甚至作者的生平和主要的思想情感综合思考。
答案(1)对待官场,态度有嫉恨、鄙视,也有羡慕与不可割舍的情结;
(2)思想境界只是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却有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
(3)作品里既有迎合民众阅读兴趣的迷信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12.文章题目为“蒲松龄之道”,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蒲松龄的“道”的看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里的“道”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思想、艺术成就,需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回答。答案(1)蒲松龄的“道”体现在他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上。他身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这种思想,如,对官场有不可割舍的情结,但又恨官;有着民间世俗的情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底层民众的思想等。
(2)蒲松龄的“道”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上。具体来说,他的作品内容多是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加工,表现的是民间精神,境界不高,但是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
13.从蒲松龄的创作实践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研究性题目,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高超的艺术水平。没有一流的文学水平,即使再美的素材也写不出超群的作品。
(2)丰富的、艰苦的生活体验,这是写作的前提。
第二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2.4《聊斋志异》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4《聊斋志异》之《王六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生平及其《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疏通文章大致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的友情。
3、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理解人物的主要性格。【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颂的真挚的爱情和友情。
2、以鬼喻人,表现世间的真情与善良。【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颂的真挚的爱情和友情。
2、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鬼故事听说过吗?鬼是令人害怕的,总是以铮狞的面目出现,但是,在作者笔下,王六郎却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鬼和我们平时听说的鬼有什么不同不处?
二、作品与背景介绍
1、“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为什么以谈神说鬼来寄幽怀?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但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同时文字狱的威慑,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及‘南洪北孔“的悲剧。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他的“刺贪刺虐”才能入骨三分,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异》闪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2、《聊斋志异》是怎样的一部书?知道其中的故事的同学略述一二,教师再小结。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促织》、《席方平》(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考弊司》、《书痴》(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鸦头》、《细侯》(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阅读课文,疏通文字。
2、复述《王六郎》大致内容。
一名渔夫经常以酒来洒在地上来祭祀河中溺死的鬼。其他渔人一般没什么收获,只有他总是满筐的鱼儿。一天,一名少年来到渔夫这里,二人开始饮酒。这位少年自称王六郎,喝着许渔夫的酒,帮着渔夫驱鱼。
一天,少年忽然向渔夫表明其真实身份,并与之郑重道别。因为在某时某地,将会有一名“代死”之人,取代他成为水鬼,他将从此脱离幽沉之水域,转世投胎。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讨论深入:
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
提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相信没有人会去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因其所作所为,正是一般“人之常情”。
五、比较阅读 阅读民间故事,“水鬼与渔夫”,说说内容和主题有何不同? 明确:
(1)民间故事的讲述者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看待这件事,并以此宣扬“为善者,终必有报”的思想,达到“劝人为善”的教化目的。
(2)蒲松龄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营养,加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在“水鬼与渔夫故事”的基础上,削弱了果报的因素,将王六郎与许姓渔夫的交往重加笔墨,改写成了一篇人与鬼知己相交的故事。
(3)民间故事大多叙述比较简略,蒲松龄则增加了很多细节,曲尽情态。像王六郎为许氏驱鱼的情景“果闻唼呷有声”,声音如在耳边;“欻有羊角风起,随行十余里”这一细节,把王六郎对许氏的留恋之情,描摹得神异而感人。
附:“水鬼与渔夫”的民间故事
据说在台湾某一条河里住着一个水鬼,为了能早日离开冰冷的水里好去转世投胎为人,他每天都想尽办法,为的就是能拉一位活人到水里作他的替身。但由于地处偏僻,少有人经过,他始终就是找不到能代替他的活人。倒是有一个渔夫,经常在这里捕鱼。但是他太机警了,所以水鬼一直无法顺利得手。
有一天,水鬼想到了一个法子,在鱼夫撒网打鱼的时候,暗中把鱼儿赶跑,让渔夫打一整天鱼,还是没有任何的收获。天色渐渐暗了,水鬼趁渔夫低头看网不小心的时候,用力一拉将渔夫拖下水并用力的按在水里,过了一会儿,水鬼看渔夫一动也不动,不禁兴奋的叫了起来:“哈哈哈!我总算抓到替身了。”水鬼急忙将身上的鬼牌插在渔夫身上,然后高兴的跑到閰王那儿交差了。谁知道渔夫精通水性,只不过是装死骗骗水鬼罢了,等水鬼一离开,他就带着水鬼的鬼牌回家去了。
