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近几年茶叶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纯的追求产量到质量到今天的安全质量生产的转变,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把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今后茶叶生产的重要问题来抓。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优化茶类结构和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也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科学肥培管理,减少化肥污染。
(1)茶园施肥。尽量选用氮磷钾合理配比的复合肥,避免单一元素肥料造成的污染。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量一般按每采收100公斤干茶计算,每年施纯氮12.5-15公斤,一般投产茶园,氮磷钾比例为4:1:1,幼龄茶园比例为2:1: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 40:60。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沟施并用,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追肥一般采用速效的化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2)茶园病虫防治。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D.科学施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是要按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适时、适量地选用对口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农药的合理混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二是要减少普治,尽量做到挑治、一药多治,合理轮换农药品种;三是要科学选择施药器械,进行低容量喷雾,调整喷药时的高度,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我们大力推广对蜘蛛杀伤力小,对害虫防效高的化学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保护蜘蛛与控制害虫的协调。要改变见虫就治,乱用滥用农药的习惯,要做到达标防治。乱用滥用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产生,害虫发生再猖獗,即虫越治越多,农药防效下降。
3、茶叶清洁加工技术
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改进。硬件设施改进指的是茶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软件设施改进指的是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厂址应选择距离居民区、公共厕所、垃圾场30米以上,距离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500米以外,且要处在污染源烟囱高度50倍以上,加工场的废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已建的初制茶厂,对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要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4、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5、两端质量检测技术
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
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超标事件的发生。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的全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生产过程,才能实现茶叶质量安全。
更多技术请点击,中国农业网
第二篇:茶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我们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更加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市场竞争力,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六方面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的最佳途径。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结合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有特色地开展优势茶叶基地建设,并以优势基地为依托,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基地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确保茶叶质量稳定,形成茶叶质量优势。同时,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当地适宜品种为主,大力推广安吉白茶、龙井
43、乌牛早、迎霜等无性系良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为此,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完善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操作规范,加强病虫草害科学预测预报,重点做好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生物肥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农药,从2005年7月1日起,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甲胺磷(2002年7月1日已禁止销售)、呋喃丹(克百威)、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五氯酚钠、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包括各种异构体)等农药及其混配制剂,从生产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3、茶厂优化改造技术。目前部分茶厂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环境较差、卫生条件恶劣,存在着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隐患,已成为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
节,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必须全面改造。茶厂优化改造应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以《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为依据,以茶叶产量或面积为基准,统一规划,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厂,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优化改造茶厂应分期分批更新厂房设备,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加工环境,消除卫生安全隐患,生产规模以年加工大宗茶30吨或承担300亩左右丰产茶园的加工任务为宜。
4、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茶叶加工与拼配过程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是保证茶叶加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要求茶厂管理按企业法人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实施行业登记与管理制度;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从业人员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
