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卫监督发
湘卫监督发〔2011〕32号
关于印发全省打击非法行医
取缔无证“黑诊所”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省卫生监督所: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卫生厅组织制定了《全省打击非法行医取缔无证“黑诊所”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全省打击非法行医
取缔无证“黑诊所”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依法取缔无证行医“黑诊所”,严惩无证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有效遏制无证非法行医行为。探索建立完善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措施,完善医疗服务市场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非法行医行为。重点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打击无任何行医资格的游医、假医,以及借助虚假宣传、招摇撞骗,或打着医
学科研、军队、武警的幌子误导和欺骗患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活动;
(二)严厉查处药品零售企业内的坐堂行医行为。重点打击药品零售企业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等违法行为;
(三)严厉打击生活美容店里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违法行为;
(四)严厉打击在非医疗机构中,以“中医推拿”、“中医按摩”、“中医保健”等名义开展医疗活动。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专项行动分为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总结检查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8月上旬)。各地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对本地区、本部门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取缔无证 “黑诊所”专项行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和自查工作,成立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落实人员及经费,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8月11日-10月10日)。各地要按照专项行动方案明确的工作目标、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要以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乡镇及农村集贸市场等非法行医高发区域为重点,组织开展拉网式检查,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根据暗访和群众举报等线索,摸清情况,全面坚决取缔各种形式的无证行医,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公安部门。各市州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市本级和各县市区专项行动中开展的自查自纠等情况进行督查。
(三)总结检查阶段(2011年10月中旬)。目标是通过自查和专项整顿行动,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有效遏制无证非法行医行为。各市州要做到自查自纠有方案、有总结,整改有措施,督查落实有成效,案件查处有结果,责任追究到位、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打击非法行医取缔无证“黑诊所”集中专项行动,是规范医疗执业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大举措。各级卫生行政
部门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将打击非法行医取缔无证“黑诊所”专项行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列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项行动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确保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打击合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公安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发挥联动作用,逐渐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认真贯彻《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中加强衔接配合的暂行规定》,建立打击非法行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案件办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做好案件移送工作。从打击无证行医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有效地遏制非法行医行为。
(三)突出重点,狠抓专项行动的落实。方案中确定了本次专项行动的内容和重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工作内容和重点,认真抓落实。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在加大监督执法工作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专项行动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不走过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重视群众举报,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精心组织执法人员对本地区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和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取证,开展监督检查,凡涉及到违法违规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卫生知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无证行医的社会危害性,普及必要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安全就医意识和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设立打击非法无证行医举报电话和专用电子邮箱,向社会长期公开,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
(五)标本兼治,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设置医疗机构。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建设,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执业行为。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运行机制上找原因。要把打击无证非法行医列入日常监管工作
内容,切实加强监管,强化制度建设,做到严格审批,把关源头,依法管理,不断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将打击非法行医取缔无证 “黑诊所”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包括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措施、案件查办、责任追究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及汇总表(纸质文档与电子版)于2011年10月31日前报送省卫生监督所。
联 系 人:龚正球
联系电话及传真:0731-84486595
电子邮箱:WJSYJK@163.com
省卫生厅将适时对市州打击非法行医取缔无证 “黑诊所”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有关督查情况进行通报。
附件:
1、各部门出动人员汇总表
2、无证行医查处情况汇总表
第二篇:湘卫监所党发20088号
湘卫监所党发„2008‟8号
关于印发湖南省卫生监督所行业作风整改方案的
通 知
各科室:
现将《湖南省卫生监督所行业作风整改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湖南省卫生监督所行业作风整改方案
卫生监督机构是展示卫生系统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其行业作风的好坏,关系到卫生行政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整体水平。按照《湖南省卫生厅机关作风整改方案》的要求,根据“万人评议省直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对卫生监督方面的民主评议意见,经所党委认真研究,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关于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针对“万人评议省直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自身查找出的突出问题,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措施,全面加强卫生监督行风建设,引导全体卫生监督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公正执法,服务周到,风纪严明”的监督理念,进一步转变作风,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形象,坚持“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到“为人民办事、请人民评判、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全力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整改重点和措施
1、深入开展作风教育,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把2008年定为作风建设年,明确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的目标、责任和措施,发动全体卫生监督员广泛参与,自觉践行,做到人人思想有意识,个个肩上有责任,时时事事有标准。加强行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