水鬼一到閰王府,高兴的向閰王说:“我终于找到替身了,这下子我可以顺利投胎去了吧!”没想閰罗王开口大骂:“你这个胡涂鬼,被渔夫骗了还不知道,赶紧去要回你的鬼牌吧!否则这辈子甭想投胎做人了。”水鬼急急忙忙赶回水里,发现渔夫早已带着他的鬼牌离开了。不知所措的水鬼找到了渔夫的家,可怜的向渔夫求着说:“求求你,渔夫大哥。请您把鬼牌还给我,不然我就永远无法投胎转世了,求求你!”说着说着水鬼竟然开始哭了起来。渔夫听到水鬼的哭声心一软,终于说话了:“好吧!我把鬼牌还给你,但是为了惩罚你,以后你得天天帮我把鱼赶到网里才行。”水鬼万分感谢的连声说:“好的,我一定天天帮你将鱼赶到网里。”于是,渔夫开门将鬼牌还给了水鬼。
从此以后,渔夫到河里打鱼时,水鬼便会在河里到处游动,将鱼儿赶进鱼网里,让渔夫每天都满载而归。而渔夫看水鬼每天在河里孤单的生活也非常的难过,于是他常常带些酒菜,请水鬼到家里来吃饭聊天,日子一久,两人竟成为了好朋友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三篇:高中语文 7《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匡超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段,大家思考:这个片段是根据哪篇小说改编的?
对,是《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林外史》中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教学环节二:说说你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儒林外史》的结构:
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例如,正文部分首先写的是周进,由周进选录范进,小说转入对范进的描写,又由范进路遇了严监生,接着小说开始对严监生的描写,严监生的遗物给他的哥哥严贡生,小说开始描写严贡生;同样,由范进写到王惠,由王惠写到蘧公孙,由蘧公孙写到娄府二公子;由蘧公孙写到马二先生,由马二先生写到匡超人,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糖葫芦式”结构。
鲁迅评价“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能紧紧围绕反对科举制度这个主题,让各类人物与事件轮番出场,能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达到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教学环节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也不过三回的篇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小结: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
介绍节选部分的相关情节: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杭州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后遇马二先生资其路费,并嘱咐:要想在世上出人头地,必须以文章科举为重,光宗耀祖才是大孝。
回乡后,他白天杀猪,卖豆腐,给父亲做好吃的和买药。晚上便一边服侍父亲一边读书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一次,家中失火,他哥独自逃命,是他冲进房内,背出父亲,又跑回来,救出母亲和嫂子,后脚刚迈出门槛,火就到了门口。
闲着时,便到门口与邻居下象棋。
一日晚上在烛光下读书时,被路过的知县发现,感其孝心和苦读,提携他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躲回到杭州。
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些人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内心希望借此侥幸获取名利。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
后碰到衙役潘三。他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匡超人和他一起伪造朱签、替人考试等,颇赚一些钱。潘三也没有亏待他,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娶了亲。
小结: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
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
2、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
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语言描写)
教学环节四:延伸拓展--《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写实:作者退居幕后,不作评介
例子一: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
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
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
方鸿渐惶遽地说:“没有呀!我真没有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
“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围城》
分析:通过与《围城》中的片段比较,《围城》中作者有对人物的表情做介绍与评价的语句:“一般人撒谎”“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表明高松年在说谎;《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的表里不一,虚伪撒谎是通过他与小厮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作者退居幕后,没有作评论与介绍。
二、细节:刻画形象,画龙点睛
例子三: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可是,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严监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他关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
例子四:余敷正要打开拿出土来看,余殷夺过来道:“等我看。”劈手就夺过来,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头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嚼了半天,把一大块土就递与余敷,说道:“四哥,你看这土好不好?”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着在灯底下,翻过来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嚼了半日睁开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尽着闻。闻了半天说道:“这土果然不好。”主人慌了道:“这地可葬得?”余殷道:“这地葬不得!葬了你家就要穷了!”