5、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在包装上张贴茶叶原料信息标志,标志信息包括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6、两端质量检测技术。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出口茶
厂要及时掌握茶叶进口国农残限量标准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变措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
第三篇: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质量安全
2012年央视3.15晚会播出,以“共筑诚信 有你有我”为主题,这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22个315晚会,晚会曝光了一系列不诚信的、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的生产经营行为。其中包括:中国电信为垃圾短信提供渠道获巨额收入;麦当劳违规操作,食品保质日期随意更改;家乐福售卖过期鲜肉产品,三黄鸡变身柴鸡价格涨一倍;中华学生爱眼工程被曝以慈善名义敛财等等。
了解了这么多不诚信的生产经营行为,又带着之前听过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等的新型名词,让我们不得不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深深的隐忧。当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侵蚀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时,我们不得不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茶叶作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茶叶的质量与安全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茶叶质量安全包含了质量与茶叶安全,茶叶的质量是指“茶叶的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茶叶的安全是指“长期正常饮用茶叶对人体不会带来危害”。通过检查,茶叶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为70%,主要涉及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涉及人体健康问题。另外,标注不规范、茶叶包装等都影响到茶叶的好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表示,“茶叶是一种适用面和覆盖面都比较广的产品,从广义角度讲,茶叶应该是一种大众饮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现在,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拥有着文化底蕴的茶叶,更是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茶叶带给人们的健康。” “质量安全是茶叶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茶叶的生命线。”八马茶业总经理王文礼如是说。确实茶叶质量安全是人们放心品茶的第一步。据了解,我国茶叶的安全问题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了80年代末农药残留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由于国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和欧盟等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使得我国农药残留问题再度浮现。随着市场需求改变加之监管不力,有出现添加香精色素的情况出现,虽然少见,但对不懂茶或刚入门的消费者还是具有一定危害的。现今,我国茶叶安全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农药残留
欧盟从1999年来已先后颁布了四次茶叶农残标准,有如下几个变化:
A、检验农药的类越来越多,由99年前的7种扩大为2003年的193种,不仅有农药,目前已包括有增效剂,如八氯二丙醚(S―421)。
B、MRL标准日趋严格化,用食品最小检出量(LOD)作为MRL标准由99年的0%至2003年的93.8%。
C、从2003年7月25日起规定了第一批320种农药停止在市场上销售,其中也包括一些我国茶叶应用的品种,这些农药的MRL估计都将按LOD标准执行。目前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超标率已由1999年的>80%,降到2003年的18%左右。从不同茶类来看,乌龙茶、花茶高于红、绿茶。超标的农药种类目前以氰戊菊酯、S421、甲氰菊酯居前三位。
②铅是一项在茶叶中问题日益突出的重金属,由于我国的茶叶国家标准规定得过严,为2mg/kg,因此超过2mg/kg的茶样仍然较高,但最近国家标准将改为5mg/kg,国际上的标准大多为5mg/kg,因此铅的污染来源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铅在不同地区的污染源并不相同,应加以明确,然后采取措施控制。
③细菌污染。这在欧盟、日本、美国等茶叶进口国有的已列入检验标准,有的即将列入标准,我国茶叶中超标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④其他污染物。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关键控制技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的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运用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加工人员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等多项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茶叶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安全。
诚信如磐、责任如山,诚信与责任始终是企业立足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把诚信与责任加注到茶叶的生产经营之中,时刻谨记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销售品质上乘、安全过关的神奇东方树叶,并把茶叶的品质与精髓加以弘扬,是当今茶业界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王铁鹏
提 要:志书质量全程控制是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质量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
版等方面作出规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志书质量全程控制,即对志书编纂、出版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篇 目制订、资料收集、志稿评议、志稿审查、志书出版等5个环节,并对5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具体意 见和建议。
关键词:志书 质量 全程控制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为确保志书的质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 例》和国家关于出版管理法律、法规,在总结修志经验,征求各地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志书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等方面,明确规 定了志书的质量标准。目前一些省市开始考虑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出台不合格志书的召回制度, 这对于保证志书质量十分必要。但如果能够在落实《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过程中,对志书编 纂、出版的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即志书质量全程控制,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志书质量的程序性因 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既可以确保志书的质量,又可以 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就是对志书编纂的各主要环节及过程 进行质量把关,包括篇目制定、资料收集、志稿评议、志稿审查、志书出版等5个环节,通过对 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从而确保志书的质量。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省级地 方志工作机构工作的经历,对志书质量全程控制谈一点体会,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一 志书篇目制订过程的质量控制
