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时间:2019-05-15 06:0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第一篇: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含山县长山茶场陆传正

摘 要:通过分析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发展

一、概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北岸,皖中东部,南临长江,西倚巢湖。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较好的水、肥、气、热等条件,适宜茶叶的种植和生长。茶叶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也是含山县优势农产品之一,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21000多亩,干茶产量21000多担,主要存在于国有茶场和乡镇茶场。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的饮品之一。我县主要以昭关翠须和长香思两个绿茶品牌(均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颁发)面对市场销售,占据本县及周边市、县的90%茶叶销售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和信赖。本县成立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发展成为今天规模相当的绿茶区。

二、含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改革不断深化,茶叶生产在流通体制、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含山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1)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三位一体,以国有含山县长山茶场

为依托,将乡镇茶场和茶农组织自由结合,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减少了行业内讧和扯皮现象。(2)采取财政项目资金、农行小额贷款扶助茶叶行业内外开辟新茶园,改造老茶园。自2008年以来,全县共开辟新品种茶园2870多亩,品种为龙井43号、中茶108和舒茶早等,早熟、抗寒性能好,干茶品质高。改造老茶园18000多亩。(3)改变税收制度,采取税费返还政策,鼓励和促进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待业上深度发展。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调动了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生产中的积极性,茶叶产量突破1100吨,茶农生产名优茶,收入由2000年的2150元/亩增加到2010年的4800元亩,增长223.3%。

但是,近几年来,茶叶生产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茶叶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大,单产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超级大国茶园比重大,90%茶园为1970年左右建设的,茶园管理粗放,茶叶施肥量不足,只采春茶和夏茶头,浪费大量的资源,有的茶农开了新茶园,荒了老茶园。

2、茶农的销售地域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市、县,很少组织联合到大中城市去推销产品,广告投入费用很少,市场宣传力度尚待加大。虽然本县及周边市、县的茶叶市场占有率高,但产量大于销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严重阻碍茶叶行业的良性发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正确分

析和看待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不断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清醒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满足现状。一是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生产需要流通,流通依赖于生产,生产与流通是相辅相成,只有加强茶园的管理,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流通搞活才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样流通搞活了又可促进生产的积极性,切不可顾此失彼。二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销售的关系,一个产品的好与坏,只有尝试过才知道,没尝试过的人就不知道,这样就需要一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从了解到认知,从一口渴就想到泡一壶我们的产品,从心底留下铬印。三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市场需要开发,要紧随市场发展的方向。目前,在茶叶的国际、国内市场,茶叶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促进含山茶叶市场开拓和经济发展,茶叶产品在生产管理、加工过程中必须按标准实施,确保有优质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和市场,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了,产品才有加工的空间,才能真正起到“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积极作用。含山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紧临主销区的产茶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含山名优茶的品质档次、市场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茶叶目前正处在紧俏畅销的状况,特别是无公害、有机茶叶的开发生产更是适应了保健需求,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有机茶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主导饮品。

三、茶叶生产的发展

1、发展名优茶。

从某种意义上讲,名优茶特别是名茶,它是广大茶叶科技人员辛苦研制的结晶,可以说,每一种名茶都有精湛独特的采摘技艺。现在大宗茶滞销、名优茶紧销,茶叶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现各茶场和茶农已经重视名优茶的开发研制工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初见成效。

发展名优茶可以带动采摘和加工技术的革新,改变茶叶的品级结构;发展名优茶可以促进实用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茶园的基本素质;名优茶开发可以掀起良种热,加大茶树良种的繁育推广进程;名成茶开发可以推动包装、贮藏技术的发展,提高茶叶的消费价值。相反,后者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前者的发展,相互发展。

2、发展茶园机械化。

产茶区的一大优势是机械化生产程度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茶劳动力日益短缺,加上粗老茶的大量采摘,人员工资投入大,茶园的深耕、施肥、修剪人员工作进度慢,走茶园机械化是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机采一是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机采比手采每亩增鲜叶37.5公斤,机采鲜叶制成的干茶,一般要比手采的提高1-2等级);二是提高劳动工效,降低采茶成本(机采每公斤鲜叶采工工资平均比手采降低1.2-2.4元,提高工作效率20-25倍);三是减少虫口基数,减轻病虫危害。