分析:作者抓住余氏兄弟装模做样的看坟土的神态与样子,生动地刻画出他们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要做得惟妙惟肖使人深信不疑的心理,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与《皇帝的新装》中的两个骗子的手段异曲同工。
三、夸张:成倍夸大,强化形象
例子五: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等。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也倦了,直着脚跑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走多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
分析:马二先生游西湖,毫无目的的乱跑,眼前的美景不知领略,只是一路大嚼。迂腐的书呆子习气经过夸张形象的表现出来。
例子六:(60多岁的)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分析:对周进进贡院撞号板的的表现--“哭”采用了夸张写法,写出了科举制度下老童生的满腹心酸。
四、对比:不经意中,强化讽刺
例子七: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碗、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分析:范进前面的两次故作逡巡不肯举箸来表现自己居丧如此尽礼,一个大虾元子自己就把自己虚伪孝道的假面具揭露无遗,一个对比,不经意间强化了讽刺效果。
例子八:(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是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你心!
胡屠户道:”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分析: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称呼、文才的说明,相貌的认可上明显的对比,就轻松地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胡屠户庸俗势力的市侩小人嘴脸。
这些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最突出的讽刺艺术,我们在外国经典的讽刺小说中也发现了对这些讽刺手法的运用,请看以下三个片段,你能否说出用的是什么讽刺手法?
(1)出示《套中人》的图片,学生说出人物--别里科夫。然后出示其中的一个片段: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睛,穿羊毛衫,用棉花堵在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是叫马车夫支起车棚。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了,仿佛是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装在套子里的人》
(夸张)
(2)出示《变色龙》图片,学生答出人物--奥楚蔑洛夫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
“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赫留金开口了,“忽然,这贱畜生无缘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
“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却长得这么魁梧!”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
”我也知道。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
(对比)
(3)出示《欧也妮·葛朗台》图片,学生答出人物--葛朗台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給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态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努力送了他的命。……
(细节)
我们发现在中外的经典讽刺篇章中都有这些讽刺手法,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来写讽刺片段的话,这些手法也是我们的首选。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大家课前写的讽刺片段是否有意无意地用上了这些讽刺手法?
教学环节五:读写结合--运用所学的讽刺艺术及手法修改润色片段描写。
选生作品三个读:说说你要写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怎么写的?给大家读读。
其他的同学课下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润色修改。
在中国古典经典作品中,《儒林外史》是受冷落的,鲁迅曾经为此打抱不平:吴敬梓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之下,感叹”伟大也要有人懂"。希望通过今天《匡超人》的学习,能对大家理解《儒林外史》有所帮助。
教学环节六:布置作业--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就你喜欢的人物,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四篇:2015-2016高中语文 第14课《做客》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七单元 第十四课 做客
一、课内双基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镢头(juã)笨拙(zhuó)杂烩(huì)瞥了一眼(piē)....B.点缀(zhuì)弥漫(mǐ)火烧火燎(liǎo)耸动(sǒng)....C.海蜇(zhã)昏厥(juã)慰藉(jiâ)嘹(liáo)亮 ....D.眩晕(xuàn)屙尿(ē)燎原(liǎo)鳜鱼(guì)....【答案】 C(A拙:zhuō,B弥:mí,D燎:liáo)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荒凉(人烟少,冷清)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B.惶恐(惊恐害怕)惊讶(害怕)转悠(在同一地方来回走)C.耿直(<性格>正直;直爽)尊贵(可尊敬,高贵)消磨(度过<时间,多指虚度>)D.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窘迫(十分为难)揶揄(嘲笑,讥讽)【答案】 B(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母亲________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2)凡事________,以至前怕狼、后怕虎,缺乏敢说敢为的气质。