2报信、包庇、纵容违法行为,不准对管理相对人有意刁难和打击报复。同时,要求卫生监督员对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先帮助教育,指导整改,实行“首次轻微违法不罚款”。
4、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许可”。一是进一步健全与规范政务大厅的公开办事制度。对行政许可的依据、程序、要求、时限和纪律通过“湖南卫生监督网”、电子触摸器、公示牌、宣传折页等形式进行公开,切实做到法规、程序、时限、结果“四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并在办证大厅设立投诉举报箱,向社会公开投诉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监督;二是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工作制度。认真贯彻行政审批改革精神,按照“转变职能,加强服务,提高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实行一站式服务,对符合办理条件的,严格按承诺时限办理,做到不卡、不拖、不压。
5、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建造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卫生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卫生信息和卫生监督执法等信息,最大限度地为基层、为群众提高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接受群众的监督,达到“群众满意,基层满意,企业满意”的目标。对《湖南卫生法制与监督通讯》进行改版,提高办刊质量,增加法律法规快递、卫生监督信息公告、卫生安全预警、企业交流平台等专栏,使其成为卫生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监督信息公示与企业间交流的园地。利用省内相关媒体与网络,向社会宣传卫生监督的新风貌、新气象,向群众及时传达卫生监督执法的工作信息。搭建好与社会、群众和管理相对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6、精简会议和文件,规范办班行为。严格按照省厅要求,加强各类培训班与会议的管理。一是强化审批责任,严格按照省厅的规定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把好审批关;二是严格制定培训计划,控制培训班的数量,做到能不办的班不办,能合办的尽量合办,能以会代训的不办培训班;三是确保培训质量,制定各类培训班质量评价办法,采取所、科联合评估,以所为主的原则,考核每个培训班的培训效果,促使培训班主办科室按照培训人员的需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培训班达到预期的目的。
7、密切联系基层,加大指导力度。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热情接待来客、来电、来访,不得言语冷漠、态度傲慢,不得拖拉、推诿。在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并及时办理湖南省卫生监督网上所长信箱的意见建议,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围绕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医疗服务市场整治、职业病防治等重要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推行痕迹管理模式,科长(主任)在季度末向所务会报告当季度的工作进度、大事记,以及下一季度的工作计划。卫生监督员开展工作,所到之处都要制作现场监督文书或执法文书,外出参加工作会议培训班,回来后向全所人员作情况汇报和学术报告。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所领导每年不少于70天,科室负责人每年不少于90天。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俭朴廉洁,尽量减轻基层负担。
抄送:省卫生厅,省卫生监督行风监督员。
湖南省卫生监督所办公室
2008年4月28日印发
(共印50份)
第三篇: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07〕240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监督发〔2007〕240号 【发布日期】2007-08-07 【生效日期】2007-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卫监督发〔2007〕2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和效率,做好新的《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工作,我部在原1991年颁布的《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管理规定》的基础上修改并制定本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八月七日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信息报告制度,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和效率,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当认真组织落实,按照本规定要求,做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
第三条第三条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应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和准确及时的原则。
第二章 职 责
第四条第四条 卫生部负责统筹规划全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建设,规定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建设,协调落实本行政区域内卫生监督信息报告任务,对本行政区域内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
第五条第五条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负责建立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网络平台,建立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负责全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负责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报告和反馈;负责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数据安全。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报告和反馈;负责本级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数据安全。
第三章 报告制度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为卫生监督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依据职能分工和管辖范围,承担相应卫生监督信息报告任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确定专职报告管理员,负责卫生监督信息审核、上报工作。
卫生监督人员为卫生监督信息的报告人,负责相关卫生监督信息的收集、录入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范围和内容由卫生部提出,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后实施。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卫生监督工作需要可调整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内容。
第八条第八条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采用网络报告方式。卫生部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第九条 报告人登录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将采集的信息按要求录入系统,由报告管理员进行审核校验,经核实无误后由报告单位负责人审核上报。
第十条第十条 报告卫生监督个案信息时,报告人应在该信息产生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过网络报告。其他卫生监督信息的报告,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统计年限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发现已报卫生监督信息存在重复、差错时,报告单位应及时修报。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职业病等相关信息的报告,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资料利用和保存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卫生监督报告信息,建立卫生监督信息定期分析通报制度。
卫生监督信息的发布按卫生部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及时将卫生监督信息分析结果向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下一级卫生监督机构反馈。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将卫生监督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涉及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原始资料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保管,保存期限为3年。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要按规定妥善管理,定期备份和维护。