3、发展早熟“三高”生态有机茶。

我县的茶叶生产依靠科技投入,已小有成效,今后我们仍然要依靠科技进步,狠抓改植换种,加快茶树无性系早熟抗寒性的良种种植的步伐,积极发展“绿色”茶叶、生态有机茶,开发“三高”(高产、高质、高效)茶园,实现茶园良种化、机械化、现代化、生态有机化,力争全县茶园面积达到4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2万担,并要注重茶叶易拉罐的开发,提高含山县茶叶的市场应变能力,并不断打开茶叶市场的新销路。

第二篇: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茶叶是XX区传统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共有茶叶种植面积X万多亩,年产量XX多吨,年产值XX多万元,注册茶叶生产企业十几家,拥有“XX”牌三山玉叶、“妙手”牌天赐玉叶、“海和森”茶叶、XX惊茗、七顶玉叶等名优品牌,其中玉叶茶屡屡在全国各类茶叶评比中获奖。为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近年来,XX区农机化管理站在茶叶机械化生产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着力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一、XX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11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一)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二)茶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二、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三、北仑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的建议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

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4、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目前茶园经营规模小, 栽培机械推广难的状况, 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改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促进栽培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茶叶机械推广队伍。加强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培训,只有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过关,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推广作用。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开拓视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掌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于茶叶机械化发展,农机推广人员应多关注搜索更多、更好、更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及时引进推广给全区的广大茶农。

第三篇: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竞争的加剧需要重新整合我国现有的茶叶资源,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引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叶公司2005年组建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东发起设立,总资产达到1亿元。改制前由于公司资金不足,无法快速向外扩张,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5、市场的发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继绿茶、乌龙茶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普洱茶发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06年计划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茶叶市场变化需要,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茶业批发市场网络,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构建十分有效的销售通路。目前,大约有60%的茶叶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产品的收集、整理,价格的形成,以及产品的批发等功能,而且市场通过不断投入和改造,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信息、仓储、运输在内的服务功能。

6、茶文化的宣传。

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十分不开的。最近几年,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活动,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传茶知识,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到2002年,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营销网络,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

于外销茶的价格。现在,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远超过外销数量。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从1993年开始,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先后在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乌龙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又在2000年—2002年期间,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并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安溪中国茶都,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

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三、几点建议

不断变法和发展的中国茶叶市场给企业带来众多的机会,因此,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根据当前茶叶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叶消费整体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热的兴起,对我国现阶段茶叶市场将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首先,其他的茶叶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陈越值钱,这样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饮用价值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二是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普洱茶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生产。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都可以作为原料。发酵过程类似葡萄酒的生产,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形成质量相对一致的品质;此外,其他茶叶品质最主要取决于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艺,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在一起可以调出不同风格的口感,厂家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形成独有的品质,有利于品牌的树立。

分析这几年茶叶市场热点,非典带动绿茶的消费热带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但是,铁观音和普洱茶热的形成,是对茶叶品质特征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宣传,成功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对行业更具有影响力。我国是多茶类的国家,每个茶类都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个性化十分明显,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形成市场卖点,促进需求的增加,使各个茶类都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多茶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铁观音热形成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普洱茶热更具有创新的成份,绿茶热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个热点需要形成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5万吨,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值已经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1 %。名优茶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茶叶行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质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发出有机茶,打造名优茶品牌将是茶企业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名优茶已经遇到了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出现采茶工不足的问题。名优茶的发展日益受到限制。由于在产品质量上过分注重外形,不仅给采摘带来困难,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这也是名优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名优茶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导茶叶消费由重外形向重内质转变,是名优茶今后能否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名优绿茶显得更为迫切。这几年,有机茶发展已经使部分消费者改变对茶叶品质的判别标准,从外型转向内质,而且逐渐把安全、好喝作为判断品质的标准。普洱茶市场兴起,可以说是对传统茶叶品质判断标准的颠覆,并且创造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QS制度的全面实行,茶叶销售逐渐要从散装茶销售转向包装茶的销售,这将会为众多品牌企业带来机会,应该通过包装和品饮方式的创新来促进饮茶方式的改变。另外,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不愿意生产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品牌的茶叶。今后,茶叶还面临进入超市销售的问题,这也急需发展中低档品牌的包装茶叶。