(3)他似乎很满意我对机器操作的叙述,可是我却________,因为我自己对那机器的了解实在不多。
A.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 小心翼翼 B.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C.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 D.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小心翼翼
【答案】 B(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谨小慎微: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571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答案】 D(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5.下面对小说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做客》一文的结构安排是巧妙的。整篇文章以田润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孙少平到田润叶二爸家做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突出了主人公田润叶的美好形象。
B.开端:(开头——“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写孙少平的贫困状况和他受的邀请。
C.发展:(“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写孙少平的内心矛盾与逃避。
D.高潮:(“他一路相跟着”——“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写少平做客经过。结局:(“走了一段路以后”——结尾),写润叶姐的嘱托。【答案】 A(文章以孙少平的所见所闻为线索)6.下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遥,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文学家。曾任陕西作协主席。
B.路遥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其中《人生》获茅盾文学奖。
C.《平凡的世界》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黄土高原乡村和城镇发生的故事。通过孙、田、金三个家庭的命运遭际,矛盾纷争,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
D.《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所包蕴的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并且相得益彰地构成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深度。
【答案】 B(《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7~10题。
他心慌意乱地跟润叶进了边上的一孔窑洞。润生说他要去看电影,和他打了个照面就走了。
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
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还好,这屋子里没人。他环顾四周,发现这窑洞里不盘炕,放着一些箱子、柜子和其他杂物。窑洞不小,留出很大一块空间。这张方桌的四周摆着一圈椅子、凳子,显然是专门吃饭的地方。
正在这时,他听见外面有个女的和润叶说话。听见润叶叫这人二妈,少平便知道这是田主任的爱人——听说她在县医院当大夫,动手术非常能行,老百姓到县医院治病,都抢着找徐大夫。
听见徐大夫声音很大地喊着说:“爸,你怎不穿棉衣?小心感冒!”又听见一个老人瓮声瓮气地回答说:“我不冷„„”少平估计这就是他刚才在院子花坛边看见的那个翻土的老头——原来这是田主任的老丈人。
不一会儿,润叶便端着一个大红油漆盘子进来了。
他赶忙站起来。润叶把盘子放在方桌上,然后把一大碗猪肉烩粉条放在他面前,接着又把一盘雪白的馒头也放在了桌子上。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快坐下吃!我们已经吃过了,你吃你的,我出去刷一下碗筷。不要怕,好好吃,我知道你在学校吃不好„„”她拿着木盘出去了。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地耸动起来。肉菜和白馍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
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什么也不想了,闷着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感谢润叶姐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否则他吃这顿好饭会有多别扭!
他把一大碗猪肉粉条刨了个净光,而且还吞咽了五个馒头。他本来还可以吃两个馒头,但克制住了——这已经吃得不像话了!
„„
润叶大概也看出了他的窘迫,笑着说:“我还没跟你说话呢!” 少平这才想起,润叶姐不光是叫他来吃饭的,她还有事要给他说哩!
润叶姐看来很理解他的难处,马上又说:“那好,我去送送你,咱们路上再说。” 7.分析田润叶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润叶是一位品德高尚、善解人意的好姑娘。虽然她已经在城里工作,她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她却一点架子也没有,是孙少平最尊敬和感激的人。8.作者是如何使极平常的生活场景“做客”产生强烈震撼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孙少平应邀到田润叶的二爸家做客的情景。作者善于用朴素的语言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高尚品质和情感,挖掘出感人的东西,使得看似平凡的人物和生活显出不平凡来。
9.上文是如何表现田润叶的善解人意品德的?(结合上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通过润叶照顾孙少平吃饭,“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润叶大概也看出了他的窘迫,笑着说”“润叶姐看来很理解他的难处,马上又说”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一个善解人意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10.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镇上工作的润叶时刻关心着少平。他应邀到她二爸家做客,遇上了开朗的田晓霞,润叶让少平捎信请他哥少安到镇上来。