第五章 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级信息报告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涉及列入保密范围的卫生监督信息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考核评估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考核制度,定期对同级卫生监督机构和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的进行考核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发现的问题应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制定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定期对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进行检查,并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情况纳入对卫生监督人员的考核内容。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漏报、拒报、迟报、伪造和篡改卫生监督信息报告资料。对于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的领导,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建设纳入卫生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充实力量,建立规范合理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工作,配备开展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所需的人员和设备,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经费。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培训工作,提高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水平,提高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当根据本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民航、铁路、部队等部门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卫生部原发布的《卫生监督统计报告管理规定》(卫监发〔91〕第25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卫监督发[2007]261号《涉水及饮水卫生安全产品目录》
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分类目录》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7]2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有关单位:
为加强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以下简称涉水产品)监督管理,规范涉水产品的分类和产品范围,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我部制定了《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分类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现印发给你们,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同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对《目录》所列产品按照涉水产品进行监督管理。水杯、水壶、咖啡壶等食品容器不作为涉水产品监管。
二、生产企业对涉水产品的卫生安全负责,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或进口,并在上市前通过检验等手段证明其产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生产下列类型涉水产品不需获得卫生行政许可,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对其产品进行市场监督。
(一)矿化水器或矿化水剂;
(二)陶瓷、水泥输配水设备;
(三)氯(液氯、氯气);
(四)石英砂;
(五)水泵、阀门、水表、水处理剂加入器等机械部件。
三、生产或进口下列类别的涉水产品应事先取得卫生部涉水产品卫生行政许可批件:
(一)进口涉水产品;
(二)国产水质处理器和防护材料;
(三)与饮用水接触的新材料和化学物质。
四、生产下列类别的涉水产品应事先取得生产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涉水产品卫生行政许可批件:
(一)用涉水产品分类目录中列明材质制造的国产输配水设备;
(二)用涉水产品分类目录中列明材质制造的国产水处理材料;
(三)用涉水产品分类目录中列明材质制造的国产化学处理剂。
五、需要取得卫生行政许可批件的涉水产品应依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等规定的卫生安全评价要求,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和程序进行。
二○○七年九月二十日 附件
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分类目录
一、输配水设备
(一)管材、管件。
(二)蓄水容器。
(三)供水设备:无负压(无吸程、叠压)供水设备。
(四)密封、止水材料:密封胶条、密封圈、堵漏胶。
(五)机械部件:水泵、阀门、水表、水处理剂加入器等。
(六)饮水机。
上述管材、管件、蓄水容器、机械部件、饮水机中与饮用水接触部分的常用材质:
1.金属类:不锈钢、铜、镀锌钢、普通钢、铸铁等。
2.塑料类:聚氯乙烯类(PVC)、聚乙烯类(PE)、聚丙烯类(PP)、聚丁烯类(PB)、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类(ABS)、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类(AS)、尼龙管(PA)、聚碳酸酯(用于蓄水容器)等。
3.玻璃钢类。
4.金属与塑料复合类。
5.橡胶类。
6.陶瓷、搪瓷、水泥类。
二、防护材料
(一)环氧树脂涂料
1.树脂(基料部分):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及其改性树脂。
2.交联剂(固化剂部分):脂肪族多胺类: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及其改性胺;芳胺类:间苯二甲胺、对苯二甲胺、4,4-甲撑二苯胺及其改性胺;双氰胺;聚酰胺。
3.增塑剂(助剂部分):环氧大豆油、己二酸二异丁酯、癸二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4.颜料、填料:硅酸铝(瓷土)、硫酸钡、膨润土、碳酸钙、碳黑、硅藻土、氧化铁、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硅酸镁(滑石粉)。
(二)聚酯涂料(含醇酸树脂)。
(三)丙烯酸树脂涂料。
(四)聚氨酯涂料。
三、水处理材料
(一)吸附、过滤材料
粉末活性炭、颗粒活性炭、烧结活性炭、活性炭纤维、载银活性炭、无烟煤、骨炭、锰砂、活性氧化铝、分子筛(沸石)、硅藻土、陶瓷、铜锌合金(KDF)、石英砂、二氧化钛等;
(二)吸附、过滤组件
滤芯: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成型活性炭、陶瓷等。
滤膜: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三)离子交换树脂
聚苯乙烯类离子交换树脂。
(四)其它
碘树脂、电解槽、电极。
四、化学处理剂
(一)絮凝剂、助凝剂
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羟基氯化铝)、硫酸铁、硫酸亚铁、氯化铁、氯化铝、硫酸铝(明矾)、聚丙烯酰胺、水解苯丙酰胺、硅酸钠(水玻璃)、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硫酸铝铵(铵明矾)。
(二)pH调节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氧化钙(石灰)、氧化镁、硫酸、盐酸、二氧化碳。
(三)灭藻剂
硫酸铜(胆矾、蓝矾)。
(四)阻垢剂
磷酸盐类、硅酸盐类。
(五)消毒剂
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白粉)、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
五、水质处理器
(一)吸附型净水器
活性炭净水器。
(二)过滤型净水器
滤芯粗滤器、陶瓷净水器、微滤净水器、超滤净水器、纳滤净水器、反渗透净水器等。
(三)饮用水pH调节器
(四)饮用水软化、除盐处理器
离子交换装置、蒸馏水器、电渗析饮水处理器.(五)饮用水消毒设备
二氧化氯发生器、臭氧发生器、次氯酸钠发生器、氧化电位水发生器、紫外线消毒器等。
(六)其他
除氟、除砷净水器。
六、与饮用水接触的新材料和新化学物质
使用前面各项中未列出的材料或化学物质制造的与生活饮用水接触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水处理材料和水化学处理剂。
发布部门:卫生部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20日 实施日期:2007年09月20日(中央法规)
第五篇: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卫监督发〔2006〕375号)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
卫监督发〔2006〕375号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卫生部委托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负责承担卫生部负责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的审查、受理工作,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设计和竣工验收的受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二、考虑到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审查周期长,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施行前已完成评价、进入审查程序的,有关文件资料要求可适当放宽到9月30日。
三、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咨询电话: 64047878转2211,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北三条32号,邮编:100007。
附件: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
二OO六年九月十八日
抄送:国务院有关部、委、局,有关企业、行业协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保证职业卫生审查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工作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
第三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机构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编制。
第二章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
第四条 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第五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审核或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备案)申请书(2份);