(三)打造茶叶品牌。

茶叶品牌有两类,一类是产品品牌,以中茶、竹叶青、大益和龙生为代表;一类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吴裕泰、张一元位代表。从这几年情况看,由于茶叶市场发育不成熟,通路品牌发展较为成功,适应了目前茶叶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天福连锁经营在全国扩张很快,已经有600多家连锁店,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他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但是,成长数度也十分惊人。北京市场上知名品牌吴裕泰已有122家店,张一元也有85家店。从市场发展看,茶叶销售今后必须走复合通路,除了传统营销模式外,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也将被应用到茶叶销售中来,这对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来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延伸企业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个性化产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还要加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产茶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优质资源有限,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缺资源,更具有价值。

(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我国茶叶产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产,我国茶叶产量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因此,通过发展茶叶深加工,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提高茶叶的消费量,也是我国茶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茶产品深加工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销量已超过可乐等碳酸饮料,成为日本最常见的饮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满目,而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更是多达数百种,茶叶有效成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在我国,茶饮料、茶食品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只是应用领域

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五)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悠久的茶叶历史,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茶文化宣传资源。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茶叶行业同样要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等同样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现在,以经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湖心亭为代表的依托地方特色茶文化为经营载体的茶馆企业。以北京圣唐古驿为代表的茶馆、茶博物馆等设计装修企业,以读图时代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业,加上茶叶的包装设计、茶具制作、广告宣传等,已经形成茶文化创意产业的雏形。应该说,我们的茶文化创意产业还刚开始,但是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浅谈竹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竹山是湖北重要的高山名优茶区,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 人工栽培茶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面积很小,产量极低,从1949年至今,全县茶叶面积由1100亩发展到4.3万亩,产量由4.25吨达到1800吨,分别建成圣水茶场、观山茶场、竹坪柳坪、秦古尖山、擂鼓小广山、得胜谌家坡、双台双峰、峪口大泉山、霍河刘家山等茶场,全县年产干茶总量为1810151公斤,茶园亩平纯收入达到800元,其中高产茶园可达到5000-8000元,比粮食作物亩平增收200-300元,加之竹山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漫射光多,有利于茶叶叶绿素的合成积累,因此,被湖北省茶叶区划为鄂西北高山名优茶产区,茶叶产业也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一、竹山县茶叶现状分析

1、竹山县的自然概况。竹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的特点,加之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山区立体小气候,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其光、热、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大,日差较大,叶片生育好,持嫩性强,营养物资积累多,制成的茶叶味醇香高,是优质的茶叶产区。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有效土层在50-60厘米以上,土壤大多是沙粘型或沙质壤土,土壤团粒结构良好,通气保水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有效氮、磷、钾养分较多。

2、竹山县茶园生产现状。竹山县现有茶园总面积41852亩,其中投产茶园28367余亩。在投产茶园中高产茶园仅有9946亩,占投产量的32%,而中低茶园面积过大,致使全县茶叶产量单产较低,茶园整体效益低下,即中低产园亩产8-10kg,产值仅为500-800元左右。