B.《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历史性变迁的长篇小说,犹如一幅史诗般壮阔的历史长卷,堪称新时期小说的一座丰碑,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C.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的背景上,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等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D.路遥用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娓娓动听地描绘了当代农村社会的美丑对立、善恶冲突,展示了人与环境不同方式的搏战,从而体察出人生艰难曲折的历程,张扬了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美。
【答案】 D(D项中错在“浪漫主义”,应是“现实主义”。)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的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1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2)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1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比。(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慎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13.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14.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将其脸谱化,也暗示了霍夫曼人格的复杂性。(2)①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维护,他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人格的捍卫。②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四、高考热点
15.把下列句子排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⑤①④②⑥
16.仿照下列例句中妙解汉字的用语特点,再自选一个不同的例字并对其进行妙解。(仿式可多样化,但必须要突出“妙解”二字)例句1 愁:秋来了,叶落了,心烦了。旱:烈日当空照,遍地水分干。例句2 思:耕耘心田,收获牵挂。谤:不当面指责,只在一旁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懑:怨多了,气满了,心沉了;志:士来了,心定了,无悔了;冰:风起了,冬来了,水凉了;财:宝贝多,人才多,富贵来;蝶:由虫而来,飞于世间,落在草木之上;明:日月共升,普天同照;嫁:好女子找到好人家;沁:沐浴春雨,心有快意;泪:眼含玉露,满怀断肠苦;忍:立刃于心上,卧薪尝胆;守:将尺寸之地,收藏于心房之间;幽:山深邃了,树静谧了,路曲折了;诗:把古寺一样幽深的禅意说出来。(此题重在考查炼意,不考虑用哪种形式,根据对汉字意义解释的高下,以及汉字与意义的对应联系好差来定分数)17.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与其痛恨荒漠,不如播种一片绿茵 与其抱怨寒冬,不如燃起一丛篝火 与其憎恶风雨,不如撷取一片彩虹 与其抱怨山高,不如搭起一架云梯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与自然对话;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国与国需要对话;为了吃透作品,读者需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为了人格的完善,我们需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时代发展到今天,各民族的文化在对话,父母渴望与孩子实现对话,我们更希望能够与父母对话。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你是否对“对话”作了一些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了呢?请以“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话题作文大题目居多,限制少,范围宽泛。大题小做是话题作文制胜的法宝,尤其本话题是单一话题。为此,可以自选角度拟定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小题目来写。这样化大为小,就容易下笔,便于表情达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话题或者标题上添加词语。
列举对象:如本题,通过添加词语,我们可以明确对象,从而得到很多思考角度。如“与名人对话”,话题中的“名人”可以是某位历史人物,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艺术形象,也可以是你心中崇拜的偶像,还可以是你想批评的“名人”。
区分类型:家人对话、朋友对话、家长与孩子对话、学生与学校对话、国家对话、城市与乡村对话、山与水对话等等。
突出用意:对话,正读金钱;对话,跨越代沟;对话,期待和平;对话,感受伟大;对话,赞美英雄等等。
素材切入:联想与该话题密切相关的人物事物、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新闻报道以至影视专题节目等,概括提炼出其内涵,选出符合自己的写作意图的素材。
这样,构思选材就进入自由天地,然后择善而为,记叙经历,讲述故事,发表议论,下笔就会游刃有余。
【佳作赏读】
英雄无悔 陈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伴随着血红的歌声,荆轲大步踏离波涛滚滚的易水河岸。
壮士萧萧的背影伴随着的——我一直坚信——一定是漫天的芦花。微风吹过,搅拌出一种凄冷的气息。
我悄悄地问他:“你后悔吗?”那年我七岁。
他郑重地回答:“不后悔。我答应公子,即使刀山火海也一定要做到。人重有信。” 残阳如血,漫过那大片原本是燕国,而今却踏在秦军铁蹄下的土地。鲜红的土地上一串深深的足迹在延伸,上面洒下点点壮士的血,在夕阳下依旧红得刺目。荆轲死咬着唇,紧握拳头,指甲刺破了掌心。双目通红,仿佛发了狂的猛兽。可是,眼中闪烁的,是什么„„
我悄悄地问他:“你真的不后悔?”那年我十二岁,不齿秦舞阳。
他疯狂地喊道:“我绝对不后悔!秦军残我社稷,亡我子民。这等血海深仇,我身为燕国一员,怎能不报?!”