(三)属于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范围的证明文件(复印件)(2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1份);
(五)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机构的资质证明(影印件)(1份);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含复核意见、专家签名)(1份);
(七)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修改说明(1份);
(八)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委托书(复印件)(1份);
(九)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第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资料完整性和规范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服务范围,评价报告的规范性,技术审查专家组成及审查意见处理情况等。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预评价报告结论为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进行备案。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备案通知书(凭证);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
第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预评价报告结论为职业病危害一般或严重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审核同意的,应当予以批复;不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修改说明应加盖评价单位公章,标明修改日期。
第十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应有专家组长的签字,签发日期,并附参加评审专家的名单及签名,签名应使用签字笔或钢笔。对建设项目有修改意见的,应有专家组长的复核意见。
第三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
第十一条 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确定为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书(2份);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卫生专篇(1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单位的资质证明(影印件)(1份);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批复(复印件)(1份);
(六)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辐射装置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技术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后,可以指定机构或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进行技术审查,并根据技术审查结论进行行政审查。审查同意的,应当予以批复;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备案)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评价结论为轻微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评价结论为一般或严重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竣工验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当尽可能由原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技术机构承担。
第十四条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向原审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或备案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公函(2份);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备案)申请书(2份);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1份);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机构资质证明(影印件)
(1份);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批复或备案通知书(复印件)(1份);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批复(复印件)(1份);
(七)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委托书(复印件)(1份);
(八)委托申报的,应提供委托申报证明(1份)。
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辐照加工装置等大型辐射装置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防护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竣工验收申请后,应当组织对建设项目的审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应当予以批复;不合格的,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 申报受理
第十六条 申报材料的一般要求:
(一)申报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不得缺项,同一项目的填写应当前后一致;
(二)申请材料一般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
(三)所有申请材料原件应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复印件应清晰并与原件完全一致;
(四)申报材料除注明外,均为原件。
第十七条 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或备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公函格式应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要求,由建设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单位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应作出书面说明。第十八条 委托申报证明应载明委托事项、受委托单位名称和委托日期,并盖有委托单位公章。
第十九条 受理机构在接收申请材料时,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对申请事项是否需要许可、申请材料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等进行核对,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卫生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建设单位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建设单位当场更正,但申请材料中涉及技术性的实质内容除外。建设单位应当对更正内容予以书面确认;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卫生部相关规定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受理机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
(五)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应当受理其卫生行政许可申请,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条 受理机构出具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均应注明日期和加盖卫生行政许可专用章。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建设单位,一份归入档案备查。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凭“行政许可申请接收凭证”领取“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并在受理机构发放登记表上签字。
第六章 审查批准
第二十二条 专家审查结论分为:建议同意(建议通过)、建议修改后同意(建议整改后通过)、建议不予同意(建议不予通过)。
修改、整改后的报告需要经过专家组组长认可并签名。
第二十三条 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行政审查,并依法作出是否批准的卫生行政许可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做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的,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出具“行政许可决定延期通知书”,将延期理由告知建设单位。
专家审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
第二十四条 受理机构应当自卫生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凭“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原件、领取人身份证领取批复文件。受理机构收回“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领取人应在批复文件领取单上签字。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对已备案或审核批准的建设项目发生变更的,应当提供备案或审核批准的证明文件(复印件)和变更后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资料。
第二十七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3年6月3日发布的《卫生部关于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卫法监发〔2003〕135号)同时废止。
------------------
颁布日期:
执行日期:
年09月18日年09月18日200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