3、管理现状。竹山县茶叶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科技向高科技发展,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在建园上,解放初期茶叶产业处于恢复性生产,茶树栽培实行“稀大兜”模式,亩平茶丛1000余珠,且管理粗放、效益较低。到7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开发茶效益,实行合理密植、正负栽培,亩平茶丛8000—10000株,取得了见效快,短期内效益增长的效果,但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科技种茶水平低下,从而导致茶树未老先衰现象。“正负密植”技术未得到推广。随着茶叶科技进步的发展,到90年代后实行了双行合理密植,亩平茶丛6000株左右,其规格为150cm×40cm×30cm,基本达到了“一年建、两年管、三年投产、五年高产”的现代建园模式;从品种引进上,80年底以前,不论好坏,采用地方普通品种播种建园。到90年代初,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但开始大量引进外地性状优良品种,如福鼎大白、鄂茶系列等。到上世纪末,开始研究无性繁殖技术,外引无性系茶苗建园,县内开始无性繁殖选育“圣水一号”优良品种及推广应用;在加工方式上,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采用手工制茶,但所使用的加工设备为普通初制毛茶机械。到9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名优茶机械,从而把手工制作名优茶变为机械制作。发展至今,茶叶生产开始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茶叶加工机械由名优化向有机化方向发展。在名优茶开发上也是一个制茶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加工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名优茶价格成倍增长。70年代每斤干茶1.80—3元;80年代每斤干茶10元左右,90年代发展到每斤100元左右。到本世纪初,名优茶价格达到每斤400—1000元以上;从茶叶产值效益看,竹山茶叶生产效益由70年代亩产值几十元发展到现在茶叶亩产值几千元,茶叶价格由每斤几元上升到几百元甚至愈千元。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纵向比,竹山县茶叶产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茶叶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同国内外茶叶先进地区相比较,竹山茶叶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茶叶产业发展呈低产低效态势。全县投产茶园2.8万亩,但中高产茶园面积仅9000亩,仅占投产面积的32%,占总面积的18%。茶园亩产干茶13kg,亩收入平均800元左右,且绝大部分茶园管理粗放、呈未老先衰;产值产量效益逐年下滑,全县此类茶园面积达1.7万亩,占投产面积的60%,全县茶叶产量在260吨左右,产值在300—8000元之间,产量产值空间达15倍之多。二是茶叶加工制作水平低。全县现有茶叶加工车间90个,建筑面积18538m2,机械设备255台(套),但名优茶及有机茶加工机械仅有50台(套),这些高档设备也是在“九五”期末开始配备,绝大部分制茶机械多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茶叶加工的需求,这是导致茶叶加工质量不一致,价差大的直接原因。三是茶叶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资质人员5人,初中级制茶人员20人,而全县茶园面积近5万亩,茶园分布涉及14个乡镇,104个村,总人口15万人。按此计算,每个技术员涉管面积2000亩,涉管人口6000人,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技术需要。四是茶树品种混杂。全县茶叶品种结构以有性繁殖为主,占总面积的99.6%,无性繁殖面积145亩,占总面积0.5%,在种子繁殖面积中,地方品种茶园17300亩,外地引进福鼎系列品种,发展面积24552亩。种子繁殖茶园丛株纯度差,优良品性逐年退化,而我县无性茶园建设尚在试验阶段。

二、茶叶生产发展的对策

1、科学培育茶叶优良新品种,加速茶叶生产良种化。良种是茶园发展的基础。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从而导致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偏少,四季分明,雨热不均,从而导致全县几次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茶苗移栽效果不够明显。为此,我县茶园建设还必须以选育地方优良品种,实行播种建园为主。当前竹山播种建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地方品种好坏不分、群体播种。外引茶种未经过试验、认证与品种鉴定,茶籽多为采摘园所供,经销商送货上门,导致性状不

一、品种不优、纯度不高,针对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对地方优良品种(如圣水一号)采取提纯选育,定点培养优良品种茶籽母本园,以采为辅,以培种为主,精选种粒,就近发展;二是防止盲目外引茶种。对外引进优良品种必须由县茶叶专业机构先试验,再产地培育,后引进推广。外引茶种要象农作物种子外繁一样,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引种地区精选培育性状优良,适宜竹山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