荆轲倚在柱子旁,周围是如林一般的秦王卫队,将他网在中央。荆轲的目光从面前的人扫过,最终停留在已被卫兵团团保护住的秦王惊魂未定的脸上,荆轲的脸上露出无限的遗憾。他仰天长叹,自知功亏一篑,毅然挖眼,毁容,向柱子撞去。
我悄悄地问他:“你现在后悔吗?”而今,他身陷囹圄。
他叹息道:“一点也不,我只是遗憾未能杀掉秦王。可怜天下百姓要处于战火之中了。” 荆轲撞柱而亡,秦军只敢围在他周围,不敢近身十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武后怜惜我的才华,让我归顺于她,我怎么能够?
“峨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武后图谋篡夺李唐天下,牝鸡司晨,忠义之士,谁不愤慨?“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我骆宾王追随徐公讨伐妖后,难道为的是有人怜惜我的才华?
为了坐上皇位,她前前后后杀了四个亲兄弟,一个亲姐姐,两个亲儿子,一个亲甥女,这岂是旷世圣主所为?这哪有转世弥勒的慈悲?杨广地下有知,当自愧不如。
宾王自幼景仰荆轲,恨生不是荆轲,不能拔剑除暴。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名师点评】
后悔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古今中外无数壮烈悲剧背后支撑的,都是悲剧主角的血肉和灵魂。荆轲开始是为信,然后为国,最终刺秦不成,撞柱自杀。但是,荆轲这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因为诚信、英勇和义无反顾,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执笔《讨武曌檄》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也颇有这种气概。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这本教科书旨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今小说的兴趣,了解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中国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借助细致的阅读,汲取艺术及思想养分,同时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获得某种写作技巧。这本教科书共9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兼及小说体式。分别是: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每个单元包括选文、赏析、思考和链接四部分内容。
《中国小说欣赏》目录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1.《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
2.《水浒传》
李逵负荆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3.《西游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4.《聊斋志异》
香玉
王六郎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5.“三言”
玉堂春
6.《红楼梦》
情真意切释猜嫌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7.《儒林外史》
匡 匡超人
8.《官场现形记》
兄弟阋墙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
9.《家》
祖孙之间
10.《白鹿原》
家族的学堂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11.《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之死
12.《长恨歌》
围炉夜话
第七单元 情系乡土
13.《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节选)
14.《平凡的世界》
做客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吴老太爷进城
16.《骆驼祥子》
高妈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17.《红旗谱》
朱老巩护钟
18.《红高粱》
罗汉大爷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个不同,我们才能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将选修与必修两类课程衔接起来。
本门课的主要特征:
一、阅读为主
这是本门课的主要特点,包含多重要素。1.重视阅读
阅读是上好、学好本门课的基础。阅读是源,没有阅读,本门课就是无源之水。既然名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欣赏需要深入、拓展,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2.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诲。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书;电子游戏、非文字的漫画等的吸引,也使学生远离阅读活动。长此下去,阅读不仅在时间上成了空白,在意识与兴趣上也成了空白。选修本门课,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让学生修到一定的学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阅读意识。让他们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本门课的责任所在。
4.强调阅读快感
一味强调阅读,并不是本门课的宗旨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精神的愉悦中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电子游戏、漫画等,虽然老师家长百般禁止,可是学生仍不屈不挠、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关键就是有快感。所以怎样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到快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不仅靠教材,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5.注重具体阅读
本门课可以说因文解义,本身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因此无论是单元说明,还“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小说史的概念,或是一个小说理论的阐释。这一点,我们是反复强调的,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和教材达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6.与必修阅读的区别 本门课虽然有选文,但是不同于必修课中的精读。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全方位、大容量地阅读。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阔视野”,是需要契合同学们的阅读趣味的,是要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的,而不是以某种既定的模式或目标,限制甚至强迫学生进行某类的阅读活动。限制性甚至强制性的阅读,是有悖本门课的宗旨和特点的。