志书的篇目设置、谋篇布局是修志的开宗之作,确定志书的框架和篇目是整个修志工作中的 关键性环节。可以说,志书质量的好坏,首先要看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分类是否恰当。而篇目质 量高低,与制订者对所记述事物的认识水平、对志体的把握程度直接相关。因此,在拟订志书篇 目之前,应对所记述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志书所记述事物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 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同时,应对兄弟省市相关志书的篇目进行分析研究,学习借鉴相关志书篇目 编排的长处,开阔设计思路。如果该志属于续修,还应对前志篇目进行剖析,分析所记述事物发 展变化的情况,找出不同点,作为续志篇目制订的依据。
制订篇目的过程,一般是首先拿出一个收集资料的篇目,按照篇目的框架要求收集资料,编 纂初稿。篇目制订出来后不会一成不变,还要根据资料的收集情况,以及对所记述事物认识的不 断深化,作经常性的调整、修改、补充、完善,最终达到“书成目就”的目地。因此,对收集资 料的篇目,既不要过多纠缠,也不可草率行事,一开始有一个大体科学、可行的篇目即可。为了 达到这个目标,承编单位制订出篇目初稿时,应履行必要的论证、备案手续。论证人员应由志书 承编单位、地方志工作机构、地方志专家以及所记述领域的专家组成,重点论证是否符合社会分 工与科学分类相统一的原则,是否彰显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是否缺失要项或与其他志书交叉重 复等问题。论证会应及时形成论证报告或会议纪要,以备查证。
44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2期篇目制订出来后,要经过志书承编单位编委会讨论通过,并报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地方志
工作机构接到备案后,应予回复;如有修改意见,应在回函中明示,并提出修改意见,供承编单 位参考。志书承编单位对篇目进行较大调整后,应将调整后的篇目及时报地方志工作机构变更备 案。有的省市要求对篇目进行审查,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篇目尚不定型,且没有具体内容,很难 作出审查决定,因此备案即可。二 资料收集过程的质量控制
资料收集是地方志编修的基础性工作,资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志书质量的优劣,这是由 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这一特性所决定的。资料的质量标准是全面、系统、准确、翔实,具有代 表性、权威性。全面、系统,就是要求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要素齐全;准确、翔实,就是 要求存真求实,资料的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要准确;代表性、权威性,就 是要求注重使用突出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的原始资料(或第一手资料)以及政府发布的统计资 料。
为了确保资料质量,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按照篇目设置和社会分工,全面、系统地 收集资料。行政区域志要全面、系统收集资料,切忌只收集行政区属单位的资料,把行政区域志 修成行政区属志;专志要全面、系统收集所记述工作或事业的资料。记述专项工作的志书,如财 政志、税务志、审计志等,要注重围绕为履行工作职能而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资料收集;记述某项 事业的志书,如教育志、科技志、卫生志等,要注重收集本行政区域内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 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资料,避免把事业志修成部门志、单位志。要注意收集出现的新事物资料和 最新调查、研究、统计成果以及口述资料、实物资料,不断丰富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资料整理不是仅仅做誊清补齐、装订登记,高水平的整理表现在对资料的辨识、鉴定。在整 理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判断出最权威、最准确的资料,杜绝“假、冒、伪、劣”资料混入其中。高质量的资料,为确保志书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当然,如果遇到对同一事物(问题)记述有抵牾的资料,且各自都有一定的根据,不要匆忙予以肯定或否定,可暂时多说并 存,继续查找新的资料线索。
在资料基本收集齐备的情况下,以资料收集篇目为框架,修志人员便可着手编写资料长编。资料长编的编纂主要采取纂辑体的编纂方法,即将资料经过初步筛选后,按照已设计好的资料收 集篇目进行编排,这种方法条理清楚,简便易行,能保持原始资料的面貌,存史价值高,是目前 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是由原始资料向志书过渡的“中间产品”。资料长编的作用有:一是及 时检验资料,促进资料收集工作;二是有助于完善篇目框架;三是可以提高修志人员对资料的驾 驭能力;四是便于审核志稿;五是有利于更多地保存资料。资料长编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资料选择宜专、宜实,紧扣主题,言必及事,忌用空话、套话和与主题无关的话;第二, 在所列资料之后,必须详细注明资料出处,可用括号标出。若资料出处为某种书刊,则应注明出 版单位、版本、页码、起止行次等,以便日后核对查找;第三,有些资料原文含义不清,时间、地点、称谓省略或有明显的错漏,编者要根据考证结果加以必要的说明。
此外,要特别强调,对入志的引文和重要资料,都应标明出处以供查验,这一点至关重要。首轮修志中许多志书的引文和重要资料都没有标明资料出处,这不仅影响了志书的使用效果,还 大大降低了志书的权威性。因此,志书审查验收时,应把引文和重要资料是否标明出处,作为志 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志书的客观真实性和权威性。45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三 志稿评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志稿评议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必要环节。评议会的质量一般取决于参会人员 的水平、能力、准备的程度,以及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评议会一般由承编单位组织,或由承 编单位与地方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参会人员一般由熟悉本地区、本单位情况的老领导、老同 志,修志专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有条件的还可邀请兄弟省市的修志专家参加,特别是曾经 参与志书评议的专家,或者是参与志书编纂的专家,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邀请的专 家要注意专业对口,根据志书内容和评议需要,可聘请民族、宗教、法律、档案、保密、统计和 技术方面的专家。在邀请专家的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如《中国地方志》和《北京地 方志》编辑部组织的2009年新方志编纂理论研讨会暨组稿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位专家, 从志书读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对志书内容和质量进行了点评,使与会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可 以作为今后评议志书的一种尝试。参会人员准备得充分与否,与评议会的质量直接相关。志书应 于会前两至三个月送到参会者手中。会议主办方应要求参会人员认真准备,写出书面意见,避免 出现蜻蜓点水式的评议。如果邀请兄弟省市的专家参加,还应附送有关地情参考资料。开好评议会的关键是要营造宽松氛围,使参会专家敢讲真话,敢于摆问题、挑毛病,这样才 能达到评议的效果,切忌把评稿会开成评功摆好会。会上承编者、评议方讨论交流,形成互动, 相互启迪,共同提高,这也是评议会效果好于书面评议的原因所在。评议方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 述,避免产生埋怨情绪。承编者也要有宽阔胸怀,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每次评议会后,主办方都 要写出评议报告,指出志稿的优缺点、主要问题以及修改意见,供承编者修改时参考。