2、科技化栽培管理,加快全县生态有机茶建设。随着人们对卫生食品质量的关注,茶叶消费逐步趋向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此,新时期茶园栽培管理必须应用无公害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茶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茶叶贸易必将参入国际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出台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从源头上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性农药,建立生态茶园,培植人工生态复合系统,改善加工厂地条件和环境,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避免有害生物、一切可能污染源和重金属的污染,达到全县茶叶无害化生产。在肥料投入上,重点研究氮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充分发挥我县测土配方中心的作用,结合测土,合理配制N、P、K三元素复合肥(1:1:1至6:1:3)推广应用茶叶专用配方BB肥和茶叶松土剂、茶叶抗旱保水剂等,在病虫害防治上,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综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通过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它具有无毒无污染,对作物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对茶树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农业防治是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培育无病虫健苗。合理种植、耕翻培土、中耕除草、适时修剪等技术,如性激素诱导、趋光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在茶叶采摘上,结合手工采茶推广机械采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摘效率。在茶园建设上要选择立地和地质条件较好,土壤PH值不超过6.5的缓坡地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毁林种茶,实行宜林则林,宜茶则茶,避石就树,因地制宜,茶林、茶果间混的生态立体种植。

3、推进技术化加工,提升产业效益。在当前茶叶机械化加工已经取代手工加工,成为现代茶叶的主流加工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在机械加工中,竹山面临着茶叶机械更新换代工作。竹山现有茶叶机械绝大多数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机,加工机械多,先进机械少,加之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能力更新落后的加工设备和购臵先进的加工设备,这是全县整体制茶水平不高的主要障碍。今后,通过全县茶叶企业民营化改革激活多层面资金,从而引进先进的名优茶机械、有机茶加工设备、完善配套系列加工的设备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茶叶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主打地方名优茶开发,打造“圣水”品牌,力争两年内使圣水品牌由省名牌产品攀升为国家知名品牌。进一步深度开发夏秋名优茶,改进工艺,解决夏秋茶苦涩及汤色暗黑的毛病。同时利用夏秋季丰富的鲜叶原料开发研制乌龙茶生产,在可能条件下,研制生产茶饮料产品,多功能保健茶及水果茶产品的开发。在加工技术中熟练推广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多功能理条机、提香机、整形机等应用技术。改善和提高传统茶叶品质(色、香、味、形),从田间肥培管理技术改进,保证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从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改进,保证茶叶产品品质稳定,从推广生态有机技术的应用、研发应用保水剂、改良剂、松土剂等,改善和提高茶叶的传统品质。随着茶叶科技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在茶叶中要不断运用,如生物技术、精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找准茶叶技术加工的增长点,整体提升茶叶产业效益。

4、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据,制定适宜于本地区发展的茶叶标准体系。目前,县圣水茶场已建立了圣水茶质量标准体系。全县必须从种苗、建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随着全县茶叶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茶叶包装和保鲜技术研究十分重要。竹山县现已建成低温冷藏保鲜库2座,可藏量50吨,但与现代技术与发展需要相差甚远。一方面要对真空、抽气、充氮气、加入保鲜剂等技术加强推广;另一方面对高科技保鲜,如气调保鲜、生物保鲜等技术加强开发。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构建茶叶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立茶叶信息库显得十分重要。新世纪茶叶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快茶叶信息的传播与实现茶叶网络营销。