7.目标是有创意地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其阅读成果,并且加以鼓励,当然一定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也是要给予重视和体现的。其次是让学生能够使自己的阅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指量和质两方面。当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可能达不到量的目标,那就多在质上下功夫。
二、大致了解
本门课重在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重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精神的快乐,所以,决定了它不是某类严密体系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某种认知规律或知识总结的载体,它是一个自由的、散漫的结构或曰范围,让学生在其中大致了解中国小说的模样。因此,本门课的框架,如果非要说“框架”的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归纳 说“框架”,并不符合本门课的宗旨。框架是人为的一种构建。作为读物的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不待老师讲授,学生都可自行阅读。非要给一个“框架”,既限制了教材,也束缚了老师与学生。因此,本门课对所谓“框架”的理解,就是如何把学生(包括教师)在以往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不同程度的感受,稍稍归拢,形成某种比较系统的印象。其意义在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学毕业后,很可能就此告别语文课程,或走上社会,或转而专攻理工医农等专门学科。在此之前,了解一下中国小说的大致特征以及发展脉络,以备日后自修之用,不无好处。因此,本门课只是对中国小说已经发生的现象,或曰存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归纳。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像必修像那样,追求某种严密的体系。
2.类型
既然是对中国小说存在的归纳,就需要有某种形式上的分类。这样的分类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前者呈现史的形态,如按时期划分;而后者呈现主题、流派和类型的形态。本门课不追求体系的严密,因此在历时与共时之间不做严格的取舍。按照宽泛的题材或主题类型进行划分,建构教材的结构。严格说起来,本教材的类型定义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说“宽泛”,为的是避免定义上无谓的争论,因为本门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小说,引导他们阅读中国小说,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们前四个单元的主题为历史与英雄(历史小说和英雄小说)、谈神说鬼寄幽怀(神怪小说)、人情与世态(社会世俗小说)、从士林到官场(知识分子与官僚小说),虽然呈现的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好像是历时的,但并不是说,中国现当代就没有此类型的小说,如刘震云的“官人”小说系列,就和“从士林到官场”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说有血缘关系。反之,我们后五个单元都是现当代小说,但并不等于说,此种主题类型不存在于古代小说中。
“宽泛”的、“漏洞百出”的这样一个主题或题材类型的划分,对本门课的宗旨及其具体实现是适合的,是符合“课情”的,因此,不必探讨这样划分的绝对合理性和严密性了。
3.并不是史
九个单元的内容,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纵向的排列,并没有时间的顺序。这一点要注意,不要为头一眼的印象所蒙蔽。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
①本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不是“中国小说简史”。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小说历史发展的真正形态。所以当代的《长恨歌》在第六单元,而现代的《子夜》在第八单元。
②虽然单元说明表现此类型小说发展的脉络,但只是隐约呈现,并不做为历史线索,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是为学生阅读方便,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设计的。
③经典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始终是本门课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就类型来讲,教材主要提供最能代表此类型的小说,而不是看它在小说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像《世说新语》、唐传奇等我们都没有选入。
4.不是为了对比
①每个单元选两篇小说,并不是为了横向的对比。
②这两篇小说,其实是“宽泛”的类型划分中的“子类型”,当然,这也是一个不严密的说法。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经典性。比如第五单元中的《家》和《白鹿原》,虽然同是讲家族历史,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其文体本身,关注对小说的阅读,而不是它们的可比性。当然,做进一步的探讨,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并不否定。如第六单元《呼兰河传》和《长恨歌》,更是特色各异,还是多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功夫,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比的题目也许较大较重,只能做为某种深层次的尝试。
5.有知识,但不讲体系
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学过不少小说,也了解了小说主题、三要素等基本知识。必修课中有关小说的知识,可以说是成体系的。但这不等于说,在本门课中,我们就要沿袭必修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内容中,教材包含了以前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而不是刻意建构体系。所以,在教学时,还是要以阅读为主,知识只是渗透其中。作为学生阅读小说已有的积累与储备,直接运用于阅读中即可。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人物刻画,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赏析,但重点不是系统地知识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欣赏曹操这个人物,而不是利用曹操这个人物学习赏析人物的知识。
6.以点带面 每个单元,我们只选取了两部小说,在此类型小说中,它们是经典的。但并不等于说,除此之外的小说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赏析。希望教师在教学时,以点带面,以这两部小说的阅读,带动对此类型的小说的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此类小说,进一步探究此类小说。如乡土小说,我们可以阅读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乡土小说,也可以阅读当代作家个性迥异的乡土小说如刘绍棠的小说等。还可以视野放宽些,比如莫言以家乡山东高密为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归到乡土小说的行列。这样的阅读面就宽泛得多了。