四 志书审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志书审查过程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志书的审查过程一般经过“三审”,即初审、复 审和终审。初审由承编单位编委会组织,重点审查史实、专业、保密等问题;复审由地方志工作 机构组织,邀请专家参与,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志体和志书编纂规范,把好史实关和政治质量关, 并就志稿是否合格、能否报终审作出决定;终审则是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讨论志书承编单 位编委会报送终审的请示,听取地方志工作机构审稿人员的汇报,重点审查志稿的内容是否符合 宪法和保密、档案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行政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并决 定志稿是否具备出版条件。通过审查后,应出具终审报告,并以批复形式下发承编单位。在首轮修志中,形成的“三审”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坚持下去。承编单位编委 会、责任审稿、副主审的审查,应该形成制度,并切实履行自身之职责。北京市从首轮修志开 始,就制定了“三审”的审查验收制度,对每一部志书都确定1名责任审稿,安排两名《北京 志》副主编作为副主审,负责该志从篇目设置到评议、审查验收全过程的质量把关。区县志由于 体量大,设计内容广,质量要求高,除安排1名责任审稿和两名副主审外,还聘请一些退下来的 区县志办主任担任特邀审稿,对区县志质量把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把好审查关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承编单位编委会和主编,在志稿通过初审后, 应分别盖章、签字以示负责,并上报上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申请复审。其次,地方志工作机构,应 确定志稿的责任审稿,明确主审或特邀审稿人,参与志稿的评议和审查。总结首轮修志的经验教 训,应将质量把关的关口前移,从篇目设置开始,到撰写初稿、志稿评议、通过终审,甚至出 版,进行全程参与和跟踪,这样可以较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全程 跟踪志稿审查过程,负责指导和监督志稿的审查验收,同时做好复审和终审的组织工作。46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2期五 志书出版过程的质量控制
志书出版质量是志书质量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志稿经过多次评议、修改和三审的 过程,虽然进入出版社还要经过三审、三校,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质量的把关,从而省略一些审稿 程序。承编单位这时候往往急于见书,经常在没有做到“齐、清、定”的情况下,就将志稿交到 出版社,为出版过程的质量把关留下隐患。地方志工作机构终审后把志书送到出版社手中,也往 往认为以后就是出版社的事了,容易放松对志书出版质量的跟踪。
把志书出版质量纳入志书质量控制的过程,应当明确志书承编单位、地方志工作机构、出版 社的相互分工及不同责任。作为承编单位,送交出版社的志稿要达到“齐、清、定”。所谓 “齐”,就是志稿在交给出版社时,稿件的所有组成部分要齐全,不缺不漏。稿件的正文部分不缺 页,志稿应该有的扉页、目录、凡例、前言、后记、名单、前插图、随文图及文字说明等齐全。所谓“清”,就是指稿件字迹要清晰,书写规范;图片要清晰,数码图片的像素(大小)要符合 制版要求,不要以印刷品图片代替照片,不要用翻拍复制的照片,也不要把自己绘制的、不规范 的地图、示意图当作原稿使用。所谓“定”,就是指送交出版社的图文稿件、文字内容和图片数 量应是最后确定的。在出版过程中,除了原则错误、错别字,以及重要名称、数据有误必须修改 外,一般不能再做较大的修改。另外,作者在阅读校对样时,也不可再大幅度的修改。作为出版单位,要做好出版流程中的三审和三校。所谓“三审”,就是对书稿进行三次审读。书稿在进入出版社后,首先要经过三审。初审由责任编辑审读,提出初审意见,判断书稿质量, 以及编辑加工后是否能达到出版要求;二审大多由编辑室主任承担,评估责编的审读意见,检查 书稿是否有原则性错误;三审由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指定的资深编审完成,做最后评估、把关。所谓“三校”,就是书稿经编辑加工后交付排版,排版后进行三次校对,一次核红样,以消灭在 排版、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出版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志稿交付出版社之后,地方 志工作机构不应是“完事大吉”,而是应当积极了解志稿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志书的出版质量。志稿在编辑、校对的过程中,出版社一般会安排作 者单位参与阅改校样,对志稿中的问题或错讹进行修改。这是因为志书是权威性资料书,请编纂 者多参与把关,消灭或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差错。但作者出于追求完美,有的往往会对校样做大 的修订,甚至会对篇章结构进行改动。面对如此情况,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必需出面干预,进行 必要的协调,既保证志稿终审的权威性,又对志书的质量负责。志稿在出版社进行校对的过程 中,除了主编和志稿编纂者审阅外,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也应同时审校一次。这样做的目 的有二:其一,行使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为保证志书质量把关;其二,由于有关工作人员自 始至终参与指导修志,比较了解书稿的编纂情况以及其中的重点问题,可以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 见。如此多一道手续,也是质量控制的必要手段。
总之,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哪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出现问题,就可能 导致志书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应在总结志书质量控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完善志书的质量 控制提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日程上,加强对志书质量的管理,确保志书的质量。(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联合大厦乙段13层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 100021)本文责编:乐平47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第五篇: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医疗质量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医疗安全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基本责任。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持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住院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和“平安医院”等活动,以《医疗护理质量及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绩效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分为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总院领导和各院领导组成,院长任主任,其他人员为成员。院长是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 下设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医务部、护理部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主任:;副主任:。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持续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7)总院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星期三、四、五(若为节假日顺推)下午分别对三家医院进行医疗质量督导检查。
(8)每月