5、促进茶叶科技进步的对策与措施。我县茶叶科技进步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很多,但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兴茶观念淡薄。很多地方缺乏科技兴茶观念,全县大部分茶农主要运用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茶叶生产水平不高,茶叶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茶叶科技队伍力量薄弱。竹山县现有专业茶叶科技人员20余人,且大部分在企业工作,少部分在事业单位。涉农部门待遇报酬普遍较低或自收自支性质,经济上无主动权,工作实绩难以体现,加之企业改制,了断职工身份,不少科技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把精力全部放在茶叶科技工作上,致使茶叶技术推广难;三是科技培训力度不够。首先是茶叶科研成果不被农民所接受,使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是茶叶劳动力素质低下、观念陈旧、传统耕作习惯根深蒂固,新技术不能被接受,严重阻碍了科技兴茶的发展。针对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具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一是加强建设现代化茶叶科技队伍。敞开大门,向高等院校高薪引聘高科技专业人才。捆绑使用县内茶叶专业人才,以县茶办为核心,组建茶叶科技推广中心,切实解决现有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把茶叶科技推广人员纳入财政金额拨款计划,保证科技人员工资待遇。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真正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茶叶科技研究的专业化队伍。二是加强对茶叶技术推广,加快技术向成果的转化。全县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茶叶科学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加强培训,提高茶叶科技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推广使得技术快速转化成为成果。三是加强茶叶科技交流与合作,吸收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要扩大开放,积极走出去或引进来,多层面多方位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四是建立健全茶叶科技服务体系。要建立以生产技术为重心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以茶用物质服务为重心的物质服务体系,按照合同制有偿服务的原则,使茶叶科技人员积极为科技兴茶当好参谋,为茶农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五是加大对茶叶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县的茶叶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很多科研项目无法开展,连最基本的技术培训都无法召开。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关系全县种茶水平的高低和产业效益的好坏,为此,茶叶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必须纳入年初预算,列入产业建设重要投入内容之一,打入县级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科技推广正常进行。

第五篇:浅谈永德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永德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根据永德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分析了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茶叶产业如何走出低谷、不断发展壮大,提出了研究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茶产业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笔者根据对我县近年来的茶叶基地建设、生产、销售等情况,对我县茶叶产业如何尽快走出低谷、不断发展壮大作如下浅析。

1、我县茶业的生产现状

1.1 经营管理现状

1.1.1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组织形式多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是我县茶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我县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1)一家一户的茶农;(2)茶商或茶叶大户。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1)农民+农民。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一部分农民在外搞销售。形成产、供、销产业链。(2)市场+农户。茶农通过集市贸易与大市场相联系。(3)自产自销。我县茶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大宗茶类以机制为主。

1.1.2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快速发展。我县主要生产绿茶、青毛茶、普洱茶等。区域布局主要是乌木龙、亚练、勐板、小勐统和勐汞等乡镇的温凉山区。由于我县农业综合开展的实施及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发展,如乌木龙、明朗、勐汞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1.1.3 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产品将成为我县茶业新的增长点。总的趋势是:过去的中低档红茶产量承着县茶厂的倒闭大量减少。绿茶类则稳定快速增长,尤其是以银竹为主的名优绿茶发展快。另外以永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庭茶厂、新文茶厂和供销社茶厂等茶厂生产的以普洱茶为主的茶类正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1.1.4 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小作坊式的企业多,现代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全县仅加工茶叶的茶厂就有60多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不足10吨。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营企业中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销售茶叶只能以原料为主,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

1.1.5 生产力水平低。一是无性系良种少;二是高优茶园少;三是茶园肥培水平低,分散、老化、抛荒等现象严重;四是茶叶采摘管理不力,优质春茶原料往往因采工组织不力,销售渠道不畅,不能及时采摘,损失巨大。茶厂生产力水平低。因茶厂规模小、设备差,自动化、信息化程序低,竞争实力弱。稍有规模的茶厂面临个体初制所低价争原料、抢市场、生产经营困难。

1.1.6 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县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管理培训,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茶叶项目投资缺乏有效管理。

1.1.7 县茶叶产业技术水平与先进茶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拉大。第一,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我县目前无性系茶树良种只有1.9万亩,仅点总面积的10%。第二,我县茶园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2002年我县茶园单产为15公斤/亩,与思茅等地区的亩产150公斤的高优生态茶园相比差距较大。第三,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我县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的情况,难以达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由此造成一是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