7.衔接
作为选修课,本书要与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相衔接。
①学生无论是在课本和课外读本中,还是在自由阅读中,已经读过不少中国小说。选修本门课,除了本教材所选的小说外,也要把已有的阅读积累纳入“中国小说”的整体“框架”下,认真阅读、品味、思考这些作品。
②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习过许多小说,其中很多是名家名篇,因此本门课不再重复过去学过的内容,尽量给学生全新的内容,以便调动和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如鲁迅的小说十分精彩,可语文课本多有选录,这里就不再选了,但是并不等于说,在阅读扩展中也不选择鲁迅的小说。
③选文基本上是长篇小说的片段。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也有过这些长篇小说的片段,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家》《呼兰河传》等。这些教学资源和阅读经验不要浪费,应该积极利用、沟通、衔接起来。
④学过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短篇小说居多,即使是中长篇小说节选,在内容上基本可以单独成故事。这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教学。而本教材,基本上是中长篇节选,而且故事、人物往往要靠全书的背景来支撑,才能更好地理解,如《长恨歌》中哪些悠闲的人们,必须靠没有在节选片段中交待的时代背景,才能让学生明白人物生活的实质;而《红旗谱》所选的片段只是小说的开始,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画卷才刚刚揭开一角。这样的安排更多的是为了阅读的需要,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建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但也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没有必修课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就没有选修阅读活动的基础。
使用说明 关于知识背景
1.本教材不讲授小说理论,也不印证在初中和高中学到的小说知识;对于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也不涉及。
2.不反对老师结合小说知识进行小说欣赏教学;相对于本门课,相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小说知识并不限于传统的小说理论如主题及小说三要素等,应该引进现代小说理论。现代小说理论不仅有创见,即使对传统小说理论也有新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小说理论方面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欣赏水平,可以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组编的《语文教师发展丛书·小说欣赏》。
关于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包含两方面内容: 1.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2.这一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也要以这两点为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关于课文说明
介绍小说的主旨和形式特点。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可能与我们以前所见的理解不同,如《西游记》“修心”之说。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材的解读,因为篇幅所限,可能解说不很详尽,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解读,查找资料,补充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进行教学。当然,教材给了老师解读的自由与空间,也需要老师同样给学生解读的自由与空间。
关于“赏析” 1.“赏析”重在分析选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叙述方法,如《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故事情节;或短篇小说的主题,如《香玉》《玉六郎》。
2.“赏析”仅仅对选文而言,只是切入小说的一个特定的角度。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深入拓展,还需要结合单元说明的大背景介绍。
3.“赏析”文字比较简略,只是就某一个方面生发,教师可以补充、扩展、深入,鼓励学生自己研讨。
关于“思考” 1.“思考”是对选文的分析研读。2.“思考”不仅立足于选文,还要放眼全书。
3.要衔接高中必修教材,运用已经积累的相关知识,着重对人物、情节和语言进行分析。
关于“扩展”
1.共有三次“扩展”,所谓“扩展”,其实质是阅读综合性活动。
2.综合性学习,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过多次,其理念、性质和活动方式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强调的是,这是围绕小说阅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由小说的阅读生发、扩展而来的。如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后的“扩展”,以小说阅读为基础,由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引入,鼓励学生“为英雄演绎一个更好的版本”,是阅读的深化与绵延;又如第五单元的“家庭的记忆”后的“扩展”,虽然是由对家族的“听”“访”“叙”等实践活动进行,但是最后转到“完成了这些实践,再回来阅读有关家族的小说”上来,落实到“你是不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理解呢?”这一终极目标上来。
关于延伸与拓展 1.延伸阅读
①教材因篇幅所限,除两篇短篇小说外,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要鼓励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全书,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
②根据单元说明,扩大视野,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同类型的作品。如“烽火岁月”单元,除了所选的两部小说外,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革命战争经典,如《林海雪原》《红日》等。当然不仅限于教材中所列出的篇目,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列出一份阅读清单。
2.拓展链接
“链接”的专著和文章,是让学生在有兴趣和余力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老师可以适当指导,主要以自学为主。并没有特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