(4)不定期检查和收集门诊、住院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医疗质量(含终末环节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月、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医疗文件公示栏。
(三)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及职责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5)疑难病例或未确诊病例应动员其入院。患者拒绝住院需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并履行签字手续。
(6)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2、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急危重或疑难病例会诊制度。(2)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7)处方书写合格。
(8)
(8)审批未愈患者出院,并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
(9)审签主治医师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4、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8)手术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
(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5、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手术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结、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结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6、功能检查科(心电图、B超)、放射科初中级职称医师
(1)认真查看辅助检查申请单,掌握检查项目。(2)准确掌握诊断检查规范,基本技能操作达标。
(3)认真核对检查结果、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结论与结果相符。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或可疑时,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必要时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结果极为异常时,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7、检验科初中级职称技师
(1)收到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标本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采集,对不能立即检验的标本,要妥善保管。
(2)认真查看辅助检查申请单,掌握检查项目。(3)准确掌握诊断检查规范,基本技能操作达标。
(4)认真核对检查结果、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结论与结果相符。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或可疑时,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必要时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结果极为异常时,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8、药剂科初中级职称药师
(1)加强药品管理,认真检查药品质量(有无发霉、变质、过期,液体是否含有杂质)。
(2)严格执行毒、麻、精神类药品三级管理规定和“五专”管理要求。
(3)认真审核处方,严格执行查对制度。(4)严格执行处方复核双人签名。
9、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1)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熟练掌握抢救物品及仪器使用。(2)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护理原则,确保护理安全。(3)确保急救车和救护车抢救物品和器械齐全,性能良好。(4)正确执行各类医嘱、皮试结果有记录,医嘱签名及时,时间正确。
(5)标本采集正确规范,符合检查项目要求。
(6)加强巡视输液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医师。(7)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签名及时、时间准确。
三、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院外部分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分诊
咨询处、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挂号 分诊护士:
①对一般病人应测量血压,发热患者应测量体温。
②加强巡视,视病情轻重,决定病人是否需要提前就诊。
③根据病人主诉指导分诊,发现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并指导就诊。
④复查再分诊,保证患者专科专治。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①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②建议专科门诊就诊。③收住院。
(2)
(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特殊专业按诊疗常规执行)。
4、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药物选择: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②按手术常规操作;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
(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
(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
2、好转者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
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医务部;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医务部;对死亡及入院一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医务部。
(四)功能检查科(B超、心电、放射、检查及护理按照绩效考核办法内容进行考核。
四、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1、门诊医疗质量由各门诊部负责考核、统计;基础质量由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科室负责考评。住院医疗环节质量和终未质量主要由医务部、护理部、病案室负责考评,其中医务部、护理部牵头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活病历”随机抽查,按考核表内容逐点考核,一般每个月对每个医疗组考核1-2次。
2、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各质控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合格(√)、轻度缺陷(1)、中度缺陷(2)、重度缺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定性标化,并在质控考核表扣除相应分值。
具体评分要求如下:
①病房医疗质量监控量化考核的满分为8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64分为合格。
②各质控点(考核中每单项)检查实得分数占应得分数的百分数≥80%者为合格,70%~79%为轻度缺陷,60%~69%为中度缺陷,< 60%为重度缺陷。
举例说明:如共检查三份病历的“入院三天内每日记录病程”一项,应得分合计6分,而实得分为4分,则该质控点得分4/6=67%,定为中度缺陷。
3、质控办每季度对各质控点缺陷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一次,并排出名次,张榜公布。科室考核分值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
4、重大医疗质量问题按医院有关规定视情节给予罚款,取消先进科室评审资格和对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