提高。第四,产品档次低。我县茶叶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无法萍踪国际市场要求。

1.2 市场流通现状

1.2.1 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增长加速,消费结构各具特色。据中茶网提供数据,2003年我国茶叶内销总量为46.57万吨,绿茶为26万吨,花茶为10.5万吨,茶、绿茶占80%,大宗优质茶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茶叶有利健康生活理念的进一步传播,我国茶叶消费市场还将扩大。我国茶叶消费结构特点是:(1)南方以绿茶、乌龙茶为主,少量花茶。北方以花茶为主,绿茶为辅。(2)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保健茶快速发展。(3)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茶叶消费迅速。(4)从总体来看,消费结构由低、中、高向中、高、优转变。低档茶叶将逐渐被淘汰出市民消费市场。茶茶减少,绿茶增长,特色茶、礼品茶也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正在扩大。

1.2.2 流通主体多样,构成复杂,流通多渠道。目前,活动在城乡的茶叶流通的主体主要有:茶农、茶叶、流通企业、茶厂(场)、地方茶叶协会、地方政府建立的旨在为茶农服务的机构或实体。从总体来看,茶农是我县茶叶流通的主体。我县茶叶的流通主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茶室。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个别发达乡镇。私人经营为主,一般建在居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2)茶叶专柜。主要是我县私营的部分茶厂茶商所经营,主要建于昆明、临沧等地各茶叶市场。(3)批发市场交易兼零售。

1.2.3 茶叶消费方式以散茶为主、包装茶少。以茶室为主,超市、批发市场新型销售模式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发展速度快。茶艺馆的兴起将作为一种时尚推动我县茶消费家庭化。

1.2.4 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主要表现在:(1)以销售原料出口为主。(2)等商进门为主,主动找市场营销少。(3)传统产品为主,创新产品很少。(4)单个企业销售作战为主,联合发展很少。

1.3服务体系现状

我县茶业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有:(1)传统基础上改造过来的服务机构。主要是具有准政府性质的茶叶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民营企业性服务组织没有。(2)传统茶叶科技协会有名无实。我县茶叶协会主要是科协下面的一个专业协会,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是专门人才缺乏;二无具体的服务项目;三是因为茶叶市场不景气导致茶叶科技协会经费无法落实而无创新机制;四无服务平台和服务手段。茶叶科技协会成了“挂名协会。”(3)人才队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茶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健全。(4)从服务体系的主体来看,没有专门部门和企业从事茶业服务工作。兼职服务多,专业化服务机构少。服务活动多,有效服务少。

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小规模生产、小作坊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茶业产业化应以如下条件为基础:(1)茶叶的产、供、销及服务的产业链实现社会化分工与协作;(2)生产规模化与标准化。(3)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及营销、服务体系的创新。(4)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2.1.2 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县茶业发展。我县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其交易方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三是多数市场为行政市场,就是借助某单位出门办事时销售少量的产品。

2.1.3由于缺乏龙头企业,我县茶业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外来挑战。要应对经营挑战失去我县茶业经营,必须要以经营主体为依托,按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我县自县茶厂倒闭以后,没有出现新的大型的加工企业拉动,所以茶叶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逐年不断下降。

2.1.4 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我县茶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无通道。(2)无平台。(3)无服务产业。(4)无人才。要推动我县茶业产业化,就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尽快搭建经营平台,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流、物流和服务体系,拉动茶叶产业发展。

2.2原因分析

2.2.1 以小农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是决定我县茶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1)难以形成规模。(2)低集约化程序影响我县茶业综合竞争力。(3)低社会化程序制约了我县茶业的产业化进程。

2.2.2 服务体系产业化水平低,经营平台缺乏。主要表现在服务组织少。

2.2.3 茶叶政策有待完善。(1)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序的存在主体歧视不用于茶叶产业化。扶持主体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基地,轻流通;重生产,轻服务;重传统,轻创新;重茶叶,轻茶业。(2)由于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存在,个体实行包干征收,企业则按帐征收。前者很轻,后者很重。价格混乱,伪劣产品多。(3)科技投入乏力直接影响茶业竞争力。我县茶业科技投入少、投资不足造成的创新乏力将严重影响我县茶业竞争力。

2.2.4 茶业产业化弱,经营主体少决定着我县茶业的竞争力。茶业综合竞争力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一是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力;三是行业综合服务和支持体系的健全程度及服务功能。我县茶业经营主体从总体来说是本土性的,不能形成并发挥其功能。

3、对策与建议

3.1搭建茶业经营平台。明确定位,面向全球市场,服务整个茶业,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茶业服务体系的统一。重点是:第一,通过标准化生产(载、采、制、包)、标准化营销(拓展市场)和标准化管理“人、财、物)来实现。第二,建立企业化的茶业经营的服务机构。第三,组建企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围绕茶业产业化,开展信息、人才、管理进出口业务服务。

3.2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和扶持经营主体。以基地化、规模化,龙头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下形式的生产组织:(1)产地市场+茶农基地。以农户为重点着力发展高优茶园,手工名优茶。(2)龙头企业+基地。茶农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茶农连片形成茶叶基地,基地也可以是企业自建的。(3)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茶叶基地。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克服茶叶生产以农户为主体,规模小,难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被动局面。做强龙头企业,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通过提高质量创立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

3.3创新流通体系,实现茶业流通体系的现代化。(1)创新流通渠道。(2)创新交易市场,引导产地市场,发挥其货源组织和采购功能;引导销售市场,发挥其货源组织和采购功能;引导销售市场,发挥其销售与市场信息功能。

3.4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体制环境。(1)打破传统落后的按所有制作为扶持依据的新的政策扶持管理体制。(2)调整利益分配,使之合理化、科学化。茶叶产、供、销、链条中,种植环节分到的利益只占30%,与生产成本相当,无利可图,利润大多集中在供销环节。

3.5发挥优势,确定重点,搞好规划,开发目标市场。发挥文化优势和历史优势,红茶绿茶两个市场一起抓,实现“以产定销,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转变。

3.6加快改制重组,创新茶叶产业。第一,要调整所有制,实行“改制重组”。第二,要调整茶类结构,主攻“绿、名、特”。第三,调整经营方式。第四,调整产品结构,多产好茶,少产差茶。第五,调整茶季结构,多产春茶少产夏秋茶。第六,调整产区结构。第七,调整人员结构。第八,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

3.7关于政策扶持问题。第一,要在生产上加大投入,实现优质(良种、无公害)、高效(规

模化、机采机制)、低耗(低成本)。第二,要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加强茶业研究投入上,一是要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向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开展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三是要加大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四是要加大茶叶新用途的开发。

3.8组建茶业协会,并发挥其作用。第一,建立现代茶叶基地。第二,建立、扶持和发展茶业龙头企业群体。第三,创建现代茶业流通市场。第四,创建和扶持现代服务平台。第一,鼓励现代茶叶物流发展。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业一体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屯溪茶业学校主编《茶树栽培学》农业出版社出版

2、杭州新龙茶叶有限公司,中国茶叶发展报告茶叶信息

3、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编制的《临沧市经济工作手册》(2006.7)

4、《云南农业》编辑部出版的《云南农业》(2003.12)

5、永德县茶叶生产安排意见(2007.3、2008.3)

下载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桃源县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末桃源......

    茶叶生产现状的思考

    凤庆是滇红之乡,有上千年种植茶叶的历史,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茶叶达1.5万吨。笔者通过对凤庆茶叶生产加工的初步调查,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想与热衷于凤庆茶叶事业的同......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XX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推动XX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县的茶叶基地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的......

    网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编号:20***6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网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院 系: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完成日期:2017年5月 摘 要 本文以公共体育网球学生及专选......

    物联网现状与发展分析

    物联网现状与发展分析概述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

    XX茶叶公司发展现状目标规划

    一、 公司发展现状 (一) 本公司是2000年初经改制而成的集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股份制茶叶企业,注册资本1383万元,2003年底总资产达1.76亿元,自有产权的优质茶......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树本生长在亚热带地区,1998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占义,在北纬38度45分的灵寿太行深山五岳寨种植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移技术的重大突破。......